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名称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二十四节气暖暖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原产生于黄河流域一带,它具体地反映了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和气候关系。但由于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农时季节,便于人们分段掌握农事活动,便在全国各地流传开了。各地农民在应用二十四节气的过程中,结合本地地区气候情况来安排农事,充实和丰富了二十四节气的内容,使二十四节气在各个地区都得到了因地制宜灵活地应用。

  一、立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这个节气,表示着万物复苏的春天又开始了,天气将逐渐回暖,广阔的大地将呈现一片万象更新的景象,也标明一年的农事活动的开始。俗话说:“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二、雨水:

  雨水这个节气,表示气候逐渐回暖,雨量开始增多,结束了冬天少雨的现象。

  三、惊蛰:

  惊蛰这个节气,表示春意渐浓,气温升高,春雷也开始轰鸣,蛰伏在泥土里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开始出土活动,过冬的虫卵也快要孵化了。

  四、春分:

  这个节气,表示春季日夜千分的意思。在春分这一天,全球各地昼夜都各为十二小时。此后,白天逐渐增长,夜间逐渐缩短。

  五、清明:

  清明这个节气,表示气温已变暖,草本萌动,自然界出现一片清秀明朗的景象。

  六、谷雨:

  谷雨这个节气,表示降雨量逐渐增多,更适宜农作物生长,所谓“雨生百谷”就是这个意思。

  七、立夏:

  立夏这个节气,表示风和日丽的春天已经过去,夏季开始,炎热的大气即将来临,农事活动已进入夏季繁忙季节了。

  八、小满:

  小满这个节气,表示农作物欣欣向荣,长得丰满可爱。由于暴雨已开始,江河易满。

  九、芒种:

  “芒”是指壳实尖端的细毛。芒种这个节气,北方表示收割麦类作物和播种稻谷。有人把芒种说忙种,由于这时候是耕种最忙的季节,意思也是可相通的。

  十、夏至:

  夏至这个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天到来了。夏至这一天,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这个时期日长夜短。

  十一、小暑:

  小暑这个节气,表示已进入暑天,炎热逼人。

  十二、大暑:

  大暑这个节气,表示夏季最炎热的署天来临了。

  十三、立秋:

  立秋这个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季将过,天高气爽的秋天开始。

  十四、处暑:

  “处”是终止的意思。处署这个节气表示炎热的暑天已过去,天气渐渐转凉。

  十五、白露:

  白露这个节气,表示天气更凉,空气中的水汽,夜晚常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

  十六、秋分:

  秋分这个节气,同春分一样,表示秋季日夜平分的意思。在秋分这一天,全球各地昼夜都各为十二小时。此后,黑夜逐渐增长,白天逐渐缩短。

  十七、寒露:

  寒露这个节气,表示露水更浓,天气逐渐由凉转寒。

  十八、霜降:

  霜降这个节气,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

  十九、立冬:

  立冬这个节气,表示冬季的开始。预示气候的寒凉程度将逐渐加剧。

  二十、小雪:

  小雪这个节气,表示到了冬季,北方开始降雪。

  二十一、大雪:

  大雪这个节气和小雪一样,但表示降雪要来得大些。

  二十二、冬至:

  冬至这个节气,表示最冷的冬天要来了。

  二十三、小寒:

  小寒这个节气,表示开始进入冬季最寒冷的季节。会出现霜冻。

  二十四、大寒:

  大寒这个节气,同小寒一样表示一年中天气最寒冷的季节。

  广阔无边的草原,牧群就像散落的点点繁星;

  生机勃发的森林,树木最终成为见证时光的老人;

  波光粼粼的水面,鱼儿的跃动弹奏出无数人生活的旋律;

  那一片金黄,装扮着油菜花开的季节;

  还有那向日葵盛开的芬芳;

  紫色的是薰衣草的浪漫;

  白色的是樱花暖暖的情怀;

  这是江南的田园,一望无际的稻田拼接成绿色的画板,映射出一片宁静;

  这是北方的田野,连绵无边的麦田交织成农民的笑脸,这是希望的港湾,是梦想的色彩;

  那是梯田,优美的曲线勾勒出人间最美的图画;

  那点点的雨露,是生命的印记;

  那滴滴的汗水,是劳动的赞歌。

  播种的季节,美丽着、忙碌着;

  收获的季节,劳累着、幸福着;

  1.东北林区

  东北部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是我国最大的森林区,一般称为东北林区。这里,林区绵延几千里,形成一片树海。因为这里在祖国的最北部,接近寒带,所以耐寒的针叶树种相对最多,是我国唯一的大面积落叶松林地区。主要的树种有红松、兴安落叶松、黄花松等,也有属于阔叶的树的白桦、水曲柳等。东北原始森林里的树木葱郁茂密,遮天蔽日,站在森林里,只有中午很短的时间内才能见到阳光。因为树木长得很密,所以树木都争着往上长,树型挺拔高大,有的高达三十多米,是非常好的建筑材料。东北林区的木材蓄积量超过全国总量的一半,是我国目前主要的木材供应基地之一。

  2.西南林区

  西南林区主要包括四川、云南和西藏三省区交界处的横断山区,以及西藏东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南坡等地区。这里山峰高耸,河谷幽深,山麓有滔滔江河,山沟有股股泉水,山脚和山顶高差悬殊,气候也随着高度变化,真是“一山有四季”,所以树的种类特别多。山下和各地里生长着常绿阔叶树,山腰上是落叶阔叶树,再上面就是针叶树。主要树种有云杉、冷杉、高山栎、云南松等,这些树也都是很好的建筑材料。还有珍贵的柚木、紫檀、樟木等。解放后,在云南省还营造了成片的橡胶树和咖啡树,成为我国重要的热带经济林区。

  3.南方林区

  秦岭、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属于我国第三个大林区——南方林区(东南林区)。这里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植物生长条件良好,树木种类很多,以杉木和马尾松为主,还有我国特有的竹木。这个林区南部,是我国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宝库,经济林木更是丰富多彩,有橡胶林、肉桂林、八角林、桉树要等,后面的三种经济林,盛产名贵的药材和香料。祖国的宝岛——台湾省的森林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樟树是宝岛的特产,它的枝叶可以提制樟脑。台湾省的樟脑产量,最高曾达全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被誉为“樟脑之乡”。

二十四节气名称

二十四节气之大寒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在每年1月20日前后。大寒时,太阳到达黄经30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见前(小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我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

  这个时期,铁路、邮电、石油、海上运输等部门要特别注意及早采取预防大风降温、大雪等灾害性天气的措施。农业上要加强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冻。

二十四节气之清明

  说到二十四节气,可是有大来头的。它是古人依据黄道面划分制定,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而我今天给大家讲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五个节气“清明”。

  一说到清明我们会想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确,清明又称踏青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顾名思义是要去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悼念先烈。

  一大清早,妈妈就扯着嗓子叫我起床。太阳金色的光照在我身上不由感到全身热热的。爸爸坏笑着二话不说就掀开了我的被子,我冷的连打了两个喷嚏,把身子缩成一团,我迷迷糊糊地张开眼,看见空中有许多小小的“灰尘”,我看呆了静静地盯着它们。妈妈先开口说话了:“大懒虫!这都几点了,快穿衣服,要去上坟(扫墓)了!”。噢,我这才想起来今天原来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啊!我赶紧从床上跳起来,匆匆忙忙穿好衣服,简单洗漱一下就下楼了。

  一到楼下一阵阵肉香味扑鼻而来,原来是爷爷在烧菜,有大鱼、大肉、还有油豆腐、千张丝等,我的口水已经飞流直下三千尺。我赶忙拿来筷子一下子就夹了一只油豆腐,刚要吃就被爷爷叫住了:“小馋猫!又来偷吃,这是供祖先们上坟要用的,快!把旁边的粥吃了,吃完就跟我上坟去。”我看了看旁边那不起眼的白米粥,无奈地用勺子盛了几口往嘴里放,眼睛还瞅着旁边的油豆腐与大肉。

  爷爷把准备的饭、菜、酒、冥钱等东西放到三轮车上,就出发了。我跟着他在路上跑来跑去,像春天里的小鸟叽叽喳喳不停。一路上花红柳绿,鸟语花香,小草努力地探出头来与春争风;花儿在春风下摇曳着似一个个舞者,蝴蝶是忠实的粉丝在花丛中为它们伴奏;大树枝繁叶茂就像一位有辈份的长者,不甘示弱在春风中发出“沙沙沙”地声音,似乎在告诉我们春天真温暖,社会主义中国真幸福。

  大约走了十分钟,我们便看到了一个墓地,那里供着我们的祖先还有奶奶……我们依次来到我奶奶的墓前,爷爷把做好的菜放在地桌上,点燃蜡烛与香让我们祭拜奶奶,爸爸满满地倒了一杯酒,妈妈点燃了冥钱与佛经,嘴里还说着什么:“在天上不要省,多花点钱过好一些。”这里的气氛一下子变得十分严肃,鸦雀无声,只听见风中传过来低沉的哭泣声,四周充满了伤感的气息。我想看看爸爸可看到的却是一个泪人,也许他是舍不得奶奶,也许他又念起来了奶奶生前的好,也许他是为奶奶这么年轻就离开我们伤心难过;我再看看爷爷和妈妈都低着头默默地在流泪。这一切真像在做梦一样,奶奶是多好的人,一辈子勤劳朴素,也十分爱我们这个家,却走的这样突然。我也不知不觉中呜呜地哭起来,心里默默地念着,“奶奶你走好,我会努力读书,为您争光,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我过去安慰爸爸与爷爷,可被妈妈拉住了,紧紧地抱着我。我心里想这就是清明的特点,今天还会有许多人来扫墓,也会流下装满思念的泪水吧。

  清明既是一个节气,也是我国重要的一个节日(清明节)。它不仅是缅怀祖先和亲人,更是为悼念保卫祖国光荣牺牲的英雄们和为社会主义中大国建设而光荣殉职的建设者们。我们必将永远记住他们生前留下的历史光辉,以我们小小的力量去凝聚更多的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努力为大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知识和力量。

中国24节气

  中国古代的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结合日月的运行位置,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中国24节气。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象征气温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降水量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有人认为中国24节气从属农历;其实,它是根据阳历划定的,即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由于太阳通过每等份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二十四节气的西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

  因为中国24节气的产生与应用,首先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后才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所以在其他地区,二十四节气的时期或许有一些差异。

24节气

  昨天是四季变化的24气节之一——春分。我和几个小伙伴相约一起去植树。

  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

  春分是植树造林的极好时机,古诗曰: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春分节气受冷暖气团交汇影响,雨水也要多起来。俗话讲: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过后忙耕田。而春分节气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此时也是早稻的播种期。

  春分时节,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都进入明媚的春天,在辽阔的大地上,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

  春分时节,在我们岭南地区的开平苍城镇,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春分吃春菜”的习俗。因为春分前后,雷震大地,万物标长,正是吃春菜的好时节。

  春分时节,一个美丽的时节,大地因你而变得更加迷人。

关于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春、立夏、立冬:“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成长。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这些就是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了!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文化,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三月二十日到二十二日是春分,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4月20日或21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这时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雨水适量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拔节和春播作物的播种出苗。谷雨在黄河中下游,不仅指明了它的农业意义,也说明了“春雨贵如油”。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为“立夏”节气。我国自古习惯以立夏作为夏季开始的日子。立夏时节,万物繁茂。“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十月八日到九日是寒露,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

关于二十四节气

  今年春分在3月21日,太阳到达黄经0度(春分点)时开始。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开始昼长夜短。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春分时节,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都进入明媚的春天。

  我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至于中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古代黄河流域与之相应的物候现象为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见《农桑通诀》)。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地区农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干金。春分亦是传统节日。在周代,春分有祭日仪式。《礼记》:祭日于坛。孔颖达疏:谓春分也。此俗历代相传。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清代春分前后,宫中词庙皆有大臣致祭,世家士族亦于是日致祭宗祠。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春分日,民并种戒火草于屋上。有鸟如乌,先鸡而鸣,架架格格,民候此鸟则入田,以为候。明代山东淄川于是日栽植树木,作春酒,酿酷。《文水县志》载:春分日,酿酒拌酷,移花接木。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农历二十四节气名

  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大寒、小寒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24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至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实践对人生的意义论文

二十四节气手抄报简单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