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ppt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意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枕头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时,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党执政,他复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这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元祐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作家,他以丰富的文学实践,把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推向前进,使诗、文、词各方面的创作出现了高峰。其文学成就曾引起当代和世后学人的普遍重视。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陈维崧、查慎行等都是明显受他影响的作家。苏轼作品中流露的游戏人生、随缘自足的思想对后世文人也有不良的影响。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三八。有《东坡全集》、《东坡词》。

  [注释]

  饮湖上初晴后雨:即诗人与朋友在西湖饮酒游览,适逢天气由晴转雨的意思。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好。方,刚刚,副词。空蒙:形容云雾迷茫,似有若无。亦:也。奇:奇妙。欲:想要。西湖:这里指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以称为西施。淡妆浓抹:或淡雅地妆束,或浓艳地打扮。

  [译诗、诗意]

  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得神奇。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更多热门文章:

  1.春夜喜雨的诗意

  2.赠汪伦的诗意

  3.夜书所见的诗意

  4.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意

  5.枫桥夜泊的诗意

  6.《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意

  7.《泊船瓜洲》的诗意

  8.望天门山的诗意

  9.《望洞庭》的诗意

饮湖上初晴后雨ppt

语文知识点饮湖上初晴后雨知识点

  原文

  水光潋滟③晴方好④,

  山色空濛⑤雨亦奇⑥;

  欲把西湖比西子⑦,

  淡妆⑧浓抹⑨总相宜⑩。

  字词

  注释

  ①饮湖:在西湖上饮酒。湖,指杭州西湖。

  ②初晴:起初开始放晴。晴,一作“睛”。

  ③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④方好:正显得美。

  ⑤空濛:形容细雨迷茫的样子。谢玄晖诗:“空濛如薄雾”。濛,一作“蒙”。

  ⑥奇:美妙,与诗中“好”同义。

  ⑦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

  ⑧淡妆:淡雅朴素的妆饰。

  ⑨浓抹:浓艳华丽的打扮。抹,涂脂抹粉。

  ⑩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译文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显得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壮丽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无论淡妆浓抹,她总是显得那么美丽。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练习题

  一、一锤定音(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上“”)。

  古诗(shīsī)潋滟(liǎnliàn)

  抹掉(ò)碧绿(bǐbì)

  二、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zhōnɡduànchǔjiānɡɡūdú

  fānchuánjìxùhuàzhuānɡ

  三、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青情孤妆

  清请狐装

  饮湖上初晴后雨知识点就先到这儿了,

《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书笔记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春风卷着愁飘扬,苦情的桃花再度红颜,失意的文人于某月某日登临这西湖,湖光山色虽好,却掩不了仕途失意的悲伤。小雨微漾起池中的游鱼,惊碎了一个个小心翼翼的泡沫之梦,五彩明灭在蓝天的影像中。诗人独饮,对着这无边无际的雨雾,看不清来路,也看不见去路。

  然而似乎是眨眼之间,当诗人饮进一杯,举目四望,天已晴朗,金灿灿的阳光射入平静的湖水,绿色的叶子极力舒张它柔弱的身躯。酒已尽,人未醉,苏轼傻傻地凝视这一池山水。天地,寂静无声。

  远方,山的轮廓清晰可见,背后,树林掩盖着那条泥泞的小道。怎无去路?一个大诗人欣喜地呼喊,他上路了。固然,京城辜负了他,然这自然风光却不会辜负一个诗人的热肠。

  从此,开始了一个文人的辉煌故事,流传了一个诗人的传奇。

饮湖上初晴后雨

  坐着小竹排,静静地观赏西湖在雨幕的笼罩下迷迷茫茫,飘虚的绮丽景色,令人回味无穷……似绣花针,牛毛的雨丝乘着风姑娘的脚步飘飘然然的荡漾在天地间,遥望着远山如黛,近水含烟,梦幻的纱衣罩着大地,眼前似乎很朦胧,似乎又很清晰,雨越来越大,似晶莹剔透的珍珠横挂在天,天地间仿佛挂上了一帘珠帘,豆大的雨珠降落到西湖上一圈圈涟漪向外扩散,像花环般耀眼,夺目眼球,“叮叮咚咚”像无数根指尖悄然落下,弹奏出一只只荡气回肠的交响乐,这乐曲漫漫的融入了一片清水中,透彻……雨中的西湖像一位弱不禁风的少女穿着一件轻薄的纱衣,跟着雨的节奏舞之蹈之,在斜风细雨中谱写着一段感心动耳的传奇。我陶醉了,一股清风拂过脸颊,一片旭阳不停荡漾……

  雨渐渐停止了轻唱,太阳冉冉升起了,温暖的阳关洒向西湖,她映照着你,你扶持着她,就这样一片春意在此播撒,惬意的暖风轻轻荡过湖面,留下的是一片涟漪……船桨激起的一刹那你才发觉船在前进,岸在后移。金灿灿的阳关是笔,湖面是一张白纸,每一笔尖的顿落,都是无尽的遐想,湖面上金光闪闪,无数颗金星掉落到了湖中,使西湖更加引人注目,你是否留意到西湖上那千姿百态的荷花,大圆盘似的荷叶拖着一只只“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的荷花仙子,她似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少女高高挺立在西湖中央,淡淡的芳香中,没有一丝杂味,顺着一股清风淌入我的心底,陶醉……自古以来都已美名相伴的西湖,真能与西施媲美,那婀娜的姿态,婆娑起舞的神秘真令人刻骨铭心,女儿绿的湖水映照着环山,环山围着绿水,真令人仿佛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诗情画意的画卷,画中,我陶醉了……

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扩写(一) 有一个夏天的早上,苏轼和他的好朋友来到西湖赏景,喝茶。

  只见湖面水光又亮又耀眼,波光粼粼,像美丽的西湖里游着一条条金色的小鱼儿,又像一瓶金粉撒在了湖中,美不胜收。而美丽的三潭印月、花港观鱼、虎跑梦泉等景色也被照得更加光彩夺目。

  下雨了,湖面好像绽放了甜甜的笑容,出现了一个个的小酒窝。只见一座云雾缭绕、若隐若现、朦朦胧胧的。雨打在荷叶上,啪、啪,像夏天的鼓点敲响;雨打在荷花上,荷花更加美丽、娇嫩了。轻轻细雨打在树叶上,像一颗颗珍珠放在翡翠盘里,娇嫩欲滴。苏轼惊呆了,呀!西湖太美丽了!美得真像西施,它无论淡妆还是浓抹,都是一样漂亮。

  于是,苏轼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从此,西湖多了一个美丽的名字西子湖。

  饮湖上初晴后雨扩写(二) 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一起来到西湖饮酒作乐。他们各自倒了一杯酒,开始喝了起来。当时,正是晴天,西湖十分美丽,所以,他们一边喝一边欣赏着西湖的美丽景色。

  在太阳的映照下,西湖呈现出了翠绿般的颜色,波光粼粼。碧水和绿树的的倒影融合在一起,有深有浅。微风吹过,送来一阵绿树的清香,那千丝万缕的柳梢儿轻轻抚摸着碧波,划出一圈圈动人的涟漪,一切都变得那么瑰丽,那么让人心醉苏轼的朋友惊讶地赞叹道:哇,西湖的晴天居然这么美丽啊!真是别具一番风味啊!说完又给自己倒了一杯酒。

  正当他们欣赏得十分开心的时候,天公却不愿作美了,下起了蒙蒙细雨。小雨中,对面的群山显得十分迷茫,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苏轼见了,拿起酒杯,往嘴里倒了一杯酒后,说:西湖不仅晴天十分美丽,就连雨天也是那么奇妙啊!苏轼的朋友听后,似乎想到了什么,但又说不出来,就在那儿思考了一番,终于说道:西湖好似春秋时越国的美女西施呀!苏轼听了,笑了笑,左手拿着酒杯,右手拿着酒壶,一边往酒杯里倒酒,一边说:要是把自然美景西湖比做天生丽质的绝代美女西施的话,那就太贴切了!西湖和西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西施不管是谈雅的装饰还是浓艳华丽的打扮,都显得十分美丽。而西湖则是不管什么天气都显得很奇特、美丽。说完,把酒喝完,一口气做了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扩写(三) 初夏的早晨,金色的太阳冉冉升起,映照在湖面上,把湖水都染成了桔色。苏轼坐在游船上一边观赏美丽的西湖一边饮酒。这时的湖面犹如一面铜镜。一阵微风吹过,湖面上荡起层层细波,像鱼鳞金光闪闪;像丝绸光滑柔顺。多美的西湖啊!湖水的美在予它的静与幽。它既不象大海一样惊涛骇浪,变化莫测,也不象江河般川流不息,源远流长。它象一位饱读诗书的姑娘,优雅,恬静,秀美。让他联想起战国时那充满智慧与胆略的美女-----西施

  他还沉浸在这美景中时,远处传来了阵阵欢笑声把他拉了回来。太阳已高高升起,这时的西湖充满生机。湖中的荷花在阳光照耀下伴随着美妙的歌声翩翩起舞。瞧,那亭亭玉立的花骨朵。白中透着点粉红在风中摇曳着,若大的湖面就像一个舞台。看这边,一个个碧绿的像大圆盘似的荷叶,它们像是伴舞者,主角就是那些含苞欲放的荷花,有粉白。粉红。鲜红,头顶的露珠像是一顶皇冠,把它们装扮得更加美丽。

  忽然,太阳像害羞的孩子一样,钻到云层里,天也变得灰蒙蒙的。云也似乎要凑个热闹,越积越多,越积越厚。小雨滴也被感染了,纷纷挣脱天空妈妈的怀抱争先恐后地来到大地上。苏轼急忙躲进船舱里。这时的湖面好似一张蹦蹦床,小雨滴在上面跳跃,欢唱。渐渐地湖面被层层雨雾所笼罩,影影绰绰,朦朦胧胧。几艘小巧而精致的画船缓缓驶来。让人如同进入仙境般。慢慢地,雨停了,但湖面上仍荡漾着一层雾气,如诗如画。这时的西湖象一幅细致精妙的水彩画。

  阳光下的西湖就象活泼,健康,充满生机的姑娘;雨中的西湖却多了几分柔弱让人怜爱。苏轼望着这人间天堂般的景色,提笔写下: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朝手心里呵了一口气,将窗户打开,仰望着才蒙蒙亮的天空,说道:“呵,又是一个晴天,还不如出去走走。”苏轼将门推开,慢步出了小屋。

  一只没有栓住的舟子停在湖边,苏轼见状,笑道:“是哪位船夫粗心大意,没有把这舟子管好,就让苏某借用一下罢。”苏轼将船一拉,一个翻身,便上了船。

  苏轼坐在小舟上,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在两山之间游玩,雾气像轻纱一样披在山肩,将朝阳的光芒羽化。一股清凉的风将轻纱一角掀起,日光趁机射出几束来,在潋滟的水上变成了闪闪的金鳞,远处山上升起的袅袅炊烟,慢慢和雾气融为一体。渐渐地,青山将轻纱褪下,金光从山顶绽放,风儿将柳枝吹拂,水面被枝条划过的痕迹慢慢平息,船下荡漾的湖水使湖面变得波光粼粼,啊,又是另一幅西湖之晨。

  山肩又披起了轻纱,金鳞被朝阳悄悄收回,霎时,千万细针落入水中,一个个水圈扩散开来,银光闪烁其间,好似天空赐给西湖的银镯。远处的树木也披上轻纱,空蒙的山色,和起伏的湖水,仔细聆听,还有着婉转的歌声。

  “真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啊!”苏轼赞叹道。

  太阳出来了,雨依然没有停,万束金光把银针转为金线,银镯变成金环,闪闪金鳞又是一片。绿水青山,鸟语花香,含苞的小荷与荷叶窃窃私语,白云飘过,是一片蓝天。

  苏轼心想:“这美丽的西湖不是好比美女西施吗?无论是以什么样子出现,都是那么美丽,和谐。”于是,这千古佳句便脱口而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之景,犹胜西施。

饮湖上初晴后雨

  天气晴朗,艳阳高照,诗人苏轼和朋友一起兴致勃勃那游婀娜多姿的西湖,此时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鱼儿尽情地嬉戏,游船里时时传来阵阵笑声,岸边,垂柳摇弋嫩绿的柔枝,如同仙女在清风笑声中翩翩起舞,树上的鸟儿欢快地歌唱着,天空的云儿轻轻地飘浮着,好像也在游这天生丽质和迷人的西湖。

  游着游着,起风了,雾也来了,西湖好像披上了一件无形的轻纱,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显得朦朦胧胧,隐隐约约如同仙境,另有一种韵味。接着雨也上来了,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湖面千万朵雨花争相开放,又显出一番奇妙景致。晴天西湖丽质;雨天西湖迷人。于是诗人苏轼挥毫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初夏的早晨,金色的太阳冉冉升起,映照在湖面上,把湖水都染成了桔色。苏轼坐在游船上一边观赏美丽的西湖一边饮酒。这时的湖面犹如一面铜镜。一阵微风吹过,湖面上荡起层层细波,像鱼鳞金光闪闪;像丝绸光滑柔顺。多美的西湖啊!湖水的美在予它的静与幽。它既不象大海一样惊涛骇浪,变化莫测,也不象江河般川流不息,源远流长。它象一位饱读诗书的姑娘,优雅,恬静,秀美。让他联想起战国时那充满智慧与胆略的美女-----西施

  他还沉浸在这美景中时,远处传来了阵阵欢笑声把他拉了回来。太阳已高高升起,这时的西湖充满生机。湖中的荷花在阳光照耀下伴随着美妙的歌声翩翩起舞。瞧,那亭亭玉立的花骨朵。白中透着点粉红在风中摇曳着,若大的湖面就像一个舞台。看这边,一个个碧绿的像大圆盘似的荷叶,它们像是伴舞者,主角就是那些含苞欲放的荷花,有粉白。粉红。鲜红,头顶的露珠像是一顶皇冠,把它们装扮得更加美丽。

  忽然,太阳像害羞的孩子一样,钻到云层里,天也变得灰蒙蒙的。云也似乎要凑个热闹,越积越多,越积越厚。小雨滴也被感染了,纷纷挣脱天空妈妈的怀抱争先恐后地来到大地上。苏轼急忙躲进船舱里。这时的湖面好似一张蹦蹦床,小雨滴在上面跳跃,欢唱。渐渐地湖面被层层雨雾所笼罩,影影绰绰,朦朦胧胧。几艘小巧而精致的画船缓缓驶来。让人如同进入仙境般。慢慢地,雨停了,但湖面上仍荡漾着一层雾气,如诗如画。这时的西湖象一幅细致精妙的水彩画。作文

  阳光下的西湖就象活泼,健康,充满生机的姑娘;雨中的西湖却多了几分柔弱让人怜爱。苏轼望着这人间天堂般的景色,提笔写下: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ppt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

  ①湖:即杭州西湖。

  ②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④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⑤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 先施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⑥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赏析

  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或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

  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秀美丽,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头上都有“西”字,叫起来自然天成。由于这种种原因,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西湖也就被称作西子湖了。

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材简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本组课文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专题组织单元。这篇课文包括《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诗。两诗同写山水,却一阳刚、一阴柔,带给我们截然不同的美感。《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公元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时写的。这一天,诗人到西湖游览,起初阳光明媚,阳光照射到湖面,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动,非常美丽。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在雨幕笼罩下,西湖雨雾迷茫,山色朦胧,也别有一番情调。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和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诗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资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选编本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生字,诵读诗句,利用注释及学过的方法学习古诗。

  2、借助图片,发挥想像,走进诗境,能有感情朗读诗文,背诵诗文,并体会诗人的感情。

  3、拓展学习,注重积累。

  教学重点: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欣赏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预习:搜集写西湖的诗,有条件的上网了解西湖、欣赏西湖美景

  教学过程:

  一、赏美景,揭诗题。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天门山的雄奇秀丽,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西湖。(出示课件,播放“西湖十景”;教师旁白简介,引导欣赏。)

  2、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西湖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预设:美景如画、风景优美、如诗如画、山清水秀、美不胜收、如人间仙境一般……)

  3、过渡揭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把杭州西湖比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的景美、画美,所以从古至今有好多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板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齐读课题;②指导停顿(板书:画上节奏),范读诗题;③指名试读;④按节奏齐读。

  [教学意图:美丽的“西湖十景”风光,优美的语言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拉近了学生与西湖的空间距离,又营造了阅读期待。]

  二、解诗题,知诗人。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了解到文章的不少内容,古诗也不例外。那么,通过刚才读题,你读懂了什么呢

  (预设:生1:我知道了天气先是晴天,后来下雨了;

  生2:我读懂了地点是在西湖的船上;

  生3:我知道了诗人在饮酒;)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在“湖”“晴”“雨”三字下方打上“△”,并在“湖”的下方画箭号写上“西湖”)

  2、小结,简介诗人及背景(出示PPT简介苏轼):同学们,你们真是一群会读书的孩子。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诗人苏轼在杭州做过通判,也就是现在的县长,他非常喜欢西湖。这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起初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了雨来。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

  [教学意图:“题好一半文”,写作如此,教课亦如此。让学生自主解题并与知诗人、了解诗背景巧妙融合在一起,不显得生硬、突兀、枯燥。]

  三、学字词,明节奏。

  1、大诗人笔下的西湖到底是怎么美呢?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把诗句放声读一读,带拼音的生字多读两遍,读正确。(生自由读)

  2、检查生字掌握的情况。(出示PPT带生字读音诗文)

  ①潋滟(liànyàn):指读、跟读→提示都是前鼻音→说说这两个字跟什么有关→谁把它所在的诗句读一读→指读→齐读。

  ②亦(yì):指读、跟读→怎么记住它→把整句诗读一读→指读→齐读

  ③淡妆(zhuāng)浓抹:指读、齐读→提醒读音→怎么记住:换偏旁;联想:女孩爱化妆→把整句诗读一读→指读→齐读

  3、把整首诗连起来能读好吗

  ①指名读;②读古诗要读出诗的节奏、韵律,谁来试试;③(点击PPT划上诗文节奏)画上节奏,小老师教读;④按节奏齐读。

  [教学意图:诗之美,美在语言优美,美在音律动听,读出诗句的节奏美、韵律美是古诗教学的重要环节。]

  四、品诗句,赏诗景。

  1、诗人苏轼如何用区区28个字为我们展现西湖美景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把这首诗读懂呢

  2、渗透读诗方法:指名说(预设:看注释、看插图、读题目、读诗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出示PPT学诗好方法)

  3、同学们学习古诗的方法真不少,请选择其中的一两种方法,自己读读诗句,想想:这首诗写了西湖什么样的美景?晴、雨时的西湖有什么不同的景象?诗人又有怎样不同的感受?然后与同桌的交流。

  [教学意图:当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自身的经验方法得到认可时,对学习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里调动学生了已有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使学习本诗有法可循,化难为易,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4、看同学们读得有滋有味,一定大有收获。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句写“初晴”,哪句写“后雨”

  5、赏“西湖之晴”。

  ⑴齐读诗句。

  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提示说的顺序“什么时候,哪里怎么样了

  ⑶你是怎么读懂的?(预设:看图,看注释……)

  (板书:潋滟)“潋滟”两字我们一看部首就知道跟水有关,水怎样?(波光闪动)

  ⑷你还能用什么词来说?(波光粼粼、碧波荡漾、金光闪闪……)

  ⑸真美啊,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晴天里。假如,你正和苏轼坐在船上同游,你会看到什么美景?(出示PPT晴天西湖)

  (点击PPT出示句式)想象说话:_____的阳光洒在西湖上,西湖_________________。

  ⑹孩子们,在你们的描述中,这一缕缕金光使西湖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美得恰到好处,难怪苏轼赞叹道:(点击PPT出示诗句)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我们也不禁赞叹道: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6、赏“西湖之雨”。

  ⑴正当诗人和朋友陶醉在这明媚鲜艳的美景中时,忽然天气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谁来说说

  ⑵读诗句,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吗

  ⑶你是如何读懂诗句的意思

  ⑷看文中插图:指导由近及远观察。近处的亭台楼阁,依依垂柳还依稀可见,而远处的呢?看上去怎样?(预设:朦朦胧胧,云雾迷漫,隐隐约约,若隐若现……)

  ⑸诗中用哪个词来形容刚才的这番情象?(山色空蒙)(板书:空蒙)

  ⑹(出示PPT雨天西湖)这时,你在湖上又能看到什么情景呢

  (点击PPT出示句式)想象说话:______的雨洒在西湖上,西湖__________________。

  ⑺小结:是啊,这雨天中的西湖也真是奇妙无比,难怪诗人又一次赞叹道:

  (点击出示诗句)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们也情不自禁再赞叹道: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教学意图:设计两处看课件想象说话,由想象画面引领学生走进诗句意境,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想象之窗,插上想象之翅,使西湖晴雨之美鲜活灵动起来]

  7、个性赏读“晴雨西湖”(出示PPT晴雨诗句)

  ⑴晴雨两种天,西湖两样美!孩子们,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么美的诗句读好呢?(注意停顿、重音、有感情……)

  ⑵生自由练读

  ⑶反馈练读情况,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预设:生1:因为这两种景色我觉得都很美,我把“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读重音。

  生2:因为我觉得晴天雨天是两种不同的天气,西湖才有两种不同的美,所以我把“晴”和“雨”读重一点。

  生3:我把“方好”和“亦奇”读得重,因为晴天的水光潋滟,让人觉得特别美好,雨天的山色空蒙让人觉得特别奇妙。)

  ⑷小结:同学们,你们的不同朗读都很美,老师都喜欢。我们用不同的解读美美地读读这两句诗。师激情引读:

  两种“景色”都很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种“天气”都很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种“感觉”都很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意图: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两句诗的朗读指导没有作统一要求,不把教师的感受理解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揣摩,从而盛开出他们最珍贵最独特的思维之花,理解之花。]

  8、赏“西子西湖”

  ⑴你们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我们带进了优美的湖光山色之中,这么美的西湖你要用什么来比喻呢

  (预设:美丽的西湖像一幅美丽的画;人间仙境……)

  ⑵诗人用什么来比喻西湖?(西子)

  你从哪里知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板书:西子)

  ⑶(出示PPT简介西施)了解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四大美人。

  ⑷这么美的西施,诗人怎么赞美她呢?(淡妆浓抹总相宜)

  (板书:淡妆浓抹)

  ⑸联系生活实际:妈妈阿姨平时化淡妆及六一节同学上台表演化浓妆的模样,理解“淡妆浓抹”。

  ⑹(点击PPT出示淡妆浓抹对比图)西施到底是淡妆好还是浓抹好啊?(都好)

  因为西施本来就很美,所以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⑺淡汝浓抹只是赞美西施吗?(还用来赞美西湖)

  师:美丽的西湖晴天美,雨天也美,真是,生读: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美丽的西子淡妆美,浓抹也美,真是,生读:淡妆浓抹总相宜。

  (板书:总相宜)

  ⑻小结:所以诗人把美丽的西湖比作了西子,从此西湖就有了一个人景合一、美妙动听的名字——西子湖(板书:在“西湖”之中加上“子”字),同学们一起美美地喊一下她的名字。

  [教学意图评价:“西施”是诗中意象,苏轼借西施比喻西湖。此处借课件图片,借旁白语言,借想象生活,重墨渲染西施之美,让学生感受到西施之美,感受到西湖之美,更感悟到文字之传神。]

  五、诵诗句,悟诗情。

  1、苏轼一天之中就领略了西湖晴雨不同的美,他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高兴……)

  2、带上这样的好心情,我们把整首诗美美地读一读。(男苏轼、女苏轼)(

  3、(出示PPT配乐诗文)配上美妙的音乐,带上美好的心情我们一起读。

  4、这么美的诗让我们把它背下来,把西湖美景深深印在脑海中。

  (谁来试试,指名背→齐背)

  [教学意图:音乐是流动的画,《出水莲》之优雅柔婉非常接近诗句意境,诗句在音乐的伴奏之下,无疑引领学生感受到带情感的画面。]

  六、荐诗篇,重积累。

  1、这就是美丽的西子湖,多少文人墨客为她写下美妙诗篇。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搜集写西湖的诗,你搜集到哪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2、老师也搜集到两首写西湖的诗,我们一起来读读。

  2、(出示PPT拓展诗文)引入古诗《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生读诗

  4、师简述诗景

  5、让我们在琅琅书声中结束今天的课堂吧!师生齐读诗句。

  [教学意图:拓展两首写西湖的诗,带领学生领略了西湖的别样美,加深理解。拓展能以点带面,抛砖引玉,借助课堂拓展延伸,大量阅读,让古诗教学洋溢鲜活魅力。]

  5、作业:

  ①、背诵本课古诗

  ②、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描写西湖的诗歌读一读背诵。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描写秋景的诗句

我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