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一句顶一万句》读书笔记

  刚看到这个题目,以为本书是由精炼或经典的语句写成的作品,看起来才发现完全相反,语言上基本上是平铺直叙,甚至有些啰嗦,没有渲染,也没有高潮。开始有点失望,但读了几页,又觉得像是拉家常,娓娓道来,人物关系慢慢清晰,且一环扣一环,于是竟有了读下去的兴趣,虽然部分情节被略读,但两天的时间还是把这本书读完了。

  读完后,内心就像作者的语调,没有太大的波澜,但却久久不能忘怀。

  书中主要人物杨百顺,因为一次刻意安排的抓阄失去了读书的机会,又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与父亲反目成仇,于是踏上了学徒、找工作的道路,先后学过剃头、杀猪、传教、、、、、、等工作,也过过给人挑水求口饭吃的生活。因为拜师传教,改名为杨摩西,又因为结婚倒插门,改名为吴摩西。最好的一份工作应该是在县政府种菜,虽然是种菜,但也是在县政府。也就是在那时候,倒插门结了婚,虽然是倒插门,毕竟成了家。因此有了养女巧玲,虽然结婚后跟老婆相处不愉快,与养女巧玲倒是真感情。所以吴摩西,一生中最大的事情就是在去寻找已经私奔的老婆的旅途中,将养女巧玲弄丢了的事,后半辈子就在寻找巧玲和四年后悔中渡过了吧;一晃就是若干年后,巧玲的儿子、女儿们有演绎着类似的故事,同样为了寻找私奔的老婆,巧玲的儿子走进延津、、、、、、经过层层努力,吴摩西的孙子和巧玲的儿子最后得以相见,但此时吴摩西早已去世多年,而巧玲也已去世,最终吴摩西留给巧玲的一句话也无法知晓、、、

  整本书洋洋洒洒三十几万字,叙述了若干人的故事,展示了一副中国农村处于中下层的人们的生活常态。任何一个人在热热闹闹的人群中,都显得平凡渺小;任何事情,哪怕是生老病死,在纷繁的社会洪流中都平淡无奇;看似一波一波的相遇,对自己真正有影响的却实在不多,看似身边热闹的人群,关键时真是能说得上话的并不多;熙熙攘攘的交往中,人与人的关系竟也经不起“一句话”的挑唆或误解,想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如此脆弱。反而是在与小孩子的交往中,能产生真正的感情。而若干事端的起因,往往就是因为“一句话”的关系,一句话可以成事,也可以伤人,在那个环境下,一句话有时顶一万句,是有道理的。

  整个故事从杨摩西“出延津记”,到后来巧玲的儿子“入延津记”,时间跨度之大,让人觉得,在时间的历史长河中,每段日子都是如此短暂,每件事情都终会成为过去。一代一代仿佛在重复着同样的故事,每个人都如法逃脱命运的驱使和轮回的力量。

  这就是中国社会底层群众的生活常态,永远被繁琐的事务缠绕,毫无精神世界,看似热闹的表面,其实内心孤独而寂寞;命运看似掌握在自己手 中,其实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每个人都像社会中的一颗棋子,纵使努力一辈子、辛苦一辈子、追求一辈子,到最后也还是形只影单,梦想终究只是梦想。也许也就是没有文化的悲哀,也许就是落后贫穷的悲哀。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一句顶一万句》读书笔记

  刘震云的作品,我虽然看的不多,但是总是觉得明明写的就是老百姓的故事,但平淡之中又透着各种新鲜,就好像青苔之上生出的奇葩,让人惊奇之余,又感觉似乎理所当然。书中主线故事是围绕两个人,但却又枝枝丫丫生出很多支线人物,进而又蔓延到细枝末节的人物,让人乍看还以为作者是想写出红楼梦似的的宏章巨制出来。但耐心看下去,才知道所有人物都会围绕主人公展开,所有事件基本又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所有人物,不管戏份多少,不管男女老幼,作者介绍完名姓,立刻就会介绍这人爱说不爱说,跟谁说的着说不着,跟人说的着的由头、一开始说得着后来又说不着的原因,经此放大,好像这个投缘、说的着就像是天底下第一等重要的事。开始不以为然,但仔细想想,人作为群居动物,从远古时期来看,你能跟更多人说的着,别人打了猎就会分享给你吃,你的生存几率就会增大;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又有多少人因为一句话、一个人,从此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所谓一句顶万句,一方面的意思是,话多的人并不一定能说到点子上,反而不如话少的人说话一针见血。另一方面的意思是,对于说得着的人,同样的意思,他说一句顶别人说百句、千句,因为在听话人心目中的分量不一样,可能就会让他的人生直接转向——吴摩西的老爸老杨,老马一句话就改变了儿子的命运,吴摩西则是听了老詹一句话娶了吴香香,后来又为了找跟人私奔的吴香香丢了巧玲,引出第二位主人公牛爱国的故事;牛爱国因为听了说的着的战友的话,对妻子出轨隐忍不发,后来发现原来从根上就错了,便开始了寻找之路,他寻找的并非是妻子,而是自己,还有能跟自己说的着的人。故事在牛爱国打算去北京寻找愿意跟他私奔的女人时戛然而止,感觉有点像童话故事,让人想象他们后来相遇了,从此过着幸福开心的日子。然而,大家都会想到,真正的到一起过日子,可能一开始说的着,后来就会埋没到柴米油盐和一地鸡毛里,不甘于此的人,就会一直不停的寻找下去,直到麻木。

  看这本书,我又重新认识到老生常谈的几个道理:一是人生在世,知音难觅。二是世间太多人做出一厢情愿的事却不自知,反过来还会埋怨别人不领情,无端多出许多是非,说的着的人从此形同陌路。三是言多必失,书中不爱说话的人不一定能多成功,但稍微有些地位有些成就的、或者能让人高看一眼的人,大多都是不爱说话的,他们大多用说话的时间去想事情了。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范文

  初读此书,觉得此书非常生涩难读,人物关系复杂,墨迹无趣。内心浮躁是很难读这样的书籍。当我静下心来读完整本书之后却舍不得就这样结束,心情很复杂,很难去解释那种沉重,失落与孤单,压抑的心情。我个人觉得好的书籍大抵如此会给我们的思想带来冲击,像明镜让我们可以照看自己的模样,但它又不是普通的明镜,它能照亮我们的心灵,给我们一些启示。

  小说的叙事风格类似明清野稗日记,语句洗练、情节简单、叙事直接、朴实无华。正如书名“一句顶一万句”,一字一句都构成言说的艺术,无一句废话。

  小说的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的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一出一走,延宕百年。“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表面上讲的是吴摩西和牛爱国两个人的历史,但只要对之细细咀嚼和回味,便会明白实际上讲的是孤独的历史。“孤独”世代相传,祖辈的故事在后辈的身上重演,祖辈的“孤独”也在后辈身上延续。小说所有的情节关系和人物结构,所有的社群组织和家庭和谐,乃至爱情都和人与人能不能对的上话,对的上话,然能不能触及心灵、提供温暖、化解冲突、激发情欲。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随形地产生了。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很多人想找个说得上话的人,但是越长大越发现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似乎孤独才是人生常态。书中的人物大部分都是中国最底层的老百姓,很真实的反应了底层百姓的人性和人心,读此书时我总是情不自禁的会想起我的外公,我自幼跟随外公外婆长大,印象中外公一直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但是他有一个“说得上话”的姐夫,在交通不便的年代,他会走上几天的路,风餐露宿,就为了能和这个“说得上话”的姐夫说说话,和这个能给自己出主意的人聊聊天、喝点小酒。像极了书中主人翁,为了一个建议,千里迢迢的去找自己认为能帮自己出主意的朋友,帮自己说道说道。

  为了摆脱孤独和累,书中的人们努力制造声响和热闹,但这无法改变本书人物的命运,就像今天,我们很多人还像书中的人们一样为此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

  当然,阅读此书也让我感受到生命的执着和顽强。为了在精神上有所寄托和慰藉,人们义无反顾地追逐“一句顶一万句”的身影,很像祖辈弯曲的脊背和那一大片脊背组成的苍穹。

  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不是第一次见刘震云的名,而是第一次读刘震云的书,刘震云不算是名声躁动的大作家,此书既没有帝王将相的轰轰烈烈,也没有名利场的传奇故事,只是几户寻常百姓人家几代人自民国到当代社会众生相,世态的炎凉、人心的难测、生活的不易和做人的艰难。坎坎坷坷,啰啰嗦嗦,一千多页,可谓是包揽沧桑,直击人心。读下来也已是历时上月。

  开始看这本书时很蒙圈,记不清人名,于是开始备注记人名和人物关系,上次为记人名发愁还是读《百年孤独》的时候。只不过这本要比《百年孤独》好记得多,然而巧的是这本书居然被称为中国的《百年孤独》。同样恢弘大气、人物众多,结构复杂但脉络清晰。同样作品时间跨度近百年。同样体现了“孤独”和想“摆脱孤独。

  之所以写篇读后感,也确实是因为看时有些感受如鲠在喉,虽然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有些道理是感同身受。题目《一句顶一万句》,感觉像是我们在人海里千辛万苦地寻着,寻着,只为找到那个给你说一句顶一万句的人。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范文

  最近因为看了朗读者。喜欢上了一个作家:刘震云。如饥似渴的读完了他的一本书《一句顶一万句》。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日子得往后过,不会再回到从前了。

  是啊。回味着这句话,我想起来难忘的2016。在这一年里,我不幸的被恶性肿瘤亲吻。为了活着,切去了身体的一部分。术后,第一次在浴室洗澡的时候,面对残缺的身体,我痛哭失声。我以后的路还应该怎样走。在亲人,医生的陪伴下,我走出了生活的低谷。坚定了生活的信心,在老师同学的陪伴下,我的脸上又恢复了童真的笑容。尽管以后还有5年的后续治疗,还要不停的顶起复查,但是,这些都打不倒我的生活信念。正是: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

  是的,生活还要往前走。不能因为一点坎坷就选择投降。在治疗的过程中,我认识了好多病友,她们大多多才多艺,有巧手姐姐:新新,有演员阿姨:天伦,有瑜伽教练:爱的世界……她们的生活热情也感染了我。

  在病后的日子里,我参加了学校的书法班,又在间断了一个治疗时期后,参加了少年宫的舞蹈班。反正生活中到处是歌声,到处是欢笑。因为我的笑声,也感染了周围的人,她们都说,我变了,变得比以前更开朗乐观了。

  知道刘震云作家也是源于董卿主持的节目:朗读者。每期必看。看完以后,总会去思考我今后的生活之路。身体的残疾不可怕,心灵不能残疾。

  日子总是要往后过的,是的,只要活着就充满了希望。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这两天陪伴我的是刘震云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近来的几个月,我总是在让散文、教学论文、课堂实录围绕着自己,因而这两天,我心里感到很踏实。

  “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这句话在小说中出现了两次。一次是主人公之一牛爱国的母亲曹青娥在自己活了70岁,儿子心灰意冷时说给他听的;另一次是牛爱国的养姥爷吴摩西(小说的主人公)的孙媳妇何玉芬在死了丈夫、带着两个孩子过日子时说给他的。小说中两个主人公的命运似乎不顺坦,生活得很纠结。看完掩卷时,是今天上午8点30。

  不被父母喜欢、和妻子没有共同语言、甚至被戴有色帽子、和周围的人无法融洽相处等等,似乎成了两代人的共同点,但是又怎样呢?文学是高于生活的,但文学还是源于生活的。当把文学投射在生活上时,我们发现了生活中的种种真实,甚至是丑陋。

  小说中的很多人,夫妻之间是不和睦的,这又有什么关系,谁能保证你第一次结婚的人,就是最正确的?但是,又能怎样?永远处于纠结之中?永远后悔?别忘了,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这年头,谁管谁?管好自己,过好自己的日子,不要总那么累,就是在过最好的日子。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我实在想不出更好的题目了,可我却觉得这个题目最合适。看完这本书,很符合我当前的心境,人,一辈子都在找寻说得上话的对方,无论婚姻关系还是友情,我很庆幸拥有很懂我的朋友。

  有一个说得上话的朋友,才不至于让我在很难受的时候去想更多,我一直都觉得方言不适合表达情感(不知是不是我的错觉),所以即使每次约好朋友,我还是讲不了很多在屏幕里说“我见面了一定要和你说这个事儿”的那个事儿。

  这些朋友不仅仅限于异性,其实同性也一样,讲不上话这个事情一直令我心里不舒服,我确实很希望饭局有一个切入点让大家谈谈心,可能是我的表达欲望更加强烈一点,我是希望在我说出我自己想要对他说的这些话后,我们之间,心,可以更近一步。

  我其实不是一个只会口嗨的人,因为在外实在没有什么我愿意说话的朋友,所以我很想回家和朋友喝喝酒,说说话。

  我也是一个不太愿意矫情的人,我不太想在同一个事情上纠结或者作无谓的挣扎太久。所以我平时反反复复骂同一个人或者讲同一件事情的时候,我是真的累,我想找人说说话,仅此而已。我觉得你是可以和我说得上话的人,我才会在这种事情发生的时候找你,而不是我无人可找的时候才找你。

  我好像有点“道德绑架”说得上话的朋友,所以我现在试着柔软的去表达,我想要和你说说话这样可怜的要求。因为我信任你,我不想和身边的人讲话,和她们仅仅是讲话,只有和我愿意说话的人,才叫沟通,所以朋友劝我好好和讨厌的人沟通的时候,我觉得是在侮辱沟通这个词。

  我还是没有长大,不太愿意敞开心扉,不太愿意去接纳所有的人,不论讨厌的喜欢的无关的有关的,我只想自己快乐。

  害,我跑题了,我本是要写写我最爱的那位朋友的。

  我一直都觉得最好的朋友和我是相互促进相互成长的,我是很希望在身边朋友身上学到一些“软”技能,我说的软,是指柔软。相比很有能力却有点棱角的人,我更愿意主动接触更加柔软即使他的能力没有那么的强的人,若是能够成为朋友便更好了。

  所以总体来说,我的交友标准大概就是这两个,因为我希望我的朋友能够给我带来我没有的感受。

  并且我希望在和他的交流交往中能够学到他的长处,我自己我觉得相对较吵,所以我对于现状不论是工作环境还是住宿最不满意的就是他们比我更加的吵闹,我觉得这是一种无脑表现,我也时常这样评价自己。

  我就是觉得自己应该进步,应该改变,应该学习,所以我才想要交好的朋友都柔软且有能力。我一直在内心中敬佩有能力且柔软的人,我最好的朋友,我认为她改变了我,同时令我进步,即使我没有和她一样考研继续深造,我同样觉得她给我的人生观以很大的指引。

  在我的生活中,我感恩这一类人,即使我可能已经对学业深造或者学历更上一层楼已经失去能力,但我却期待遇到更加柔软更加能够鼓舞我的人。

  我的内心肯定是想要学问更上一层楼的,可我可能已经没有那个能力了,不是外部原因,是自身的学习能力我觉得已经封顶了。我没有办法再去继续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功课了。

  那么再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呢,我想也不可以了,我没有那个资本了,世事毕竟不是写书,更不是拍电视,现实很多的东西不允许了。肯定有人说那是你还不够努力或者你自己没有斗志,我大可不必和你多说,我的话都只说给感同身受的人听,实在要批评我请背地里再去说,当我面说不讨喜我也不会给你钱说你说得对。

  我的棱角又出来了,我会写着一些东西的时候自己过激,大概是双鱼座的情感太细腻,我会考虑的很多。我的朋友,教会我很多,尤其是在我情绪激动的时候,她总是在教我如何去处理,我真的很感激她,她宛若我的人生导师,却不会讲我最厌烦的微信聊天政治课,我很多的事情除了和她分享其次是真的很愿意看看很平静的她会如何去处理这种事情。

  我时常在想我要是人生得一伴侣,如她70%,我也很知足。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范文

  最近,看了刘震云的新作《一句顶一万句》。我看过刘震云的多部小说,他驾驭文字的能力很强,特别是对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描写入木三分。这本书是写普通的民众,中国千百年普通民众的一种生活状态和人际交往状态,以“谈的来谈不来”作为交友、恋爱结婚的标准,或者,把“找一个说得着”的作为人活着的目标。

  《一句顶一万句》是一本非常大气的书,小说内容乍看感觉很“散”,但是语言精炼,每一个小枝桠,都在描写形形色色的人,穷其一生,为了找一个说的上话的而努力。

  故事的主角叫吴摩西,其实吴摩西不叫吴摩西,而叫杨摩西,其实杨摩西也不叫杨摩西,他有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名字,他本来应该叫杨百顺。虽然杨百顺叫杨百顺,有百事顺利的意思,然而却事事不如意。15岁的杨百顺的偶像是喊丧的罗常礼,可是喊丧又养不活人,迫于生活,杨百顺跟着他爹做豆腐,然后陆续学杀猪、做篾匠、信耶苏、给县长管理菜园子,最后“嫁”给了吴香香。为了有个住处,杨百顺信了耶苏,这是主给杨百顺实实在在的实惠,代价是被意大利传教士老詹改名叫杨摩西。考虑到给县长管理菜园子不是长久之计,为了以后有个安身的地方,忍辱负重“嫁”给了吴香香,随妻子姓吴,就又成了吴摩西。我不知道在我们的周围,有多少个“吴摩西”为生活所累,所逼迫,

  千百年来,中国人真的是孤独的,茫然四顾,找不到一个说话的人。“不敢说,不好说,说了也不明白”成为人与人顺畅交流的桎梏。被现实的利益羁绊着,成为不敢说的理由;被礼仪道德约束着,成为不好说的理由;认识水平有高下,成了不想说的理由。所以,从古老的寓言故事就教育不要做咕呱乱叫的青蛙,孔老夫子也谆谆教导“谨于言,敏于行。”做事要“三缄其口”。但现实的世界里,中国人又是如此喜欢扎堆的民族,喝酒喜欢热闹,办事喜欢隆重,及至行走在马路上也是三五成群。中国古话“朋友多了好办事。”这也是中国千百年来颠簸不破的真理,所以得交各种各样的朋友。但是,很多时候,这些朋友私下交流的大都是政坛新闻,街头趣闻,单位传闻,与别人有关的多,涉及个人的少,涉及心灵的更少。正因为如此,所以当心底的寂寞和孤独无以排解的时候,就更会寻找热闹的所在,来暂时摆脱和忘掉精神的失落。不像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可以跟上帝说,跟安拉说,他们无所不知,无所不在,能理解你的苦痛与烦忧。也正因为如此,一个能懂你,能说的上,说的着的朋友在中国那就是精神上的太阳啊,碰到了这样的朋友,那就是一生之幸,就是跨过千山万水也得找到啊。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非常好看,让人爱不释卷,欲罢不能,非一口气读完不可。大段大段的人物对话,简洁先练,又暗含寓意,构成言说的艺术。是一部众生喧哗而又怀抱巨大沉默的小说。而刘氏幽默,总让你会心一笑。

  最终用了两口气,读完了《一句顶一万句》,读这本书,不是因为它获得了矛盾文学奖,而是一直就喜欢刘震云的作品。

  读罢,心绪再不能平静。望着车窗外疾驰而过,薄雾笼罩着的田野,仿佛自己的身体升腾到了半空中,可以俯瞰这苍茫大地上的人间百态,芸芸众生,回味着中国人经历着的千年孤独。

  世上的人有千千万万,能过心的人却千里难寻;书中的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可以说上知心话的朋友,说得上话,且能触及心灵,提供温暖。《一句顶一万句》反映了中国式的孤独和友情观。

  《一句顶一万句》书中的内容极其丰沛。且洗尽铅华,返璞归真。故事的厚度、宽度和深度,让人看到百年苍生的宽广和深邃。人世间百态丛生,恩恩怨怨,伦理情感……被作者“剔骨剥肉,一码一码,码放得整整齐齐”。书中描写了很多人物之间的关系:N对朋友,父子,父女,母子,夫妇,情人,雇主与员工……既觉得繁复又简单,且充满寓意。似乎所有的社群组织关系,朋友间的情谊,家庭的和谐,乃至于性欲爱情,都和人与人能不能对上话,对的话能不能触及心灵、提供温暖,化解冲突、激发情欲有关。

  书中描写的虽是一班生活在乡土间的卑微百姓:卖豆腐的老杨,剃头的老裴,打铁的老李,以及杀猪的,贩驴的,染布的,开饭铺的,还有提刀上路杀人的……但这并不重要,因为无论你生活在何处,从事什么工作,都能对书中的人物的情感和故事感同身受,从中看到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

  关于书名,用刘震云自己的话说:“相对于书的内容,书的名字应该是一块冰,掉到水里也就是书的内容里能融化,而不是一块石头,在水里还是石头……”

  一句顶一万句:“那一句”应该是句什么话?就是一句有见识的话,因为“一句有见识的话,顶的上一万句废话”。书中的人物为了那句话,一个“走出”,一个“回归”,苦苦找寻百年,孤独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活的苦难,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如影随形的陪伴着一代代中国人。

  朋友是危险的,知心的话更是危险的,有时甚至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反而刺向自己。由于人心难测,由于社群、地位和利益变了,情景变了,时间变了,朋友也变了。因此,能够说贴心话、温暖灵魂的朋友不多,反倒生活在千年的孤独当中。

  《一句顶一万句》,好书啊好书!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七十年三代人,一路沉重。还原成生活,就没人把这些事当回事了,即使是主人公都那么匆忙,沉重感叹的是深夜的读者。

  亲人之间心灵的阻隔居然左右了人生选择,人世坎坷颠沛流离居然就因为“说不着”。春水流成坚冰,竟成为了无法渡越的长河,辗转追寻,但愿万里风尘吹不散最后的梦想。

  我理解这部作品其实就俩字:率性。三代人都因率性而悲哀,也因率性而畅快。朋友之所以成为朋友,就是能接受并呼应对方的心声。朋友之所以成为敌人,就是心里所想坦然倾吐,摧毁了对方的期冀。然而在生存的底线上,很多人不敢率性啊,不敢坚持。杨百顺到杨摩西,生活所迫,杨摩西到吴摩西,也是生活所迫,只有吴摩西到罗长礼是精神要求,自主选择。然而又是饱经沧桑后最无奈最无力的选择。真是可怜的人啊。

  在离乱黑暗中的一丝温情,就是群星,总给人活下去的勇气,杨摩西之于牧师,吴摩西之于巧玲,章楚红之于牛爱国,就无异于深夜里的星空。温情被时空拉抻成最纯最浓牵挂,这世界最遗憾的事是什么呢?恐怕就是这样的牵挂没有尽头吧。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安全事故观后感

禁毒电影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