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的故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历史上真实的姜子牙的身世背景

  大多数人知道姜子牙是因为电视机《封神榜》,讲诉的是姜子牙带领众神帮助周文王取得江山的故事。小说、影视剧中的姜子牙是昆仑山玉虚宫元始天尊的座下弟子,后奉命下山,扶周灭商,其间历经种种磨难,最终消灭殷商,成就封神大业。但这毕竟文学艺术作品,那么在历史真实的中姜子牙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姜子牙是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也称为吕尚、吕望,别号飞熊。他复杂的姓氏和他的先祖有关,他的先祖本姓姜氏,曾是四岳(部落首领)之一,后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在舜、禹之际被封于吕,因此从其封姓。关于姜子牙的具体故里还有争议,但一般认为是山东省东部的日照、莒县一带。

  姜子牙虽然出身显赫,但到商朝末年时家道早已没落。据相关文献记载,姜子牙曾做过屠夫、小商贩,曾屠牛朝歌,卖食棘津,还有的说他是朝歌之屠佐也,棘津迎客之舍人也。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姜子牙曾经是赘入妇家的女婿,后因不善生计不妻子逐出家门,这在小说、影视剧中也有体现。

  还有一些文献中记载,姜子牙在遇到周文王之前,曾经在商朝中担任过低级官职,后来因不满商纣王的暴虐无道而弃职,游说天下诸侯,但无所遇,于是便隐居在渭水河畔。一次西伯姬昌在出猎前进行占卜,卜辞上说: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

  果然文王在渭水北岸遇到钓鱼的姜子牙,文王大喜,言道: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因此称呼姜子牙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姜子牙尊为师。此后在姜子牙的辅佐谋划下,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心向周。

  文王死后,武王即位,姜子牙被尊为师尚父。经过几年的准备后,武王决定兴师伐纣,出征前进行占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臣恐惧不安,只有姜子牙坚决主张进军,武王于是出征。此后经过牧野之战击溃商军,纣王在鹿台自焚,武王大军进入朝歌,商朝灭亡。

  武王已平定商纣后,成为天下之主,他便开始封赏有功之臣,首先他就把姜子牙封在东部营丘,建立齐国。姜子牙在东去封国的途中,有人对他说: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姜子牙听了此言,连夜穿衣上路,黎明就到达齐国。正赶上莱侯带兵来攻营丘。原来营丘毗邻莱国,而莱人是东夷族,他们趁商纣之乱而周朝刚刚安定,无力平定远方,因此和姜子牙争夺国土。

  姜子牙到达齐国后,修明政事,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因此人民多归附齐国,齐成为诸侯中的大国。武王病死后,年幼的周成王即位,由周公旦辅政,这引起了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的不满,他们联合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变,连东方的淮夷也反叛。

  为此周公派召康公通知姜子牙: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此间五等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你讨伐。齐国因此可以征讨各国,形成东方各国事实上的领袖。最终在姜子牙的支持下,周公旦彻底平定叛乱,周王朝得以安定。

  史书上记载康王六年,齐太公望卒,太公之卒百有馀年,子丁公吕汲立,姜子牙究竟活了多达年岁,史书上没有准确的记载。

  但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的推算,周康王六年是公元前1015年,姜子牙的的生卒年大致为公元前1128年公元前1015年,即113岁。当然这只是大致的年限,也有其他的说法。

  姜子牙是一位满腹韬略的政治、军事家,被誉为兵家之祖,他所着的《六韬》,又称为《太公六韬》、《太公兵法》、《素书》,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军事着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由于姜子牙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此后姜子牙一直受历代统治者的崇尚,被誉为武圣。739年唐玄宗下诏追封姜子牙为武成王;宋朝时姜子牙所着的《六韬》被列入武经七书,他本人被追封为昭烈武成王。在武庙中,更是以姜子牙为首。

  在元明时期,姜子牙逐渐被神化,明代万历年间,道士许仲琳创作《封神演义》,从此,姜子牙由人变成了神,太公在此,诸神退位、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在民间广为流传。

  在小说中姜子牙有一次不成功的婚姻,而且没有儿女,但根据文献记载姜子牙的儿女很多。除了继承王位丁公吕汲外,还有许多,他们很多都成为今天一些姓氏的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姜子牙还有一个女儿,史书上称她为邑姜。邑姜嫁给了周武王,生下了周成王、以及晋国的开国国君唐叔虞,山西太原的晋祠供奉的就是唐叔虞和邑姜。

  而姜子牙建立的齐国,在春秋时期一直是东方的大国。特别是在齐桓公姜小白的统治下,更是将霸业推到了顶峰。此后公族势力逐渐削弱,最终在公元前386年贵族田和自立为国君,废除齐康公,将他迁居于海滨,姜齐正式灭亡。

姜子牙的故事

民间的神话故事之姜子牙封神以后属于什么神

  姜太公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国文艺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还是中国神坛上一位居众神之上的神主。作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为“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

  是管神的,在天庭没有职位.他只能用打神鞭打封神榜上有名的神

  所以他并不是神,而是有管理神的权利的人。

  传说

  他就是没封神,享受人间富贵了。

  姜子牙封了那么多的神,却给自己没有留下任何位置,让人们大惑不解。于是纷纷猜测姜子牙为什么会是这样忘我无私。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姜子牙本来是把玉皇大帝的位置给自己偷偷留下的,但是有一个叫做“张友仁”的人,事先猜出了姜子牙的私心,就藏到姜子牙的封神台下。姜子牙封了众神,独独没有封玉皇大帝,于是有神仙就质问到,为什么还不封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到底该由谁来做?姜子牙唐塞说:“不用急,自然有人。”

  这时,那个藏在台下的名叫“张友仁”的人跳出来,说:“谢谢丞相,友仁在此”,姜子牙没有办法,只好把玉皇大帝的位置封给“张友仁”,而姜子牙自己什么神位都没有了,最后只剩下一个门神的位子,他自己只好委屈自己,当了门神。这是流传甚广的一个说法。另外,又有说法说,张友仁骗走了玉皇大帝的封号后,封神已经结束,姜子牙自个没有了位置,只得爬上天宫屋顶,坐在上面吼道:“姜太公在此,诸神回避”,他成为一个屋顶上的什么小神。

哪吒帮助姜子牙的故事

  话说哪吒帮助姜子牙打败朝歌之后做了大官,有了三头六臂,但是好事不长,灾难降临。

  这一天哪吒闲来无事,便在天庭四处闲走,突然看见凡间的人们在大声读书,便起了想做平凡人的心思。于是他便去找玉帝,玉帝是文人,看他想出风头,便想让他吃吃苦,就答应让他去人间读书。这件事让孙猴子知道了,他想这几年虽然当了斗战胜佛,人人都给面子,但哪吒从来都不理会他,因此想去耍耍他。说着便拔了两根带虱子的猴毛吹成了两个小猴,想让他们打听那厮的的去处。但很久也没看见两个猴子回来,孙猴子便自己去找。看见那厮在学校里读书,他便用隐身术来到哪吒身旁,用一本书打在了哪吒的书上,只听“呀”的一声,同学们都向哪吒看过来。哪吒知道一定有人在耍他,便用灵魂出鞘来寻找对手,一看孙猴子在那打他的肉身,便用三味真火烧他的猴毛。不料,猴子被烧到处乱跑,引起了大火,因此学校也被烧没了。悟空因此更为不爽,告上天庭说哪吒因学习不好,所以到处放火,而我因救火被烧伤。玉皇大帝听后大发雷霆,将哪吒问罪打下人间。从此悟空大受欢迎,而哪吒因大烧学校而导致无人理会,最后沦落为乞丐。

  唉,这可能就是社会吧!

政治家名人故事:姜子牙名子的由来

  纣王无道时,在西歧渭水河边,有一个健壮美丽的女孩,正在耕作。她无父无母,因为她的父母在她十五岁时已去世,为了生存,她只好自耕自食,虽然辛苦,但也练成了一副健美的体魄。她姓姜名华,她的先祖世居西歧,是当地一个古老的氏族,名为华胥族。姜华是一个十分孝顺的姑娘,别人只是每年清明节,才去拜祭祖墓,但她几乎每隔三天,便上爹娘的坟前祭拜,顺便倾诉自己凄苦孤寂的心曲。姜华家的祖坟在大象岗,为什么叫大象岗呢,是因为它的形状就象一头横卧的巨象,有眼有鼻子甚至还有两块很象象牙的巨大长条石块呢。一天,姜华前往大象岗时,天色已近黄昏,但是西面夕阳艳丽无比,斜挂在西山之上。姜华目送夕阳,不由叹了口气,喃喃地说道:“夕阳无限好,可惜时不长……哎,

  美好的事物,为什么总是不长久呢?……为什么?”虽然她心有感触,但凭她的阅历,要能释探这天地乾坤奥秘,简直比登天还难。她左思右想,无论如何也想不通。眼见爹娘下葬的坟墓就在眼前不远了,姜华叹了口气,感到心中有千言万语,但却无人可以倾诉,一时间只有加快步伐向爹娘的坟墓奔去。突然,她的右脚踏入一个山地中的陷坑,陷坑中立刻传上一股炽热的暖流,沿脚心直达到腰部,姜华根本不能动弹,因为这股暖流令她的脑袋一阵昏眩。

  姜华怔怔地僵立不动,好一会,她才如梦初醒的回过神来,她心中奇怪,连忙转头向右脚所踏的陷坑一看,不由一阵惊惶,几乎失声叫了起来。原来细看之下,这陷坑长近三尺,前面有五个一排的小坑,中间稍微隆起,后面是一个圆形的更深的陷坑,合起来看,便恰如一个活灵活现的脚印。这一判断不当紧,姜华不由地失声叫了起来。假如这真是一个脚印的话,那么这个脚印的主人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了,因为姜华的脚仅占这个巨形脚印的十分之一。惊愕之下她连这个脚印是新是旧也没注意,匆匆忙忙在爹娘坟前祭拜几下,叩了个头便回家了。

  姜华回到自己的茅草屋,草草地弄饭吃了便上床睡了。因为她忽然感到神思困倦,肚腹乱翻,闷闷欲吐。这等症状,犹如女人怀孕了似的,姜华年仅十八岁,父母早逝,自然不知这些。她睡了会儿,突然感到眼前一片雪亮,连忙睁眼一瞧,只见窗外有一团浑圆而又分八面的怪光,翻滚而进……她吓得张口失声高叫,不料她张口之际,怪光呼地钻入她的口中,骨碌碌地滑进他的肚子里了。姜华吓得做声不得,动弹不得。她还突然发觉,自己的腹部竟然比平日涨起了很多,更可怕的是此时仍在不断地缓缓涨大。正在此时,她的耳际忽然传入一个古老而苍劲的声音,只听这个声音说道:你今天所踏的脚印是伏羲当年留下的,你腹中的孩子。

  正是因你误踏脚印而孕。伏羲与你有通灵之缘,却无面晤之分。不过也不必失望,日后见婴孩,即如见伏羲一样。另外,八面怪光是隐含天地奥秘的八卦,其入你腹中,已与你所怀婴孩浑然一体,那么这个孩子,也就是八卦之子了。此子日后之成就,必成为万世之师表,姑娘亦可因此名留千古。此婴降世,一定要小心抚养,可从姜姓。

  七个月后,姜华忽感肚腹一阵涨痛,她眼前一黑,便昏了过去。突然半空中一个八面圆盘状的光环灼灼大放光华,耀眼夺目,又听到一阵婴儿咯咯的笑声,把她从昏迷中惊醒了。姜华连忙睁眼一瞧,不由得又惊又喜,原来她身边,已经躺着一个白胖的儿子了。这时她又惊奇地发现,自己的肚腹已经变回原状,与怀孕前根本毫无异样如同她少女时的身体一模一样。姜华想,孩子既然是八卦之子,名字之中自然该有一个“子”字,而且,孩子是因自己在祖坟大象岗踏伏羲脚印受孕而生,大象以牙为贵,名字之中该有一个“牙”字,孩子又随我的姓,就叫姜子牙吧。

  这正是:

  六韬留下成王业,妙算玄机不可穷。

  出将入相千秋业,伐罪吊民万古功。

  运筹帷幄欺风后,燮理阴阳压老彭。

  亘古军师为第一,声名直并泰山隆。

姜子牙智斗白骨

  一天,天宫中的姜子牙到人间视察民情,他来到了一个村庄,但是他发现街上没有一个人,他心里就奇怪了。这是一个村民走了出来,告诉姜子牙:“你怎么还在街上,这里有个白骨精,他每天晚上都出来抓一个小孩和一个大人,你赶紧回家吧。”姜子牙说:“不用怕,今天晚上我就收服它。”

  夜里,一阵狂风吹来,白骨精出现了!姜子牙马上变出一个小孩。白骨精看见街上有两个人,它赶紧伸出爪子,向两个人跑去,姜子牙听见有脚步声,赶紧抽出宝剑,一道向白骨精刺去,白骨精倒下化作一团烟雾向山洞跑去。姜子牙一看,立刻把山洞封住了。

  到了早上姜子牙告诉村民白骨精不会吃人了。村民说:“谢谢姜大侠,谢谢姜大侠。”而姜子牙以飞到天宫去了。

姜子牙钓鱼的历史典故

  姜子牙尊称姜太公,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享有盛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曾畏佐周武王伐纣灭商。他是今卫辉市太公泉人。太公姓姜名尚,又名吕尚,是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功臣。他在没有得到文王重用的时候,隐居在陕西渭水边一个地方。那里是周族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统治的地区,他希望能引起姬昌对自己的注意,建立功业。

  太公常在番的溪旁垂铃。一般人钓鱼,都是用弯钩,上面接着有香味的饵食,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诱骗鱼儿上钩。但太公的钓钩是直的,上面不挂鱼饵,也不沉到水里,并且离水面三尺高。他一边高高举起钓竿,一边自言自语道:“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

  一天,有个打柴的来到溪边,见太公用不放鱼饵的直钩在水面上钓鱼,便对他说:“老先生,像你这样钓鱼,100年也钓不到一条鱼的!”

  太公举了举钓竿,说:“对你说实话吧!‘我不是为了钓到鱼,而是为了钓到王与侯!”

  太公奇特的钓鱼方法,终于传到了姬昌那里。姬昌知道后,派一名士兵去叫他来。但太公并不理睬这个士兵,只顾自己钓鱼,并自言自语道:“钓啊,钓啊,鱼儿不上钩,虾儿来胡闹!”

  姬昌听了士兵的禀报后,改派一名官员去请太公来。可是太公依然不答理,边钓边说:“钓啊,钓啊,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

  姬昌这才意识到,这个钓者必是位贤才,要亲自去请他才对。于是他吃了三天素,洗了澡换了衣服,带着厚礼,前往番溪去聘请太公。太公见他诚心诚意来聘请自己,便答应为他效力。

  后来,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还帮助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 灭掉了商朝,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姜子牙的成语故事:愿者上钩

  1.姜太公在渭水边钓鱼,是用无饵的直钩放在水面三尺上钓的,按常理是根本钓不到鱼的,可是偏偏遇到文王,认为他是奇才而重用了他。

  如今在现实生活中,对于这个成语(现在已经作为成语了)的运用,已经是超越原意的引申义了。比如:买彩票的头奖的中奖率实在是太低了,可是买的人都是冲着头奖去的。站在卖彩票的人的角度,就可以说卖彩票是“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再比如:买彩票的人中,有人只买一个或几个他认为吉利的号码,他对这些号码充满信心,有的坚持数年痴心不改,他说:我是“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2.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 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

  释义 “太公”,即周初的姜尚,又称姜子牙。姜太公用支钩不挂鱼 饵钓鱼,愿意上钓的鱼,就自己上钓。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圈套。

  故事 太公姓姜名尚,又名吕尚,是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功 臣。他在没有得到文王重用的时候,隐居在陕西渭水边一个地方。那 里是周族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统治的地区,他希望能引起姬昌对自 己的注意,建立功业。

  太公常在番的溪旁垂铃。一般人钓鱼,都是用弯钩,上面接着有 香味的饵食,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诱骗鱼儿上钩。但太公的钓钩是直 的,上面不挂鱼饵,也不沉到水里,并且离水面三尺高。他一边高高 举起钓竿,一边自言自语道:“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 己上钩吧!”

  一天,有个打柴的来到溪边,见太公用不放鱼饵的直钩在水面 上钓鱼,便对他说:“老先生,像你这样钓鱼,100年也钓不到一条鱼 的!”

  太公举了举钓竿,说:“对你说实话吧!‘我不是为了钓到鱼,而是 为了钓到王与侯!”

  太公奇特的钓鱼方法,终于传到了姬昌那里。姬昌知道后,派一 名士兵去叫他来。但太公并不理睬这个士兵,只顾自己钓鱼,并自言 自语道:“钓啊,钓啊,鱼儿不上钩,虾儿来胡闹!”

  姬昌听了士兵的禀报后,改派一名官员去请太公来。可是太公 依然不答理,边钓边说:“钓啊,钓啊,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

  姬昌这才意识到,这个钓者必是位贤才,要亲自去请他才对。于 是他吃了三天素,洗了澡换了衣服,带着厚礼,前往番溪去聘请太 公。太公见他诚心诚意来聘请自己,便答应为他效力。

  后来,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还帮助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 灭掉了商朝,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姜子牙的成语故事:覆水难收

  解释:意思是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表示事已定局,不可挽回。

  典故:宋·王桃《野客丛书》:“若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

  商朝末年,有个足智多谋的人物,姓姜名尚,字子牙,人称姜太公。因先祖封于吕,又名吕尚。他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周朝,立了大功。

  姜太公曾在商朝当过官,因为不满纣王的残暴统治,弃官而走,隐居在陕西渭水河边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为了取得周族的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的重用,他经常在小河边用不挂鱼饵的直钩,装模作样地钓鱼。

  姜太公整天钓鱼,家里的生计发生了问题,他的妻子马氏嫌他穷,没有出息,不愿再和他共同生活,要离开他。姜太公一再劝说她别这样做,并说有朝一日他定会得到富贵。但马氏认为他在说空话骗她,无论如何不相信。姜太公无可奈何,只好让她离去。

  后来,姜太公终于取得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又帮助周武王联合各诸侯攻灭商朝,建立西周王朝。马氏见他又富贵又有地位,懊悔当初离开了他。便找到姜太公请求与他恢复夫妻关系。

  姜太公已看透了马氏的为人,不想和她恢复夫妻关系,便把一壶水倒在地上,叫马氏把水收起来。

  马氏赶紧趴在地上去取水,但只能收到一些泥浆。于是姜太公冷冷地对她说:“你已离我而去,就不能再合在一块儿。这好比倒在地上的水,难以再收回来了!”

关于姜子牙的故事总结

  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为我们解读《三字经》时,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当历史进入商纣王时代的时候,一樵夫看见渭水之滨的磻溪有一老翁在垂钓,感到非常奇怪。其实,垂钓者比比皆是,不过就是一老者背一斗笠伸一钓竿,盯着水面,静等鱼儿上钩,这有什么奇怪

  呵呵,这老翁还真与普通的钓者极为不同,他的钓钩离水面至少三尺,而且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竟然还喃喃自语:“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

  不要说樵夫看了奇怪,恐怕,任何人看见都会奇怪。

  樵夫以为这老翁不会钓鱼,于是告诉他:“老人家,像你这样钓鱼,100年也钓不到一条鱼的!”

  老翁举了举钓竿,斜眼瞧他:“对你说实话吧!我不是为了钓到鱼,而是为钓到王侯也!”

  这就是著名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

  显然,这位老翁,就是我中华民族著名的姜太?。

  显然,姜太公要钓的不是鱼,而是周文王姬昌。

  那个年代,也许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实在太少,而探秘好奇的劳苦大众也的确太多。这姜太公奇特的钓鱼方法,竟然真传到了最高领导姬昌耳里。结果,姬昌也好奇,派一名士兵去,要把太公叫来,希望能够感觉一下这奇特的钓鱼文化。但太公并不理睬这个士兵,只顾抖着自己那根没有进到水里的老杆,斜着眼帘自言自语:“钓啊,钓啊,鱼儿不上钩,虾儿来胡闹!”

  不过他心里却在高兴,呵呵,鱼要上钩也。

  于是,他连吃三天素,洗了澡换了衣服,带着厚礼,前往磻溪去聘请太公。

  呵呵,这三天素吃的,可让太公多等三天。而且,还在心中忐忑,天知道来与不来

  机会啊,可别失之交臂。

  不过,文王来也,求贤若渴的文王,自要礼贤下士。二人不期而遇,谈得十分投机。交谈中,太公渊博的知识,正确的历史观点以及对时事的透彻分析,深深地震撼着姬昌。于是,姬昌当即请教治国兴邦良策,太公侃侃,当即提出“三常”:“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

  这意思就是说,治国兴邦,必以贤为本,重视发掘和使用人才。

  呵呵,这人才都有了,还怕不能兴邦立国

  所以,三国时候的刘劭同志总结说:“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姬昌听后甚喜:“我先君太公预言,‘当有圣人至周,周才得以兴盛。’看来,您就是那位圣人矣!我太公望子久矣!”

  呵呵,盼望先生久矣……差一滴滴儿就望穿秋水。

  史料记载: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尊称太公望,武王尊之号为“师尚父”。商朝末年人。汉族(华夏族),东海上人。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坚持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

  当时周已崛起于商朝西方,力图摆脱商朝控制,向东开拓,面对“商,周之不敌”(《左传?桓公十一年》)的情势,吕望辅佐周文王确定先改变力量对比,尔后伺机进行决战的渐进灭商方略。为隐蔽周的谋略企图,实行韬光养晦之策,如主动在周原地区光建祭祀商王先祖的宗庙,号召之前曾经背叛商王的诸侯国重新臣服商王,并不断向商王进贡财物等等,制造恭敬贤服的假象,使商纣王消除了疑周之心。由此商纣王赐命文王专西方征伐大权,而将商的主要力量用于对付东方,这为周发展实力造成良机。

  姬昌听了士兵的禀报后,想,这直钩钓鱼法也许还真有一点儿说道。于是,改派一名官员去请太公来。可是太公依然不答理,边钓边说:“钓啊,钓啊,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

  姬昌听了官员的报告,陡然意识到,这钓者必为贤才,要亲自去请他才对。

  吕望深知国家兴亡在于民心向背,故针对商朝苛剥、酷虐民众,建议文王“修德行善”,收揽人心。周对内发展生产,优抚年老、残疾之人;废除奴隶酷刑,缩小施刑范围;制定“有亡荒阅(不准收留逃亡奴隶)”的法律,取得奴隶主贵族拥护,对外调解虞、芮两国矛盾,广泛争取盟友。至文王晚年,周已形成内部稳定,诸侯方国人心向周的局面。不久,吕望又佐文王乘商朝用兵东夷之机,征服犬戎(今陕西西北部)、密须(今甘肃灵台西南),消除后顾之忧,继而兵锋东向,逐个剪除商朝羽翼,先后攻灭黎(今山西长治西南)、邘(今河南沁阳西北)、崇(今河南嵩县东北)等国,逐渐扫清东进灭商障碍,对商形成进逼之势。

  文王卒,继辅武王。吕望于武王继位第二年偕王率师东进,在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与众多反商诸侯相会,主持了大规模渡河演习。他还曾亲入商都探察情况,施离间之计,促其内部反叛。武王继位第四年(公元前1046年,另有前1057年等多说),吕望见商纣统治集团确已分崩离析,乃不顾“龟兆不吉”的占卜和“风雨暴至”的天候,促武王抓住战机,乘隙进军。大军沿途安抚商地民众,揭露纣王罪行,宣扬“恭行天罚”,分化瓦解敌人,得以顺利进至商都附近。继而在牧野之战中,吕望又率精兵为前锋挑战,当商军“前徒倒戈”之时,乘势与主力大破商军,一举灭商,开创西周王朝。

  周成王亲政后,受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其握有征伐四方大权,与新封的鲁国成为稳定东方局势、巩固周初统治的重要力量。

  其实,周人最信占卜,什么事都要用卦签占卜,如果占卜不吉,一定不会运作。但在讨商战斗中,尽管“龟兆不吉”却仍然勇往直前,而且战无不胜。这也说明,战争的关键不是占卜,而是人心所向。

  人心所向,哪有不胜利的?就算“龟兆不吉”也不会有任何影响。

  周伐商而胜利,不是占卜的吉否,而是人才的任用。

  电影《天下无贼》中,贼头葛优(黎叔)同志说:21世纪,人才最贵。

  其实,任何时候都是人才最贵,得人才者得天下嘛。

  姜太公钓鱼就是最好的证明。

  倚天屠龙记里的明教小头目朱元璋既卑鄙下流又有勇有谋,那么明教和大明朝有无关联呢?这是金庸又一笔移花接木的大作。朱元璋的起义军是靠继承韩山童创立的“白莲教”而发展壮大起来的,白莲教教宗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所以又叫“光明教”,韩山童自封为“明王”,朱元璋也承认自己早期起义军是白莲教的一支,曾效力小明王任左副元帅一职,朱元璋在多次战争中逐渐夺得了政权,后来建国,国号便随了起义之初的称呼为“明”。《倚》就是根据这段历史把光明教改成了明教。

  金庸先生的另一部著作《天龙八部》又把读者的视线引到了北宋时期。宋朝的版图很小,外围有很多其他民族政权,如辽、西夏、大理等,这些政权也在重演着有史以来的规律,壮大,杀戮,扩疆域,再壮大,最后逐渐破灭或被统一汉化。《天龙八部》便是在这样一个大历史背景下演义了一出梳不清理还乱的“民族仇冤”。说到天龙八部第一男猪脚萧峰,我们都知道他其实是被挤兑死的,在丐帮被人说是契丹人,到了契丹又放不下汉人的是非,失散多年的老爸还整天在背后搞些阴谋诡计,到最后两面不是人,只好自杀了。其实按照真实的历史,乔峰根本就不会死。

  按金庸先生自己的话说,这天龙八部是根据历史上宋辽夏当时的历史事件加以发挥写成的。也不知道金先生是没看过历史书,还是为了写小说故意歪曲历史,实际上宋和辽之间根本就是相爱相杀的好基友。辽国是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契丹人建立的政权,它建立的时间甚至比宋还要早一些,统治的区域也比宋来得大。当时中原正值五代十国战乱之时,后晋皇帝石敬瑭为了取得辽国的支持,就把现在山西大同到北京的幽云十六州让给了辽国,在《天龙八部》里经常提到的雁门关就在这片范围以内,不仅如此,他还死皮赖脸的要给辽国皇帝当儿子。没过多久,等北宋统一了南方以后,就想起这一大片土地来了。找辽国人要吧,辽国人说了,这是我儿子孝敬我的,我凭什么还给你啊。你说以前这地方是你们的,那怎么不“以前”到十几万年去啊,那时候人类都还在非洲呢。

  宋朝人就火了,我和你说领土主权,你和我扯什么人类起源,没话说了,干架!然后哗哗哗,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去打辽国,结果一点便宜没占到,皇帝反被射了一箭,以后一到刮风下雨天气变化,箭伤就发作,因医治无效英年早逝了。这算是宋辽两国最大的仇了,可是谁叫你去惹人家来着,这不是自取其辱嘛。之后宋朝每次去打辽,几乎没有赢过,花钱、死人都不算什么,主要是面子挂不住啊。契丹人也烦了,宋朝你是闹哪样啊,借打仗搞计划生育怎么着?你们有钱没地方花,干脆给我们,一年30万,我们就和平相处,今天我们心情好,附送一个大礼包,我们辽朝皇帝称呼你们宋朝皇帝叫哥哥,以后不管我们皇帝多老,你们皇帝多年轻,都不改口。这下有面子了吧。

  宋朝皇帝一想,一年30万,只不过是我几个县的税收而已,眼皮都不用眨一下,还能换来和平。而且还多了个弟弟,这个买卖可以有。就答应下来了。从此之后100多年,宋和辽再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两国关系很好。好到什么程度呢?在辽国直接称呼宋朝皇帝的名字,是要杀头的;宋朝皇帝死了,辽国全国要披麻戴孝,反过来也一样。宋徽宗听说辽天祚帝被金国打得没地方去,还主动邀约他到宋朝来政治避难。哪有那么大的民族仇恨。

姜子牙

  姜尚,别号飞熊先生,是古典名著《封神演义》中的主角。乃是昆仑山玉虚宫元始天尊门下弟子,后被派下山辅佐明君,代理封神。他老谋深算,智机过人,之前帮助周文王出谋划策,后为救少主姬发深入虎穴,最终凭借智与勇救出姬发。还多次帮哪吒逃离险境,后为周武王的智囊,起兵伐纣时被封元帅。

  姜子牙本是元始天尊的弟子,32岁上山,修炼了四十年,人间富贵于他早如浮云飘过了。他本是一心想得道成仙的,只可惜根基尚浅,仙道难成,只能把这几十年的修炼功夫换成人间的赫赫功名,享尽将相之福。他之所以下山封神,实是他师父元始天尊的安排。

  姜子牙下山前,元始天尊曾把姜子牙叫到跟前,说他生来命薄,仙道难成,只可受人间之福,这让姜子牙命中注定的无福封神。而在他最终功成并封完各路神仙之后,元始天尊念其封神有功,特许他可云游众神部,每去一处,该部正神暂时让位,就是所谓的“太公在此,诸神回避”,也有人说是“太公在此,诸神退位”。

  当时的商朝逐渐走向衰亡的时期,纣王暴虐无度,朝政腐败,社会黑暗,民不聊生。而西部的周国由于西伯姬昌倡行仁政,发展经济,实行勤俭立国和裕民政策,因此社会清明,人心安定,国势日强,天下民众倾心于周,四边诸侯望风依附。姜在麒麟崖上攻读兵书40余载,精通六韬三略,奉元始天尊之命下界替天行道。

  姜子牙最初辅佐姬昌,后来为救少主姬发而深入虎穴,最终凭借智与勇救出姬发。姬昌死后,姬发即位。姬发云集各路神仙猛将共同东征伐纣,发兵时姬发占卜龟兆不吉,行军途中又遇暴风骤雨,姬发和众臣的决心一度动摇。姜子牙力排众议,坚定伐纣的信心。姬发灭商之后,建立了周朝。

  姜子牙来到渭水之滨的西周领地,栖身于蟠溪,终日以垂钓为事,以静观世态的变化。终于,姜子牙在垂钓时遇到来此地游猎的西伯姬昌,二人不期而遇,谈的十分投机。也由此,姜子牙向西伯姬昌提出了治国兴邦的良策。于是姬昌拜姜子牙为太师,称"太公望"。此即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来源。

  在玉皇大帝看来,商周之战只是两方人马各为其主,并不存在什么好与坏。因此在众神将死后,玉帝只是按他们的能力高低进行了封神。因为在阐教元始天尊眼中的某个坏人,也许但在通天教主眼中就是好人。

  申公豹与姜子牙同拜于元始天尊门下,是姜子牙的师弟,之后违反了玉虚宫门规而被除名并拜在了碧游宫通天教主门下。申公豹本就嫉妒元始天尊给了姜子牙封神大权,而且在姜子牙下山时,没有回应他的那句“道友请留步”,故而挑动大批高人对付姜子牙,并助纣王伐西岐。不过最后的封神台上,他还是被姜子牙封为“东海分水将军”。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公司发展建议

古代十大美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