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手抄报内容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中秋手抄报:中秋饮茶

  文化的理由:饮茶是心灵的

  在人们的印象中,中秋的月是雅致的。从这一层意义上说,最堪与月相伴的,只有茶。喝茶正是中秋的最雅致的内容。

  能够超越,出离世间的,只应是茶。唐人的咏茶歌,最为经典的是“一碗喉润物,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等,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清风生。”据说到中秋佳节,古人赏月之时就会轻声哼唱。此时饮茶毕,飘飘若仙,堪与广寒宫的嫦娥相比。

  现实的理由:茶永远不会让人发腻

  每逢年节,现在人的似乎都觉得吃得太腻。

  而茶就与众不同,还像永远在恋爱期的情人,口味清爽,身上写着情趣与诗意。一直是不变的新宠,永远不会腻味。

  淡淡月色中,淡淡茶香。中秋夜,仅仅有月饼,太缺少激情,茶,适时加入给了慰籍。

  健康的理由:月饼穿着长衫,茶身着唐装

  长衫是很抵得风寒的,而且自古以来,为交际之用人们都要备上一套。恰如自古以来,月饼并当做强身健体的食疗佳品。但时至如今,人们生活中的高热量、高脂肪、高胆固醇的“三高”膳食结构,已经让人不堪重负了。然后,营养学家们又说,一个广式月饼的热量高达850大卡,相当于3碗白饭的热量;还建言,过多食用那些重甜口味的月饼会加重脾胃负担……,传统重甜口味的月饼像一件长衫,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对于追求健康的现代人来说,茶永远是最受欢迎的唐装,给人美丽的希冀和鼓舞;茶有丰富的内涵;有不以常情估算的价值,茶有天价。茶在月下,显得如此高雅。

中秋手抄报内容

2017中秋节手抄小报

  隽永的月光提醒着我们,中秋到了,小报该画了。

  霞光带着余晖远去,太阳的余温依然裹着一丝暖意,墨蓝的夜幕降临,一轮皎洁的明月冉冉升起,嫦娥的舞裙荡起如烟如丝的思绪....

  夜终于静了,依窗仰望,晴朗的夜空天挂着琨玉般的银轮,月色旖旎,一如美人的薄纱,囊括轩宇,今夜的月,多么娉婷!夜朦胧,月朦胧,习习的秋风拂窗而过,薄雾摇曳着如水的月华,荡起片片涟漪,似梦似幻,漾着深邃的夜空,透过清幽的光,浮动着思绪的羽翼......

  记得小时候,每到中秋的夜晚,就替月亮担忧,只怕天上的云雾缭绕,耽误了嫦娥和丈夫羿的相会。那时习惯依着外婆的肩膀,遥望天上的明月,听她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羿的妻子嫦娥,美丽贤慧,男猎女织,共同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一天,羿外出狩猎,然嫦娥被人逼迫,不得已时,服吞神药升入月宫,羿听到消息,心如刀绞,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进月也进,他退月也退,永远无法接近,恍如隔世。后来,羿思念嫦娥时,只能痴痴地望着月亮出神,而此时月也明亮无比,就像心爱的妻子望着自己一般。第二年八月十五的夜晚,嫦娥走出月宫,默默地遥望下界,思念丈夫和乡亲们,那美丽的面容放出的光芒,使月亮圆了明了,羿和乡亲们便开始祭月,寄托对嫦娥的思念,年年如此,代代相传,此为中秋节的来历。一则神话故事伴着我的童年,脑海里回旋着月光放彩的想象,年复年......

  直到如今,故人趁着黄鹤已西去,而我纯洁的童心已泯,但早年的趣味记忆犹存。今天,中秋之夜望月的心绪丝毫未减,然,望月时,便会生出几许悻悻然的感慨。与其说世人于中秋望月,望见的是思念的颜色,不如说人们于中秋说月,说的是团圆和期盼的感怀。千百年来,多少美丽的传说、感人的故事、经典的诗歌,无不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牵系。

  思绪漫随月影,轻轻地勾勒着夜的清静,不禁翻开历史的记忆,遥想千年旷世读月的喟叹。试看李白把月视为知友和亲人,所以“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诗人与月为伴,邀月对饮,视月为心中的一个人而已。而白居易,则以月为画,所以“醉不成欢参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一幅江水秋月图抒发了诗人时喜时悲的心情。“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杜甫与王维笔下的月光图,别有一番诗情画意的韵味。

  所以,我想古人一定是极其喜欢月亮的,自古至今,朗朗的中秋明月,凝聚着无数的万千情思。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张沁的“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这些绕着柔肠的诗句,何其情深意切而委婉动人!遥望月轮娇美的身姿,那朦胧的眼神和迷人的光亮,让我们感怀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心境,想象杜牧“烟笼寒水月笼纱”的情景,品味苏东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慨然。读懂易安“云中谁寄书,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深情守望。

  月影携起千百年的痕迹,凝聚在中秋月圆时,依着月光的余韵,倾听岁月的声音。明月在人们心中早已留下深深的印记,月高洁,温柔,多情,灵动,如母亲的心怀,博大无私,似朋友间的真挚情谊,清澈如溪,月更如痴情的恋人,总想在如月的梦境里倾诉久违的心谛。一轮明月,诉说着每个人心中不同的蓄意和情感。明月里有我们童年的梦,也给予着我们对未来的执著信念和追索。

  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人们的心情,玄幻多彩,犹如心里开满淡雅或浓烈的花朵,悠悠然绽放着。游子身在他乡时,对家的思念,总在孤独时悄然于心头燃放,与此,他们永远是父母最难割舍的牵挂。“每逢佳节倍思亲”,亲人是慰藉,即使被全世界抛弃,而父母永远是一艘避寒遮雨、劈风斩浪的大船。中秋的明月,寄语着绵长厚重、博大无私的父母情怀。滚滚红尘,众生纷纭,唯知音难觅,那些有幸相悉相品的知友们,虽相距山高水远,思念是月光下的祝福深深。今夜,天各一方的恋人,思念的玫瑰花印着迷人的月色,将散发着久远永恒的芬芳。

  一轮腴满的中秋月,无论是盈圆天挂高悬,还是轻裹在云锦中,于星云参差间露出蒙纱的藕荷色,无不遍洒着思愁的轻霭。望月不为访愁,只是月光是有吸引力的,秋月倾泄的清辉,是月华洒下的滴滴凄泪,可以浇湿思念开出的万顷花田。思愁于心,择月为念,亲人何处?嚼一口莲心陷的月饼,我的心比莲心更苦!

  凝视放光的月轮,恰似嫦娥蹙眉的姿容,羡慕着人间的温情,留恋亲人的团聚的温馨,那光影中衣阙翩翩、盈盈长袖的翩翩起舞,情思随涓涓的月光飞泻而下,眷念的情思悠长悠长。月光柔情,月影摇曳,思绪飘忽,我欲赴青天揽明月,拥一怀空山明月秋,把盏临风,与高挂枝头的明月为伴,驾上希望的扁舟。多想与你相约黄昏枝头,弹起温柔悦耳的琴弦,卧于江南一梦,直到岁月天空变成苍老的暮色。

  月呀,你素洁柔美的光线,如泪痕轻染过的露霭,那是你微醉的媚态下,捧着云朵轻吻过的颤栗吗?谁能经得起那银指玉尖的抚摸?瞬间,泪眼婆娑,往事一幕幕。一轮明月,一片天,一颗心,一座城,装点着一卷如诗的记忆。谁陪谁伤心哭泣?谁是谁的心疼神经?谁伴谁一夜无眠到清晨?谁许谁今世不弃、心不离?滴滴都是岁月的光亮,如珍珠般串成时光的风景线。夜色交织着寂寞和思念,于心灵深处漫自回旋。清淡的月色照进窗户,错落了我的心致,依窗遥望明月,将思念放在月光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窗外明月高悬,窗内回荡着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的旋律,沈醉的情泪兀自流转,缱绻的诗魂漫自低徊.月光涂满一脸秋霜,任思念的河在心的幽深出流淌......今夜你好吗?可否听见我的轻唤?知否?你是刻在我心中的一轮明月,我的生命才如此丰盈,怀揣一颗明月心.天涯共此时,也许你也在望着明月,诉说着相同的语言。此刻,当你你抬头望月时,可否感到眉心的一滴冰凉?那是月亮替我洒下的一滴情泪!惟愿君心似我心,相知似明月,同拥明月心,相惜人生风雨途。今夜,一腔深情化作冰镇的寂寞,捧起一个湿湿的名字,趁着月亮船,枕一泓月色入眠,于梦中重逢。

  夜深了,天空砌满了瓦楞的云彩,云锦中轻裹的月轮,如蒙着薄纱的新娘,那团清朗的圆晕,衬着流泻的清辉,月华如水,月夜人无眠。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手抄报:中秋夜鱼灯舞

  农历八月十五,派潭、福和等地的一些客家山村,有一种传统的群众文娱活动,就是舞鱼灯。

  鱼灯,相传是老一辈从顺德引入的。顺德大良鱼灯是与佛山秋色、番禺沙湾飘色齐名的广州府“三大会景”之一。它本从佛山秋色演变而来,后来成为增城客家人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大良鱼灯在工艺制作上注重形肖,更偏重意态,讲究扎工,以神采飞动,争妍斗丽著称。增城客家山村的鱼灯,手艺虽然学自大良,但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制作起来只好因陋就简,故显得朴实。山区竹料多,以竹料为骨架,就地取材,既经济,又方便;以色纸代替绸缎、薄纱,也自成风格。

  鱼灯的款式较多,有鲤鱼(又分火鲤、金鲤、银鲤)、鲫鱼和鲮鱼,还有虾公、“彭皮婆”(一种生活在有泉水流经的水沟里的小鱼,其鳞片五彩缤纷,十分好看)等。总之,群众熟悉的水中鱼类,都可用一双巧手扎制出来,汇成鱼的队伍,于中秋之夜畅游于山村欢乐的海洋之中。

  顺德的鱼灯,多是鱼体长达六七尺甚至一丈有余、重量几斤到十几斤的大灯,巡行时由一人用竹竿撑持,两人分别叉着鱼头和尾鳍。增城客家山村的鱼灯,则多是小灯。

  山村中秋鱼灯舞,很受群众欢迎。由于客家人的住居比较分散,村子一般都不大,所以舞鱼灯除了在村中表演外,还要过村巡行,鱼灯队每到一个村子,便在村子晒谷场上表演一番。此时,只见鱼群穿梭游弋,或高或低,或急或慢,摆尾摇头,姿容妙曼。这边有鲤鱼反水,那边是群鲤咬尾、虾公跳跃。舞者各出奇招而又配合默契,引得观众高声喝彩,特别是喜煞了那班小孩子。十里山村,更添欢乐气氛。由于鱼灯舞深得群众喜爱,且又可以通过表演加深与邻近各村的友好关系。故目前客家人聚居的正果、派潭、中新等镇街的许多村子仍保留有鱼灯舞这一传统节目,每年中秋之夜。青年男女们均相约到各村表演鱼灯舞,以灯会友。

中秋手抄报:兔儿爷的前世今生

  最早听说“兔儿爷”,是看电视剧《四世同堂》,剧中祁老爷子从小摊儿上买了一个“兔儿爷”哄孩子。可能因为“兔儿爷”是老北京独有的风物,镜头给出它不少特写,看上去模样怪怪的,至于为何呼“兔”为 “爷”却并不得而知。于是,后来读小说时,便对有关“兔儿爷”的描写格外经心。老舍先生说那“兔儿爷”——“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战乱时期在重庆创作完成的,这些津津乐道故土风物的精致文字,包含着多么浓郁的乡愁啊。

  旧时过中秋,祭月是主要的活动。到了八月十五傍晚,家家户户的庭院里,都要面向东南方摆设一张八仙桌,供以瓜果、月饼、毛豆枝、鸡冠花、藕、西瓜等。桌前铺有一块红毡供人们祭拜之用,布置停当后,只见月亮渐渐由东南升起,家中的女子(京城习俗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一说)依长幼顺序,一一叩拜月亮。供毕,全家团坐,饮酒赏月,分享瓜果、月饼等祭品。故民间又称中秋节为“团圆节”。桌上的毛豆枝,是专门为“兔儿爷”准备的。

  爷,是封建时代对地位尊贵者的敬称。每逢中秋,“请”一尊泥塑的“兔儿”且称之为“爷”恭而敬之地“供”起来……这种风俗源自一段民间传说:有一年,北京城里忽然闹起了瘟疫,几乎家家都有病人,吃什么药也不见好。月宫嫦娥看到人间烧香求医的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玉兔到人间去为百姓消灾治病。于是,玉兔变成一个少女来到了北京城。她走了一家又一家,治好了很多病人。人们为了感谢玉兔,都要送给她东西。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穿。这样,玉兔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又是女人打扮。为了能给更多的病人治病,玉兔就骑上马、鹿或狮子、老虎,走遍了北京城内外。直到消除了北京城的瘟疫,才又回到月宫中去了。

  为了纪念玉兔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人们便用泥塑造了它的形象,有骑鹿的,有乘凤的,有披挂着铠甲的……高的有三、四尺,小的只有两、三寸……千姿百态,非常可爱。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它,酬谢它。

  常见的“兔儿爷”,一般都是金盔金甲的武士模样。而且,插在头盔上的野鸡翎只有一根,老北京有句歇后语:“兔儿爷”的翎子——独挑。后来,“兔儿爷”又由单个武士,发展成整出武戏的“兔儿爷”,如《长板坡》、《天水关》、《战马超》等,其服装、道具,无一不和舞台上相似。再后来,又有了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的“兔儿爷”,如剃头的“兔儿爷”,推车、挑担的“兔儿爷”等等。甚至人们还把“兔奶奶”也请到了供桌上,让他们夫唱妇随,二者衣着打扮,也随时代变迁而变化。

  不过,“兔儿爷”再神气,被“请”回家也只能风光一天,第二天就成了孩子们的玩物。关于“兔儿爷”的歇后语还有:“兔儿爷”出水——两脚泥; “兔儿爷”洗澡——一滩泥;“兔儿爷”掏耳朵——崴泥……总之不是这泥就是那泥。其实,无论“兔儿爷”作为一方神灵还是民间工艺品,它本质上不就是一团可爱的泥吗

中秋节手抄报大全:故乡的明月

  只有故乡的明月,才是漂泊无定的游子心灵的皈依;只有故园的山水,才是羁旅天涯的游子梦中的归宿!“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充满深情祝福的低吟浅唱,使人在秋思萦怀、愁绪纷繁的月明之夜,产生些许内心的慰藉和寄托。俗语道: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面对皎洁的明月,把酒痴情地相问,不知今夕是何年?无边的忧愁如排山倒海般汹涌而来,怎不使人肝肠寸断!世间的一切都是浮云清风,唯有人间真情才值得永远珍惜。

  在中秋明月之夜,沐浴在月华澄澈的光影里,漫步在清凉空旷的原野上,俯仰天地,眺览寰宇,读古人吟月之诗,吟哦风华千古的华章丽句。看月华在头顶上飘逸,听清风在身边絮语,直觉得有一股浩然舒畅的气息,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油然而生,使心灵产生起强大的共鸣,似乎是在与古代的圣哲英杰进行灵魂的交流和内心的契合。有关月亮广博精深的历史文化,本身就是人类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五千年中华文化所以有无限强大的影响力,就在于它内在的力量的不断渗透和张扬,而且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直到今天从未间断过。也必将继续发扬光大,与日月同辉,与宇宙共存!

2016年中秋节手抄报:关于中秋节的奇闻轶事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撮合姻缘的大好日子。

  中秋节原是丰收的节日。在中国农业社会,农民在丰收的季节里,总是大事庆祝一番。这个节日之所以成为佳节也和“嫦娥奔月”这个美丽的神话有关。

  中秋夜,除了拜祭、还有就是应节的月饼和灯笼。祭拜的当然是在天上的嫦娥,也有人称她为月娘。老人家说,小孩子不可以用手指指月亮,要不然会被割耳朵

  时至今天,中秋的原意也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对于新的一代来说,中秋节最令人记取的是月饼和灯笼。当然,月圆当空的节日,是人们团圆的大好日子。

  说起中秋的来源,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

  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也有多个版本。在较早的记载中,嫦娥偷吃了仙药,变成了癞蛤蟆,被叫着月精。

  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它们轮流出现,照亮大地和给大地带来温暖,但有一天,十个太阳却一起出现,大地上的农作物都被烤焦了。这时,有一个叫后羿的神射手,把其中九个太阳射了下来,替万民消除了灾难。人们于是把他拥立为王。后羿当上皇帝后,沉迷酒色,随意杀人,成了暴君。他希望长生不老,跑到昆仑山王母娘娘的不死药,他的妻子嫦娥怕他长生不老,百姓受苦,把不死之药偷来吃了,于是她自己就轻飘飘地飞上了月宫。

  奔月后,嫦娥住的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可是又有另一个说法是,在月宫里还有一个叫吴刚的人。

  后来,一般妇女每逢中秋拜月,就是向月宫里的嫦娥遥祭。

  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

  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呼唤众人依时起义。

  后来,朱元璋终于把元朝,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虽然其后满清人入主中国,但是人们仍旧庆祝这个象征异族统治的节日,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

中秋赏月风俗手抄报内容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

  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客家人过中秋吃月饼、赏月等习俗与全国其它各地大致相同。客家人称八月节或八月半。

  每逢中秋圆月升起时,客家的人们早早便在庭院、楼台,或屋前的禾坪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柚子等果品,准备“敬月光”活动。

  拜过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赏月、吃东西。赏月是大人们的事,小孩子一般不会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赏月,而是在皎洁的月色下追逐嬉戏,此时是他们的天堂。而吃东西则是有些讲究的。家长往往先让大家吃这些祭过月神的祭品。在华夏祭祀文化中,有这样的传统,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会把祭品分吃掉,这样整个祭祀礼仪结束。我们分吃过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赐福,一方面履行了传统的祭祀文化。梅县人的说法是,吃了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气的,吃了会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饼这个传统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中秋食品外,柚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品种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而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义的。“像剖柚子叫‘杀柚’,带有驱邪的意思在里面。也有说剥柚子皮是‘剥鬼皮’,寄寓了驱邪消灾的愿望。”

  客家地区的月饼,除普通月饼外,有“五仁月饼”,还有一种用糯米粉加糖压制成大小不一的圆形糕。虽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但客家人始终继承传统饮食文化又在发展民间饮食文化,而中原遗风始终不变。

  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中秋节手抄报大全:又逢中秋

  又逢中秋,这个中华传统的佳节,从风云的唐宋至烟雨的明清,一直流转到繁盛的今日。那一轮清清朗朗的明月,从远古到今朝,圆了又缺,缺了又圆;从乡村到城市,让多少久别重逢的喜悦挂上桂影婆娑的枝头,又让多少合家团圆的亲人在月光下偎依取暖。它沐浴过古人,又照耀着来者;它淌过千年的时光,见证了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将明净无尘的灵韵赠与人间,依然以淡雅清绝的风姿摇挂在深邃的苍穹,接受世人千古不变的虔诚膜拜。

  几缕清风推开浮云的遮掩,一轮明净如水的月,流淌着温婉,泼洒着浅淡的水墨,徐徐地舒展一轴无边的禅意画卷。不知何时移进了雕花窗棂,落在书案上,浸染那一卷诗句和杯盏里的佳酿,墨砚映着婵娟,也变得几分清凉;是谁,一束柔毫描月圆,增添愁绪,临窗飘溢着酣畅淋漓的墨香;又将一帘幽梦,抛向了枝头,隔着朱楼小榭,高唱满月的歌

2016年中秋节手抄报内容系列

  古代民族在中秋节前后举行祭祀月神,文字记载已有二千多年。到唐代记载更多,后来加上吃月饼杀鞑子的传说,中秋节成为有民族意识的节日。明清以来成为一年中三大节日之一。

  有关中秋节来源的故事有以下几则:

  (一)嫦娥奔月

  据说远在四千多年前,有穷国的国王后羿,勇武善射,但生性暴戾,不体恤民间疾苦,弄得民不聊生。后羿想长生不老,从昆仑山找来长生之药,准备择日吞药,此事为嫦娥得知,为体恤子民,免于后羿长期残暴统治,乃先将此药吃下,突然身轻如燕,飘飘然向月宫腾空飞去,后羿发现,以箭射嫦娥,嫦娥进入广寒宫,成了月神,称为“明月之神”或“太阴娘娘”。

  (二)*元朝

  相传,元末,中原人民不甘受其元的残暴统治,爱国之士纷纷奋起抗元,朱洪武的军师刘伯温要属下扮道士到各县卖符,并称:今年天将降灾,要避灾者可于八月十五日悬挂日月旗,旗将藏于大月饼中。到了这天,各地民众都切大月饼,将其中所藏的旗挂起来,起义声势大振,元人大为吃惊,朱洪武就一击成功,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后来,这种日月旗就是“明”旗。另外类似的传说是月饼内藏一条纸,内写“八月十五夜杀鞑子”,大家切月饼时看到这一张纸,就纷纷奋起把鞑子杀了,元朝就被了。

2016关于中秋节手抄报内容

  中秋佳节,月亮是那么圆,月亮是那么亮,月亮是那么纯洁,月亮是那么迷离,月亮是那么美丽,月亮是那么洁白,月亮是那么的有魅力!

  看着大家那喜气洋洋的神态,看着大家那嘴角的一丝丝笑意,看着大家那手忙脚乱的样子,看着大家那大兜小兜的东西,真是一幅幅欣欣向荣的景象!

  中秋佳节,大家都拎着大兜小兜的月饼,而商店门口却都在搞促销活动,那高昂的男高音,那细腻的女音,那迷离的舞蹈,那一箱箱的月饼,真是让人惊叹!

  看着那华丽的包装,真是让人羡慕,而打开包装里面却存放着一个月饼,细细地闻着,轻轻的捧着,慢慢地咀嚼着,天哪,怎么那么让人眼馋,呵呵,赶快让我咬一口!

  咦,这儿怎么会有一条长长的龙,难道.难道.难道地球上还生存着龙的后裔,我的天哪,呵呵,原来是一辆辆汽车拥堵在了车道上,形成了一幅幅焦急的画面,你听,喇叭声“嘟嘟嘟”,说话声“屋里哇啦”,小贩声“哇哇哇”,唱歌声“昂昂昂”……

  又是一年中秋日,中秋情思系在心。皎洁圆月挂天空,怎能与星论媲美

  中秋,真是别有一番韵味!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童年趣事400字

军训感想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