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的作用
知识
披荆斩棘杀猛虎。
平时收藏在身边,
用时能为破险阻。
百科知识
1 、巧用牙膏:若有小面积皮肤损伤或烧伤、烫伤,抹上少许牙膏,可立即止血止痛,也可防止感染,疗效颇佳。
2 、巧除纱窗油腻:可将洗衣粉、吸烟剩下的烟头一起放在水里,待溶解后,拿来擦玻璃窗、纱窗,效果均不错。
3 、将虾仁放入碗内,加一点精盐、食用碱粉,用手抓搓一会儿后用清水浸泡,然后再用清水洗净,这样能使炒出的虾仁透明如水晶,爽嫩可口
4 、和饺子面的窍门:在1斤面粉里掺入6个蛋清,使面里蛋白质增加,包的饺子下锅后蛋白质会很快凝固收缩,饺子起锅后收水快,不易粘连
5 、将残茶叶浸入水中数天后,浇在植物根部,可促进植物生长;把残茶叶晒干,放到厕所或沟渠里燃熏,可消除恶臭,具有驱除蚊蝇的功能。
6 、夹生饭重煮法:如果是米饭夹生,可用筷子在饭内扎些直通锅底的孔,洒入少许黄酒重焖,若只表面夹生,只要将表层翻到中间再焖即可。
7 、烹调蔬菜时如果必须要焯,焯好菜的水最好尽量利用。如做水饺的菜,焯好的水可适量放在肉馅里,这样即保存营养,又使水饺馅味美有汤
8 、炒鸡蛋的窍门:将鸡蛋打入碗中,加入少许温水搅拌均匀,倒入油锅里炒,炒时往锅里滴少许酒,这样炒出的鸡蛋蓬松、鲜嫩、可口。
9 、如何使用砂锅1:新买来的砂锅第一次使用时,最好用来熬粥,或者用它煮一煮浓淘米水,以堵塞砂锅的微细孔隙,防止渗水
10 、巧用“十三香”:炖肉时用陈皮,香味浓郁;吃牛羊肉加白芷,可除膻增鲜;自制香肠用肉桂,味道鲜美;熏肉熏鸡用丁香,回味无穷。
11 、和饺子面的窍门2:面要和的略硬一点,和好后放在盆里盖严密封,饧10-15分钟,等面中麦胶蛋白吸水膨胀,充分形成面筋后再包饺子
12 、香菜是一种伞形花科类植物,富含香精油,香气浓郁,但香精油极易挥发,且经不起长时间加热,香菜最好在食用前加入,以保留其香气。
13 、当进行高温洗涤或干衣程序时,不可碰触机门玻璃,以免烫伤。拿出烘干的衣物时,要小心衣物上的金属部分,如拉链、纽扣等,以免烫伤。
14 、如果衣领和袖口较脏,可将衣物先放进溶有洗衣粉的温水中浸泡15-20分钟,再进行正常洗涤,就能洗干净。
发明青霉素的故事
青霉素(Penicillin,或音译盘尼西林),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由青霉菌中提炼出的抗生素。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菌能分泌一种物质杀死细菌,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但他未能将其提纯用于临床。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遗憾的是,这篇论文发表后一直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
10年后,德国化学家恩斯特?钱恩在旧书堆里看到了弗莱明的那篇论文,于是开始做提纯实验。1940年冬,钱恩提炼出了一点点青霉素,这虽然是一个重大突破,但离临床应用还差得很远。
1941年,青霉素提纯的接力棒传到了澳大利亚病理学家瓦尔特?弗洛里的手中。在美国军方的协助下,弗洛里在飞行员外出执行任务时从各国机场带回来的泥土中分离出菌种,使青霉素的产量从每立方厘米2单位提高到了40单位。
虽然这离生产青霉素还差得很远,但弗洛里还是非常高兴。一天,弗洛里下班后在实验室大门外的街上散步,见路边水果店里摆满了西瓜,“这段时间工作进展不错,买几只西瓜慰劳一下同事们吧!”想着,他走进了水果店。
这家店里的西瓜看样子都很好,弗洛里弯下腰,伸出食指敲敲这只,敲敲那只,然后随手抱起几只,交了钱后刚要走,忽然瞥见柜台上放着一只被挤破了的西瓜。这只西瓜虽然比别的西瓜要大一些,但有几处瓜皮已经溃烂了,上面长了一层绿色的霉斑。
弗洛里盯着这只烂瓜看了好久,又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忽然对老板说:“我要这一只。”
“先生,那是我们刚选出的坏瓜,正准备扔掉呢?吃了要坏肚子的。”老板提醒道。
“我就要这一只。”说着,弗洛里已放下怀里的西瓜,捧着那只烂瓜走出了水果店。
“先生,您把那几只好瓜也抱走吧,这只烂瓜算我送你的。”老板跟在后面喊。
“可我抱不了那么多的瓜啊,再说,要是把这只打烂了怎么办?”
“那、那我把刚才的瓜钱退给您吧!”老板举着钱追了几步,但弗洛里己走远了。老板摇了摇头,有些不解地望着这个奇怪的顾客远去的背影。
弗洛里捧着这只烂西瓜回到实验室后,立即从瓜上取下一点绿霉,开始培养菌种。不久,实验结果出来了,让弗洛里兴奋的是,从烂西瓜里得到的青霉素,竟从每立方厘米40单位一下子猛增到200单位。
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国军方签订了首批青霉素生产合同。青霉素在二战末期横空出世,迅速扭转了盟国的战局。战后,青霉素更得到了广泛应用,拯救了数以千万人的生命。因这项伟大发明,弗洛里和弗莱明、钱恩分享了1945年的诺贝尔生物及医学奖。
当机会像一只“烂西瓜”一样被人扔在一边,你若能发现它,并如获至宝,那么,恭喜你,你将获得成功。
青霉素的故事
青霉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记得小时候我扁桃腺发炎的时候,医生总是给我打青霉素,而且每次都是药到病除!
那么青霉素是怎样发明的呢
原来,在1928年的时候,英国的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实验室研究那种使人发烧的罪魁祸首——葡萄球菌。有一天,因为盖子没有盖好,他发现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飘浮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落下来的。弗莱明发现,青霉菌旁边的葡萄球菌全死光了。
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的吸引了弗莱明。于是他设法培养这种细菌进行试验。
经过多次的试验,弗莱明得出了一个结论:青霉菌可以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统统杀死。即使在青霉菌里加入100倍的水也有同样的杀菌能力!
后来弗莱明和化学家钱恩,物理学家弗罗里一起将青霉菌提炼,强化,使它的抗菌能力提高了几千倍。终于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
青霉素的发明轰动了整个世界,拯救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是人类的一大福星。
《屠呦呦与青蒿素》读后感
生命,虽说无处不在,但也十分珍贵,每个人一生都只有一次生命,有些人就是在默默守护者它,他们都是最神圣的人。自从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过屠呦呦的成就后,颇有体会。
从前,疟疾肆虐人们,屠呦呦所带领的团队,开始研究起对抗青蒿素的物质。屠呦呦疯狂的在古籍、以往的资料中想找到问题的原因,还走访了老医师,甚至连群众的邮件也一字不落的仔细阅读。没过多久,终于在古籍上找到答案,于是就开始了那废寝忘食的实验。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百九十次的失败,屠呦呦的团队终于换来了一次成功。
看到屠呦呦的伟大事迹,我就会情不自禁的想起那个从前的我。
有一次,我回到家中,看见家里没人,就自言自语道:“咦!人呢?”刚走到卧室里,家里的座机电话便响了起来,原来是妈妈,她说:“我今天就不回来了,你自己先睡觉吧。”我随口回答:“好吧!”说着便坐到床上。
过了一会儿,就到睡觉的时间了。我开始整理被子,可是突然感觉被子很重,我试着拽了几下,被子还是纹丝不动。这让我感到非常烦躁!生气的我把被子踢开草草的睡下了,也不管待会儿会不会着凉。
就这样到了第二天早上,我得把被子叠好,可被子还是和昨晚一样我无法拽动。一股无名火又在心中燃起,我索性就不管被子了。这时候,妈妈恰巧回来了,看到这一幕和我说:“你呀,太心急了!做一件事情要有方法和耐心。”只见妈妈先把被子放平,然后托着被子的一边往里对折又对折,几乎就在一瞬间被子就被毫不费力的叠好了。看着叠好的被子我不禁羞愧起来。
我永远忘不了《屠呦呦与青蒿素》这本书上的一句话:“成功,在一百九十次之后。”然而如果在第一百九十次就放弃了,那还能成功吗
关于青霉素的发现
1941年2月12日,伦敦一家大医院收治了一个43岁的警察——一个已处于休克状态的垂危病人。专家们经过会诊后,认为他的败血症已经非常严重,不可能挽救了。于是,正在研究青霉素的佛罗理医生,决定“死马当作活马医”,把这个警察作为用青霉素治病的临床试验的第一个病人。
一针青霉素打进去了,往后是每隔3个小时再打一针。奇迹出现了:24小时后,病情有了明显好转;第3天,警察的意识已经清楚;第5天,病人想吃东西了。可是到了第6天,佛罗理培养的青霉素已经用完,整个伦敦也再找不到这种有效的药物了。佛罗理眼睁睁地看着警察的病情再度恶化,最后死去了。
这次治疗是成功还是失败了?可能有人认为是失败了,因为病人最终还是死了。可佛罗理医生却认为是成功的,他从警察病情的变化中看到了青霉素的威力。他敏感地意识到,弗莱明医生发现的这种物质将成为本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将有可能去挽救千百万人的生命。
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1928年,弗莱明在伦敦梅利医院当医生。这个47岁的中年人正在起劲地研究对付葡萄球菌的办法。人们受伤后伤口化脓,原因之一便是葡萄球菌在捣蛋。弗莱明在一只只培养皿里培养出葡萄球菌,然后再试验用各种药剂去消灭它们。这个工作已花费了他几年的时间,至今仍一无所获——这个葡萄球菌实在是个难对付的家伙!
9月的一天早晨,弗莱明发现其中一只培养皿里竟长出了一团青绿色的霉毛。显然,这是某种天然霉菌落进去造成的。这使他感到懊丧,因为这只培养皿里的培养物没有用了。弗莱明正想把这发了霉的培养物倒掉,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把它拿到显微镜下去看看。
“啊!”弗莱明一看显微镜,情绪马上激动起来了:在霉斑附近,葡萄球菌死了!这是不是他梦寐以求,已追寻了好几年的葡萄球菌的克星呢?弗莱明立即动手大量培养这种青绿色的霉菌,将培养液过滤,滴到葡萄球菌中去。结果,葡萄球菌在几小时之内全部死亡。将滤液冲稀800倍,再滴到葡萄球菌中去,它居然仍能杀死葡萄球菌!
弗莱明把这种培养液叫做青霉素。接下来,他又做了病理试验,把青霉素注入小白鼠体内,结果什么影响也没有,证明青霉素对动物无毒害。他又在家兔的眼睛里滴入这种液体,也没有发现异常现象。
1929年6月,弗莱明把自己的发现写成论文,发表在英国的《实验病理学》季刊上。可是,你可能想象不到,这篇论文竟未能引起医学界广泛的重视。有人认为青霉素的性质很不稳定,不值得深入研究。弗莱明本人也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再继续研究下去。刚刚出世的青霉素被打入了冷宫。
1938年,英国医生佛罗理和钱恩在研究溶菌酶的时候,从文献中发现了弗莱明的文章。这引起了他们的高度注意,立即着手继续弗莱明当年的研究。这在科学史上被认为是青霉素的第二次发现。
佛罗理和钱恩将弗莱明发现的液状霉素,经过过滤、浓缩、提纯、干燥,终于得到了一种黄色粉末。经过许多次实验,他们证实了青霉素的药效极高,把它稀释50万倍仍能有效地杀灭细菌,这是一种极有临床价值的新型抗菌药。他们并在1941年进行了第一次青霉素治病的临床试验,这次试验我们在前面刚提到过。
但是,当时提取青霉素的方法很不理想。从100公斤的青霉菌培养液中所提取到的青霉素,只能刚刚够一个病人的一天治疗用量。靠这种方法来生产,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那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没有力量进行这种昂贵的生产研究,而战争又急需大量的高效抗菌药。
在英国的请求下,美国承担了这一任务。结果发现,生长在烂甜瓜表面的菌种最好;用玉米粉调配的培养液最利于繁殖;在24℃的温度下最利于大量生产。这3个条件都不难办到,青霉素终于大批量生产起来,成为一种价格便宜的特效药物了。
1945年,青霉素先后二次发现的有功之臣——弗莱明、佛罗理、钱恩,一同荣获了本年度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有人在评论青霉素的发现时说:“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可以说是既偶然又幸运。这个发现是由3个因素偶然地同时出现所造成的。”这里指的因素之一是落到弗莱明的培养皿中的霉菌,恰好是分泌青霉素的;因素之二是培养皿中的细菌,恰好是能被青霉素杀灭的;因素之三是恰好弗莱明本人在做实验,若是旁人,几乎可以肯定会按常规扔掉这只混有“杂菌”的培养皿的。
这种说法不能说一点道理都没有。然而仔细想想就会知道,这是与弗莱明几年来的苦心寻觅分不开的,与他历来的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分不开的。正如法国着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所说:“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青蒿素、二氢青蒿素、蒿甲醚的化学合成路径.总结
一、青蒿素的化学合成路径
1、!-蒎烯为原料的青蒿素化学全合成路线
2、薄荷酮为起始原料
3、环己烯酮为起始原料
4、香茅醇为原料
4、青蒿酸为起始原料
5、以异胡薄荷醇为原料
6、异柠檬烯为起始原料
二、二氢青蒿素的化学合成路径
三、蒿甲醚
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别林斯基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乌申斯基
书籍——举世之宝——梭罗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丘特
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巴甫连柯
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库法耶夫
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
她默默无闻地在研究室里潜心钻研,被世界文化理事授于"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她发现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她还撰写了《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 她就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屠呦呦!
屠呦呦,中国药学家。1930年12月30 日生于浙江宁波,父亲在一本《诗经》中根据"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他的女儿取名为"屠呦呦",从此屠呦呦与青蒿素结下了不解之缘。
儿时的屠呦呦在家乡亲眼目睹了疟疾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从小就对中药感兴趣的她下决心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的屠呦呦接受抗疟疾药物研究并担任组长。她查阅了大量文献,借鉴古代用药的经验,她与工作团的成员们沉迷于实验研究中不能自拔,有时工作地忘了吃饭,还有时过夜不睡觉地钻研,虽然长出黑眼圈,但丝毫没有影响她工作的兴致。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地过去了,她与工作团的成员们进行了380次实验,得出了190多个样品, 2000多张卡片。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 1971年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疾有效提取物,她们用汗水浇灌出了丰硕的果实,这一次的发现让屠呦呦坚信一定能发明出抗疟药物。
1972年,屠呦呦与同事们进一步了解青蒿,并从中提取了一种分子,命名为青嵩素,他们进一步发明钻研合成了双氢青蒿素。在团队们的不断合作和团结下他们针对疟疾根治,在实验室里不断奋斗,并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出了双氢青蒿素,这一药物的发现挽救了数百万在生死线上垂死挣扎的人,对世界作出了难以想象的负献。
面对"诺贝尔奖"这一巨大荣誉,屠呦呦总是说是属于科研集体团队的每一个人和国家科学集体的。她还坚信这一奖项会激励更多的人。
屠呦呦奶奶,您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您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可您却那么谦虚,您是那么的默默无闻,我要向您学习这种执着坚持的伟大精神。
青蒿素提取工艺
一、基本释义
青蒿素英文别名Arteannuin、Arte、Qinghaosu;熔点156-157℃(水煎后分解);MDL号MFCD00081057;青蒿素分子式为C15H22O5,分子量282.33,组分含量:C63.81%,H7.85%,O28.33%。
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其对鼠疟原虫红内期超微结构的影响,主要是疟原虫膜系结构的改变,该药首先作用于食物泡膜、表膜、线粒体,内质网,此外对核内染色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提示青蒿素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干扰表膜-线粒体的功能。可能是青蒿素作用于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对氚标记的异亮氨酸的摄入情况也显示其起始作用方式可能是抑制原虫蛋白合成。
二、提取工艺
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的方法是以萃取原理为基础,主要有乙醚浸提法和溶剂汽油浸提法。挥发油主要采用水蒸汽蒸馏提取,减压蒸馏分离,其工艺为:投料-加水-蒸馏-冷却-油水分离-精油;非挥发性成分主要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柱层析及重结晶分离,基本工艺为:干燥-破碎-浸泡、萃取(反复进行)-浓缩提取液-粗品-精制。
1、化学合成
半合成路线:从青蒿酸为原料出发,经过五步反应得到青蒿素,总得率约为35~50%。
第一步:青蒿酸在重氮甲烷/碘甲烷/酸催化下与甲醇反应,再在氯化镍存在的条件下,被硼氢化钠选择性还原得到二氢青蒿酸甲酯;
第二步:二氢青蒿酸甲酯在四氢呋喃或乙醚溶液中用氢化铝锂还原成青蒿醇;
第三步:青蒿醇在甲醇/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溶液中被臭氧氧化后得到过氧化物,抽干后再在二甲苯中用对甲苯磺酸处理得到环状烯醚;
第四步:环状烯醚溶解于溶剂中,在光敏剂玫瑰红/亚甲基蓝/竹红菌素等存在下进行光氧化合生成二氧四环中间体,再用酸处理得到脱羧青蒿素;
第五步:脱羧青蒿素在四氧化钌氧化体系或铬酸类氧化剂的作用下氧化得到青蒿素。
全合成路线:可由多种路线对青蒿素进行全合成。如Sch等1983年报道了一条应用关键化合物烯醇醚在低温下的光氧化反应引进过氧基的全合成路线,反应以(-)-2-异薄荷醇为原料,保留原料中的六元环,环上三条侧链烷基化,形成中间体,最后环合成含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许杏祥等于1986年报道了青蒿素的化学合成途径,其合成以R-(+)-2香草醛为原料,经十四步合成青蒿素。
生物合成
青蒿素等倍半萜类的生物合成在细胞质中进行,途径属于植物类异戊二烯代谢途径,可分为三大步:由乙酸形成FPP,合成倍半萜,再内酯化形成青蒿素。:FPP→4,11-二烯倍半萜→青蒿酸→二氢青蒿酸→二氧青蒿酸过氧化物→青蒿素。在青蒿芽、青蒿毛状根和青蒿发根农杆菌等培养体系中进行的青蒿素合成技术极有可能被应用于工业生产。
屠呦呦瑞典演讲全文:青蒿素是中医药给世界的礼物
应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屠呦呦于XX年12月7日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进行了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
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诺贝尔大厅,XX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获奖人共聚一堂。在日本科学家大村智、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分别发表演讲之后,85岁的屠呦呦身着蓝色套装,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走上讲台。
“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在演讲中,屠呦呦首先对诺贝尔奖评委会和诺贝尔基金会表示感谢。
随后,屠呦呦介绍了40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中,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屠呦呦介绍,中医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在中药青蒿。又经过很多次失败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即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者冷却,然后再用解溶液去除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药品。
在1971年10月的实验中,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以1克每公斤体重的剂量,通过连续三天对病人口服给药,实现对疟疾抑制率100%。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在随后的临床研究中,对30例病人治疗全部显效。
研究者们于1972年12月开始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探索,与上海科学研究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合作,最终确定了青蒿素的立体结构,并于1977年在中国的《科学通报》上发表。随后,经过不断改进,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持续获得成功,并引发国际关注。
“大家可能觉得这不过是一段普通药物发现的过程,但是当年在中国,从已有多年沿用历史的中药青蒿中发掘出青蒿素的历程却相当艰辛。”屠呦呦在演讲中说,1969年,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参加全国“523抗疟研究项目”,屠呦呦被指定负责,并组建项目科研组,承担抗疟项目的研发,这个项目在当时属于保密的重点军工项目。
接受任务以后,屠呦呦搜集整理中医药典籍,造访名老中医,并搜集他们用于治疗疟疾的方子和中药,同时调研了大量民间中药,在汇集包括植物、动物等两千余内服外用方药的基础上编写了以640种中药为主的疟疾单位方剂。在面临研究困境时,中医古籍给了屠呦呦提取过程避免高温的启示。
上世纪70年代,中国的科研条件差,缺乏设备,研究团队曾用水缸作为容器,一些科研人员甚至因为接触大量溶剂,健康受到了影响,为了尽快进行临床试验,屠呦呦和科研团队成员甚至亲自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以确保安全。
“今天我再次衷心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项目’中医团队的全体成员,铭记他们的积极投入与特殊贡献,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包括山东省中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中国科学家上海有机所,广州中医药大学以及军事医学科学院等等。”在演讲中国,屠呦呦强调,没有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中国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
接着,屠呦呦重申,在今天,疟疾对世界公共卫生依然是个严重挑战。统计数据表明,XX年全球疟疾患者约为1.98亿,疟疾导致的死亡人数约为58万,其中78%是5岁以下的儿童。90%的疟疾死亡病例发生在重灾区非洲,70%的非洲疟疾患者应用青蒿素的复方药物治疗,但是得不到act治疗(即青蒿素联合疗法)的疟疾患儿仍然达到5600万到6900万之多。
疟疾的另一挑战是,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对青蒿素抗疟的抗药性,这也是严重的警示。屠呦呦表示,她诚挚希望全球医药工作者认真执行act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计划。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在演讲最后,屠呦呦表示,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两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这场演讲之后,按照惯例,屠呦呦还将参加12月9日的诺奖音乐会,12月10日的颁奖仪式和诺贝尔晚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