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解说深度解析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品读《三国演义》

  翻开《三国演义》,跟我一起来品读一下吧!三国鼎立是一个特殊的的历史时代。三国时期的人物,英雄辈出,业绩昭著。说三国人物,不得不说说曹操。曹操自幼天资过人,长大后成为一代奸雄。后人这样评价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最为明显的特点是他的阴险狡诈,疑心重,如:伯奢好意设酒杀鸡款待他,他却疑心伯奢要杀了他,于是将伯奢一家人杀死,最后还留下一句:“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的狠话。不过,在此同时,曹操也是一位足智多谋,有见识的人。像曹操的文笔很好,向我们学过的《观沧海》《龟虽寿》都富有文学哲理。但英雄也有失误的时候,像周瑜利用他疑心重的特点,借他之手杀掉王允,蔡瑁。

  但是总之,我认为曹操是位英雄,一生拥有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的称号,真是不简单。我还要品品的是辅佐刘备的诸葛亮和辅佐孙权的周瑜。诸葛亮,在书中式一个见多识广、知识渊博的军事家。从他的空城计、三气周瑜,草船借箭等事迹,我们不难看出,他一生忠心耿耿辅佐刘备,他赤壁交战,孤身至吴,机智权变,舌战群儒,驳斥了东吴的主和派;火攻之法、七擒孟获都能表现出他过人的智慧和胆识。辅佐孙权的周瑜,心胸狭窄但军技过人。他在自己被诸葛亮气死前说:“既生瑜,何生亮。”非常的无奈。但他军技一流,所以才被封为“大都督”。《三国演义》里有许许多多人物值得去品读,我就不细说了,有时间你也来读读吧

三国演义解说深度解析

三国演义

  读了《三国演义》,我学会了许多成语还有歇后语。

  《三国演义》从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开始到三国归晋结束,描绘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三大战役是“官渡之战”,“火烧新野”和“火烧赤壁”。

  “官渡之战”的导火线是袁绍听说曹操封孙权为将军,十分愤怒,起兵七十万攻打曹操七万将士。双方兵力很悬殊,但是最终曹操获胜。我觉得曹操可胜在敌,袁绍虽然兵多,可是他优柔寡断,不听田丰正确的建议。袁绍虽然谋士多,但是在这场战役中,谋士们各持意见,造成决策层一片混乱,这就是袁绍败给曹操的关键原因。我觉得,这场战役不是曹操打败袁绍,而是袁绍自己打败自己。

  “火烧新野”是诸葛亮出山后指挥的第一场战役。他先让赵云假败引敌入埋伏圈,再让刘封、关平放火,然后让关羽、张飞趁机杀过去,把曹军杀得手忙脚乱。这场战役最关键的是赵云把曹军引入埋伏圈,打得十万曹军不战自乱,惨败而归。诸葛亮真是英杰啊!竟然只用几千兵马就打败十万曹军。“火烧新野”战役也奠定了诸葛亮在刘备军中的地位和威信。

  最精彩的要数“火烧赤壁”了。我觉得曹操大败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是曹操误杀水军大将蔡瑁、张允;第二是曹操听从庞统的意见把战船拴在一起,虽然船平稳了许多,但是火势蔓延却快了很多;第三是孙、刘联军在东南风刮起时采用火攻攻打曹军。我认为庞统和诸葛亮是一伙的,庞统出主意让曹操把战船拴在一起,好让诸葛亮攻打曹军时更加方便。诸葛亮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体,最终大获全胜。“火烧赤壁”之役大大削弱了曹操的势力,也奠定了刘备在三国的地位。

  《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奥秘,我要读透他,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

品读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选编的历史小说,这本小说的内容多为北宋以至明朝坊的坊间书艺人所编,经罗贯中的整理和编辑后,就成了一本中外闻名的巨着,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书中的情节是以没落王族刘备为主导,故事是讲述他在偶然机会下,遇到了关羽、张飞两位豪杰,因为志同道合,所以三人于桃园结义,故事就这样开始,而以其后约九十年的晋渡江灭吴为终,其中一些情节,如「借东风」、「捉放曹」,都是家传户晓的故事,可见此书是如何的精彩,真的令人生再三阅读的念头。

  我认为书中的人物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主角刘、关、张三人在其漂荡中原到建立蜀国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仁、忠、勇三种典范的英雄气概,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刘玄德携民渡江」、「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张翼德大闹长板桥」等情节,而书中的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变量尽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维也被描绘成忠孝智义兼具的栋梁之才,而一代军事家曹操由忠于大汉变到大奸大恶的险恶丞相的心理变化也被描写得淋漓尽致,可见这部书对人物特征刻划之精细堪称古代长篇小说之首,真千古奇书也。

  而三国演义一书,由宋朝开始有书艺人用之作题材,只不过都总是没有连贯性,不过何以我会言及书艺人?其实书中也有很多宋朝的影子。

  三国演义中,最为所熟悉的都算是关羽了,关羽是书中最忠之人,而当代因为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论任何读书人,都会追求忠君爱国的境界,「忠臣是英雄」这个道理令关羽与有鬼神之智诸葛亮并列,可见书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显,相对地,奸相曹操只因「挟天子,令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这个情况大抵只会出现在尊儒的宋朝。

  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是无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没有历史价值,只不过历史价值不在三国时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因为三国演义是坊间的书籍,我们可以透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政治状况,像张飞这样的英雄出现,大抵是因为汉人在元朝时饱受欺压,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为的英雄为之出头,张飞才会由温文儒雅宽大画家、书法家被改成敢作敢为的大老粗,而「张翼德怒鞭督邮」一事就可完全表达百姓对元朝官员的强权欺压有多大厌恶。

  其实我还不知自己读了这本书多少遍,但是每次重看也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我认为身为中国人,必须读中国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中有太多阴谋诡计,水浒中有太多过份豪气的情节,相比之下西游记及三国演义比较适合青少年看,不过除了文学价值外,三国演义更有助我们了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极力推荐三国演义这一本好书。

品味《三国演义》

  书中介绍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宦官夺权,让本已乌烟瘴气的东汉更加败落,黄巾起义发生在此时。故事由军阀混战,到三分天下,再到三国归晋。其中“美人计”、“空城计”、“连环计”等广为流传。

  作者罗贯中将人物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仿佛身临其境:机智勇敢,对他人了如指掌的诸葛亮;仁慈、爱将的一国之君刘备;能屈能伸、君子本色的孙权;阴险毒辣的周瑜;谨慎多疑的曹操;忠心耿耿,英勇无畏的关羽和张飞……我仿佛看见了赤壁之战的惊险,刘关张三人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刘备病死白帝城的悲伤与无奈。

  这本书是真“史家之绝唱,却不乏文采!”希望大家能够阅读一下这本旷世名著,走进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感受英雄们的豪情与壮举。

  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将一个个计谋传授给你。也许我们用不上它,也许它没有对我们的学习有帮助,但你作为一名中国人,你得为中国这独一无二的名著瑰宝而感到自豪,如果是这样的话,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学习、读懂它呢?因此,让我们去看一看《三国演义》吧!

三国演义小析

  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陈宫与曹操只是半路相识,没有太多的情意,又看见曹操杀了吕伯奢,故想要离开他,另投别处。于是,就弃了曹操,去了东郡。

  且说曹操寻见了父亲,欲与父亲招募义兵,正是由于卫弘的相助,才成了队伍。看来,曹操成事只是因为有了贵人相助,若没有卫弘,那么一代枭雄,不过是草包一个。这应该是历代以来,所有一般读者对他的理解。也由此看来,《三国演义》中成事之人,都是有贵人相助。比如,刘备得了孔明和凤雏(虽然后来在落凤坡中间身亡)。但整本书,差不多都是如此,或有异说。

  曹操招兵买马时,与袁绍合兵一处,推袁绍为盟主,二人皆是心中不纯;刘关张三人聚到了公孙瓒之下。因此,在本回中,文章变得更加精彩,而这一行声称要替天行道、为国除奸的军队才有了资格与董卓抗衡。

  刘关张三人在斩黄巾贼时立下了功劳,应该来说也有资格,而三英战吕布,更是一出好戏。这出戏不仅将吕布的英勇骁战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也为以后的内容奠定了基础。而表现关羽英勇的就是令人津津乐道的斩华雄,这部分是在关羽一生中重要的事件,正因为此事,天下人才知晓了关云长一人。

  在本回合中,还有一件事值得关注的就是孙坚战败,细看时就可以发现在讨贼联盟中存在着不合与猜忌。为日后言讨贼联盟解体提供了有力的说辞。

  从历史角度来看,这回中作者虽然叙述的与史实不太相同,但正因为作者使用了夸张的手法才使得众位英雄的才能表现透彻,这也是本文中的一大亮点,即与史实相结合,稍加言语修饰,才使本书成为中国四大才子书之一。

  第五回焚金阙董卓行凶匿玉玺孙坚背约

  董卓是叛国之贼,就应该得到根除,是所有人一直认为的。当他派李傕与孙坚联姻时,孙坚坚决地回绝了他。董卓却不知形势,依仗着手中有一子吕布而嚣张十足。再说李傕眼看此战长久不胜,竟然向董卓进谏说:“迁帝于洛阳。”无奈,汉末政权在董卓手中,汉献帝只能默默无言的跟随他。

  董卓离洛阳不久之后,有将就降了汜水关,可见董卓只是得了人而未得心。董卓虽然逃去,但盟军还是一往如故地去追赶。一切只是因为吕布,所以盟军久久未胜。曹操的军队战败,曹操虽然被困,由于手下众将齐心救援,他才免了死,逃了出来。可见曹操的能力之突出,也是曹操日后霸起的资本。

  曹操虽然在征战,而其他的盟军却毫不关心他的生死。由此,盟军不团结使其解体成为事实。而使盟军快速解体的还因为孙坚藏匿传国玉玺一事。话说孙坚在洛阳一井中发现了玉玺,便起了异心,想要去回到江东,别图大事。

  只因有人告知了袁绍,众人才都起了贪欲,而孙坚却矢口否认。这一事件更加使众人彼此生疑,也使孙坚自此与众人结下了仇怨。

谈谈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近有200个人形象,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这部书描写的主要人物有关羽、刘备、诸葛亮、张飞、周瑜、曹操、孙权、吕布,这些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书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先说刘备。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和关羽、张飞四处征战,接连取胜,可是打败黄巾军后,却只做了小官,也不卑微;为了找到诸葛亮,接连二三地不停地走。他爱民爱子,宁可丢失性命也决不丢弃汉室百姓。再说说关羽,他是“武圣”,是刘备的结义兄弟,武器是八十二斤重青龙偃月刀,蜀国五虎大将排名第一位,曾在沙场上建立无数的功绩。

  有“忠义神武”之誉,在一次战争中,三人走散,一听到刘备、张飞,便出门去找,说明关羽对大哥忠心耿耿,后来被孙权活捉,劝他投降,他却大骂道:我与皇叔桃园结义,立誓辅佐汉室,怎能与你等反贼为伍,今日误中诡计,一死而已,何必多言!”结果关羽父子被斩首,死于五十八岁。诸葛亮不仅善于用计,而且用兵如神。他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三气周瑜,巧摆八阵图,空城计,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三国给了我许多启发,也让我开始对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人要足智多谋,不能野蛮行事,做事要三思而后行。

三国演义解说深度解析

三国演义

  在东汉末年,汉灵帝十分昏庸,很多人都被逼得没有办法,纷纷投靠大盘黄巾军中,黄巾军队强大起来,刘备等人打败了黄巾军后,曹操和孙权的实力也强大起来,整个天下逐渐分裂为三个国家:魏国、蜀国、吴国,于是三国正式鼎立了。

  《三国演义》这本书是根据史书《三国志》改编的,作者是小说作家罗贯中,所以书中的人物在历史上都是真实存在的,但因为是小说,故事经过了作者的再工。

  书里把许多人物描写得活灵活现,如:勇猛善战的张飞和赵云,义薄云天、宁死不降的关羽,爱民如子的刘备,神机妙算的卧龙先生诸葛亮和凤雏先生庞统等等。整本书围绕了三国的君主曹操、刘备、孙权的斗争来写的。他们都自立为帝,想平定天下,斗了个你死我活,结果却被晋王司马炎统一了。

  看完这本书,里面的英雄人物好像就浮现在我眼前,我从书里学到了很多很多,从这些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身上也学到了很多很多。

三国演义小析

  罗贯中于书首即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点破了朝代更替;接着又以周分秦统、秦裂汉合、汉衰分三国等几个例子来证明他所提到的规律,充分的中肯了这句话。

  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罗贯中于书首即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点破了朝代更替;接着又以周分秦统、秦裂汉合、汉衰分三国等几个例子来证明他所提到的规律,充分的中肯了这句话。

  然后他又以“高祖斩白蛇,青蛇蟠龙椅”两个征兆暗示了汉朝的兴起和衰败。紧接着又举了几个不详的例子来加以说明汉朝衰败的必然性。在这中间,作者又揭示了汉朝衰败的根本原因——“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

  这时作者由整个朝廷转移到了巨鹿郡,以张角遇南华老仙得《太平要术》为起因,从而展开对张角举事的叙述。也正由于张角举事,刘焉招兵,才出现了千古流传的桃园三结义。

  作者以“不数日”为线,引出刘关张三兄弟斩黄巾立首功的事迹。虽然三人击败了青州的反贼,但是离开了刘焉,前去为卢植助战。在卢植手下,三人有过辉煌战绩,又从这三人中引出曹操。事情永远不会一帆风顺,是罗贯中在整部书中惯用的手法。卢植被抓一案正是与前文相呼,再次点明汉末时宦官横行的政局,也因此而出现后面三人解董卓之围。

  仅在第一回中,情节即如此跌宕起伏,富于变化,人物形象也十分直观地表现了出来。并且整个故事环环相扣,由一事引出一事,毫无漏点。

  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

  第二回中,作者以介绍董卓籍贯来接述上文,又因董卓轻视刘关张三人而引发三投靠朱儁之事。全故事又转回到了张角三兄弟翻盘的事上,张角三兄弟的战败又与第一回中南华老仙授张角《太平要术》一书时“若萌异心,必获恶报”相呼应。

  作者用其惯用手法,又引发了黄巾余党三人——赵弘、韩忠、孙仲的反叛事件。在朱骏与反叛之贼相拒时,作者又巧妙地将孙坚这个人引了出来,并且此时的结局以大胜班师回京为终。而另一方面,刘备只得了个小县令,但毕竟人家战功显赫,实在委屈得很,却默默无声,从这事上就体现了刘备天性善慈的本性。

  接着,作者又以张飞醉酒怒鞭督邮为刘关张三人弃官另投刘恢的缘由。叙说完这事,作者又将笔头从地方转移到了朝廷,书写讨贼有功者失官的问题,无不显现汉末政权混乱、宦官专宠的盛风。再以此为由,引发农民起义。农民起义的结果是失败,也充分证明了在汉末靠农民组成的起义军是不可能成功的。何况由张纯、张举领导的起义呢

  而后,灵帝驾崩,二太子夺权开始。最终,刘辩成为皇上,董太后垂帘听政。凭子而贵的何太后集结何进,将董氏一族全都杀绝。虽已杀尽董氏,但何进杀戮之心已起,又与众臣谋划起了如何杀尽宦官。

  从汉末内政局势来看,国家权力在个人手中把持,而皇帝毫无实权。从上到下,贪污腐败,勾心斗角,屡出不穷,已是汉朝气数已尽。而皇帝,不过傀儡罢了。中国历代上演着精彩的剧目,不过是杀人罢了。

三国演义解说深度解析

三国演义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魏、蜀、吴三国相继崛起。成鼎足之势,演出了一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长剧。《三国演义》就是就是描写的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相信大家对于《三国演义》这本书多少都会知道一些或者看过三国的电视剧,现在动画版的《三国演义》也正式于2009年9月15晚8点在央视少儿频道《银河剧场》栏目开播,每集25分钟。

  该片场面宏大、情节波澜壮阔,以动画的形式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巨著原汁原味儿奉献给广大观众了。没有及时看到的小朋友,可以去下载2009年10月期休闲版的电子杂志看看经常片段啦!!

《三国演义》名著经典解析

  一、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巧妙结合

  《三国演义》描写东汉末年,桓、灵二帝宠信宦官,致使朝纲大乱,政治腐败,黄巾军揭竿而起,四方州牧乘机割据,国家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成型,最后统一于晋。其中对于战争的场面、英雄与枭雄之间的斗争,以及各政治势力之间的勾心斗角,都有十分精彩的笔墨。当然,《三国演义》不是正史,所谓“七分写实,三分虚构”并非妄说,但是它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了正史。人们对三国时代的认知,大部分来自《三国演义》,而不是正史《三国志》。例如小说叙述关羽温酒斩华雄,其神勇的形象深植人心,而事实上斩华雄的并非关公,而是孙坚。又如诸葛亮借东风之事,正史并没有相关的记载,不过是小说的虚构而已。

  《三国演义》在依据正史、博采传说的基础上加以创造,虚实结合,巧妙构思,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全书主干、框架是史实,而具体情节与人物性格多有虚构,例如三顾茅庐,《三国志·诸葛亮传》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作者忠于“三顾”的史实,但其具体情节,则完全是根据传说虚构而成的。清人章学诚说《三国演义》“七实三虚”,这个比例不一定恰当,关键是作者将虚与实结合得十分巧妙,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有些地方更是做到化虚为实,人们宁可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

  《三国演义》用“依史以演义”(李渔《三国志演义序》)的独特的文学样式,描写了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的近百年历史。“依史”,就是“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对历史的事实有所认同,也有所选择,有所加工;“演义”,则渗透着作者主观的价值判断,用一种自认为理想的“义”,泾渭分明地去褒贬人物,重塑历史,评价是非。统观全书,作者显然是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这也就是《三国演义》的主旨。

  二、主题

  对这部小说的主题,专家学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学生用书基本上持“拥刘反曹”说。

  《三国演义》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是仁君、贤相、良将的典范,而把魏国的曹操等作为奸邪权诈、推行暴政的代表,至于孙吴方面只是陪衬而已,因而具有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在历史上,曹、刘孰为正统的问题,从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在正统的史学著作中,大致自朱熹的《通鉴纲目》起,一般都奉蜀国为正统,以魏、吴为僭国。至于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从来就有尊刘贬曹的倾向。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刘备是“帝室胄裔”,多少有点儿正统的血缘关系;二是刘备向来以“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著称,容易被接受。特别是在宋元以来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人心思汉”,正是当时汉族人民共同的心愿,因而将这位既是“汉室宗亲”,又能“仁德及人”的刘备树为仁君,奉为正统,是最能迎合大众的接受心理,符合广大民众的善良愿望的。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高斯数学家的故事

孩子临近高考家长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