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陈与义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岳阳楼记》复习

  一)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因罪贬谪流放)守巴陵郡。越(到了)明年,政通(顺利)人和(和乐),百废具(同“俱”,全,都)兴。乃(于是)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在)其上。属(同“嘱”,嘱托)予作文以记之(代指这件事)。

  1,解释划横线的词

  2,翻译下列句子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叙这件事)

  ③.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作家的诗赋雕刻在上面。)

  3,回答下列问题

  ①.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答: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答: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③.概括以上文段内容?(答: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④.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写滕子京的政绩,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缘由,为下文做铺垫。)

  ⑤.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努力处理政事,表现他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二)予观夫巴陵胜(美好)状,在洞庭一湖。衔(连接)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广阔)无际涯(边际);朝晖(日光)夕阴,气象(景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壮丽景象)也。前人之述备(详尽)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到达)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大概)无异(不同)乎

  1,解释划横线的词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②.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噬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早晚阴晴明暗多变,景象变化无穷。)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这些都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3,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衔、吞)

  ②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

  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③“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三)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放晴),阴风怒号,浊浪排(冲向)空;日星隐曜(光辉),山岳潜形(形体);商旅不行,樯(桅杆)倾楫摧(折断);薄(迫近)暮冥冥(昏暗),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离开)国(国都)怀乡,忧谗(别人说坏话)畏讥,满目萧然(萧条冷落的样子),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日光)明,波澜不惊(动,起),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停息),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有时)长烟一(全)空(消散),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尽头)!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一起)忘。把(持,执)酒临(面对,当着)风,其喜洋洋者矣。

  1,解释划横线的词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像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

  ③.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

  4.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置之度外。)

  ⑤.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3,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答: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②.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答:浮光跃金。

  ③.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答:静影沉璧。

  ④.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⑤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答:以物喜,以已悲。)

  (四)嗟夫!予尝(曾经)求(探求)古仁人之心(思想感情),或(或许)异二者之为(心理活动),何哉?不以(因)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朝廷)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居庙堂之高)亦忧,退(处江湖之远)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在……之前)天下之忧而忧,后(在……之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如果没有)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1,解释划横线的词

  2,翻译下列句子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

  ②.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译: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在朝廷里做官就为平民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

  ⑤.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3,回答下列问题

  ①.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或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是什么?)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进”“退”分别照应什么?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3.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

  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⑤归纳以上文段的段意

  (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揭示全文中心。

  ⑥.文段中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否定。

  ⑦.文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⑧.在文中用横线画出直接抒发“二者之为”的词语。

  答:(1)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2)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总复习(1)作者写“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目的是什么?点明了滕子京的政绩。说明滕子京虽然被贬谪,却依然积极进取,有“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3)第二段表明“岳阳楼之大观”的句子是什么?景物特点怎样?“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表现了洞庭湖景象开阔而多变化的特点,渲染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4)作者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什么?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有联系吗?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吻合:洞庭湖景色开阔,极有气势,这与作者的开阔胸襟和宏伟气度吻合。(5)三四两段写出哪两种不同景色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览物之情?景色一:天气阴冷(阴);相关览物之情: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悲)景色二:春光明媚(晴);相关览物之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喜)(6)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的实质是什么?他们的悲喜之情都是“以物”“以己”而生。(以物喜,以己悲。)(7)作者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目的是什么?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之心。(8)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阔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天下为己任)。(9)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与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思想感情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思想感情不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有开阔的胸襟,以天下为己任。)(10)“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分别指什么?“进”和“退”分别指(呼应)什么?“居庙堂之高”指在朝廷做官,“处江湖之远”指不在朝廷做官。“进”指(呼应)“居庙堂之高”,“退”指(呼应)“处江湖之远”。(11)用原文语句回答怎样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12)“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指什么?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之情。(13)“微斯人”中的“斯人”指什么人?古仁人(暗含滕子京)。(14)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就全文来看,这句有何言外之意?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1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德。(16)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17)简单评价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先忧后乐”的思想是作者对待仕途进退和报效国家的道德准则,在封建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客观上有利于人民。从本质上讲,他的“忧天下”的主张是忧君思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18)“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三句话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谈你的体会。(提示:谈体会既要联系原文,又要结合自己生活。第一句可围绕政治理想谈,第二句可围绕旷达胸襟谈;第三句可围绕远大抱负和民族责任感谈。)例: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滕子京在自己的政治生涯遭受挫折之时,仍然奋发有为,政绩卓著,有积极的政治理想,这是他身上最宝贵的东西。这启示我们:生活中不会一帆风顺,只有不畏逆境,志存高远之人,方能使自己的人生永闪光芒。

登岳阳楼陈与义

岳阳楼记

  课堂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

  3.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二、难点、重点分析

  《岳阳楼记》难句解析:

  ①越明年,政通③人和,百废具兴。

  分析:(1)这句的基本结构是时间修饰复句。正句部分又是并列复句。

  (2)“越明年”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越”作“逾”讲,作“渡过”讲,这是《说文》的本义;《广雅·释估》也说“越,渡也。”二、“越”作“及”讲,这是王引之《经传释词》的说法。王引之说,“越,犹‘及’也,《书·召浩》:‘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氏举了《尚书》两个例子,《尚书》“越六日乙未”这种类型的结构共十二个,都作“到”、“及”讲。看起来两种说法似乎都能言之成理。但是根据《岳州府志》“职方考”的《宗谅求记》,的“去秋以得罪守兹郡”和“明年春……增其旧制”等材料来看,膛子京确实是从庆历六年开始修岳阳楼的,应当以第一种说法为妥。

  译文:“过了明年,政事顺利,上下和睦,一切废弃了的事儿都兴办起来啦。”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分析:“得无……乎?”有人认为有三种解释:一、用反问语气强调肯定谓语所表达的意思;二、相当于“大概”,也是肯定谓语;三、向否定事实方向推测,相当于“该不会……吧”。第一说似嫌烦琐,而且“得无”是两个词,不是一个词。异,不同。无,没有。得,能够。乎,吗,在是非问句后面的语气助词。能够没有不同吗?否定之否定之否定,亦即三重否定,这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一个强有力的发问,即“能同乎?”下文“霪雨霏霏……感极而悲”是一种心情;“春和景明……其喜洋洋”是又一种心情,具体地说明了“不能同也”。又,“日饮食得无衰乎?”(《触菩说赵太后》)等于“平时饮食能够不衰退吗?”“妾得无随坐乎?”(《史记·廉颇商相如列传》)等于:“我能够不株连受罪吗?”跟“得无”相同的是“得不”、“得非”、“得毋”、“能不”、“能无”、“能勿”。袁仁林《虚字说》:“俱反问辞,见其不能也。”再看以下推断:异(不同)——无异(同)——得无异乎(得同乎)——不相同也。“不相同也”是朴素的直陈,“得无异乎?”是委婉的发问,具有精湛的修辞技巧。

  3.至若①春和②景明,波澜不惊……

  分析:《课文》没有给“至若”作注。《历代散文选》的注释是:“至若春和景明——像那风和日丽的春天。若,像。”按:这里把“至”跟“若”分拆为两个词,而且把“若”解释为“像”,恐属未当。“至若”是单纯的连词,词根是“至”,“若”则是一个词缀,没有意思。古人用“至”等于“至若”的如:“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曰拔。至圣人不然……”(《韩非子·解老篇》)“至若”又等于“至如”、“至于”,例如:“虽为侠,而逢巡有退让君子之风。至若北道姚氏……南阳赵调之徒,此盗跄居民间者耳。”(《史记·游侠列传》)“元,凯既登,巢,许获逸。至于今日,所谓道之云亡,邦国珍瘁。”(《晋书·贺循传》)“如”和“于”跟“若”一样,也只能是词缀。(请参阅《现代汉语虚词的构成方式》,见《语文知识》1957第6期。)论述某种情况或某件事情的时候,把话题转到跟论述有关的其他方面去而又略带假设因素的,就用“至”、“至若”、“至如”“至于”。本句上文说的是“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这里讲到另一种境界,就用“至若”来连接。

登上岳阳楼

  他应朋友之邀,轻轻然徒步登上岳阳楼。在淫雨纷纷之时纵观洞庭湖之景观,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也。心情一下子跌到谷底。

  然则春和景明,他所睹之物又为另一番景象。湖中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登斯楼也,他则感到心旷神怡,荣辱偕忘。他站在楼上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

  他触景生情,虽处江湖之远,但仍忧其君,不论是进亦忧,还是退亦忧。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的为人之道。他就是一位忧国忧民,先忧后乐的文学之星----范仲淹。

  在一个酒楼中,一位潇洒至极的男子,只身面对眼前的金樽美酒,毫不动容。看似人们视以为美味佳肴的饭菜,他不以为然。“刷”的一声,只见一道白光闪过,他抽出了身旁的宝剑,仰天长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忽而,他又拍案大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何等雄壮的气魄!他乃一代诗仙---李白也。自然乃万物栖息之所,亦是万物生长之地。她秀美的山川与清泉使历代文人突发灵感,到处留下了墨迹。

  这位骚人不同与上面二位。他所游之地并无岳阳楼壮阔,却也不乏诗意。

  他带领众人屣行于山中,一路上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好不惬意!他们在醉翁亭中饮酒观景。始知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好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那这位与民同乐者又谓何人?原来他就是欧阳修。

  历史长河中这样的迁客骚人不计其数。他们留下的墨迹将成为人类历史上光辉的文化瑰宝,而他们也将成为一颗颗闪耀的明星,永远闪烁。

陈与义登岳阳楼二首鉴赏

  其一

  《登岳阳楼》二首都是七言律诗。其中第一首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

  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仿佛是音乐的变奏,这两句诗似乎是在重复上面的主题,风格却又迥然不同了。“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在这里,诗人的主体形象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诗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怀。

  经过前面的蓄势,诗人终于在颈联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无可奈何。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不堪忍受。诗意至此,已经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

  诗的最后一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时,诗人已届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头”;不说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而“老木沧波”更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这一联似乎是诗人自语,未老先衰头已白,为国事,为家事,为自己,为那些与自己一样国破家亡的同乡们焦虑、忧愁,吊古伤今,感怀伤时,在秋霜的季节里,更觉时世如风霜相逼,冷峭之极。那衰老的枯木、那苍凉的湖面,就像是作者自己。沦落天涯无尽的凄凉,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一切尽在不言中。

  其二

  第一首写登楼,而第二首转写景和归途。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的是“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这就描绘了多种景物:天空、湖水、倒影、夕日、大雁,构成了洞庭湖独有的美景。表面上“晴不风”三字略显俗套,但这正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相同韵味,不加修饰,只是写的是湖水之壮美,这更显手法独特。第二联写人亦写景,而且再次点明时间是傍晚时分。第三联起,开始写诗人的归途了,而且又再一次将诗句引向了景物,向北看,见白草稀稀,向南望则见枫叶红红,这一联的描写将整首诗推向高潮,对仗工整,别有韵味。最后两句就是写诗人只顾观景,写着的诗到了江陵还未完,这就从侧面衬托了长江洞庭之间风光之好。整首诗的感情同第一首一样,是“忧”的,因为两首诗记述的为同一系列的事,其感情也是相同的,只是被隐藏了,这首诗实际上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

  创作背景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其中就有这两首《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记陈与义

  《登岳阳楼二首》

  注释译文

  朝代:宋代

  原文: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登岳阳楼二首》注释及译文

  译文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

  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

  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秋天的景色,看日落君山。

  往北边可以看到白首,往南边可以看到丹枫。

  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

  注释

  ⑴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招子。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

  ⑵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

  ⑶徙(xǐ)倚(yǐ):徘徊。

  ⑷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⑸吊古:哀吊,凭吊。

  ⑹晴不风:晴空万里,波澜不惊。

  ⑺杪(ǎo)秋:晚秋。

  ⑻君山:全称君山岛,位于湖南岳阳东部的洞庭湖中。

  ⑼白首:白发。这里指为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色草。

  ⑽丹枫:经霜泛红的枫叶。

  《登岳阳楼二首》鉴赏

  其一

  《登岳阳楼》二首都是七言律诗。其中第一首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

  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仿佛是音乐的变奏,这两句诗似乎是在重复上面的主题,风格却又迥然不同了。“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在这里,诗人的主体形象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诗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怀。

  经过前面的蓄势,诗人终于在颈联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无可奈何。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不堪忍受。诗意至此,已经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

  诗的最后一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时,诗人已届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头”;不说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而“老木沧波”更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这一联似乎是诗人自语,未老先衰头已白,为国事,为家事,为自己,为那些与自己一样国破家亡的同乡们焦虑、忧愁,吊古伤今,感怀伤时,在秋霜的季节里,更觉时世如风霜相逼,冷峭之极。那衰老的枯木、那苍凉的湖面,就像是作者自己。沦落天涯无尽的凄凉,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一切尽在不言中。

  其二

  第一首写登楼,而第二首转写景和归途。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的是“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这就描绘了多种景物:天空、湖水、倒影、夕日、大雁,构成了洞庭湖独有的美景。表面上“晴不风”三字略显俗套,但这正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相同韵味,不加修饰,只是写的是湖水之壮美,这更显手法独特。第二联写人亦写景,而且再次点明时间是傍晚时分。第三联起,开始写诗人的归途了,而且又再一次将诗句引向了景物,向北看,见白草稀稀,向南望则见枫叶红红,这一联的描写将整首诗推向高潮,对仗工整,别有韵味。最后两句就是写诗人只顾观景,写着的诗到了江陵还未完,这就从侧面衬托了长江洞庭之间风光之好。整首诗的感情同第一首一样,是“忧”的,因为两首诗记述的为同一系列的事,其感情也是相同的,只是被隐藏了,这首诗实际上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

  《登岳阳楼二首》主旨

  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

  《登岳阳楼二首》创作背景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其中就有这两首《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二首》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白杨礼赞写作背景

助学金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