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兰亭序

  “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

  你在书房中练习写兰亭序,笔画像潺潺流水一样没有源头。这时,她轻轻地走了进来,在月光的照耀下推开了房门。你却没有注意,依然沉浸在几近完美的书法当中。

  “弹指岁月,倾城顷刻间烟灭,青石板街回眸一笑你婉约,恨了没,你摇头轻叹谁让你蹙着眉,而深闺,徒留胭脂味。”

  弹指一挥间,过去的几年中,你和她情投意合,并肩共练兰亭序。但好景不长,她的父亲不同意你们在一起,于是就把她锁进了那依旧留有浓香胭脂味的闺房中。每当你路过她家楼下时,只能回头朝她的窗户看一眼,然后含恨离去。

  “无花风月,我题序等你回,手书无愧,无惧人间是非,雨打蕉叶,又潇潇了几夜,我等春雷,来提醒你爱谁。”

  你不管朋友对你的看法,写好了信,等待着她的答复。夜里,春雨来了,雨水击打着宽大的蕉叶。突然,一声巨响响彻天空,惊醒了大地万物,你却在合手祈祷,希望她能够收到你的爱意。

  一曲终了,余音依旧。多么感人的爱情故事,却在一个封建社会中灰飞烟灭。女子,似乎永远要受父母的控制,不能和心仪的人在一起,大概也是历史的一大悲剧吧!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

  一、素材开发

  1、要学会寻找风景,欣赏风景,享受生活,赞美生活。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时,我们何不远足“崇山峻岭”,穿行“茂林修竹”,“一觞一咏”,“游目骋怀”

  2、如何看待生与死?王羲之在本文给我们作了一个深刻的回答。在他看来,对生的执著、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是客观存在的,人的生命到了尽头都是要死的。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为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要珍惜时光,眷念生活,追求真实,表现了一种积极的、高旷的宇宙情怀,充满了哲理思辨,从而彻底地否定了老庄的齐生死的观点,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文笔洗练,文风纯正,发人深醒,令人回味。

  二、角度点拨

  1、可用于“风景”、“生活”、“善于发现”等话题

  2、本文可为以下话题提供素材:生与死;人生意义;自然与心灵;生活态度;惜时。 精彩运用 辩证分析型——

  (提示:从生与死的辩证关系来分析明确人生的价值,思辨力强) 人总是要面对死亡的,任何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不可抗拒,因而个体生命在它面前是如此渺小而脆弱。因此,谁都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林语堂说“能见到死亡的人也能见到人类喜剧的意识,于是他很迅速地变成诗人了”。王羲之和陶渊明都是这样的诗人。他们深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个“列叙时人,列其所述”,唯望“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一个“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耘”。忘生死,轻成败,是基于对生命本质和人生真谛的感悟。因而他们对有限的生命更是倍加珍惜。在平平淡淡从从容容中书写出生命价值的箴言。

  引用类比型——

  (提示:以名句引用为契机,与其他名人对自然界的追求相类比,在比较中感悟人生道理)

  人在面对眼前优美风景时,很容易将自己融入生生不息的大自然中,感悟有限的人生,从中领悟永恒的哲理,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柳宗元在生之绝境时移情于山,“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古代文人多在逆境中因自然万物欣欣向荣而喜,使精神超脱外物的羁绊,而在天地间获得永生!

  议论抒情型——

  (提示:化用名句,寓情感于字里行间,文笔流畅,感情充沛) 挥洒如掾大笔,他书写入木三分的霸气; 泼墨如浪豪情,他成就墨染一方的壮举。

  矫若惊龙,飘若浮云,笔底波澜,书中骨筋。他以江河为墨,以高山为笔,以苍穹为纸,以大地为砚。仿佛吸纳恒星之阳刚与星月的柔芒,他在刚柔并济中舒展侠骨柔肠;仿佛窃取惊雷之声响与闪电的光亮,他在群星璀璨中初显锋芒。

  仰观宇宙,俯察品类,恣情天地之中,放浪形骸之外,他用一枝短竹将中华的筋骨与神色定格方寸之上,醉卧兰亭,醒叹世事,他用一篇短序将人生的脉络与真谛陈置于字句之间。

  三、颁奖词

  狼毫一挥是生命的舞动,砚纸是他的舞台,满载生命的厚重,楷如泰山稳立,行如清洌之风,草如龙凤舞动,他让人们真正了解什么是书法,他让世界了解中国书法的伟博,兰亭己矣,永不逝去的的《兰亭集序》中最豪迈的一次舞动。

于文华唱兰亭集序

  于文华所唱兰亭序的歌词

  兰亭序

  词:方文山曲:周杰伦

  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

  忙不迭千年碑易拓

  却难拓你的美

  真迹绝真心能给谁

  牧笛横吹黄酒小菜又几碟

  夕阳余晖如你的羞怯似醉

  摹本易写而墨香不退

  与你共留余味

  一行朱砂到底圈了谁

  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你一生的了解

  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那岸边浪千迭

  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你一生的了解

  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那岸边浪千迭

  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你一生的了解

  弹指岁月倾城顷刻间烟灭

  青石板街回眸一笑你婉约

  恨了没你摇头轻叹

  谁让你蹙着眉

  而深闺徒留胭脂味

  人雁南飞转身一瞥你噙泪

  掬一把月手揽回忆怎么睡

  又怎么会心事密缝绣花鞋

  针针怨对

  若花怨蝶你会怨着谁

  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你一生的了解

  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

  手书无愧无惧人间是非

  雨打蕉叶又潇潇了几夜

  我等春雷来提醒你爱谁

关于兰亭序

  心情不好的时候,总喜欢高声朗读这篇文章。心情就能平静下来,认真思考一些东西。很遗憾,虽然有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想的东西有无价值,甚至不知自己彼时正在想什么,可是由于这篇序,心境竟豁达了起来,让人觉得很充实。恐怕那就是,幸福吧。

  真希望,能在某个时候去那个叫做绍兴的老城,看乌篷船,看兰亭,看水,看茂林修竹和崇山峻岭。绍兴还是我敬佩的鲁迅先生的故乡。我想文人的兴致还真是雅致,酒杯在水里顺水轻流,在谁面前暂停,谁就要吟几句像兰亭般秀雅的诗。美呀。真美。原谅我的词汇并不丰富,但我真的不知该如何表达那种淋漓的美感。信可乐也。的确如此。

  有人写过一本书,叫《十八岁开始苍老》,书成后似乎就成了80后的代表,成年人纷纷感慨孩子的早熟,还有人说那就是娇柔做作,悲天悯人,为赋新词强说愁。我没有看过,但是我想,十八岁开始苍老,说的没有错啊。苍老并不是一个状态,而是一个过程。我们每个人每只猫每个生物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开始慢慢变老。而人生又是如此短暂,真像小沈阳说的呢:“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哈。眼睛一闭,不睁,这辈子过去了哈。”说的一点都不错,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圣斗士星矢冥王篇有一集叫做“矜持的边际”,沙加在感悟阿赖耶识之后曾经这样说道:“花开了,又谢了。世间万物就是这样变化着。这个地球,太阳,还有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都会有终止的时候。相比之下,人的喜悦、悲伤、快乐、痛苦、爱,都仅仅在一刹那而已。人所追求的快乐、幸福、爱,都是一次次美丽的邂逅。而死亡,绝对不会是一切的终结……”对呀,说得多好。老就这样悄悄的来,死亡就这样悄悄的来。有的人性格沉静,有的人放浪不羁,但结果都是一样的啊,都是一样的。遇到自已喜欢的东西,得到后心情如此的畅快,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化为灰烬。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但我能仅仅说那是悲哀么?恐怕不能吧。扪心自问,能说时间在飞逝么?恐怕,是我们在飞逝吧。不顾一切的为了各种目的向前飞奔。即使达到了目的,情随事迁之后,又剩下些什么呢?只有感慨罢了。

  不禁想起朱自清先生的那句话:“我何曾留着些游丝样的痕迹呢?”我们要怎样才能留下些痕迹呢?在自己已经翩然离去时,仍然能让使人想起我的痕迹?我现在还暂时不知道。但我总会知道的。总会知道的。可这话,自信之中怎么又流露出安慰

  “生命有如度过一重大海,我们相遇在同一座狭船里。死时,我们同登彼岸,又向不同的世界各奔前程。”在泰戈尔玄奥的话语中,我低语,微笑,默默地颔首,却有些不知所终的失落感。

  或许,也就如此呢。死生亦大矣。死亡,或是生存,都是大事啊。一死生的观点,或对或错似乎都不重要。但是在这短暂的人生中,我还要面对那么多,选择那么多,珍惜,或许也不能使一切变为永恒啊!活在当下吧。我们唯一的选择。

  珍重!

兰亭序

  一手捧酒杯,一手抓鼠须笔,潇洒挥笔,一气贯通,他写下了这“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题记

  自九岁起,我就叩开了“书海”的大门(当然此“书海”乃“书法海洋”之意)。从入门的笔画到苍劲有力的楷书,再到曲折多变的篆书,我无不都写得不亦乐乎。

  初看《兰亭序》我就被它那豪放不拘的字体所吸引,于是便有了临摹的冲动。当拿着饱蘸浓墨的毛笔时,竟不觉有些激动和兴奋,便在这种心境中开始了我的临摹之路。

  刚开始,因为老师说要大胆写,所以写出的字虽不死板,但是笔画失去了应有的形态,便开始仔仔细细地描摹每个笔画甚至那游丝,可是却又佷呆板,那本该灵动的游丝也失去了活力。虽然练习地更加勤奋,也在思索如何搭配,但总是不得要领,在我迷茫苦闷之时,老师告诉我要用心去体会,并轻轻拿起我的手放在书上,我顿时明白了老师的用意,便用手轻触那灵动的字体,感觉心中也有了那不拘泥于传统的字体。它有着像草书般豪放的姿态,但结构却如楷书般精心搭配,笔画异常细腻,多为像鹅的姿态,那游丝也让本来灵动的字体更有活力。我不禁惊讶于他该有怎样的胸襟,该是豪放之中又不乏细腻吧。也正是这种胸襟才容纳了天地间的万物,才不拘于官位,才能从容面对那政局的混沌吧。也是,政坛从来不是文人的居所。他所崇尚的政局是与黑暗的时代所格格不入的,他是那样的正直,而那个时代又是那样的不堪回首。他的字让我体验到了他的刚正,这也便决定了他一生的不得志。但唯有在书法中他才会是我所熟悉的王羲之――在作品中展现自己的情怀。墨中参杂了浓浓的情,将其表现的淋漓尽致。

  想到这些,我不禁从容地落笔,一笔笔开始了练习,渴望有一天写下那心仪的字体……

  触摸千古名书《兰亭序》,我体会到了王羲之那独特的艺术风格,细腻的用笔,我懂得了如何结合古今,使字体灵动;触摸千古名书《兰亭序》,我读懂了王羲之,明白了他对于官场的无奈,对于清明政局的期待;触摸千古名书《兰亭序》,我领悟到了太多太多,我会不断触摸下去,不断去深入它的灵魂的深处。

王羲之 兰亭集序

  永和⑴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⑵之初,会于会(kuài)稽(jī)⑶山阴之兰亭,修禊(xì)⑷事也。群贤⑸毕至⑹,少长(zhǎng)⑺咸⑻集。此地有崇山峻岭⑼,茂林修竹⑽,又有清流激湍⑾,映带左右⑿,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⒀,列坐其次⒁。虽无丝竹管弦之盛⒂,一觞一咏⒃,亦足以畅叙幽情⒄。

  是日也⒅,天朗气清,惠风和畅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shèng)⒇,所以(21)游目骋(chěng)(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f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或取诸(26)怀抱,悟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虽趣(qū)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zàn)得于己,快然(31)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之(35)矣。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fū)!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注:据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本,“不知老之将至”之前并无“曾”字,而且从原文图片中也可看到没有“曾”。应该是后人所加。请广大网友注意。

  《兰亭集序》【注释】

  1、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年—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阴历三月。暮,晚。会:集会。

  3、会[kuài]稽:郡名,今浙江绍兴。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4、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5、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6、毕至:全到。毕:全、都。

  7、少长:年少的年长的。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是长。少长:形容词做名词。

  8、咸:都。

  9、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10、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长,引申为高。

  11、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12、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13、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

  14、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15、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16、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

  17、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18、是日也:这一天。

  19、惠风:和风.和畅:缓和。

  20、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21、所以:用来。

  22、骋:使…奔驰(使动用法)

  23、极:穷尽。

  24、信:实在。

  25、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引起下文的助词。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的短暂。

  26、取诸:从……中取得。

  27、悟言:坦诚交谈。《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亦通。一说,对面交谈。

  28、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29、趣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趋向,取向。舍,舍弃。万殊,千差万别。

  30、静躁:安静与躁动。暂:短暂,一时。

  31、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

  32、(曾)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曾:竟然。

  33、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34、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35、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36、向:过去、以前。

  37、陈迹:旧迹。

  38、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39、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40、期:至,及。

  41、死生亦大矣: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判断句。

  42、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43、临文嗟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44、喻:明白。

  4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

  46、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47、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48、虽世殊事异: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虽,纵使。

  49、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50、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51、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兰亭集序》【白话翻译】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饮酒一杯,咏诗一首,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

  这一天,清明爽朗,和风习习。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自由放纵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恬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自己所要的东西暂时得到了,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不能明白于心。本来就知道,那种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命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抄录他们做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由缘,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聚会的诗文。

兰亭序

  《兰亭序》324个字,因系酒后醉书,其中勾抹错讹近20处。他酒醒后,多次试图重新工整誊写,都不及当天写的那本好。所以传给后人的,还是那个第一稿,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 / 兰亭序

  朝代:魏晋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杂文砍一常阋约犹椋趴衫忠病�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324个字错了几个你知道吗

  1.“岁在癸丑”。为什么“癸”字笔画写得很细。分析,王右军一定是只记得当年“地支”是丑牛年,而忘了“天干”排序,“癸”字,一定是后续填上的。地方又留得不够,所以“癸”字写的很扁。

  2.“修稧事也 群贤毕至”。“稧”应改“禾木”旁为“示补”旁,以“禊”为正确写法。

  3.“有崇山峻领”。“崇山”是漏掉了后补的,没有地方,不得不写在旁边。王羲之喝多了老白干,写“岭”字,误将上边的“山”丢了。

  4.“恵风和畅”。显然。“惠”字少两笔,神龙本“和”字之“口”还多一笔,像“曰”。《兰亭序》开头“永和九年”的“和”字就是正确写法。今人临帖,照写错字,传承谬误,大可不必。

  5.“悟言一室”。悟言,《古文观止》纠正为“晤”言,意为见面谈话。

  6.“囙寄所托”。“囙”是“因”的异体字,而且是先写了“外”字,后又以“囙”字(神龙本冯承素摹本为“ㄈ”接右边)覆盖。

  7.“怏然自足”。后人记载为“快”然(高兴)自足,其实“怏(yàng)然自足”翻译成“自负”“自信”是解释得通的。

  8.“僧不知老之将至”。“僧”字只有在“定武兰亭”石碑上才有这个字。《古文观止》纠正为“曾”。

  9.“向之所欣俛仰之间”。“向之”之下覆盖了“於今”二字。俛是俯的异体字,今已废弃。

  10.“岂不痛哉”。“痛”字覆盖的有点像是“它”字。

  11.“每揽”。有书说,“'每’字中画浓墨,其余淡墨,显然记录了其由'一’字改写的过程。”其实,北魏张猛龙碑上的“每”字一横,也是粗大的。而且,冯承素摹写时,随时可以蘸墨。

  12.“未甞不临文嗟悼”。 “甞”是“尝”的异体字,今已不用。

  13.“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由”,后人已纠正为“犹”,当“如同”讲。

  14.“■■悲夫”。 重墨抹去的字,一说是“良可”,但更可能是“足可”,还可能是“是可”、“亦可”。“夫”字,看出是盖住了“也”字。

  15.“有感于斯文”。神龙本的“文”字,特别模糊。唐.褚遂良的临本,一眼就看出是由“作”字改写。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

  永和(1)九年,岁在癸gui(三声)丑,暮春(2)之初,会于会(kuài)稽(3)山阴之兰亭,修禊(xì)(4)事也。群贤(5)毕至(6),少长 (zhǎng)(7)咸(8)集。此地有崇山峻岭(9),茂林修竹(10),又有清流激湍(11),映带(12)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 (13),列坐其次(1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5),一觞一咏(16),亦足以畅叙幽情(17)。

  是日也(18),天朗气清,惠风(19)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0),所以(21)游目骋(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或取诸(26)怀抱,晤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虽趣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31)自足,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之(35)矣。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兰亭集序/兰亭序

  魏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注释

  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会:集会。

  会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毕至:全到。毕,全、都。

  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咸:都。

  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

  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流觞(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

  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是日也:这一天。

  惠风:和风。

  和畅,缓和。

  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骋:使······奔驰。

  极:穷尽。

  信:实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表示时间的短暂。

  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

  悟言:面对面的交谈。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趣(qǔ)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舍,即取舍,爱好。趣,通“取”。万殊,千差万别。

  静躁:安静与躁动。

  暂:短暂,一时。

  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

  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本有“曾”在句前。

  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向:过去、以前。

  陈迹:旧迹。

  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期:至,及。

  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

  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临文嗟(jiē)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喻:明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出自《齐物论》。

  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赏析

  本文是一篇书序。文章先序兰亭修楔事,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实际上是说明做诗的缘由;有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描写了作诗时的情景,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是即席之作;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的经过,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同时,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全文共分三段。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

  先点明聚会的时问、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用语简洁。富有诗情画意。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暂,盛事不常,紧承上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

  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接着由“欣于几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优,写出乐而生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文章至此,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最后引用孔了所说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话来总结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

  文章紧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发议论,从亲身感受谈起,指出每每发现“昔人兴感之由”和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一样,所以“未尝不临文嗟悼”,可是又说不清其中原因。接着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祖”论调的批判,认为那完全是“虚诞”和“妄作”。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喜好虚无土义的清谈,庄子认为自然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且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等同看待,认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作者能与时风为悖。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阅读。尽管将来“事殊事异”,但“所以兴怀。其一致也”。这就从理论上说清了所以要编《兰亭诗集》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怀。文字收束得直截了当,开发的情思却绵绵不绝。

  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沽,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荡”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重点词句,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以及特殊文言现象;

  2.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3.了解序文的特点,体会文章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点。

  4.掌握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法,品味其朴素清新的语言特色。

  二、学习重、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2.掌握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法,品味其朴素清新的语言特色。

  三、学习时间:二课时

  四、助学资料

  1.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王会稽”。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2.写作背景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3.文体常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金榜VIP已享免费阅读及下载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教研组工作计划

聆听大自然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