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50字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50字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家。世界一流数学家。

  也是我国第一个自学成才,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数学家。

  华罗庚爷爷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从小家境贫寒,生活艰苦。但在学习上华罗庚刻苦努力,勤思考,爱创新。没有书,他就勤于独立思考,自己动手。没有时间,他就早起,利用零碎时间,善于心算。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最终成为了一名了不起的大数学家。

  华罗庚读小学时,成绩并不突出,只勉强及格。

  也并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数学作业写的也是像涂鸦一样歪歪扭扭,但他有个特点,什么事爱刨根问底,喜欢弄个明白。后来,有个叫王维克的老师独具慧眼,发现他涂涂改改的作业原来是为了寻求一种更简便的计算方法。也反映了他探索问题的多种路子。已至于让他的数学才能逐渐被发现。

  校长找他谈了一番话,并希望他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好好学习。校长的话使他决心奋起直追,从此,华罗庚收起玩心,一门心思放在学习上。

  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不能进入高中,被迫中途辍学,回家帮父母料理杂货铺。在单调的生活中,他开始一边干活一边自学。顾客来了,他就接待顾客,顾客走了,他就埋头学习。有时把演算题目的得数,当成顾客的货款,而把顾客吓一跳。曾经就有一位来买棉花的妇女,问棉花多少钱一包,华罗庚随口说出了他题目的得数,吓的妇女大声尖叫:“啊,棉花这么贵!”

  也就是凭着这种刻苦努力,勤于思考的精神,华罗庚在数学领域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将数学知识推广应用到工农业的生产中,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常常说的一句话:“不怕困难,刻苦努力,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经验。”

  有记者问他为什么喜欢数学?他说:“我选中数学,因为它只需要一只笔,一张纸,道具简单”。

  在今天如此优越的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之下,华罗庚爷爷为我们学好数学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学习呢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50字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1925年,初中毕业后,因为家中的贫困,华罗庚的父母已经无力继续供儿子念书,华罗庚只好缀学回家,帮助父亲打理家中的那间小杂货铺。但不甘平凡的华罗庚没有就此放弃自己的人生,他开始了顽强艰苦的自学之路。

  当时,每当有客人光临小店铺时,华罗庚就帮助父亲打算盘、记账,客人一离开,华罗庚就继续演算起书中的数学题。有时算的人迷,华罗庚竟将自己演算的结果,当成客人应付的货款价格。时间一久,对这位呆头呆脑的少年,街坊邻居都笑称他为“罗呆子”。父亲对这事很是生气,叮嘱不行,有好几次要将他的数学书给烧了,但是华罗庚却一个劲地死抱着书不放,父亲虽然很是生气,却也无可奈何。

  冬天寒冷的时候,华罗庚就在寒风中擦着鼻涕,苦苦学习,为此还患上了关节炎,留下了严重的伤寒症,落下了终身残疾。1927年,在父母的安排下,华罗庚同吴筱元女士结婚。从1929年开始,华罗庚在上海的《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并受聘为金坛中学庶务员。

  1930年,年仅二十岁的华罗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名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一文,这篇文章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看到,并得到了熊庆来的赏识。熊庆来了解到华罗庚的身世后,他破格录取华罗庚。

  在清华读书时,华罗庚用了两年时间完成了别人八年才能完成的学业,再一次体现了他非凡的数学天赋。1933年,华罗庚被学校再一次破格提升为助教,1935年正式成为清华大学讲师。一年后’华罗庚被清华大学推荐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

  在英国两年,华罗庚将自己所有的时间,都投人到数学研究中,为了不浪费研究数学的时间,华罗庚甚至放弃了申请学位。付出总有回报,这两年中,他的研究成果逐渐被国际数学界重视,年轻的华罗庚在数学界声名鹊起。

中国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的故事

  温室里难开出鲜艳芬芳耐寒傲雪的花儿。人只有经过苦难磨练才有望获得成功!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的成功就得益于他的坎坷经历。少年时代的华罗庚家境贫寒,疾病缠身。18岁那年,华罗庚初中时代的王老师从外国学成归来,出任金坛中学校长。华罗庚是他得意的门生。他一心要接济华罗庚。不久,经王校长介绍,华罗庚到金坛中学做了个勤杂工,负责收发信件、报纸做杂务。华罗庚做勤杂工时,手脚勤快,每天忙忙碌碌地干完事就捧起数学课本学习。王校长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为这位勤奋肯学的年轻人而感到骄傲。

  真是天有不测风雨。华罗庚被一场伤寒病拖垮,医生作出“无法医救”的诊断。全家人悲痛万分,王校长更是觉得十分惋惜。但是死神终究没有把他拽走,他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只是左腿僵硬,落下了终身残疾。

  华罗庚一瘸一跛地又去上工了,做的还是老本勤杂工。一天的劳累,双腿已疼痛难忍,但是他咬咬牙,仍然沉浸在数学王国的遨游中,把疼痛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对华罗庚来说,枯燥无味的阿拉伯数字就象一组奇妙无比的音符,草稿纸的运算符号好比音乐演奏一样,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他坚信,只要顽强地坚持下去,自学也能摘取数学王冠。由于他信心百倍地不懈努力,终于有一天,他的一篇数学论文发表了。机遇垂青这位下苦工夫的热心人。清华大学的数学教授熊庆来得知华罗庚的研究成果和不幸遭遇后,邀请华罗庚到清华大学工作,这就是为他成为数学家提供了广阔舞台。这就是至今成为人们美谈的熊庆来睿智识英才的故事。

  1985年,75岁的华罗庚爷爷带着一丝微笑和欣慰离开了他追求了一生的数学事业。他曾叮嘱人们不要忘记他曾是一位勤杂工。

华罗庚数学家的故事

  华罗庚不仅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也是在数学前沿的当代世界一流的数学家。他为世界数学的发展做出了桌越的贡献。1985年6月12日,他在日本讲学时,因心脏病发作,不幸突然逝世,年终75岁。他虽然离开我们18年了,但他那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他那终生不息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南部的一个偏僻的小县镇里。你大概想不到吧!后来成为世界上大数学家的华罗庚,念书时数学竟会不及格。到了初中(2)年级的时候,他拆知道要好念书,成绩很快赶了上来。

  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家庭经济困难,声高中交不起学费,便去上海考了收费较低的中华学校商科。他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学习刻苦,成绩也非常好。他还在全上海的算珠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但应交不起50元学费,离毕业不到一年,不得不回到家乡,金坛。他又在学校当会计,每月工资18元。好景不长,18岁那年,金坛发生瘟疫,先是母亲染病身亡,接着华罗庚叶病倒了。安医生的说法是没有救了,但他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可是落下了终身残疾

  华罗庚自从改掉贪玩的毛病后在王维克老师的启发下便沉了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他按下决心:走出自己的数学之路。就这样,他夜以继日不停的向一个目标前进,像爬山一样,一天天向数学的高峰靠近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华罗庚终于在数学事业上有了重大的成就!

数学家的故事-华罗庚

  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东京逝世。华罗庚1924年初中毕业之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不到一年,因家贫辍学,他刻苦自修数学,1930年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代数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专家重视,被邀到清华大学工作,开始了数论的研究,1934年成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研究员。1936年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工作。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应苏联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邀请任研究员,并在普林斯顿大学执教。1948年始,他为伊利诺伊大学教授。

  1950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华罗庚还是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华罗庚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家,他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等广泛数学领域中都做出卓越贡献,由于他的贡献,有许多定理、引理、不等式与方法都用他的名字命名。为了推广优选法,华罗庚亲自带领小分队去二十七个省普及应用数学方法达二十余年之久,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

  华罗庚十九岁那年,染上了极其可怕的伤寒病。这场大病,几乎毁了他的一生。从旧历腊月廿四日开始,他足足病了半年,从此因病左腿残疾,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

  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经过了几年的自学,华罗庚开始在杂志上投稿。一开始,他的稿件不断被拒绝。原因是他写的问题已被国外某个专家给证明过了。这反而使华罗庚增添了信心,因为这些问题都是他自己钻研出来的,并没有看过别人的解题方法。

  1930年,华罗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让熊庆来惊奇不已,迅即作出决定:“这个年轻人应该请他到清华来!”这时华罗庚只有21岁,他终于离开了杂货店的“暗室”,来到了北京的清华大学。

工作到最后一天的华罗庚(数学家故事)作文

  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从小喜欢数学,而且非常聪明。1931年,华罗庚到清华大学读书。华罗庚在清华大学的4年中,在熊庆来教授指导下,刻苦学习,一连发表了几十篇论文,后来又被派到英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他对数论有很深的研究,得出了着名的“华氏定理“。他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走遍了20多个省市自治区,动员群众把优选法用于农业生产。

  有人问他:”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工作到最后一天!他的确为科学辛勤工作到最后一天,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数学家华罗庚

  华罗庚上小学时,非常喜欢数学常常借老师的书看。

  一次老师出了数学难题,大家正在苦苦思考华罗庚站起来说‘是23。正确太棒了华罗庚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万分。然而华罗庚失学了。他一边帮父母站柜台一边坚持学数学偶然间,他发现有一位大学教授写的数学文章有问题就去老师我可以给教授纠错吗?在老师的鼓励下华罗庚写了一篇文章寄给了杂志社。

  不久他的文章就在杂志社上发表了而他后来也被破格邀请到清华大学任教几年以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经过艰苦地学习他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

名人故事:中国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1910~1985)-中国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金坛人。

  华罗庚的父亲是经营杂货店的小业主,由于经营惨淡,家境每况愈下,致使上中学不久的华罗庚辍学,当了杂货店的记账员。在繁琐、单调的劳作中,他并没有放弃最大的嗜好--数学研究。

  正在他发奋自学时,灾难从天而降--他染上了可怕的伤寒症,被医生判了“死刑”。然而,他竟然奇迹般地活了过来,但左腿却落下了终生残疾。他常挂在嘴边的是这样一句话:“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

  这位没有大学文凭的数学家,凭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刻苦自学,于1930年,以《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论文,而使中国数学界刮目相看。后被熊庆来教授推荐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任助教。在这里,他得益于熊庆来、杨武之的指导,学术上得以长足进步,并逐渐树立起他在世界数学界的地位。

  1948年应美国一所大学骋请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放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携妻儿回国,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后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他十分重视和倡导把数学理论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并亲自组织和推广“优选法”、“统筹法”,使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

  他一生勤奋耕耘,共发表200余篇学术论文、10部专着。作为数学教育家,他培养出陈景润、王元、陆启铿等一批优秀的数学家,并形成了中国数学学派,有的人已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家。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在日本讲学时,因突发心肌梗塞而去世,终年75岁。一生以“最大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自勉的华罗庚,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华罗庚的小故事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有一个数,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地数,还余2,请问这个得数是多少?”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著名数学家的小故事

华罗庚的故事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