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的特点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爵士舞

  今天,妈妈给我报了一个舞蹈班,是学爵士,说是让我锻炼锻炼。

  是一种急促又富动感的节奏型舞蹈,是属于一种外放性的舞蹈,不像古典芭蕾舞或现代舞所表现的一种内敛性的舞蹈。蹈是非洲舞蹈的延伸,由黑奴带到美国本土,而在美国逐渐演进形成本土化,大众化的舞蹈。

  主要是追求愉快、活泼、有生气的一种舞蹈。它的特征是可自由自在的跳,不必像传统式的古典芭蕾必须局限於一种形式与遵守固有的姿态,但和的士高舞那种完全自我享受的舞蹈又不同,它在自由之中仍有一种规律的存在。

  妈妈说,让我跳跳舞,变得开朗一点,活泼一点,就这样,我同意了妈妈的建议,今天是第一次去上课,我还是有点紧张。

  今这天天气晴朗,有些热,太阳烤着大地,到了最热的时候,长时间踩在地上,隔着鞋底,都能感到脚下热气腾腾的。

  这天,我来到了学舞蹈的地方,老师和几个学生已经到了,正在练习基本功。我进屋子后环绕了一圈,发现在我们的正前方是一面大镜子,和墙壁那么宽,可以清楚地从镜子里看到自己。在我们的左边是一行单杠,是在上面压腿,而且,在最前面有一个台子,和讲台似的,老师正在上面交一些基本功什么的。

  那老师看我们来了,就下来招呼我们,让我跟着一块练练。这时,老师就在上面演示怎么做,然后下来一个一个的看,纠正姿势。大概过了20分钟,我们休息了一下,老师就开始教新的舞蹈了。

  就这样,时间一点点的流逝,一个半小时很快就过去了,我们也放学了,第一次学跳舞让我感到很快乐

古典舞的特点

舞蹈的艺术形式

  傣族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间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流行于整个傣族地区,但以瑞丽县和耿马县孟定的孔雀舞,而且有不少以跳孔雀舞为生的职业艺人,他们模仿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抖翅、展翅、登枝、歇枝、开屏、飞翔……等等。跳出丰富多彩的舞蹈动作和富于雕塑性的舞姿造型。他们的舞蹈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有固定的步法和地位,甚至每个动作都有固定的鼓语伴奏。

  傣族主要聚居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并散居于临沧、澜沧、新平、元江、金平、华坪、大姚、禄劝等30多个县。

  傣族地区山川秀丽,资源丰富,森林茂密,被称为“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河谷地区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宜于农作物种植和经济作物栽培。长期以来,西双版纳享有“滇南谷仓”的美称;德宏地区“芒市谷子,遮放米”誉满全省;大部分傣族地区都是我省产粮基地和经济作物产区。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前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唐以来史籍称傣族为“黑齿”、“金齿”、“银齿”或“绣脚”,又称傣族为 “茫蛮”或“白衣”;宋沿称傣族为“金齿”、“白衣”。自元至明,“金齿”继续沿用,“白衣”则写作“百夷”或“佰夷”。清以来则多称为“摆衣”。但以上都是他称,傣族自称,则一直是“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按照我国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

  傣族有傣那、傣雅等多种自称,汉语称水傣、旱傣、花腰傣,服饰上有一些差别。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壮傣语支。傣族有自己的文字,过去有过不同形体的那文、傣蹦文、金平傣文和新平傣文五种文字,现较流行的是傣泐文和傣那文,这两种文皆由梵文字母演化而来。

  由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地傣族宗教信仰上也有不同。在傣族聚居区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在信仰小乘佛教的同时,也信仰原始宗教。散居各地的傣族多信仰原始宗教,也有信奉关帝、观音的,也有少数信仰基督教的。

  傣族的民族节日,各地虽不尽相同,但都与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在西双版纳、德宏等傣族聚居区,主要节日有傣历新年、关门节和开门节、跳摆。傣历新年俗称 “泼水节”,傣语为“桑勘比迈”、“梭贺桑勘”,时在傣历六月(公历四月),节期三至五天不等。活动内容有采花、堆沙、浴佛、泼水、划龙船、放高升等,歌舞活动更是傣历新年时的重要活动内容。关门节和开门节,傣语为“毫瓦萨”和“奥瓦萨”,系由佛教术语“萨沙那”演变而来,意为“斋戒”。在傣历九月至十二月(公历七至九月),这三个月正值雨季,人们要集中精力到佛寺拜佛听经,停止其他活动;男女青年不能恋爱和结婚,称为关门节。雨季结束,丰收即将到来的时候过开门节,届时,男女青年们穿上新衣,成群结伙,敲鼓敲锣,走村串寨,最后到佛寺举行赕佛。过去在夏历二月初八举行跳摆:村寨中的男人们备丰盛的食物到佛寺中献佛,然后在佛寺院中,由四人分别持小钹、大锣、象脚鼓跳舞,舞毕痛饮而散。这种跳摆活动现已不多见。过去在跳摆时还要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也叫 “做大摆”,白天诵经,晚上有歌舞演出,现在也不进行了。

舞蹈

  古典舞芭蕾舞民族舞民间舞现代舞踢踏舞爵士舞拉丁舞摩登舞迪斯科锐舞街舞

  舞蹈的表现形式:群舞:凡四人以上的舞蹈均可称为群舞。

  现代舞:《霓裳羽衣舞》》《踏谣娘》》《剑舞》《采莲》《拓枝》《天魔舞》《白纻舞》《明君》《巴渝舞》《公莫舞》《铎舞》《鞞舞》《太平乐》

  少儿舞:《红旗飘飘》《快乐花园》《飞得更高》《sorrysorry》

舞蹈

  “中国是一个多名族国家,所以每个民族的舞蹈都各具特色。共同点使用自己的舞蹈,向外界传达自己民族的特色、性格……西方就不同了:舞蹈的种类挺多的,但都属于那么几个派系。最先的舞蹈是16~18世纪的芭蕾舞。但它的要求太高,不利于传播舞蹈文化。于是,后来出现了DISCO、拉丁舞、华尔兹等等。这些舞蹈都体现了西方民族国家人民的热情、开朗、豪放的民族特色。”表姐说到这里已经有点口干了,躺在沙发上,摆摆手结束说:“舞蹈大都如此,它体现了国家或民族的性格与特色。”

  太阳渐渐升高了,气温也被它拉了上来。我们越发站不牢。太阳升至头顶,弟弟就告辞。“希望下次来时,能看见你更好的‘不论不舞’!!”他郑重其事地拍拍妹妹的肩膀,我们送他出门。

  回到家中,看见电视中的画面——中国青年舞蹈大赛,似乎更具意味。那舞蹈的肢体、服装、动作、场面、以及其组合的形体,似乎更具趣味,表现着一个民族的不同的性格、风俗、特色……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浩瀚宇宙,朗朗乾坤;天下之大,唯舞独尊。

  这是舞者世界里一句最崇高的,最被人拜膜的一句话吧。

  千姿百态的人,百媚千姿的舞,是世界女子最妖艳的写照,古今中外,多少的百媚红娘为舞而生,多少的生命被舞所捕获。

  但并不是所有的舞都是我所喜欢的,我最喜欢的是能够激发人内心深处的一种也许野性的舞,也许它不是最华丽的,但它是最妖的最野的。只一眼便俘获你的心。这就是我珍爱的的舞。就像作为女子你就应该有点骚,你可以不美不艳,但你同样可以独领风骚。当然我所说的不是堕落风尘的那种骚,而是你身为女子可以媚惑别人的一种姿态。

  你知道钢管女郎吗?就是一种一跳钢管舞为生的女子,我想那是我看过的最野的一种舞了,但这显然是不被世俗接受的的生存者,但他们同样活的精彩,精彩在他们醉生梦死的钢管世界里!

  有时我们用世俗的眼光去评价太另类的东西反而是一种西亵渎,因为我们根本就看不见它的内在含义。

  我想就我的这种思想也是不被接受的一种吧,但我不在乎,我的思想已被不羁的舞者所熏陶。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他是原始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的重要工具,他,也有着不同的风格及其特点。在这里,我们来讲一讲民族舞。

  民族舞,他有朴实无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他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交流、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艺术特征鲜明,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综合性,即兴性等四十二种形式。比较常见的有藏族舞,东北秧歌等。

  朝鲜舞,民族舞的一种。在中、日、韩三国的古代艺术史上,朝鲜历来以乐舞领先,他既丰富多彩,又特色鲜明。他充分表现出朝鲜民族的含蓄内敛,坚韧刚毅。他是自由自在,即兴发挥的舞蹈。即性作舞,师法自然,动静结合,气韵生动,是朝鲜舞的四大基本特征。

  阿拉伯舞,民族舞中的一种。正是由于阿拉伯地区的人们普遍信奉伊斯兰教,所以这里的民间舞才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当然,还有就是因为这个地区的女性太多过着隐居生活,但阿拉伯人,尤其是阿拉伯的女性,他们的舞蹈天性从未泯灭过。穷苦人家的女子则不用顾及这些,可以尽情做舞,享受“活着”的痛快淋漓。

各具特色的舞蹈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的舞蹈,下面我就献献丑,斗胆给你们介绍几个民族的舞蹈吧!

  想必大家都看见过新疆舞吧!就算没看见,也应该有所耳闻吧!新疆的姑娘特别特别爱打扮,尤其是和田的维吾尔人,漂亮得让人不敢正视。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妩媚的笑容,像花儿一般绽放在新疆这一带。新疆人很漂亮,新疆舞更是漂亮得让人看起来如痴如醉。新疆人跳得最多的动作就是转和扭脖子。有些转是手呈兰花状,左手和肩膀的高度一样,右手比左手高,在肩膀上45度左右,掌心要对掌心,然后右脚要稍稍弯曲,左脚要伸直,要绷直脚背,脚尖点到地上,脚背对着观众,再依着节奏快速或者慢速的旋转,有些转是头往右转,眼睛望着右肩,两手要放在胸前,并且交叉,然后双脚踮起来,手像被浪一样微微的摆动,再以较慢的速度旋转……还有很多种转,跳得最多的就属这两种了。以说到扭脖子,大家都知道是像唐老鸭一样前后扭动或者左右扭动,但是,光扭出来还不十分好看,还要根据扭脖子的动作配上相符的手势有节奏的扭动。如果做得很到位的话,看起来就很有韵味了。新疆人能歌善舞是出了名的,没有歌舞,他们的生活就不可能变得完整。这种歌舞从来不受人员、场地和时间的限制,无论什么人,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想跳就跳。我在电脑上看过这样一个场景:一些新疆人穿着相同的自己民族的服装,排成一个大大的方阵,跳着优美的舞蹈,在这个大方阵里,有男士们,但更多的是女士们,他们跳出来的动作,让我如痴如醉,我也情不自禁得跟着他们跳了起来。

  踩堂舞流行于贵州苗族地区,男子们吹芦笙,女子们排成一条弧线的形状跳舞。到了晚上,村寨中响起铜鼓声,外村寨的男青年手提马灯,吹着芦笙、笛子来到村寨附近“游方”(即男女青年的社交恋爱活动),村村寨寨歌声不断。

  苗族不仅流行踩堂舞,还流行板凳舞。板凳舞是办喜事宴庆时,为助兴的舞蹈。这种舞是由一人手拿板凳互相撞击发出的有节奏的声响,妇女随之起舞。

  听我介绍了这么多的舞蹈,你们是否对舞蹈产生了兴趣?如果你觉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话,那就请去看看吧!

朝鲜舞风格特点介绍

  朝鲜舞的风格形成是与这一民族的审美特点相一致的。朝鲜族人民十分喜爱白鹤,喜爱它洁白的颜色和轻盈静美的姿态,把白鹤看成是吉祥纯洁的象征,以素白为民族服装的主色调,同样这种审美观也反映在歌舞艺术中,讲究“鹤步柳手”。即模仿鹤的步态起舞,并在“鹤步柳手”的步态中,又以动静结合为特点的即以内在之动,带动外在之动,动中有线,而静时线未断,动起来松弛自如,潇洒流畅,静下来婀娜多姿,仪态万方,有如花朵含苞待放,这就是朝鲜舞的魅力所在。

  朝鲜民族舞蹈中主要择取了“古格里”、“扎金古格里”、“安旦”、“他令”和“挥莫里”等几种节奏的基础步法和华彩步法,如:扛、弹、拍、抽等手的动作以及蹲、跳、转等技巧动作,这些内容的摘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组合,一环接一环的构成了具有内在联系,较科学系统的一条规律线。

  朝鲜族民间舞蹈在训练上主要有三方面的意义:

  第一是节奏及其表现力方面的训练内容,朝鲜族舞蹈各种不同的性格化的具有独特而鲜明的节奏特点,给舞蹈提供了丰富细致的内心节奏及表现力。例如:从感情上表现含蓄,深情的“古格里”,节奏是均匀而缓慢的节奏;表现活泼、明朗的带有跳跃的是“安旦”节奏;表现深沉而有力的是“他令”节奏。这些节奏对于训练内心节奏及表现力方面都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并行之有效的教材内容。

  第二是呼吸运用方面的训练内容,呼吸运用是朝鲜族舞蹈中的一大特点,也是一个重要环节,人们常常把呼吸的运用看成是动作的延续发展和把握住动作分寸的内在力量。这样在训练朝鲜族舞蹈时十分注重贯穿于整个动作过程的始终,并贯穿于身体的各个部位,甚至细致到手指,脚腕和脚趾,而呼吸的节奏、长短、轻重、缓急等又是体现朝鲜民族舞蹈风格特点,对于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内在感情,以及形与神的统一等方面都具有特殊的训练价值和意义的。

  第三是技能方面训练的内容。朝鲜族舞蹈连绵不断的起伏过程和柔韧性较强的动作特点,是需要膝部和脚腕子的严格控制来完成和体现的,特别是下肢动作特点,直接波及到上身和手臂,并体现在整个动作流动中的协调细致的要求上。当然这仅仅是训练身体外部技能方面,但它的训练意义是通过完好的外部技能来更好的控制内心节奏,以此来表现更完美的舞蹈艺术形象。

  体态动律特点分析:

  基本体态:吸腹、收臀、含胸、垂肩。

  基本脚型:绷脚背、勾脚趾。

  基本手型:食指、中指自然伸直,无名指、小指自然微屈,大拇指接近中指。男为自然手型。

  朝鲜舞是有特点、十分细腻的,体态和手、脚型的特点皆贯穿在动律中,形成独特的舞姿风格,它以气息的运用带动膝部的屈伸和步法,并贯注全身,有明显的连续性。朝鲜舞动律应概括为垂直的屈伸动律和平移的屈伸动律两种,运动线多为上抛弧线和涌浪式的下弧线。此两种基本动律皆要求膝部和腕部的控制力,即:动中有线,静时线不断。

  基础步法类动作剖析。

  共同点:

  l屈伸动律和以此紧密相连的气息(屈时吐气,伸时吸气)

  l每个步法迈步之前,都有一腿弯曲,另一腿抬起的动势特点

  l脚抬起到落地都有从脚跟,脚心,脚掌或脚掌经过脚心到全脚一节一节的脚腕控制力的存在。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

  什么叫民间舞?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过程中由劳动群众直接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它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即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份。

  中国民间舞的动作受着地域文化、宗教、地理环境的诸多因素影响,风格韵律是民间舞的灵魂。

  维族舞蹈主要有六种样式组成,即“多朗”、“赛乃姆”,以及“盘子舞”等道具舞蹈。我们主要学习“多朗”、“赛乃姆”两种。

  多朗舞是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包括齐克提麦、赛乃姆等四种节奏的动作。

  齐克提麦——节奏慢而平稳,舞蹈以二步一踏为骨干动作,并贯穿于整个舞蹈的始终。

  赛乃姆——节奏的舞蹈,以滑冲步为骨干动作,这个动作的本身就具备了膝部微颤动作的特点。四种基本动律:以多朗的颤步和滑冲步为代表的两种,以赛乃姆的垫步、三步一抬为代表的一种,还有女性舞多用的摇身点颤基本动律。几种动律体现在如下特点:挺拔而不僵,微颤而不窜,上身撒得开,脚步不离散,摇身带晃头,耸肩绕手腕,技巧多旋转,节奏多符点。

  赛乃姆的舞蹈姿态大多是从生活中提炼的,如最常见的有托帽式、挽袖式、拉裙式、了望式、抚胸式等。其次赛乃姆在步伐上的特点是膝盖既有控制又不僵硬,小腿灵活轻巧,和鼓点结合紧密。步伐用得最多的是三步一抬(前三步),脚步平稳,略有微颤。走第四步时动力腿脚掌蹭着地向后小踢,显得步法非常干脆、灵巧。赛乃姆舞蹈风格特点,是和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性格、服饰等特征分不开的,在当地生活中,当他们遇到开心的事情时,头部和颈部就情不自禁地摇动起来,这些动作被吸收在赛乃姆中,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风趣乐观的精神面貌。

  1、基本体态:昂首挺胸、头高高昂起、立腰。挺拔而不僵——指体态立腰、拔背、挺胸、昂首。手形:曲掌基本手位:曲掌形、

  绕腕手、开式小七位绕腕手,七位绕腔手,权开式三位绕腕手式五位绕腕手摆式六位点肩张腕手,绕四位点肩平。常用位置:旁

  点步,后侧点步、前点步、踏步、踏步半蹲,蹲步后侧点步。

  2、风格特点:挺拔而不僵、微颤而不窜;上身撒得开,脚步不离散;全身带摇头,耸肩绕手腕,技巧多旋转,节奏多符点。

  3、基本动律:垫步――小腿灵活轻巧,在流动中膝上提,双膝始终保持靠拢、两腿部腕不间断地向内侧滚动、另一小腿部扣脚掌

  支撑地面一步紧跟一步动身体的移动。保持上身立腰、挺拔、昂首为体态,手移横向流动的动感。颤步――膝部规律性的连续颤

  动,即一步两颤一小一大、颤时有力、扬眉、动目、动肩、移颈。

  4、骨干动作:三步一抬、后踢步、横垫步。

  5、动作分析:垫步:是赛乃姆节奏的主要步法,特点是小腿灵活轻巧,因在流动过程

  云南花灯:

  云南花灯是在云南汉族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歌舞,在历史上是被作为“社火”中民间舞蹈的一部分而流传的。舞蹈朴实明快,优雅别致,曲调柔美,风格鲜明,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并以别致的“崴”动为特色,没有高超的技巧,全在于它的自然平衡的摆动所产生的一种十分自然流畅的美感。我们的教材选择了小崴、正崴、反崴三部分,女性多为小崴为主,男性以反崴为主。云南花灯的主动律和主动作是崴,可以说没有崴就没有云南花灯。

  1、基本体态:略含胸。

  2、常用手位:体旁扇、头旁扇、头上扇、胸前扇。

  常用脚位:正步位,踏步位。

  3、风格特点:舞蹈扑实明快、优雅别致,曲调柔美,风格鲜明,胯、腰、肋三部分在松驰状态下运动。道具舞蹈。

  4、基本动律:崴――膝部上下兼左右的运动走向,带动了胯部及上身的左右悠摆。

  5、骨干动作:以肋、腰、胯(以膝为主)三部分协调配合形成独特的动感形象。

  6、基本动作:小崴团扇、小俏步搬扇、小崴放扇、正崴合扇、正崴扣扇耳旁绕花,正崴扣飘扇、反崴摆扇、吸跳踮崴扇。

  7、动作分析:崴动律的根源在于膝部,它是上下兼左右的运动走向,这一运动形式带动了胯部及上身的左右悠摆,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动感形象。要掌握住这一动感特点就要求学生胯、腰、肋三部分在松弛的的状态下运动,并协调各部位的运动。训练的意义首先是解放胯、腰、肋部,尤其是对胯的解放,并要求具备松驰协调运动能力。

  小崴:是崴中最基本的动律,很容易被看成是胯部主动,其实不然,它是在双膝自然略屈的基础上,划出一个小的上弧线,一膝靠向另一膝的重心移动而形成的。小崴因节奏较快,在腰、胯、肋三部分中胯部崴动较为明显,决不意味着胯的主动。

  正崴:是经支撑腿的弯曲,在动作腿落地移动重心的同时,形成了明显的自下而上的动力,促成了胯、腰、肋三部分成弓背形向上崴动。在动律上与小崴相反,它是经过一个下弧线,有明显的向上的特点,多用于中板,有优美明快的特点。

  反崴:动律的主要特点是上身平行横移,迈步也经支撑腿弯曲,在较短促的时间内变换重心,强调横移的上身及上下肢动作拉长到尽头,形成流动中的三道弯。

  藏族民间舞介绍:

  藏族民间舞主要有四种歌舞形式:

  1、堆谐,汉语称“踢踏舞”属于表演性较强的歌舞形式。

  2、果谐。是围着圆圈歌舞的意思。也是藏民喜欢的一种古老、群众自娱性较强的集体舞。

  3、谐,汉语称“弦子”以音乐曲调悠扬动听,舞蹈动律松弛柔美著称。

  4、卓舞,汉语称“锅庄”,是一种、劳动气息浓厚,粗犷豪迈的古老歌舞形式。

  这里主要介绍踢踏、弦子。

  踢踏,膝部上下运动频率快,形成了上下颤动的动律。膝部松弛而富于弹性,使膝踝关节灵敏,增强了膝、踝松弛协调配合的动作意识,以它丰富的节奏、音色、力度变化,极有效的训练了学生的节奏感。

  弦子,膝部上下运动频率放慢,形成屈伸的动律,弦子连绵不断流动性强,达到了对膝部柔韧性、连贯性、控制能力的综合训练。同时弦子以优美著称,它上身随重心移动而晃动,上肢随上身的晃动形成动作和造型一环扣一环的运动规律,使人在下肢、躯干、上肢三部分协调配合的整体并表现出一种动人的优美感。

  体态动律特点:由于长年生活在青藏高原上,他们习惯上身总是很松弛并略带前倾。动律上膝部分别有连续不断,小而快的,有弹性的颤动或连绵柔韧的屈伸。而有颤动或屈伸的步法形成的重心移动,带动了松弛的上肢运动,使手臂动作多系附随而动,不管是颤动还是屈伸,都要求膝关节保持松弛状态,既要有柔韧性还要有弹性,上身动作决不能有丝毫的主动。

  颤类动作:第一、二基本步,退踏步、连三步、连五步、抬踏步。

  共同规律:1、是动作过程中保持有弹性的块而小的,连续不断的颤动,2、是起步时多是第一拍以双膝沉后提起动

  作腿,支撑腿伸直后又屈。

  屈伸类动作:嘀嗒步、第三基本步,七下退踏步,七下转身步、悠踢步、悠滑步等。这类动作多属支撑腿屈,动作

  腿抬得动律,借着支撑腿下牙的力量,提拉起动作腿,顺着支撑腿松弛还原的力量,动作腿踏落地,形成压起踏落的

  动感。

  胶州秧歌介绍

  1.概述

  胶州秧歌俗称“跑秧歌”,是流传在鲁南胶县一带的一种民间广场歌舞。由“跑场”和“小戏”两部分组成。

  1.教材内容

  胶州秧歌是山东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三大秧歌之一,它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和地区特征。主要提取了胶州秧歌

  中小嫚和翠花的舞蹈部分,作为课堂训练内容。经过反复提炼和加工,又吸收了最有代表性风格的丁字拧

  步,倒丁字拧步以及钉子三不小嫚扭的基本动律和动作,组成了

  具有一定难度和训练性强的高班教材,原因是胶州秧歌风格特点突出,它的基本动律和韵律,必须在具备了一

  定身体技能和表现能力的前提下,才得以掌握。

  胶州秧歌的训练价值,主要表现在从脚部、膝部以及腰部到双臂的全面支配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上和对乐感

  时控的表现力,以及舞蹈修养和素质的全面提高能力上。

  它的训练具有系统性。先有脚部和膝部开始,掌握拧碾得步态特点,达到脚下的韧性和力度感。而后腰部的训

  练,它是通过肋部的力量促成腰部的转动,形成拧碾中的三道弯的体态,要在流动中形成特殊的体态美,所以

  必须掌握腰部的灵活和控制能力,才能在缓慢或快速动作中运用自如。如缓慢时动作能贯满每一音符,真正融

  化在音乐中来表现舒展、委婉的美感。真正融化在音乐中来表现舒展、委婉的美感,而快速时也能一丝不差地

  灵活地扭出瞬间的节奏变化。最后在双臂和扇花的训练上,也必须通过细致的磨练才能掌握在缓慢动作中延伸

  向外抻的内在节奏韵律,以及小嫚扭两臂快速交替划满8字的协调性和姿态性。

  综上所述,通过系统的训练,掌握拧、碾,抻、韧的四大特点,只有体现出这四大特点,才真正掌握了胶州秧

  法的拧碾而形成的,也和原来踩寸子表演有直接关系,如果能对胶州秧歌的动律进行剖析,体态特点的形成也

  就更加明晰了。

  胶州秧歌脚下动作并不丰富,但却独具一格,很有特色。有动律代表性的步伐是丁字三步和倒丁字碾步。前者

  突出了拧,后者强调的碾,共同的外部特点是双膝略弯,腰部拧动,概括起来就是:抬重、落轻、走飘。细琢

  磨小嫚扭的过程,是提抬起步,经过一个拧动换另一脚起,先落脚跟,再落脚外边,经过脚外缘的滚动来完成

  重心过渡,垫后脚支撑,再换另一只脚提抬起步。以上动作过程基本上把这一舞蹈的动律勾画清楚了,即:脚

  下的拧劲儿,促成了膝部的粘劲儿,带动了腰的扭劲儿和手臂的抻劲儿。要想掌握这些规律特点,应在实践中

  一步一步的将其各部细节动作连贯起来,并习惯而协调地反映出来,才能舞出风韵来。

中国古典舞

  坐在莲花台上的是一个眉目清秀的女孩,头戴鞋帽,身穿一袭粉色古代长裙,纤细的右手托住下巴,左手优雅地放在坐台上,好似从天而降的仙女,妖娆多姿,仪态万方。

  轻柔的古筝响起,优柔而恬雅。

  舞——开始了。

  飘拂的长袖渐渐往上升,一寸一寸,如喷薄的宏日,宽广的大海。典雅的音乐开始加快,妹姜两手柔软地摆动着,四旁的舞伴配合着,动作出奇地一致,连神态都是那样相似,使人惊讶。好似一只孔雀,在欢呼,在跳跃,在树林中悠闲漫步。长袖一甩,妹姜转过身来,不停地旋转,头有节奏地点着,挑起长袖,妩媚端庄,细腰,妙指,长裙,飘带,跟着她旋转起来,这一刻,宫殿是旋转的,石柱是旋转的,整个世界都在不停地旋转。

  妹姜甩起双袖,尽情舞蹈,畅快淋漓,柔软地如水蛇的细腰,轻柔地游动。柔中带刚,既有世间的美丽万变,也有人世间无尽的愁苦沧桑。成熟中带有几分稚气,典雅中又不失英雄气概。看!合拢了,合拢了!好似一朵白莲,在慢慢的绽开。妹姜高举左手,右手托起上昂的头,含苞待放的花蕊绽放了。我不知道怎样来描述我心中的惊讶,只觉得一切都好奇妙,山峰突然变得柔和了,阳光突然更温暖了,庄严的守卫突然被吸引了。一朵莲花,如同上帝的眼睛,神圣不可侵犯,妹姜就是那花蕊,高贵的让人深深迷恋。那深邃的眼睛,高挺的鼻子,一个舞者所有的气质,都难得地集中在这一刻,深呼吸,仿佛自然清香集于此时。

  秦始皇吃惊地看着,他被这这风情万种深深迷醉;赵高自豪地看着,他的姜儿总有一天能征服全世界;将士们呆愣着,他们不相信一个柔弱女子竟能这样舞技高超。

  突然,音乐变得磅礴起来,豪放起来,妹姜一个跳跃,双袖交织旋转,将长袖远远抛去,又快速收回,整个过程干净利落,不带有一丝犹豫。舞,舞,舞!激情地舞起来!妹姜在不停地跳跃,如鸿雁,如巨鹿,如旋风一般。闪电一般,是飞舞的长袖;狂风一般,是绚烂的舞步;巨龙一般,是疾走的跳跃;蝴蝶一般,是绚丽的衣着;长江一般,是滚滚的裙摆;火箭一般,是奔腾的朝气!我想,妹姜忘了自己,也忘了他人。

独特的艺术—中国古典舞

  古典舞一般都是在民间舞的基础上,经过历代舞蹈家的提炼、加工和创造而逐渐形成的舞蹈。因此,古典舞都有一整套规范化、程式化的表演动作及技巧,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

  中国古典舞起源于古代封建社会。自宋代后,中国的歌、舞、剧相结合的戏曲艺术兴起。后来,古典舞逐渐被戏曲所吸收、融合,至今大多保存在中国戏曲艺术里,从中大致可以看出它的风格、特点。中国古典舞在表演动作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和法则,讲究外在的手、眼、身、法、步与内在意、劲、精、气、神的合一,手一指、目一视、足一抬都要与整个身体协调。注重身韵、气韵、音韵、神韵的整体韵律性和俯仰、屈伸、开合、顿挫的鲜明节奏感,以及刚柔相济、动静相宜、物我一体、身心合一的美学追求。同时,动作从运动到静止都离不开“曲”和“圆”,即遵守欲进先退,欲伸先屈,欲起先伏,欲高先低,欲直先迂的原则。比如,手要向左指,行就要先往右略略运一下,然后再转向左方。动作线条必圆浑完整,如做一个“云手”动作,要像天上的云彩变幻那样,随风流动,轻盈美观。

  中国古典舞在表现手法上讲究集中、洗练、夸张、虚拟。虚拟是没有实物的表演,比如,一个人只拿一根马鞭,就能一会儿表现战马飞奔,四蹄腾空;一会儿表现信马由缰,缓缓而行。手握一柄船桨,不仅要表现出是在行船,而且还要表现出是逆水上行还是顺水而下。虚拟把生活中有特征性、代表性的动作夸张地表现出来,从而引起观众的艺术想象和生活联想。

  只要两三个人就可代表着千军万马,只在舞台上走五六步就可以表示越过万水千山,这就是中国古典舞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创业想法分析书

辛弃疾爱国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