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知识汇总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语文基础知识与应用

  教学目标:了解并掌握什么是词语色彩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习如何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词语的感情色彩

  1.词语感情色彩的分类

  大家知道,人们在描述事物和论述问题一般都持有一定的情感、态度和立场,或褒奖、喜爱,或贬斥、厌恶。这些不同的情感、立场、立场,渐渐分别地凝聚沉淀在一些词儿中。于是,在词汇系统中就形成了所谓的“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

  褒义词是专门或能够表示褒奖、喜爱的一类词。

  贬义词是专门或能够表示贬斥、厌恶的一类词。

  中性词则是不带褒贬、爱恶色彩的的一类词。

  例如:

  (1)a这个人平时一个钱也舍不得花,真节约。

  b这个人平时一个钱也舍不得花,真吝啬。

  节约是褒义词,吝啬是贬义词。

  (2)a会议中间,他就走了出去。

  b会议中间,他就溜了出去。

  走是中性词,溜是贬义词。

  2.词语感情色彩的区分

  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由于在词汇意义的根本点有相通之处,或经常被人们对着用,于是,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就形成了褒贬色彩不同的同义词。例如:

  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

  成果结果后果顽强顽固

  赞成同意附和含蓄含糊

  技能技术伎俩保护庇护

  谨慎小心拘谨抵抗抗拒

  宣传宣扬细致琐碎

  爱护溺爱赞美赞扬奉承

  批评指责鼓动煽动

  在短语中,尤其是成语,其褒贬色彩的两两相对,也是经常可见的。

  例如:

  褒义成语贬义成语

  呕心沥血处心积虑

  大张旗鼓明火执仗

  再接再厉变本加厉

  侃侃而谈夸夸而谈

  在叙事、抒情和论述中,恰当使用褒贬词语,可以鲜明地表明作者的立场、态度和情感,增强文字的感染力量,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反之,就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容易引起误解,甚至造成立场观点的错误。因此,认真区分并恰当选择好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贴切地把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运用在特定的语境和语体中,就成了词语修辞的又一环节。

  许多著名作家在其写作的过程中,都十分注意调配词语的感情色彩。

  3.词语感情色彩的运用

  根据人们的语文实践和语言学家、修辞学家的研究,要贴切运用好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主要是要注意和把握以下几点:

  (1)认真区分并恰当选择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当褒则褒,该贬则

  贬。

  (2)学会褒词贬用,贬词褒用。

  (3)辨析褒贬词的时代性。

  (4)区分多义词的褒贬义项。

  (5)把握带有词缀或结构助词“的”的词语的褒贬功用。

  (6)注意形容词重叠形式的褒贬色彩。

  (7)懂得通过语境来创造褒贬词。

  例句:

  A.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就站立在我的眼前,激励着我,鞭策着我。

  这句话就是当褒没褒,应该将站立改为屹立。

  B.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鲁迅《拿来主义》

  “进步”是褒义词,在这句话里,褒词贬用,具有辛辣讽刺的修辞效果。

  C.老爷知识分子小姐老板

  D.骄傲

  a.自高自大贬义[请同学造句]

  b.自豪褒义[请同学造句]

  可怜

  a.值得怜爱褒义[请同学造句]

  b.可悲贬义[请同学造句]

  E.a.这老头儿很有趣。

  b.这老头子真罗嗦。

  前缀“老”,用在指称人的时候,往往表示尊称,因此,有些带有前缀“老”的词是褒义词。

  此外,结构助词“的”置于一些表示职业的词语后面所组成的“的”字短语,如:理发的、看门的、扫地的等,是贬义的。因此,我们在实际运用中,尤其是称呼人的时候,不可随意乱用。

  F.有些形容词本没有什么感情色彩的,但重叠后往往就带有或增强其褒义色彩。

  a.这个女孩儿高鼻子,大眼睛,长头发。

  b.这个女孩儿高高的鼻子,大大的眼睛,长长的头发。

  要注意的是,双音节形容词的A里AB式所带上或增强的是贬义色彩。

  例如:

  稀里糊涂马里马虎怪里怪气

  G.一般说来,词语大多数只具有陈述、指称、修饰、限定的功能,并不隐含感情色彩,但在一定语境的触发下,一些“冷漠无情”的词语却可以变得“感情充沛”。

  例如:

  a.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用这手走来的。鲁迅《孔乙己》

  [请同学分析,走具有什么样的感情色彩,是怎样获得这样的感情色彩的]

  这是调动词语感情色彩也是词语修辞的最高境界之一,需要在今后的语文学习和实践予以认真体悟。

  二、作业布置:词语色彩运用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词语的语体色彩

  1.词语语体色彩的分类

  根据语体学,语体可以分为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

  口头语体,也叫谈话语体。主要包括:平时的谈话,不加修饰的谈话记录稿,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对话等。

  书面语体,主要包括:文艺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公文语体等。

  一般说来,汉语的多数词语,大都既可以用在口语语体中,也可以用在书面语体中。但是,确实也有一批词语,有的经常出现或只能出现在口头语体中,有的则经常出现或只能出现在书面语体中。因此,就凝聚积淀成口头词语与书面词语这样一对同义词语。

  经常出现或只能出现在口头语体中的词语,就是口头词语;经常出现或只能出现在书面语体中的词语,就是书面词语。

  如:“妈(妈)”是口头词,“母亲”是书面词。这两个词语虽然所指称的对象是一样的。但在不同的语体或语境中是不能互相取代,有其各自不同的修辞功用的。

  例如:

  (1)宝儿坐在身边吃茴香豆,瞪着一双小黑眼睛想了一刻,便说:“妈!爹卖馄饨,我长大了也卖馄饨……”

  (2)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

  [请同学分析]

  可见,口头词语与书面词语虽然相互是等义的,但各有不同修辞功用,各有不同语体或语境的适应性,形成不同的语体色彩。因此,在词语修辞中是我们应该考虑、斟酌和恰当选择的同义形式(手段)之一。因为在汉语里,口头词语与书面词语经常构成成对的同义词。

  例如:口头词语书面词语口头词语书面词语

  聊天谈话穷贫穷

  小气吝啬看观看

  害怕畏惧慢缓慢

  丢失遗失住居住

  吓唬恐吓软柔软

  生气愤怒唱歌唱

  比较而言,在汉语的固定短语里,成语、专名短语、术语短语具有较明显的书面色彩,歇后语、惯用语、谚语等则具有较明显的口语色彩。[请同学举例]此外,外交辞令多是书面词语。

  2.词语语体色彩的运用

  注意与语体的适应性

  在实际运用中,口头词语与书面词语的选用,当然要注意与语体的适应性,即口头语体多用口头词语,书面语体则多用书面词语。否则,就会出现下列所用的词语与语体不协调的毛病:

  例如:

  (1)星期天一吃过午饭,我就偕同弟弟到公园里去了。

  (2)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都是行星,日头是恒星。

  (3)昨晚一个劲儿地下着瓢泼大雨,稻田里的秧苗均淹没了,大伙儿一看,急坏了,旋即开沟排水,抢救秧苗。

  (4)地里的庄稼生长得很好。

  把握与语境的贴切性

  不过,更为重要的是,口头词语与书面词语的选用,必须置于一定的语境中去加以体味和把握。

  例如: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一群一群地起来之外,他还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夹起皮包走。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这是毛泽东1949年8月16日针对当时美国国务院污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反华白皮书为新华社所写的评论。全文以新闻语体的通俗词语写成。在此基础上,运用了许多口头词语,也运用了一些书面词语,二者配合巧妙,文白相间,亦庄亦谐,生动活泼,讽刺辛辣,含蓄幽默,取得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人:词语色彩氤氲化生的主体

  综上所述,由于语言是人的语言,而人是有感情的,人们在语言运用中总是要把自己的好恶情感倾注在字里行间,于是,凝聚积淀成一批褒义词语和贬义词语以及相应的中性词语这样一类具有感情色彩差异的同义词语。由于语言是人的语言,而人总是在具体的场合使用语言的,不同场合使用的语言就会固化为适应不同场合的体式,形成了口头语体与书面语体的区别,同时导致一批词语专用或多用于口头语体中,另一批则专用或多用于书面语体中。从而,构成了口头词语与书面词语这样一类具有语体色彩差异的同义词语。这两类同义词语,都成为汉语词语修辞中的同义载体。认真把握之,我们也就掌握了可以用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又一同义手段。

  二、作业布置:词语语体色彩练习题。

  办公室卫生管理制度

  一、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

  1.本制度规定了办公室卫生管理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及检查与考核。

  2.此管理制度适用于本公司所有办公室卫生的管理

  二、定义

  1.公共区域:包括办公室走道、会议室、卫生间,每天由行政文员进行清扫;

  2.个人区域:包括个人办公桌及办公区域由各部门工作人员每天自行清扫。

  1.公共区域环境卫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1)保持公共区域及个人区域地面干净清洁、无污物、污水、浮土,无死角。

  2)保持门窗干净、无尘土、玻璃清洁、透明。

  3)保持墙壁清洁,表面无灰尘、污迹。4)保持挂件、画框及其他装饰品表面干净整洁。

  5)保持卫生间、洗手池内无污垢,经常保持清洁,毛巾放在固定(或隐蔽)的地方。

  6)保持卫生工具用后及时清洁整理,保持清洁、摆放整齐。7)垃圾篓摆放紧靠卫生间并及时清理,无溢满现象。

  2.办公用品的卫生管理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办公桌面:办公桌面只能摆放必需物品,其它物品应放在个人抽屉,暂不需要的物品就摆回柜子里,不用的物品要及时清理掉。

  2)办公文件、票据:办公文件、票据等应分类放进文件夹、文件盒中,并整齐的摆放至办公桌左上角上。3)办公小用品如笔、尺、橡皮檫、订书机、启丁器等,应放在办公桌一侧,要从哪取使用完后放到原位。4)电脑:电脑键盘要保持干净,下班或是离开公司前电脑要关机。5)报刊:报刊应摆放到报刊架上,要定时清理过期报刊。

  6)饮食水机、灯具、打印机、传真机、文具柜等摆放要整齐,保持表面无污垢,无灰尘,蜘蛛网等,办公室内电器线走向要美观,规范,并用护钉固定不可乱搭接临时线。7)新进设备的包装和报废设备以及不用的杂物应按规定的程序及时予以清除。3.个人卫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随地吐痰,不随地乱扔垃圾。

  2)下班后要整理办公桌上的用品,放罢整齐。

  3)禁止在办公区域抽烟。4)下班后先检查各自办公区域的门窗是否锁好,将一切电源切断后即可离开。

  5)办公室门口及窗外不得丢弃废纸、烟头、倾倒剩茶。

  4.总经理办公室卫生应做到以下几点:1)保持地面干净清洁、无污物、污水、浮土,无死角。2)保持门窗干净、无尘土、玻璃清洁、透明。

  3)保持墙壁清洁,表面无灰尘、污迹。4)保持挂件、画框及其他装饰品表面干净整洁。

  三、检查及考核每天由领导检查公共区域的环境,如有发现不符合以上要求,罚10元/次。

语法知识汇总

有关于语言写作基础知识指导

  1.准确

  准确,就是要正确地、恰当无误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内容,用词用语含义清楚,概念恰当明确,不产生歧义,不引起误会,无溢美之词,无隐恶之嫌。

  要做到语言准确,必须要把握词语的分寸感和合适度。特别是要区分同义词、近义词在适用范围、词义轻重、搭配功能、语体雅俗、词性差别等方面的细微差别。

  要做到语言准确,还要注意语意鲜明,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以免产生歧义,延误工作。如“大致尚可”、“有关部门”、“条件许可时”、“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等表达含糊的词应谨慎使用。

  2.简明

  简明,指文字的简洁、明白,用较少的文字清楚表达较多、较丰富的内容,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要做到简明,首先要精简文意,压缩篇幅,突出主干,把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删去。其次要反复锤炼,提高概括能力,杜绝堆砌修饰语,适当使用缩略语,如“五讲四美”等。第三,要推敲词语,锤炼句子,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的决不用两句话,一个词能概括清楚的决不用两个词。恰当地运用成语、文言词语等,也有助于语言的简明。第四,要注意用词通俗,不用生僻晦涩的字句。应该指出的是,“简”要得当,不能苟简,要以不妨碍内容的表达为前提,绝不能为简而生造词语、乱缩略、滥用文言,不能让人不明白或产生歧义,引起误解。

  3.平实

  应用文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写的,它的语言重在实用。一个字、一句话,往往至关重要。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应用文语言应力求平实。行文时多用平直的叙述,恰当的议论,简洁明了的说明。比如公文,它具有行政约束力和法定的权威性,因此,用语必须朴素、切实,不能浮华失实,不能乱用形容词或俚俗口语。

  应用文写作要求用语平实,但平实不等于平淡。我国历史上保留下来的许多文章既是应用文,同时又是文学佳作。

  4.得体

  应用文实用性强,讲究得体,一方面要适合特定的文体。按文体要求遣词造句,保持该文体的语言特色。如公文宜庄重,调查报告须平实,学术论文应严谨,社交文书需较浓的感情色彩,广告就常用模糊的语言,使用说明书则需具体实在,商业交际文书要委婉,合同书则要精确等。另一方面要考虑作者自己的身份,阅读的对象,约稿的单位,行文的目的,甚至与客观环境的和谐一致,恰如其分。比如需要登报或张贴的,语言要通俗易懂,需要宣读或广播的,语言应简明流畅、便于朗读;书信的写作,要根据远近亲疏、尊卑长幼的关系使用相应的语言;公文的写作要根据不同文种和行文关系而使用相应的语言,否则就不得体。总而言之,作者应有针对性地运用得体的语言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2009年语文知识盘点之常用的表达方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适用的范围大于句子,相对于文章篇幅来说体现在句段上和文体的选择上。例如议论文多是议论的表达。)

  〔记叙〕:就是记述事情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过程。使读者对事情或者事物变化发展的来龙去脉有清楚的了解。例如:上课铃声响了,老师走进教室,同学们一下子安静下来。

  〔描写〕:就是用语言文字把事物事情场景人物等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读者如临此境,如睹其人,如处其事。简言之就是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月亮奋力挣脱云的纠缠,冉冉而起。

  〔抒情〕:就是作者用文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有心灵独白式的直接抒发也有借他物来抒发的。前者例如我赞美白杨树,因为它实在是不平凡的。后者例如听到音响里欢快的歌,我内心的痛苦就突奔起来。

  〔说明〕:就是用语言文字对事物的性质、功能、用途等方面进行科学地解说。以使读者阅读之后有科学的认知。例如采用这种材料制做的衣服质地比较柔软,透气性能也很理想。

  〔议论〕:就是作者用语言文字对人事的是非、好坏等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态度、见解、主张、看法等。例如宽容是一种修养,一种美德。我们应该具有这种修养。

语文知识点总结

  一、独特的视角

  可能有的同学要说,我们的生活太单调,只能唱唱老调。其实老调可以新唱,关键是怎么个唱法。如果用新的眼光,从新的角度去看寻常材料,也可以化旧为新。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的爱子之心是老题材,但作者选取新的表现角度,采用特写的方法,突出表现父亲的几次背影,获得成功。

  二、新颖别致的手法

  一般性材料用新颖别致的手法来表现,可以达到化平淡为新奇的效果。如采用欲扬先抑、明贬暗褒的手法,可以避免平铺直叙,增强吸引力。《荔枝蜜》中对蜜蜂便是由否定到肯定直至赞美,而先前的否定正是为了最终的赞美。又如在记叙中引入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能衬托文章中心,产生较强的表达效果。《小橘灯》中对小橘灯的说明与赞叹,使读者对人物加深了认识并获得美感。此外,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误会、冲突的手法,以及恰当地选择插叙、倒叙的写作顺序等都能使文章扣人心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写好开头与结尾

  开头是展现给阅卷者的第一缕“阳光”,考生尤需悉心打造。它不仅在文章中起着开篇布局的奠基作用,而且也带给阅卷者一份好心情。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开头,对于一篇文章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结尾应该是文章的圆满的收束,是文章的压轴部分。同文章的开头一样是至关重要的。结尾同全文的教育、启迪作用和感染力有着密切的关系。结尾巧妙,收束自然得体,能使读者感到余音缭绕、回味无穷,达到掩卷而长思的阅读效果。但有些同学草草结尾,随便了事,这样会大大影响整篇文章的整体质量。文章的结尾要或紧扣开头,首尾呼应,或重申观点,再次点题,或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等。结尾是留给阅卷者的最后一道“风景”,一定要给阅卷者“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惊喜。

  四、要有具体描写

  记叙文离不开描写,因为具体、形象的描写可以让人“如见其人”、“如历其事”、“如临其境”,从而大大地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尤其是细节描写,它赋予人物以生命;赋予情感以活力;赋予中心以光华。五、驾驭好语言如果说好的题材是作品搏动的心脏的话,那么优美的语言该是美丽的面庞。一篇考场作文通篇都文采飞扬是很难做到的。一段甚或一句精彩的议论,不仅可以升华文章的主旨,而且还能给人以心灵的感悟和启迪。个别句子表达,句式多样灵活,长短结合,整散相间,不同语气的句子交替使用,就能使文章更富有表现力。此外,恰当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或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都会给文章增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亮点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在文章中设置一两处让阅卷老师眼睛发亮的闪光点,就可以起到一俊遮百丑的作用。

语文基础知识

  一)、部分命题方向分析

  本部分知识点在〈〈积累与运用〉〉中出现的机率甚小,分比不大,粗略掌握即可。

  (二)、解题方法与技巧

  掌握错别字、病句、语言得体问题等基础知识点的辨析、解题方法。

  (三)、知识点辨析

  1、错别字从形似字、同音字方面着手解决。

  2、病句掌握常见病句类型,对应解决。

  (1)结构是否完整(成分残缺)

  缺乏主语通过(删去)刻苦学习,使(或删去)他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高。

  缺乏谓语我们正在努力为(删去)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或加上“而奋斗”)。

  缺乏宾语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加上“方法”)

  (2)成分搭配是否妥当(成分搭配不当)

  主谓不当现在,所要解决的矛盾和预期的任务已经完成。

  动宾不当我们参观学习了兄弟学校开展课外活动的先进经验。

  主宾不当他的家乡是广东顺德市人。

  定中不当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能造出来。

  (3)语序是否合理(语序不合理)

  例:每个有理想的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四化建设有贡献的人。

  (4)句式是否杂糅(句式杂糅)

  例:有没有(删去)健康的身体,是否(删去)做好工作的前提。

  (5)前后文意是否矛盾(前后矛盾)

  例:一朵朵五彩缤纷(删去)白(或删去)云飘浮在高空。

  (6)语意是否重复(语意重复)

  例:关于这件事的具体详(删去其中一个)情,以后再告诉你。

  (7)是否产生歧义(歧义)

  例;小王见到小李,他告诉他,他(改为“自己”)在厂里评上了生产标兵。

  (8)用词是否得当(用词不当)

  例:大家都说他的批评又正确又尖刻(改为“尖锐”)

  3、句式变换

  ①主动句和被动句互换

  例:战士们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主动句)

  例: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被战士们击退了。(被动句)

  主动句变换为被动句

  方法:把原主语调作为宾语,把原宾语调作为主语,之间加介词“被”,原谓语动词置后不变。

  被动句变换为主动句

  方法:把原主语调作为宾语,把原宾语调作为主语,之间删去介词“被”,原谓语动词置于主语后不变

  ②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

  例:我们的战士都是勇士。(肯定句)

  例:我们的战士不是懦夫。(否定句)

  肯定句变为否定句

  方法:主语不变,谓语动词变为否定词(加上“不”“没有”等否定词)原宾语变为反义词。

  否定句变为肯定句

  方法:主语不变,谓语动词变为肯定词(删去“不”“没有”等否定词)原宾语变为反义词。

  ③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转换

  例:他勤劳。(肯定句)

  例:他并非不勤劳。(双重否定句)

  方法:主语不变,原谓语(动词)前加上(或删去)双重否定词(“不是不”“非不”等),宾语不变。

  ④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

  例1:这成什么话?(反问句)

  这不成话。(陈述句)

  例2:西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反问句)

  西特勒、墨索里尼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陈述句)

  例3:难道我们不对吗?(反问句)

  我们是对的。(陈述句)

  反问句变陈述句

  方法:主语不变,谓语动词变为肯定或否定宾语不变,反问语气词删去,问号改为句号

  陈述句变反问句

  方法:主语不变,谓语动词变为肯定或否定宾语不变,加上反问语气词,句号改为问号。

  4、标点符号

  (1)分号与顿号的区别

  分号表示一句话中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例: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像松树一样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品质;我希望每一个人都成为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

  顿号表示句中并列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

  例: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

  (2)问号的用法

  ①表一般疑问

  例:你知道小玫为什么不来上课吗

  ②表设问

  例: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人民。

  ③表反问

  例:难道你真的不明白这件事情的真相吗

  (3)双引号的用法

  ①表引用

  例: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里说:“为什么语言要学,并且要用很大的气力去学呢?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②表特定称谓或强调

  例:党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党的委员会有一二十个人,像军队的一个班,书记好比是“班长”。

  ③表反语(讽刺)或否定

  例:这样的“理论家”,实在还是少一点好。

  (4)省略号的用法

  ①表内容的省略

  例:这个校办工厂现在可以生产车床、电机、变压器、水泵、电线······上百种产品。

  ②表思维的跳跃

  例:(孔乙己)说:“偷······读书人窃书不算偷。”

  ③表被抢白而话没有说完

  例:(孔乙己)说:“不······不要取笑······”

  “取笑?昨晚我亲自见到你被丁举人吊着打。”(酒客)

  ④表说话吞吐

  例:“我······我······我坦白。”面对铁证,犯人只能老实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

  (5)破折号的用法

  ①表解释说明

  例: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②表递进

  例:团结——批评和自我批评——团结。

  ③表转折

  例: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

  ④表声音的延续

  例:周——总——理,你在哪里

  5、修辞手法

  解法:(1)准确认知比喻、排比、反复、拟人、反问、设问、夸张、对偶、借代等常用修辞。

  (2)避免混淆。

  ①比喻与比较

  比喻一般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且喻体和比喻词在句中至少有其中一项。

  比较仅是双方在程度、范围等方面的对比或类比。

  例:妹妹的脸像苹果一样红。(比喻)

  例:他比他爸爸还高。(比较)

  ②比喻有明喻(比喻词通常如“像”等)、暗喻(比喻词通常如“成了”、“是”等)借喻(比喻词通常不出现)之分。

  ③比喻与借代

  比喻一般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且喻体和比喻词在句中至少有其中一项。

  借代通常直接以相似体替代本体。

  例:她像圆规直立在我的面前,一副得意洋洋的模样。(比喻)

  例:圆规尖叫着跑到我的面前,一副得意洋洋的模样。(借代)

  ④一般疑问、反问和设问

  一般疑问通常是提出问题,别人解答。

  反问质问他人,答案却在问题中。

  设问通常是自问自答。

  ⑤排比与反复

  排比通常由三句或以上的意义相近的语句组成。

  反复通常由两句或以上字同义同的语句组成。

  例:《周恩来年谱(1949——1976)》详细记述了周恩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期间的重要业绩、主要思想和作出的重大贡献;反映了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进行的艰辛探索;表现了周恩来为党、国家和人民利益殚精竭虑,无私奉献,顾全大局,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再现了周恩来日理万机,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日夜操劳的感人情景和非凡的管理国家的才能。(排比)

  例:无耻啊,无耻,这是特务们的无耻,恰是我们的光荣。(反复)

  ⑥夸张有夸大和缩小之分

  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例:闰土的见识广博,而我和我的小伙伴们见到的只是四角的天空。

  6、语言得体问题从文明用语和礼貌用语方面辨析、改正。

语文基础知识荟萃

  一、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是帮助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在小学阶段要求熟练掌握声母、韵母、拼音、声调、整体认读音节和一些拼写规则,能正确地拼读、拼写音节;能按顺序背诵、默写字母表,认识大写字母,会用音序查字典;能运用拼音识字,正音和学习普通话。

  1、声母、韵母、声调一般说来,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绝大多数汉语的音节是由声母和韵母组成的。起头的音节叫声母,声母后面的音节叫韵母。

  声调是声音的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普通话语音里有四种声调,叫做四声,它们的名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调号是标记声调的符号。用ˉˊˇˋ表示。下面的口诀可以帮助掌握标调规则:有a不放过,无a找o、e,i、u并列标在后,单个韵母不用说,i上标调把点去,轻声不标就空着。练一练

  (1)读读写写,认真复习下面的拼音字母及整体认读音节。

  声母:bp

  单韵母:aoeiuü

  复韵母:aieiuiaoouiuieüeer

  鼻韵母:aneninunünangengingong

  整体认读音节:zhichishirizicisiyi

  yunyuanying

  (2)给下列词语的拼音标上调号。

  bingqingyujiesikongjianguanleiting

  冰清玉洁司空见惯雷霆万钧茫然若失

  2、字母表和大写字母字母表:

  AaBbCcDdEeFfGgHhIiJjLlM

  SsTtUuVvW

  依据字母的排列可以用来排列音序,方便查字典,音序要用大写字母。小学阶段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字母的大小写及韵母排列顺序。

  练一练

  (1)读一读,在每个大写字母的后边写上小写字母。

  AEGHQRFDLNMYYTJ

  (2)将下列字母排列顺序AEPJTYMLDQRGB

  3、变调

  在普通话里,有些音节的声调起了一定的变化,而与单字声调不同,这种变化叫变调。其中一、不的变调为特殊。

  以表说明:阴平阳平去声轻声一yī单念或用在词尾以及用在序数中yí在去声前yì在非去声前在相同的动词中间不bú在去声前bù在非去声前

  在小学阶段应掌握的还有一种变调现象是出现在ABB叠词中,后面BB二字均念阴平声。如:亮晶晶(liàng

  jīngjīng)

  练一练

  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看一看一下子一只一会儿一碗

  不会不能说不说不能

  软绵绵沉甸甸毛茸茸湿漉漉

  4、拼写规则

  (1)韵母除了和声母相拼不能省略跟别的声母相拼,都要省去两点,如nǚ(女)、lǜ(绿)、jū(居)、xū(虚)、yǔ(雨)。

  (2)ao

  e开头折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容易拼错的时候,就需要用隔音符号(')隔开,如:

  kù'ài(酷爱)--kuài(快)xī'ān(西安)--xīān(先)练一练(1)给下面的词语注上拼音,注意隔音符号。

  皮袄--飘提案--添激昂--将

  (2)将下列音节的错误改正过来。

  武:ǔ有:yiǒu(yǒu)

  言:yián雨:yǚ

  约:yüē窝:uō

  女:nǔ预:ǜ

  屈:qǖ优:yiōu

  5、轻声和儿化

  (1)轻声:汉语的每个音节都有一定的声调。有的音切在一定的场合里失去原调,变成一种既轻又短的调子,这叫轻声。轻声并不是独立的声调,而是从四种声调变化而来的。轻声音节不标调,要念得又轻又短。

  为:(妈妈)(我们)(你的)nǐde

  (2)儿化:在普通话里,韵母不能与声母相拼,它除了自成音节之外,儿还可以从目前一个字音里的韵母结合起来,并使这个韵母转变为卷舌韵母,这种现象叫儿化。带儿化的音节,一般用两个汉字表示,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这些儿化音切,只需在原来的音节之后加上r(表示卷舌作用)就可以了。

  例如:门儿--馅儿--xiànr

  练一练

  (1)读下面的词语,注意读准轻声及儿化。

  奶奶哥哥去吧好吗红的说着花儿桌儿凳儿猫儿画儿一手儿

  (2)把读轻的字找出来

  骆驼椅子咱们那么石头衣服

  (3)在恰当的地方加上儿,使前面的音节儿化。

  我们一块到那块操场上去打篮球。过一会,我们要开个会。

  6、啊的语音变化

  语气词“啊”在不同的地方语音会有变化。作为叹词的啊,因为说话时不受语音的影响,所以仍念a音,为啊,你来啦!但是作为语气词的啊,用在句末时,受前一个音节末尾的音素的影响,会发生音变现象。列表如下:

  前面一个音节末尾

  啊的音变

  u

  nna

  ngnga

  aoiüya

  练一练

  读一读,注意啊'的语音变化:

  (1)孩子,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

  (2)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啊!

  (3)你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4)啊!故乡,我终生难忘的地方。

  一、拼音部分

  1、在全是音节的那一组后面画“√”

  (1)fànqiàcèǐngkǎitǎng

  (2)qiàoíngjúèniàng

  (3)ǔfǎngyuánsìlànpì

  (4)yīngshxúnlǜcìchóng

  2、连线,选择带点字正确的读音。

  努力nǔ道路lù秘诀jié

  女士nǚ降落luò清洁jué

  惩罚chén呻吟sēn恶劣liè

  沉重chéng森林shēn劳累lèi

  3、给下面汉字的注音加上声调符号。

  cong聪gan感guai乖dan但jiu救pian骗ji及chang肠

  sui随deng登默zun尊zhen珍liao料jue决nong浓

  4、认真拼读下面的音节。

  xiànliángshànshēnfèiluóèguī

  xiūyùéhūzáchénkǒng

  5、在每组音节中找出一个整体认读音节,在下面画“——”。

  (1)chúxīsìdàichènfùhè

  (2)ruìxúnzhāotànzhìshèkānglèi

  (3)tòubōjītiēfēnèyàn

  (4)cāoǒngbǎnhuápáipīngkū

  6、读拼音,猜谜语,再用“——”和“”分别把轻声的音节和整体认读音节画出来。

  Shēnchuānhuāyīàidǎban,

  Yíduìchìbǎngguāngshǎnshan,

  Búhuìchànggēàitiào,

  Huācónglǐàntiàodehuān。

  打一昆虫:

  6、在大写字母后面的括号里写出相应的小写字母。

  FHQRU

  YKBJA

  7、按字母表的顺序,重新排列下面字母。

  XLSDCTWPZO

语文基础知识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对偶、反语

  三、表现手法、写作方法:象征、联想、想像、烘托、反衬、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借物喻理、状物抒情、、情景交融、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虚实结合、以静衬动、动静结合。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四、记叙文

  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议论文

  1、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2、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3、议论文结构

  1、引论:提出问题2、本论:分析问题3、结论:解决问题

  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4、论据类型:

  道理论据(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5、常见论证方法:

  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6、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7、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2、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六、说明文

  1、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2、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3、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名言、资料等)

  4、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5、说明文语言特征:

  1、说明文语言的根本要求是科学性、准确性,简练明确;文学性说明文还要求生动性、形象性。

  2、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首先是其对说明事物特征、性质的作用,其次是说明的严密性、科学性,第三是形象性、生动性

  6、说明文的结构

  1、说明文的结构有: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一篇完整的说明文常常是几种结构综合运用的。

  2、把握结构的意义。

  七、散文

  1、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

  2、散文的特点:

  A、形散而神不散

  B、意境深邃、感情真挚

  C、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3、散文鉴赏步骤

  A、明确散文类型

  B、抓住散文线索

  C、明确散文思路

  D、把握散文特点

  E、品位散文语言

  F、理解散文主旨

  八、小说

  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2、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描写的方法:

  九、描写

  1、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肖像)描写

  3、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4、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5、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6、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人物描写

  环境描写

  外貌描写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

  细节描写

  白描(初中不要求掌握)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

  分析人物可从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入手,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的作用,如,从内容上看既可以是人物的动作描写,从繁简的方面看可以是细节描写,而从角度方面分析可以是正面描写。

  2.刻画人物形象方法的作用:

  (1)正面描写

  细节描写:以小见大,更真实深刻地突出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2)侧面描写

  ①周围人物:衬托主人公形象,突出主人公的性格品质。

  ②环境、场面气氛: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1、叙述人称与叙述方式

  叙述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的作用是亲切有真实感,第二人称是亲切,如同面对面说话,便于抒发诚挚真切的感情,第二人称在实际应用中整篇使用较少,而考试中涉及人称变化时相关试题出现较多,第三人称的作用是客观全面。

  叙述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顺叙的作用是文章条理清楚,读者易于接受,倒叙的作用是制造悬念,结构曲折,吸引读者,插叙的作用是充实内容,使交代更清楚,结构曲折有致。

  2、布局谋篇的技巧

  (1)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

  (2)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材料与中心关系处理,主次详略得当,材料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3、表现手法的作用

  (1)象征:使主题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使形象更加鲜明、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

  (4)托物言志:含蓄、哲理和有暗示性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突出特点,更集中的揭示主题。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这是最基本的一点)

  2.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渲染一种特定的气氛

  4.推动故事发展(伏应、引出下文等)

  第一步:先理解词语的本义,也就是词典上解释的常用义(简称词典义),把握词语在一般情况下的感情色彩。

  第二步: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简称语境义)

  第三步:分析词语用在此处的作用也就是表现力。如,动词:这个词语准确描写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品质。

  表现手法(衬托、象征、照应、渲染、烘托、铺垫、情景交融等)

  语言上的作用(包括修辞及关键词的作用)

  赏析句子艺术形式上的作用的入手角度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新题型及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词语的比较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C、某个词换成另一个可以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D、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二、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三、问答题型、常规答题术语及技巧

  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

  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

  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1、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2、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A、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B、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C、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D、评价语句特色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3、环境描写的作用:

  A、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B、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4、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5、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6、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7、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8、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A、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B、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

  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

  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

  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C、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9、识别或提炼文章主旨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1、主旨出现的形式和位置应该有明确的判断,主旨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位置上: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主旨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

  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10、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作文修改点评角度及惯用语

  1、语言

  ①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多次运用(可填两种)的修辞手法,例如:(加上简短的分析,一定不要超出空格)

  ②语言说理性很强,措辞严密,例如:(可填写段落),体现了议论文语言论证的严密、准确的特点。

  ③文章运用诗化的语言,是散文的诗,诗的散文,句式骈散结合,整散相间,显得错落有致。

  ④(注意前后语言的不同效果),文章前半部分叙事多用散句,显得自然朴实;后半部分抒情多用整句,显得情感浓烈。

  2、表达方式(先请判断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方式)

  描写:文章突出的特点是运用了心理(肖像、语言、行动)等描写方式,例如:通过这些生动的描写,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对人物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或注重了细节描写,例如:用细微之处的刻画来表现人物,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议论:(注意议论的地点,如记叙文中的议论),抓住例子讲明作用。

  3、结构:

  文章结构清晰,行文流畅,极富层次感(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如小标题的形式,便于读者阅读等)。若是议论文,则可写:先提出的论点,然后分别从几个(正反)方面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发出号召,提出要求),引人深省。

  4、立意:

  文章的立意具有针对性、典型性,(或新颖),通过(中心),立意积极而高雅,且有真情实感。

  5、选材

  ①文章选材比较典型,围绕的问题,分别选取等几个典型材料,同生活联系的很紧密,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②文章的材料安排详略得当,围绕(中心事件)进行了巧妙安排,详写,略写,这种安排,使中心突出(感情表达得体)。

  6、说理:

  文章说理严密,抓住(中心论点),采用了等说明方法,使用了事实、道理等论据,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令人信服。

  7、简评引号的使用。(结合文章中引号的用法,看是引用诗句还是特定称谓)

  文章巧妙地引用诗句,增强了美感,显示出作者文学功底和丰厚的积累。

  8、抒情技巧。

  文章主要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感情,显得含蓄而用意分明,令人感动。

  9、评价特点。

  可从文章的立意、主题、构思等方面下手。

  10、构思。

  文章角度新颖,构思巧妙,采用(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等)写作手法,令读者耳目一新,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11、写作意图。

  作者通过(事件或主题),意在告诫人们要,或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呼吁世界要(把握作者的写作方向)。

  12、作者的写作角度。

  文章抓住(中心),从不同(正反、欣赏)的角度写出了(中心词)的特点。

语文学习方法之文学常识

  知识点总结

  "文学常识"包括: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其代表作,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文学体裁常识。

  "重要的作家及代表作"是指在中外文学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作家、作品。这些著名的作家、作品,是毕业生应该掌握的。"文学体裁"主要指的是文学四分法所说的诗歌、小戏剧、散文四种体裁。

  文学常识这部分的内容,知识性强,学习方法主要以记忆为主,但从命题的主旨看,并未提倡死记硬背,主要考查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就试题的内容看,往往是综合性的,覆盖面大,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系统知识,要想学好是不容易的。这就要求要牢固掌握这方面的系统知识,在复习的方法上,应当以文学史为纲来复习记忆。

  常见考法

  从命题的趋向看,今后以主观题的形式命题,并且一般和默写或古诗词的欣赏结合在一起。考查的内容除一部分是课本上的外,还有一部分是课外的知识。关键是"重要"两字,只要是名篇、名人,就可以视为"重要"就可以考,不管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

  误区提醒

  文学常识的识记,最重要的是抓住重点、强化记忆。要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个方面,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中分别找出最能代表该时期(或国度)最有影响的作家作品进行记忆。一般地说,在中国文学中,小说、戏剧重于诗歌和散文,外国作家作品重于中国作家作品,欧美文学重于亚洲文学。值得强调的是,对作品的识记,不能只停留在作家名与作品名的水平上,还要对有关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题材、内容以及艺术特色等有一定了解。要把阅读中外名著同掌握文学常识结合起来,脱离了阅读,往往事倍功半。

  文体知识的识记应明确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种文体在不同时期的名称及文体特点,在理解记忆上下工夫。

  《种树郭橐驼传》(高一)

  一、 文学文化常识

  1.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有《柳河东集》。

  2. 文体: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散文。

  二、 写作手法

  1。类比:

  (1) 用种树须“顺天致性”的道理类比治民须顺应百姓天性的道理。

  (2) 用“他植者”勤虑害树的做法类比做官者烦令扰民的做法。

  2. 对比:将郭橐驼种树“顺天致性”的做法及结果和“他植者”勤虑害树的做法及结果进行对比。

  3. 衬托:(第二段)用其他种树人“莫能如”衬托(或“反衬”)郭橐驼种树技艺高超。

  4。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第二段)以“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的正面描写来表现郭橐驼种树技艺高超;以富人及种果者“皆争迎取养”和其他种树人“窥伺效慕”的侧面描写来表现郭橐驼种树技艺高超。

  三、 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郭橐驼“顺天致性”的种树经验,形象地表达了治民也应顺应百姓天性而不应繁政扰民的观点。

语言运用的知识点总结

  1、准确清晰

  准确,即用最恰当的词语和句子如实反映客观事物,表达作者思想。清晰,是指表达时要条理清楚,意思明白。具体应做到:

  (1)用词造句要准确。用词准确是指能把握词语遣用的分寸感和合适度。应精选中心词,用准修饰语。能仔细辨析同义词、近义词的用法,对词义轻重。范围宽窄、程度深浅、感情褒贬、语体雅俗、词性差别等都能烂熟于心、姻熟于手。如:"分散"和"涣散"都有"不集中"的意思,"涣散"是具有贬义性质的形容词;"分散"是具有中间性质的动词。"士气涣散"就准确,"士气分散"就不准确。另外,应用文常用数字说明问题,揭示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所以数字运用要准确无误。

  (2)用词造句要通顺。指合乎语法,合乎逻辑。通顺也是实现语言准确的保证。

  (3)要注意语意鲜明。有时由于特殊需要,还必须使用一些模糊语言,即用一些在外延上不确定、表意比较含糊,以及在运用上具有弹性的词语,如"近年来"、"各地"、"时有"、"大多数"。"有关部门"、"条件许可时"等。该类词语使用恰当,不仅能增加行文的灵活性,而且有助于准确地表达意思,但应谨慎使用。

  2、简洁明了

  (1)简洁。所谓简洁,就是用较少的文字清楚表达较多、较丰富的内容。要抓住问题的关键,把话说到点子上。主要应做好以下四点:

  一要善于观察事物,深刻理解事物,明确认识写作对象,把握住问题的关键。

  二要反复锤炼,提高概括能力,杜绝堆砌修饰语现象;适当使用缩略语,如"五讲四美"等。

  三要删除一切套话、空话、意思重复的话,向繁冗开刀。克服繁琐冗长的毛病是语言简洁的前提。

  四要适当地采用文言词语及短语。文言词语(包括成语、典故)行文简练,富有表现力,写作时适当采用,言简意赅。然而,"简"要得当,"简"得让人不明白或产生歧义也不行。绝不能为简而生造词语。乱缩略、滥用文言以及一概排斥某些行文必需的程式化语句。(2)明了。所谓明了,就是指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一是一,二是二。要做到明了,一是要考虑周到,言尽意止;二是要注意用词通俗,不用生僻晦涩的字句;三是在运用数字的时候,只须写出计算的结果,而不须表述具体的计算过程。

  3、平实自然

  应用文用语应平易通俗,浅显流畅。说明事实、讲清道理即可。不搞"曲笔",不作夸饰,不堆砌辞藻,不追求华丽,不矫揉造作,不用生僻词语,以明白、实在、自然为上。

  4、得体妥帖

  (1)得体。应用文实用性强,讲究得体。主要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适合特定的文体。按文体要求遣词造句,用词、语气、语体风格应符合特定的要求。保持该文体的语言特色和语言风格。如公文宜庄重,调查报告须平实,学术论文应严谨,祝谢哀问需较浓的感情色彩,广告就常用模糊的语言,使用说明书则需具体实在,商业交际文书语言要委婉,合同书的语言则要精确,颁布政策法令应庄重严肃,报喜祝捷要热烈欢快,提出申请该委婉平和,分析问题须有理有据。

  二是语言适用于所写的应用文体的需要,做到需要文雅时,决不粗俗;需要委婉时,决不直露;需要明确时,决不含糊;需要模糊时,决不精确。

  三是要考虑作者自己的身份,阅读的对象,约稿的单位,写作的目的,甚至还要考虑到与客观环境的和谐一致、恰到好处。比如需要登报或张贴的,语言要通俗易懂;需要宣读或广播的,语言应简明流畅,便于朗读;书信的写作,要根据远近亲疏、尊卑长幼的关系使用相应的语言;公文的写作要根据不同的文种和行文关系而使用相应的语言,否则就不得体。(2)妥贴。语言的妥帖则是指语言要合乎语法的一般规范。

  5、生动具体

  生动,即言词形象、逼真、有活力,能吸引人。应用文中有些文种的语言也是要求生动的,如讲话稿、调查报告、总结等。选择词语(尤其是动词的运用)时要精心,恰当、传神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引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如某篇调查报告中写当今择偶观时说:"婚姻的含金量增大了。"就十分传神。语言具体,可使文章内容有血有肉,说理深刻有力。其关键在于对事物的仔细观察和深入了解。

作文的语法知识点归纳

  1、十二词类(性):A、名动形 B、数量代 C、副介连 D、助叹拟

  2、短语类型:

  A、按功能划分七种: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

  B、按词性划分三种:名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

  3、六种句子成分:A、主语 B、谓语 C、宾语 D、定语 E、状语 F、补语

  4、三种省略号作用:A、表引文内容省略 B、表列举事项省略 C、表说话中断延长

  5、四种破折号作用:A、表解释说明前文 B、表后文跳跃转折 C、表声音中断延长 D、表时地数起止

  6、四种引号作用:A、表引用实际内容 B、表讽刺反语 C、表特定称谓 D、表着重强调

  7、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二)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个人学习情况

爱国的宣传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