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厌学心理原因及应对策略
为什么我们学习没兴趣和解决策略
1,得了"假性学习厌恶症",通俗地说就是对学习没兴趣。最主要的原因是传统的学习形式枯燥、单一,孩子找不到学习中的乐趣。小学阶段的孩子,理解能力偏弱,不容易掌握纯文字的抽象知识,如果能在学习时结合孩子喜欢的图片、动画、声音,可以大大地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
2,天音查字典作文根据孩子喜爱图片、动画和声音的身心特点,将课文做成动漫,将练习融入游戏。动漫课文把静态的课文演绎成生动的动漫,孩子通过看动漫就能轻松掌握课文内容;游戏式练习把枯燥的作业转化成有趣的flash游戏,孩子通过玩游戏就能快速掌握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孩子怎么会没兴趣?当孩子产生了学习兴趣,学习自然就不是难事。
2018家长指导:您的孩子有即想学又厌学的问题吗
先请大家看个案例:一名初三女生小惠平时成绩很好,可她总是担心自己中考考不好,现在学习效率很低下,想学却学不进去,内心想去玩,但一玩就更不想学了,因此不敢去玩。现在感觉学习很累,想放弃学习,内心又很不甘心。
小惠的妈妈反映说,孩子以前是一个很活泼开朗的女孩,自从孩子上了中学后,变得越来越沉默内向,每天回家就是学习,我们看着都心疼,让她出去玩会儿,她也不出去,虽然我们做父母的明明感觉她是在强迫自己学习,根本没什么效率,还不如出去放松一下,但我们说得多了,她就表现的很烦很烦。最近总说学习没意思,也没什么出路,不愿意去学校了。给她请了家教在家学习,依然提不起她的学习兴趣。
孩子原来学习很好,但现在却怎么也不愿意去学校,或者现在想学习却学不进去,学习效率极其低下。情绪也糟糕,有的情绪很容易被激惹,严重者甚至躁狂发作,在家摔东西打人;有的情绪低落抑郁;有的总是焦虑不安……这种情况更多的发生在升学考试前后,如中考、高考前和刚升入初一或高一的时候。前者主要原因是考试前高强度的学习压力而不知道如何更好的化解,后者主要是学习任务的加重和新环境适应不良导致。
小惠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导致她感觉学习很累很压抑。
一、学习方法死板:苦学、死学。
想想我们老师当今的教学方法
大部分老师在教学行为上,1、进行题海战术,给学生布置写不完的作业;2、倡导苦学,恨不得让学生不吃不喝,一天能挤出25个小时来学习。
大部分老师在精神上,不断的给学生施加压力,摧毁学生的意志力。就全国而言,大部分学校,从学生进入初中就不断的给学生灌输中考是多么的重要,高考是多么的重要,你要想考一个好大学,必须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争取考上重点高中,然后你才能有机会上一个好大学。孩子们刚开始也都是精力充沛的,但就像拉紧的弓,时间久了,总会崩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孩子精神上承受不了了,他们要么逆反了而不再愿意上学,要么继续承受着高强度的压力而导致出现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各种各样的严重心理障碍。
二、学习与生活脱节,不能学以致用
虽然小惠考试成绩很好,但一到具体分析问题就不知道该如何运用了。她刚开始对课本知识的运用也有自我的探究和疑问,这本身很好的事情,但老师都以考试又不考这些,不用掌握这些为由而拒绝回答,并指责她这是在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
教育本应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而现在的教育更多的是在打击孩子的求知欲。探究知识的运用竟然变成了是在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那什么是学习?没有探究欲的学生怎么会好好学习并快乐学习?说得不客气点,现在的教育就是厌学教育。
三、知识点相互脱节,不能形成知识结构网络
学知识的根本目的是拿来运用的,而综合的理解掌握知识,才能在运用的时候更好的从记忆中提取信息。我接待的很多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一个一个零散的知识点,相互之间是脱节的,没有一个整体的结构,这让他们在解综合题时总是不知道该从何下手,更不用说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了。
四、个性压抑、沉闷,内心自卑、自尊心敏感脆弱,人格发展不健全
在这种大环境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辨别不了事实的真相,也不知道学习到底该如果做,他们会接受老师的这种观点,一切为学习让路,没有了玩耍的时间,没有了与父母同学交往的时间(虽然他们几乎天天和父母、同学们在一起,但很少有深入的沟通),也没有自我探索自我实践的时间。
他们变得沉默寡言,一味地为学习成绩拼搏努力,为分数而与同学激烈竞争,虽然学习很好,但感觉很累很累,或者感觉到自己的学习效率已经很低,很多知识记不住,总是遗忘,而开始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为了保持自己优异的学习成绩,他们不是想着调整一下自己的学习心态和学习方法,而是施加更大的学习强度,希望能够通过自己加倍的努力来弥补学习效率的下降。此时,他们已经不敢做出新的尝试了,他们会认为那样风险太大,直到有一天他们再也坚持不下去不再去学校。
学习本身不是问题,学习更不是能力的问题。关键是健全人格的培养和拥有良好的学习心态和学习方法。教育首先要让孩子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健康人,成人才能真正成才。
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及解决方法
摘要:数学是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眼下许多学生越来越觉得数学难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完善和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解决方法
一、目前中学生学习数学所存在的心理障碍
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卑心理
进入初中,学生的学习已有一定的定势,一些暂时落后的学生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落后是暂时的,而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则认为自己天生不如别人,上课被提问时紧张的发抖,不假思索就认为自己不会或答案及想法是错误的,做作业时始终认为自己的解法是错的。别人的才是正确的,经常要“参照”别人的答案。总之对数学学习缺乏自信心,对于上述现象、结果的产生,学生普遍都经历了从紧张,不安到担心恐惧,最后到沮丧消沉的过程。
(二)依赖心理
学生学习知识,是在接受老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独立的学习主动性,去认识、理解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只有这样,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而在实际过程中,有些学生习惯于教师把知识嚼烂后“喂”给他,遇到学习中的困难也总是依赖于别人给予解决,碰到较复杂的运算就不愿意动笔。
有依赖心理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常常反映出依赖直观,囿于习惯的思维模式,希望有现成的公式解题模式,数学学习中缺乏热情和创造性。形成依赖心理的原因除了与人的生理、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有联系外,还与所处的家庭、生活环境
有关,特别是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遇事由家长包办,因而压抑了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
(三)定势心理
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答题的思维格式和惯性。虽然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定式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比较顺利地求得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但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的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
(四)急躁心理
1.审题不清,没有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甚至不知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2.缺乏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反思和总结,更不会去考虑“该种解题方法,思路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有无其他解法?”等等。
对于上述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有点:一是教师上课时,忙于或急于完成教学内容和目标,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较少,学生来不及思考,跟着老师疲“奔命”。造成教师“急”,学生也“急”的局面。二是应试教育让数学学习的方法简单化,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复杂”的条件反射,题海战,疲劳战,搞的学生精疲力尽,久而久之,数学学习失去了灵动的色彩,造成学生无暇顾及学习质量,只求速度的现象。
(五)厌烦心理
有些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枯燥乏味,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他们在厌烦心理状态下学习,使得大脑中与学习有关的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态,自然不利于数学的学习。
产生厌烦心理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l)对数学在各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2)“恶性循环”,学习无兴趣—学习成绩下降—产生厌烦心理,周而复始。有厌学心理的学生经常表现为学习上无动力,学习无目标,对学习采取应付的消极态度。
(六)自满心理
具有自满心理的学生通常不能对自身的实际水平和发展潜质作出客观的评价,不能确立适合自身的学习目标和奋斗方向。对自己的评价过高,发觉不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和存在的问题,擅长替自己开脱,寻找一些客观原因来解释自己的失败。事实上,具有“伪自满”心理的学生一直在无意识地逃避现实。
(七)疑惑心理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仍未达到预期的目标或考试屡遭败绩,便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对数学的神秘感增强,对不能提高学习成绩产生困惑。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大多在学习上缺乏毅力和自信心,学习上不善于总结归纳所学知识,数学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八)恐惧心理
当主观意愿与客观现实之间发生了矛盾,所遇到的学习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的心理。另外,来自家庭的过高要求,老师的冷漠态度,同学的歧视等也是产生恐惧心理的重要原因。有恐惧心理的学生,在学习时经常表现出知识瞬间遗忘,联想受阻,思维紊乱。
(九)其它方面
比如学生的迷惘心理、封闭心理等,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教师的教法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和灵活性,以及对学生学法指导得不够,都是造成学生数学心理障碍产生的客观因素。
以上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影响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学生成绩得不到提高,成为学困生,甚至放弃数学学习。那么怎样才能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呢
二、克服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方法
(一)将课堂还给学生,降低依赖心理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例题的讲解、练习的讲评都可以由学生合作探讨来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而且主动性大大提高,从而降低对教师的依赖心理。
(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避免马虎大意的毛病首先要认真审题,分析题中每个已知条件在题中出现的目的,不要漏掉某个条件,也不要主观添加条件,更不要仅凭图形就主观臆断结论,要由已知条件结合性质定理等推出结论,规范解题的格式和步骤,养成严谨的推理习惯,
训练严密的思考习惯,针对易错题型反复进行训练,在不断总结中提升能力。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克服马虎大意的毛病,如让学生准备错题本。对于共性的学生都容易马虎的问题可以反复练习,强化记忆。
(三)注重揭示数学过程培养学生利用数学过程来解题比学生掌握某一个知识点更具有意义。在分析问题时,先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基
本框架和思路,然后再补充重要环节,答案自然而然会得出。教师要及时对解题思路、方法和有关规律加以总结,并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来获取知识,除填空题外弱化对结果的要求,重点强调解题思路与方法,从而加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训练发散思维,突破思维定势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较多的训练发散思维的机会,例如对每一个已知条件,可以发散出哪些结论;若干个条件集中起来又有什么结论;所求问题是否只有一种方法去解决,是否有另外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大胆去尝试,即便是错了,也应给予积极的评价,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克服自卑心理,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学生不爱学习数学的原因有很多,但不管什么原因,教师都应该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必要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家访,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培养学生的自信,促进师生之间的情谊。对于学生而言,喜欢一个老师,也会对他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当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时,离他学好数学就不远了。
(五)加强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自我意识,心理学理论认为: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的心理、身体、行为以及自己与别人、自己与社会关系的意识,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很显然人的独立思考和自信心应属于自我意识的范畴。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自我评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
(六)正视差异,合理评价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承认个体的差异性,承认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应用能力等都会有差异。只有正视差异现象才会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健康的科学发展起点。面对现实,合理评价才会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健康的心理发展方向,保持良好的心态,自信的走好每一步。对学生过高或过低的评价都将影响数学学习的进程和最终的结果。就如同一个人想登山观日出,不一定非要到山顶才能看到日出,当尽其所能登到半山时,同样可以看到的期望景象。
(七)加强心理沟通,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会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影响。数学老师通过态度、表情行为将自己的期望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受到鼓舞,从而改变不健康心理现状。数学教师将自己对数学价值的认识正确的传送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美,让学生从把数学学习理解为数学解题的误区中走出来,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进而爱学、乐学、会学、学好。课堂上要做到“三到”:心到,情到,人到。能够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忘;想学生所会;想学生所乐,从而以高度娴熟的教育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出神入化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使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课堂步入一个相容而微妙的世界,教学成为一种赏心悦目,最富有创造性,最激动人心的“精神解放运动”。
(八)利用已有经验促进数学学习
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和资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我们要把学生原有的经验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起点,把学生的个人经验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资源。
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纵观整个中学阶段,教材遵循学生的年龄和生理特点,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编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学生在学习某一个新知识的时候,实际上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并不是一张真正的白纸,他们总是拥有这样或那样的相关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利用旧知与新知进行交互作用,进而以旧知为桥梁构建新的知识。
运用学生的探索能力。教师的工作不能代替学生的行为,再多的讲解也不能给予学生亲身的体验、个体的思考。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活动时,必须考虑学生拥有什么样的能力,能开展什么样的活动。
迁移学生的已有方法。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尝试探索未知的领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还会涉及思想和方法领域。这些方法虽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它们给学生以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学生可以循着这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进一步领会数学思想的转换和变化。这些方法是学生经验中的重要资源,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学生的经验和知识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教师必须尊重和承认经验是学生的重要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思想方法出发,在数学教学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及时帮助学生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沟通与提升,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九)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愿望:联系生产实际,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提高自信心。
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它是最现实、最活跃的动力。只有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才能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随着数学新课程的启动和运行,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成为一种共识。
用爱感化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课标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学会数学,所以教师就要用最无私的爱来感化学生。
通过合作学习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合作学习是学生俩人或俩人以上为单位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与他人的合作,培养合作意识,增进团结,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增强学习过程中学生、教师、教材之间的各种方式的互动,更为每个学生创设了动手动脑的机会。
总之,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多方面的,其消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产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与此相应,引导中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也应是多样的,没有固定模式。我们数学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改进教法,引导学生自觉消除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让素质教育在数学这块园地中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张庆林.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维[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石朝夕.数学教学中如何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书文萃.2006.07.
[3]王慧民如何引导学生走出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健康教育.2013年第9期.
[4]戴胜军.浅谈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及消除策略.教育研究2010-9.
[5]苏英芬.浅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林区教学.2009年第3期.
[6]张贞.如何对学生学习数学心理障碍进行疏导.南方论刊.
[7]顾丽芬.利用已有经验促进数学学习.教学指引.
据调查统计在对大学生进行店铺经营风格所考虑的因素问题调查中,发现有50%人选择了价格便宜些,有28%人选择服务热情些,有30%人选择店面装潢有个性,只有14%人选择新颖多样。如图(1-5)所示
(四)DIY手工艺品的“个性化”
2、消费者分析
2003年,全年商品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消费品市场销售平稳增长。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20.64亿元,比上年增长9.1%。
Beadwrks公司还组织各国的“芝自制饰品店”定期进行作品交流,体现东方女性聪慧的作品曾在其他国家大受欢迎;同样,自各国作品也曾无数次启发过中国姑娘们的灵感,这里更是创作的源泉。
调研提纲:
动漫书籍□化妆品□其他□
除了“漂亮女生”形成的价格,优惠等条件的威胁外,还有“碧芝”的物品的新颖性,创意的独特性等,我们必须充分预见到。
厌学生的辅导方案
一)创建优良的学校教育环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有人说“教师是学生在学校里的家长”。可见教师对学生而言是多么地重要。教师应该走近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内心世界,并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他们以信心与关爱,让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同时用正确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去分析学生的心理,解除学生心病,切忌讽刺挖苦、恶言侮辱、强迫威胁,以免造成学生自尊心的损伤。能够与学生交朋友的教师是出色的教师。教师绝对不能歧视学生,而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都要勇于克服情感障碍,做到真正喜爱厌学孩子,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努力挖掘他们的潜能和学习以外的闪光点。在教学上,老师要讲究方法,学会用“分层教学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都学有所得,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对于厌学情况特别严重的学生,应积极引导,并展开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学校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开展学习方法指导活动,这不仅是矫正厌学心理的要求,也是向“素质教育”转化的需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只有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学生才能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变苦学、厌学为乐学。
厌学学生大多没有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缺乏内在动力,学习上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上好学习心理课,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
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因素是由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组成的统一体。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等,而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兴趣、情绪、意志和性格等心理方面的因素。研究表明,智力的发展离不开非智力因素的支持。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与他的智商有一定相关,但在相同智力水平的情况下,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势必造成孩子对学习缺乏情趣和毅力,同时,有任性和自制能力差等不良表现。
培养非智力因素,第一,应调动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机,有兴趣学生才会去投入、追求,才会自觉学习。当今的愉快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让学生主观体验到学习是乐事,让他们愉快地思考,愉快地活动,把学校变成学习生活的乐园,才能令学生对学习产生深厚兴趣,从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第二,要培养学生饱满、乐观、稳定的情绪。稳定的情绪是学习正常进行的前提,良好的情绪所产生的强大推动力能使学习处于最佳状态。多样化的愉快教学方式寓学于乐、寓教于乐,形成一种愉快、轻松的学习气氛。在乐观、愉快的主导心境下,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并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第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大量研究显示,成绩优良的学生除智能发展优异外,都较自信、好胜、有股倔劲,想要学什么或干什么就非学好干好不可,表现出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而学习有障碍(如厌学)的学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不能战胜自己的学习惰性,表现出意志力薄弱。意志力不是天生的,需要靠后天一点一滴的培养。为此,教师和家长要注意从生活习惯和学习常规上培养学生自觉、坚韧、果断、自制的品质。另外,积极的性格特征,如勤奋、自信、谦虚、进取心等对学习有促进作用;消极的性格特征,如自卑、骄傲、安于现状等则阻碍学习进步。由此可见,优良性格特征的培养,也是克服厌学心理的一种途径。
(2)家庭教育要科学化、合理化。
儿童的成长是有规律的,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点。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孩子心理承受外界的刺激或压力都有一定的局限,在此局限内,外界刺激或压力可引起其积极的动机或行为,即期望的正效应;如果刺激或压力超过这一局限,只会引起消极的行为反应。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成长的规律,根据孩子学习情况、思维特点、兴趣特长等,把握其“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选择符合孩子实际的阶段性期望目标。为孩子规定的目标,应该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使孩子能够、并乐于努力去达到目标。
作为家长,要让孩子乐于学习,还要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掌握社会生活和学习上的各种知识,尽管孩子提出的问题有些幼稚,但是反映出他在思考。家长对孩子的提问要正确倾听,不要敷衍了事,因为对于求知欲旺盛的孩子来说,最大的快乐莫过于知道了从来不知道的奥秘。揭开奥秘所体验到的快乐情感,反过来又可以激起新的探索兴趣。因此,不仅要尊重、保护、正确引导好奇心,而且要努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幼稚的好奇心逐渐发展为强烈的求知欲,让孩子积极热情地去学习。
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一般要多表扬,少批评。研究表明,孩子在学业上的成就及积极性格的形成,与家长的褒奖密切相关。对孩子的进步,哪怕微小的进步,也应给予肯定和表扬,会使他深受鼓舞,当然要注意避免过分的奖励。当孩子考了90多分时,家长不仅要肯定他的成绩,而且要指出其中的不足,引导他分析原因,并进一步提出新的要求。同时,还可以运用古今中外的正反两方面典型的事例,使孩子懂得“满招损,谦收益”的道理。当孩子考得不好时,要帮助他总结经验教训,鼓舞他对以后的学习充满信心,打起精神继续努力,要牢记恩格斯的一句话:“一次顽强的失败,总比一次轻易得来的胜利好得多。”
家长在教育方法上切忌简单、粗暴,动辄棍棒相加,要以平等的态度和子女多交流、多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给予及时的关心、指导。父母的鼓励、理解和信任是非常重要的,要经常与教师沟通,全面关心孩子的健康发展,使孩子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不要求学生做得最好,但要求其能做得更好!
家长应主动给孩子“减压”,给孩子以休息、娱乐和发展爱好的时间;让他们感到学习不再是一种痛苦;当孩子有了小小的进步时,家长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孩子树立信心。解决孩子逃学、厌学问题,家长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与其这种情况发生了再去注意,不如平时多与孩子交流思想,发现有什么不好的苗头及时解决,这样可避免或减少孩子厌学、逃学问题的发生。有时候孩子是以逃学这种方式向家长暗示,他们需要同朋友交谈,而家里又没有这样的朋友。也有的孩子是因为受老师的冷落而逃学。某些心理学家认为,逃学现象多数是由迟到、早退发展而来。有的孩子为了有点自由时间,就晚来或早走。有的学校由于经常变换课程,对这些学生也往往不注意。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互相配合,也正是因为双方缺乏联系,造成了孩子逃学的后果。还有的逃学现象是由家长造成的。有的家长一听说孩子头痛、不舒服就给老师写请假条,而不是认真看看,孩子是真正有病还是有其它原因。心理学家说:经验表明,对孩子施加压力是无济于事的。说什么“你现在闲逛不上学,将来你就没有出路”之类的生硬道理作用也不大,因为这类的道理在孩子看来太遥远。重要的做法是,大人必须知道孩子到底在想什么他们迫切需要什么。
(3)培养厌学孩子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孩子愿意做什么,不愿意做什么,往往由兴趣而定,兴趣的产生是成功的最基本条件。家长希望孩子有怎样的兴趣,就应提供相应的环境刺激,要使他们的兴趣持久,更需要家长对他们的成功有所关注,小小的赞赏也能激发他们百倍的热情。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挖掘教材的兴趣点,这是激发兴趣的源泉。孩子如果对某门功课缺乏兴趣,就不容易学好。情感激励法、自我发现法、讨论辨析法、实践操作法等都能使孩子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每一个正常的孩子来说,要求学习本来就是一种需要,但学习枯燥无味,必然压抑孩子的求知欲望,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作为家长应帮助孩子创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变枯燥无味的学习为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学习,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家长可以多给孩子讲讲古今中外的名人有关学习的故事,给孩子树立榜样;也可以经常带孩子去参观、旅游,边玩边学习。
总之,排除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社会大环境,深化改革,确实减轻学生的负担,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给孩子以科学的教育,注重心理辅导,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学生健康地发展。
厌学的危害
所谓厌学就是对学习的一种厌恶,而这些厌恶从何而来呢?当然有很多方面:一家庭方面,二网络影响,三自身原因。接下来就让我根据现在青少年的现况来说一下吧!
家庭方面,因生活成问题而造成学习上的负担,整天上学别这些家事所缠绕,从而造成学习上的不专一。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然而这还不是重要因素,二最为重要的是因网络的影响是现在的一些青少年过于迷恋网络游戏,而导致学习的成绩直线下降,落得一发不可收拾。在学校和老师顶嘴,在家于父母吵架,偷钱上网这是败家的现象,甚至去外面抢劫,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现在也有很多这样的事例,坐牢谁想啊!前途也没了一生一败涂地,所以说呢我们现在还是未成年人,能避免去上网就避免一点,但是学习是可以的,偶尔玩下游戏是可以的放松一下也是没问题的但是最好别上瘾!自己的前途最重要,不要只顾现在,不顾未来。大家要为自己的前途找想。不要厌学更不要讨厌上学它能指引你前进的方向。三因自身原因身体的缺陷,被别的同学嘲笑从而生成自卑心理,封闭自己。没心学习,不以学习为重要,过于的去在乎别人的说法,以为老天是不公平的,这样的心里是错的,老天对每个人是公平的,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看看那些没有学上同龄人,我们和他谁比较可怜?所以我们也没必要去自卑。去大胆的与外界的人试着去交往。同时学习也要有信心,信心是最重要的,有信心也要有勇气。不要去产生自卑的心里,敞开心扉与别人交往,去交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以后的良好发展。不要产生厌学的心理这种心理是对只记得不负责也是对期盼你的人的不负责。是对爸妈的不负责,所以我们要专一学习。为以后能跟进社会的发展而奋斗。有这样的理想自己的目标更加的明确更好的去发奋读书。
所以我们也没必要去在乎别人的评论。只要自己坚持好好学习有自己的目标并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这样厌学的心理从何而来。我们知道了厌学的危害就别产生厌学的心理不要心理扭曲听妈妈爸爸的话,去认真学习就可以了!
厌学的后果是如此的坏,我们不要厌学。不要被网络所牵引大家!!
18岁,分析厌学现象
厌学为何成为了青春期问题之一?这和孩子厌学原因有很大的关系。厌学原因,一部分是学习本来就不好,而老师家长有没有很好的引导沟通而导致他们自甘堕落。另一部分就是学习中上等,压力过大,再加上青春期叛逆,导致其产生不想上学的心理,又因为在这个时期老师家长没有给予好的帮助,反而继续向他们施加压力,导致他们彻底厌学。厌学很大一部分是叛逆的延伸,因为青春期叛逆,导致厌学情绪逐渐飙升,厌学心理越来越严重,这就是为什么厌学成为青春期问题之一的原因。
就拿我自身的例子来讲吧,我从上小学到初中二年级,学习一直处于偏上等,这是母亲每天不停的督促监督的结果。然而初二下学期,我产生了一些厌学情绪,我反感母亲总是在我身边“监视”我,反感母亲“控制”我,于是我向母亲提出自主学习。好景不长,上了初三,一个是因为我谈恋爱,另一个是我和一些同学关系处的不好,还有就是初三新的课程化学让我有心无力,化学学不好老师就对我进行批评教育,让我很不高兴,于是厌学情绪越来越浓,与此同时其他学科成绩直线下降,老师以及母亲对我的批评越来越多,我的叛逆情绪和厌学情绪叠加在一起,最终导致我不再上学,无论老师使软使硬,我都不为之所动。
我想,如果当时老师对我化学成绩不好给予鼓励,母亲不再给我施加压力的话,可能不会导致如此结果。因此,我认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了解他们的心理,在各方面给予帮助。比如对学习逐渐不感兴趣的,可以再课上做些关于学习的游戏,也可以带着学生在室外进行学习,亲近大自然,用大自然无形的力量与魅力促进他们的学习热情。再比如那些学习成绩一直不好,或者偏科的学生应该给予鼓励,进行适当的家访,对他们不抛弃不放弃,不要将“差生”这个帽子永远的扣在他们头上。而家长们应该去了解他们处于青春期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细心观察他们的变化,进行恰到好处的引导,使他们不会因为过度叛逆或者早恋导致厌学。
帮助厌学学生的措施
如何做好厌学学生的心理疏导
厌学情绪是学生对学习以及与学习有关的事表现出厌倦甚至厌恶的心理现象。厌学情绪的表现有上课不专心、无故缺席、顶撞老师等。厌学情绪目前在青少年学生中十分严重,在普通中学更普遍。因此,寻找改变这部分学生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有针对性的对策,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自己在教学和班级管理实践,我想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挖掘厌学情绪的根源
对学习不感兴趣并不是厌学的根源。因为,对未知的东西感兴趣,是人类的天性。而没有成就感,才是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如果每位老师,每堂课都让学生学有所得,每天回家后,学生都能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如数家珍的回忆起来,甚至还能拿来考考自己的父母。这样,他就会每天生活在成就感当中,这种成就感也是他继续努力的动力,对学习也就会越来越感兴趣。这样,孩子就进入了学习的良性循环。厌学情绪也会因此而克服。
二、给学生“老师看得起我”的感觉
这种感觉对一个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的,对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来说则更加重要。
一般情况下,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自卑感。因为学习上的不成功,父母亲友对他都有看法,在他自己的心目中,老师、同学都瞧不起自己,让他始终抬不起头来。而如果老师能够通过某种途径,让他觉得“老师很看得起我”,这就为以后的教育和转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让学生有一种“老师看得起我”想法,就可以激发他潜在的内驱力,慢慢地克服厌学情绪,促使他走向成功。
三、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方法对头,事半功倍。”这些名言俗语都强调了方法的重要性。
我总结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方法教给学生们。当对学过的单词有一定的印象后,随时随地,就可以天马行空的想,把想到一东西尽可能的译成英语:桌子是desk,地板是floor,椅子是chair,天花板是ceiling,墙壁是,窗户是,空气是air,天空是sky,鸟是bird。有些单词我学过,但我忘记了。我就把它写在手掌上或小纸片上,事后查找。于是,这个单词就在轻松愉快中记住了。利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办法,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是单词学习变得有意义。
四、树立正确的进步观
很多学生有一个错误的进步观:分数、名次进步了才是进步。所以学习的目的成了追求分数。即使知识学得不扎实,只要考试成绩还过得去,就沾沾自喜。相反,即使自己努力了,也学到知识,培养了一些能力。但由于这次考试的试题,恰好大部分出在自己掌握的知识范围之外,而分数不太理想时,就会垂头丧气,丧失信心,甚至从此一蹶不振。这都是错误的进步观惹的祸。我们学习的目的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发展智力,学会学习,最后掌握本领,在为社会作贡献的同时,成就自我,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追求人生幸福。
我们应树立正确的进步观。只要学习,我们天天都在进步,时时都在进步。这才是正确的进步观。陶渊明对他的学生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消,日有所损。”这就是正确的进步观指导下说出来的。
树立了正确的进步观,我们就会有少一些患得患失,少一些浮躁,少一些盲目的攀比。我们就能够以平平常常的心态,高效率,快节奏地去做那些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事情。在持之以恒的行动中战胜惰性,战胜拖延,战胜自卑,收获一个充实、成功、美好、幸福的人生。
厌学情绪,很多情况下是由错误的进步观引起起的。一旦树立了正确的进步观,他就会时时感觉到自己的进步,也享受着进步的喜悦。慢慢地,厌学情绪就可以克服。
五、成功也是成功之母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说,一个人失败之后,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对自己的行动进行反思,并在以后的行动中加以改进,从而一步步走向成功。“失败”成为“成功之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失败了,不气馁;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坚持,继续努力,永不言弃。第二是,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失败并不一定会成为“成功之母”。只有“失败之母”与“反思之父”结合,才会生出“成功之子”。
“失败是成功之母”是说失败对成功的积极影响。
如果一个人总是失败,他的情绪就会非常沮丧。沮丧的情绪当然会影响到他的行动。行动受到影响,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一定不会很好。行动的效果不好,就意味着失败。多次的失败,人就可能变得非常消极,甚至,最后对成功丧失信心,最终一败徒地。
由些可见,成功与失败之间并无必然联系。要想获得成功,或者说要使成功之花常开不败,就必须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成败。失败了,不灰心,不气馁,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改进,继续努力,继续前进,成功巅峰上的明珠非你莫属。成功了,不骄傲自满,不飘飘然,不被名声所累,不陷入过多的应酬当中,静下来做自己该做的事,你同样可以从胜利走向胜利。
厌学情绪严重的学生,就是因为他很少尝到过学习成功的滋味。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严重地打击了他们的自信。所以,他们对学习抱厌恶和反感的态度。
对我们教师来说,一方面,要针对我们的学生,降低起点,但并不降低要求。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每课有得,每堂课都享受学习的成功。让成功成为成功之母,让他们从胜利走向胜利。哪怕成功和胜利是微不足道的,我们也给他应有常识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享受成功和胜利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让他们在这种妙不可言的快乐中克服厌学情绪。
厌学情绪的克服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以上是我对自己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在工作过程中所进行的思考,进行了一个详细的陈述。希望对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同仁有所启发。
厌学了,怎么办?
高三的学生,出现厌学情绪,看不到希望,有内疚,怕将来不如别人,非常焦虑,能理解,但也能改变。
对于高三的学生,基本都是成年人了,肯定知道学习的意义,但过去的经历形成条件性厌学情绪,就是想学学不进,总是想努力学习,就是一学习的时候就焦虑烦躁,分心走神,自己又控制不住,会更加焦虑不安。
现在这样的学生的很多,但很多学生不知道调整方法,以致耽误了学业,影响了前程。
很多人厌学的时候不愿意与其他人交流,其实厌学也不是做了伤天害理的事,有什么不敢说的呢。拖的时间越长,越不利于康复。厌学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障碍,靠一些普通人说的开导,是没有效果的,你想开点,累了就歇着,很多不如你的,想那么多干嘛,等这些话,不但不解决问题,还会增加患者的反感,导致症状加重。最好还是自己积极采取行动,尽快的改变。
条件反射是后天建立的,所以可以后天改变,焦虑是大脑的不合理想法出现的,通过改变不合理认知,可以降低焦虑。焦虑降低,学习的时候能静下来,就可以学进去,学进去,成绩提升,就会提升自信,再进一步在平静的状态下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用心培养,静待花开—生学生厌学心理案例分析
稿件来源:撰稿人:
一、案例描述
我班有名男生叫小杰,成绩较差,尤其是这学期以来,成绩逐步下降。课堂上能遵守纪律,但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有时干扰同学上课,同学们不喜欢他。父母是小商贩,无暇顾及他的学习,也没有心思管他,平时住在奶奶那里。奶奶没有文化,也没有能力管得动。由于讨厌学习,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学习兴趣,对学习越来越怕。
“人之初,本爱学。”人从呱呱坠地后,他就不断模仿大人的表情、声音、动作,因此他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走路,学会了吃饭……学会了许许多多他日后生活必需的技能。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孩子竟然有如此强烈的模仿欲和求知动力,那么是什么让他们一改初衷,变得不再爱学习了呢?为此,我专门作了研究。
二、原因分析
他的心理问题是从家庭成员对他的过分满足、迁就和教育误导开始的。爷爷、奶奶的话对他影响很大:反正学不到什么,不去就不去吧。父母由于忙于生意,对他不闻不问,所以他经常性的找借口这疼,那伤,奶奶就让他不上学,任由他在家不到学校。造成他和其他学生格格不入,不合群,一到学校就感到孤独,害怕,产生害怕学习的焦虑性格。
三、个案处理
1.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
与家长沟通与协调。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共同做好转化工作。指导家庭对策。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同时不要让爷爷奶奶再溺爱孩子。
2.持续不断地对孩子进行表扬鼓励
这些有心理困境的学生,大多非常敏感,自尊心极强,性格内向。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所以教师要对这类学生多一些鼓励的语言。例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让小杰练习造句,他小声说出了一个句子,我试探着问:“还能继续吗?再说一句,试一试。”我带着微笑,用赞许、期待的目光望着他,他不慌不忙地为大家描述了一个很美的图景。语句通顺流畅优美。最后我这样告诉他:“许多事情并不难,只要你试一试,你肯定行!”这节课上,他的学习兴趣显然很高。由此可见,鼓励是“催化剂”,能给学生以自信,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3.为孩子创设人际交往的环境
有机会让孩子多接触社会,例如,鼓励孩子多与自己的伙伴在一起,多参加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多为孩子创设一些人际交往的机会,也是促进他爱学习的一种良好办法。
4.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学习兴趣,摆脱厌学情绪。
学习上严格要求,如:上课时,多提醒他认真听讲,鼓励他大胆回答问题,用眼神肯定他的做法,抓住他爱劳动一点大力表扬等,都有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课余时间帮他补课,慢慢的他在学习上尝到甜头。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学生的学习过程又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也就是学会学习。学生只有既“会学”,又“爱学”,才能使学习活动高效而顺利地进行。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厌学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则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愿意学、乐意学。教师在找到学生厌学的真正原因,作出正确的判断之后,要组织力量对研究的对象进行必要的指导与教育,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解决问题,走出困境,更好地促进他们发展。
四、干预效果
像小杰这样的学生,身上本来就存在了许多缺点和毛病,对他们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转化过程中,他不断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后进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万不可虎头蛇尾,前功尽弃!
通过一学期的努力,他上课开始认真起来,作业也能按时上交,各科测试成绩都能达到及格。小杰同学在各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上进心增强了,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同学、老师的关系也融洽了许多,整个人的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观。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杰的厌学情绪不是一日形成的,当然也不是短时间就能改变的。我们唯有持续不断的对他进行教育,多一些关注,多一些关心,再多一点鼓励,多一点交流。用心培养,静待花开。
南平市满分作文-农村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对策报告
1. 调整和优化教学管理策略
对教师教学的评价,由过去只认“一本线”转变为以各批次上线比例为依据,促进老师在教学中面对全体学生,促进不同批次的学生成绩有所提高;常规考试成绩不公开排名;举办学生心理辅导培训班,引导教师重视后进生心理问题。
2. 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①在高中学段起始阶段开展“四封信”活动。在农村高中学校,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的现象较为普遍。学生和家长之间缺乏平等融洽的沟通和交流。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用了写信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了解。“四封信”即老师给学生和学生写一封信:指导学生和家长正确认识高中学习的特点和要求,矫正学生错误的认知;学生给老师写一封信:谈自己对学习、课堂、教师上课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认识和建议,目的是让老师们听取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欲;学生给家长写一封信: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校的生活学习态度,知道用自己的努力和成绩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家长给学生写一封信,让学生体会到来自父母宽厚细腻、无私绵远的爱和自己应有的选择。通过这“四封信”三个方面心灵零距离的沟通交流,让学生从心理上受到一次巨大的冲击,学习态度改观明显。
②学科渗透主流价值观念的教育
一位老师在访谈的时候,深有感触地说:所有的教育教学都要渗透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他的讲话引起课题组成员和学校教师们的广泛共鸣。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我们为人处世、立言行事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方法。健康的心理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科渗透而主流价值观的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明是非、辩美丑,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健康学生的心灵世界,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立言行事的根本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抵御各种非主流观念的侵袭,对于缓解和克服厌学心理及由厌学心理导致的心理问题起到根本上的作用。
3. 树立全面成才观,培植学生兴趣点,发挥学习团队作用和榜样示范作用。
发展心理学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多种智能,每个人都能在一、两个智能领域表现得很突出,教育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孩子的智能强项,使孩子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能在发展过程中及早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4. 积极尝试以培养学习兴趣为主题内容的课程开发
针对厌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几个主要原因,我们有针对性地探索、设计校本课程 黄陂五中心理健康课程 。该课程按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厌学心理特征,内容侧重点有所不同,力求有的放矢,有效解决厌学生的问题,促进厌学生的转化。
初一年级:强调高中学习特点和要求。内容包括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探讨学习方法,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科目和时间的分配,人际交往敏感,与家长的代沟,学习的自信心不足,正确对待中考失利等认知问题。
初二年级:侧重学习负担与焦虑问题,“早恋”问题,自我形象设计与校规冲突问题、价值观的形成与文化多元性问题,亲子关系淡漠问题,心理的躁动性与教育要求的理性化之间的矛盾问题等。
初三年级:注重学习负担“过重”(主、客观)与学习适应不良,理想与现实的能力之间的差距造成的心理困惑,正确应对挫折,各种身心疾病(焦虑症、疑病症、神经衰弱、考试恐惧症)等。
分年级召开各年级学生家长会,教师与学生家长就“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展沟通与交流。
这些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家长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的转变,有利于缓解学生厌学情绪。
6. 抓住时机,积极促成厌学心理的转化。
心理问题的发生有很强的情境性,抓住有利时机,有利于及时促成厌学心理的转化。学校按照年级的不同学习特点和学生常见的心理需要,分年级、按班级开设心理讲座。高一年级主要介绍高中学习特点、要求。高二年级注重意志力的培养。高三侧重考试焦虑,理想与现实的能力之间的差距造成的心理压力等。让不同阶段的学生最大程度上解除当前的困惑,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激发和保持学习动力。
对学生个体产生的厌学情绪,我们提出发现问题及时干预的方针。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信箱,有参加过心理健康专业学习培训的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如何缓解厌学情绪。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信箱自设立以来,接待学生、收到学生的来信已达千余人次,对学生的厌学情绪进行了有效的干预和指导。
七、研究的效果
通过本课题的调查研究,我们基本掌握了我校厌学生的比例和主要分类,研究分析了厌学心理及其产生的原因,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缓解学生厌学心理的策略。在以下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是教师和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得到有效的转变。多元化的成才观正在从观念走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教师们认识到学生兴趣小组团队和榜样示范在缓解厌学心理上的有效作用,鼓励学生发展个体兴趣和特长,组建兴趣小组,开展活动。许多老师在课题研究的带动下,自发研究厌学心理矫治问题,取得一些积极经验和成果,并自觉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13篇研究论文在国家、省、市、区教科部门组织的相关课题论文比赛中获奖。
二是各类学生兴趣小组活动活跃。不仅起到有效缓解厌学心理的作用,而且成绩斐然。2010年我校有3名艺术生文化、专业成绩均突破艺术一批本科录取线,2名体育考生录取体育本科。5人在黄陂区艺术人才比赛中获奖。
三是厌学生的转化效果显著。2009年11月,课题组召开了2007级2班科任教师座谈会,参与座谈的科任老师一致认为:该班的学习风气三年来逐步向良性方向转化。相比较于以前,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加明确,学习目标更加具体、清晰,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增强,课堂上参与教学的氛围更加浓厚,一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学习兴趣,少数具有强烈厌学倾向的学生的厌学情绪也得以缓解,更为可喜的是,过去一些有厌学倾向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从对立走向调和,从对抗走向合作,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和谐。
四是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方法得到有效转变,促进了厌学生的心理转化。
很多家长开始认识到,家长和家庭成员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意识到家庭教育和家长的言行会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进步。很多以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是教师的事情的家长开始摸索着如何在家庭层面去引导自己的孩子,有效降低学生的厌学情绪。
五、存在的问题、困惑及今后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厌学问题的探究是一个长效的课题,需要不断的去探讨,不断的去研究。
本课题研究,由于课题组成员研究经验不足,尤其是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研究者视野和能力所限,再加上部分客观条件的制约,仍有大量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如:到底应该怎样界定厌学的概念;怎样准确对厌学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厌学的心理层面分析;缓解厌学的心理学层面的策略等等。都值得我们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中继续关注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