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辩证法问题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生活中的辩证法生活中的矛盾处理方法马原

  第二部分生活中的矛盾有哪些

  •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的矛盾

  作为一个能考进大学的学生来说,高中的他绝对不是完全属于那种只知道玩而讨厌学习的类型,除了非常勤奋刻苦之外,就是很有学习方法。所以,高中的生活是非常枯燥无味的。当时的我们就梦想着大学的天堂生活,梦想着大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梦想着大学……总之,那时的我们经过高考的洗礼,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是充满幻想。以为在大学里也没有很多课,没有很多作业,没有……可是,到了大学之后就会发现,原来现实中的大学与我们所想的完全不同。这里与高中相比是有很多不同,因为在这里上课前要急急地跑去占位子,唯一没变的就是食堂。面对自己神往已久但又似曾相识、相距太远的大学,心里不平衡了,麻木了,甚至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迷失自己。对于这种矛盾,有两种选择,一是重新认识自己的新生活,确定自己的目标,定位自己,踏上自己所要走的路。二是看不清自我,想当然认为大学是绝对的自由天堂,依然迷失。

  •学习知识与工作锻炼的矛盾

  大学并不只是一个只读书的地方,我想这是所有人都会有这样的认识。这也是一个事实,除了学习知识外,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大学存在的重要理由。于是,大学里的学生联合会就比较正式,这里的社团就比较多样,这里的活动就比较丰富。当然,参与这些工作与活动的人也就多。可是,很多工作或活动就与自己的学习时间有冲突,是偏向于学习,还是工作呢?不同的人处理的方式就不同。作为学生,理所当然是应该以学习为主,但我们会发现,书本上很多东西并不是马上学就能马上用得上的,自己在很多方面还是需要锻炼与提高,可是学习搞不好,对自己的影响也不小啊。这样,两者的矛盾就显露出来了,应该怎么样处理呢。从矛盾的“两点论”来说,我们在分析任何事物任何矛盾的时候,不仅要看到双主的对立,也要看到双方的统一。学习与工作之间有冲突,但是也有统一,我们为什么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呢”。

  •思想素质与个人勇气的矛盾

  以前大学生在人们的眼光都是天之骄子,现在却很不一样了。并不是现在的大学生素质降低了,只是人多了而已。不过,现在的大学生跟以前的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区别,这个差距不是指文化知识。现在的大学生不像以前都是吃苦吃出来的,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好,全部的一切都靠自己打拼。现在一个家庭只有一个或两个子女,而且家庭条件都是大大地得到了提高,这些大学生们在家里基本上没吃过什么苦头。当他们遇到一些非正义的事情时,他们会有见义勇为的思想,甚至会种跑出去与之斗争的冲动。但是,毕竟这个时候他们都会想到自己的人身安全,是见义勇为地与坏人作斗争,还是坐着装着没看见呢?这种矛盾会让他们的思想经过严厉的斗争。作为大学生,他们有这个素质和觉悟去,但是毕竟是没经历过世面的孩子,在家里也没吃过多大的苦,哪有这种勇气呢

  第三部分矛盾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自我认知因素分析

  1.对自我或对他人的认知偏差。在自我认知方面,过度拔高或贬低自己。如孤傲的人往往会产生敌视和人际偏离;妄自菲薄使自己的看不到自我的价值,行事畏缩言辞甚少羞于表达。在对待他人时,缺乏相对性和客观性,要么一好百好,要么一丑百丑,将个人喜好强加他人身上,缺少尊重和包容。另外,难于坚守本心,受社会不良风气侵蚀,弱化做事原则,认为金钱、权利、利益是社会人际交往的最终目的。这样的认知偏离都会让自己在人际交往中陷于孤立。

  2.对自身个性人格因素了解不够。自卑是制约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无论是因为自己的家庭地位和经济条件而自卑,还是因为自己的容貌、健康和学习状况而自卑,具有强烈自卑感的大学生,常常过分在意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担心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害怕丢面子。个性内化外化,性格内倾外倾,都会对自身造成一定的人际困扰。交往恐惧倾向,一般发现于个性偏内向且胆小怕事者,可能与其成长经历有关。有些新入校大学生因为离家求学,离开了熟悉的环境,也离开了长久的依赖,在新的友谊和归属感尚未建立之前,会具有较高的孤独感,时常感到身陷孤零,倍受冷落和缺乏关爱。时间长了产生不信任和疏离感,进而变得孤僻和自我封闭。

  3.把部分原因归咎于外部环境。因为外界环境中拜金主义的驱使,高校制度的缺陷,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腐蚀等,会使大学生产生嫉妒等心理。在社会转型期,利益重新分配给人带来更多压力,并造成心理认同上的偏差。

  •动力因素分析

  1.躲避工作、逃离社会的心态有些人害怕人际交往,害怕复杂的社会关系。长时间呆在学校里,不排除有的人会产生逃避、遁世的消极心理。如果不是很严重,考研或就业问题对他们来说都无所谓,一切都听天由命。但对于那些有严重逃避心理的人来说,考研未必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因为考研之后还是得去面对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社会是一个大熔炉,要生存就得参与融入社会,从中获取所需的资源。如果明知这一点还选择去考研,无非是给自己平添更多的烦恼。因此持这种心态的人容易在考研与就业问题上摇摆不定不知如何是好。

  2.家庭环境方面原因第一,家庭不完整、不和谐,家庭关系不融洽。破碎的家庭中,父母往往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他们不愿意与他人接触、交往,甚至有些孤僻,对事情非常敏感,生怕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疑心较大,一旦碰到挫折,情绪就更加低落、不稳定、还有的家庭曾采取粗暴的教育方式,其实棍棒教育一方面会造成孩子唯唯诺诺,当外界压力超过其能所承受的临界线时,他们就往往以轻生等极端方式予以解脱;另一方面会培养出“小暴君”,他会用比父母更暴力的手段对待他人,有这种心态的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大多喜怒无常,心神不定,看似“风光”,实则性格孤僻,心灵在苦恼中挣扎。第二,家长期望值过高,给大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家长们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一旦孩子的表现没有实现父母的愿望就会遭到责备甚至羞辱,有的大学生就产生了负疚心里,自卑感强,有困难不敢讲,和家长保持距离。有的家长管教过严,希望孩子向自己理想的方向发展,动不动就强迫、命令,而忽视了孩子的个人意愿,很多大学生都是表面顺从,内心压抑,处于苦恼中。第三,家庭贫困。随着高校改革并轨招生,缴费上大学已全面实行,对大批来自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来说,学费和生活费都成为沉重的压力,经济上的窘迫深深困扰着贫困学生,使之感到苦恼。

  3.盲目的从众心理看身边很多人都去考研了,当上研究生似乎可以抬升自己的身价和地位,所以也想去试一试。这类想法有一个破绽,那就是对自身没有一个准确的就业定位,对自己有一些迷茫,无法知道潜意识里的内在欲望,不清楚确切的行动方向,因此会去寻找能够代替和转移的目标。

  4.人生观、价值观缺失,失去目标和方向这点是造成大学生内因动力不足的根源,那些目前没有然而很有必要马上树立自我价值观人生观的大学生,想要在在短期内实现建构这些体系似乎不大可能,他们所能做的是加紧了解和认识自我内心的欲望,应及早定位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四部分如何解决生活中的矛盾

  第一,从主观因素出发正确把握自身内在条件和内心需要。在考研就业选择上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通过自我SWOT分析,把握主客观条件的优劣,同时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原理自我调节不适心理;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其次是尊重他人,以真诚对待友谊,坚守本心,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情感方面,明确自己对爱情的需要,正确认识爱情的责任和意义,提高大学生对爱情的内涵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第二,处理好主观与客观、内在需求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依据自身实力,结合考研发展前景和专业的就业形势,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作出最佳选择;处理好爱情与学业的关系,理性地规划好自己的未来;在枯燥的学习中,适时抽出一定的时间多参加校园社团活动,积极与人交流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同时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多做户外运动;合理分配时间,制定长、短期目标以避免出现时间真空时不知所措。

  第三,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良性互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比如相关的社会研究机构可就此在高校展开一些问卷调查,研究大学生在特定环境下的一些心理变化,为社会工作者提供实践的方向和依据。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小组工作的理论和方法,进入学校招募小组成员并采用互惠模式的封闭式小组展开小组干预与引导,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沟通、社会工作者阶段性的活动治疗,促进成员自我认知提高他们自我调节的能力以及达到缓解或解决他们郁闷心理的目的。另外,学校方面要根据新的婚姻法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恋爱的引导,引导他们把握好恋爱与学习、恋爱与婚姻的关系,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好这一问题;加强大学生的心里辅导和心里治疗,避免心理问题的严重化。相信通过大学生的自我调节,学校正确的心理引导,社会工作机构适当的沟通和干预及社会舆论传媒的监督,可以帮助大学生学会处理好这一问题,促进大学生人格心理的健康成长。

  第四,学会自我调节,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方法。

  •音乐调节。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是人的情绪情感的一种表现方式,听那些曲调和节奏不同的音乐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除了听以外,还可以自己唱,尤其高声歌唱,是排除紧张、发泄情绪的有效手段。当不满情绪积压在心中时,不妨选择适合自己的歌曲来唱唱,歌的旋律,词的激励,唱歌时有节律的呼吸与运动,都可以缓解紧张情绪。

  •学会倾诉。著名的哲学家培根说过,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二个快乐,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朋友就是你的良师益友,而你的倾诉就像你为对方泡的那杯清茶,啖之有味而且甘之如饴。倾诉的过程同时也是交流的过程,把自己在恋爱或人际交往中的困惑说与他人体听,也许别人会给你一些中肯的答案,而这些答案可能就是你花了很长时间也没能看透没能找到的,如此你就可以有幸绕开类似问题而避免浪费大量时间精力在一些无意义的困扰上。

  •适度痛哭。哭是人类的一种原始本能,是悲欢喜乐情绪的最真切反应。当考试失利了或爱情受挫时,找个可靠的朋友或寻个僻静的地方,低声抽泣也好高声狼嚎也好尽管以你的方式去哭一场,把你压抑的不满或悲伤通过泪水和声音发泄出去。

  •户外运动。运动是田径场上抑郁和无聊的天敌,锻炼则是强悍人格中健康心理和豁达心性的好友。对抗躯体疲劳和内心无聊的最好方法就是到户外做运动,比如去登山、游泳,结伴去篮球、排球羽毛球台球等。遇上郁闷的心情无法排解时,去做些运动无疑可以通过体力消耗和转移注意力使你得到解脱。无聊的时候可以用这些方法来打发时间,同时还可以发展自己的业余兴趣和爱好,可谓一举两得。

谈谈辩证法问题

唯物辩证法

  我想,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读了《捕鼠器和鸡、猪、牛》,文中所讲的是一只老鼠告知与问在一个农场的鸡、猪、牛,农夫和他的妻子正在摆弄一个捕鼠器,而鸡、猪、牛认为与自己无关,一笑置之。可是却因为农夫的妻子被捕鼠器误夹的毒蛇咬伤,因而引发鸡、猪、牛失去了性命。

  从表面上看,一个捕鼠器与老鼠有着联系,而与鸡、猪、牛的关系不大。但由于中间的转折小插曲使本来没关系的三者断送性命。

  我从文中得到的启示是: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但联系又是具体的,每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相联系又是有条件的。这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蝴蝶效应”:西方流传一首民谣说: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只战马,伤了一位战士;

  伤了一位战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这首体现蝴蝶效应——即唯物辩证法的民谣,给人许多启迪:一切事物都处于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人们若不认识或忽视事物的联系,就会受到客观联系的奴役、摆布、捉弄和惩罚。一个钉子和一个帝国看起来似乎毫无联系,但通过一些中介和联系者,如蹄铁与战马,战马与战士,战士与战斗等,两者之间就发生了紧密的联系。而人们却忽视了它们之间的某种客观联系,才导致了亡了一个帝国的悲剧。

辩证议论文范文

  老人们常说,世界上的事,冥冥之中都有各自定数。有一个故事:说有个船主找了个漆工给自己的船刷漆。漆工发现船上有个洞,虽然这不是他份内的活,他还是找来木板、铁皮等将漏洞全补好了。过些时,船主给漆工送来一大笔钱。漆工不解地说:工钱您不是已经给过了吗?船主说:这是感谢你补船漏洞的钱。

  漆工讷讷地说:那是顺便补的。船主却说:当听说我的孩子们驾船出海,我就害怕他们回不来了,因为船上有漏洞。现在他们却平安归来,多亏了你呀。这个故事简单,却蕴涵着一些不简单的道理。事有因果,互相联系。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做人一定要多做好事多行善,才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在这方面,历史上、现实中因果报应的事例举不胜举,歌里唱得好: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这世界会变成美好人间。而眼下这个物俗横飞的商品经济社会里,出现了多少道德滑坡、令人发指的事件,传统美德好似没了市场,学习雷锋成了做秀,起码的做人准则完全失脱,许多人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不提空洞而拔高的口号,就从能做到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容易为人接受。一旦习惯成了自然,社会风气自然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拿遵守交通规则来说,内地许多城市高架桥越来越长,可交通拥堵却越来越严重,而弹丸之地的香港,车比内地多,路比内地窄,却很少发生堵车。人人按交通规则行事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变成了每个市民的自觉行动,其结果必然是交通顺畅。

  回到故事里来说话:油漆工宁肯吃点小亏也要做些份外事的行为看起来是一个偶然行为,却也是他长期养成的良好习惯,这也许是他为了口碑和生计而这样做,坚持不懈就变成了必然。另一方面,船主孩子驾船出海是偶然,船出海是必然,漏洞补上是偶然,漏洞不补会出事是必然,船主给钱是偶然,做好事得好报是必然,这一切皆源于辩证法。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还是要提倡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好的良好风尚,那样的话,美好人间才有可能成为必然。

辩证议论文满分作文

  辩证法的实质在于对立统一,人生的智慧也恰在于此。所谓刚柔并济,所谓能屈能伸,所谓知白守黑,无不告诉我们:方圆之用,善莫大焉。

  入世为方,出世为圆。

  要说人的一生,首先遇到的问题,当属于入世与出世的抉择。有英雄如曹操对酒当歌、舳舻千里、山不厌高、求贤若渴,乱世之中尽显英雄本色,当属入世之典范。也有隐者如林逋,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寄情山水,徘徊光影,不愧当世之楷模。

  然而视孟德一生,豪情虽多,闲情很少,观林逋之一世,虽名闲适,却少激越,但也有透彻的高人游刃于方圆之间,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功成之时急流勇退。汉初三杰之一的张子房,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官封留侯却于功成名就之时退隐山林,一入一出,方圆之间,尽显风度。

  痴心为方,明哲为圆。

  人生之理想、事业、感情,皆有痴心与明哲之二法。痴心者如尼采,醉心于自己的超人哲学,自己的热血烧死了自己,落得一个发疯的下场;明哲者更为多,芸芸众生之中多少人精于算计,深谙明哲自保之道,而历史的淘洗却隐去他们的姓名,终被岁月遗弃。

  尼采之痴心,使自己走向疯狂;世人之明哲,使自己陷入庸碌,高考满分作文却也有痴心而明哲之人如张大千,热爱艺术也不排斥世俗,懂得进退之中见风华。痴心而明哲,明哲而痴心,方圆之间,尽是智慧。

  激进为方,渐进为圆。

  再看国家民族之兴亡,亦满是方圆之道。法国大革命之狂热,带来了多少本可避免的残杀,罗伯斯庇尔的白色恐怖,更使人心惶惶。而德民主改革之不彻底,封建残余充斥整个德意志,亦是过于保守之害矣。

  历史证明,不论是法兰西还是德意志,方圆只取其一,流弊无穷。相反,外有英国之光荣革命,保守中蕴含激越,内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有进有退,能打能谈,激进与渐进,方圆之间,耐人寻味。

  方中有圆,圆中有方,方圆并举,刚柔并济。方圆之用,善莫大焉。

辩证分析议论文范文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法则。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我们研究这个问题时,常常涉及到许多哲学问题。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矛盾的主观能动性。

  毛泽东曾在1937年发表了矛盾论,但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故在这里将其概括,以便让大家更好的理解矛盾。

  当然,我们首先要解决一下什么是矛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矛盾并不陌生。但这并非哲学上所说的矛盾。矛盾是两种事物之间即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对应关系。比如数学中的正数与负数,物理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如果是正数就不会是负数,没有正数负数不复存在。

  我们先拿正与负为例,之所以说相互依存,是因为没有正数,负数不复存在。之所以相互对立,是因为一个数只要是正数就不可能是负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也是如此。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矛盾,只要认真寻找。我们研究矛盾是因为我们要追求真理和生存的智慧,使我们的思想深邃具有时代精神,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有先进的思想武器。

生活中的辩证法

  错过太阳时,你在哭泣,那你也会错过星星

  从泰戈尔笔下涌出的涓涓细流,充满了哲理,道出了生活中的几许辩证。

  人都会有所失,有所惆怅。但一味带着怅惘若失的心情,去追逐欲坠的夕阳,又有什么用呢!你还是原来的你,成功从何谈起,孤独和流浪,怎么会自己逃出你的心里。

  失败后,就像一只蝙蝠,永远都在黄昏起飞,这怎么行呢?这简直是对生活的亵渎!

  事实上,失败并不可怕。最怕的是在失败中自惭形秽,从而错过了星星。

  坚强些,才能正视生活,才能深深地品悟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者,的个中三味;要知道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惟有坚韧不拨之志;英国培根亦有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一说。所以,为了一个目标,现实生活那怕是满身疮痍,也要把无奈沉入心底,这才是对生活的辩证期许。这虽有纵使晴明无雨色,入林深处亦沾衣的不可避免。但至少使人相信被神惩罚的西绪弗斯在搬石上山的过程中,有一种生命的愉悦。

  一切幸运并非没有烦恼,一切失意并非就没有希望。曾有这么一位勇者,十六岁走进不是拼搏的拳击场,而等待他的是头破血淋;十九岁,大踏步走入军营,战神赐给他216块弹片和赶走的梦魇般的记忆;成年后,无数次的退稿,精神并没有湮灭于积残的体内。他,就是饮誉美国文,最后仍不做弱者,宁愿倒在自己枪口下的硬汉海明威。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一个人生来不是就要被打败的,只要你不想倒下,除非别人将你肉身从这个世界上清除。不堪人生悲苦的天才画家凡高,一生作画,仅一幅画以低价卖出。虽然这还是源于买者的买椟还珠,但他仍然勤耕不已。死后,世界上最值钱的前十幅画中,就有四幅是凡高的,而且,最昂贵的那一幅,足可以买下中国博物馆。

  虽然,这留给人们的未免有点悲怆的意味。但意外的幸运常常会使人冒失、狂妄;然而,经过磨练的幸运却让人成为伟器。

  人们常说,《老子》是生命中的大智慧,《庄子》是哲学中的天籁。可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人如此超然、齐生死而淡泊名利呢?人说钱钟书夫妇超凡脱俗,可中国又有几对这样的伉俪呢!

  对大多数人来讲,把无奈沉入心底,做一个流浪的吉普赛人,即使一无所有,也永远要歌唱,是绝对能做到的。

生活中的辩证法作文

  林语堂先生说过一句颇为有名的话: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上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这句话颇似绕口令,不过“懂”与“不懂”的道理,倒也值得玩味。

  首先,“懂”和“不懂”是确定的。“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什么叫“风雅颂”,什么叫“三一律”,你问幼年的孩子,他回答“不懂”毫不奇怪,倘若一个文学院的学生也回答“不懂”,那就不能不受指责。人生总有许多不懂的东西,但是该懂的却不能不懂。为学从师,要懂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交友论文,要懂得“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为官作宰,要懂得“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该懂就得要懂,绝对含糊不得。

  其次,“懂”和“不懂”是相对的。说幼年什么都“不懂”,这是跟大学生比较而言,假如跟襁褓里的婴儿比,他就可能什么都“懂”了。大学生觉得什么都懂,那是以中学生、小学生为参照的,如果以专家、学者为参照,恐怕就什么都不懂了。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懂”与“不懂”是相对的。

  再次,“懂”和“不懂”是会转化的。幼年的我们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于是我们刻苦学习,“不懂”变成了学习的动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无知的“不懂”就会转化为有知的“懂”。相反,你觉得自己什么都“懂”,没有了危机感,没有了求知欲,就不会再下功夫学习,原来的“懂”就会转化为许多新的“不懂”。在近代史上,中国跟西方相比,“不懂”的东西太多,最终落后挨打,但也正是这许多“不懂”让我们警醒,让我们奋发,蛟龙入海,神舟飞天,“不懂”最终又促成了科技的腾飞。

  林语堂先生的话饱含着深刻的道理。“懂”和“不懂”事关人生成败、国家兴衰。我们当好好学习辩证法,正确处理“懂”与“不懂”的关系,将自己的人生和事业向前推进。

高中生作文:辩证的看待问题

  ——观《奇葩说》有感

  我喜爱辩论,也比较擅长辩论。而辩论正是需要辩证看待问题。否则,你的思路会一味的支持某一方,而无法破题立论。

  《奇葩说》是一档“严肃”的辩论节目,所以它也备受我的青睐。这次,它探讨了一个看似荒谬实则深沉的话题——长生不老到底好不好。

  我的脑海中第一反应是不好!即便我也有些向往。但我并说不出什么所以然。

  于是我便认真的看下去,然而知识多的我不能够消化。“四维度”、“量子态”、“哲学”、“退场的台阶”……但却句句有理,句句扎心,逐一攻破。

  正如正方所说:“如果我可以长生不老,我就可以完成我无法完成的事情。”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没有反方的辩驳,我也可以找到答案,反方的陈咏开一开始的观点便是:如果可以长生不老,年轻人永远没有上场的机会,同时,也会剥夺别人退场的台阶。

  正是如此啊!因为可以长生不老,如果你想做球星,不好意思你前面这么多人他们不会老,也没有退场的台阶,所以,完成无法完成的事情,除非你已经是一个强者,这难道不是一个巨大的漏洞么?再如范湉湉所说的观点:如果我可以长生不老,我可以打开我大脑的极限,把大英博物馆的书从最后一页背到第一页,我可以看见四维度,我可以看到自己是什么什么的样子……可是康永老师说的很好的是:你恐怕承受不起。

  是的,你恐怕承受不起。凡事物极必反。

  因为这两个角度,我们发现,长生不老也许不好。同时,我们因为其他种种角度,也意识到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我们通过了长生不老,我们意识到了我们的当下,其实也是宝贵的。

  我想这就是辩证给我们带来的吧。要辩证的看问题,我还做不到,但毕竟态度是很重要的。只有你辩证的去看问题,你才能领会到精髓真正的所在。

  我想,这就是辩论带给我的,这就是我之所以那么喜爱辩论的原因。因为在辩论中,你才可能真正毫无顾忌的,辩证的去看待这个世界,去剖析这个世界。

2017年作文指导: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更改规则很重要,中国特色的文化是诗歌和词的传承,唐朝之前的诗人所作文章是没有韵律感的,中国的诗歌从唐朝起,弄起了一层又一层的凡例障碍,刚兴起的唐诗严格遵守了这个规则。但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就常常犯规,李白的诗歌充满了一种灵动的气息,已经从诗歌没有规则到规则完整,最后到李白那个时代,规则已经限制事务的发展了,所以李白就要去变。同样的道理,词的的规矩也多多,所以不好做,一要平缓,二要短促,早年那些词人的词都是这些特点,但为何刘墉为之一变,因为刘墉太熟悉写词的方法了,刘墉觉得要创新,刘墉成为了破坏规则的人,这里就凸显了之前规则的重要性,如果不是刘墉熟悉之前的规则,他怎么创造新的规则,规则很重要,但破坏规则同样需要保护。

  文章要好,人要成熟。好作文的前提是一个人必须要心智成熟,参加大学生入学考试,检测人的目的是衡量你的心智成熟程度,议论文的本质就是考察同学们的思维能力。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只有一个最佳切入视角,你动态的辩证的看这个材料,这个材料本身给我们的是两个信息,一个信息是规则的问题,一个是合理的破坏规则,并且要把这两个信息融合到一块。你的结论是规则固然很重要,但是,当事物成熟到一定程度,破坏规则,这种状态和行为,同样需要得到保护,因为事物总是在变和不变当中不断向前推动自身。

  这样的论点论述出的文章才能够拿到高分。这是最有亮点的一道题,是新课标卷。

2017年作文指导: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

  现在我们首先提出第一个关键性的名词——“思维方式”。全国卷新课标一卷中的作文题目整体难度特别大,也涉及到同学们的眼界问题,不适合用文艺腔调来写这个题目,所有套作题目在高考中很难取得高分。这道题考察文化难度,“学校开运动会,最后一个项目是山羊过独木桥。规则是学生从两边同时过独木桥,有一个桥在桥两身双双通过,裁判认为这样做有争议”根据这则材料同学们写一篇文章。这道题至少需要五到十分钟去理解,因为这道题在整体审题逻辑上非常有难度,很难入手去写。

  那么,究竟怎样处理这个问题呢?首先我给大家一个基本的观念,我们平时写作时老师会告诉你不同的写作角度。但是高考作文是选拔性考试,有时候只有一个角度是这篇文章最好的写法,只有你站在这个高度写,你才能达到高分要求,否则其他角度的切入都是平庸的。任何一个材料都是一个整体,不能从一个整体材料中的一小部分,直接得出小论点和结论,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是片断性思维跑题。写出高分作文的同学一定是心智成熟的,看待问题是从整体的角度,而不是从片面的角度入手。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交通安全顺口溜

奔向未来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