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写作背景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使至塞上作文

  时近黄昏,漫天飞舞的黄沙渐渐平息了,戈壁滩上一望无际,天与地之间是如此的辽远广阔,人行走在天地之间是多么的渺小.我不禁感叹起来:“啊,啊,啊!”“哪来的乌鸦?”边上的车夫,戏说.“一时之间,我想不出什么适当的语言来形容此时此刻的感动.”摸摸头,我不好意思的说.

  自然是伟大的,它深邃无言,却在它宽广的怀抱之中孕育世间万物,笑看人间你争我夺,尔虞我诈,任繁华归于平静,看平地又起纷纭……

  “远处的烽烟直指向上,烽火的起点就是我们此行的终点吧!”主人淡然道.

  我顺着主人的眼神看去,忽然发现眼前竟是一幅画.

  遥望远处烽火的直于天地的宽广形成一幅绝妙无双的图画,越发显得天地无垠,也只有在这塞外才能感受这雄浑奇丽的壮观的景象吧!

  回首来时路,又是一幅画.一条大河向远处奔腾咆哮,一轮夕阳羞红着脸颊留恋在身后.那直与圆,那黄与红,那奔腾与静止,咆哮与静谧不正是万古轮回里最永恒的对立之美吗

  我们主仆完全被这千古奇观震撼了,呆呆地望着这天与地,直到黑暗湮没了我们的双眼,那一刻,我似乎看到主人一路上紧锁着的眉头舒展开了,饱含悲愤的双眸中多了份释然.是啊,在伟大的自然面前,人世的纷争又算得了什么呢

使至塞上写作背景

《使至塞上》作文

  在空阔的大路上,我坐着一辆马车,独自一人奉命背井离乡,远赴边疆,去宣慰将军,士兵,察访军情。如此路途遥远,我却形单影只,独自前往。要到达西北边塞居延那里去,孤单路途,望远处荒漠,倍感寂寞凄凉。

  马车还在继续行驶,我感觉自己如同随风漫飞的蓬草,无根无系,流落在外,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又如同展翅北飞的雁儿,飞进了胡人居住的地方,行进在浩瀚无垠的沙漠中,仅仅有一缕青烟在远处孤然直上,沙漠与天空之间,苍黄无际。黄河水弯弯曲曲地流淌着,散发着迷人的红色光晕,好似在梦中。天与云与沙与水,交相辉映,黄色,红色,灰黑色,交映成趣。搭配着使这边塞景色,如同一张完美的充满诗意的图画。

  在萧关遇到了骑着快马的侦察兵,对我说道,前敌统帅正在燕然那里的边防前线防御敌军,戍守疆土。

  侦察兵乘马飞奔而去,只留我一人在这荒漠之中,奔马卷起的灰尘早已散去,我继续赶路。路途竟如此漫长,不知何时才能走到尽头。

使至塞上

  一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闻边疆守将再传佳报,特命卿家前往边疆,安抚将士,钦此!”

  二

  一望无际的沙路上,忽而出现一辆车。马儿有气无力地,慢慢地跑着。车夫坐在车前,懒散地挥舞着鞭子,轻轻地落在马背上。车里端坐着的那个人啊,两眼无神,呆滞地望着远方,却掩饰不住其由心而发的威严,透出一种才华横溢的味道。

  三

  他,挺直腰杆,端坐着,脸上满是愁容与落魄。自从张九龄丞相被贬之日,他就知道会有这一天,只是,太快了。他的目光,不知何时落在了窗外。在天的尽头,出现了几只展翅北归的大雁,盘旋在空中,哀转久绝,继而飞往胡地。可惜他不能做一只自由的大雁翱翔天际,他有太多太多的寄挂,如能如蓬草般,无着无落,在空中漫天飘飞。何处是他家

  四

  “停!”一声令下,车子停了下来。他走下车,看着这片广阔无垠的土地,他陷入了无尽的思想愁怀。倏尔,浩瀚无垠的沙漠中飘来一缕孤零零的烽烟。如同战士冲锋陷阵般直冲向云霄。那一缕狼烟,似有巨大魔力,吸引着,他的心早已随之飘飞。黄河从他身边缓缓流过,在那尽头,夕阳已染红了半边天,那如战士身上流淌着的血的颜色,将天地渲染得那么浑雄,壮美。夕阳一点一点,几欲颓落,悬挂着、挂着……那夕阳圆圆的,如故乡的圆月,给他一种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黄河流呀流,带走了夕阳,带走了忧愁,也带走了所有的不幸。他迈着矫健的步伐走上车,向那殷红的天空奔去。

  五

  孤烟、黄河、圆日,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里。他已不再是那个多愁善感、顾影自怜的那个他。在他心中,只有对镇守边关、骁勇善战的战士们无比的崇敬与仰慕,只有那一幅美丽的画卷:广阔无垠黄沙漫,橘黄夕阳静居天。白光河水辉映闪,一缕青烟上高空。

  六

  在那殷红的天空中,马儿向边塞奔去……

使至塞上读书笔记

  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

  ⑵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⑶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⑷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⑸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胡天: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⑹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⑺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⑻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⑼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这里指前敌统帅。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东汉窦宪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记功。《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这里代指前线。

  ⑽“单车”两句:一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

  ⑾候吏:一作“候骑”。

使至塞上

  大漠浩渺,黄沙漫天。

  我坐在马车上,回想着不久前那道圣旨,心里哀愁。皇上派我来慰问边疆将士,实际上就是贬官,我被排挤出了中央决策圈。住惯了长安,习惯了繁华,忽地来到这蛮荒之地,心中不免悲凉。我只带了些许盘缠,几个随从,便来“慰问边疆”。

  马车不停地颠簸着,万里荒无人烟,不论到哪里,都是一样的景色,无法判断这里是哪。我只好问车夫:“到哪了?”车夫答道:“王大人,已经过了蜀国居延了。”“居延?”我默念着这个地名,却又感到一阵心酸。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自己会来这种从未听说过的小地方。

  “世风日下啊!”我无奈地感叹道。抬头看看好像是天空的地方,这里天是黄的,地是黄的,天地共色,根本分辨不出哪是天,哪是地。蓬草仿佛长了翅膀,借着风势废除汉塞,远飘千里。北归的大雁翱翔于云天之上,自由自在地飞翔。我不由得心生羡慕。要是自己也能这样自由,不受任何约束,那该多好。

  苍茫的大漠上,忽然升起了孤雁,笔直地插向云天,却又被风吹散,而孤雁并未泯灭,接着升起。我不由得精神一振。是啊,自己的选择没有错,即使暂时不被认同,但终有一天,时间会证明自己是对的。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将定不移地前进。一轮圆日冉冉坠下,好似要沉入河中。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美景,令人目眩神迷。

  一骑快马自远处而来,风驰电掣。奔至近前,我才看清是一名斥候。我问道:“都护呢?”“在燕然,王大人,这里是萧关。”我望着前方,淡淡地应了一声。

  长安,我会回去的。我坚信,我的路没错!

《使至塞上》鉴赏

  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使至塞上》鉴赏

  此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下面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张燕瑾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此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说的那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使至塞上

  ①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助记]首联点明作者出行的身份(“属国”)和目的(“问边”)。

  ②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助记]颔联用“征蓬”“归雁”两个语句来形容此番漫漫长途的孤寂与艰辛。

  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助记]颈联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④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助记]尾联讲明自己与守边军队相遇的情形。

  【情境默写】

  1.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2.《使至塞上》中,作者以“蓬”“雁”自比,表达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以传神的笔墨勾画出塞外雄浑景象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即景设喻,以物自比,传达出幽微难言的随心情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比喻手法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至塞上

  原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王维《使至塞上》写作背景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写作背景】

  公元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注释】

  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

  ⑵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⑶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⑷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⑸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胡天: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⑹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⑺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⑻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⑼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这里指前敌统帅。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东汉窦宪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记功。《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这里代指前线。

  ⑽“单车”两句:一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

  ⑾候吏:一作“候骑”。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下面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张燕瑾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此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说的那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老师的自我介绍

祝福领导最实在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