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她的眼睛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带上她的眼睛续写作文

  生活回到了正轨,我辞去了工作,当了一名地航员。

  二十年过去了,组织通知我,让我参加“落日二十号”的地航行动,我听到后不是伤心,只是有些愣神,我想起了那个女孩,恐惧和兴奋交织着。

  在登地航器的时候,主任也来了,他拍拍我的肩膀,轻轻在我耳边说:“把她带回来。”我知道主任口中的她是谁,我坚定的点点头。

  十点整,地航器的尾部发出刺耳的声响。我们要进入地下了。我紧张又害怕,整个人僵硬的不行。地航器恢复了正常,平稳地往下走,我稍微放松了些许,我呼了一口气,额头上已经冒出了豆大的汗滴。

  当地航器下降到1000多公里的时候,它开始有些反常,抖动的十分厉害,那一刻,我紧张的的不敢呼吸,同时,这让我十分难受。但是我知道,她在地下6300公里处,我现在的感受,连她的三分之一都没有。但是地航器抖动的越来越厉害,我感觉我的五脏六腑都要被震出来了,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看着显示器,已经是地下20xx多公里处了,这种感觉维持了30多秒,但我像是过了半个世纪那么漫长。

  地航器慢慢恢复了平常,我从极度绝望中挣脱了出来,地航器之后一直都还好,现在是地下4000公里处了,还有2300公里,我闭上眼睛,舒了一口气。在我的左手边,静静躺着她的眼睛。

  地航器慢慢到达了她那是十几平方米的地方。她的模样消瘦,大大的眼睛有些空洞,但是不难看出来之前她是十分漂亮的,她已经四十多岁了,她看到我之后,先是很愕然地愣了几分钟,忽然抬手打了自己一巴掌,然后哭着蹲在墙角,像个孩子一样大声的痛哭,她抖着手拉住我的,颤抖着嘴唇,“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她环顾了周围密闭的屋子,拥抱我。我拉住她的手,带她上了“落日二十号”。

  六点三十分,距离地面还有五十米,她捂住嘴,泪水又一次落了下来。

  “你,成功了。”主任抱住我,也抱住女孩。

带上她的眼睛

带上她的眼睛的读后感

  科幻作品《带上她的眼睛》;讲述的是在遥远的未来,人们的科技已是十分发达。于是他们便把目标从探索遥远的星空转入无人知晓的地心世界,这次出征共有五艘飞船,落日一到五号,它们都顺利完成任务并返航。单单落日六号却没这么幸运。它在进行探测的途中不辛掉入地裂层中,随着滚烫的岩溶性岩浆流入六千八百公里深的深坑,并被五千度的固性岩浆固化,永远上不去,而且如今的科技没有这么发达,救不了落日六号。三名船员中,一名因太向往地球而打开隔热门被瞬间飞驰而来的高温融化,另一名则为了关上门被烧成重伤不久便离开了!只剩下一名船员生活在一个不足十平方米的空间里,她把电子眼睛交给主人翁让他带她看一看美丽的草原,最后通讯也被中断,但她依然顽强的活着,为人们作着宝贵的实验。

  再来看现实世界,有些人因为得了不制之症而自暴自弃,整天无事可做直到死去的那天才后悔莫及。比起那名地行员这又算的了什么?她整天面对着恐惧、黑暗和孤独,但她依然坚强的活着,始终不忘对人类做贡献。始终笑迎生活,尽管她的活动范围不足十平方米;始终热爱生命,尽管她的飞船只能支撑五十到八十年;始终坚信生机,尽管她知道这个世纪不会有人来救她。

  请大家珍视生命,不仅仅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带上她的眼睛笔记

  《带上她的眼睛》这本书是刘慈欣创作的科幻小说。该小说讲的是人类使用地层飞船深入地球内部进行探险,一艘地层飞船在航行中失事,下沉到地心,船上只剩下一名年轻的女领航员,她只能在封闭的地心度过余生。

  看完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时不时的想起书中的情节,不由得感慨。我每天都可以看到日出和日落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此刻抬头可见星光闪烁,目光与之交汇,心绪也好似随着目光不断延伸、飘荡起来。

  我生活在一个如此广阔的世界,我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举目四望,无数的姹紫嫣红的花花草草竞相绽放,至少在那一-刻,我觉得这些都是我拥有的最珍贵的东西。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中有着五彩斑斓的世界”。眼睛,可谓是人类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带上她的眼睛》是大刘早期的一篇短篇科幻。一反之前大刘硬科幻的风格,这个短篇笔锋轻快,轻灵而忧伤。

  故事讲述了“落日六号”的女领航员被困在地下,让“我”设法用中微子传感眼镜,让她看到地表世界的故事。

  一个人要是只能在地底度过余生,那将是多么的无趣啊!小说里的工程师,正是因此而自杀的。而沈静没有自杀,但她也无法看到美好的地表世界了,于是她珍惜她所看到的一切。正是因为她,“我”对这个灰色的世界,也开始变得珍惜起来。

  大刘也曾说过:“当一个人被诊断为绝症时,这个世界在他的眼里,会变得不一样起来。天空是血红的,太阳是蔚蓝的而.当他得知这是误诊的时候,世界又正常了:天空是蓝的,太阳是红的。不同的是,这个人会开始格外地珍惜眼前的花、鸟、草、.因为他知道,这个世界远比他以为的值得珍惜。

  是的,人只有对失去的东西才懂得珍惜。这个宇宙赐予我们太多美好的东西,-旦我们懂得了珍惜,我们就不应该消沉,不应该悲观,而是好好地使用好我们的双眼去观察,去朝气蓬勃地生活。

  是的,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带上她的眼睛》读后感

  语文学习了《带上她的眼睛》我才知道,精忠报国不只是男人,女人也可以!

  我很难想象一个人生活在不足十平方米的舱里生活几十年的场景,这未免有些残忍,让人不敢往后想,一个男人很难做到的事事,现在却要让一个女人来承担这一责任……

  他是何等的孤独啊!一个人将在暗无天日与外界一点联系都没有的闷热仓中穿着厚重的宇航服,生活几十年,直至死亡。

  靠没人想到,她还是个年轻的姑娘啊!那是她如花般的年纪,他的前程似景,却因为一场事故什么都没了……

  但,就是这样恶劣的环境,他仍铭记它的使命,为了人民,他继续收集样本,他还坚信会有别的船艇来,会和他是有多么大的勇气和揣着多大的希望啊……

  这不得不让我感动,一个女孩儿的刚毅真的太强大了。

  刘思欣真的让我佩服它某种意义上诠释了女性的光辉和人性的伟大。

  “我愿守土复开疆,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喝!”

带上她的眼睛续写

  21世纪九十年代,发生了一件大事,“落日六号”在执行任务时,不幸遭遇事故,下沉到地心,从此与地面失去联络。那几天举国上下悲痛欲绝,他们的家属更是伤心到了极点。

  一晃就是20年,如今的世界,早已迈进电子高科技时代。你瞧银行里保安,全都换成了高大威猛的机器人,速度和安全系数上升了许多。

  每获得一次休假的机会,我都要来到存放眼睛的那个房间。因为我想知道,她还活着吗

  这次出差,我无时无刻不连通着掌心的实况传送,每天的要闻要事都会在这里实时展现,什么沙漠改造成绿洲,什么外星球建房,我都不感兴趣。我真正关心的感兴趣的只有一件大事。

  终于,让我等到这一天了。

  驾驶这音速私人飞行器,我匆忙赶到地航中心的指挥大厅。没错"地心3号”将于今天下潜到地核,探寻地核的秘密。作为主任的我高度重视,因为,它承载了一个重要的使命。

  6月12号,清晨6点整。随着我一声令下,吐鲁番盆地腾起一个火球,当其消失时“地心3号”已下潜至地底。

  “报告,‘地心3号’一切运转正常!”

  “好!继续下潜!

  随后的一切顺利。“地心3号”顺利下潜至地核。不久,一个宛如火球般的圆球——地核出现在大家眼前的全息视频上,散发出耀眼的光芒,释放出股股热浪,让地面的我们觉得好像待在一个蒸笼里,快要被蒸熟了。

  3分钟后雷达突然响了起来——飞船上方有一个不明物体。领航员迅速向指挥中心报告。“靠上去!”我强压心头的激动,下达命令。

  飞船逐渐靠近不明物体,它的轮廓越来越清晰,好像一艘飞船!大家屏住呼吸,谁也不敢太快下判断,生怕又像前几次一样,空欢喜一场。

  近了!近了!

  “落日6号”——影像传回大厅,船身上模模糊糊的这几个字让我们热泪盈眶。她,还好吗?“不惜一切代价,与它对接,将它带上来!”我几乎吼了起来。

  一瞬间,大厅里的人紧张到极点。

  “报告,任务执行完毕。”

  对接成功!消息一出,全体人们无不为之欢呼。

  “立即返回地面。”指令一出,“地心3号”自动进行180度的调头,准备返回。

  不久“地心3号”携带“落日6号”回到地面。技术人员破开舱门,只见女领航员倒在地上,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一直等候在一边的医生检查后说:“生命体征一切正常,她只是身体太虚弱,昏迷了。”此话一出,大家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才终于落地。

  女领航员被紧急送往医院,经过几天的治疗,情况已经有所好转。没过多久,她便醒了过来。

  技术人员在“落日6号”航行日志中发现了许多重要资料,日志记录详细,一直记到6月11日,也就是昨天。

  她被救出后,没有抱怨一句话,恢复健康后,开始了训练新兵的工作。

  能在那样枯燥的环境下待20年,真不简单。在这样的环境下,她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努力工作,真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带上她的眼睛》读书笔记

  受我表弟推荐,读了这本简短的书。

  这本书被安入中学生课文中了[偷笑]本书想象力很丰富,由此,也引发了我对外界探寻的深思。

  第一,我想到地球上有很多科学家,一直在寻找外星球,也许是在寻找更合适人类居住的星球吧,也有可能是想找到外星人,找到之后,恐怕又是弱肉强食的局面,但是谁存谁亡,还是个未知的定数。

  第二,我只坚定不移一个观点,深信有外星人。我是个想象力很丰富的人,从中学时代,就喜欢看这方面的科幻书,有时候还会摘抄自己喜欢的关于寻找外星人的书摘,如果,有相关方面的书籍,很欢迎大家推荐哦。

  第三,地球探寻,我对这方面了解不多,大部分听到的是对外太空的探寻,本书中讲到是“落日六号”对地球深处的探寻。一直觉得地球底下是个无底洞,酷热可怕。也许真的有科学家在探寻,只是受限于我的知识,我不知道而已。

  第四,“她”真的是个很美好的女子。在那么封闭的地核里,还能顽强地生存下去,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还对生活抱有那么积极的态度。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完全决定了她的幸福程度。生活中,很多人对生活不满意,想必是不够珍惜生活吧。

带上她的眼睛读后感

  有时,生命像大草原上的小花一样平凡,但更多时候,生命更像岩浆中的飞船那般脆弱。我们能做的,只能让生命绽放更多的色彩,填充自己空白的生命画板。

  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科幻小说家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课后,我仍意犹未尽,想给它写一篇文章。

  这是一篇科幻小说,是那种读一遍就能把人深深吸引的文章。整篇文章只是讲了一个小姑娘被困于地心的故事。一位刚毕业的小姑娘,放弃了自己的大好青春,献身科学,怎不让人为之震撼!

  在一段段神奇的文字中,我仿佛见到了一个扑朔迷离地心世界——“在高达5000摄氏度的地核中,生命算什么,仅仅能用脆弱来形容它吗?”

  小姑娘渴望见到日出,但她再也见不到太阳;她渴望小溪的清凉,但她再也喝不着甘泉;她渴望草原的一花一草,但那只能是她永远的梦……

  在小说中,我不禁感觉生命竟如此美好,原来在我印象中枯燥无味的世界还能这么绚丽多彩。

  或许,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不能上阵杀敌,不能为国捐躯。但,我有一颗炽热的心,有一腔饱满的热血,我的心与血定会在我所热爱的这片土地上跳动,挥洒。

  在文末,我刚平复的内心,又掀起阵阵波澜。这是一位怎样的女孩,愿为痴爱的工作献出生命代价。她的话是那么镇静,似乎她已经离开了那恐怖的地核,回到了美丽的大草原,轻轻地哼唱着德彪西的《月光》。那轻柔的旋律将陪伴她在地核的所有时光,直到死去。

  我现在仍记得小姑娘的那句话“今后,我会按照研究计划努力工作的,将来,也许会有地心飞船找到落日六号并同它对接,但愿那时我留下的资料会有用……”

  在喧嚣的21世纪,也有像小姑娘一样的科研人员,他们终日只能在繁琐的数字与符号中穿梭,寻找。或许,他们的一生都在搜寻,又或许,他们在工作台上早早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一颗颗流星划过草原上空,照亮了苍老的母亲,此刻,她轻轻哼着《月光》,思念着自己“失踪”的女儿……

  鉴于此,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放弃自己鲜活的生命呢?因为在这世上还有这么多值得留恋的事物,小到一花一草,大到亲爱的家人,所以,我们应该要让生命绽放出自己的色彩。

  世界那么大,何不去看看

《带上她的眼睛》读书笔记

  故事篇幅很短,但回味绵长。

  主人公“我”因为长时间的工作,渴望休息几天。唯一的要求是要带上一双眼睛一起。而“我”并不知道,这竟是这双眼睛的主人的最后一次旅行。

  所谓眼睛就是一副传感眼镜,当你戴上它时,你所看到的一切图像由超高频信息波发射出去,可以被远方的另一个戴同样传感眼镜的人接收到,于是他就能看到你所看到的一切,就像你带着他的眼睛一样。

  但随着这次旅行跟着这双眼睛所感受到的一切,“我”对生活的态度慢慢地开始有了改变。而这无疑是女孩的功劳。那些“我”曾经不理解的片段,都成了我日后珍惜的体验。

  我相信当大家看完这个故事后,我们对生活的感知都会如主人公一样有所改变。

  现在让我们假想一下,如果未来长久的岁月你都只能独自在封闭狭小的空间里生活,那么在此之前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当我们真正拥有一样东西的时候,我们总是不觉得有什么。而当我们得知再也无法拥有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原来最美好的我们一直未曾珍惜。

  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如阳光,如空气。而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应当是再简单不过的了。但对有些人来说,这却是奢侈,或者说得再残酷一点,是奢望。

  对本文中的女孩来说,便是如此。她所在的落日六号误入了地核,获救的希望几乎不存在,她被永远孤独地封闭于地心中。

  她最后的愿望,是再看看地球上的一草一木,一朵花开,一次日落。她希望把看到的这些深深地印入脑海里,来抵抗漫无边际的孤独。

  我带着她的眼睛在草原上转了一天,她渴望地看草原上的每一朵野花,每一棵小草,看草丛中跃动的每一缕阳光,渴望地听草原上的每一种声音。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小溪中的一条小鱼,都会令她激动不已;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风中一缕绿草的清香都会让她落泪

  仿佛还能听到她轻轻的啜泣声,还有望见她给每一朵花儿起名字时的认真模样。她给一百多花都取了不一样的名字,也用心地记住了每一朵花的特点和名字。

  她再也不能真实地触摸到它们,感知到它们,但它们却没有一天不会存在她的脑海里,她的记忆里,她的内心里。它们会一直地陪着她。

  虽然她最后也没能看到日出,有的只是细雨蒙蒙的草原早晨。但她看过了晚霞。她说,看着晚霞渐渐消失,夜幕慢慢降临森林,就像在听一首宇宙间最美的交响曲。

  她拥有感受美的能力却再也无法实实在在地触及它们。她为伟大的科学事业献身,像流星划过天际。她是孤独的,她也是可敬的。

  漫长岁月,她会记得,她的眼睛曾感知过的关于这个世界的一切美好。而我们也会记得,她存在过,并教会我们如何去感知与珍惜美好事物的存在。

带上她的眼睛读后感

  这篇小说给我的触动不是知识能拯救地球不被高级文明消灭,而是人类的所谓这些文明,在高级文明看来那么不以为意。我的天呐,这帮生物还在用那么原始的声带震动来交流;我的天呐,这个星球的声波传输速度还不到每秒10比特;我的天呐,这帮生物的知识和记忆居然是不能遗传的!不能遗传怎么可能进化呢,这么低级怎么可能发展向前呢?!但是看起来这么不可思议的事情,或许就是老师存在的意义吧。很基础的教育,一代一代继承下来,从最简单的识字数数,到慢慢积累获得更多,如果一个平凡的生命个体不依赖于教育,生下来只能顺其自然的野蛮生长和动物没什么两样;也正是因为有了教育,才让人类有涵养,和其它动物区别开,在这个星球上成为了所谓的高级生物。

  不是教师这个职业神圣,而是教育这项事业真的很神圣。

  现在的我作为一个小小的中学语文老师,做的就是最不起眼的小工作,我不是圣母,但确实真心觉得和孩子们的交流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当下老师交给学生的知识可能会在未来忘记,但我希望自己的学生会更善良,对这个世界会有更多热爱,当他长大后,涉猎更广时,总会有些价值是来自已经忘了的学生时代。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但就是会这样。就像我们还不知道地球在外星高级生命手下都经历了什么,但就是被眷顾了。

  《带上她的眼睛》是刘慈欣的一部科幻短篇小说集,17个故事目前看完了10个,今天只是随机写了其中一个。因为没看过《三体》,所以这本小说是我跟这位大师第一次接触,在过程中就边看边想说,真妙、真惊喜。这位传说中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的人,靠的果然不只有想象力。

  长久以来,我国的科幻小说都充当着普及科学知识的工具,而理工科背景的刘慈欣,从科学的角度审视人文,用人文的形式诠释了科学。可以说,《带上她的眼睛》做到了把科学技术和人文科学完美的结合。

带上她的眼睛

  二十年前的那个小姑娘,我依然记得她,还有那支在她头上打璇的铅笔。

  二十年后的今天,“落日”系列地行飞船的探险依旧在进行着。在“落日六号”发射那一天的整整二十年后,“落日十三号”也启动了,发射地点,是在印度洋。

  夜晚十时,“落日十三号”潜入深海,透过蓝得令人窒息的海面,红光在水中散开,那一刻,海上亮如昼,陆地上的工作人员不禁伸出手挡住眼睛。红光渐渐消散,“落日十三号”也渐渐潜入底层,只在潜入点留下了一个如海底火山的洞口,溢满岩浆,海面上也喷出一道高达几十米的水柱,几百里的陆地都在微微颤动,像一颗微微颤动的心,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落日十三号”深入地层,炽热的岩浆在地底翻滚着,随着飞船的下潜,在船尾飞快收合的那一瞬间,岩浆瞬间充满了飞船通过的空间,飞船上方的底层物质也在不断增厚,封闭的空间加上物质的增多,形成了一种正常人难以体会的封闭感。

  这一次,“落日十三号”做足了准备,他们想找到“落日六号”,找到二十年前仅剩的那一位女领航员,当下最先进的科学设备,都在地航飞船上。

  在飞船航行的第七个小时,警报出现了,和以前试图进入这里其他地航飞船一样。到了,在前方十公里的地方,是地核区域,再前进,就是地心了。飞船减慢速度,呈浮游状态,打开超光速发射器,往前方90°的角度范围内发射出去4个高微分子探视器。地航

  员们聚集在主控舱,紧紧盯着面前的大屏。显示屏上一片红色,火热的红,翻滚的红,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红。

  不对,不全是红!五号探测器传回来的图像上有个黑色的点。兴奋,激动,操控五号探测器,向黑点靠近,再靠近,在飞船上的全息电视上,中微子大小的探视器传回来了完整图像,竟是“落日六号”的发动机!“落日六号”就是在那里沉入地心的,多可怕的一块地方啊!

  “落日十三号”的领航员命令探测器继续下潜,一段时间后,他们终于在全息电视上看见了“落日六号”,探测器与飞船对接,飞船处于紧急制动锁闭状态,从外面根本无法打开它。探测器无法进入,但通过它的透视功能,“落日十三号”的领航员们在屏幕上看见了飞船内部,二十年前的那位领航员双眼紧闭,斜靠在控制台边,她的皮肤已经松弛,眼眶也深陷下去,太空服穿在她身上依旧那么肥大。

  探测器自动检测到“落日六号”的信息频率,与它对接,传回了很多信息,都是关于迄今为止只有她一人到过的地心的。一条接着一条的数据源源不断地传回,令“落日十三号”地航员们心跳持续加速,一脸的不可思议。

  这就是她的愿望吧!在这样封闭又孤独的世界坚持研究,不就是希望留下的资料能给后人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吗?也许,她感觉到了吧,全息电视上,传来了她的一个微笑和那支依旧失重打转的铅笔。

  “落日十三号”顺利返回,带回了她的微笑。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手抄报边框简笔画

做家务的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