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今天晚饭后看了一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这其实不是第一次看了,之前看的经常被打断,没能完整看下来,今晚一直持续看到了十点多。这部电影的确是经典之作,有着触动人心的力量。

  在纳粹残暴环境中犹太人仍保持对生活的热情,“最糟的已经过去了”给予他们希望,使其拥有活下去的勇气,在犹太街区,人们聚在一起说着话——“现在我不用担心谁来抢我的生意了”、“我好一阵子没能好好想想了,现在总算可以想点事情”、“从来没有比现在更自由的了”,这些话看似平常,却是充满能量的,他们在影响周围,让环境变好,就是这些能量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苦难面前坚强地活了下来。

  当看到辛德勒的犹太幸存者在辛德勒墓前放置石头表达感谢与敬意时,我在想:“我过世后,我所希望的他人的评价又是如何的呢?”

  每当看到犹太人遭受苦难,却仍保持对生活的乐观,我的内心对我说“你现在的日子是多么的幸福呀,生命短暂、脆弱,请像影片中的犹太人一样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不要被无谓的事情困扰,你可以活得更快乐的!”

  脑子一片浆糊,我感到还有很多想表达,却又无从说起,我想这是否就是一部好电影的动人之处。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

  《辛德勒名单》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一件悲惨的事情。德国军队占领波兰以后,开始大批屠杀犹太人,他们可以很随意的屠杀犹太人,比如说用毒气室、狙击、焚烧、活埋等等惨无人道的方法。辛德勒先生看到了这一切以后,非常伤心,他决定拯救犹太人。于是他运用自己的头脑和智慧开了一家工厂,专门生产军需品。他先拿出名贵的酒和钱财来贿赂那些军官,然后再用钱买来很多犹太人,让这些犹太人在他的工厂里做工人,这样就可以不被送到集中营去。工厂里的所有工人都非常尊重和感激辛德勒先生,他的大仁大义让全世界的犹太人都感动。他利用这种方法拯救了1100犹太人,战争结束以后,辛德勒宣布他将要离开这座工厂,所有的工人都将被解放,而辛德勒却自己逃亡在外。

  看完这部电影,我对战争了解了很多,我原先一直梦想着参加战争,想到战场上捡子弹、捡枪。可我现在才明白,一次战争会夺去多少人的财产,多少人的性命啊!战争是残酷的,它不会因为你的地位有多高,就不会去靠近你,战争是随时可以发生的,希望以后再也不要发生战争了。

辛德勒的名单

  《辛德勒的名单》让世界感到震惊——这部深刻揭露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恐怖罪行的电影,于1994年3月1日在德国法兰克福首映,德国总统亲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一部黑白影片,展示了一个灰色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的的心都灰色的,无论是未来毫无希望犹太人还是杀人如麻纳粹党!

  二战。犹太。人类历史中笔墨最浓最黑的几页。兴许这一题材的电影早已铺天盖地,各种侧面写罢,各色千秋演尽。淹没于时间消逝于记忆的非林胶片无数,这张名单何以独树一帜?个人认为,极富艺术感的表现手法、巧妙的情节主线选择、以及真实丰满的人物塑造是其脱颖而出的部分原因。当然,轻柔却近乎震撼的配乐,“于无声处听惊雷”般拨动着观众情感之弦,确保了在漫长的195分钟里必定有一次动人的喷发——或许在那一袭红衣出现的一景,或许在淋浴笼头涌出生命之水的一刻,或许在犹太歌声再度飘荡于奥斯维辛上空之时……

  关于人物,最震动我心灵的,还是这样一个人物:辛德勒的犹太会计,stern。

  stern,人如其名般,严谨到刻板,刻板到木讷——却有着清醒的头脑,不仅在经济方面。绝对的理智。从一开始,他就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命运,意识到没有国没有家的他只能是战争风雨中飘摇的一支脆弱却坚忍的芦苇,意识到无论他与辛德勒多少亲密他们终究是两个世界的人——辛德勒,出入舞会派对;他,只能在犹太聚居区里挣扎,朝不虑夕。几次辛德勒将他从虎口救下,他只是淡然,至少表情上。怕是心绪复杂到无法用清晰的表情表现出来了吧。也难怪,在一切开始之初,辛德勒举杯感谢他,他会显得那样的不自在。想来,时间和事件,真是改变人最高效的方式——一切快结束之时,同一间幽暗的办公室,stern手捧名单,说太好了,这名单太好了。他是个犹太人,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幸存的犹太人,一个见证了这一时代洪流的犹太人,一个将犹太民族所面临的困境与矛盾聚于一体的犹太人,一个幸运的、传奇的犹太人。

  关于音乐,在《辛德勒的名单》中,约翰威廉姆斯采用了与以往不同的创作手法,不再以景,而是以情入乐,采取浪漫乐派的传统写法,用柔和简练的旋律将影片所要表达的一个民族复杂而沉重的内心世界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加上画面、情节的配合,套句俗话说——很煽情。

  配乐中有着许多小提琴独奏的乐段,演奏者是举世闻名的小提琴大师——伊扎克帕尔曼(itzhakperl),一名犹太人,由他来演绎这样一部电影的配乐自是最合适不过。钢琴部分则由作曲家亲自上阵,同时还有合唱团的声音。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暗红色的衣袖中伸出一只柔弱的小手,上方有一只粗壮健硕的大手,正在坚定有力地挽起小手;凸现叠加在两只手之上的,是老式打字机透过一条仿佛浸染过鲜血的色带打出的名单。封套的右下角赫然矗立着影片的名字——《辛德勒的名单》。

  影片开始,犹太人围立桌旁衷情圣咏的心声是传统的祈祷仪式,摇曳闪动、集束不定的烛光随着合声的减弱渐渐被黑色吞没。影片由彩色切换为黑白两色的画面。贯穿影片始终的凄惨哀惋的小提琴独奏和几近无伴奏的混声合唱给出的强弱和谐依然不失圣咏的曲式,一位小女孩衣裙上的红色亮点短暂的跳动给出的生命色彩仍然不忘立虹为记的永约。影片结尾处伸开的地平线上,圣咏的基调展开世俗的旋律拥过来黑压压的一群人,画面果断地转为彩色的鲜艳,横扫一切的光明,"我使云彩盖地的时候,必有虹现在云彩中,让世界五颜六色。"

  辛德勒是一位德国人,他利用德国人发起的战争,诱逼犹太商人投资,并雇佣廉价的犹太人做工,生产适用于战争的军用铝制品,然后他自己以当时其身份的优势广开销路,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大赚了一笔钱。获取暴利之后的他对他的妻子说;"我敢说这里的人,他们不会轻易忘记辛德勒,他们会说;'奥斯卡辛德勒人人记得他,他做出了杰出的事,他能做别人所不能的,他空手来到这里,带着两只旅行箱离去,装满了世上的财富。'"

  1943年犹太区域的惨案--流血的一天开始了。无数的犹太人被从家中赶到了街上,一阵阵枪声之后,一群群犹太人倒了下去。入夜了,以为安全了的犹太人从各自藏身的地方"走"了出来,从地板下面,从床铺下面,从钢琴中……但是他们还没来得及呼吸一口安宁的空气,耳边又响起了枪声……血从天花板上渗出,从床铺下流出……一位德国指挥官悠闲地弹起了巴赫的乐曲……其时,一位德国军官对辛德勒说:"今天是历史的时刻,今天将会被纪念。620xx年前,犹太人到科拉科落了脚,他们在商业、科学、教育、艺术上兴盛起来,他们一无所有的来,一无所有,却发了迹,六个世纪,形成了犹太人的科拉科,到今天晚上,六个世纪的历史成为谣言,它们从未发生过,今天才是历史。"财富和永恒是人类个人和集群追逐的目标,让世人记住,成为历史。财富容易被易手,历史经常被改写,财富是不是能取代人生的价值,历史是不是能抹煞存在的记忆。是良心发现还是信仰发生?发现和发生是一样的重要,否则,没有发现,生命的起点不会实现人生的目标,没有发生,人生的目标会违背人生的起点。发生让人们有根据,发现让人们做见证。身为这场战争的亲临者和目击者,辛德勒开始重新思考价值发生的根据,重新思考记忆发现的见证。德军要撤离科拉科时,犹太人将被转移到集中营,辛德勒以生产军火需要大量劳力的名义,开始用战争期间赚来的金钱买下一个个必遭集中营厄运的犹太人:卓斯纳、维恩、罗斯纳、费佛堡、费雪、夏法、伍兰克、霍洛维兹……辛德勒的名单救下了1100名犹太人。为了不至引起怀疑而被封掉工厂,辛德勒买来其它工厂生产的军火冒充本厂产品,他说:"如果我们厂生产出合格的军火的话,我会不高兴的。"战争结束了,德国人失败了,工人们获得了生存的自由,辛德勒则破产了,并因"战犯"罪名必须逃亡。"辛德勒的名单"作为价值让世人测度它的财富。"辛德勒的名单"作为记忆让世人缅怀它的历史。

  工人用自己保存下的一颗金牙,也是他们战后仅存的唯一可触的所有,为辛德勒铸成了一枚戒指,刻上了犹太法典上的一句希伯莱经文:"救一条命等于救全世界。" 作为犹太人他们认为没有什么能与拯救世界相比,拯救世界不可能抽象地拯救人类,也许会尽可能具体地对待每一条命。辛德勒哽咽地说:"我花掉了太多钱……我本可以……这辆车--十条命……这枚胸针--两条命……" 作为辛德勒本人认为他做的还不够,犹太人却握着他的手安慰他说:"你已经做了很多。"施义的与受益的相互感激成就拯救的历史。犹太人世世代代浪迹天涯,只身孤影的行走在地球上,他们仍保留着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整体,他们不轻易并入他人的社会,因为他们不能像其他社会中人那样来确定他们的邻舍,然后爱憎分明,他们只能以圣经中善良的撒玛利亚人的寓言启示认定他们生活中的邻舍,然后企求爱邻舍如同爱自己。集体的道德、社会的理想、国家的利益、民族的解放划定的区域都是为了成为他人的邻舍。人类是自由结舍的家园。粗陋的打字机敲打名单的镜头是整个影片的一条主线,也是最不提神的沉闷和枯燥,也正是这主题画面铅石一样顽固的重音和背景音乐羽翼一样舒展的柔声让人们沉闷不语思绪万千。艺术不是善意的美学概论,不是进化之美神的人文现象,是创造之神美的形式表白。辛德勒被犹太人尊为"义人", "辛德勒的名单"上在册的犹太人亦把自己称为"辛德勒的犹太人"。名单,在辛德勒的墓碑上成为不被遗忘的记忆。犹太人至今每年仍以诵读名单的方式悼念在二战中死难的同胞,在特定的场合许多人轮流诵读一读就是好几天。名单,在他们的记忆中成为不被遗忘的墓碑。"……这名单,是生路……。"

生命的宽度—《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影评

  其实说起读书,还是要很感谢儿子。一直自诩自己爱读书,其实这么多年来,我的读书水平始终停留在国内作者的水平上,王朔、高晓松、金庸、余华、张爱玲、严歌苓、安意如等,无论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杂体。直到儿子的阅读范围不断扩张,开始一点点向我推荐外国小说的时候,我才发现,有一种书,真的是很震撼心灵的!

  《岛》、《线》、《回归》、《夜莺》、《追风筝的人》等,我开始渐渐喜欢二战题材的书,因为人性的真实,往往会暴露在战争来临之时。而今天我想向大家隆重推荐的,是这本《辛德勒的名单》。

  故事是根据二战时期一个真实事件写的,可以说,也算是写实体了。1939年9月,德国占领波兰,纳粹下令波兰境内的犹太人必须到指定的城市登记。而克拉科夫这个城市,每天会迎来一万多名四面八方的犹太人。刚从德国家乡来到克拉科夫的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高大英俊,风流倜傥,是上流社会和德国军官以及党卫军的结交对象。他买下了当地经营不善的搪瓷厂用以加工生产食用器皿来供应军需,大发战争财。因为犹太人劳动力廉价,辛德勒开始仔细挑选来他工厂工作的犹太人。

  这个长相英俊,出手大方的辛德勒,除了乡下有一个原配的妻子,他在克拉科夫还有个情妇,他讨好收买德国军官,为了能得到更多的军需订单。似乎这个浑身上下充斥着利益熏心的德国商人,应该是个唯利是图的小人,可是在一次亲眼目睹了德国人血雨腥风地屠杀犹太平民时,他的内心受到了巨大震撼!灵魂深处的某种东西突然被唤醒了。他开始留意并雇佣那些妇女、儿童、甚至有些残疾的犹太人,因为这些没用劳动力的人对德国人来说是没用价值的,只有死路一条。而那些具备特殊技能的犹太人,辛德勒更是如获至宝般呵护有加,委以重用。在辛德勒的工厂里,犹太工人不仅仅生命得以保全,生活条件也在日趋改善。这个消息渐渐在犹太人中间传开,每一个犹太人都以能进辛德勒工厂为幸。

  为了拯救更多的犹太人,辛德勒带着几皮箱的钱来到了惨无人寰的普拉绍夫劳役营,重金重利收买党卫军司令,以需要熟练工人用以生产军火为由,向德国军官头子高价收买劳役营里的犹太人。而每一个被辛德勒念到的名字,都意味着生命得以保全。

  尽管小心翼翼,德国人还是怀疑到辛德勒违反了种族法规,逮捕,行贿释放,几次身陷嫌疑与刁难的辛德勒,费劲周折,把一批批犹太“工人”安全送抵自己的工厂。故意生产出劣质炮弹,却还要大笔大笔行贿德国军方,辛德勒的工厂几乎濒临破产。可以说,他办厂的初衷早已不再是牟利。

  终于,辛德勒的工厂坚持到了战争结束,德国投降。犹太工人们终于可以回家了。临行前,辛德勒把工厂里的东西全部分给了工人。而工人们把假牙融化取出金子打铸成一个质朴的戒指,上面刻有:凡救一人,即救全世界。并附上一张签有所有人名字的联名信,保全辛德勒不会被捕。

  一个德国商人,摒弃了种族歧视,放弃了切身的利益,甚至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拯救了一千多名素不相识的犹太人。这已经不是普通的个人英雄主义了,读后感随着辛德勒灵魂的蜕变,他完成了一次自我救赎。他用一己之力,延续了那一千多人的生命,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扩张。这是一个值得让所有人肃然起敬的灵魂!

  整本书看下来,令人唏嘘不已。而身为犹太人的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更是将这部书完美地搬上了银幕!

  可以说,读完这本书,如同完成了一次精神洗礼。原来人性可以如此伟大!希望这样的好书,能够得到更多人的欣赏。因为一本好书,真的是一位好老师,一堂精彩的课程,让人受益匪浅。而我们每一个人曾经读过的每一本书,走过的每一段路,和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潜移默化地写在了我们的脸上,造就了我们形形色色的性格。

  多读好书,让我们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辛德勒的名单电影观后感

  《辛德勒的名单》其思想的严肃性和非凡的艺术表现气质都达到了几乎令人难以超越的深度。下面是相关的观后感,快来围观吧。

  1.影片在犹太人祭奠的开场后第一个场景是集中乡村犹太人并将其运送至城市的火车站。第一个出现的人物——携带便携桌椅、文牍表格和文具,对犹太人进行登记的德意志官吏。影片后来的段落中他们还多次出现,细细体会才发觉他们才象征着全片中最为恐怖的力量——一丝不苟地按规章制度完成灭绝计划的国家机器。

  2.辛德勒本来完全是空手套白狼。一开始酒会出场是跟党卫军拉关系。找伊萨克·斯特恩负责具体的记账、管理。开始的启动资金是犹太人区里的老金融家出的。纯粹借乱世捞一笔。

  3.斯特恩想尽办法救了一个文科老教师。战争时期为活命搞工科是必须的,但为了民族的未来不能舍弃文科。

  4.辛德勒救斯特恩那一段公关功力非凡,但我想说的是后面文员和军官跟辛德勒一起喊斯特恩寻找他的那一段。这几秒钟是本片唯一具有斯皮尔伯格式幽默的地方。

  5.哥特清除犹太人区之前的那一段演讲,非常、非常、非常恐怖:

  “今天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今天将长留青史。许多年后,年青人将以敬佩的心情谈起今天的事。今天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六百年前,欧洲大瘟疫,死人无数,犹太人被指为祸端,当时的波兰国王,允许犹太人前来克拉科夫市,他们来了,源源而至,一车车行李,落地生根,发展起来,在企业、科学、教育、艺术等各方面…他们来时赤手空拳,一无所有,然后昌盛繁荣。六个世纪以来,犹太人,盘据着克拉科夫,你们不妨想想,由今晚开始,这六个世纪的事迹,将成为流言,可视为从未发生过。今天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而他所暗示的已经很明显:“……而你们,将创造这个历史。”

  德意志从各行各业被征召为党卫军的人民群众将成为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把“犹太人”换个词想想。

  凭这一段,哥特不用再做什么,他就活该被吊死。

  6.直接跳到最后,想解释的是,最后辛德勒的哭泣绝对不是做作或过头。因为辛德勒犹太人把用金牙浇铸的金戒指送给了他。任谁都知道,反犹主义者一向以犹太人贪财、贪得无厌为理由剥夺、屠杀犹太人;而当辛德勒犹太人真的把最后的一点纳粹想剥夺而剥夺不走的财富自愿献给为保护他们而倾家荡产的“纳粹党员”义人的时候,谁又能不动容?只有到这一刻,辛德勒才真正意识到他已经完成了自我救赎,之前他的救人,是从机缘巧合(犹太劳工便宜)——工具理性(有能干的人)——良心发现(开始尽可能收容相关家属),到最后的肩负重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救出所有能救的犹太人)。

  “救人一命等于救全世界”的箴言,是辛德勒最后哭泣的原因。(影片中的)辛德勒通过这句话,从整个人类历史的角度彻底理解了他的经历的意义。和前面带领犹太人单纯为死者默哀不同,辛德勒的哭泣是为数百万被纳粹毁灭的世界而哭泣,为人类的文明、理性、财富和人之为人的基本价值在这场绝无仅有的浩劫中被肆意践踏而哭泣。当他说“这个车可以换十个人……这个顶针可以换两个人”的时候,他指的不是单纯的几个人的问题,而是拯救世界,拯救人类的记忆和良知的问题。辛德勒在这一刻意识到了拯救犹太人这个行为是在重建被纳粹摧毁的人类的价值和尊严,因此即使他已经做的足够多足够好,身为一个“纳粹党员”,他是仍然不会满足,仍然要为过去没有更早觉醒而哭泣和忏悔的。

  7.最后苏联单骑的“解放”略黑了一下红军。然而红军的“不能往东……我要是你也不去西方”的告诫,实际上是对今日以色列国家的肯定:犹太人必须拥有自己的土地和保卫自己的能力。

  8.绞死哥特时凳子没有立即踹掉,隐喻纳粹阴魂不会即刻消散。很多人提过了,但有必要再提一遍。

  9.最最后演员们搀扶着原型们为辛德勒逐一献石祭奠。连姆·尼森最后的献花和最后的身影是代表辛德勒本人吗?我想他是代表着全人类都应该认可的这样一种价值观——拯救无辜的人,永远值得肯定,永远问心无愧。

  p.s.辛德勒是苏台德德意志人。

  p.p.s.辛德勒的经历当然也给纳粹德国的所谓“反腐”打了一个响亮的耳光。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第一次听说这个电影的名字是在高二的音乐课上。不过那是音乐,当时给人很压抑的感觉!因为音乐里包含了太多的无助,失望,恐怖…从那时起我就想看看这部电影,可是终究因为各种不是借口的借口而没看…

  一晃,已经上大二了!上周上课程与教学导论时,老师提到了它。终于决定看了,时间安排不太合适,用了三次才看完!在影片中,我认识了奥斯卡.辛德勒,一个让我尊敬的“纳粹分子”!

  辛德勒是个爱财的商人,他也很好色!这是我对他最初的印象。不过这也并没什么,毕竟人的本质就是自私的!纳粹的暴行,使辛德勒逐渐的远离了他的“组织”。1943年,纳粹对克拉科夫犹太人的残酷血洗使辛德勒对纳粹的最后一点幻想也破灭了!他清楚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可怖。从那时起,他只有一个想法:尽可能多地保护犹太人,使其免受奥斯威辛的死亡!

  他制定了一份声称工厂正常运转所“必须”的工人名单,通过贿赂纳粹官员,使他们得以幸存下来。他越来越受到违反种族法的怀疑,但他每次都很机智地躲过了迫害,一如既往地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营救犹太人。当运输他的女工的一火车被错开到奥斯威辛后,他又不惜花重金将她们救回了他的“工厂”!不久,苏联红军来到克拉科夫市,向在辛德勒工厂里干活的幸存的犹太人宣布:战争结束了!

  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们告别,获救的1000多名犹太人为他送行。他们把一份自动发起签名的证词交给了辛德勒,以证明他并非战犯。同时,有人还敲下自己的金牙,打制了一枚金戒子,赠送给他,在戒子上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就等于救全人类。辛德勒泪流满面,他为未能多救出更多的犹太人而感到痛苦。辛德勒为他的救赎行动,已竭尽所能。他的全部财产都已用于拯救犹太人的生命。大雪之中,犹太人目送辛德勒离开了城市,他的义举永远被犹太人铭记在心!辛德勒一个值得尊重的人!

  辛德勒一个让我尊重的人!

观《辛德勒的名单》有感

  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是大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于1993年拍摄的一部轰动世界的宏篇巨制。

  德国投机商人辛德勒是纳粹党党员。他善于利用与纳粹军官的关系谋取最大的利润。在被占的波兰,犹太人是最便宜的劳工。因此,辛德勒的工厂只使用犹太人。然而这些人得到了这份工作就等于得到了暂时的安全,作为战争的生产者而免受屠杀。然而纳粹对犹太人残酷的迫害使辛德勒越来越不满。这时辛德勒只有一个想法,尽可能多的保护犹太人,使其免受奥斯威辛的死亡威胁。他制定了一份声称工厂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工人名单,通过贿赂纳粹官员,使他们的一一幸存下来。他越来越受到了纳粹的怀疑,但他每次都很机智地躲过了迫害,一如既往地冒着生命危险营救犹太人。

  我觉得纳粹简直是太残忍了!像疯子一样地迫害犹太人,可以说是不把犹太人当人:他们命令军官把犹太人关到条件极差的集中营;有用的就留着干一些事,只要干的事稍微有一点点不好就会被杀死,甚好至这些军官只要心情不就会乱杀人;那些老弱病残的就更别说了,只有送到奥斯威辛就先把头发剪了,再把他们毒死,最后用火烧掉。

  我觉得辛德勒是一个好人,是一个有同情心的好人。也可以说是纳粹党里的正常人。因为在战争这个残酷的现实社会里,所有的人的人格都已经扭曲变形了。但是辛德勒没有,他还是一个正常人,他还有人格,还有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良知:刚刚开始他用犹太人是为了赚钱,因为犹太人是最便宜的劳工,当然人肯定有一点贪心;后来他良心发现纳粹真的很坏、很残忍、于是他就开始用钱救犹太人……

  可见和平真的很可贵啊!我们应该尽力去维护它!

《辛德勒的名单》优秀观后感

  黑白,正如影片给人的视觉效果,从头至尾影片都笼罩着一层莫名的忧伤,一种淡淡的压抑。跟《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样,影片站在德国商人辛德勒的角度真实的展现了二战时期纳粹的暴行,与之不同的是,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来自德国的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二战时期利用价格便宜的犹太人大发战争财,但随着与会计伊扎克·斯泰恩以及众多犹太人的相处,辛德勒的良知开始觉醒并且不惜冒生命危险反叛纳粹,原先的商业性工厂最后成为了犹太人的避难所。影如其名,看着他一次又一次去争取名额,看着眼前的名单越来越长——这意味着,更多的犹太人将会被拯救,然而“如果我的生活不那么奢侈,我可以再多救些人,如果我再多赚点钱……我太荒唐挥霍了……”辛德勒仍然在自责,在忏悔,想必所有人都会被感动吧!影片的结尾,是辛德勒的墓地,千言万语汇成一句“感恩永远不变”,这是所有犹太人由心中发出的对辛德勒最真挚的感谢。

  如同百科上所载:

  它描述了战争、种族、性、信仰、信念、金钱、同情、国家、生存、生活、觉醒、循环、困厄、侵犯、坚守、放弃;

  它说的是流离、剥夺;

  它说的是一条红色的童裙;

  它在说底线;

  它在说家园,肉与灵。

  它是一部电影,是一部史诗,是一段历史,是一个民族的创伤与性灵。

  又是一部战争电影,又是血腥的杀戮,重重锤击着我的心。望着窗外,繁华喧闹、车水马龙,洋溢着节日的喜悦。是啊,战争,离我太遥远了,安于和平的我又怎会理解战争受害者的悲痛?然而我却仍然在抱怨,抱怨学习的压力,抱怨生活的烦恼,人们常说会好好珍惜和平的日子,但是知道有一天,直到不得不接触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名词,到那时,才会真正明白什么叫做幸福吧!窗户上泛起一层淡淡的雾,窗外的一切变得模糊,仿佛将我与世界隔绝,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我竟然有些自喜,雪白的墙,单色的床,一切都变得和谐,在这个小世界中,没有刺眼的红,没有“局部战乱”,很单纯的白,让这颗闹腾了很久的心静下来的白。有那么一瞬,我真的希望可以永远呆在这间小房子里,一辈子都不出来……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一只皮箱,一身西装,一顶礼帽,还有一枚纳粹胸针。这就是辛德勒给人的第一印象。

  在德国军官的眼里辛德勒只是一个想发战争财的商人,但他们绝想不到辛德勒先生的心中闪着一团如火的红。

  那是一抹怎样的红啊!只是轻轻的一瞥,一个五六岁小女孩衣服上的色彩已经灼痛了他的心。在无边无尽的黑白底上,一抹小小的红是最耀眼最鲜艳的颜色。它是生命的红色,是希望的火炬,是太阳遗落在人间地狱的一线光亮,是辛德勒先生的心。

  他用他的心换来了几千犹太人的重生,虽说对于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来说是微乎其微的,但那是先生用自己的生命来拯救这些犹太工人们的生命。“当你拯救了一个人的时候,你就拯救了整个世界”。没有话语,没有泪水,只有充满诚意的心。

  《辛德勒的名单》不能只说它是一个悲剧,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扯碎给人看,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的更是心灵的冲击与震撼。当纳粹要撤出集中营时,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送进焚尸炉,载着尸体的手推车上,赫然闪现出一个强烈的特写镜头,那正是小女孩儿和她鲜艳的红上衣。此景不由得使人心头一紧,在内心深处发出压抑不住的颤抖。电影海报上的两只手,是小女孩和辛德勒的,说是辛德勒对犹太人的救赎,其实也是小女孩对辛德勒的救赎,换来了他救赎的心。红衣小女孩最终没能逃脱死神的魔爪,正是战争非人性的、残酷的、反人类的体现。

  伤感,震撼,为战争的暴虐,也为人性的伟大。战争给人们带来伤害的同时,也让人看到了人间大爱。

  同一背景的还有一部电影——《美丽人生》,一如片名,战争背景下的美丽,像和煦温暖的阳光,可在这阳光下,主人公基度被纳粹枪杀,把美好撕碎了。基度说:“爱是我们临死时唯一能带走的东西,它使死亡变得如此从容。”也许辛德勒正是怀着这样的一份救赎的爱从容的走完了一生。

  一盏油灯,一部打字机,一个个名字,一份长长的名单。这是辛德勒坚定的救赎,换来了他们真实的灵魂。

  奥斯卡-辛德勒,他是一个人,一个有救赎之心的人,他拯救了那个时代的灵魂与良知。

  一曲悠远古老的犹太牧歌传来,依旧低沉而婉转,诉说着过去,一个有关救赎的故事……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让子弹飞观后感

孔融让梨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