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读《钱文忠解读弟子规》有感

  如果不是迫于鸿扬的压力,我想我也不会读到如此长知识的一本书籍。细细品味,感知生活方面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有

  待纠正。书中的道理看似小,却值得深究。

  让我记忆深刻的一句“卧如弓”,也许很多朋友有和我一样的想法“怎么舒服怎么睡呗”,却不知这其中也大有学问。小学的时候母亲经常唠叨,趴着睡会遇到“落水鬼”。我总不以为然的认为母亲又在迷信了。岂不知母亲故意吓唬是让我保持良好的睡姿有益身心健康。

  书中说到,我们与生俱来躯弓于娘胎中,老了驼背亦如此,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仰卧是最为常见的睡卧姿势,四肢可以自由伸展,体内的各个器官也较为舒适,不过仰卧时不利于全身充分的放松,尤其是腹腔内压力较高时容易使人产生憋的慌的感觉。俯卧可阻碍胸廓扩张,影响呼吸,并且可使心脏受压,是一种不利于健康的睡眠姿势,也是不可取的卧姿。而右侧卧既不致于对心脏产生压迫,同时也不利于胃内食物向肠内输送。

  因此最佳的睡眠姿势是左侧卧,双腿微屈,全身易于放松,也有利于解除疲劳。我们当然会选用两全其美的方法,舒适又健康,感谢母亲多年来用心良苦的教育!此后的阅读中我将更加深刻的融入角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规矩的作用

  我们发现,日常生活中我们做家长的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和身体健康,但是我们忽略了什么呢?让步了什么呢?说到底,我们不重视的和我们让步的恰恰是孩子的规矩。孩子在社会上成长,最终要步入社会,遵循社会的规矩,那么这个孩子从小是否讲规矩、懂规矩呢

  我的孩子在出生前,我父亲就天天合不拢嘴,因为他知道自己要做爷爷了,这是一个辈分的提升,是很重要的。那两天,他笑得很灿烂,我从小到大很难看到我爸爸的笑脸,现在才知道,我爸爸原来会笑的。有一次,我实在看不过他太高兴的样子,就跟他说:老爷子,您别高兴得太早。老爷子说:为什么不高兴啊?我说:等您有了孙子,您可别以为您是爷爷;等您有了孙子,很可能您就是“孙子”,而孙子就是“爷爷”了。后来的事实是,我小时候不能做的事情,我儿子都能做;我小时候做错的事情,我父亲当时都要教训我一顿,教训不听,还要弄两下,但现在是我儿子在做,我父亲就满脸堆笑,说:可爱啊,乖啊,这孩子怎么这么能干,这么聪明等。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现在家庭结构改变了,目前的独生子女有一亿多,一个孩子从小最起码有六个大人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我们往往会注意孩子读书有没有超过别人?今天怎么考九十九分?为什么不考一百分?孩子的身体是不是好啊?各种营养有没有跟上?但是我们忽略的恰恰是孩子懂不懂规矩、守不守规矩,用一句大白话来讲,懂不懂礼貌,懂不懂怎么做人,懂不懂怎么待人接物。孩子应该从小养成懂规矩、守规矩的良好习惯,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规范接触社会,进入社会,乃至为社会服务。如果我们现在束手无策,或者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怎么办?那么,只有按照我们一贯的思路,按照我们人类的共同经验:当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办法和一条更好的路径时,我们就要回过头去,回到先民的智慧当中去,回到我们的传统当中去,看看我们的先民留下了什么遗产给我们,看看我们的先民的那些智慧,今天是否依然能够继承。

  《弟子规》毫无疑问就是我们先民留下的文化遗产,就是我们培养孩子尊重规矩、遵守规矩、在社会公认的规范下健康成长的良好资源。这位派出所的耿所长,非常值得我们尊敬,他就是在当代社会活用《弟子规》的典范。

  近年来,《弟子规》在全国各地都得到重视,许多企业招进很多学历很高文凭很硬的大学生,可是后来发现这些大学生知识没问题,技能也没问题,就是不怎么懂规矩,不怎么守规矩。那么,你怎么能指望这样的人来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呢?于是,选择《弟子规》进行员工培训,这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它的有效性,已经被许多成功经验所证明。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年轻人如果不懂规矩,将会遇到许多麻烦和困难,那么《弟子规》里面,究竟为年轻人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一本二三百年前的小册子,为什么对现代社会的人还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

  在读《弟子规》之前,我首先给大家推荐一种熟读《弟子规》的方法。每天背上四到六句,或者八句。这样的话,一周我们就可以背四十多句。到了周末,再把前面背的四十多句重新温习一遍,这就是古人讲的温书。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弟子规》开篇的八句是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八句出自《论语�6�1学而》,接着从孔夫子的话讲起。

  什么叫弟子?弟子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指年幼的孩子叫弟子,儿童和少年都可以算弟子;还有一层意思,指学生。这两层意思在《弟子规》里面都有。但是以前大多指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强调规矩要从小养成。作者首先声明:“弟子规,圣人训。”意思是说:《弟子规》这部书里面的道理,并不是我独创的,而是圣人传下来。那么圣人是谁呢?孔圣人,孔夫子。这八句的意思很清楚:孩子,我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爱兄长,说话要恭敬、谨慎、诚信,要博爱大众,亲近仁义的学说,亲近有道德的人。这样去努力实践,假如你还觉得有多余的体力、有多余的能力、有多余的时间,那么再去读其他的书,再去讲求其他的学问。学文在这里,并不仅仅是学文字,也不仅仅是学文学,这个学文,泛指一切学问。中国的传统,把做人的大原则和大规矩,放在第一位,要求孩子首先树立一个观念,要做一个有原则的人,一个符合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准则的人,这个是最重要的。

  有的人,也许没有读过书,也许不识字,但是,这不妨碍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我们中国历来是把基本的道德规范准则放在知识之前,这是第一位的。我们一直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在道德规范准则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他的知识才越多越好。否则,一个坏人知识越多,他的危害性就越大。《大西洋底来的人》里面有个博士叫舒拔,他是一位科学天才,非常有才华,但是天天想的居然是如何毁灭人类,摧毁地球。然而,我们今天实际上把孩子的学习知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忽略了孩子为人处世的规范和准则。这一点,是非常不妥当的,今天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频频出现让人担忧的局面,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把次序颠倒了。

  《弟子规》的总叙,不仅是以孔子和《论语》里面的话为依据,讲述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实际上还有个作用,那就是它是整部《弟子规》的纲领。我们马上就会看到,整部《弟子规》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恰恰分成八个部分。哪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叙,就是刚才讲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八句。

  第二部分讲“入则孝”。

  第三部分讲“出则悌”。

  第四部分讲“谨”。

  第五部分讲“信”。

  第六部分讲“泛爱众”。

  第七部分讲“亲仁”。

  第八部分讲“余力学文”。

  可见古人在写一部书的时候,是如何地用心思,如何地考虑周详,哪怕是一部对孩子启蒙用的书,也要考虑到结构方面、层次方面,根据儒家根本典籍《论语》做到了层层安排,环环相扣,相互呼应。我想,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弟子规》拥有超强的生命力。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弟子规》的第一部分,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入则孝”。“入则孝”除了作为孩子对自己父母长辈的一种敬爱,一种感恩,一种行为准则以外,它还有哪些教育功能,还能培养孩子们哪些社会规范?请大家听下一讲。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弟子规》是中华文学宝库中的经典,《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入则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方面应该恪守的行为规范。《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朗朗上口,是古代中国人接受伦理道德教育的最常用的读物。

  为了让今天的小朋友更好地理解《弟子规》,钱文忠老师通过生动细腻的语言,为我们解读了这部名著。

  《弟子规》可以说是有些枯燥的,但是通过钱文忠的讲解,这三个字三个字的短短句,变得丰富而有趣起来。钱文忠在讲解时,不只是简单地解释了弟子规的含义,还引用了许多经典的小故事,将古代的教育融汇到了今天。

  钱文忠也不是一味地按着《弟子规》的原义,他还告诉了我们,在当今社会,《弟子规》的哪些内容已经不适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新的观念。

  我们新城花园小学对这本书很重视。去年,学校给每位同学都发了《弟子规》,还要求每个同学从图书馆里借阅《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不过,我相信真正把这两本书看完的同学极少,大部分同学大概只是背了个开头,并没有坚持下来。我一边读《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一边背诵《弟子规》,现在已经基本能背下来了。

  看完这本书,我有许多的收获,除了认识了一些新字,了解到不少历史典故,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觉得阅读《弟子规》主要目的不在于背诵,而在于努力地遵照书上的教诲去做,让自己的人格更加健全、心灵更加充实,让这个社会更加和谐、世界更加美好。

读《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一书有感

  中国五千年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们华夏儿女的灵魂,造就了无数文人志士,他们的著作及思想给我们后代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学期,学校推荐了《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一书给我们每个教职工,读后,我受益颇深,人的思想、观点都是随着理性的思维来改变的。这本书确实是一本好书,一是因为《弟子规》本身内容好,它是继《三字经》之后对弟子进行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一个读本,虽说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但它对现代青少年从小明白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懂得如何修身养性,同样有重要作用。它要求弟子所遵循的规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如何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到早起洗漱、便后洗手,从怎样穿衣戴帽、吃饭夹菜,到如何坐立行走、言语应答等等,非常细致。它语言简练,通俗易懂,易记易诵,是对青少年进行品德品性教育的一本极好的读本。如果众“弟子”能按照《弟子规》中的要求去做,一定能成为一名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二是钱文忠教授解读得好。他不是简单地讲解意思,而是几乎每讲一句都有一个小故事,通过故事阐明道理,生动形象,特别适合年龄小的“弟子”们听。

  《弟子规》的语句作为日常规范的各种标准。一方面利于孩子深记,另一方面易于实践。学习了“入则孝”,我觉得这一部分告诉了我们怎么样做人,也就是说告诉我们做人的根本就是“孝道”“入则孝”讲的是“为人”。针对班上少数学生对家中老人大呼小喝,不讲礼貌的行为,用古人讲孝道的故事进行感化教育。看了“出则悌”,它告诉我们怎样和兄弟姐妹相处,讲的就是“处世哲学”。由此延伸出去,就是在学校、在单位、在社会上,怎么样和同学、同事、朋友相处。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在什么单位里,只要做到“财物轻”和“言语忍”,和别人的关系就会很融洽。如果我们都能够按照“出则悌”里面说的去做,那无论是什么单位或团体,都会是个十分和谐温暖的家庭。再就是“长者先,幼者后”,也是无论在哪里都应该遵守的。“谨”讲了一个人知道了为人和处世的方法后,还应该注意自己的形象,它从很细微的方面给我们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如“冠必正,纽必结”等就生活中最细小的方面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来提高自己在别人面前的修养,也就是“修身”。“谨”就是告诉我怎么样注重自己的形象,怎么样做一个比较完美的人。后面的“信”“泛爱从”“亲仁”是从“养性”方面来提高升自己。如果我们能把《弟子规》中的要求都真真切切地落实到自己身上,那我们离完美就很近了。

  虽然,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但我觉得,如果一个人能真正做到这一切,那他一定不是一个平凡的人,那应该就是完美的人。虽然我们不可能完全做到那么好,但我们可以一点一点进步,一点一点做,努力让自己离完美越来越近,那么我们离幸福的人生也就越来越近。作为职中的教师,面对的大多都是未成年的、思想比较散慢的学生,不管以前怎样,如果我们能以弟子规所蕴含的圣贤教诲,教给他们温和谦逊的品德,以恭敬的心、谦卑的态度、彬彬有礼的行为,来对待一切人、事、物,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行修养,让他们从现在向着完美的方向进步,那我们不仅成就了自己的幸福人生,还成就了无数学生的幸福人生,就让我们谨记圣贤的教诲,成就我们自己的幸福人生,并为学生将来的幸福人生做好准备工作吧!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总序

  张爱玲说,于千万年之中,在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就赶上了……读《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这本书,给我的就是“刚好赶上”的这种感觉。虽说《弟子规》是一本启蒙读物,不过我要是在孩提时代就已经读过的话,恐怕不会有多么深刻的见解,甚至于会因为半知半解而浅尝辄止,错过经典。诚然,在适当的年龄读相应的书籍也是很重要的。

  以本人为例,相信现在很多学生跟我一样,特别是理工类的学生,对文学经典几乎没有一点嗅觉,更别说文言文类的读本了,平常肯定也没怎么读过这类书籍,读了也会是一知半解,很少会联想到现实当中,产生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本书作者钱文忠先生风趣幽默,以全新的视角,借助大量故事和案例,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为我们解读《弟子规》这一经典,使其所表达的思想更加浅显易懂,耐人寻味。

  本书按照《弟子规》总序的顺序为我们见解弟子规,分别详细的讲解“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七个部分。百善孝为先,读弟子规,我觉得关于孝,我还是做的不错的,几乎每两天就给家里打一次电话,跟爸爸妈妈聊聊身边的人和发生的事,常常报喜不报忧,怕他们会过多担心我,我希望他们过得开心幸福。在读这部分时,常常不觉眼睛会涩涩的,觉得自己的父母很平凡但却很伟大,老爸虽然会去小赌,但为人老实,勤奋,很爱我们,常常跟我说,“我努力赚钱,你也要努力读书哦”。老妈每次吃饭都会把最好的夹给我们,虽然啰嗦,却是满满的爱意,每次打电话,都会跟我说“别太省了,多吃点好吃的”,而我常常会回答“放心啦,你们在家才别太省,您儿子在学校生活的很好,一点都不省”。对他们的爱,我从不吝啬表达,虽然对于一个男孩子来说,这着实会有点矫情,但我无所谓,因为我要让他们感受到,他们儿子也是爱他们的。记得高中时每次回校前我都会给我妈妈和奶奶一个拥抱,记得去年帮老爸买了部手机后我在锁屏界面上写了“爸,我爱你”四个字。诚然,有一些方面我还是做的不够好的,不过我会努力去做好,我知道《弟子规》教我们的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我们实实在在去做到,因为说容易,做不易,对父母的爱,有些人很难启齿而我比较喜欢直率点的表达方式。

  《弟子规》几乎囊括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事情,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大到为人处世,小到行走站立,无论社会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虽然有些部分已经不合时宜,当从中引申出来的思想精髓还是值得我们继承发扬的。

  最后,以《弟子规》中,我最喜欢的一句很美的话作为结尾,“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读《钱文忠解读弟子规》有感

  引导语:《弟子规》这本“凝结了先民的智慧”的书,全文三百六十句,共一千零八十字,当我们钱文忠老师解读它时,大家学会了哪些?有何感想呢

  读《弟子规》感受

  孩提时代就读过《弟子规》,却不甚理解,只是摇头晃脑地背诵以取悦长辈。通过钱文忠教授的解读,我对弟子规有了深刻的理解。

  《弟子规》前身是清代教书先生李毓秀著的《训蒙文》,全书以《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总纲展开的。它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风范的最佳读物。

  钱文忠教授在书的开篇就讲到,作为蒙学教材《三字经》和《弟子规》各有侧重,《三字经》偏重知识,而《弟子规》偏重规矩。原本是比《三字经》更容易被人淡忘的《弟子规》,近年来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学校用它来教育孩子,很多单位,甚至是外资企业用它来培训员工。使我不禁疑惑,一本浅显的蒙学教材如何能用做企业员工培训呢?奥义尽在书中。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规矩对于个人来说,事关他的人生及命运,那么对于企业就关乎其生存和发展。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规矩,于长远计显然是不行的。因为一个没有制度没有纪律的队伍是没有生命力和生产力的。但并不是有了制度就能够将员工管理好。就像一篇新闻里报道的,一个记者到一个企业去做卧底,发现那里的员工连上厕所都要请示领导,还要登记,批准以后才能去,然后还有时间限制。结果怎么样呢?员工的精神崩溃了。企业制度的执行载体是个人。也因此,在实际管理中,有一些问题是无法用制度来规定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弟子规》的约束和引导。

  《弟子规》通篇都是在讲人的行为准则,都是对日常生活的最细微处进行规范。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在琐碎的生活小事中养成。当一个人在平日的生活中都能做到《弟子规》时,他同样能在企业中做到,企业管理也就变得很简单了。只有统一了员工的价值观,才能发挥其最大潜能。而《弟子规》通过113件小事悄然塑造人的高尚正确的价值观和素养,从而给企业培养和宣传企业文化提供便捷:

  首先是伦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兄道友,第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放在企业中来说就是,一个人只有懂得了孝悌,在家孝敬父母才会忠于企业、上司,学会了尊重父母兄弟,才会在企业尊重上司、同事,与他们和睦相处。

  其次是纪律,“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从日常起居培养好习惯,按时完成工作,遵守工作时间安排;正确评估自身能力和事情难易,合理安排工作计划。

  然后是素质,“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等,规范个人精神面貌,提升个人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恰当的职业礼仪不仅有利于个人形象,更加有利于团队合作。

  最后是诚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古往经来的从商真理。《弟子规》中的“信”,就是讲做人应有的“诚”,这对培养企业的信誉,维护企业的口碑也是至关重要。

  《弟子规》这本“凝结了先民的智慧”的书,全文三百六十句,共一千零八十字。钱文忠教授深入浅出逐一讲解,使我深刻感受到《弟子规》带来力量和震撼。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反思生活和工作中还有哪些遗憾和不足,也更让我明白今后应该怎么做。

  读《弟子规》感受

  读了《弟子规》后,我明白了什么叫尊老爱幼,什么叫孝敬父母,什么叫勤俭节约,什么叫宽容大量……这一切一切,都是读《弟子规》给我带来的收获。

  当我读到“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的时候,我想到了自己,妈妈叫我去晾衣服,而我却慢吞吞地应了一声“哦……等等!”然后又一头埋在电视堆里,要妈妈再三催促才去晾衣服。这是多么不应该啊!当我读到“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的时候,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改正,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和。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要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劝谏。倘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亲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恳求父母改过!对比起我自己,我真感到惭愧!爸爸妈妈批评错了我,而我没有做到“怡吾色 柔吾声 ”!只是板着脸孔跟爸爸妈妈讲道理!

  当我读到"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的时候,我的脸"唰"地一下就红了,因为我时常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跟弟弟争吵,爸爸妈妈来劝我们不要为了这点小事去争吵,要和兄弟姐妹好好地相处,姐姐就应该让弟弟,而我却认为爸爸妈妈偏帮弟弟,常常让爸爸妈妈为了我们而操心!现在回想起来,我真惭愧极了。

  当我读到“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的时候,我知道了我们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它可能会在你聊"QQ"的时候,偷偷地从键盘上流走了;可能会在你看电视的时候,乘机从遥控器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你们尽情玩耍的笑声中悄悄地滑走了……

  《弟子规》给我带来的实在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镜子,使我看到了我在生活中的缺点,也使我下定了决心,指明了我追求的方向!

  啊!我终于知道了老师叫我们读《弟子规》的用义了——学会做人,做一个孝顺父母、团结兄妹、珍惜时间、诚实守信、认真学习的人!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复旦大学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纂委员会委员。

  钱文忠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我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上世纪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师从著名印度学家A. Wezler教授、著名佛教学家L.Sch 教授、著名伊朗学家R.E.E教授,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

  钱文忠的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游记》、《巴利文讲稿》、《钱文忠内外学》、《医圣李时珍》、《汶川集》(合著),《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大陆版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钱文忠说即墨》,《戊子草》,《班墨传奇》,《传统的再生》,《乙丑草》。译作有:《绘画与表演》(合译)《唐代密宗》、《道、学、政》;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论文百余篇。

  第一讲 规矩的作用

  《弟子规》是继《三字经》之后,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又一重要读本。《弟子规》告诉孩子们,按照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应该遵守哪些规矩。那么对于学习了众多知识与技能的现代年轻人来说,懂得规矩的重要性又在哪里呢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1}圣人:指儒家创始人孔子。

  {2}训:教导,教诲。

  {3}悌:指弟弟服从兄长。

  {4}谨:出言慎重,寡言。

  {5}信:诚信。

  {6}文:文化知识或文献典籍,泛指一切学问。

  《弟子规》是一本只有一千来字的小册子,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思想,都包含在《弟子规》中,它们有明确的行为规范。那么这些行为规范,对于现代人会有什么作用呢?《弟子规》为什么会引起众多现代人的重视?《弟子规》的作者是谁?成书于哪个年代?其中都有哪些严格的规定?又是什么原因,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弟子规》呢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弟子规》。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弟子规》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与《百家讲坛》讲过的《论语》、《庄子》、《老子》相比,《弟子规》是无法算作可以供奉在庙堂之中的经典之作的。哪怕跟《三字经》相比,《弟子规》从历史悠久的角度也没得比。《三字经》出现在南宋,至今有七八百年历史,而《弟子规》什么时候才出现的呢?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所以,在动辄上千年历史的中国古籍当中,《弟子规》连小弟弟都排不上。

  《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生卒年不详。一般认为这位李夫子是公元1662年出生,公元1722年去世,换句话说,活了六十岁。但是,也有人说,他活了八十三岁。前后相差二十三年,这充分说明当时社会对他就没有什么明确的记载。如果是个大人物,史书上不仅会详细地记载着他的出生年月日,而且还有他的生辰八字。李夫子终其一生,获得的最高学位是秀才,此后再也没有高中过,举人没考取过,进士更跟他没关系,更别说什么状元、榜眼、探花了,这些都跟他没关系。

  在当时,一个秀才能干什么?教书啊!秀才不是举人,举人老爷有的时候可以当官,进士也可以当官。唯有秀才只能教书,还教不了什么好书,也当不了什么书院的山长,只能开个私塾。

  这位李先生为什么写得出《弟子规》?那是因为他毕生研究《大学》、《中庸》,虽然李夫子学位不高、学历不高,但是,有的时候好多科举不成功的人恰恰学有所成,这位李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科举道路上,他是一个失败者,但是,在研究《大学》、《中庸》的领域里,他却颇有建树,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学者。后来,他创办了一所学校,叫敦复斋,起一个斋号讲学。李先生讲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听课,久而久之,他就被人尊称为李夫子。所以,我们称李先生是清朝早期杰出的教育家和学者,这一点是不为过的,这个称号他也是当得起的。

  后来,这位老夫子根据传统对蒙童的规范方面的要求,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书实践,写成了一本教育孩子、启蒙孩子的书,叫《训蒙文》。训者,教训也;蒙者,启蒙也。

  当然,这位老夫子还有好多研究“四书”的作品,而且他在研究《大学》、《中庸》这样的著作之余,还坚持写诗。也许是特别喜欢水仙花的缘故,他曾经写了上百首歌颂水仙花的诗歌,后来结集为《水仙百咏》。现在,这本书在全国两个地方藏着,一个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另一个是他的家乡山西省图书馆。

  那么,在他那么多的著作里面,哪部作品流传最广呢?不用说,就是《训蒙文》。

  既然李毓秀先生是《弟子规》的作者,又为什么说在他留下的众多著作里,流传最广的是《训蒙文》呢?如果说《训蒙文》和《弟子规》是同一部书,那么《训蒙文》是怎样变成《弟子规》的呢

  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训蒙文》,那么《训蒙文》后来怎么会叫做《弟子规》的呢

  那是因为后来有一个学者在《训蒙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把书名改为《弟子规》。从此之后,这本书在一些私塾里面开始广泛流行。如此说来,这个人该算是《弟子规》的大功臣了。

  有意思的是,大家现在到书店里买的《弟子规》有几十种版本,虽然原著都是李毓秀,但修订者居然有两个人,一个叫贾有仁,一个叫贾存仁,两个名字仅一字之差。现在几乎一半版本说《弟子规》是贾有仁校订的,还有一半版本说是贾存仁校订的。孰对孰错,我想应该是贾存仁,至于这里面的考据就不用说了,太复杂,应该是贾存仁先生校订的。

  一部并不古老,作者和修订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弟子规》,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呢?这当然是由这本书本身决定的。

  《弟子规》是从《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开始的,讲的正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四个字:孝、悌、仁、爱。《弟子规》是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韵形式写成的,毋庸置疑,这一点肯定是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全文仅仅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弟子规》的文字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朴实无华,说理透彻,循循善诱,内容又来自于中国传统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所以影响非常之大。从清朝中晚期开始,这本书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读本和启蒙读物,几乎可以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相媲美。

  这样的一部书,正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的,用来教育孩子、使之形成良好行为规范的传统教材。那么,对这样一位先贤,我们怎能不怀抱一种感恩之情,怎能不去好好地诵读他的作品呢

  《弟子规》是二三百年前,在私塾教育中对孩子们行为规范的一种要求,而现代教育与私塾教育完全不同,社会变了,教育制度变了,孩子们也变了,但是为什么说,《弟子规》是今天迫切需要的,用来教育孩子的好教材呢

  从哪里开始讲《弟子规》呢?我想讲一个故事开始我们对《弟子规》的学习。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北京平谷区金海湖派出所。这个派出所有一位非常优秀的所长,叫耿国艳。耿所长在平谷区当了二十多年警察,平时特别关注辖区内发生的青少年案件,但他觉得仅仅靠日常的这些治安管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就在业余时间主动承担起给辖区十几所中小学讲课的任务。他去讲什么课?讲法治课。有一天晚上,耿所长在值班的时候,也不知道从哪里扽(d n)了一本古书来,打开一看,突然发现,自己在上法治课时绞尽脑汁想总结出来的话,全都在这部书里。这是一部什么书呢?它就是《弟子规》。

  从此以后,耿所长就开始尝试着讲《弟子规》。这一讲不得了,每次听课的人数,少则七八百,多则一两千。时间久了,耿所长发现,很多家长也陪着孩子静静地坐在下面听他讲《弟子规》。有一天,耿所长讲课中随口吟诵了一两句《弟子规》中的话,结果发现全场几百个孩子都跟着他朗诵起来。从此之后,耿所长意识到,对那些因为不懂规矩而造成的过错、违法、犯罪行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他们从小养成一种守规矩、守规范、懂道理的习惯。后来,他就越来越有意识地在辖区内的法治课和道德规范课上用《弟子规》做教材。不久,他发现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众所周知,一个社会,如果人民道德水平高,行为规范好,这个社会的矛盾和犯罪就会减少,生活就会更加和谐。当金海湖派出所的耿所长,开始用《弟子规》对辖区内的居民和孩子们进行道德教育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这些意想不到的效果,都是什么呢

  在他辖区的金海湖畔有一个村庄叫中心村,中心村里面有两位街坊常年闹矛盾,而且这个矛盾历史悠久,平均每年要大打出手七八次。屡次调解,屡次处罚,但依然没有效果。

  有一次,耿所长又去调解,调解到最后,随口说了句:“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句话出自《弟子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但凡是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要相互关爱。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片大地上,何必为了一点小事,彼此反目成仇呢?耿所长没想到,就这十二个字,四句话,彻底解决了他辖区之内一个老大难:一对街坊多年不能解决的问题。从此往后,这对街坊成了模范街坊,相互关爱,再也没有打过架,再也没有闹到派出所来。

  还有一件事,有一次耿所长到学校讲《弟子规》,讲完《弟子规》后他对孩子们说,你们知不知道,一个人去世以后,通过其骨骸,我一眼就能分辨出其生前的性别。孩子们当然很惊讶,这怎么能看出来?他说:我告诉大家,白颜色的是男的,灰颜色比较暗淡的是做了妈妈的女性的,因为妈妈把自己的营养给了孩子,所以妈妈的骨头是比较灰淡的。讲完以后,他回到派出所,过了一两天,突然收到了一封信,写信的是学校里一个娇宠无比的女孩,她在信中说道:“所长叔叔,您讲的《弟子规》,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突然意识到,我对妈妈说话的时候,都是‘你’:妈妈,你给我倒杯水;妈妈,你给我点零花钱;妈妈,你给我去买张游戏卡。听完您的讲课后,我突然发现,我用‘您’来称呼妈妈了。我再也没有用命令的语气去跟妈妈说话,我突然觉得应该用一种商量的语气,一种请求的语气去和妈妈说话。因为您讲的《弟子规》感动了我。”这个女孩子后来成了这所学校最优秀的学生。

  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只想告诉大家一件事情,我们要不要读《弟子规》?我想答案已经非常清楚了。

  也许大家会感到好奇,小小的《弟子规》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作用?现在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是很多家长最关心的,一个被娇宠惯了的小姑娘,为什么学习了《弟子规》之后,就开始懂得感念父母之恩了呢

  我们发现,日常生活中我们做家长的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和身体健康,但是我们忽略了什么呢?让步了什么呢?说到底,我们不重视的和我们让步的恰恰是孩子的规矩。孩子在社会上成长,最终要步入社会,遵循社会的规矩,那么这个孩子从小是否讲规矩、懂规矩呢

  我的孩子在出生前,我父亲就天天合不拢嘴,因为他知道自己要做爷爷了,这是一个辈分的提升,是很重要的。那两天,他笑得很灿烂,我从小到大很难看到我爸爸的笑脸,现在才知道,我爸爸原来会笑的。有一次,我实在看不过他太高兴的样子,就跟他说:老爷子,您别高兴得太早。老爷子说:为什么不高兴啊?我说:等您有了孙子,您可别以为您是爷爷;等您有了孙子,很可能您就是“孙子”,而孙子就是 “爷爷”了。后来的事实是,我小时候不能做的事情,我儿子都能做;我小时候做错的事情,我父亲当时都要教训我一顿,教训不听,还要弄两下,但现在是我儿子在做,我父亲就满脸堆笑,说:可爱啊,乖啊,这孩子怎么这么能干,这么聪明等。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现在家庭结构改变了,目前的独生子女有一亿多,一个孩子从小最起码有六个大人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我们往往会注意孩子读书有没有超过别人?今天怎么考九十九分?为什么不考一百分?孩子的身体是不是好啊?各种营养有没有跟上?但是我们忽略的恰恰是孩子懂不懂规矩、守不守规矩,用一句大白话来讲,懂不懂礼貌,懂不懂怎么做人,懂不懂怎么待人接物。孩子应该从小养成懂规矩、守规矩的良好习惯,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规范接触社会,进入社会,乃至为社会服务。如果我们现在束手无策,或者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怎么办?那么,只有按照我们一贯的思路,按照我们人类的共同经验:当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办法和一条更好的路径时,我们就要回过头去,回到先民的智慧当中去,回到我们的传统当中去,看看我们的先民留下了什么遗产给我们,看看我们的先民的那些智慧,今天是否依然能够继承。

  《弟子规》毫无疑问就是我们先民留下的文化遗产,就是我们培养孩子尊重规矩、遵守规矩、在社会公认的规范下健康成长的良好资源。这位派出所的耿所长,非常值得我们尊敬,他就是在当代社会活用《弟子规》的典范。

  近年来,《弟子规》在全国各地都得到重视,许多企业招进很多学历很高文凭很硬的大学生,可是后来发现这些大学生知识没问题,技能也没问题,就是不怎么懂规矩,不怎么守规矩。那么,你怎么能指望这样的人来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呢?于是,选择《弟子规》进行员工培训,这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它的有效性,已经被许多成功经验所证明。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年轻人如果不懂规矩,将会遇到许多麻烦和困难,那么《弟子规》里面,究竟为年轻人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一本二三百年前的小册子,为什么对现代社会的人还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

  在读《弟子规》之前,我首先给大家推荐一种熟读《弟子规》的方法。每天背上四到六句,或者八句。这样的话,一周我们就可以背四十多句。到了周末,再把前面背的四十多句重新温习一遍,这就是古人讲的温书。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弟子规》开篇的八句是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八句出自《论语·学而》,接着从孔夫子的话讲起。

  什么叫弟子?弟子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指年幼的孩子叫弟子,儿童和少年都可以算弟子;还有一层意思,指学生。这两层意思在《弟子规》里面都有。但是以前大多指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强调规矩要从小养成。作者首先声明:“弟子规,圣人训。” 意思是说:《弟子规》这部书里面的道理,并不是我独创的,而是圣人传下来。那么圣人是谁呢?孔圣人,孔夫子。这八句的意思很清楚:孩子,我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爱兄长,说话要恭敬、谨慎、诚信,要博爱大众,亲近仁义的学说,亲近有道德的人。这样去努力实践,假如你还觉得有多余的体力、有多余的能力、有多余的时间,那么再去读其他的书,再去讲求其他的学问。学文在这里,并不仅仅是学文字,也不仅仅是学文学,这个学文,泛指一切学问。中国的传统,把做人的大原则和大规矩,放在第一位,要求孩子首先树立一个观念,要做一个有原则的人,一个符合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准则的人,这个是最重要的。

  有的人,也许没有读过书,也许不识字,但是,这不妨碍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我们中国历来是把基本的道德规范准则放在知识之前,这是第一位的。我们一直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在道德规范准则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他的知识才越多越好。否则,一个坏人知识越多,他的危害性就越大。《大西洋底来的人》里面有个博士叫舒拔,他是一位科学天才,非常有才华,但是天天想的居然是如何毁灭人类,摧毁地球。然而,我们今天实际上把孩子的学习知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忽略了孩子为人处世的规范和准则。这一点,是非常不妥当的,今天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频频出现让人担忧的局面,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把次序颠倒了。

  《弟子规》的总叙,不仅是以孔子和《论语》里面的话为依据,讲述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实际上还有个作用,那就是它是整部《弟子规》的纲领。我们马上就会看到,整部《弟子规》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恰恰分成八个部分。哪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叙,就是刚才讲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八句。

  第二部分讲“入则孝”。

  第三部分讲“出则悌”。

  第四部分讲“谨”。

  第五部分讲“信”。

  第六部分讲“泛爱众”。

  第七部分讲“亲仁”。

  第八部分讲“余力学文”。

  可见古人在写一部书的时候,是如何地用心思,如何地考虑周详,哪怕是一部对孩子启蒙用的书,也要考虑到结构方面、层次方面,根据儒家根本典籍《论语》做到了层层安排,环环相扣,相互呼应。我想,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弟子规》拥有超强的生命力。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弟子规》的第一部分,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入则孝”。“入则孝”除了作为孩子对自己父母长辈的一种敬爱,一种感恩,一种行为准则以外,它还有哪些教育功能,还能培养孩子们哪些社会规范?请大家听下一讲。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自序

  继《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等节目之后,《钱文忠解读〈弟子规〉》是我和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又一次难忘的合作。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书,照例是根据《百家讲坛》的同名节目编辑而成的。

  在传统中,《弟子规》比起《三字经》,《弟子规》的知名度和应用度恐怕都要略逊一筹。不过,自从问世以来,在现代学校教育普及以前,《弟子规》还是不少私塾先生选用的重要教材。它的特点就在于和《三字经》各有侧重。假如说《三字经》偏重于知识,那么,《弟子规》所偏重的则是规矩。这当然只是大概言之,我们可不能认为《三字经》就不讲规矩、《弟子规》就不讲知识了。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原本比《三字经》更被人淡忘的《弟子规》,近年来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学校用它来教育孩子,也有很多单位,甚至还有不少的外资企业,用它来培训员工。道理也很简单:如今的孩子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也很便利,社会和家长对这方面也很重视;然而,很多的孩子却不知道什么是应有的规矩,孩子了解规矩的渠道就不那么多,也不那么便利,社会和家长也未必很在意。如今,我们已经充分地意识到,知识和规矩的失衡,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大问题,事关孩子的前途和命运。于是,《弟子规》也就“热”了起来。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本书原先并不叫《弟子规》,而是叫《训蒙文》。一位名叫贾存仁(也有贾有仁的说法)的先生对《训蒙文》加以修订,并且将它改名为《弟子规》。可惜,我们对贾存仁先生知之甚少。

  《训蒙文》,也即《弟子规》前身的作者则是一位平凡普通的教书先生。他是山西绛州人,主要生活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我们对他的生平也并不很了解,所能知道的是他以八十三岁的高龄卒于乾隆年间。

  这位教书先生名叫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一辈子以教书为生,没有显赫的科举仕宦经历,在当时算不上成功者。但是,他毕生钻研《大学》、《中庸》等儒家典籍,创办敦复斋,致力于教育讲学。他不是一位冬烘先生,更不是鲁迅先生笔下的将“郁郁乎文哉”读成“都都平丈我”的混饭之辈,而是被尊称为“李夫子”的。根据《弟子规》的注解者之一卫绍生先生的介绍,山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还藏有这位李夫子的《四书证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等著作。不过,李毓秀夫子终究还是因为《弟子规》才被后人记住的,也因此,他的牌位得以被供奉进绛州先贤祠。

  《弟子规》不是横空出世的,它本身就是对传统既继承又发展的好例子。为什么叫《弟子规》呢?很明显,全书就是以《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总纲展开的,全部内容也正可以分为这几个部分。此外,《弟子规》接续了明朝吕得胜的《小儿语》,以及比父亲吕得胜更为有名的儿子吕坤的《续小儿语》和《好人歌》。只不过吕氏父子的作品或四言、或五言、或六言,句子的长短参差不齐,易懂好记的程度也相差颇大。后起的《弟子规》则避免了这些缺憾。我们完全可以推断,《弟子规》受到了早已流行的《三字经》的影响。它一经问世,就广受欢迎,不是没有道理的。

  电视节目由我主讲,书也由我署名,但是,这绝不意味着,解读《弟子规》的工作完全是由我一个人完成的。我首先要感谢中央电视《百家讲坛》栏目对我的信任,感谢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教育专题部副主任魏淑青女士、《百家讲坛》制片人聂丛丛女士的大力支持。我更应该感谢《百家讲坛》执行主编王咏琴女士,她是我在《百家讲坛》上所有节目的主编,无论是选题的确定,还是解读风格的调节,她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我还要将我的感谢奉献给编导迮方乐小姐、编导林屹屹小姐、编导才越小姐、编导马小燕小姐、总导演高虹先生、制片吴林先生,还有化妆师杨静女士和她可爱的女儿小乔乔。我深深地感激他们,正是他们,使我在《百家讲坛》的经历成为毕生的美丽记忆。

  孩子们在节目中吟唱《弟子规》是如此美妙,作曲者和录制者是中国广播艺术团的孙伟先生,我也要请他及他的团队接受我的谢意。

  我当然还要感谢接纳《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的中国青年出版社,感谢出版社所有编辑、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没有他们,这本书不会以今天的面目呈现在大家面前。

  最后,但绝对不是最小或者最不重要,我必须强调,在解读《弟子规》的过程中,我参考了很多学者研究《弟子规》和其他蒙学读物的成果,我对他们给予我的教益深表谢意。在此一一提及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然而,我必须特别感谢赵震野先生编著的《〈弟子规〉故事征引》,以及蔡振绅先生原辑的四册《读史心得》,它们为我在解读过程中寻找例证和故事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我的两位助理任华女士、张倩小姐用出色的工作为我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她们也是我必须感谢的对象。

  我希望,《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能够为今天中国孩子的教育贡献一点力量;我期待,观众、读者朋友们能够一如既往地给我指教和批评。

  由衷地感谢大家!

  2010年6月30日于沪上履冰室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是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重要读本之一,告诉我们按照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学会了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之后,再“有余力 则学文”。

  我觉得这本书提倡的做法跟我们现在的学校做法有所不同:首先是“学文”,需“有余力”,才学“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而现在我们根本没有“余力”,光“学文”已经把我和同学们的双休日都给“侵略”走了。看来教育部门也应该是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最近才会颁布“减负六条”。

  古人还认为,在“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品质中最重要的是“孝悌”。“孝悌”的意思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姐妹友好相处。现在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暂且不提与兄弟姐妹友好相处这一点,就说说孝敬父母的礼仪吧!原本我觉得自己还是个“孝顺孩子”,大人们之前也老夸我孝顺,学了《弟子规》,我就觉得比起古人的孝,我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老在做作业或看电视的时候,扯着嗓子叫:“妈妈,给我倒杯水!”按照《弟子规》的礼仪,应该更有礼貌一点,更应该做到:为人子女者应为父母服务。

  每次妈妈还在厨房进行做饭的收尾工作时,我总是理所当然地先“吃”为快!按《弟子规》“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我要得到妈妈的“命”才能坐下,当然,这是古代人的看法,现在,不必那么苛刻,所以,我马上作了改进:在吃饭前,我会有礼貌地邀请:“妈妈,快来吃饭吧!”妈妈一般总是说:“你们先吃吧!我马上就好。”“那我先吃啦,你也快点来吃!今天的鸡翅膀好香啊!”去日本游学回来的文文姐姐告诉我,日本人非常讲究礼仪,每次吃饭之前,都要说:“yi ta da ki si(我开动了)”,看来,和《弟子规》要求的礼仪差不多,难怪大人们说,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都曾认真地学习中国的儒家文化,现在比我们传承得还要好!看来,我们这一代人身负重任,要好好学习古人的经典,把精华传承下去。现在,你可以在我家就餐的时候,听到我说:“那yi ta da ki si”,这就是我读了《弟子规》后最大的改变。

  此外,古人要求的“信”让我觉得很难做到:闹饥荒的情况下,还要在没人的情况下,在梨树上挂一串钱才肯吃那些梨。我觉得这简直超强悍,如果人们都做到“信”,就不会出现一堆人在街上哄抢人民币这样的新闻了。目前我觉得我还做不到,特别是肚子饿的时候,我总会失去自己的“淑女风范”。

  还有“余力学文”的一些内容,平时老师也在提,我一般都当“耳边风”,所以,细细对照,没一条做到的,只能慢慢开始改,比如:“字不敬心先病”——我暑假正开始把自己的字练漂亮;“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我尽量把自己的房间和书整理干净,不至于有人进到我房间,以为误入“地狱”,根本没法走动……

  当然,读了《弟子规》,我还觉得自己OUT了。因为这只是古人的启蒙教材,大概相当于一年级小朋友水平,我都十二岁了,才开始“启蒙”,太晚了!所以,我决定用最快的时间,把自己启蒙完毕:暑假我已经背出了《弟子规》,接着我正准备开始“启蒙”《千字文》,有兴趣的你,也和我一起来接受启蒙,以免OUT!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读后感作文

  在《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一书中,作者用优美的语言,精辟的说理,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将《弟子规》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娓娓道来,令人读而忘倦,学而不厌,犹如醉酒般陶醉其中。

  读了《钱文忠解读弟子规》后,我对《弟子规》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前面几章“入则孝”、“出则悌”、“谨”和“信”告诉我们要孝顺父母,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尊重长者,兄弟姊妹和睦共处,教育我们处事的方式,在书中,作者列举了很多细节的做法,让人受益匪浅,左后几章“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而学文”中钱文忠又给我们解析了如何平等博爱,亲近有仁,读后,我思考很多,也获益很多。

  边读边对照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合规合矩;对待父母尊长,是否关怀体贴;对待自己,是否严格自律;比较越多,越觉汗颜。思及此,我又想起在教学过程中我的学生们的言行举止,那些让我头疼不已的后进生之所以让人头疼,并不真是他们的学习成绩,更多的正是他们的行为、礼仪、态度及律己能力,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弟子规》不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剂良药吗?现在全区大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引导我们的孩子好好学习传统经典,让中华瑰宝代代相传。

  对于钱先生的解读《弟子规》以后,很感慨,在高节奏、高强度、高压力的当今,耳濡目染的是有人在为为生计奔忙,有人在为自己更好地生存而忙碌,讨论很多的是孩子的学习,家庭的经济状况,孩子的不争气,或孩子的出息,很多是会与经济连在一起。看了钱文忠的解读《弟子规》颇为感慨,我们好像忘了本,我们太世俗,我们原来应该这样,我们是倒退了,这本书让我们净化了心灵,我们还能接受,但我们的孩子接受好像不能完全做到,但我们需要这样做。它对现代青少年从小明白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懂得如何修身养性,同样有重要作用。它要求弟子所遵循的规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如何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到早起洗漱、便后洗手,从怎样穿衣戴帽、吃饭夹菜,到如何坐立行走、言语应答等等,非常细致。它语言简练,通俗易懂,易记易诵,是对青少年进行品德品性教育的一本极好的读本。

  钱文忠教授解读得好。他不是简单地讲解意思,而是几乎每讲一句都有一个小故事,通过故事阐明道理,生动形象,特别适合年龄小的“弟子”们听。本书提到了“孝”,孝的结构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每个人,不管你寿命多长,都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极其渺小的环节,今天的长辈是昨天的小辈,今天的小辈就是将来的长辈。小辈不孝敬长辈,你又怎么能够指望当你成为长辈以后,你的小辈会孝顺你呢?这话是对的,孩子其实是看父母怎么做会潜移默化受影响的。

  自己和父母相处的时光告诉我,其实真正的孝顺是要真正懂得他们需要什么,其实多陪伴父母说话,告诉他们你的快乐,比给他们金钱更有价值。一家人都受到我的影响,知道对老人要哄着的,孩子也会尊重你好多。

  其实,很希望我们的教材也能处处透出这些做人的道理的,社会需要净化,需要一片温馨。感谢《弟子规》,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行为养成和道德品质。学会用《弟子规》来规范言行,指导生活和学习,培养自己孝亲尊师、温和谦逊的品德,以恭敬的心、谦卑的态度、彬彬有礼的行为,来对待一切人、事、物,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行修养。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一群人的狂欢

泼水节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