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教学反思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苏教版二年级平均分课件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4~35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是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地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别,但分的结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材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例题,并就其中的一种结果,揭示了两种不同的分的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其他各种不同的分法展开进一步讨论和交流,体会平均分的每一种结果可以从不同的分的过程中得到。

  “想想做做”中的题目进一步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景下的平均分问题,有层次地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平均分本质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继续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个圆片。

  ⑴提出要求:①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②把它们每4个一份的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⑵学生拿出自己的圆片动手操作,同时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分别操作上述两种分法。

  2.提问:想一想,刚才自己是怎样分的,再观察黑板上两位同学分出的结果,这两种分法的结果虽然不一样,但是它们在分的过程中也有同样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

  3.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课始简单的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同时通过对操作的反思及两种分法的初步比较,使学生对平均分的本质特征有了初步的体会,为下面两种分法的整合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

  1.创设情景:兔妈妈拿来一些铅笔,准备将它们分给表现好的几个小兔子,数一数共有几枝?(出示12枝铅笔)

  兔妈妈可以怎样去分这12枝铅笔呢

  2.明确要求

  ①出示条件:把12枝铅笔平均分。

  ②提问: “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3.自主探索

  ①你愿意来帮帮兔妈妈吗?想一想应该怎样分

  ②拿出12个圆片来代表12枝铅笔,动手试一试。

  4.初步交流,总结两种思路

  ①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让一名学生展示他的结果,同时提问:他这样分对吗?为什么?还有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的吗

  ②他们的结果都是这样的,都分对了,但是他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教师先请上台展示的这位同学说一说,然后继续提问:其他同学的想法是不是都与他一样呢?不一样的说一说。

  ③小结:虽然结果相同,但他们所想的和刚才分的过程却可能并不一样,有的是“每几个一份地分”,有的是平均分成几份,最后,他们所分的结果都是每份铅笔的枝数相同,因此都符合 “平均分”。

  ④看一看你的分法,是否符合要求?想一想,如果别人和你的分法相同,他还可能是怎么想的

  5.小组内交流

  ①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组内交流。

  ②小组讨论:除了小组内的几种分法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分法

  ③小组内总结:你们小组共发现了多少种分法?把它们分别贴在小黑板上。

  6.展示后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结果是每一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努力处理好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关系。学生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中明晰了平均分的两种基本策略,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为把握平均分的本质特征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三、巩固应用,内化概念

  1.依次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

  ①先出示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知道都是平均分。

  ②想一想,他们分别可能是怎么分的?让学生在小组内从不同角度说一说分的过程。

  ③独立完成填空。

  ④在小组内校对。

  2.“想想做做”第5题。

  ①出示图,学生仔细观察。

  ②一共有几本书?你是怎么知道的

  ③如果是平均分的话,可以怎样分呢

  ④独立完成填空。

  ⑤小结:像这样每份同样多,既可以看成是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也可以理解为是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

  3.“想想做做”第6题。

  ①出示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②兔子是怎样分的?鸡是怎样分的呢?自己先说一说。

  ③和同桌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这里的每一个习题,都紧扣教学重点力图为学生创设说的环境,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表述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同时树立自信,并学会尊重他人。]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发散练习:有15个小朋友,要分成几个人数相等的小组做游戏,可以怎样分?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分法?下课以后去分一分。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课后的拓展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以形成。]

平均分教学反思

考过平均分的喜悦

  卷纸发下来了,我带着几分考过平均分的喜悦,和几分数学没有上90的遗憾离开了学校。

  我在马路上走着,脑子里却想着数学老师的解题过程

  忽然,我的脑海里飘过几种爸爸惯用的刑罚:“皮带炖肉”、“竹笋炒肉”和“爆炒馒头”。

  想着想着,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回到家里了。

  “怎么样?你的分数是多少,是不是不及格?”一股烟伴随着爸爸的话飘来,使我出了一身冷汗。“还还行,我”“行了!”我支支吾吾地说着,却突然被爸爸的声音打断了。“把你语文、数学、英语的分数一一给我报上来!”爸爸又说道。“语文92、英语吗93、数数学,我能不能不说?”“说!必须说!”“数学886。”“嗯?”爸爸提高了声音,我感到脸很热,用手一摸,才发现脸热得像白开水。使我恨不得立刻找一个地缝钻进去。

  于是我就把原因一五一十地告给了我的爸爸。

  爸爸听后,不但没有责怪我、训我,也没有给我吃“皮带炖肉”、“竹笋炒肉”和“爆炒馒头”,还鼓励我继续加油,下次考好,不要粗心。

水的平均分

  最近,我们学习了“升和毫升”,在我看来,这一单元的内容真是太简单了。爸爸看我有点骄傲,开始考我了:“这里有3只杯子,容量分别是1000、700和300。”说完,爸爸在最大的杯子里倒满水,指着杯子问我,“你能用这3只

  杯子将水平均分成2份吗

  1000

  这还不简单,我右手拿起大杯子,开始往小杯子中倒,等满了以后倒入中杯子,然后又将大杯子中的水往小杯子中倒,大概倒了三分之二,再次将小杯中的水倒入中杯。回头得意的对爸爸说:“这不成了,太小儿科了!”

  爸爸面带微笑看着我,意味深长地说:“数学上的平均分可不能是大概、差不多哦!”是啊,记得数学老师也常告诉我们:数学是一门讲究精确的学科,一切都要有依据!那到底该怎么办呢?我一筹莫展。

  “空想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实践才能出真知!”爸爸提醒我,“动手倒一倒才能找到方法啊!”

  于是,我开始尝试:将大杯中的水倒入中杯,再将中杯中的水倒入小杯,出现的是300、300和400,再将小杯中的水倒回大杯,两个水杯中分别是400和600,这100该怎样分解出来呢?我撑着脑袋冥思苦想了好一会儿,突然眼睛一亮,有了!

  我将水倒回大杯重新来:大杯中的水倒入小杯,再将小杯中的300倒入中杯,重复一次,目前大杯中有400,中杯中有600,再将大杯中的水倒入小杯,此时大杯中剩下水100,哈哈,关键的100终于出现了!可是,有了100似乎还是不能解决问题,接下来到底该怎么办呢

  “再想想,离成功只差一步了。”爸爸在一旁鼓励我。

  一步,就只差一步了,可这一步在哪儿呢?我两眼盯着三只杯子一眨也不眨,真生怕在眨眼之间答案就溜走了。

  原来是这样,哈哈,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小杯中的水再次往中杯中倒,等中杯满了,此时小杯中剩下的水是200,我又将中杯中的水倒回大杯,将小杯中的200水倒入中杯,然后从中杯倒300到小杯,此时大杯中剩下的水就是500了。胜利完成任务,我高兴地跳起来!

  爸爸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今天的尝试你明白了什么啊?”

  我笑着回答:“我明白了三点:首先,数学来不得半点马虎;其次,实践操作可以帮助解决数学中的难题;第三,解题时不能钻牛角尖,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能看到五角星,换一种思路则能找到答案。”

小学二年级平均分课件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一)探究例1

  1、各小组动手操作

  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读《平均分》有感

  暑假里,妈妈为我购入了许多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读物。在这众多读物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康辉的《平均分》了。在我的印象里,康辉一直是个严肃庄重的人,他在《新闻联播》里总是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我想:他的书应该也如同这个人一样枯燥刻板吧。

  当然,事实却狠狠打脸了。这本书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晦涩难懂,实际上,他的写作方法令我在生活中总可以找到共同之处。同时,也发现原来著名的主持人小时候也会有调皮的时候,但更多的是不懈追求与对梦想的坚持努力。这本书主要讲了康辉小时候的故事,长大以后关于《新闻联播》重大主持主持的经历,生活中的所想、所见、所闻、所感.......在这众多的故事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康辉关于春晚的经历了。

  康辉是2015年第一次以主持人的身份登上春晚的舞台,在我以往的想象中,主持春晚都是按照台词念,没多大难度,可从康辉的叙述中我知道了主持春晚需要靠主持人自己开发脑力去创作,还要搜罗各方资料,更加符合春晚的热闹的气氛。起初康辉总是很茫然,毕竟自己在《新闻联播》里一直是认真严谨的“人设”,不禁来春晚主持排练时迷失了自我。后来经过导演的一番指点后,真正意识到春晚是个多元化的舞台,不用刻意为了节目效果而去迎合,只要做真实的自己就好了。诸如此类的故事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看完了康辉的这本书后,我的心已被他亲切诚恳,平易近人的文字给打动了。读这本书,仿佛在跟康辉面对面对话一般,是一种心灵上的交流,美的旅途。我知道了当主持人的来之不易,也明白了当主持人以后要遇到的各种事情,以及遇到突发情况的正确应对方法;原来主持人的生活里也可以有可爱的猫猫狗狗,一向严肃的康辉也有那么憨憨的一面;原来对阅读,对美食,对各种文艺的事物,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见解,平时看起来离我们很远的公众人物,也在做着和我们普通人一样的事.......这本书教会我的还有太多太多,它使我看待世界更全面,更加宽容;看待自己更加严厉,更加理智。

  品读这本书的时候,像喝一碗食材丰富的鸡汤,对身心大有裨益。现在,我把这碗鸡汤分享给你,分享给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平均分》读后感

  最初认识康辉老师是在大家都熟悉的《新闻联播》。后来,便是康辉老师的《主播说联播》以及央视的举办的《主持人大赛》,《主持人大赛》中,面对“神仙打架”的场景,我只能在一旁默默惊叹这些选手的优秀,觉得他们无可挑剔。而康辉老师总是能把选手或优或劣的表现,从肢体动作到语言表达,再到选材角度等独到而中肯地点评出来,让我甚为仰慕。这是康辉老师官方的一面;随着自媒体越来越发达,朱广权老师在微博上的调侃、康辉老师自己拍的出行访谈vlog,抖音直播带货…这些更加立体化的呈现,让康辉老师的形象越来越亲民,也让我对央视男孩们更加崇拜与敬仰。

  《平均分》是康辉老师在19年出的一本书,回忆了自己的工作,生活。书中康辉写了对父亲、母亲的怀念,也写到自己妻子,以及萌宠波波、妞妞的趣事,但主要侧重于自己的工作。

  我对他的喜欢,最初源于他头顶的光环,他在各个场合中所展现给大家趋近完美的一面,深入地了解后,他的人生态度更是让我折服。他的人生轨迹或许是不可模仿的,但他的态度却能启迪和激励我们每一个平凡却又努力不平凡的人。

  我很喜欢他的一个比喻:我们大多是女娲抟土造人疲惫时随手甩出的泥点子吧?但落地为人,只要更多地投入自己的生命里,那些被精心创造出来的和那些被随手甩出的,都一样,都同样拥有给自己做主的权利。这就是他最感动我的地方。他的这半生,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天道酬勤,这个世界从没有不劳而获。

  首先,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自律。绝对自律才能相对自由。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他从来不拖沓,反而是可以提前完成。这可能是我们好多人都做不到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大多数人总是习惯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最终只能敷衍了事。

  其次,是他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他说:“安全播出大于天,这就是我们平凡而神圣的职责。”他对职业的尊重,已经达到了一种信仰的高度。在我们看来,他已然成为一名优秀的央视主持人,对于播报新闻一定是如鱼得水。然而,他却说每次联播音乐响起,都会有一份紧张感。从开始,一直到现在。“最初的紧张是因为陌生,如今的紧张是因为熟悉,越来越了解它,也就越来越想呵护它。”难能可贵的是初心,而初心源自敬畏。他一直保持着这份敬畏,一直守护着这份初心。是的,“无限趋近完美的工作,只能靠每一次的认真仔细、小心翼翼一点点积累。

  在生活的、职业的赛场上,想不甘人后,只有努力地去试每一个选项,在每一个选项上都能及格,在及格之上再努力,才能给自己拿到一个高一点的平均分。平凡却又努力不平凡的人生,或许才是大多数人可参考的人生范本,我们的人生确实该如此。

认识平均分课件

  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掌握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物体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引入,初步探索平均分的第二种分法。

  今天徐老师带了一些漂亮图片,想发给这4个小朋友,怎样分最公平呢

  教师分图片后问:你们每人拿到了几张图片?每人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叫什么

  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平均分”的另一种分法。(板书课题)

  刚刚老师是怎样平均分的?你看清楚了吗?多请几人说。

  二、 探索“按平均分的份数进行平均分”的方法。

  猴爸爸也想请大家帮个忙!(课件出示)他想做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交流)

  用8个圆片代替桃,按要求分一分,分完以后说说自己是怎样平均分的!(板书: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个。)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语言完整表达。

  总结:他们分的方法有些不同,但是,分得结果呢?(都是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4个。)

  三、 试一试

  1、出示课件第一题,这题的要求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平均分?(交流)和同桌说一说。

  动手分一分吧,说说分的方法,再填空。

  一生上台演示。(多请几人说)

  2、出示第二题,这次要求是什么?你会分吗

  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完整地说一说分的结果,再填空!

  一生上台演示。

  3、出示第三题,题目要求又变了,你会分吗?独立完成。校对。

  4、想想,还能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根呢?动手分一分,学生活动。

  汇报。

  原来同样的12根小棒,可以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每份的根数也就随着变化了。

  四、 巩固练习:

  1、出示第一题:题目要求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分呢?我们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课件演示。你能照样子分一分,并填空吗

  独立完成,校对。

  看看猴王是怎样分的呢?看课件。

  出示第二题,猴妈妈摘了很多白菜,也想请小朋友们帮忙分一分呢!你能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平均分的过程并填空吗

  独立完成,(拿小朋友的书)校对。

  2、出示第二题。我们来表演一下吧!

  每四人一小组有6个胡萝卜,请三人扮演小兔,小组长把6根胡萝卜平均分给三只小兔。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你能完成填空吗?校对!

  3、小松鼠们在做什么呢?(课件)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独立完成,校对!你是怎样分的?(课件)

  五、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方法呢?你还知道了什么?我们平时在哪些方面需要用到平均分呢

  六、 开放、游戏

  1、(课件出示第4题)

  你能想出几种分法呢?动手分一分吧!并把你们的研究成果,记录在练习纸上。

  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教师巡视。校对。

  2、小游戏

  想不想玩个小游戏呢?需要用到今天的知识哦!

  介绍游戏规则。同桌开始比赛!

“平均分”的力量

  每当我对折白纸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那天上的那节课。

  那天,老师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张白纸,我看到白纸,就想:老师发给我们白纸要干什么呢?难道要让我们画画吗?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对折纸,你可以竖的折也可以横的折,你们先折一下,试试看。”

  我横的对折了一下,老师问:“现在,这张白纸平均分成了几份?”我班全体同学回答道:“两份。”老师又让我们对折一下,我又对折了一下,老师又问:"这张白纸平均分成了几份?”我们回答说:“四份。”然后,老师又让我们对折一下白纸,老师问:“现在,这张白纸平均分成了几份?”我们回答说:“八份。”老师说:“那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没有?”有些同学说:“我发现只要每对折一下白纸,它的份数就会扩大到原来的两倍。”老师说:“对,只要每对折一下白纸,它的份数将就会扩大到原来的两倍,而且无论怎么样的纸,最多只能折九次,这是有依据的,如果你们不信,我发报纸给你们折。”

  说完,老师就发给我们每个人一张报纸,我拿到报纸就开始折了,我连续对折了七次,怎么也折不下去,有些人对折了八次,咬着牙也没有折下去,有些人对折了九次,老师说:“看,我没骗你们吧,对折九次就算厉害的了。由于对折的次数越多,份数越多,纸越小、越厚,越硬,故而难折。”

  通过这节课,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怎么样的纸,最多只能对折九次,而且每对折一次,它的份数就会扩大到原来的两倍。

有趣的平均分

  10月15日星期日天气晴

  今天,爸爸到糖铺店里买了24颗糖。我、弟弟和妹妹看见了迫不及待地向爸爸去讨糖。爸爸说:“那好吧!”我们听了高兴万分。可是,这么多糖我们该怎么分呢?于是我们就为了这点小事而争吵起来。

  吵着吵着,我忽然想到数学课上老师教我们的平均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大声说道:“好了,不要再吵了,我已经有办法了。”弟弟和妹妹说:“真的?”他们似乎不太相信我。我又说:“你们不相信就听我的解释,我们这里不是有3个人吗?”弟弟妹妹说:“是呀?”我说:“那不是很简单,24÷3=8(颗),所以我们应该每人分到8颗糖。”弟弟和妹妹听了,先是楞了一下,接着就快如闪电地向桌子上各拿走了8颗糖。我们个个都吃得津津有味。

  啊!我真要感谢数学中的平均分,要不然我们可能还在争吵呢!

平均分

  本作文400字是关于小学五年级的作文400字,题目为:《平均分》,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数学预习日记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平均分”吗?会平均分吗

  昨天晚上,我和妈妈一起预习了《平均分》。预习后,我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同样多,我还用很多方法分东西。

  我和妈妈一起分小棒,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我把6根小棒两根两根地分,分成了

  分小棒的过程:

  两根两根地分

  两次分小棒之后,我发现每份分得都同样多,我觉得两根两根地分,比较快。我想二三得六这句口诀,我就两根两根地分,分起来就更快了。我告诉妈妈分小棒的过程后,妈妈夸我真棒!

  预习以后,我对平均分有了了解,我在课堂上学起来就易如反掌了。小朋友们,你们会平均分吗?快动手分一分吧!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中考体育考试

主题党日活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