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文学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论现代派文学

  中国没有经历过西方资本主义那样的发展转化阶段。我们要认识腐朽的资本主义社会,读一读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无疑是大有教益的。不懂得资本主义的丑恶,就不能深刻感受社会主义的优越。有比较、才能鉴别。

  反映在批判现买主义作品中的资本主义血淋淋的吃人事实,能够使我们更加热爱社会主义。资产阶级可鄙的灵魂,资本主义社会可怕的社会关系,是我们绝好的反面教员。我们在建设四化的宏伟大业中,难道不应该时刻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吗?如果不是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如果不用共产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津津乐道于单纯的物质利益的追求,一切向“钱”看,虐待老人,欺骗同志,走私贩私,坑崩拐骗,那么,“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不能呆证社会主义方向,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就会失去理想和目标……甚至走上畸形发展和变质的邪路”。

  难免重蹈资本主义的覆辙。

  这里,我们还应谈谈某些现代派作品的认识价值问题。西方现代派是一股相当复杂的文艺思潮,五花八门,名目繁多。诸如:“后期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反戏剧”、“反小说”等等。现代派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是当代资本主义世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的反映,也是当代西方某些哲学思想在文学中的表现,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反传统”,非理性_反理性。强调直微_潜煮识,主张立艾表现自我。在各种名目下相当数量上的现代派作品,在!容上或空洞无物,或充满消极、悲观、荒唐、绝望的情绪在形式上故弄玄虚,扑朔迷离。但也有一部分比较严肃l优秀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代西方畸形的社会关系和深刻的精神危机。譬如: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价变形记》、《审判》,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法国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表现了人们在当今西方世界的国家体制和庞大的官僚机器面前,无能为力,产生“异化”,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英国诗人托·斯·艾略特的《荒原》,反映了社会面临着道德和文化充满危机的意识。

  美国作家索尔·贝娄则在《赫尔索格》等一系列作品中,集中反映了西方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资产阶级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破产面前的精神痛苦,表现了当代西方社会惶惑败乱的精神状态,以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严重失调,达到令人不能忍受的地步。这类现代派文学,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当代西方社会,颇有帮助。

现代主义文学

西方现代主义诗歌

  夕阳倾洒着最后的霞光,

  晚风轻摇着苍白的睡莲;

  巨大的睡莲,在芦苇中间

  在宁静的水面凄凄闪亮。

  我带着创伤,沿着水塘,

  独自在柳;林中漫游,

  迷茫的夜雾显出一个

  巨大的白色幽灵,它

  死亡、哭泣、声如野鸭,

  野鸭拍着翅膀

  在我带着创伤

  独自漫游的柳林中

  浮想联翩;厚厚的浓黑

  在这白浪里,淹没了夕阳

  最后的霞光,淹没了芦苇间,

  宁静的水面上巨大的睡莲。

现代主义文学

西方现代主义诗歌

  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代表作:破晓之前

  灰色的云霞与红色的云霞织在东方,

  窗台上的花朵转身迎向黎明,

  一瓣接着一瓣,等待着阳光,

  新鲜的花,枯萎的花,花朵在黎明。

  今晨的花盛放,昨天的花曾经盛放,

  晨光熹微,房间里飘过花香阵阵,

  兰色正浓的芬芳,花事阑珊的芬芳,

  新鲜的花,枯萎的花,花朵在黎明。

  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代表作:纵使这世界转变

  纵使这世界转变

  云体一般地迅速,

  一切完成的事件

  归根都回到太古。

  超乎转变和前进之上,

  你歌曲前的歌音

  更广阔更自由地飘扬,

  神弹他的琴。

  苦难没有认清,

  爱也没有学成,

  远远在死乡的事物。

  没有揭开了面幕。

  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代表作:守夜

  整整一夜

  我伏在一个

  被杀害了的

  伙伴的身边

  他咧着嘴在笑

  脸儿朝着

  浑圆的月亮

  在寂静中

  他的双手

  血淋淋地

  印入我的脑海中

  我写下了

  几封充满情爱的信

  我从来没有

  像现在那样

  对生活满怀眷恋之情

现代著名文学常识

  现代文学(1919-1949)

  1.现代小说

  鲁迅:原名周树人,豫才.著有小说《呐喊》(内有《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故乡》等名篇)《彷徨》(内有《祝福》、《伤逝》等名篇和《故事新编》)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其代表作《子夜》他的“农村三部曲”是《春蚕》、《秋收》、《残冬》。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月牙儿》、解放后写了剧本《龙须沟》、《茶馆》。此外,还有叶圣陶的《倪焕之》钱钟书的《围城》沈从文的《边城》郁达夫的《沉沦》,都是名家名篇。

  2.现代诗歌散文戏剧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其代表作为诗集《女神》。后又写了剧本《屈原》、《虎符》、《高渐离》等。曹禺的《北京人》《日出》《王昭君》等名篇而《雷雨》是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此外还有夏衍的《包身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冰心的《寄小读者》《小桔灯》,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鲁迅的《朝花夕拾》《野草》都是名家名作。

  当代文学(1949-2000)

  1.当代小说

  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荣获斯大林文学奖金.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杨沫的《青春之歌》孙犁《白洋淀纪事》《荷花淀》柳青《创业史》古华的《芙蓉镇》都是名家名作.当代崛起的小说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王蒙、路遥、柯云路、张抗抗、王安忆、贾平凹等。

  2.当代诗歌散文戏剧

  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柯岩的《周总理,我在哪里?》

  贺敬之、丁毅的《白毛女》吴伯萧的《北极星》杨朔的《茶花赋》秦牧的《花城》刘白羽的《长江三峡》、碧野的《阳光灿烂照天山》舒婷的《橡树》都是名家名作。

  同学们能够多记、多背!

  1、现代汉字的主要特点:①从书写形式上看,汉字是平面型方块体文字②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原本存在一定的理据③汉字记录的单位是汉语的音节,但跟音节文字不同。④汉字在书面上不实行分词⑤从汉字自身来看,汉字数量多,字形结构复杂⑥从汉字跟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来看,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

  2、汉字的作用:①汉字的产生突破了口头汉语在语言交际上所固有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扩大了语言的交际功能。②汉字的产生使得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播,汉字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③汉字的产生使得汉语除口语之外有了第二种存在形态书面语。④促进了汉语自身的发展⑤促进汉文化和周边文化的交流

  3、现代汉字中形声字的意符的作用和局限:意符是形声字的表意部分。A、意符的作用有两个,①是提示该字的义类②区别同音字B、意符表义也有局限性。①它只能表示一种笼统、粗疏的义类,并不能提供具体的意义信息②由于词义的演变和假借的使用等原因,有些字通过意符已经看不出所属的意义范围畴了③限于造字时的科学水平,对义类的理解有误,也不能起到正确提示词义的作用

  4、现代汉字中形声字音符的作用和局限:A、音符是形声字的表音部分。音符的作用有三个:①表示字音,即提示字音与音符一致②可以利用音符区别形近字③可以利用音符类推字音,帮助学习普通话B、音符虽有表音作用,但是也有局限性。主要表现在音符读音准确性不高上

  5、同义词表达作用:①表达细致入微,精确严密②行文避免重复,富于变化③表义充分完足,增强语势④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色彩⑤可以适应不同的语体风格⑥可以协调音节,增强节奏感。

中国现代文学心得体会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这本书主要描写了近代中国1840年至1949年中前80年的历史,以“新陈代谢”一词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百年历史“变”的特点。正如作者所说: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的冲击,又经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转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所以,本书着重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各方面做了具体深入的说明。

  新陈代谢体现了一种“变”的哲学。作者首先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入手,于封建社会的长期性中提出了“代代相承,变化渐微”的特点,引出了“明清之际,明显的转变迹象”。而这些“明显的转变迹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人东来的冲击力引发的。而封建社会的“儒学定于一尊”也成为了中国近代80年历史意识形态领域中,改革与反改革不断被加以利用与论争的焦点。因此,第一章“漫长的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方面更衬托出了1840年后“变”的猛烈、迅速。

  “变”体现在有关孔子和孔学的论战。它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社会的观念意识形态领域。在2000多年的历史里,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伦理化,历史进入近代后,随着欧风美雨的东渐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孔学由“想来不成什么问题”变成了问题,孔子的地位和权威因此而衰落。

  在中国近代社会,封建儒学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不时被加以利用和变化。而作为儒家思想创始人的孔子也不时被历史推向风口浪尖,反孔与尊孔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成为了变与不变的焦点内容,引领了观念意识形态革命的主流。如洪秀全托上帝以改朝换代,以洋教为旗帜建立了太平天国。反孔,大规模地践踏孔孟,而思想上却又吸取了儒家的某些东西。儒家思想积2000年之久,所以“在他自觉地反孔的时候,却又不自觉地被孔学牵引”,在他成为君王之后,“三纲五常都在不知不觉中回到了天朝”。在维新派论变的哲学中,认为变化是天地间可以用常识和经验来说明的普遍过程,提出了“变亦变,不变亦变”。康有为总结出了“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的变与不变的哲学,维新派与保守派变与不变之争在于两个问题:第一,如何看待孔子;第二,如何看待学习西方。此后的辛亥革命没有自觉地围剿孔子,但它反封建性质所造成的变化必然直接或者间接地触犯孔子。针对《临时约法》中否定“定于一尊”的孔子的意蕴,以康有为和袁世凯为首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孔教与政治再度联姻,孔子与孔学成为了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后新旧之争的重要论题。“五四”前的排孔重于整治批判,而新文化运动专注于文化批判,新文化运动把真假孔子、真假孔学相联系,注重“孔子之道不合现代生活“的观念,排孔又成为了观念意识形态的革命的起点,而引发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论战。总之有关孔子与孔学的论战交错地出现与中国近代社会中,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近代社会各阶层、阶级力量都在为逐渐沉沦的中国寻找新的出路,都要求改变两个半社会的地位,为了救亡图存的目标而努力,在这种同一性的目标下,又存在着不同一性的根本变化。随着西学东渐和日本的崛起,近代社会的变革在逐层深入,中国近代的变革由洋务派“中体西用”、布新而不除旧到改良派的比较温和的“除旧布新”改革,到革命派用暴力彻底推翻封建帝制,整个近代社会“变”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地加深、扩大,作者在这本书中,通过中国近代社会不同时期的的不同变革阐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在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方面,除了由封建社会沿袭下来的宗族和行会这两种主要的社会组织外,作者特别提出了在中国近代社会中出现的第三大社会组织。它是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出现的。作者尤其强调了在晚清以后的中国,会党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组织,而是一个病态的组织,而会党的病态反应了社会的病态,它自发的冲动具有很大的破坏性。由于其分布广、势力大,又是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改造的对象,又因其“缺乏建设性、破坏性有余而建设性不足,又成为了革命队伍中流寇主义和无政府思想的来源”,故往往改造未取得成功,这个阶层的存在因其顽强的生命力而成了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复杂反映。

  社会生活方面的变也在外力的冲击下得到不断的展现。由对西方“夷、狄”的蔑视鄙薄到对“西洋”的好奇与接受,人们的衣食住行受欧风东渐的影响,作者还研究了由此带来的人口问题以及社会风尚的变化,如剪辫、禁缠足、废跪拜等,作者由这些一般的社会生活事件入手,由浅入深地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的特质。

  本书作者文笔优美,语言富有感染力,在对史实的叙述、对历史人物的描述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总让读者体会到某种情感的流露和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如“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叶名琛的可敬和可悲。在东西方最初的交往中,他写到:“东西方落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交往方式的落后”,东方与西方如“隔雾看花,神秘奇异”的形象描述。文中有很多作者历史经验的总结,总时时给人以深思和启迪,读了此书之后,让我不仅在知识体系上有所提高,在理论方面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每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都有时代的使命,这种时代的使命是通过他的作品变现出来的。今日有幸,得老师

中国近现代文学常识知识

  1.梁启超,又号饮冰室主人,曾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全部著作汇编为《饮冰室合集》。

  2.近代学者王国维著有《人间词》及《人间词话》等著作。

  3.《古文观止》是由清初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一部普及性的古文选本。

  4.中国现代文学开始于 1919 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和胡适是推动文学革新的两个代表性人物。《新青年》是当时主要的文学期刊。

  5.文学研究会 1921 年 1 月成立于北京,它是最早成立的新文学社团之一,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等,成员主要有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

  6. 创造社 1921 年 7 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

  7.新月社 1923 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8.1922 年春,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汪静之等因在湖畔写诗,并合集《湖畔》,被称为“湖畔诗人”。他们对新诗最大的贡献是爱情诗的创作。 广泛的社会批评是鲁迅早期杂文创作的特色。他早期的杂文主要收入《坟》和《热风》中。

  9.鲁迅(右图)后期杂文主要反映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政治事件,代表作是《且介亭杂文》三集。

  10.鲁迅的《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它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中国现代文文学常识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将。“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所用的笔名。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坟》《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续编》《准风月谈》等等。

  2、周建人(1888-1984),浙江绍兴人,鲁迅的胞弟。生物学家。著有《生物进化浅说》,译有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3、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号尚武,四川乐山人。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家。曾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著名的文学社团——“创造社”。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是我国新诗运动的奠基石。有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蔡文姬》《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等。

  4、周瘦鹃(1894-1968),现代作家,翻译家。

  5、叶圣陶(1894-1988),江苏苏州人,原名叶绍钧,字圣陶。作家、教育家、编辑家。长篇小说《倪焕之》是他的代表作。他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童话的作家。有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6、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现代杰出作家,“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曾与郑振铎、王统照等在北京发起成立我国第一个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主办刊物《小说月报》,提倡为人生而艺术(文学反映人生、关心人民疾苦)。长篇小说《子夜》《腐蚀》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是他的代表作。他的小说《春蚕》《秋收》《残冬》合称为“农村三部曲”。

  7、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诗人、学者。新月社的主要发起人和主要成员之一。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名篇有《再别康桥》《沙扬娜拉》《在病中》等。

  8、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作家。“左联”发起人之一。代表作小说《沉沦》。还有着名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等。

  9、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等。主编的《西方美学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10、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和散文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和《松堂游记》等。

  11、老舍(1899-1966),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1950年获“人民艺术家”称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茶馆》等

  12、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新月诗派代表人物,提出诗歌的“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理论。代表作有《红烛》《死水》等。

  13、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五四时期开始文学创作,影响很大。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小说集《超人》《往事》和通讯集《寄小读者》等。

  14、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湘行散记》、中篇小说《边城》和长篇小说《长河》等。

  15、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主要作品有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报告文学《包身工》等。

  16、丁玲,原名蒋冰之,湖南临澧人,现代作家。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获斯大林文学奖。

  17、周立波,湖南益阳人,现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获斯大林文学奖)《山乡巨变》,短篇小说《湘江一夜》等。

  18、赵树理,山西人。“山药蛋”派代表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等。

  19、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

  20、曹禺,原名万家宝,现代著名剧作家。代表作有话剧《雷雨》《日出》《北京人》,历史剧《王昭君》等。

  21、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市人,诗人,学者。代表诗集有《昨日之歌》《十四行集》等。

  22、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有诗集《黎明的通知》,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23、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著名的有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等。

  24、何其芳(1912-1977),四川万县人,诗人,文学评论家。代表诗集有《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

  25、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其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是荷花淀派的创始人。《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其创作风格的一部作品集。

  26、杨朔,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散文集《海市》。其散文《荔枝蜜》《海市》《茶花赋》《香山红叶》均为名作。

  27、魏巍,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东方》、通讯集《谁是最可爱的人》等。

  28、峻青,原名孙俊卿,当代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黎明的河边》。

  29、贺敬之,山东人,著名诗人、剧作家。作品有大型歌剧《白毛女》(与人合作,获斯大林文学奖),诗作《回延安》《雷锋之歌》等。

  30、张爱玲(1920-1995),现代女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代表作有叙说“家史性”的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

  31、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32、余秋雨,当代著名作家、学者。代表作有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等。

  33、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我与地坛》是他的散文代表作。

  34、卞德培(1926-2001),上海人,科普作家。199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1994年4月发现的6742号小行星命名为“卞德培星”。

  35、高晓声(1928-1999),当代作家。以陈奂生为主人公的系列小说是他的优秀作品之一,它包括几个短篇:《“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等等。

  36、舒婷(1952-),福建人,当代诗人。是著名朦胧诗派代表。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等。

  37、梁小斌(1954-),山东蒙城人。当代诗人。朦胧诗派的主要成员。代表作《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著有诗集《少女军鼓队》。

  38、韩东(1961-),江苏南京人,是“新生代”诗派举足轻重的潮头人物。组诗《山》在《青春》上获奖以后,年仅19岁的他成了颇有名气的校园诗人。有诗集《白色的石头》等。

  39、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安庆人,新生代代表诗人。著作有《河流》《传说》《但是水水》《土地》等诗和诗剧。

中国现代文学常识

  1伤痕文学:文革后,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的一批旨在批判、揭露“文革”以及极左路线的罪恶性,揭示文革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体现在对文革的批判及揭露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精神戕害,在艺术上都采用了能明确剖析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手法。如《神圣的使命》(王亚平)、《我该怎么办》(陈国凯)、《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天云山传奇》(鲁彦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血色黄昏》(老鬼)等。

  2反思文学: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色。如《内奸》(方之)、《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布礼》(王蒙)、《人到中年》(谌容)、《芙蓉镇》(古华)等。

  3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4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5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6山西作家群(山药蛋派):指以农村生活作为主要取材范围的山西作家群体。代表作家有,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他们的共同特征包括,(1)地域特征(2)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3)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写(4)重视故事叙述的完整和语言的通俗。也被称为“山西派”、“《火花》派”“山药蛋派”等。

  7寻根小说(寻根文学):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与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和加深作品的文化意蕴。代表作家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小鲍庄》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等。

  8学者散文(文化散文、哲理散文或大散文):在8090年代散文创作中,有些作者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了一些融会学者理性思考和个人感性表达的文章,这类随笔式的散文被称为学者散文或者文化散文。如金克木、张中行、余秋雨等;学者散文作者大都有较为丰厚的学术修养,往往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中,不特别注重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在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通常会以较为智性的幽默来平衡情感的因素,学理知识的渗透,也使其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

  9革命文学论争:指1928-1929年鲁迅、茅盾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革命文学时,由于受到国内外革命阵营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批判清算鲁迅、茅盾、郁达夫等,全盘否定五四新文学传统。鲁迅肯定无产阶级文学的发生有其历史背景,批评他们忽视文艺的特征、夸大文艺的作用及宗派主义倾向,茅盾也批评他们题材过于狭窄和标语口号倾向。这一论争的性质是革命作家内部的论争,扩大了革命文学的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习,提高了思想认识;论争中鲁迅翻译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等马义文艺理论著作,从而为左联成立准备了条件。

  10革命的浪漫蒂克: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时期,创作方面也存在过一些幼稚倾向,其中最突出的即所谓"革命的浪漫蒂克"情调。它在思想意识上流露出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和感伤情绪,在艺术方法上则带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弱点。作品有华汉的《复兴》、蒋光慈的《短裤党》。这种现象一出现,立即受到鲁迅的批评;没有多久,也引起较多的革命作家的注意。像张天翼、丁玲、艾芜、沙汀等人,他们不再把作品作为政治概念的图解,而是从生活出发,以真实地反映现实,来激发人们批判和改造旧世界的热情;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也有所克服;从而提高了革命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水平。

  11文艺大众化运动:1931年11月左联执委会通过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的决议提出,今后的文学,必须以"属于大众,为大众所理解、所爱好为原则",明确规定"文学的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为此成立了"大众文学委员会",大众化问题成为左翼文学理论的焦点之一。左联时期有三次规模较大的文艺大众化讨论:第一次是在1930年春左联成立前后,第二次是1931-1932年,这两次着重讨论了文艺大众化的意义,大众文学的形式问题,也涉及到内容、语言向群众学习的问题。第三次是1934年,讨论旧形式的采用,提出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问题。鲁迅在《论新旧形式的采用》中"拿来主义"思想是文艺大众化讨论在理论上的重要收获。

  12革命 恋爱小说:英雄儿女的革命加恋爱,是普罗文学许多作品的重要内容,一时成为流行主题。一方面反映了大革命前后的青年知识分子面临个人与革命冲突的普遍问题,其中孕育着30年代知识新人的最初形象。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某种对生活的片面理解与表达。但正是此类小说曾积极影响了一代青年走向革命道路,这说明其确实和着时代的节拍,即便是带有浓重理念痕迹的故事与人物,也能投合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兴奋地追求光明的共同心理。

  13两个口号论争:指1936年上海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的论争。这两个口号都是因日寇扩大对华侵略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为适应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而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先由上海文学界地下党领导周扬提出,并由此开展了国防文学运动和国防戏剧、国防诗歌活动。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由党中央特派员冯雪峰到上海和鲁迅、胡风等商量后由胡风撰文提出的。受到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作家的指责而发生论争。鲁迅撰文提出两个口号可以"并存",批评了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左翼领导人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错误。这是左翼文学界在新形势下围绕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由于某些思想分歧而发生的论争。通过论争达到了新的团结,为过渡到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广泛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思想条件。

  14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15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16问题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进程中的第一个潮流,出现在1919年的下半年到1922年间,代表作家有冰心、许地山、叶绍钧、庐隐、王统照等。他们以五四新文化作为参照,重新思考社会人生问题,并通过小说的形式加以艺术的表现。文学研究会作家的"问题小说"广泛地涉及婚恋、教育、就业、家庭、妇女、儿童等问题,作家们对社会弊端的敏锐感悟,使五四文学具备了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主要不足是由于急于要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思考,社会功利的倾斜使其不免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的陋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冲淡,削弱了作品的审美价值。代表作有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

  17乡土文学: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这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开创了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代表作有彭家煌《怂恿》,王任叔《疲惫者》,许钦文《疯妇》,台静农《地之子》。

  18街头诗运动:1938年,田间来到延安,发起街头诗运动,积极提倡"抗战的,民族的,大众的"诗歌。所谓街头诗,就是群众的诗,经是抄写在村庄的门楼、墙壁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的政治鼓动诗,也叫墙头诗或诗传单。田间的街头诗最为突出,结构上采用"阶梯式"分行形式,诗句短而有力,节奏感强,在群众中广为流传,起到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被闻一多称为"时代的鼓手"

  19双百方针: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20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21《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22鸳鸯蝴蝶派: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23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一,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田汉等,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主张表现作家的"内心要求"。他们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创作上的流派特色十分明显,他们的作品大都侧重表现自我,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翻译大多是西方浪漫主义的作品。1925年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创造社作家发生分化,提倡革命文学,并从行动上投入革命浪潮。大革命失败后,分化进一步加剧,一部分作家退出创造社,郁达夫因为与创造社个别成员意见不合也退出创造社。另外,又增加了一些成员,如冯乃超等。1929年2月,被国民党查封。

  24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周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等是新月社的佳作。

  25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语丝》创刊于1924年11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机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26湖畔诗社:1922年4月在杭州成立的新诗团体,主要代表诗人有汪静之、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四人。同年4月,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出版,并因此得名为"湖畔诗人"。他们写作抒情诗,但最有影响的是爱情诗,风格清新、自然、天真、率直,表现了对传统封建世俗大胆反叛的精神,艺术上也较成熟。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这些诗作很能唤起一代新人的纯真和热情。被朱自清称为当时"专心致志做情诗"的四个年轻人。

  27爱美剧:中国五四运动后兴起的非职业戏剧运动,简称爱美剧。"爱美剧"系英文A的音译,意为业余的,"爱美剧"指业余演剧。1921年1月,汪优游在"五四"新思潮推动下,针对文明戏商业化的弊病,首次提出脱离资本家的束缚、仿西洋组织一个非营业性质的独立剧团的设想,并与陈大悲等13人成立了民众戏剧社。不久,陈大悲著《爱美的戏剧》,遂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于是爱美的戏剧迅速取代已经没落的文明戏,成为20年代初期中国话剧活动的主流。爱美的戏剧运动以学生为主体,中心在北京、上海。它是现代话剧在中国舞台上最初的尝试,在批判文明戏的基础上,介绍西方戏剧的学说与方法,对中国话剧进行了革新。因而是文明向现代话剧过渡的产物,从理论上使新的戏剧观念进一步完善、具体化,主张"教化的娱乐"等等。

  28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左联"的成立,实际上形成了比较广泛的革命文学统一战线,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代表作家有:蒋光慈、柔石、殷夫、叶紫等。"左联"也存在一些不足,思想倾向上存在"左"的错误,理论上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组织工作方面存在比较重的关门主义和分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品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文学常识:现代文学

  鲁迅

  原名周树人。著有小说《呐喊》(内有《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故乡》等名篇)《彷徨》(内有《祝福》、《伤逝》等名篇)和《故事新编》。

  茅盾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其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他的“农村三部曲”是《春蚕》、《秋收》、《残冬》。

  巴金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老舍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月牙儿》、解放后写了剧本《龙须沟》、《茶馆》。

  郭沫若

  原名郭开贞。其代表作为诗集《女神》。后双写了剧本《屈原》、《虎符》、《高渐离》等。

  曹禺

  《雷雨》是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还写《北京人》《日出》《王昭君》等名篇。

  此外还有夏衍的《包身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冰心的《寄小读者》《小桔灯》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鲁迅的《朝花夕拾》《野草》,叶圣陶的《倪焕之》钱钟书的《围城》沈从文的《边城》郁达夫的《沉沦》,都是名家名篇。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选讲

  【单选题】学习中国现代文学,下面最好的途径是(C)。

  A、

  阅读文学史

  B、

  阅读文学理论

  C、

  阅读具体文本

  D、

  了解作者生平

  2

  【判断题】学习中现代文学的内部视角包括社会的视角。(×)

  1

  【单选题】从面向传统文化的角度,下列哪个选项宣告了传统文学和思想终结?(D)

  A、

  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一声呐喊

  B、

  《文学革命论》的发表

  C、

  《文学改良刍议》的发表

  D、

  1905年的废科举

  2

  【单选题】(C)是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建的书馆,也是上海最早的一个现代出版社和上海最早采用西式汉文铅印活字印刷术的印刷机构。

  A、

  商务印书馆

  B、

  美华书馆

  C、

  墨海书馆

  D、

  英华书院

  3

  【单选题】洋务运动中,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之父”的大臣是(B)。

  A、

  李鸿章

  B、

  盛宣怀

  C、

  左宗棠

  D、

  曾国藩

  4

  【单选题】(D)是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宗旨是:“变法自强”。

  A、

  《新青年》

  B、

  《万国公报》

  C、

  《时务报》

  D、

  《循环日报》

  5

  【单选题】王韬在《循环日报》上创办了一种新的文体是什么?(A)

  A、

  社论

  B、

  编者按

  C、

  短评

  D、

  专论

  6

  【单选题】(C)倡导近代文学革命理论,在前人基础上发展确立了报章文体

  A、

  章太炎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章士钊

  7

  【多选题】p晚清知识分子面对“西学东渐”比较有影响力的立场有哪些?(AC)

  A、

  p一边倒地赞美和接受西学

  B、

  p一边倒地排斥西学

  C、

  p主张“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D、

  p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8

  【多选题】新文化运动是一些受过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ABD)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A、

  反传统

  B、

  反孔教

  C、

  反帝制

  D、

  反文言

  9

  【判断题】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最受重视和影响最大的西学是西方的人文科学。(×)

  10

  【判断题】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了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份以政论为主的报纸——《循环日报》。(√)

  11

  【判断题】1867年底,王韬应英国传教士理雅各邀请,在英国牛津大学做了一场学术讲座,这是根据现有的记载有史以来第一位中国文人在牛津大学演讲的记录。(√)

  1

  【多选题】下列属于胡适的代表性的思想文本是(ACD)。

  A、

  《文学改良刍议》

  B、

  《文学革命论》

  C、

  《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D、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2

  【多选题】以下哪些文言论文奠定了鲁迅思想的基础,确立了鲁迅之为鲁迅的特质。(BCD)

  A、

  《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

  B、

  《文化偏至论》

  C、

  《摩罗诗力说》

  D、

  《破恶声论》

  1

  【单选题】中国最早转载小说的期刊是(C)。

  A、

  《曙光》

  B、

  《新青年》

  C、

  《新小说》

  D、

  《新潮》

  2

  【单选题】(D)是新文学运动的文学社团之一,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A、

  新民学会

  B、

  国民社

  C、

  新潮社

  D、

  文学研究会

  3

  【判断题】《新小说》是中国最早转载小说的期刊。(√)

  1

  【单选题】中国古代的(B)具有典型的模块化叙事风格。

  A、

  书信体小说

  B、

  章回体小说

  C、

  自传体小说

  D、

  日记体小说

  1

  【单选题】一般认为,(A)命名的原因与鲁迅当时的心态和个人处境有关,象征着“荒野上的孤魂野鬼”。

  A、

  《彷徨》

  B、

  《野草》

  C、

  《坟》

  D、

  《故事新编》

  2

  【单选题】鲁迅在(B)里的《自选集》自序中提到了他在写作《野草》时的处境和状态。

  A、

  《华盖集》

  B、

  《南腔北调集》

  C、

  《且介亭杂文》

  D、

  《三闲集》

  3

  【多选题】以下属于鲁迅的小说集的是(CD)。

  A、

  《南腔北调集》

  B、

  《朝花夕拾》

  C、

  《呐喊》

  D、

  《彷徨》

  4

  【多选题】鲁迅对于写作《野草集》的个人处境在以下哪些作品中提及过?(AD)

  A、

  《两地书》

  B、

  呐喊》

  C、

  《彷徨》

  D、

  《南腔北调集》

  5

  【判断题】在中国古代,“彷徨”也是一种鬼的名字。(√)

  6

  【判断题】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对《搜神记》和《幽明录》有专门的研究。(√)

  1

  【多选题】下列关于《野草》的写作语境说法正确的是(ABCD)。

  A、

  回应社会现象

  B、

  回应历史事件

  C、

  客观的外部世界语境

  D、

  作者内在的自我独白

  2

  【多选题】《野草》中与外部历史时间关联性不紧密的作品有(ABCD)。

  A、

  《好的故事》

  B、

  《过客》

  C、

  《墓碣文》

  D、

  《秋叶》

  1

  【多选题】关于鲁迅《好的故事》的解读,正确的是(ABD)。

  A、

  从道德意义、现实关怀角度提出什么样的故事是好的故事

  B、

  对反传统的新的小说叙事形式的诉求

  C、

  从故事情节方面提出什么样的故事是好的故事

  D、

  从小说叙事的角度提出现实层面的好的故事应该怎样叙述

  2

  【判断题】《初学记》实际上是唐太宗诸子作文时检查事类的书。(×)

  1

  【多选题】下列关于《过客》理解正确的是(ABCD)。

  A、

  是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作品

  B、

  借鉴了戏剧的表现方式

  C、

  作品中“老翁”的形象,包含了探索性和先锋性

  D、

  反映了作者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1

  【单选题】《墓碣文》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D)。

  A、

  杂文

  B、

  小说

  C、

  戏剧

  D、

  散文诗

  2

  【判断题】鲁迅的《坟》通过一个梦境,描写了墓中人内心的虚无与灰暗,以及意欲认识和摆脱这种心境而不能的焦灼和痛楚。最后以“我疾走,不敢反顾”来表示对这种思想情绪的否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者当时深刻的思想苦闷和严格进行自我解剖的精神。(×)

  1

  【单选题】废名,原名冯文炳,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在文学史上被视为“(A)”的鼻祖。

  A、

  京派文学

  B、

  鸳鸯蝴蝶派

  C、

  新月派

  D、

  山药蛋派

  1

  【多选题】以下属于废名叙事的特点的是(ABC)。

  A、

  弱化事件的客观时间

  B、

  强化作品的叙述时间

  C、

  用轻盈的语言表现沉重的生活

  D、

  弱化作品的叙述时间

  1

  【判断题】废名的叙事视角不是单纯的儿童视角和单纯的反观视角,而是兼有儿童与反观的视角。(√)

  1

  【判断题】与萧红同类型作品相比,废名的作品具有流动感,与时间记忆和变化有关。

  ————————————————

  答案是辛苦整理出来的

  完整版课后答案需要支付5元/门

  购买完整版答案联系QQ646013515

  更多学习通资料

  ————————————————

  1

  【判断题】《祖父死了的时候》一文中,“我”的批判对象,表面上看是“我”的父亲,事实上指的是历史上以父权为中心建立起来的社会秩序。

  1

  【多选题】下列属于萧红文学创作特点的有。

  A、

  拟人的笔法

  B、

  与宏大叙事区隔

  C、

  感性的写作风格

  D、

  为成年人奉行的法则提供了另一种情感的视角

  1

  【判断题】萧红的文学完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在阴阳二者之间的二元辩证关系的建构。

  1

  【多选题】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异域”空间包括。

  A、

  地理空间

  B、

  语言空间

  C、

  审美空间

  D、

  思想空间

  2

  【多选题】普鲁斯特在《驳圣伯夫》中提到一个作家真正意义上的个人性的写作要经过哪两个排除

  A、

  排除社会现实

  B、

  排除他人

  C、

  排除熟悉他人的自我

  D、

  排除生活环境

  3

  【判断题】哈罗德·布鲁姆(HaroldBloo是当代英国著名文学教授、“耶鲁学派”批评家、文学理论家。

  1

  【判断题】留学生文学是五四新文学发声阶段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1

  【单选题】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一部,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

  A、

  《春》

  B、

  《春秋》

  C、

  《家》

  D、

  《寒夜》

  2

  【单选题】苏雪林1921年秋前往法国留学主要学习的是。

  A、

  建筑

  B、

  经济

  C、

  艺术

  D、

  法律

  3

  【单选题】梁启超早期介绍西方世界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当时的传教士,其中不包括(A)。

  A、

  马礼逊

  B、

  李提摩太

  C、

  艾约瑟

  D、

  丁韪良

  4

  【多选题】五四新文学发生以来,从创作意义上讲,成就比较高的有(ABD)。

  A、

  短篇小说

  B、

  诗歌

  C、

  长篇小说

  D、

  散文

  5

  【多选题】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比较有影响力的长篇小说包括哪些?(BCD)

  A、

  《春蚕》

  B、

  《倪焕之》

  C、

  《家》

  D、

  《子夜》

  6

  【多选题】下列关于苏雪林的教育背景,正确的有(ABCD)。

  A、

  接受了现代教育

  B、

  接受了五四教育

  C、

  接受了一定程度的传统教育

  D、

  接受了留学教育

  【判断题】《棘心》是苏雪林1929年写的短篇自传体小说,是五四新文学以来具有一定文学成就的短篇小说。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关于母亲的电影

生日祝福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