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读后感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不要让自己走向地狱—《罪与罚》读后感

  我最喜欢的课外书便是《罪与罚》,这是一部俄国小说,作者是费奥多.陀斯妥耶夫斯基。

  该小说的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读法律专业的大学生,但由于家境贫寒,不得不辍学。他的妹妹杜涅奇卡为了让他从新走进大学校园,不得不试图嫁给一个比自己大10多岁的在彼得堡开办律师事务所的名叫卢仁的男人。

  主人公由于受到西方传统思想和拿破仑的影响,用斧头砍死了一个放高利贷的穷凶极恶的老太婆,恰巧又被老太婆的妹妹善良的利扎薇塔看见,被迫之下,他又用斧头将利扎薇塔砍死在地......杀人之后,拉斯科尔尼科夫意识到自己犯罪了,但他一方面又认为那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作恶多端死有余辜,他在善与恶·罪与罚,两极之间苦苦挣扎,良心备受谴责......最后,经过强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选择自首。

  主人公在杀人之后,精神恍惚,恐惧如同一个黑洞将他吞噬。更讽刺的是他所做的梦:他梦见自己又回到了那个杀死老太婆的房子里,屋里一切依旧。但是地板上的一滩血迹,引起他的注意,突然那个被他杀死了的老太婆又复活了,她狰狞狰狞着面孔,大笑着,拉斯科尔尼科夫举起斧头向老太婆砍去,但是斧头砍在老太婆头上,头都会复原,老太婆依旧狞笑着,拉斯科尔尼科夫手拿斧头疯狂地向她砍去,可是不管砍多少次,老太婆总会复原......最终,他在梦中惊醒。

  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公当时极度紧张的情绪,以及在良心谴责下他痛苦地挣扎。

  拉斯科尔尼科夫无时无刻不处在罪与罚的深渊中苦苦挣扎,这种源自内心的惩罚,使他的精神几近崩溃,只有在自首的那一刻,他才感觉到自己受到了救赎。

  那我们又能从他的经历中得到什么启发呢?我们所获得的启示就是:永远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和因受到生活沉重的压力,而去做违背良心违背道德·触犯法律的事,因为那将会让你走向罪与罚的无尽之中,你会因为受不了良心的谴责,而几近崩溃,堕入深渊!

罪与罚读后感

读《罪与罚》有感作文

  罪与罚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极其穷困的大学生,因痛恨当铺老板娘的盘剥,愤而行凶——杀了老板娘,却自以为是伸张正义。但以后的日子里,他饱受杀人的恐惧,良心的谴责。最后,他醒悟了。在家人、朋友的帮助下,投案自首。

  其实那位大学生有正义感是好事,可我认为他用了一种最极端的方式去伸张正义,结果事得其反。变成了杀人凶手。有时候,在做一些事情之前,要想清楚这些事该怎么做,事情才能做得更好,更完美。而那位大学生正是因为太恨老板娘,头脑发热,才杀人行凶的。

  但主人公毕竟是受过教育,有良知的一个人。他在杀人后十分不安,就怕自己被抓。这时,我想他已经明白,自己即使逃脱了,也会不安地度过一生。于是,大学生首先把杀人的事实告诉了自己的爱人、亲人、朋友。并最后告诉了警官。这也是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第二个道理:在你犯错后,一定要勇于去承担责任,而并不是去逃避。因为这样,你的一生都会充满恐惧。

  所以,我们一定要用大脑思考后才能做事。哪怕做错了,也要敢于承认事实。这也就是罪与罚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罪与罚的读后感

  如果没有一颗坚强的心,命运便会罄其所能向你展现他的残酷、冷漠及复杂性。

  你有多犹豫,他便会有多复杂。

  只因生命不过是一场反抗与追捕的游戏,其主角分别是灵魂与命运。

  生命以灵魂屈服于命运而终结。

  在简单的头脑中,命运总会施舍一条狭窄的小径,小径伸向并不遥远的远方;对于一个敏感、聪慧且不甘被愚弄的头脑来说,命运陡然化作无法逃逸的迷宫。

  拉斯科利尼科夫〈罗佳〉便不幸长有这样一颗不甘平庸的脑袋。

  自他了解了思考的妙用后,无情的命运便站立在其对立面,毫不吝惜的向他施舍贫穷和痛苦。

  然而命运低估了罗佳的顽强和忍耐力,第一次追捕也随之宣告失败。

  罗佳杀死了老太婆——这是命运的第二次出手。

  不知不觉中,罗佳陷入了命运的奸谋——杀人犯、刽子手的罪名似乎意味着命运即将可以唱起欢乐的颂歌。

  然而世事难料,罗佳幸运的逃脱了——没有目击人,没有物证,什么证据也没有。

  想要治罗佳的罪门都没有,除非他主动自首。

  一切就这么顺顺利利、简简单单的完成了,命运只能空欢喜一场。

  这可激怒了他,命运注定不会让罗佳尽享天年。

  但对于这颗顽强的灵魂,命运却苦无对策。

  怎么办才好呢?命运的诡计无所不能——一味的追赶既然不能把灵魂逼上死角,那么就该换一种聪明的方式——诱捕。

  于是命运在现实的世界里制定了法则——反抗命运本身就是一种罪恶。

  正直的人应该反省并付出相应的代价,理应接受命运的惩罚。

  这一法则立刻显现了致命的效果。

  罗佳这只可怜的小虫子想到自己曾经因为逃命而损坏了蜘蛛的罗网。

  这是多么沉重罪恶啊!犹如泰山压于胸口一般沉重的感觉——无奈、烦闷、忧郁、内疚、苦恼、悔恨所有这些无从宣泄的情感顿时接踵而至。

  如果灵魂不堪此重负,自杀对罗佳来说可能是唯一的解脱。

  命运从未如此接近成功,似乎已禁不住要呐喊欢呼拉!

  然而一个人的出现打碎了命运的美梦——索菲亚——一个天真善良、纯洁无瑕的女孩解救了罗佳。

  她为罗佳带来了天使的福音——罪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赎罪的勇气。

  由此罗佳获得新生!命运的第三次追捕随之烟消云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之路,如果是傻瓜拿破仑代替罗佳的话,那注定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战:要么作为刽子手死亡,要么作为暴君而登顶。

  与他不同的是,罗佳的灵魂是善良而高贵的,他最终选择的是条不伤害任何人的自我牺牲之路。

  这并不能理解为对命运的屈服,恰恰相反,这是一条勇者之路!

《罪与罚》读后感范文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就大概知道了情节内容,大大影响了阅读体验。所一对于一些没看过的名著,最好不要去看简介解析之类的,那样会影响自己对于一些东西的思考。

  这是我第一次看这种,主角算不上是好人的书吧。甚至是坏人,但也并不是那么的坏。读者在阅读小说时或传记之类时,会下意识地喜欢主人公,站在主人公的角度思考问题,觉得一切都是那么合理。这是好是坏呢

  情节非常紧凑,似乎是陀氏的特点。让人看上了瘾,只花了一周不到就看完了。也确实没有什么环境描写之类的。陀氏一直在描写人,而且不着重于外貌,而是心理。对于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心理描写甚至让人觉得陀氏真的杀过人。

  我不太懂得这种书该怎么写书评。只能简要地写写我对小说中的人物的理解。罗季昂·罗曼诺维奇·拉斯柯尔尼科夫(罗佳),本书的主人公。于痛苦中思考出关于伟大的人与平凡的人的区别:平凡的人循规蹈矩、受人支配、犯法需要受到严厉的制裁;伟大的人则不受一切法律的约束,他们是权力的拥有者,是支配者,为了某一伟大的目的,可以牺牲那些平凡的人。

  拉斯科尔尼科夫眼中,拿破仑就是伟大的人的典范,为了达成目的,拿破仑可以说是不择手段。罗佳有一次这么想到:如果是拿破仑处于他的境地--想要通往伟大事业,眼前却有障碍,会不会杀了那个老太婆?他的答案是:会的!甚至连工具都不需要用,毫不犹豫地直接掐死她,即便面对鲜血,也能毫不犹豫地跨过去。

  罗佳的理论基本成立,但是有一个问题,他并没有真正地解决,即如何区分伟大的人与平凡的人,并且他为此感到困扰。他慢慢地开始觉得自己是伟大的人,可以理智并且冷漠地面对鲜血。

  所以他要去杀人,用结果去判断,这就是他杀人的全部理由。所谓的贫穷、为母亲妹妹着想,都不过是假的。但是有一点我感到奇怪,既然要判断,为什么不选择普通人,而要去选择那个邪恶的老太婆呢?是希望通过老太婆的卑鄙来减轻自己杀人的痛苦吗?亦或者是以最小的、在他眼中甚至微乎其微的代价来证明自己的判断?这一点似乎有点道理,毕竟罗佳并不是一个凶残的人,相反,他是一个很善良的人。

  正是因为这样一个理论,他选择去杀人。在下定决心之前,不对,他可以说根本没有真正地下定决心。第一章中一次次的巧合催使着他去实施这一切。他在门外纠结时,敲门时想溜走时。即便是面对老太婆时,他也无数次地想要逃跑,想要到此结束,一切都没发生。但是当绝无仅有的机会出现在他的眼前,他动手了。他的理智被吞噬,门都没有关,就去翻找财物,结果丽莎维塔进了门。

  有声音?不,我听错了吧。

  不对!!真的有人!

  在这个时刻,他是多么地紧张。出门后,没有对话,只是惊恐地对视,对于一个凶手来说,再杀一个人的痛苦远不能与第一次杀人相比。不仅仅是法律上的,更应当是心理上的麻木。但是我觉得罗佳一直在回避他杀了丽莎维塔这件事,此后基本也没怎么谈这个问题。相反的,一直在为自己辩护,杀老太婆是无罪的。

  他出门的那段心理描写简直入神,两个人在门外守着,一步一步地发现房间中发生了某些事情。当时一门之隔的拉斯科尔尼科夫是多么地紧张。但之后机缘巧合,还是让他逃了出来。

  他的神智开始错乱,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冷静,他发病,他癫狂,他呓语,不知出于什么心态。一次次地把自己推向警察的眼前,作为读者的我,看得都非常糟心。上天给了他那么完美的隐蔽,他却要自己去把注意力吸引过来,这凶手真的是笨极了。他的种种失态,证实了他并不是一个伟大的人,只是一个平凡的人。

  杀人后,最痛苦的是孤独。仿佛与整个世界都有了隔阂,即便是母亲、妹妹以及最好的朋友,都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相处。与他们的相处使罗佳暴躁。索尼娅是一个胆小、悲哀但是纯洁的女人,拉斯科尔尼科夫选择了她作为倾诉的对象。索尼娅,一听到这件惊悚的事,想到的是“您受了多少的苦呐”,这句话给我的感触很深。但是实际上,我对与这个女人并没有太多的好感,她善良到软弱,对上帝有着病态的信仰,但上帝何时帮助过她呢?但兴许这就是纯正的信仰吧。

  杀人后,思考问题的方法也会改变。当罗佳考虑到斯维德里盖洛夫可能会威胁到他的妹妹时,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杀了他!当时就让我觉得毛骨悚然。

  拉斯科尔尼科夫还是一个非常聪慧的人,一看到母亲的信,他就知晓的卢任的真面目,这一点让我很惭愧,我自己也有一个毛病,就是容易相信别人的话,没有透过现象去思考本质的问题。

  罗佳最后去自首的时候,“还有时间,才进门而已,还得上楼梯,还有一段距离”,这段描写是多么的真实,但却又很少有人去这么描写,陀氏实在令人害怕。最后那个官员跟罗佳闲扯了很多,一定程度上让罗佳不想自首,特别是斯维德里盖洛夫自杀这个消息,甚至让罗佳几乎已经放弃了自首这个想法,因为再也没有罪证了,他走出了警察局。迎面遇上了索尼娅,索尼娅那真挚的眼神????让他回头,勇敢地说出了“我杀了人!”这对罗佳来说,应该是种解脱吧。

  索菲娅·谢苗诺夫娜·马尔梅拉多娃本书女主角,一个妓女,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生活所迫,而是为了养活继母一家人。她有着改变他人的力量,但是我并不清楚那是什么,虔诚的宗教信仰?她的伟大在于?切身感受到他人的痛苦。说来惭愧,我没读懂这个人

  谢苗·扎合雷奇这人有病,嗜酒真的可以到达那种病态的地步吗?为了喝酒,什么都不管了。他尊敬他的妻子,爱他的孩子,却又不顾他们的死活跑出去喝酒喝了几天几夜。在醉酒时倾诉他是多么地爱妻子。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如此病态的心理?是我又轻信了他的话语,还是他本来就是如此呢?最后死的时候是多么得窝囊,连下葬的钱家里都没有。葬礼的事顺带还拖累死了自己的妻子。突然感觉他跟生活中的许多人都非常像,甚至是我自己。每当去荒废时间时,总是在拷问自己,却又不去努力。

  卡捷琳娜·伊凡诺夫娜本书描写最成功的人?或者说病态?贫穷压垮了她。“省长的女儿,在高贵的人面前跳过舞蹈”但是全家却只有一套衣服,每天夜里洗衣服,为了白天能有衣服穿?对于谢苗,她应该只有憎恶吧,憎恶到已经不记得他的真实面目。最后发疯的那一段,带着几个孩子上街发疯,呓语。一个有高贵出身的人落到这般田地,自己肯定受不了。她对于索尼娅是怎样的感情呢?她应当是全书中第一个指出索尼娅是世界上最真诚的人,她高贵的灵魂使她尊敬索尼娅,但是骨感的现实又让她曾经鞭打索尼娅。当卢任污蔑索尼娅时,她勇敢地跳出来辩论到底是为了什么呢?说来可笑,她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索尼娅的家中,竟是去世的时候。临死前,她说到他不需要上帝的宽恕,因为她并没有过错,上帝见证了她的苦难ps:那时候的人的生命是多么不堪一击呀

  斯维德里盖洛夫我完全没有看懂的一个人,似乎有恋童癖?因此资助了谢苗的几个孩子?他是全书中不多的有钱人,但是我对他却完全讨厌不起来,我甚至喜欢他,因为他真诚,爱得深刻。当杜妮亚的子弹划过了他的脸颊,他毫不畏惧,但是杜妮亚的那句“永远不会爱你”使他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念。他绝对是可以强暴杜妮亚的,但是他并没有。浪子终究爱上了一个人,但这个人却不喜欢他。他还给了他的未婚妻一万五千卢布,看不懂,可能真是喜欢吧。我预料到他会自杀,但不清楚为什么要费那么大周折,有什么寓意呢?还有,“美国”于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卢任,我差点都忘了。一个卑鄙无耻的小人,但是我却不是特别讨厌他,说来惭愧,因为他跟我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些类似的。有时候理智上我明明知道我没有任何资格去者同情别人,所以我待人接物并不傲慢,甚至很谦逊。但正是这谦逊暴露了我真实的想法,当看到一些残疾人或者不幸的人,哦不,我不该这么说,我又是在以我的标准去评判别人,认为别人可怜,然后施以自己的同情。其实呢?我有什么资格这么做?我同情服务员,外卖或者快递小哥,但是我自己又算个什么呢?跟他们平等交流的时候,做出一副尊敬的态度的时候,我潜意识里觉得有些骄傲,但现在来看看,简直令人羞耻。

  尼柯吉姆,算是神探吧。看透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的一切,敏锐的洞察力,缜密的思维。病态的演技,让人害怕。最后我还以为他真的排除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嫌疑,结果画风一变,一下子又让罗佳无处可逃。对了,他所谓的证据到底是什么呢?兴许只是故弄玄虚吧。

  总而言之,这本书值得一看,里面有很多人物都刻画得非常传神。陀思妥耶夫斯基描写人物内心的功力,在古往今来的作家里,绝对属于最顶尖的。

初二读后感:《罪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罪与罚》是他的一部卓越的社会哲理小说。与许多的俄国当代小说一样,作者在《罪与罚》反应了俄国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探讨了贫穷与犯罪等一些社会问题。

  《罪与罚》是一本社会心理小说,在世界文学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小说以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罚为主线,展现了拉斯科尔尼科夫在杀放高利贷老太婆和老太婆的妹妹后矛盾的内心世界。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感觉读不下去,但是慢慢地就会发现,里面充满了玄机,让人感觉压抑,想要大声的呐喊。

  书本中最吸引人的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拉斯科尔尼科夫犯罪前后的心理描写。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双重人格的形象:他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穷大学生,一个有正义感的青年,但同时他的性格阴郁、孤僻。他在公园碰见被人骚扰的年轻女子,他用他自己仅剩的几个钱为她付车费送回家。在马尔美拉陀夫被马车撞伤的时候,他把他送回家,看见他们连举办葬礼的钱也拿不出来,又拿出母亲今天刚寄来的钱送给他们一家孤儿寡母。要知道那些钱是来之不易的,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母亲以养老金作抵押向别人借的,是他所有的钱。但同时他又是一个让人难以琢磨的人,阴郁、孤僻……他让贫穷给压垮了,他欠了女房东一身债,怕和她见面,甚至害怕见到任何人。总是像猫儿样从楼梯上悄悄地过去,偷偷溜掉,让谁也别看见他。这个年轻人心里积聚了那么多愤懑不平的怒火,他蔑视一切,所以尽管他有青年人特有的爱面子心理,有时非常注意细节,可是穿着这身破烂儿外出,却丝毫也不觉得不好意思。

名著读后感:《罪与罚》读后感

  《罪与罚》这本书已经在书橱里摆放了两年多,这次终于可以在寒假里去细细地品味它了。

  书的作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八二一年出生在一个俄国贵族家庭,是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充满传奇,28岁时因参与农奴解放运动而获刑,出狱后重返文坛继续写作,被人们公认为是与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并驾齐驱的俄国文学巨匠。

  每次读完一部小说,心里都会百感交集,这部小说也一样,结局很好,一个人静下来仔细想一想,却深深的被小说中的人物震撼。小说描写了贫困交迫的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因痛恨放高利贷的老板娘的盘剥,愤而行凶,却自认为是伸张正义。然而良心的谴责,使其饱受心灵煎熬,最终在朋友、家人和警官的帮助下,投案自首。 小说中写的最多的就是“罚”,“罪”只仅仅占了全书一小部分,但“罚”却贯穿整个文章的中心,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惩罚,还有的是比这更严厉的道德上的惩罚。所以法律只是一种惩戒犯罪的一种途径,而另一种就是人内心心灵深处的谴责。有时候法律不能使人真正认识到自已所犯的罪,但是心灵深处的谴责则会让人更明白自已所犯下的错误,并为之深刻地忏悔、自责。这本优秀的世界名著还包含了很多东西有待我们去理解,或许等以后我再去读它时,又会有一番见解吧!

读《罪与罚》有感

  贫穷,并不能成为杀人的理由,但它却足以促使一个人去杀人。没有人愿意拿自己的生命当赌注,杀人的真正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赤贫。世界上有两种路,一种是光明大道,另一种是羊肠小道。无论你的选择是哪一种,都会有桎梏的监牢,涅??的神话。而当你孑身长途的时候,又有很多事情都不是你能决定的,比如说你的旅伴,你的栖息地。但是基于不同的角度来说,这一切的不能决定又带有先天的脆弱性,让你悚然汗下,得以修葺心底的蓊郁之地。

  事实是多么变幻莫测,老天所做的一切安排仿佛是在导演一部光怪陆离的传奇电影,而我们正在竭力寻找自己心中满意的角色,而在这时我们恰恰扮演了另一个在别人眼里再平常不过而又如此鲜明的角色。如果世界上的人都是一个样,那一切的罪恶,搏杀就变得如此荒唐,殊不知,唯有一切的不平和仇恨才会是麻木不仁的灵魂获得拥有另一个角色的权利,获得的角色越多,人生也就变得更加与众不同,而重要的是,无论扮演什么角色都要全心全意,活出自己。

罪与罚读后感

  前几天,我在图书馆找到一本小说,俄国的著名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的。书的主人公的一位穷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

  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家很小,是租来的,老板娘心狠手辣;这位穷大学生因为没有钱,吃不饱,睡不好,必须要自己当保姆的妹妹把辛辛苦苦赚来的工资从远方寄来帮助他。欠了很久房租的他,每天看老板娘的脸色!他相出了一个坏脑筋—把可恶的老板娘杀了!

  后来,穷大学生娶了老婆,在老婆索尼娅的劝说下,拉斯科尔尼科夫自首了。他们的爱情可并没有被锁起来!

  我想,假如当时,大学生没有杀人,他们一对可以离开这个城镇,去找一份适合他们的工作,赚一点儿钱,也许就会好多了。而且,还能把自己的妹妹接到一起住呢!

  读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一定要考虑清楚,自己的行为和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可以做,这样才不会让自己后悔,甚至于影响了自己的一生!

  首先,我们应该懂得最基本的守法,不能违法乱纪,一定要懂得面对事实,怎么样才能去克服面前的困难才是最重要的,即使是做错了事情,那更应该去勇敢的承认和改正它!这才是我心目中最勇敢最聪明的人啊!

  最后,我希望大家都不要去做拉斯科尔尼科夫,不要去犯一些让我们后悔都来不及的错误。希望大家能去看看这本书,去感受一下吧!

《罪与罚》读后感

  这本小说是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也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

  这本小说主要讲一个被贫穷压的喘不过来气的大学生杀死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之后的犯罪心理,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虽贫穷却不自卑,相反,他创造了二类人理论,他认为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仅仅是一只有害的且无益的一只虱子,他从不后悔杀了老太婆,唯一使他后悔的是他将老太婆的妹妹杀死了,这也成为后来他自首的导火索,最后在索尼娅善良的感染下将他的人本性的善良挖掘出来彻底改变了这位大学生的一生。

  索尼娅是位善良的基督教信徒,他为了家人去领了黄色执照,她也多次想过自杀仅仅是因为一句“那他们怎么办?”找回生活的信念,即使他的母亲不止一次的打他骂她,她也只是认为她的母亲只不过是太痛苦了,她从不放弃希望尽管现实一次又一次的使他不得不为之惊叹,恐怖但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向往。

  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他有典型的人格分裂,他非常冷漠而又孤僻,易怒不安又骄傲自大,但他本性善良乐于助人原是一位无神论者,经过索尼娅的感染下渐渐相信上帝,对生活充满信心也与索尼娅产生了纯洁的爱情。

  本书只有第一部分讲的是犯罪剩下的五部分讲的都是饭最后的心里惩罚这本书通过对主人公的心里描写深刻的揭示了当时沙皇统治的黑暗社会,这本也给予读者极大地震撼,故事情节波澜起伏非常具有感染力。

《罪与罚》读后感作文

  当看完杜斯托也夫斯基的《罪与罚》后,心中不时感到震撼与感动。在《罪与罚》中,男主角拉斯科纳夫以其聪明绝顶、却与世隔绝的头脑,建构出一个学说:超凡伟人往往有犯罪的天性,因为他需要建构新制度,这种建构势必带来毁坏;也因此,伟人的犯罪是合理的。他不仅建构这个学说,并且身体力行。他相信自己也可以成为拿破仑,但是他跟当年的拿破仑一样,因身世贫困没有机会,拿破仑努力争取机会,甚至因此流人血;而他,也需要机会。因此他杀了早让人议论纷纷的刻薄老妇,抢其钱财。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他被迫还杀了另一个无辜、受苦、可怜的老妇。拉斯科纳夫内心深处的理想抱负绝非自私自利,反倒是博爱的。但是,为达到理想而有的手段,却导致一场轰动社会的谋杀案。所有的检调人员,全从牟利角度解释这谋杀案,直到一个也酷爱研究思想的检察官出现,他立即将调查方向转向,透过拉斯科纳夫的论文,找到行凶的动机。

  拉斯科纳夫自承他相信“伟人的福音”,当他说出这观点时,连他的朋友都觉得太激进,因为当时社会上普遍的信念是“社会福音”,也就是只要社会制度完善,人都将安居乐业不再犯罪。作者透过《罪与罚》中的对话,先知卓见的提出他的质疑:罪恶真的只是社会问题引发的吗?还是在人性深处尚有其他邪恶,是导致犯罪的因子?犯罪跟社会体制的不完善,真的是等号相关?拉斯科纳夫显然不相信改善社会制度之路,他认为这世界就是需要伟人,伟人配拥有权力,伟人也够资格在破而立的过程中犯罪。这些问题不由得引起我的深思,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呢?而这本书另一个让我引发深思的地方是,社会中的弱者,精神中有无私奉献与爱的人却在引导着救赎之路。

  《罪与罚》中,这个人物就是梭娜。有几段拉斯科纳夫与梭娜的对话精彩万分:男主角拉斯科纳夫再有痛苦,都绝不泄漏一丝一豪情感,但是他却在最紧要关头,找到梭娜坦承是他犯案,梭娜尽管为自己的好友之死哀伤不已,却温柔的凝视拉斯科纳夫,然后围抱他的颈项,紧抱住他。

  拉斯科纳夫问梭娜:“你为何不骂我,却拥抱我呢?”梭娜命中拉斯科纳夫内心深处要害的回答:“因为全世界没有比你更不快乐的人了!”而这时,拉斯科纳夫心一软,两颗眼泪蕴藏在他的眼眶中,就要掉下了。当拉斯科纳夫问她这一生的苦难,上帝的回答是什么?梭娜仅只是念完新约圣经中拉撒路死里复活的故事。

  就在念圣经的这一刻,贫困的房间幽暗的烛光照著凶杀犯与妓女。梭娜以其弱者之爱,不自觉的引领拉斯科纳夫走向救赎之路。拉斯科纳夫问梭娜:“你不会离我而去吗?”梭娜回答:“不会,无论你到何处,我都随著你。”甚至她也在非理性的情感中,知道拉斯科纳夫需要她的接纳与爱,她遗憾的说:“为何你不早来,我为何不早些遇到你呢?”男主角剖心相告后,问梭娜:“你觉得我卑贱么?”梭娜说:“不,你只是在受苦。”最后,拉斯科纳夫向梭娜要十字架,梭娜给了他,并说:“我们一同受苦难,也一同挂十字架阿!”就是在杜斯托也夫斯基小说中,一再出现的,是“主动选择悲悯苦难、选择与他人一齐受苦”,这是十字架精神,而十字架精神永远呈现著吊诡:“在软弱的地方显现其刚强。”而一个能看见所谓的强者内心深处的痛苦的人,往往自身也负荷著巨大的苦难。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西游记读后感200字

不老泉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