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饮食习惯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饮食的影响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老人和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性格分析

  2在目的论运用中的标示英汉翻译

  3不温不火,绵里藏针——分析《格列夫游记》的讽刺意义

  4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贵妇画像》中的文化冲突

  5从《尼克亚当斯故事》中探析父亲情结对海明威人生观的影响

  6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方商务谈判

  7《永别了,武器》一书所体现的海明威的写作风格

  8关联理论视角下《生活大爆炸》中言语幽默的汉译

  9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1755671248

  10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分析谭恩美《接骨师之女》中的女性沉默

  11英汉衔接手段对比分析--基于TheOldManandtheSea及其译本的对比分析

  12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商宴之道

  13惠特曼的人文主义思想对美国现代诗歌创作和中国诗歌创作的影响——以《自我之歌》为例

  14浅谈《红楼梦》诗词的文化意象翻译

  15[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从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看媒体市场营销

  16浅析《飘》中斯嘉丽的婚姻观

  17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

  18《外星人》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19小说《面纱》中的中国形象分析

  20浅谈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21《论语》中“仁”的翻译研究(开题报告+论)

  22CulturalDifferencesandTranslationStrategies

  23从叔本华的悲剧理论分析《红字》的悲剧性

  24ADiachronicStudyonSexis

  25从《红楼梦》两个译本论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

  26论禁食和欢宴中乌玛的觉醒

  27The“Monstrosity”ofScience:ananalysisofFrankenstein

  28AnInterpretationofNightingaleinTheNightingaleandtheRose

  29约翰多恩诗中女性歧视现象分析

  30论中西婚姻观的差异

  31商务信函中模糊语的使用研究

  32悖论式的唯美主义--论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的画像》

  33AStudyontheEffectivenessofCooperativeLearninginJuniorHighSchool

  34ABriefStudyofBilingualTeachinginChina--fro

  35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罗伯特形象

  36基于网络的英语听力学习的优势和局限研究

  37汉英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38ACo

  39从电影片名翻译窥探中美文化差异

  40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使用——以《功夫熊猫》为例

  41英语中的汉语借词

  42浅析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技巧

  43跨文化交际中身势语的运用对比分析

  44英语外贸电子邮件的语篇分析

  45浅析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

  46ACo

  47从归化异化角度浅析《三字经》两个英译版本

  48ApplicationofConstructivis-basedReadingTeachinginSeniorHighSchool

  49《我的安东妮娅》中的文化冲突研究

  50改变,选择和责任——论电影《猜火车》中的青少年成长

  51如何设计中学英语课堂中的提问

  52OnC-ETranslationofChineseFour-CharacterExpresssionsinTouristicText

  53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要人物性格

  54《基督山伯爵》中等待和希望的哲学

  55《纯真年代》女性意识探析

  56AnalysisoftheIndividualHerois

  57《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和《飘》中斯嘉丽的性格对比

  58论《宠儿》中的母爱

  59从《喜福会》透视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

  60OnDiversifiedApplicationofEnglishEuphe

  61委婉语在商务英语中的使用

  62OntheTransculturationReflectedinDisneyMulan

  63《红字》中替罪羊形象的分析

  64ACo

  65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傲慢和偏见》中的人物对白

  66ACo

  67达芙妮?杜穆里埃《吕蓓卡》中的哥特意象

  68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69中美婚姻价值观对比

  70原版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研究

  71《呼啸山庄》和《暮色》系列的对比研究:《呼啸山庄》再次热销引发的思考

  72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下东莞企业的现状

  73记忆的主观性和自我的重新发现——朱利安?巴恩斯《终结感》所揭露的道德成长

  74解读《女勇士》中“乡村医生”里的鬼

  75《红字》中人性的罪恶和光辉

  76ACo

  77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78中美在非正式时间方面文化差异的研究

  79旅游翻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

  80跨文化因素对字幕翻译的影响

  81基于语义场理论的英语词汇习得研究

  82试析《弗兰肯斯坦》中的哥特风格

  83论《红字》中的清教主义思想

  84礼貌用语中的语用失误

  85反译法在英译汉中的使用

  86男女二元等级对立的颠覆--《奥兰多》之女性主义解读

  87美国俚语中的文化特征

  88浅谈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89中国春节和美国圣诞节的文化比较

  90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在词汇上的差异

  91目的论下的修辞手法翻译: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汉语译本为例

  92论模糊限制语在广告中的语用功能

  93TheSa,DifferentLife—TheCo

  94TheSy

  95OntheEnglish-ChineseTranslationofMovieTitles

  96从接受美学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97英语委婉语的特点及运用

  98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

  99从《欲望号街车》探析田纳西?威廉姆斯诗意现实主义风格

  100浅析英文新闻标题的翻译

  101译员主体性在歌曲《我有个梦》歌词翻译中的体现

  102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

  103浅谈导游词翻译

  104公共演讲中的模糊策略

  105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企业简介汉英翻译

  106论《爱玛》中的新女性形象

  107商务英语合同中的语篇衔接手段分析

  108ThePervasiveAgitationofHu

  109浅析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写作风格

  110查尔斯?达尔内——《双城记》中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物

  111从美学视觉浅析化妆品广告的英汉翻译

  112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男主人公性格分析

  113从欧内斯特?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看战争对青年一代的影响

  114论《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象征

  115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116换位思考在商务信函中坏消息的运用及建议

  117ACo

  118BB电子商务安全

  119艾米丽?狄金森诗歌的心理分析

  120分析喜福会中美籍华裔妇女的冲突和身份问题

  121论中西方建筑风格的文化差异

  122OnSy’s“WinterDrea”(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23《印度之行》的象征主义分析

  124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分析怀特的《夏洛的网》

  125AnalysisoftheFactorsthatInfluenceNe

  126OntheOriginofEnglishIdio

  127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128浅谈我国服装行业的网络营销

  129论“美国梦”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130勃莱特.阿什利--《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新女性

  131中西思维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132TraditionandBeyond—ReadingTheDivinersasaBildungsro

  133McDonald’sSuccess

  134从儿童心理角度看儿童文学中的对话翻译

  135简爱性格研究

  136AnAnalysisoftheTragicFateofMaryTurnerinTheGrassIsSinging

  137维多利亚时代的乡村图景——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展现的威塞克斯农业社会

  138OnTranslationofLanguageFuzzinessinChineseLiteraturefro

  139论英文电影名翻译

  140Hu

  打开百度文库APP阅读全文取消确定

美国饮食习惯

美食

  外国的美食是西餐。西餐的材料也丰富多彩。当你来到美国,来自五湖四海的美食都聚集在美国的大街上,当然中国也在其中。你只需要随便走进一家餐馆,就能看见许多诱人的美食,让您大饱眼福也大饱口福,那高兴的劲儿,在你的心里蹦蹦直跳。我有过亲身的经历,恨不得把这些应有尽有的美食一扫而光。这也是美国人山人海的原因之一吧!

  去年暑假我去美国玩,和我的家长还有其他几位小朋友一起坐上了旅游大巴,准备去观赏那里着名的景点。

  到了一站,我们下了车,首先去餐馆吃东西。我们是在赛百味吃的,那里的食材既多又诱人,我们几乎都想舔舔那隔着玻璃的食材了,真是无法抑制那高兴的心情。

  我们点完了餐,几分钟后,那个三明治就做好了,服务生把它端到了我们面前,我看到了它的外表很像热狗,却又比热狗大好多倍。里面加的食材很齐全,有肉、菜、芝士……一口咬下去,我感觉到自己吃到了,最好的人间美味。

  我先是细细的品味,之后就是狼吞虎咽,三口两口就吃完了。我与我的肚子都感到满足和快乐。

  我觉得美味带给我的快乐是最多的。美味虽然好,但是也不能吃得太多,这样会使自己变胖。

  世界上的美味有很多,但我们吃的时候要有节制,不然自己的肚子就要抗议啦!

饮食文化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我国从古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

  第三,讲究美感。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华夏民族的饮食生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性,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品尝美食

  都说一方水土一方人,华夏大地如此辽阔,自然是有着多种多样的水土,也因这不同水土,才会有炎黄子孙的不同文化,不同生活,不同习俗……以及不同美食。

  就像活泼火辣的四川人爱吃辣;温文尔雅的浙江人爱吃甜一样。吃这不同美食的人们,他们的性格也会有所不同。你可曾关注过这片日夜生活的土地所蕴藏的美食?你可曾想过这些美食背后,是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又可曾想过,这些美食的来源,将会是怎样的自然神奇?大多人的回答是否定的。不错,在这科技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变化越来越快,内心也逐渐浮躁与功利起来,那些与生俱来的对清净和高雅,对自然和天地的向往与热爱,正一步步被世俗所玷污,失去了应有的朴实与纯洁。

  但美食作为一种媒介,再次唤起了人们心底的善意。美食,不再是人们舌尖上的的一时快感,而成为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与自然的对话,以及穿梭时空后与创造佳肴的先辈们的沟通桥梁。

  美食确确实实有这样的魔力,使思想与思想碰撞,让灵魂与灵魂交融。就像品尝火锅,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重庆人,火锅莫属我的最爱。

  一年四季中最适合吃火锅的是冬季。零度上下的气温,窗外是阵阵寒风刺骨,窗内是片片热意。锅内是翻滚的热汤,锅外是各式各样的拼盘。熟练地拿起一双竹筷,轻轻挑起一片肉片,再稳稳放入热汤,肉片完美的浸入汤底,却不溅起一滴。待几十秒后,即可夹出锅。可别心急开吃,得将烫熟的肉片沾上自己调配的调料才好,再吃进嘴里,慢慢品味……火锅如名,自是火辣异常,只几口就叫人大汗淋漓。使我不禁想到,多年前的寒夜,祖先们是否也如此围坐一桌,在劳累了一个冬天后,吃着热气腾腾的火锅以驱散寒意,人人都吃得汗流浃背,却也应火锅的温暖而舒展开僵硬了一个冬天的笑容……

  多少年过去了,一切都物是人非,连火锅的味道也在一点点改变,可火锅里所蕴藏着的内涵却从未改变。它是人们在寒冷面前创造出来抵御严寒的神奇魔法,更是人们面对困难时的努力顽强的证明,是历史长河中,人类所创造出的一颗明星,它承载了多少代人的艰辛汗水,又见证了多少的是是非非!它,是文化融于生活点滴中,最好的证明!

美国:餐厅里的教养

  侄女去美国读中学,一年后回国度假。我发现小姑娘的“吃相”大变样,饭前她主动去厨房帮忙,端菜端饭;开饭后,她坐有坐相、吃有吃相,不但把自己碗里的饭菜吃得干干净净,吃完了还主动收拾碗筷,去厨房帮忙洗碗。我十分意外,因为以前她不是这样的。我对她的改变十分好奇,问她:“难道你们老师很在意你们的餐桌表现吗?”

  侄女竟然说:“食堂可比教室要求严格多了!”

  对于美国学校课堂的宽松,大家从电影、电视上或许都看到过。他们可以把腿跷在桌子上,也可以坐在桌子上……但食堂的严格我从未听说过,更没想到我家这个原来吃相懒散的小姑娘,会在那里被训练成淑女。

  侄女告诉我,每天每个班级都会派一名同学去厨房帮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工作人员的辛苦,也作为监督者,去核查这三美元的午餐里每样食物的卡路里、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的含量是否与参考值相符。不知不觉中,学生会学到很多营养学的知识。

  洗手,更是非常严格。学生们必须遵照相关的步骤,洗够要求的时间。生活老师会在一旁监督,据说还有一个摄像头会监控大家洗手的步骤。

  接下来是餐桌礼仪。虽然是在食堂吃饭,该有的礼仪却不能少。比如,不能把胳膊肘儿放在餐桌上,不能一只手拿叉子另一只手握杯子,不能舔手指头,不能吧唧嘴和张着嘴嚼东西,不能越过别人的盘子去取东西,要把嘴里的东西都咽下去之后再说话,牙缝里塞进东西了要到卫生间剔出来……这么多严格的规定,让我们不用再问“是否可以边吃饭边玩手机”等问题。在这种“食堂文化”中,大家公认,一个学生的素质与他的餐桌表现密不可分。侄女班上一位才艺优秀、考试成绩全A的同学,因为餐桌礼仪不佳而失去了去欧洲进行国际交流的资格。这在我们看来简直难以想象,然而在美国,吃相不佳是公认的软肋,足以上升到有损国家形象的高度。

  至于浪费食物和偏食,都是被人鄙视的。用侄女的话来说:“假如每个人都把食物吃得干干净净,你还好意思剩饭吗?”校长和老师们以身作则,不但“光盘”,而且用面包(食堂免费提供)将汤汁吸得干干净净,把盘子擦得锃光瓦亮。不难想象,这种节约食物的氛围影响着每个孩子,很多挑食的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后变得毫不挑剔。老师不鼓励吃饭太快,但是吃得太慢的孩子会受到警告和擦桌子的惩罚。

  和中国学校食堂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吃好之后,学生要自己将餐盘交给餐厅的工作人员,一边双手送上,一边有礼貌地说:“谢谢某某先生(女士)。”这种训练,据说是从幼儿园就开始的。这一方面可以让厨房工作人员感受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另一方面训练孩子们尊重这些为他们服务的后勤人员。

  反思一下,餐桌文化与教育背后的价值观是密切相关的。在美国,考100分并不重要,在餐厅里恪守规则、礼貌友善是非常重要的。师长们对孩子的课堂表现充满了宽容,却非常严肃地对待餐桌礼仪,非常看重孩子们对待服务人员的态度。

  俗话说,想要深入了解一个人,先看他在饭局上的表现。饭桌上,一个人的教养会展现得淋漓尽致。真希望我们的家长和学校,能够学会“从舌尖上”培养爱节约、有教养、懂感恩的好孩子。

吃一口饭就是在吃一口美国文化

  美利坚民族是个年轻、天真、自信、富有生气的民族。像个血气方刚的青年人,美国人生性好动,不甘寂寞。像个精力充沛的年轻人,美国人不停地干这忙那,似乎有永远也使不完的精力。城市里的人似乎永远赶着去什么地方;乡村里的人总是在农田、养鸡场、谷仓、奶牛场之间奔跑不停;办公室里的人有着堆成山似的文字工作(paper )要做;公司里的秘书手脚不停地接电话、送文件。你在街上走逛,后面的人会大步流星地超赶到你的前面;你去餐馆就餐,难得寻觅到能与你说笑寒喧的伴侣。生活的节奏像一根上足了的发条一样,有条不紊地不停运转,构成了一幅繁忙、近乎于疯狂的现代人生活画面。

  美国人的快节奏生活方式,除了止述美利坚民族好动不好静的秉性之外,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社会的激烈竞争息息相关。美国是个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是它的运转规律,不进则退,不胜则败。为了生存和成功,美国人必须拼搏和奋斗,而拼搏与奋斗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与他人抢时间、争速度,使自己始终处于依靠地位。由此可见,美国人的快节奏生活方式是被他们紧张激烈的社会竞争所“逼迫”出来的。因为这种“逼迫”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美国人对快节奏生活方式也就习惯成自然了。

  真话重于客气

  在不少国家,人们互相交谈时,喜欢拣对方高兴听的知说,而不愿指出事实真相,以免伤了和气。这多半是出于客气(courtesy)和礼貌(politeness)。但在美国人的眼光里,这种心地善良的客气和礼貌不及真话重要。美国人的伦理价值观中有一条箴言:“诚实为上策” (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换句话说,在比较诚实、客气、礼貌、家族声誉孰轻孰重时,美国人把诚实放在首位。因此,在美国如果要说某人的坏话,最厉害的一句是“你不能相信他”(You cannot trust hi。

  试举例说明。一个美国人驾车赶路,途中,他问一路人:“这里距离下一个市镇还有多远?”在一些把客气礼貌放在高于真实位置的国家里,路边这位先生也许马上想到赶路者已疲倦不堪,急欲抵达目的地,于是便客客气气地说,“顺着这条路走就到了”(Just do the road)。他以为这样回答能使赶路者心里宽慰从而更振足精神。然而,当这美国人开了好半天的车才到达要去的市镇时他会心情不畅,甚至气愤,觉得自己受骗了(feeling tricked)。在他看来,那位路边人明知路程很远,却存心欺骗他。同样的问题,美国人会怎样回答呢?美国人认为,假如他知道下一个市镇还有24英里的路程,回答说“Just do the road”是不诚实的表现。因此,尽管对那疲倦的寻路人极富同情,但他还是实话相告:“有好一段路呢,至少24英里”。(You have a long to go ;at least 24 )。问路者听了也许会失望,但他明白了自己的处境,所以也不会产生误解。

美国人请客吃饭的礼仪

  美国人性格外向,热情直爽,不拘礼节,他们的风俗礼仪存在着许多与众不同之处。美国是一个时间观念很强的国家,各种活动都按预定的时间开始,迟到是不礼貌的。

  同美国人约会联系简单,打个电话,对方会很高兴地同意在尽短的时间内见面。美国人也有礼尚往来的习惯,但他们忌讳接受过重的礼物,一则是美国人不看重礼品自身的价值,二来法律禁止送礼过重,从家乡带去的工艺品、艺术品、名酒等是美国人喜欢的礼物,除节假日外,应邀到美国人家中作客甚至吃饭一般不必送礼。

  美国社会有付小费的习惯,凡是服务性项目均需付小费,旅馆门卫、客房服务等需付不低于l美元的小费,饭店吃饭在结帐时收15%小费。

吃一口饭就是在吃一口美国文化

  说起美国餐,你可能立刻想起热狗、汉堡包、薯条和炸鸡。但是,美国餐还包括沙拉、牛排、烤排骨、鲜虾、龙虾、新英格兰奶油蛤汤、炖鸡汤、奶油蘑菇汤等等。不仅如此,美国是个开放的国度,美国餐也是世界各国各地美食的总汇。

  在美国餐里,我现在最喜欢吃的是沙拉。它的特点是生,生得颜色很鲜艳,红的是西红柿,绿的是生菜、菠菜、西兰花和芹菜,橘色的是胡萝卜,黄色的是烤面包块和奶酪,白色的是酱和酸奶酪。沙拉保持了原汁原味,各种菜香都可一口品尝到。有些沙拉也加上了烤鸡肉条或培根。沙拉的不同口味主要体现在酱上,有奶油味、意大利甜酸味、印尼千岛味、加州奶油味等等。我喜欢吃沙拉的另一个原因是它营养健康,维生素含量比炒的炸的菜更丰富。

  我也爱吃牛排。好的牛排是棕色的,做得好的牛排可顺畅地一切到底。上面经常有很多香喷喷的肉汁。牛排一般半磅到一磅重。好餐馆里一块牛排差不多13美元,在快餐馆里,一块牛排才只有一两美元。

  新英格兰奶油蛤汤是我最爱喝的汤。它美味可口,满齿留香。汤是乳白色的,有独特的浓浓的奶油味。除了奶油以外,汤里还包括蛤、贝、芹菜、洋葱和多种草药。这个汤已经在美国餐馆的菜谱里流行几百年了。

  苹果派是传统饭后甜点。苹果派有格子的派壳,里面塞满了苹果酱果。甜点一般是为了哄小孩或帮助去除油腻味的。

  我知道上面谈到的不能代表整个美国佳肴。但是,每当我品尝这些食品时,就仿佛感受到美国人对大自然的理解,对生活的态度。吃一口饭就是在吃一口美国文化。

西方饮食文化

  西方饮食文化,其实也叫咖啡文化,由此可见,这里的咖啡有多少。J.K.罗琳(哈利波特的作者)就是在咖啡店里完成她得著作的。还有很多,咖啡有时可以成为社交,休息,食物,打发时间或者饮料的代名词,所以在这里,见得最多的就是咖啡店。各种各样的地段,档次,店名,品种,可惜我不是很喜欢。

  每条街道起码有3家咖啡以上,辛巴克是国内咖啡店的代名词,这里只是很普通的一个,而且这里辛巴克里的咖啡比国内更浓郁,香醇。还有coffee ti, coffee tree, ti, second up等很多类似的咖啡店名。你可以加糖(有普通白糖或者专为糖尿病人配的不甜的糖),牛奶,(一般加half-half,比较香醇)自己随意配置,价格区别在于大,中,小杯,基本在1元多,2元多,3元多等,不贵,但是店里的西点比较贵,最便宜的是甜甜圈,有的巧克力甜甜圈只有90分,当然都要再加13%的税。(这里的税在全世界来说都是高的)过甜,高热量,高脂肪的饮食结构,加上某些人种的身体结构,导致许多人体型走样的厉害。经常看到大象腿跑到街上。当然也有身材很好的,年轻时可能还不错,中年后就急剧变形了。

  一日三餐,估计儿童是牛奶等饮料,成人就是咖啡,食物都是快餐,我们国内简称垃圾食品类,不过他们吃东西都是在店里或者车站吃完再走,在路上基本没有人边吃边走的,早晨上班匆忙时,倒是看到有人在街上或者地铁上手里拿杯咖啡的,食物没有。

  汉堡,三明治,热狗等都是廉价随意的食物,西点蛋糕,披萨,中,日,韩的食物要稍微贵些,法式,意式食物属于大餐,配各式酒类,就很贵了,当然也很有格调。经常看到聚会就是各式大,小的披萨,这属于比较正式了。当然,及时这里的肯德基,麦当劳等,也与国内的味道不太一样,毕竟他们口味重,(体味也重)我不喜欢,看到他们,就想起飞机餐,那个味道惨啊,我都快吃吐了,最后只要那个平时看都不要看的小小的原味餐包了,多可怜啊。当然他的花样是很多的,每样一点点,可惜不是我的饭啊。看来我还是原汁原味的炎黄子孙啊。

各国家用餐礼仪和美食作文

  土耳其:

  哈,土耳其菜可是世界闻名的,它和中国菜、法国菜并称为世界三大美食。由于土耳其地处欧亚交界处,饮食品种尤为丰富,其中又以当时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宫廷菜肴更为鲜美,但即便是普通的土耳其家庭,晚餐也会异常的丰富!

  土耳其最有名的食物当属卡巴了,也就是土耳其烤肉。而艾库梅库面包和香脆的土耳其批萨也相当的常见。土耳其的甜点文化也极为发达,土耳其的咖啡和茶也颇具闻名!!他们的土耳其咖啡早在奥斯曼帝国就被视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饮品了。土耳其红茶对于土耳其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般的土耳其人,要喝上至少六杯左右,而宾客只有喝了两三杯,才算对主人有礼貌。不过如果你喝完没有把勺子放到杯口上的话,热情的土耳其人会一直给你倒他们颇具特色的土耳其红茶。

  评价:啊,土耳其菜不吃,光听就流口水了,土耳其的肉串可是超级美味呀!红茶和咖啡也是一种不错的饮品,真想去土耳其!!

  俄罗斯:

  俄罗斯的菜大概分为开胃菜、汤、主菜和甜点。开胃菜有鱼子酱、淹青鱼等;汤则一般用番茄、鱼类、和肉类煮制而成。主菜就是有烤肉串和肉排等。要知道,在天寒地冻的俄罗斯,肉类可是保持热量的一大法宝!

  还有就是俄罗斯人必备的法宝:伏特加!伏特加是俄罗斯人用来保持体温的一大“小武器”。纯正伏特加的酒精度甚至达到了@,是纯正的烈酒。一个正常的俄罗斯人一年要消耗掉60瓶伏特加呢!况且,在俄罗斯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零下四十度以上的温度不算冷,酒精度没有达到@的不能算酒,距离没有四十千米的不叫距离。这三个四十,反映了俄罗斯寒冷,爱喝烈酒和辽阔的事实。

  评价:嘻嘻,好像品尝一下烤肉呀。不知道伏特加是什么味道不过好像少年不允许喝酒是不是呀?好象是的。看来我只能长大以后品尝伏特加了。好可惜啊,唉……

  巴西:

  巴西烤肉恐怕已经世界闻名了,它是用牛肉、猪肉烤制的,有时也会有野猪肉、鳄鱼肉……

  巴西的招牌菜就是豆子炖肉,是将黑豆与各式各样的烟熏干肉,以小火炖煮而成。最初做这道菜的只是一些奴隶用一些厨房不用的材料做成的。但现如今,巴西豆子炖肉由于营养丰富,热量也非常的高,所以逐渐成为了巴西人最喜欢吃的一种食品。

  巴西的印第安人也吃一些烤肉类食品,但是需要狩猎才能得到。他们也很爱吃一种长相奇特,貌似萝卜的木薯。味道有点类似甜地瓜。印第安人的许多食物都是以木薯作为原料的,怪不得巴西人称木薯为“神赐予的礼物”。

  巴西的浓咖啡是巴西最不可或缺的一样饮品了,这可以从巴西人一天喝十几杯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来。咖啡在巴西既是一种饮品,也是一种文化,更是巴西人活力的源泉。巴西会见客人时,会端上浓咖啡,客人会用很小的杯子一杯一杯的喝,如果在巴西拒绝喝浓咖啡,可是一件非常失礼的事情。巴西即是世界三大咖啡产地之一,更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消费国之一。

  评价:哇,巴西烤肉,中外闻名呀,早就品尝过了,正如文章介绍的,真是美味呀!豆子炖肉虽然没有吃过,但是我已经闻到了香味了!浓咖啡我也想喝,不知道咖啡店里有没有,即使有也不正宗。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蔬菜酱是一种黑色的抹酱,可以抹在面包或者饼干上吃。这一种酱料是由制作啤酒时所产生的浓缩酵母萃取物,加上盐和蔬菜汁所制成的,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与烟碱酸,有较好的营养滋补功效!

  比利茶是一种用大蒸桶蒸制的茶叶。而丹波面包则是一种用热碳灰烘烤为发酵的面包。以上两种食品都是澳大利亚农村的特色饮食哦!

  澳大利亚的特色动物是什么?答案毋庸置疑,就是袋鼠。1993年,澳大利亚承认袋鼠是食材的一种。虽然袋鼠肉有一种独特的气味,肉质也较硬,但是由于胆固醇含量低,因此颇受欢迎,是澳大利亚特有的一种食品哦!

  评价:哇,澳大利亚原来还有如此之多的美食呀,好像品尝一下澳大利亚特色袋鼠肉呀,不过我以前吃过袋鼠肉,和普通的牛肉毫无区别,难道是假货?我还是想吃澳大利亚正宗的。对了,现在很难有哪一种好吃有营养的酱了,而澳大利亚蔬菜酱正好符合了以上要求,真想怀揣着1000元去澳大利亚买上几瓶带到家里来,可惜呀,安检应该不让带。比利茶也很好,给老人喝肯定好。

  泰国:

  吃泰国菜的的时候要现在盘子里盛好适量的米饭,再以汤匙将菜肴与饭拌匀,然后以西餐喝汤的方式,用汤匙又靠近身体的内测向前方盛起,吃完后再继续盛饭。不要一次盛太多的饭,以免各种菜肴吃起来五味杂陈,也不方便。另外,吃饭时,我要为了图方便将盘子端起来往嘴里倒,这样既不雅观也很失礼。

  由于天气湿热,所以印度菜多以酸、甜、辣来刺激食欲。很多泰国人的正餐就是米饭加上一两道咖喱料理、一条鱼、一份汤以及一分沙拉;餐后的点心时常是时令水果或者甜点。泰国的调味料极为复杂,包括柠檬草、虾酱、鱼露以及十几种本地特有的香料,而辣椒的辣度从微辣到级辣都有。泰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菜肴。东北部的人爱吃糯米饭配烤鸡;北部的人偏爱一种当地特有的酸肉;南部的人则爱吃各种海鲜。普遍受欢迎的有东阴功汤、咖喱鸡、脆米粉等。

  冬阴功汤:一种酸辣虾汤,与韩国的锅类料理用料相仿,是泰国的代表性食物。

  评价:泰国的饮食学问还真是不少呢!真是想亲自去旅游一趟呀!

  印度:

  印度有许许多多的素食主义者,这些人通常因为宗教因素所以选择吃素食。在肉类中,人们最常使用的是鸡肉和羊肉;猪肉因为被穆斯林是为污蔑的东西,所以很少被食用;因为牛在印度被视为是神圣的动物,所以也很少有人吃牛肉。而且在饭后必须将手放入洗手钵里洗干净。此外,人们认为口水是污染事物的元凶,因此用餐时必须使用每个人自己的餐具。印度的用餐礼节就是必须使用左手用餐!

  评价:印度菜主要是由咖喱构成,不知道好不好吃,印度烙饼也极为有名,真的好像品尝一下。听说印度人喜欢用左手当作卫生纸,可以用来擦屁股?这个习惯可太奇怪了,真是太奇怪了。我头一次发现有这样的风俗。这一点,我非常非常的不喜欢。恶心至极。

  德国:

  德国的代表性食材当属马铃薯了,不管是甜食、面包、蛋糕、或是面食,都见得到马铃薯的身影哦!

  德国的东部地区习惯食用浓郁的辛香料,北部海滨地区因为受到海的影响,所以比较喜欢吃鱼类和各种海鲜.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感恩节的由来

描写雨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