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论科举诗歌

  古用科举选栋梁,

  寒士也能上朝堂。

  中榜落第官做主,

  草民何处论短长

  科举优劣定功名,

  可怜忙坏读书人。

  层层应试筛选后,

  欢喜痛哭是新闻。

  状元榜眼探花郎,

  几人真是国栋梁

  终生勤学苦攻读,

  虚名聊以慰寒窗。

  层层应试通殿堂,

  少年也可伴君王。

  平步青云高官做,

  急死老成读书郎。

  层层应试等级分,

  做官只是少数人。

  多数书生虽勤奋,

  只能榜上无姓名。

  读书科举通官场,

  惹得世人绞脑肠。

  多少纨绔庸碌辈,

  借金银台做虎狼。

  读书科举通官场,

  官场险恶又肮脏。

  正人君子多无用,

  奸佞小丑吃皇粮。

  读书科举通官场,

  官场本来就荒唐。

  考场又被官场管,

  却使荒唐更荒唐。

古代科举考试

卷四·科第

  士人入学曰游泮,又曰采芹;士人登科曰释褐,又曰得隽。

  宾兴即大比之年,贤书乃试录之号。

  鹿鸣宴,款文榜之贤;鹰扬宴,待五科之士。

  文章入式,有朱衣以点头;经术既明,取青紫如拾芥。

  其家初中,谓之破天荒;士人超拔,谓之出头地。

  中状元,曰独占鳌头;中解元,曰名魁虎榜。

  琼林赐宴,宋太宗之伊始;临轩问策,宋神宗之开端。

  同榜之人,皆是同年;取中之官,谓之座主。

  应试见遗,谓之龙门点额;进士及第,谓之雁塔题名。

  贺登科,曰荣膺鹗荐;入贡院,曰鏖战棘闱。

  金殿唱名曰传胪,乡会放榜曰撤棘。

  攀仙桂,步青云,皆言荣发;孙山外,红勒帛,总是无名。

  英雄入吾彀,唐太宗喜得佳士;桃李属春官,刘禹锡贺得门生。

  薪,采也,槱,积也。

  美文王作人之诗,故考士谓之薪槱之典;汇,类也,征,进也,是连类同进之象,故进贤谓之汇征之途。

  赚了英雄,慰人下第;傍人门户,怜士无衣。

  虽然有志者事竟成,伫看荣华之日;成丹者火候到,何惜烹炼之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书生中了秀才,入学读书叫做“游泮”,又叫做“采芹”;士人应考登了进士科,可以脱去布衣换上官服称为“释褐”,又叫“得隽”。

  三年一次考举人的乡试,称“大比之年”,又称为“宾兴”;“贤书”是乡试取中者的名单。

  “鹿鸣宴”是款待文进士的宴会;“鹰扬宴”是款待武进士的宴会。文章符合要求被选中,有朱衣老人在暗中示意;经书弄明白了,获取官职就像拾取芥子一样容易。

  某地第一次有人考中进士称“破天荒”;读书人出类拔萃称“出头地”。

  考中状元叫“独占鳌头”;考中解元称“名魁虎榜”。

  在琼林苑赐宴新考中的进士,这是从宋太宗才开始有的;亲临殿前提问应试的新进士是从宋神宗才开始的。

  同榜取中之人互称为“同年”,进士举人称自己的主考官为“座主”。

  应试没有取中,如同鲤鱼没有跳过龙门,触额而返,故称为“龙门点额”。唐代进士及第后,把姓名写在慈恩寺雁塔上,后人便称登科为“雁塔题名”。

  祝贺别人考中登科,叫“荣膺鹗荐”;考场如战场,所以进贡院应试,谓之“鏖战棘闱”。

  殿试后金銮殿上传唱新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叫做“传胪”。乡试会试到发榜期叫做“撤棘”。

  “攀仙桂”、“步青云”都是进士及第,荣耀发达的代称。“孙山外”、“红勒帛”都是说榜上无名、没有考取的婉转之辞。

  唐太宗看到新进士感慨“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满城都是桃李,是刘禹锡道贺礼部侍郎选拔了一批新门生。

  《诗经》以采伐积聚木柴以备燃烧来比喻赞美周文王培育人才,因此后世称以考试选拔人才叫做“薪槱之典”。《易经》泰卦说:“以其汇,征吉。”讲的就是连类同进的卦象,后把举荐人才称“汇征之途”。

  “赚了英雄”是对落第人的安慰;“傍人门户”是对读书人无依无靠的怜惜之词。

  虽然这样,但是有志者事竟成,终有荣华富贵的日子;火候到了仙丹自然就能炼成,千万不能吝惜修炼的功夫。

  【注释】

  泮:指学校。《诗经》中有“畏乐沣水,薄采其芹”。释褐:脱去粗布制的衣服,即进士及第授官。得隽:应试及第。

  宾兴:《周礼》中指选择贤能的人。贤书:乃登录贤才的书簿。

  鹿鸣:《诗经》中宴请宾客的篇名,后指皇帝招待录取者的宴会。鹰扬:《诗经》曾用来赞颂吕尚的气度,意为如鹰之飞扬,指武科乡试后的宴会。

  朱衣以点头:欧阳修作贡举考官,阅卷时,觉得有红衣老人在旁边点头,文章就合格,于是写诗云:“文章自古无凭据,惟愿朱衣暗点头。”取青紫如拾芥:穿上青紫色的官服就像拾取芥草一样容易。

  破天荒:唐代荆州每年解送的举人,都不及第,当时人称作是“天荒”。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荆南应试的考生中终于有个叫刘锐的考中了,总算破了“天荒”。出头地:原是欧阳修赏识苏轼的才华所说的话,意思是苏轼将要超过自己。

  独占鳌头:进士觐见皇帝,状元正好站在雕刻着巨鳌的地方。魁虎榜:唐代欧阳詹与韩愈同榜中进士,人称魁虎榜。

  琼林赐宴:从宋太宗开始在琼林苑宴请进士。临轩问策:皇帝亲自策问考试。

  同年:科举考试中同年入考并在同一榜上录取的人。座主:进士对主考官的称呼。

  龙门点额:传说黄河的鲤鱼到三月则渡龙门,得渡的化为龙,否则点额而还。后因以“龙门点额”喻指仕路失意或科场落第。雁塔题名:唐代自中宗神龙年间以后,举子进士及第,朝廷宴罢,皆集于慈恩寺塔下

  题名。

  鹗荐:汉代孔融曾向皇帝推荐祢衡,称赞他为鹗鸟。棘闱:古代考试时,有时用棘木将考场围起,故称棘闱。

  传胪:科举殿试后宣读皇帝诏命唱名叫传胪。撤棘:撤除考场四周的围棘,即考试结束。

  攀仙桂:仙桂,神话传说月中的桂树,指科举登科。步青云:青云,指高官厚禄,借指科举中试。孙山外:苏州滑稽才子孙山和同乡之子一同去参加考试,乡人之子落选。回家后,乡人问孙山其子考得如何,他说:“解名尽处(谓榜末最后一名)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红勒帛:宋代刘几写文章常说过头话,欧阳修十分厌恶,用红笔将其文章打一个大横杠,全部抹掉。后因称用红笔涂抹文章为红勒帛。

  英雄入吾彀: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科举制。唐太宗于贞观初发榜日,曾经登上端门,看到新进士一个个从榜下走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入彀,进入弓箭射及范围之内。后以“英雄入吾彀”指人才被笼络网罗。桃李属春官:唐代刘禹锡曾写“满城桃李属春官”的诗句庆贺得到门生。

  赚了英雄,慰人下第:是安慰士人落第的话。唐代曾有人作诗:“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傍人门户:投靠权贵,不能自立。

诗仙李白为何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创举,甚至对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法国大革命前夕,那些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的科举推崇备至,因为它打破了贵族对政府的垄断,使所有人都获得了参加政治活动的权利。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科举制也是现代文官制度的基础。

  科举制起自于隋,大行于唐,尤其是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参加科举已经日渐成为知识分子重要的仕途门径,全天下的知识分子无不以考上进士为荣耀。唐代进士科科举考试主要是考经学和杂文。杂文即文学作品,李白文采甚高,这对于他来说应该是优势。而且唐代科举不实行糊名,也就是说考卷上考生名字是不用遮掩的,考官对考生的信息一目了然。也正因为如此,考生在科举前有没有社会名望是很重要的。所以当时的很多考生考试前常常去考官家呈送自己得意的文章,期待留个好印象,这也就是所谓的“行卷”。李白诗名远扬,社会名望大,朝中很多人都知道他,这对于李白来说也是个优势,那么为什么李白不参加科举呢

  这不是李白不愿意,而是他没资格。关于李白的家世,目前历史学界还没有定论。李白家族的身份,其家族为何流落到西域碎叶,李白是不是出生在碎叶,甚至他是不是有外族血统,都是众说纷纭的。这些问题我们暂且不去追究,单说李白家以何为业这一点。在李白小时候甚或是出生前,李白家就已经从西域碎叶迁居到了四川江油。西域农业不发达,最发达的是商业。而且古时重农抑商,商人往往被视为游手好闲者,被士大夫们瞧不起,加之李白对自己的家世讳莫如深,只说父亲督促其读书云云,因此学者们认为李家是以商为业。另外,李白很有钱,那时有钱人要么是官,要么是商人,李家肯定不是官,那么是商人的可能性就极大了。李白终生不参加科举,估计就是受到这个家世的拖累。

  《唐六典》规定:“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已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皆不得入仕。”《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也说:“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意思是商人家的孩子和商人近亲,皆不得入仕。这样李白便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了。他最后当了翰林待诏,还是皇帝特批的。

古代的职官科举制度

  西周时期,大夫以上的爵位和官职是世袭的,大夫以下的低级职务才是挑选士来担任的。西周的士是贵族的最低层,是军队的骨干,是武士的通称。选士的基本方法是乡里来荐举,就是所谓的乡举里选。被乡里荐举出来的人叫秀士。秀士由诸侯贡献于天子,入大学学习。学成以后,天子考试其射艺,然后授予官爵。

  战国时期的士,主要指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与西周的武士有所区别。士的来源有推荐、自荐等不同的途径。能否大胆使用有才干的士人担任重要职务,是各国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

  汉代对士人采取培养和使用的政策。京师开办太学,由郡国选送博士弟子入太学学习,由太常选拔。然后据考试优劣授予郎中、文学掌故等官职。选士的另一条途径是察举,即由公卿、列侯、郡国守相等经过考察后向朝廷推荐。察举的科目,常见的有贤良方正、秀才、孝廉、明经等。汉代的察举,实权掌握在公、卿、守、相手里,所举的科目,又以道德品行为重,考试虽间有使用,但不受重视。此种方法易产生流弊。第三条途径是征辟。某些有名望的士人,皇帝不经荐举,直接征聘,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侍从左右,备顾问。

  魏晋以后,察举制度发展为九品中正制,即将察举的对象分为九等,政府按等录用,叫做“九品官人法”。中正,是推选朝官中有声望的人,担任州、郡的中正,负责对士人品级的评定。九品中正制初实行时,继续贯彻曹操“唯才是举”的原则,评定人物主要看才能,在当时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和辟举制,大小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命,选士既不须州郡的荐举,也不经中正的评定,而是由朝廷用公开考试的方法甄别选用。这便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

  唐代继承并大大发展了隋代创置的科举制度。考试科目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常科每年举行,制科是皇帝临时诏令设置的科目。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应试者以明经和进士二科最多,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当时人所重视。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一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并送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的通称举人。考试合格的,州县长官要设酒招待,叫“鹿鸣宴”。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也叫礼部试,因礼部试在春季举行,所以又叫“春闱”,闱是考场的意思。参加进士科考试,被称为“举进士”,凡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习惯就称为进士。举人、进士、秀才在唐代几乎是同一个含义,与明清时的意义不同。常科考试及第以前的士人,身份是平民,称“白身”、“白衣”、“布衣”等。科举考试合格叫“及第”、“擢第”、“等第”、“登科”。进士第一名称“状元”或“状头”。科举及第以后,就叫有了出身,也就是初步具备了做官的资格。新进士要在曲江亭子聚会游宴,叫做“曲江会”,又叫“探花宴”。游宴后,要在慈恩塔下题名,称作“题名会”。孟郊有诗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常科及第后,还须再经吏部考试,叫做“释褐(hè)试”,又叫“关试”,考试合格,才能授官。凡通过吏部考试的,均发给授官凭信,称为“告身”。

  从武则天开始,又有武举之设,由兵部考试。

  宋代对科举制度作了不少重要的改革。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于是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琼林苑,故称琼林宴。殿试第一名称榜首,第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南宋以后,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宋哲宗时,将进士分为经义、诗赋两科,分别举行考试,经义进士以经义定取舍,诗赋进士以诗赋定去留。宋代的常科考试分为州府试、礼部试、殿试三级。州府试称解试,礼部试称省试,殿试带有复杂的性质。宋代在正科之外,还设立恩科。连续考十五场不中的,皇帝用“特恩”的办法,赐予本科出身。

  辽代的科举制,专为汉人而设。考试分乡试、府试、省试、殿试几种。

  元代科举考试,蒙古、色目人与汉人、南人分开,重经义而轻诗赋。

  明清是科举制度极盛的时期,也是走向衰亡的时期。明清科举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校和科举更紧密地结合,科举必由学校,进学校成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清学校有两种:国学和府、州、县学。国学是中央一级的学校,府、州、县学是地方学校。国学初名国子学,后改称国子监。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贡生是由府、州、县学的生员中选贡的,意思是把人才贡献给皇帝。清代的贡生有六种:岁贡、恩贡、优贡、拔贡、副贡、例贡。前五种算是正途出身,总称五贡。府、州、县、卫设立的学校,一般称为郡县学,也称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别称庠生、秀才、博士弟子员,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明清正式的科举考试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乡试又称大比,因考试期间定在秋季,故又称“秋闱”。乡试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会试在乡试后一年举行,考中的称贡生,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会试后同年举行,应试者为贡生,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录取分为三甲:一甲取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状元为鼎甲之首,别称鼎元;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都称传胪。进士榜都用黄纸书写,所以叫做黄甲,一般也称为金榜,中进士称为金榜题名。明清的乡试和会试,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要求代圣人立言,结构要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这种文体称为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股文形式死板,严重束缚了人们思想。进士、监生、举人,可以按不同情况授予一定的官职。秀才不能授官,但是可以被聘为长官的幕僚。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科举趣事的历史典故

  榜眼不服气,肉搏成状元

  今天的高考虽然比较公平,但面对结果,仍会有考生不服气;古代,这种情况更不少。北宋初年,王嗣中参加科举考试,以第二名的成绩中了进士。但王嗣中却很不服气,认为排在第一名的进士赵昌言不如自己,于是就向有关部门投诉。当时,考试名次虽然排出来了,但还没宣布状元是谁,所以王嗣中就想争一把,把这个状元争过来。此事反馈到了宋太祖赵匡胤那里,赵匡胤没经历过这种事,就命人将王嗣中和赵昌言二人带到殿上来,让他们分别陈述理由。于是,二人就在大殿上吵了起来,各说各的理,谁也不服谁。

  赵匡胤心想:这样吵下去,吵到天亮也吵不出结果啊!便对二人说:“你们别吵了,现在,你们二人以手相互搏斗,谁胜了谁就是状元!”

  众人一听,以为皇帝是在开玩笑呢,但王嗣中反应快,趁赵昌言还在发愣的时候,就抬手向赵昌言头上打去。赵昌言是个秃头,当时戴着帽子,王嗣中一打,一下子把他的帽子打掉了,露出了明晃晃的秃顶;王嗣中捡起赵昌言的帽子,向赵匡胤说:“陛下,臣胜了!”众人见了,哈哈大笑起来,赵匡胤也大笑起来,宣布说: “好吧,那就以王嗣中为状元,赵昌言为榜眼吧!”

  惹恼皇帝,发配边区

  王嗣中实在是很走运,但并不是人人都有这样好的运气。明永乐四年,莆田人陈实考中了进士,那一年的头名状元也是莆田人,叫林环。陈实这个人,心胸狭隘,嫉妒心强,十分自负,认为同乡林环平时的成绩和名声远不如自己,怎么他就能当上状元而我就没当上呢?于是便上疏给皇帝,说这次选取状元的结果不公平,应该存在暗箱操作情况,希望皇帝能明察。

  永乐帝朱棣接到举报后,对这件事很重视,亲自召见陈实当面询问。陈实便向朱棣说:“陛下如果不相信我的才学在林环之上,可以任意出一百道题,我肯定都能答得上来。”朱棣见他如此自信,就让有关人员草拟了一道百问策,自己亲临考场,命陈实和林环当面答题。他们二人答完后,朱棣看了一下,感觉答得都很有水平,难分上下,就没有要更改状元的表示;陈实依然不服,在朝堂之上与林环争论,情急之下,陈实竟然大吵大闹起来,此举令朱棣大为不满,当场降旨将陈实发配到边远地区戍边。

  陈实到达流放地不久,就憋气加窝火一命呜呼了,他的两个儿子也相继丧命,其他亲属也受到连累。直到嘉靖年间,朝廷才不再追究。

  大风刮跑卷子,考生被除名

  科举制度只能使极少部分人改变命运,多数人只能落榜而归。落榜的原因,成绩不够当然是主要的,但也有其他五花八门的影响因素,让人大开眼界:正德十二年,有个叫刘淮的人参加科举考试,这个人饱读诗书,中举应该没什么问题。可是,正当他在考场答卷时,忽然刮过来一阵风,把他的卷子刮跑了,卷子随风飘飞,飞过了五凤楼、落到了南御河边。卷子被找回来之后,负责录取工作的杨阁老在卷子上批了 “不谨”两个大字,刘淮因此便落榜了。杨阁老所批的“不谨”是什么意思?按字面的理解,很可能是指责刘淮“不谨慎”,可是,卷子被风刮走的事纯粹是偶然现象,再谨慎的人也不可能预测到,因为这个革除刘淮的功名,的确有些荒唐。

  幸运儿中的幸运儿

  科举考试的竞争十分激烈,因此,能胜出者都是幸运儿;那么,如果有人没答完卷子却依然胜出了,就应该是幸运儿中的幸运儿了!宋代有个叫刘之杰的人,就是“幸运儿中的幸运儿”。

  某一年,刘之杰参加科举考试,策论题刚做了一道,肚子便疼痛难忍,只好拿着没答完的试卷往茅房跑。到了茅房后,他把试卷插在了茅房门上,打算等解手完毕之后再带回考场继续答题。但他解完手后,急匆匆地就往考场赶,忘了拿试卷这回事,等到了考场才想起来,回去找时,试卷早已不见踪影,他只好自认倒霉,认定自己这回是没希望了。

  但几天之后,他竟然发现自己中了进士,而且还名列前茅!他觉得此事蹊跷,但一直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刘之杰后来官至制置史,有一回,他到某州视察工作,当地的官员接待他,在聊天时,那名官员说:“我与大人恰好同年登第,有一事正想告知大人。”刘之杰便问他是什么事,那名官员屏退了左右,对刘之杰说:“当时我在考场上,也去上厕所,见到了您遗落的卷子,发现还欠第二、第三两道大题没做,就顺便带回了考场,替您把那两道题答了,然后交给了考官……”刘之杰一听,如梦方醒,连忙向那名官员表示感谢,说:“我一生官场仕宦,都是您所赐的啊!”

黄观:科举史上“连中六元”第一人

  明清时期,“状元”特指殿试第一名,依次而下,会试第一名称“会元”,乡试第一名称“解元”,院试、府试、县试第一名则通称“案首”。

  科举之途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个“状元”已属不易,连中“三元”则尤为难得,至于从县试到殿试,六战六捷,六获第一,难度自然最大。

  有人做到了,他就是明代的科场奇才黄观。

  黄观,生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南直隶贵池人(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黄观以贡生的身份入太学。这年八月,他参加乡试的考试,获得第一名,中“解元”。次年应会试,又得了第一名,中“会元”。同年,他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亲发策问的殿试,再次获得第一名,成为了“状元”。这样,明代第一个连中三元的读书人就诞生了。

  一个考生只有在三次大考中都得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三顶桂冠为同一人所摘取,才能称之为“连中三元”。想想全国有多少人才在竞争,再有才华的考生也很难保证每考皆榜首啊,只要有一次考个第二,就不是“连中三元”了。

  历史上先后共有17名学子过关斩将而“连中三元”!他们是:唐朝的张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寘、王若叟、冯京;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黄观、商辂、王名世;清朝的钱檠、陈继昌和戴衢亨、王玉璧。他们不愧是历代之俊彦,是奇才中的奇才!

  人们回顾黄观的科举之路时,发现他不但得中“三元”,而且在入太学前的县试、府试和院试三次考试中,也均是第一名。在他的科举道路上,可谓一帆风顺,屡屡夺魁,在明代科举考试的成绩上取得了六个第一名,创造了科举考试史上的奇迹。

  黄观在洪武、建文两朝官运亨通,得到两代帝王的赏识。中状元后,在翰林院任修撰,并讲学于东宫。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升任为礼部右侍郎,这可是仅次于尚书的副部级高官了。

  1398年,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黄观与方孝孺、黄子澄等,都成为建文帝颇为倚重的股肱之臣。燕王朱棣拥兵自重,入朝不拜,黄观密奏建文帝扣留燕王,称“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

  无奈建文帝优柔寡断,不听劝谏,纵虎归山,终于酿成大祸。燕王归去后,在北京起兵,发动“靖难之役”。

  黄观草拟诏令,要燕王罢兵归藩,束身谢罪,言辞甚为激烈。燕王大怒,从此怀恨在心。

  懦弱的朱允炆被他的叔父朱棣在建文四年(1402年)夺去了皇位,此事被称为靖难之变,建文帝不知所踪,残暴的朱棣大肆杀戮建文朝的旧臣,凡是不合作的一律杀掉,家人妻小也被收没官府,充当奴隶。

  朱棣即位后,拟定了一份50多人的“奸臣”名单,包括方孝孺、黄子澄等,黄观名列第六。有传言称传国玺在黄观处,朱棣遂命人抄了黄观的家,将黄妻翁氏和两个女儿逮捕起来,发配给驯象的奴隶为妻。面对这种侮辱,翁氏早有死志,故将钗钏首饰都交给象奴去换酒,趁机带着两个女儿和十余名家人投河自尽。

  黄观此时正溯江而上募兵,行至安庆时,从下游溃逃的士兵处获悉燕王即位,大势已去。获悉夫人为了名节而死,黄观很欣慰,命人将船行至家乡贵池罗刹矶的江面上,站在船头穿好朝服,面向东方叩拜,然后纵身跳入滚滚江中。

  矢志忠君的黄观悲壮地为建文帝殉难了,但对其恨之入骨的朱棣却仍不放过他,专门让人扎了草人,带上黄观的帽子,放到街上斩首示众。更残忍的是朱棣下令屠杀黄氏家族所有的男丁,历史记载,仅有黄观的弟弟黄觏留下一子,幸运地躲过一劫。怒气未消的朱棣还命人删改了登科录,把黄观的名字划掉,剥去其状元名号。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是任何人都篡改不了的。天才书生黄观的辉煌科举成就,将永远地镌刻在中国教育史册。

  科举史上“连中六元”者,除了黄观,还有一位,他就是乾隆年间的钱棨,江苏省苏州府长洲县人。他以县、府、院试三个第一考上秀才,人称“小三元”。

  乾隆四十四年乡试,钱棨考中第一名解元;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进京会试,钱棨得中第一名会元;同年紧接着在殿试中,钱棨又摘得状元桂冠,从而成为清代第一位连中三元的状元,也是中国科举史上第二个“连中六元”者。此后,再无人能获此殊荣,成为了遥远的绝响。

王国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

  动物王国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又要到来了。大家都在期待着,但又害怕。因为每年状元总是在狐狸家族里产生,因此,如今负责录取的官员全是狐狸。狡猾的狐狸自知自己文章虽能下笔千言,但常常是离题万里。所以每次都是使劲浑身解数提前探到作文题目,然后别的动物帮他们写。到时候,他们只要拿出来抄就可以了。今年也一样,被选参加参加今年科举考试的狐狸又在征文章了。

  不久,果然有一只小白兔来送文章,狐狸一看这文章,就暗自高兴,便和善的告诉小白兔今年的考题是《指南针》,要她以指南针为题写一篇文章来,还威胁说:“你要是胆敢泄露秘密,我让你们兔子家族参加不了本次科举考试,还要……”!

  没过几天,狐狸就收到了一篇精美的文章,心里暗想:“过几天,将要一举成名,成名后:地位、金钱……”。

  正式科考如期在令所有动物都向往的花果山第一水帘洞里开考了,考场里,狐狸非常神气的做到座位上开始写“妙文”,又很快交卷了。洞口四周的山坡上挤满了参加科考人员的亲朋好友,议论纷纷,有的说:考什么考,还不是狐狸中状元?,有的发牢骚:为什么年年考中的是他们?狐狸的亲属也在众人间扬眉吐气的走来走去,好不威风。

  狐狸正准备走马上任之时,考官却发现了一篇关于揭发狐狸家族的文章,而且是有根有据的。原来,小白兔在给写文章时,在文章里巧妙地融进了有关狐狸家族作弊中举的情节。文章公布在榜上,事情败露无疑。狐狸别说上任了,就连往届中举的也被一概免职,而且,终生不能再参加科举考试。

  原来,此白兔非彼白兔,此乃月宫嫦娥仙女的玉兔,是风嫦娥之命来惩罚狐狸的。玉兔算准了狐狸因高傲自大,而不会细读文章,知道考官也认真读其他文章,而直接只将狐狸的文章贴到榜上。

  从此,动物王国里一切太平,没有人再敢徇私舞弊了。

高考 科举

  一百年前,科举制度在中国废除。

  一百年后,高考在中国泛滥!

  现在的高考我总觉的与古代的科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以前出现的是范进,考到老!现在也不是这样么?高三复习三年四年的枚不胜举,我的几个叔叔家的孩子都是复习了三年才考上了二本。其中有一个孩子对我叔叔说:爸爸,你再让我复习,还不如让我去死的好!

  前天,我亲哥哥的高考成绩刚下来,考的很少,三本都上不了。我思绪万千。他平常学习很努力,而结果却出人意料!哥哥说;没办法,现在的复习生太多了!

  我现在的学校也是所谓的省重点,但是前天我的一个高三朋友对我说的话却让我深思,他说:我们高三的一个复习班的升学率能顶17个新生班的!我听后明白了现在的高三确实是复习生的天下!

  邓小平恢复高考确实是个明智之举,但是现在的高考已经畸形!大学的招生依靠的仅仅是分数,而不是能力!分数那么高能做什么?!无怪 外国的专家说:中国的老师是出难题的专家,中国的学生是考高分的机器!

  面对这样残忍的高考制度,我想这也许是中国教育的障碍!

千年科举

  任何事物的具有联系性。

  联系到科举制产生的时代——隋,隋文帝杨坚终于从他的外孙儿那里夺取了政权。这也就是说,杨坚从千千万万个士族门阀中脱颖而出,一举取代宇文氏成为天下最大士族掌门人。

  借助家族门阀的力量,杨坚成功登上了帝位,这也同时让他被世家力量感到恐惧震惊。一个家族势力强大到最后就可以威胁到中央皇权,甚至改朝换代,对于他来说,这对中央集权极其不利。然而天下读书人十之八九都出于世家门阀,寒门士子在朝廷几乎屈指可数,如若以武力清洗天下门阀,若成功朝廷这个巨大机器就会一举瘫痪,若失败,隋朝就只能灭亡,天下门阀会推出一个新的世家来代表他们利益。

  成败与否,到头来,只是一场空,于己于人皆不利,于是科举制应孕而生。在科举制产生之前,朝廷只是世家大族变相统治天下一种工具。当朝廷的意志充分体现世家大族利益,这才是有效的。汉朝察举制只是世家大族对其做官途径的一种堂而皇之的掩饰机制。利用这个机制下,他们找到了他们做官“合法正当”的途径。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东汉政府名存实亡,它已经无法代表世家大族的意志。于是它们就将目标锁定新一代曹氏接班人曹丕。此时曹丕也急着称帝,双方一拍即合。但世家大族却吊足了曹丕的胃口,陈群上奏《九品中正制》,表示只要曹丕同意,他们就让曹氏做天下门阀的代表,让曹丕称帝。曹丕为了称帝,二话不说同意了,在这场皇权与门阀战争中,世族门阀完胜,它们掌握了做官途径。因此当魏迟迟无法统一,中原世家大族的利益无法伸到荆益扬三州,它们对曹魏政权失望了,司马氏又被推上历史舞台。

  由此观之,由世族所主导的政权太强大,因此必须有一股力量平衡。终于历史在千辛万苦抉择之后选择了选择了寒门士子。杨坚正是看到下层寒门士子交际等待掌握政权信号,于是他开始实行科举制,让寒门士子到中央做官,这是一支新兴的由国家扶持的势力。士族势力终于完全形成,这股势力讲主宰中国大千年之久。因为两种势力在朝中交错平衡,终于中央集权得到了巩固。直至世家大消失它完全失去了左右政权的实力。因此科举制所带来的最直接后果是两方受益,一方受难。

  然而任何一种事物不是十全十美的,经历各代皇帝的“完善”,科举制成为中央集权的一种工具。也许最让人气愤的是明清八股取士使中国在近代与世界脱轨,中国的科技人才是少而又少,同时这一直接后果又导致中国人民变得愚昧,就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为他会写四种“茴”沾沾自喜。可笑科技只在明末那个混乱时代才获得昙花一现发展。

  但我却认为,八股取士同时也在那段时间起到积极作用。要知道八股取士同时也涌现大批进士状元,你能说他们不优秀吗?毕竟同样是读书人,但他们是佼佼者,说明他们能力强,他们既然能对八股有更好成绩说明他们勤奋,他们的勤奋使不会碌碌无为。现代中国人更多看到失败者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然而大家也应看到成功者,他们“一日看遍长安花”是何等潇洒快乐,人们更多看到他的缺点而群起攻之。担任在同情失败者同时也不要忘记还有那些一夜从寒鸦变成凤凰的人。他们苦读十年摆脱贫寒。

  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制,延历千年的科举制终于寿终正寝了,当时有识之士都认为这从根本上阻碍近代中国发展。他们没有想到科举制也曾出了苏轼、王安石、张孝祥、张謇这些人。英国学者到中国考察,就认为中国科举制是最好的选举人才方式,稍微改变一下在英国流行在世界通用。

  科举制被中国人创造,然而也被一群不懂改变它的人击得粉碎。新中国成立后实行高考制度,保留其形式改变其内容,使其为中国培养无数精英。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小乔治的神奇魔药

童话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