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征人未还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话说《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是我五年级时学的一首毛主席写的诗。当我读起它时,我的内心久久久不能平静……爷爷从小就语重心长地教育我:“孩子,你知道吗?我们的幸福生活是红军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你看见那国旗没有?那就是用红军战士的鲜血染红的,所以你要更加热爱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长大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去为祖国的建设发展而奋斗!”我喃喃念着《七律•长征》,回想着爷爷的话。我爱我的祖国,爱着在太阳下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国旗上有着红军战士的灵魂,我们是他们生命的延续。没有他们昨日抛头颅洒热血的浴血奋战,哪有这富强的新中国

  没有他们不朽的付出,哪有我们这宽敞明亮的教室?我们哪能坐在教室里好好的读书?所以,我更应该为祖国的发展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在阳光下,国旗在空中高高飘扬。它似乎在微笑,因为它对现在的中国感到满意,感到欣慰。为什么呢?因为,它的付出,红军们的付出,有了回报,它微笑地看着祖国一天一天强大,一天一天富饶。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它看到了中国健儿的顽强拼搏和人民的满腔热情。在不久的将来,祖国将会更强大,一份又一份为它争光的答卷,将呈现在它的眼前。这首诗里的红军是顽强的!他们不怕艰难,在逆境中行走。这是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这是红军的顽强拼搏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红军才会走下去,才会诞生我们的新中国,才迎来了我们祖国今天举世瞩目的成就。我曾经遇到不少挫折,总想放弃,总想退缩,可是我一想到“坚持就是胜利”这句名言时,我总会想到红军。想到他们历经两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想到他们这一路上的艰难困苦,我更想到了他们那种顽强乐观的精神。

  我便会觉得,我的这些小挫折比起红军的长征根本不算什么。红军的精神便是《七律•长征》这首诗的韵味和中心,它激励了无数人,感动了无数人。而正是有了这种精神,人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远,直到成功……

万里长征人未还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有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这是毛泽东写《七律长征》这首诗写的气壮山河,最能表现红军战士在爬雪山,过草地,枪林弹雨中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

  长征路上危机起伏,食物短缺,困难重重,红军战士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金色的鱼钩》讲了一个老战士照顾小士兵的生活,又因没有食物天天钓鱼给他们吃,自己却吃鱼骨头,最后因极度饥饿,而失去生命的故事。《永远的丰碑》讲了一个军需老处长把棉衣发给了战士,而自己却冻死在行军路上,与大山融为一座不朽的丰碑的故事。一个个战士都倒在了长征的路上,又有新的士兵站了起来。长征的路有多长,红军撒下的汗水就有多长。巍峨的雪山虽能覆盖红军战士的身驱,却不能淹没他们的信念。茫茫沼泽能吞噬他们的身躯,却不能含噬他们的赤诚之心。如雨的子弹虽能夺去战士的生命,却不能夺去他们的精神。他们是英雄,他们是丰碑,他们是路标,长征精神永存!

  长征路上的故事讲不完道不仅尽,这种精神这种永恒的信念才造就了中华民族才使我们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事实上我们的学习又何尝不是一次长征呢?在学习上我们会遇到各种挫折和难题,我们应该像红军战士一样永往直前,不怕困难,永攀高峰才是。

  长征的精神是一首歌永唱不衰,长征在我们心底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长征诗歌

  1.毛泽东 七律 · 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毛泽东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3.毛泽东 清平乐·六盘山

  1935年10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4.毛泽东 念奴娇·昆仑

  1935年10月

  横空出世,

  莽昆仑,

  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

  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

  江河横溢,

  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

  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

  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

  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

  一截赠美,

  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

  5.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

  三军远戍严防帝国侵

  ——朱德

  1951年

  6.飞身可夺天堑

  健步定攀高峰

  ——胡耀邦

  1985年9月20日

  7.安顺急抢渡,大渡勇夺桥。

  两军夹江上,泸定决分晓。

  ——聂荣臻

  1979年10月13日

  8.无边风雨夜,天堑大渡横。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

  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

  后尽开颜。相信这首诗大家一定都很清楚,不错的,这就是毛泽东爷

  爷在看见红军长征时的辛苦时而“创编”出的诗歌《七律·长征》

  有很多人把这些长征路上的故事拍成了一部部电影,在国庆期间,

  我看了其中的一部《长征》。

  《长征》真实再现了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

  的伟大壮举。因为中央根据地的失陷,中国工农红军必须立刻实行战

  略性转移。要突围敌军的第三线--湘江,由于从德国来的顾问李德

  和中央主要负责人博古俩人的错误指挥,从红军8.6万多人降到3万

  多人,红军损失巨大。

  看完《长征》,我似乎看到了那些红军们迈着。步伐,穿过农田、

  池塘、沼泽地;吃着树皮、草根、面包屑;喝着带泥的水。

  如果还可以再看到他们,我想对他们忠心的说一句:“你们辛苦了,

  如果没有你们,我们就不会有这么美好的生活,就会处于战争状态,

  谢谢你们”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朋友,这是毛主席在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写的一首诗。充分说明了红军们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不畏艰难困苦,坚持顽强拼搏的艰苦奋斗精神。

  回顾过去,在1934年10月这个时候。中央红一方面军为了北上抗日开始长征。二万五千里啊!一个“天文”数字,在当时,在没有任何交通工具下,红军一共8万多人,徒步北上,这简直令人无法想象。在长征途中,困难重重,不仅仅是受环境的恶劣和地势的危险,还得不断迎来战争。因为在红军的长征中,国民党反动派出动了40万军队前堵后追,两面夹击,同时还派出轰炸机在天空轰炸。因此红军也付出沉重的代价,终于突破了敌军的四道封锁线。

  接着就是环境与气候的阻挠,加上不断袭来的饥饿和疲倦。一般人就会坚持不住。而红军战士们个个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困难,以过人的意志战胜了困难。

  就如过草地。那一片大草地,没有人烟,没有动物生存,毫无生机。天阴沉沉的,变幻莫测,一会儿阴霾满天;一会儿倾盆大雨;一会儿冰雹骤下;一会儿又漫天雪花。再说这草,浓密密的,高过人头,很多地方都是死水潭,脚一踏上去,后果不堪设想。

  这都是因为那些草一年四季生生不息,死掉的则堆积起来,不断腐烂,散发恶心的臭味,还积成了淤泥,导致河水有毒,所以,在这极恶劣的环境和天气中红军行走得十分小心。同时又一个问题困挠着他们,那就是饥饿与寒冷。由于长途跋涉,身上的衣服早已破烂不堪,所带食物早已吃完。所以红军战士们只能裹着毯子吃着野菜,有时野菜不够,战士们就把皮带煮烂了吃,有的甚至找人和牲口的屎中未消化的食物吃。可见红军当时生活艰苦。就这样,红军战士们苦战7天7夜终于走出这荒无人烟的草地……

  长征中像过草地这样艰苦奋斗的事还很多,但战士们以坚定的革命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在长征中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困苦,坚持顽强的拼搏的艰苦奋斗精神,常常打动了我。这种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骄傲,也值得我学习。

忆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长征》,写出了红军行二万五千余里长征的辛苦,写出了他们的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意志坚定、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杨成武上将写的《忆长征》这本书,拿在手中倍感亲切,便一口气读了个一干二净。

  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十三章《飞夺泸定桥》的故事。红军战士们不怕困难,他们走着走着就来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渡河边。毛泽东同志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说:“现在,我们找到了两条船,每船只能坐20人,按这样的速度,我们一个月也不可能全部渡过河……”紧接着,毛泽东又说:“不过,我们还有一线希望,那就是大河上的泸定桥!现在,我命令一连为敢死队,首先消灭泸定桥上的卫兵,再让大部队过去。

  ”一连连长马上领命,连夜赶往泸定桥。当我读到这里,“泸定桥”这三个字吸引了我的眼球,使我不觉得有种好奇心:这座桥只有13根铁索,怎么过去,一不小心就掉到下面汹涌的河流里,何况前面还有敌人的机枪扫射?只见一连已经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了泸定桥,战士们都趴在铁索上冒着枪林弹雨向前一点一点地移动。还有一些战友在后面掩护,保护前面的战士,那机枪“哒哒……”扫个不停。

  当我军爬到桥的一半时,被敌人发现了,敌军发了一枚**炮,没打着红军战士,打到了水里,水花溅起几十米,那景象真是相当的壮观。但战斗中红军战士牺牲的也不少。只见一个战士不顾一切地向前冲去,一边扫射子弹,一边向前走,最后还是英勇牺牲了。

  班长死亡的时候,我记得最牢,班长因没站稳,一不小心摔下了桥,急中生智,一手抓住钢索,整个人悬在空中,下面就是波涛汹涌的河流,跌下去肯定是必死无疑的。我当时又为这班长捏了一把汗。但最后还是因为体力不支,摔进了河里。

  尽管红军最后夺回了泸定桥,但却丧失了多少英魂。读完这个故事,我突然感慨万分。以前常听老辈们提起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他们口中是何等的艰苦,可是,今日看了《忆长征》,才发现真正的长征比它可怕,困难一万倍。

  吃树皮,啃草根,咬腰带,在没有了粮食的情况下,有多少红军会饿死;陷入流沙,遭遇暴雪,子弹穿膛,有多少红军有苦说不。

  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无数爱国人士从侵略者手中夺回来的,困难重重。我们这一辈的幸福生活,是十八路军用鲜血换来的,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学习红军的精神,应该学习他们不怕困难,毫不退缩的精神。

  书读完了,折页,归厨。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诗是我喜欢的诗词之一,它是1935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长征》这首诗是描写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历尽艰险,战胜困难的过程,赞颂了红军蔑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红军战士在过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时遇到的困难非常多,可他们一点儿也不在乎,只是把这些遇到困难的路程看作是一件平平常常的小事情。

  红军战士们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他们一跑多次被敌人的围追堵截。在这一年的时间中,他们走过了11个省,走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红军战士们,你们这不畏艰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永远都值得我们学习!

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上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卫青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昌龄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出塞》应当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故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同时期杜甫的《兵车行》可以作为参考。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抗匈名将的怀念,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首句从秦汉时的月色和关塞写起,点名月色、关塞依旧,但时光流逝,朝代变迁,长期边防战争给人民和将士带来无限灾难与痛苦。在描写景物中,给予了深厚的感情。后两句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将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语意含蓄,情感深沉。诗中充满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激情。

  评价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的爱国之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守边战士的同情以及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家庭经济状况

卧看牵牛织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