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满分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安徽语文高考满分作文鉴赏:任方随圆,方显智慧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改动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表演艺术家说: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剧作家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原意。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范文】

  任方随圆,方显智慧

  剧作家和表演艺术家二人因为能不能修改台词一事,各执己见。这让我不由地想到屈原《离骚》中的一句话:“何方圆之能周兮?”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是守方还是似圆

  “方”,彰显的是一个人分明的棱角,是一个人内心秉性的追求,反映了一个人的修身原则。“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使照尘寰。”身陷囹圄的司马迁,坚持自己“方”的秉性,拒绝美言取悦汉武帝,虽然身陷囹圄,他仍能够坚守“方”的信念,坚持太史令的职责如实记载汉代的史书,捍卫了史家的名誉。这“方”自是值得万世铭记。

  “圆”,彰显的是一个人的处世智慧,是一个人外在的谋略,反映了一个人的处理复杂事物的水平。曹操及蔺相如恐怕都算得上是将“圆”运用到了极致的高手,因为曹操心中能够容得下许攸,所以才能在官渡之战中获得的出人意料的胜利;因为蔺相如能够用包容对待廉颇的无礼,所以才能留下“将相和”的佳话。这“圆”同样值得彪炳史册。

  “方圆齐用,功效俱呈”岂不更好?“有人如是说。是的,方圆相融,自是人生的大智慧。然而,现实情况却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常是”方“有余而”圆“不足,往往喜欢意气用事,面对社会的种种弊端、他人的不足,常常难以容忍,愤世嫉俗。历尽沧桑的中老年人则又”圆“有余而”方“不足,常常是老于世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此两者,均属于没有把握好”方圆“之术。

  梁思成在谈建筑时曾说:”建筑的文法有一定的约束,但在它之下仍能有极大的变通的灵活性。“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应该明白:”方“,可以作为准条、原则来约束自己;”圆“,应当作为处世方法,学会随环境要求改变自己。我们都熟知这样的古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大海恐怕就是谙知”圆“的妙处的智者吧

  艺术家与编剧之间的争辩,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坐下来,好好交流,从艺术的角度去审视改与不改的差别。生活中的分歧,也应靠交流去沟通。老子以为”上善若水“,我们也应当如水一般,任方随圆,这样才能彰显年轻人的智慧。方,便立世;圆,便处世。

  传承,需要坚守。

  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传承的是一种刚直的品格;从“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到“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传承的是一种爱国的思想;从“壮志饥餐胡虏肉”的岳飞到“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文天祥,传承的是一种壮志情怀。

  当狼烟滚滚,烽火映红了大唐的半壁江山;当宫崩殿圮,安史的铁蹄肆虐在李氏的社稷——一种气节的坚守,便在那一刻焕发出它的道德光辉。试看张巡宁死不屈,颜真卿舍生取义,他们都用生命敲击出坚守的铿锵乐音。

  也正是这种坚守,才有了唐朝的传承。

  一棵树苗要长成参天大树,需要不断积累、不断坚守。无论是风霜雨雪、无论是春夏秋冬,它都要把根深深扎入土地、把树干挺直,用整个身躯迎接狂风暴雨……

  一弯小溪要流淌成汹涌大河,需要不断积累、不断坚守。无论是白天黑夜、无论是高山平原,它都要不停吸纳、不停奔涌,用所有的精力奔流出一个全新的世界……

  那个在春晚舞台上唱出自己心声的“大衣哥”朱之文诠释了人们对梦想的传承和坚守,对生活意义的寻觅。他对梦想的坚守让我们肃然起敬,他对生活意义的寻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农民歌者的虔诚和对生活的热爱。

  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以西的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像,如今已成为纽约市的一大标志,当年雕塑女神像时飞机还没有发明,但后来人们乘坐直升机俯瞰女神像,发现女神像的发丝都雕刻得清晰可见。人们问创作女神像的雕刻家巴托尔迪为何这样时,他说: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别人是看不见,可是我的心能看见,这是我坚守的底线。

  正是像巴托尔迪这样的艺术家的坚守,才有后继者一代代的传承。

  我想,在坚守中传承,也应了孔子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了吧。

高考语文满分

安徽高考语文满分作文

  原本色彩斑斓的翅膀置于显微镜下,变成了有凹凸不平结构的无色翅膀。原来,是因为光线的照射才使其呈现出缤纷的色彩。海上的蜃景,沙漠中的城市,竟只是一片虚像。原来,是光线的折射让你眼花缭乱。由此可见,生活中我们必须拥有一颗探索的心。探索,让你认清本质。

  探索自然,让你认清自然美的本质。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任何一个细节之处都有可能孕育着美,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着探求精神。你可曾知道处于洪水或大火中的蚂蚁是如何逃生的?它们聚成一个球,越过水流与裂(烈)火,最外层的蚂蚁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全集体,这难道不是一种美吗?你可曾知道,凶恶的鄂(鳄)鱼也会有温柔的一面,安静张大嘴巴让千禧鸟觅食,这难道不是一种和谐之美吗?你可曾知道苹果梨藏着五角星,海底深处也会有着顽强的海星,海豚会不顾一切的救人,又或者花朵里也许蕴藏着另一个世界。在自然中行走,善于探索,你便会发现自然有其美的令人炫目的一面。

  探索社会,让你认清社会美的本质。罗曼罗兰说:“美无处不在,关键在于你是否有发现美的眼睛。你是否为当今社会富二代、官二代的所做所为而寒心?是否为柴静《穹顶之下》所展现的环境污染而对这个社会失去信心?认为它污浊、无可救药?那么,看一看另一群人吧——坚守冈(岗)位的木拉提,心系祖国、忧国不谋生的师昌绪,拾荒助学的高龄老人,跳水就认的方俊明……套用鲁迅先生的话,他们才是社会的脊梁,社会的美与否,需要我们去看一看他们的行为,听一听他们的故事。

  探索心灵,让你认清心灵美的本质。浮华的世界,我该去何方?朝山谒水,扣经问史,回答是的声音说:“看一看你自己的心灵吧!”静下心来探索,我的心里有“将相本无主,男儿当自强”的决心,我的心里有“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倔强与傲岸。这些,难道不是心灵的美吗?哦,我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了。跟着自己的内心,用心灵去探索、去发现。

  古语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其意并非让我们不相信我们看见或听见的,而是教导我们要学会探索。探索,让你不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探索,让你认清本质。

广东高考语文满分作文

  2013广东省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有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3广东高考作文(范文):

  神圣的尊严

  海卡尔说:人的尊严比金钱、地位、权势,甚至比生命都更有价值。在美国纽约中央车站,人们向流浪汉或流浪艺人施舍时,一定得平等待之。他们在表演时,身旁放着收钱的金色盘子或帽子,如果你没有欣赏他们的表演便投钱,会被拒绝,如果你欣赏完后没有鼓掌或者发表评论,他们照样不会接受你的钱。因为他们认为:“您的施舍,我的尊严,我们是平等的。”所以人活着,要顶天立地,要昂首挺胸,要有尊严。

  尊严,是一个人的颜面,是一个人得到他人认可的某种东西。这种颜面不是虚荣的面子,不是用来炫耀的某些东西。

  尊严,是一种操守,一种价值观,一种自立自强的精神;是一种通过自尊自爱,从而得到他尊他爱的美好感受。

  尊严是神圣的,不可侵犯,不可亵渎,我们应该捍卫尊严。一个人如果连尊严都没有,那他的生命必定是黯淡的,甚至是毫无价值的,人都应带着尊严活着。有了尊严,你才会看得起自己,从而高标准严要求自己,不逾矩;有了尊严,别人才会敬重你,你的所作所为才有意义。一个人,一个民族,如何获得尊严,不能靠别人,只能靠自己。靠自身的修养,靠骨子里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自敬者人恒敬之,自贱者人必蔑之,这是最基本的道理。有尊严地活着才有意义,决不可放弃做人的尊严;卑微的生命因尊严而高贵。

  在大是大非面前,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视尊严为生命,他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美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苏武宁牧羊塞外也不投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他们有浩然正气,他们活得有尊严,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就算失去了生命,也要捍卫尊严。

  然而也有许多人为了生存,为了追名逐利,为了向上攀爬……出卖尊严。现实生活中有为息事宁人屈辱下跪的,有为金钱触及道德底线的,更有为一时利益出卖人格的……尊严,似乎与我们渐行渐远。奴颜婢膝,阿谀奉承,丢失尊严,丧失人格,就算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只会为世人所不耻。文强、许迈永、曾锦春之流为了一己私利,出卖人格,出卖尊严,全然忘却了做人的基本准则。李浩之流,为泄私欲,不惜任意限制、剥夺他人自由和生命,完全丧失为人的底线,丑恶至极。

  尊严,不是谁特有的,世间万物都有尊严。没有贫富差距,没有高低贵贱,尊严是平等的。上至伟人,下至普通百姓,都有尊严。

  尊严,神圣不可侵犯。

  【点评】文章论证层次清晰,结构谨严。首先由一句名言和一个事例自然引入尊严话题,再简要论述“什么是尊严”;接着从正反两方面重点论证“人为什么要有尊严”,既有古代仁人志士的典型事例,又有当今社会上的反面典型,恰当地使用了“素材二”中的句段,增强了论证的力度。使用的素材或典型或新颖,材料非常丰富,论证充分。

  点亮万家灯火

  一个热心慈善的富翁,向三个贫困家庭提出捐助,却收到迥然不同的答复。

  一家拒绝,以为是施舍——这是戒。

  一家犹豫,声明要偿还——这是虑。

  一家欣然,感激地接受——这是善。

  面对他人的善心与善举,我们理所应当以善回应,在这一来一往中,爱在传递,善在弘扬。

  戒者,乃戒心、戒备,实在要不得。就好比在凛冽的寒风中饥寒交迫的时候,突然有人端来一笼热腾腾的包子,你却嗤之以鼻,眉眼高扬,啐了一口唾沫,拂袖而去,这该是多么让人心寒!比起施舍,我们更应说是帮忙与互助,没有富人与穷人间的高低不等,将彼此联系的应该是共同进步,谋求大众幸福的温暖纽带。若存戒备,则是筑起冷酷高墙,密不透风,爱也无从渗入。

  虑者,乃忧虑、焦虑,也非为上策。虑者将他人轻松的好意化为了自己肩上无形的千斤重担,他们明白接受应当回报,却并未透彻领悟这回报的内涵。他们将目光聚集在所接受的善款上,思量着自己日后是否有能力负担起这重债,殊不知若是把接受的善心融入生活,发散出去,尽己所能点亮那些更需要光明的人们的心房,那该是最好的回报。所谓虑,也是多虑了。

  善者,受于外物,发于内心。接受善意,明白他人的好;学会感激,点亮自己的心。在危难关头,适时抓住别人伸出的援手,也不仅仅是接受,更需要内心的空旷与澄明。倘若如戒者一样的拒绝,那么日后的生活该还是在温饱线上挣扎。更重要的是,不懂得接受,便不懂得给予,闭塞的心又还容得下多少爱的填充?倘若如虑者一样的多虑,那么日后的生活该是被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压力压垮了腰,接受而只念偿还,不知更大范围地传播开去,爱心也是要枯萎在手心里。

  惟有善者,不设无味戒备,不思多余念想,懂得接受,也该是会乐于分享。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这话并不只在施予者,在受予者身上同样适用。接受,并感恩,让光明传递,照亮自己,温暖他人,点亮万家灯火。

  【点评】

  这篇考场作文当得起“文质彬彬”四字。

  内容上写的是对三个家庭的评议。要评议就要表态,要表态就要言说理由。这很考功夫,思想深不深刻就在这理由上。面对富翁真诚的捐助,眼前贫困的家庭该不该接受呢?作者认为要看是否有利于善的传递,爱的弘扬。能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理由,很见思想。

  今年还是材料作文,材料是故事性的,考生可因事议论,写成类似于时评的文章。材料反映的又是三个家庭对捐助的态度,也可以说材料是观点(态度)型的。面对几个观点(态度),可以比较一番,论说孰高孰低。对观点型材料,这种写法可确保立意不会偏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不过评判别人的观点妥否需用同一个衡量尺度,而且这个尺度属正面价值体系,如是否有利于爱心传播等。此乃关键所在。此文是这个方面的典范。质已胜。

  文也胜。语言准确、简洁而又冷静,行文中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分析温婉而到位,毫不强加于人而又让人信服。当然也有问题,最刺眼的是把“无味”笔误为“无谓”,但这些不过是白璧之微瑕。对考场作文谁又能吹毛求疵呢。

  值得肯定的当然不止这些,如篇章结构就值得读者去体味,此不再赘言。

  总之,这是一篇具有示范意义的考场作文,无论是审题立意还是语言、结构等都有可资借鉴的地方。

浙江卷语文高考满分作文

  阅读常被奉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大本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这话说得确实精辟,当仍想为其添上一种层次:以“有字之书”为人之底,以“无字之书”为人之骨,以“心灵之书”为人之魂。

  “有字之书”指世间客观存在的一切文字内容,也是人们狭义上阅读之物。杜拉斯曾说过“每一本书都是漫漫长夜”。夜晚用一本书来填满闲暇的时光,一方面夯实了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开拓了人的视野。培根也常强调“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但若仅仅停留在阅读“有字之书”,便易陷入苦读成疾的泥潭。

  “专读书也是有弊病的”,鲁迅鼓励人们使所学的知识活起来,这便是所谓的“无字之书”。

  “无字之书”深深根植于生活这片包罗万象的土地上,经历百态人生也是另一种阅读。向生活寻求知识,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搭好身骨。这本大书中没有直接易得的文字总结,它更需要人活化地看待,留心生活中的细节,从中撷取成长所需的营养,做到经世致用。

  读着这两本书,能拥有“谈笑有鸿儒”的展望,但真正贯穿人一生的更关键的是“心灵之书”。

  “心灵之书”似乎更为玄妙,大家如齐白石也只能说成“要常有古人之微妙在心间”。我将这种微妙理解为一种自我意识,如果一个人永远是外在事物的反映,缺乏自我的内在焦点,那他仍是无用的。特别在物欲快速膨胀的当下,潜心读书的人都已消失殆尽,更不用提回归本心,发出“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的深层自我反思!拥有向内探寻的自我意识,才能回答人何以为人的终极难题。而且每个人的心灵都脉动着不同人格的血液,借鉴他人确为一条捷径,但读懂自己内心更为重要。常读“心灵之书”,为自己注入独立之灵魂。

  从另一方面来认知,“有字”与“无字”之书都是为了读透“心灵之书”服务。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是对读通心灵才为终极目标的明证。他们是两条殊途同归的方式,“心灵之书”散落在世界的每一隅里。

  阅读向着领悟“心灵之书”出发!为保有人鲜明生机的愿望,时刻铭记以读心为魂。

江苏省语文高考满分作文

  有人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里的话是指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些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乍听起来有些奇怪,仔细想想却不难理解:后者的话指的是他人已有的看法和研究成果。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变成了路”。而在当今的时代,人们更多地是在面临这样的窘境:已有的路走的人太多,不愿从众似乎就意味着无路可走。能选择另辟蹊径的人自然有话可说。说得好坏姑且不论,借鲁迅先生的另一句话说,至少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于无声处听惊雷”,人们的第一反应自然是朝发出声音的方向看去。以文学为例,如果某个作家的写法颇有新意,常常会引发读者热烈的讨论,久而久之,这种写法便会成为使这个作家区别于他人的独特风格。可以说,这是个性的彰显。推广到其他艺术领域亦是如此,一些人在他人还没注意到的方面“各抒己见”,比如齐白石晚年的“朴拙儿童画风”,丰子恺先生的“似与不似间写意”都是他们区别于一般画家的鲜明标记。

  通过独到的言论来彰显个性并不是大师的专利,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经历:在班级辩论里妙语连珠,在问题议会上仗义执言,在公司策划中灵感突现……这些与众不同话语都在向他人彰显着我们的个性。

  同其他自然现象一样,雷雨也是分时节的,有些雷雨来得自然,就像前面所说的那些人,都是心中先有了充实的想法,再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即“言动于中而发于口”。而有些雷雨则显得不合时宜,没有经过积蓄酝酿就突然爆发。比如现在网络上的某些公知,以批驳大众观点为乐,也没有经过严密的论证,其言论不仅不能自圆其说,而且漏洞百出。他们追求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而是通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方式博人眼球。这种人也展示了个性,却让人不敢苟同。

  可以说,“于无声处听惊雷”大抵都有展现个性的作用,虽然其影响未必都是正面的。在有着积极影响的那一部分中,有些不仅彰扬了自身的个性,而且具有可以借鉴的开拓意义。彰显个性可以通过言语来完成,而创新却离不开的实践。前面说到不愿从众的人面临着无路可走的窘境,当他告诉人们他要选择另辟蹊径时,其实已经表现出他与众不同的个性。而只有他真的踏上拓荒的道路,真切感受这条路上的种种艰辛,形成系统的可以操作的想法时,他才完成了创新这一步。我们惊叹于天马行空的想象,但是我们更愿意从创新者的实践中学习生活的智慧。

  所谓“无话则长”,其实是创新者向人们分享的过程,在分享中他也会获得更多的灵感,对原有的观点进行修正补充。有人说,我们离这些创新者很远,不,这些人其实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他们的创新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都曾有过突然降临的灵感,其实它们并不是完全偶然的,灵感产生于对生活的实践。这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自然来源。而然我们都知道,当听到惊雷一瞬间的惊讶过去之后,人们更期待它能为我们带来“润物细无声”的滋养。我们的民族也期待着这样的人才:在彰显个性的同时,用行动将灵感化为创新的成果。我想,“无话则长”不仅是说的多,更是做的多。

语文高考满分作文

  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

  古谚有云:“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世代积累传承的观天经验,但看云卷云舒,从微末中推测天气变化,是种享受与乐趣。而回头开启电视,世界范围的天气预报映入眼帘。两种感知自然的途径不同,却无外乎为观得天气,殊途同归。自然并无需划分出“近”与“远”。

  对于自然,人理应借助科学发明和经验去了解,通达宏观层面,同时用细腻的心仔细体会和感受身边的微观自然之美,方可达成“宏通科学之通,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实现人、科学与自然最终的“和谐”。

  科学与自然不曾分离,从古代各种水利工具的发明应用到如今发达的天气监测预报系统发展,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进步一直相辅相成。人之于自然,甚为渺少,人类没有能力一一亲自探寻自然的所有奥秘,因此自然似乎离人很远。而科学应用,正是解决人想在宏观上更好了解自然的需求的有力工具。通过电视,人类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地获取天气信息、地理资讯,增长了自然知识、弥补了人自身能力和视野的局限。同时,科学知识对人形成科学思想也大有裨益。达尔文曾说,他对自然的兴趣正是从前人的科学著作中萌生的,其中的科学理论如生物的纲目属种,都对他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产生巨大作用。可见,利用科学感知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于培养自然科学思维,正是“仰观宇宙之大”的好方法。

  而“俯察品类之盛”则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生于自然,也归于自然。汉字“性”中由一人和一生构成,可见人性之真必然离不开生态自然。中国古代有“生”的哲学,生生不息,物我一体是古代给人们不竭的追求。孟浩然、王维醉心于自然山水,感受天光云影之变,细观云过水动之美,创作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样反映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传世佳句。人的生命,融于自然生态,同呼吸、共命运。因而多留心身边微观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方可融入自然,“微感自然之美”。

  中国儒家学说中重要的“和谐”思想,要求各方面达成统一与协调,在当下,人既不能肆意丢弃传统感受自然的方法,也无法抵抗科学发展的潮流。因此,务必达成人、科学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像时兴的观星活动,利用高科学望远镜观测遥远星体的人们,也同时在夜晚的山上感受凉风与蝉鸣,“信可乐也”!

  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人既与自然亲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视角认识自然。心有宏观看待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观细嗅身边的“蔷薇”。

经典的高考满分作文:语文,让生活更美好

  当前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教学、社会生活实践,我以为,三者并不冲突。前两个途径是为了更好地让语文知识内化,更有利于让语文投入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语文素养培养的生活化需要我们去重视,让语文更“接地气”,让文学素养更加切实、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可是,当前语文教学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为了语文而语文。语文教学为了一个标准答案而僵化,甚至扼杀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和想象力,可谓是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初衷。

  教育纪录片《盗火者》对语文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解读。其中,作家周国平提到了一个令他啼笑皆非的故事:一个朋友家的女孩子在学校做到了一篇以他的文章改编成的阅读题。当他亲自去做那篇阅读题时却惊讶地发现,其中的某些题目自己也无从下手,成绩还不如那名女孩。谈到这里,周国平显得格外无奈和担忧:难道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成了一门为了考试的学科?作家情感的表达和烘托仅仅是考卷上固定的答题模式?如果语文只是试卷上的答案,怎么可能走进学生内心,甚至让生活更加美好

  这种语文教学的尴尬境地值得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反思。在这个全球化高度发展的时代,一方面是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一方面是我们国民语文素养的滑坡以及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脱节,长此以往下去,我们的文化实力如何和经济实力同样强大的发达国家相匹敌?一个国家的精神食粮不够分量,多少钞票都拯救不了没了文化脊梁、文化精神的软塌塌的国家。所以,让语文生活化的重任需要得到重视。

  从个人层面来讲,学习语文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在书香中沉浸的过程。享受在浮华尘世难得的安宁之中,在精神的王国里,自己就是国王。佛曰: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我们是尘世中微小的一粒尘埃,却可以在精神的王国中唯我独尊,享受不被人束缚、自由自在思考的快乐。

  帕斯卡尔有言:人是会思考的芦苇。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能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一个在工业化社会被异化了的“流水线上的肥皂”,称不上是拥有独立人格的、完整的人。语文对于人情感和思维的培养,使人的灵魂和思想更加独立,完整。

  看似是无用之学的语文从功利主义角度来讲,确实不会带来财富的极速膨胀。因为,语文学习是一种情感的陶冶,类似于修行,对个人心性的修炼更为重要。当我们把视线放远就会发现:国民语文素养的成功培养会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语文,让个人与国家生活更美好。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

  在风云变换的国际舞台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昔日经济、政治等“硬实力”,而今大国“软实力”的分量似乎更重。软实力主要包括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国民精神风貌、思想素质,而民族文化影响力尤为重要。

  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母语是民族的生存发展之根。如果一个民族不重视他的母语文化,势必会走下坡路,至少经济社会发展潜伏着危机。在行其道的今天,我们疯狂地学英语,却淡漠甚至抛弃了自己的母语:汉语。如今毛笔大概成“稀有之物”了,拿过毛笔的人很少,会写毛笔字的更是寥寥无几。而日本人却规定每周一次毛笔字课,我们不反省一下,就这样看着汉文化衰落,对得起“炎黄子孙”这个称呼吗

  为什么在全球掀起一场汉语热,各国大办汉语学校的今天,我们却不再重视汉语?我们没有看到语言文化的长远意义,至少没有看到眼前所蕴藏的危机。英国、美国每年输出英语所获利润占到了国民GDP的1%多。再看看国内的学生,花这么大力气学外语,若是学好了还可以,可是大学生甚至博士生研究生的英语水平也不过如此。外语没学好,母语也差,有些人的汉语水平甚至不及外国的汉语学习者,前不久上海的一次双语互译活动竞赛中,不少人把“富贵不能淫”这句古训成“Berich,butnotsexy”(富贵,但是不能性感)。中国学生的语言功底,由此可见一斑。

  听说前不久申报文化遗产时,端午节被韩国抢先注册。我们在愤慨之余,为什么不冷静地想想:别人为什么轻易就能抢走?汉文化源远流长,先辈珍视,而子孙视之不甚惜,如弃草芥。一些重大的经贸甚至学术交流会全部用英语却不能用翻译,这可是在自己的国土上。为什么不能像法国人一样珍视母语。民族文化要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法国的保守未免偏激,而我们的漠然则更令人担忧。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佳句流传几千后依然鲜活生动,在于其独特的音形相结合。我耳边始终回响着那位韩国网友的疑问:“你们的汉语我认为是世上最优美的语言,为什么亚洲其他国家和欧美重视,你们自己却不重视呢?”

  你从远古走来,博大是你的风采;你向未来奔去,磅礴是你的气概。悬崖边缘的汉语文化,炎黄子孙到了拯救你的时候了……

2017高考满分作文:青山一道同风雨

  “轻轻地握着你的手,为你把眼泪擦干。这颗心永远属于你,告诉我不再孤单。”

  5月19日14时28分起,整个奔忙飞跑的中国,在尖利的防空警报声后停顿三分钟。

  七天前的同一时刻,一场特大地震撼动了大半个中国,神州上下,共此国殇。

  国殇是一场悲剧,然而,国殇更是一次空前的团聚。

  很久之前,诗人王昌龄这么写道:“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青山无法阻隔我们风雨同舟的携手,地域也不会隐没团结一心的中华民族头上那轮共有的明月。

  一个人,一丝希望,一颗坚定的心。当救援部队在汶川大地震的废墟下救出被困60余小时的姑娘乐刘会时,在场的人们激动地哭了,而她却没有哭。“我相信有人会来救我的,一定会,我相信你们!”从未掉过一滴眼泪,这个看上去灰头土脸的妙龄女子始终微笑着,紧紧拉着救援人员的手。一双手和十几双手紧紧地交握,这是一个灾民与她的救命恩人们最质朴也最真诚的团聚。五千米的高空有多高?问起参加救援的解放军战士,他们会告诉你:五千米是我们能否拉住受灾人民的手的距离,是生与死的距离。五千米,这个国际专业领域深感不可能执行的跳伞高度,被解放军空降战士抛在脑后。拨不开汶川上空连天蔽日的迷雾,但他们必须拨开震区人民心上的乌云。就这样,“人民的军队”从五千米的高空降下,给灾区断绝天日、与世隔绝的乡镇带去了救命的福音。村人们激动地说:“解放军来了!”这壮烈的一幕便不只出现在革命战争年代,这是一地乡民与国家之间最动人的团聚。

  海洋曾把世界割裂成对立的区域,而今天海洋再不能阻断世界的爱心汇聚到一起。这爱心来自东邻日本每一个便利店前的捐款箱,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遍及各州的慈善机构,来自大陆西岸那些并不富有的亚非国家一笔笔友谊的捐款……中国和某些国家因意识形态而产生的分歧,在灾难面前湮没成沙,随着飞机和航船源源不断地向着东方的中国而来,这是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人心最盛大的团聚。

  怆然灾难,古来有之。然而历史由古至今,谁可曾见过这般撼天动地、凝聚人心的团结?《史记》中有云,民与民同心,则家安之;君与民同心,则国兴之。在今天,则是人民与人民、人民与国家、国家与世界的携手,又何愁家不安、国不兴

  青山一道,我们同历风雨共团聚;而将五洲四海的人心联结在一起的纽带,是这样一种期望: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享太平!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脚踏实地

  年少时曾拜读过川端康成先生的《禽兽》一书,对这样的描写唏嘘不已:

  “少女躺在那里,母亲为她穿上和服,惨白的脸上抹了两抹嫣红,如同新娘一般美丽。”

  是什么样的人用这样不带一丝叹息的语句描写出如花生命的逝去?在当时的我眼中,这一切过于残酷了。

  多年之后,随着阅历的增长,我终于有了新的理解,川端先生只是仰望星空之后,发现了星空的浩瀚与大地的束缚吧。有人指责说文学家是最脱离实际之人,他们存在于幻想与虚无之中,无所事事。我认为在这个讲求“脚踏实地”、追求实际利益的年代,文学家是将梦想与实践结合得最好的人,他们仰望星空得到天穹的召唤,以梦想领航,在前进的路上,他们发现了地面泥泞不堪甚至还有铁索牵绊,于是他们放弃了实体,选择在自己梦想的路上朝自己的星空一步步走去……

  在著名画家古贺春江自杀之后,川端先生曾这样说:“我不赞成自杀,死从不为死而死。”谁能指责这样的人是脱离实际,不脚踏实地,生存于虚幻的呢?我想,川端先生曾经努力尝试过,与世事相融,与时代相合,但战后社会的支离破碎,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那片星空的强烈召唤,这一切的一切使得川端先生放弃了我们——1979年的一个春日,川端康成打开煤气,自杀于公寓内。这里的死亡已经不是逝去的意味了,川端先生解脱了,他无所牵挂地朝他曾经仰望的星空走去,一步一步,越来越接近……

  死亡这种行为仿佛对文人有着特殊意义,屈原、芥川龙之介,以及我们今天的诗人海子、麦地……都选择了这条路,去追寻自己的星空。

  世人,你还要嘲笑他们吗?你可曾想过他们也曾在你们的泥潭尝试过?你可曾想过他们才是在仰望星空之后发现大地束缚的人?你可曾想过,当你自以为脚踏实地地在这里挣扎,被利益驱使的时候,他们正在接近星空,接近梦想的地方俯视着你,看你在浑浊不见星空的地方泅游?你可曾想过他们才是坚持本真的人

  ——你呢

  诚然,我并不赞同自杀这种行为,我同样坚信一个生命的逝去,必会带来缺失与遗憾。我只是想提醒你,在你自以为脚踏实地的时候,你头顶可曾真有那份你曾经坚信的天空?你是忘了它?还是已使它混浊不堪

  请记得仰望那片星空,请摆脱泥潭,真正地脚踏实地朝梦想走去。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初中地理知识点

大学生法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