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田园诗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陶渊明,我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在经历了八十一天的官场生活后,亦然决定摆脱官场的束缚,回到自己那魂牵梦绕的家,享受天伦之乐。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自由的。他“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快乐的,他归心似箭,“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他兴奋异常,“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升华,笔下所写的都为真性情。试问,有谁能发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样的感慨。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我所羡慕的。他有胆识,也有勇气辞去官职,归隐田园。即使他家境贫寒,也决意不再答应做官。这份坚持,让我感动。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悠闲的。他悠然自得,自娱自乐,“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他成日“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不是还观赏“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风而知还”的景象。

  陶渊明的一声,平淡无奇,色彩缤纷。他虽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但却留下了无数传颂千古的诗句。陶渊明笔下所出,都包含了他对大自然的喜爱。让人读着亲切,回味无穷。

  陶渊明,一个敢于追求自我的人。喜欢他,不仅喜欢他的诗,他的词,更他那句句中透露出的自然清新的味道。这种味道令我着迷,也令我向往。

  陶渊明所做的一切虽已成历史,依旧受人们喜爱。这就是自然的影响力。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人不向往大自然,没有人不热爱朴素的生活。

  这些,只有陶渊明做到了。他真是“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一人。”

  家,是安乐窝,是避风港,那里有天伦之乐,有浓浓亲情。你浪迹天涯海角,不管是得志还是失意,家都使你魂牵梦绕。

陶渊明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鉴赏

  中国的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辽阔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悠闲生活的向往.早

  在《诗经》中就有描写山水田园的诗句,后来至陶渊明全力写田园诗,是田园诗的第一座丰碑,南朝的谢灵运,谢眺等诗人大量写山水诗.此后,山水田园便成了诗人们经常表现的题材.到了盛唐

  时代,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出现了以写山水田园诗为主的诗人群,人们称之为山水田园诗派,主要代表是孟浩然和王维,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

  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下景物不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

  山水田园诗的盛行有它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空前繁荣,社会安定,南北统一,给人们提供了怡情山水的物质条件,使人们能四处游览,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也不断提高,漫游之风在文人中间吹开.另外,隐逸之风在唐代也很盛行,唐代士人把隐居待仕当作与应举求官并行的政治道路,而隐士的生活正是与山水田园分不开的加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使得一些文人身在官场而心存江湖,向往到山水田园中荡涤污浊,平息纷争,求得安宁.这些构成

  了山水田园诗流行的基础.

  鉴赏山水田园诗可重点从以下两方面把握:

  一,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是诗的核心,意境的把握是诗的形象的深层理解和感悟.中国古典诗词最常用的艺术手法就是通过形象或描写的景物来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人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感情服务,从而使诗歌产生意境.体味诗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什么样的生活画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或恬淡宁谧,或清新淡雅,或明丽绚烂,或雄浑壮丽,从而把握诗歌的感情,或是热爱自然钟情于山水,或是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情怀,或是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是复返自然后的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情趣等.

  鉴赏示例一:

  村夜

  自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两句写景,信手拈来,气氛淡雅凄清,给人寂寞萧条之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的孤独寂寞的感情,寓情于景,而非直接抒情.寂寞的诗人独出门前望野田,似乎想凭此排解烦闷,月明养麦花如雪,写景转为轻快明丽,诗人的心情肯定也立即欣慰.

  全诗前后的写景,色调气氛不同,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巧妙地借助景物色调的变化,反映出诗人情绪的微妙变化.转换灵活自如,不着痕迹,朴实无华,浑然天成.

  鉴赏示例二: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瑗.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但这风景并非单纯的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在画人的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神态安逸,闲情潇洒,既赏佳景,更遇良朋,辋川闲居之乐,至于此极啊!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二,分析诗歌描写景物的手法

  山水田园诗一般通过写景来抒情,所以要善于分析诗歌描写景物的方法,才能准确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从而把握诗歌的感情.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要留意作者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远,近,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具体方法,常见描写手法有侧面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明衬暗,渲染,白描等.

  侧面描写,是指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为鲜明突出.例如自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诗人从触觉,视觉,听觉几个角度,生动传神地写了一场夜雪,全诗写雪,却不见一个雪字.

  动静结合,是指对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例如杜甫《绝句》中的三,四两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以动衬静,是指用动态的景物,喧闹的声音来衬托环境的静谧,以明衬暗是指用光亮来反衬环境的幽深.例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一,二句以响衬寂,空谷传音,愈见空山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三,四句以明衬暗,余晖射入深林的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构成强烈的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渲染,是指对景物作多方面的浓墨重彩的正面描绘,以突出形象.例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此诗从形态,声音的

  角度对江畔春景进行了非常细微的刻画,辅之以数量词,叠词,拟声词色彩浓丽,声音喧闹,渲染出春意闹的情趣.

比较陶渊明、孟浩然、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异同

  内容摘要:诗如其人,欣赏山水田园诗,我们就要了解山水田园派诗人内心的精神追求。诗人人生境遇的不同,造就其思索问题的不同,面对同样的山水美景就必然引发不同的感慨。从诗人内心精神追求不同这个层面,去分析诗人所创作的诗歌风格的异同。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精神追求;异同

  山水田园诗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为作品主要内容的一个诗派。歌咏田园生活,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陶渊明诗歌淳朴,自然,富有韵味。他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诗作中来,开创了田园诗一体。孟浩然以山水隐逸为主要题材,风格恬淡孤清,但是他善于发掘自然中的美景,把自己的情感与自然山水融合在一起,努力做到情与景的结合,从而创造出了一种以清旷冲淡为主的艺术风格。王维把画意融入诗歌文章,画意与禅趣相融合,使其诗文既构成了“禅”的状态,又在山水景物中形成了极为冲淡空灵优美深邃的意境。他们歌歌风格的不同与其内心精神追求的不同有着必然联系。现在就他们的诗歌去分析精神追求的异同。

  田园诗起源于东晋陶渊明,至盛唐朝时王维、孟浩然诸人,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唐代田园诗派,一直影响到后代。王维、孟浩然继承了六朝山水诗传统,艺术技巧又有发展,给后世山水诗带来较大影响。山水田园诗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艺术技巧较高。王维是该派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名篇有《山居秋暝》、《渭川田家》、《鸟鸣涧》等,

  孟浩然和王维齐名,名篇有《春晓》、《过故人庄》、《宿建德江》等。现在我们来谈谈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这三个山水田园诗人之间的异同,看看他们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是怎么样的。

  一、陶渊明入世的精神追求

  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号“五柳先生”,私益“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后弃官归隐。后世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陶渊明少年时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陶渊明的诗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因此,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诗派的鼻祖。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陶渊明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的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农村生活,表现农村恬美宁静和悠然自得的心情。早期的田园诗在反映现实的时候,是以诗人实际的田园生活为基本素材,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

  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诗人的笔下,农村是那么恬美、宁静;榆柳桃李的环绕中座落着几间茅舍,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袅袅轻烟;从幽深的小巷中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狗吠?这里的一切与喧嚣终日、凶险四伏的官场是多么的不同。使诗人像“池中鱼”“笼中鸟”一样的庆幸着自己“复得返自然”。这种生活虽然寂寞、清贫,但是经历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俯仰由人的仕宦生涯之后,诗人却领略其中悠然自得的情趣。

  陶渊明的田园诗对农村事物和恬静的环境给予由衷的赞颂,朴实自然毫无喧饰的充分表现了诗人的真实感受;同时将农村那宁静平和的生活表现得如仙镜般优美,令人神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未直接说出,而是通过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吠、山气飞鸟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购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表露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一体了。

  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之所以能够在人们的精神领域里占有重要的一席地位,不仅因为其所营造的田园氛围,所描绘的田园生活能够吸引我们;也不仅因为其所展现的澄澈、明净的风格,所流露的真切、自然的情感能够感动我们;更重要的是因为他还具有一种建立在诗歌内容和诗歌艺术特点之上的诗歌精神,那就是自由、随性的精神境界。

  二、孟浩然纯然的精神追求

  孟浩然(689~740)年轻时内心怀着积极的抱负。40岁前,他一直读书习文,为应举入仕作准备。开元十六年(728),孟浩然离开家乡,到长安去应举。然而事与愿违,他竟然落第了。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仍然仕进无门,开元十七年冬他返回家乡。开元十八年(730)他北上洛阳,又从洛阳南下游历吴越一带,直到开元二十一年仲夏,孟浩然才回到家乡。开元二十五年(737)阴历四月,诗人张九龄被贬荆州长史。张九龄到荆州后,将孟浩然请到自己的幕府中。但第二年立春后不久,孟浩然辞幕归家了。

  孟浩然出身贫寒,以功名改变家境既是动力又是压力,同时家世也影响到人际的交往,在古代尤其如此,这些或多或少影响到了他。当他考取功名不第时候,当他因诗触怒皇帝时候,当他连幕僚也做得不顺心时候,他能从哪里寻找安慰呢?儒家思想和现实的碰撞带给他的是痛苦,只有道家思想给他以安慰,所以后期的孟浩然,理当是道家思想的忠实粉丝。满怀失意的他南下吴越,寄情山水。时间长达三年之久,他的足迹遍布江东沿海一带的山山水水。一个纵情山水自得其乐的文士形象。他内心曾经怀着积极的抱负,但却没有施展才能的舞台。《岁晚归南山》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北阙休上书,南山归弊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面对仕进无望的残酷现实,他的诗句流露出了痛苦与郁闷。因此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

  孟浩然晚年的诗都表现在一个“真“字,到了晚年他认为功名利禄已经不重要了,因此对隐居有了更深的理解与向往,在隐居中保持着人格的纯洁。如他的著名的诗篇《早发渔浦潭》:“东旭早光芒,渚禽已惊聒。卧闻渔浦口,桡声暗相拔。日出气象分,始知江路阔。美人常晏起,照影弄流沫。饮水畏惊猿,祭鱼时见獭。舟行自无闷,况值晴景豁。”作为一个盛唐诗人,孟浩然以高妙的笔力,将自然的生机复苏的意境诉诸于文字,以反映孕育于自己内心的时代精神。孟浩然的诗歌同时大多运用五言格律的形式写作去表现自己的精神追求,在当时已极富盛名,在他的诗中有壮阔山川景色的描绘,有山林隐逸者幽居情景的描写,有旅途情景的叙述,也有田园农家的生活的反映,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诗人从大处落墨,格调雄浑,气势磅礴,洞庭湖壮丽雄伟的景色得到了含蓄而有力的表现。如《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老庄、禅宗美学影响下的陶渊明、王维田园诗精神风貌比较

  摘要:陶渊明、王维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最杰出的代表,均对山水田园生活进行了细致描写,在淡泊宁静之余,笔者以为二人诗歌风貌存在诸种差异,尤其在诗歌表现出的精神风貌方面尤为明显,体现出山水田园诗发展过程中诗风嬗变的不同风貌。

  关键词:陶渊明;王维;田园诗;精神风貌

  钟嵘在《诗品》中称赞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首次将田园生活引入诗歌作品,而王维同样具有隐逸倾向,并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

  陶、王虽然在艺术风格的含蓄、自然及题材方面有相近之处,但是,陶渊明思想观念中很大程度上带有老庄思想的印记,而王维受禅宗影响较为明显,因此,两人的田园诗也存在诸种差异。

  一、逍遥外拓与禅定内敛

  由于道家思想的影响,陶渊明向往那种逍遥的境界,主张“游心”,侧重精神的了无羁绊,这是典型的老庄思想。《庄子·田子方》中有:“吾游心于物之初”、“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庄子继承这种思想,提出“逍遥游”的境界,认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将这种逍遥游心境界上升到更高层次。这种物我两忘、乘物游心的境界对后世诗人产生重大影响。《庄子·应帝王》曰:“吾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魏晋玄学对自然山水的感情,都以心灵的‘游’为出发点,以悟自然之道,得精神之解脱为目的。”

  这种“游心”境界,深刻影响了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首先,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我们能体悟到一种逍遥境界,其诗歌多一些“散淡”举止,比如倚窗、放纵饮酒等行为,让人感觉轻松狂放。如《归去来兮辞》中“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杂诗》其二中“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其次,陶渊明的诗歌选景多采用由近及远的布局,体现出对外的开拓与探索精神,有一种奔放的张力。如《归园田居》其一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跟随诗人目光由近及远的变化,读者也觉着视野开阔、神清气爽、轻松自在。此外,陶渊明的诗歌中多远眺这一动作,极目远游,心驰神往。如《饮酒》其三中“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再如《归去来兮辞》中“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都是采取极目远望的姿态出现,诗人心绪在远望时便已随外物到达远方,取得物我合一精神解脱任性逍遥的目的,缓解在黑暗现实下的苦闷心态。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更大程度上受佛教禅宗观念影响,崇尚禅定心态,探求内心世界,含蓄内敛。因此,在人生态度的选择上,王维显得更为严肃认真,他的诗歌中很少肆意饮酒等散漫行为,多独坐独处场景,在静谧中苦苦思索。如《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中“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诗人选择独处静坐,而且是在一个清冷的夜晚,或许,只有在安静的夜晚一个人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吧!再如《秋夜独坐》中“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也是在凄冷的秋夜独坐静思,思索的结果是“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惟有学无生”,佛教一向主张禁欲,因此,王维的诗歌很少纵情于酒的描绘,内心有所约束与制约。此外,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在布景上多采取由远及近的视角,从远望状态渐渐回归到自己所处的环境,思绪随之由远及近,回归内心。如《积雨辋川庄作》云:“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视角便由远及近。王船山在《诗绎》中云:“右丞妙手能使在远者近,抟虚成实,则心自旁灵,形自当位。”这种由远及近的笔法体现出“以天地为庐”的宇宙观,吸纳万物于心胸,霸气但出之以含蓄内敛。

  二、启示性与写实性

  袁行霈在《陶渊明研究》中提到:“陶渊明写松意不必在松;写菊意不必在菊;写归鸟意不必在归鸟,言在此而旨归于彼”。这主要是就陶诗语言的启示性而言的,它能带给人更多的审美想象空间。在陶渊明笔下,竹、松、菊、鸟已不再是自然状态下单纯的一种植物、动物,而经过诗人情感过滤被赋予灵性,与自己的隐逸志向和高洁情操联系在一起,别有寄托。玄学观念的影响使陶渊明诗歌更为玄远,寄托遥深。比如,“飞鸟”这一意象在陶渊明笔下别有意味。陶渊明作《归鸟》,与“羁鸟恋旧林”表达的情感一致,体现出其对误入歧途、步入官场的悔恨,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尤其是最后一章“翼翼归鸟,戢羽寒条。游不旷林,宿则森标。晨风清兴,好音时交。矰缴奚施,已卷安劳!”再如《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写景状物偏重写实。“盛唐山水田园诗歌创作必须自始至终坚持抒情写意不能离开所咏的山水田园景物形象这一创作原则。”在王维山水田园诗中,比较偏重写实,主要作用是营造情境氛围,为抒情服务。如“鸟”这一意象,《酬郭给事》中“省中啼鸟吏人稀”,《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中“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寒食城东即事》中“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在这类山水田园作品中飞鸟只是自然界中普通存在的一个物象,鲜有寄托,具有写实风格。当然,从这些写实的景物中,我们仍能体味到诗人的心境。“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援用佛家悟真时‘对镜观心’的禅观寂照方式,观物即是观心,写物即是写心,心迹隐入悟趣,一切归于天然,完全消解了心物之间的二元对立,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合二为一。”因此,同样是关于山水田园题材,陶渊明与王维表现出显著差别,一个重启示,一个重写实,体现出老庄思想与佛禅影响下的诗风的差异。

  三、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陶、王田园诗精神风貌的差异,陶诗更多的呈现一种逍遥风貌,奔放外拓,王维则含蓄内敛,锋芒内聚;陶重启示,王重写实。陶尚自然,王维则有一种清高的文人士大夫心态,与山水田园尚未真正“亲近”。

陶渊明田园诗中的人生态度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文学家,作为大力创作田园诗的第一人,他的田园诗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文学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作为大力创作田园诗的第一人,在他的作品中,田园诗占了相当大一部分。所以后人往往又称他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

  田园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独具特色的一个门类。那些描写田园风光、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歌都可以称为田园诗。这些诗基本上都追求一种宁静、安逸、空灵、脱俗的诗境,表现诗人洁身自处、超然出世、宁静和平的思想和心态。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不仅仅局限于对大自然的描写与赞美,也不仅仅是对田园生活的反映。从这些诗中,我们还可以读出其中的“弦外之音”,从而进一步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真实情感,也可以从他的田园诗中看出他对于人生的一些态度。

  一、由积极出仕到向往隐逸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这首著名的《归园田居》中,刚刚回到田园生活的陶渊明就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强烈热爱。他看待农村的一切都带着一种欣喜之情。

  仅仅是回到农村,开始过起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田园生活,为什么就足以让陶渊明如此高兴呢?这就不得不谈到陶渊明的人生经历。

  和大多数中国古代文人一样,陶渊明自幼受到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正是他自幼受到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的真实写照。他也曾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个人理想,想建立一番功业。“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他希望游行的张掖和幽州正是晋朝当时北边的边塞,年轻的陶渊明渴望像古代的游侠一样,仗剑建立奇功伟业,为国家作出贡献。从这些诗句我们不难看出陶渊明建功立业的远大政治理想和个人追求。这也正是陶渊明为什么数次出仕的最主要原因。

  然而,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其他大的士族相比,但是又不同于寒门。陶侃出生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的人。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因此,纵使陶渊明再有才华,在当时重视门阀的社会里,他想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是很困难的。所以他到了二十九岁才出仕,任的还是祭酒之类的小官,而且因为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于是“自解归田”。后来被召为主薄,他未就任。直到他三十五岁时,又再次出仕,投桓玄门下做幕僚。后因为桓玄阴谋夺权和丧母而再次辞官。后来桓玄举兵攻入京师,篡夺王位,改国号为楚。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入建康,掌握了国家大权,给晋朝带来了一丝希望。于是,陶渊明再次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次年又改任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同年八月,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出任八十余天,便辞官而去。

  以辞彭泽令为界,陶渊明的人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而他对待自己人生的态度也由积极出仕转变为向往隐逸。而《归园田居》其一,正是他对自己十几年宦海沉浮的最好写照和总结。此前,他不断在官僚和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间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想隐居,心情很矛盾。但是在辞彭泽令之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正如他的诗句:“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等,都表明了他与官场决绝,隐居的决心。此后,无论是来自生活的艰辛还是来自官场的邀请,都无法动摇他的决心,一直过着躬耕隐逸的生活。

  二、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陶渊明一生都与农村田园有着不解之缘。早年的他生长在农村,这使他对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都感到无比亲切。正如他说的一样“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在“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驱使下,他屡次出仕,却又因为种种原因屡次归隐。到最后,他终于明白,在当时那个世道,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是很难实现的。他更向往的是鸟儿般的自由。所以最终当他由彭泽令挂官归田,宁肯抱贫归隐,开始了他的田园生活。当他发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叹时,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归耕后远离政治纷争、重获自由的欣喜之情。

  陶渊明对于自由生活的追求是很强烈的。即使是在出仕任官期间,他也不时流露出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怀恋与追求。这一点,在陶渊明的行役诗《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中,体现得较为明显。饱受行役之苦的陶渊明发出了“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的感叹,让人顿生怜悯之心。而最后几句“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则明确地表示出他思念家乡园林的美好,深觉官场社会的生活真的可以告辞。这首诗明确地表现出了陶渊明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的向往。在桓玄幕中为仕,让陶渊明深刻体会到行役之苦,行为和精神上的不自由也让他更加眷念久违的田园生活。正是由于陶渊明向往自由的生活志趣与官场上的勾心斗角、阿谀奉承格格不入,他才会在屡次出仕后又屡次归隐,以寻求自己身心和精神上的自由。在他归隐后作的大量的田园诗中可以看到他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追求、歌颂与赞美。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他常常用“鸟”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年少的陶渊明有着远大的抱负和宏伟的志向,犹如大鹏展翅,志在高远。于是诗人把自己的思想融入飞鸟之中,借飞鸟来抒发自己的理想。但是现实却让陶渊明“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他看到云中的鸟、水中的鱼,不由得感叹:我不如天上的高鸟、水中的游鱼,它们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而自己呢,却要离开自己热爱的美好田园,而奔走异土他乡,使自己心灵和行动都受到束缚,内心感到无比的惭愧和忧伤。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飞鸟自由自在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在归隐田园之后,陶渊明住的是“茅庐”,过的是清贫的生活,但是他仍是深深地爱着这种生活,就象鸟儿在飞累了之后有巢作为栖身之处一样欣喜。

  陶渊明归隐田园后,有很多诗歌是反映他日常的劳作情况的。比如《归园田居》五首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诗是对陶渊明劳动生活的一个具体场面的描写。其实我们从这首诗可以看到,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也并不只是“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12]般的闲适,也注定要和平常的农夫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所谓人生在勤,如果没有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劳动,要想有所收获是不可能的。但是陶渊明与一般农夫不同的是,他在躬耕的生活中,也可以找到美。“带月荷锄归”正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劳动生活之美。其实这首诗的中心在最后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意思是:衣裳被露水打湿没有什么可惜,只要不违心地去做事说话就可以。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虽然隐居田园,生活不可谓不艰辛,但比起劳动生活的辛苦,他更加害怕的是意志上的不自由。他归耕于田园,追求的正是做事、说话可以不违背意志的那一份自由。这就更加突出了陶渊明对于自由的那一份执着追求。

  三、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创作了不少表现其田园生活的诗文。在他的笔下,家乡的草屋、田地、树木、炊烟乃至鸡鸣、犬吠,都是那么亲切、可爱,生活显得无比恬静而又充满了自然之趣。归隐初期的陶渊明刚刚从污浊的官场下来,所以田园生活对他来说十分美好。他觉得田园生活闲适、平和而具有诗情画意。但是我们应该清晰地看到,这并不是陶渊明田园诗的全部内容。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战乱频发的年代,而陶渊明的家乡江州洵阳郡正是桓玄和刘裕拉锯战争中饱受战祸的地方,经过多年战乱的洵阳农村的田园生活真像陶渊明笔下那样宁静和平吗?答案是否定的。一个战火频发的年代,没有一个稳定的生活生产环境,生活如何能悠然自得呢?在陶渊明的诗文当中,我们也能略知一二。仔细研读陶渊明的诗文可以发现,他后期的生活给人更为强烈的感受是悲悯苦涩远远多于自适愉悦。仅仅过了几年相对闲适的日子,他的生活就开始陷入困顿。妻子的早亡、不止一次的火灾、虫灾、水灾使陶渊明的生活陷入极度贫困之中。这些都在他的诗《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集中表现出来:“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结发念善事,僶俛六九年。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吁嗟身後名,於我若浮烟。慷慨独悲歌,锺期信为贤。”

  这是一首诗人回忆往事的诗。诗歌用怨诗楚调为篇名,表现了诗人对时事和自己处境的哀伤和感叹。陶渊明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忧苦,回想这一切,他不禁有些感慨。这一次对着两位他的好友,他便忍不住大倒苦水。陶渊明到了晚年很贫穷,甚至到了挨饿的程度,以至于写下了《乞食》一诗。乞食,对中国的文人来说是多么难堪的字眼。但是我们同时应该看到,他宁愿乞食,也以“吾驾不可回”的决绝态度回绝了晋安帝的征诏,也回绝了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无论自己的现状是多么窘迫,他始终没有改变归隐田园的初衷和丧失其为人的准则。我认为,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是陶渊明面对艰难困苦的环境是能够泰然处之的重要因素。

  陶渊明熟谙儒家学说,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37处。同时,他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诗文中有70篇用了《老》、《庄》的典故,共有77处之多。所以,他的思想融会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又来自个人的生活实践,具有独特的视点、方式和结论;而思考的结论又付诸实践身体力行。而“安贫乐道”这一人生态度和行为准则就是在这种思想下产生的。

  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陶渊明出仕的确有为谋食的因素。如《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在《饮酒》二十首其十九中也说:“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另外,他在《归去来兮辞》序中更明确地说明了其出仕的原因是“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的困境所迫。这种为饥所驱使而出仕的原因我们应该把它视为陶渊明出仕的外部因素。正如我前面分析的,陶渊明积极出仕的更深层次的内在原因是“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建立功业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宏愿抱负。其实陶渊明的内心是十分矛盾的,“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更明显地袒露出他此时的心迹:既心系仕宦生活,想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又不满“志意多所耻”的官场,想恪守自己的“道”,不愿与其同流合污。由此可见,陶渊明从他决意出仕那时起,他就在进行着建立功业以实现自我价值和安贫乐道的两种人生选择。他最终归隐田园生活,说明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占据了他选择的主导地位。正是有了这种高尚的情操,他才留下了“不为五豆米折腰”的佳话,被后人称为“靖节先生”。

  在陶渊明隐居田园后,始终将安贫乐道作为行为准则在要求自己。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云:“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新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在这首诗中,陶渊明开篇就提出孔子“忧道不忧贫”的古训。作者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他选择的是勤勉地耕作,自己养活自己的道路。“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拿起农具高高兴兴地按时耕种,劝勉农人安于自己的生活。而从具体农业劳动中,他也切实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无论是吹过田园的风,还是欣欣然露出新的生机的麦苗,都让他感到愉快。从这首诗我们就能够明确地看到陶渊明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从陶渊明众多的田园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超脱于现实的那一份闲适,他对理想的那份执着,对自由的矢志不渝的追求、面对困难和灾难的那种从容不迫,都让我们敬佩。他那种轻物质、重精神的人生态度对我们来说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了诗歌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使田园诗在唐宋以后还成为诗歌的重要描写内容。陶渊明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的恬静乐观的心态,向往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毫无欺诈的社会,追求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的人生,喜爱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寄托了作者归依自然,顺应自然的人生理想。陶渊明平和散淡的心境,质朴无华的田园诗语言、情理浑融的田园诗内容,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韵味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之美,给人以明净单纯之感,而“开千古平淡之宗”。这不仅是他透彻地认识了生活后心境上归于散淡的反映,更在于他对自然之美有十分敏锐的感受,而且能够用质朴无华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灵动异常,美不胜收,从而在文学史上奠定了其不朽的地位。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人。陶渊明是我国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少年时他好学不拘,二十九岁他先后做过州祭酒、参军、县令。四十一岁时,他再次出为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而终身不复仕,开始了他一往不回的田园生活。

  平和散淡的心境是形成陶渊明田园诗冲淡自然之美的原因之一。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腐朽的门阀制度控制着整个社会上层,寒门庶士在仕途上很难得到发展。这对家庭败落,本非世族的陶渊明的生活道路和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他生活在封建官宦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也曾有过理想追求。另一方面,门阀统治窒碍了他的理想。虽为生计所迫,他先后几度出仕,但最终因为“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的乡里小儿”,毅然归隐,躬耕自给。“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真实反映了他的思想变化。陶渊明在挂冠甫后,就在《归去来兮辞》中想象田园生活的自由美好。归耕后,他心情愉快,夙愿得酬,其欣喜溢于言表。他躬耕垄亩,身自稼穑,虽然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但心情舒畅,内心充实。他和淳朴的农民相往还,闲暇则饮酒赋诗,登临山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虽然也有困厄,如失火,歉收,甚至疾病,断饮,但他都以一种委运任化的洒落态度泰然处之,安贫乐道,心境澄明,真正做到了与自然泯合为一,由此多写田家生活中日用之景之物,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令人觉其亲切平和: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如春怀古田舍》)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歟,田父有好怀。(《饮酒》其九)

  山涧清且潜,可以濯其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归园田居》其五)

  这些诗句超越了世俗功利计较,与天地自然泯而为一,陶然忘机,怡然自适,流露于诗中自然会有平淡自然之格调。

  摒弃雕饰,质朴无华,极尽语言纯净之美,是形成陶渊明田园诗冲淡自然之美的原因之二。

  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钟嶸说陶渊明“文体省诗,殆无长语。笃意复古,辞兴婉惬”。这句话就准确地指出陶渊明诗的语言简洁纯净,就是对他的田园诗语言风格而言的。如《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实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诗人通过对荆扉、披草、桑麻极为朴实的语言表达出形象生动的画面,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从而达到气写景传神的艺术效果。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除了精选的名词、动词之外,几乎看不见什么是形容词,可见大家都能感受到诗句形象鲜明。

  陶渊明能形成“质而实绮,癯面实膄”的语言风格,与他的任真自得的本性有直接的关系,因为一般人作诗,难免有一个“为人”的心。所谓“为人”还是要讲仁义道德或者治国安邦,或者是考虑到别人对诗的好坏之评价,有了这种念头,总想与人争胜,总想让自己的诗在千百年后受到人们的赞美,在写诗的时候就不免逞才使气,雕琢矫饰,有时就失去自然率真之美。有些诗人故意把诗写得很难,让大家看不懂;有的诗人作诗让不识字的老太太都能听懂,但不管难还是易都有一种“为人”之心。陶渊明与他们不同,他不是为了刻意去追求“为人”,而是把内心的感受写出来了。

  陶渊明的田园诗然而在事实上,其语言并非是未经锤炼的,反而是高度精炼、去芜存精后才显得平淡而自然,从这一角度看,陶渊明对文字的提炼运用可以说达到了极高的造诣。正如元好问说陶渊明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殆非虚誉。我认为一个人写诗是否真诚是很重要的,一个诗人如果你自己的感想里边先有了一段空虚,那么你无论技巧多么高明,文字的外表多么华美,遇到真正有见识的人,把你的诗一读,就知道你是实的还是虚的,而陶渊明的田园诗就是最自然、最真诚的。太康诗人潘岳写过一篇《闲居赋》给人一种很清高淡泊的印象,可他本人追求功名利禄,为逢迎权贵贾謐,竟到了望尘而拜的地步,他虽然在诗坛上有一定的名气,但他的诗始终达不到更高的境界。

  陶渊明写诗从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丽的色彩,不用刻意雕琢的对仗和深僻的典故,他诗句的魅力,在于全是以他性情中自然流露出的言语,在于内在的感情力量。例如:有写雪景之《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劲气侵襟袖,簞瓢谢屡设。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寄意一言外,慈契谁能别。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寄意一言外,慈契谁能别。”写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己洁。”他不用“的砾”、“飘絮”之类的精巧比喻,只平平常常的十个字,就写出雪无声的轻柔意态。再如写风景之《时运并序》其一:“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东郊。山涤馀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风,“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而不用“青萍”、“惠风”之类的典故,只一个“翼”字,便将南风微拂新苗摇曳之态写得和煦暖人。陶渊明诗的语言是不入斧凿却高度艺术化。他之所以选择这样纯净的去尽华饰的语言,是因为他向往的是闲适淡泊的人生,他要表达的情怀,是一片纯真心地,而不是矫饰的感情世界。陶渊明诗的语言是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从而形成陶渊明田园诗的冲淡自然之美。

  情理浑融的内容是形成陶渊明田园诗冲淡自然之美的原因之三。

  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他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使平凡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这种情、景、理交融形成的意境十分和谐,往往令人神往。陶渊明的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陶渊明的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抽象的又是生动的。且看《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只要“心远”,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自己心里构成一片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是不可言表的。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景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表露出诗人那平和散淡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一体了,从而形成冲淡自然之美。

  陶渊明诗的魅力,在于以性情中自然流露的语言创造出冲淡之美的艺术境界;在于诗句充满感情力量,但同时又舒缓、平和、少有激荡,严谨与冷静的哲理思维相结合,创造出高远拔俗的意境;在于从平凡的生活素材中提炼深沉的意蕴和哲理,从而实现田园诗的物我交融、情景相生的境界。总体而言,陶渊明诗的意境都较为完整,他在于以整体为单位感染读者,而不以一字一句或某个片段吸引人,创造出情理浑融的诗歌艺术特色。陶渊明的诗还常在抒情写景中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一些人生哲理。陶诗情、景、理融合贯通,创造出浑厚深远的意境。

  陶渊明诗的语言别具特色,完全不受当时骈俪文风的影响,诗句多接近口语,平易近人。像‘‘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蝉”,“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这类句子,明白如话。朴素率真的语言也体现出冲淡自然的风格。

  陶渊明田园诗意境艺术的境界——冲淡自然之美。

  陶渊明田园诗开创了诗歌的意境美,诗韵味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自然之美。朱熹的《朱子语类》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这句话就是说其诗风的“平淡”,表现为极为自然,毫无矫饰。建安诗歌为中国文学史带来一种慷慨悲凉之美,西晋诗人为中国文学史带来绮丽之美,而陶渊明开拓了一个以冲淡为美的天地。他诗作的境界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宁静平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型。

  陶渊明田园诗意境中平淡而有无限的丰采,简练之中有深厚的韵味。陶诗常常取自然和平人的生活,却通过诗人的组合,又呈现了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最能代表陶渊明冲淡之美的诗莫过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首诗之所以能千古激动人心,就在于创造出一个宁静平和的精神境界。人、山川、空气、飞鸟,都是自然平淡之物。这样一个精神境界,留给人一种无尽的向往,这就是韵味。清代文人龚自珍的一首《已亥杂诗》赞美陶渊明说:“陶潜酷似卧龙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这说明陶渊明所写的松树和菊花,就也像其本人一样的品格崇高。

  作为诗歌意境的艺术,陶渊明能写出一种境界。“境界”第一层意思是兼指景物与情事,即外界的山青水秀,情感的悲欢离合等等,但也有第二层意思,那就是精神或者心灵的境界,它是透过现实中的景物情事来传达的。再如《归田园居》其五:“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其中“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只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束照明的荆条,但是诗人写出来的却表现出增强了亲邻之间欢聚谈笑的生活气氛。这一气氛的形成,也正是诗人甘愿归隐躬耕,坚守精神家园的结果。还有《移居二首》其一:“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量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只用“敝庐、床席”两个词,就具体地写出他安贫守俭的生活,看似平淡,但平淡之中却透着一种超然洒脱,更表现出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不“为权贵竟折腰”的高尚品格。

  陶渊明的诗从表面看来很简单很朴实,实际上很复杂很难讲。一个人从低层次的需求发展到高层次的需求,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陶渊明的田园诗正好反映了他已到“自我实现”之境界所经历的那一个复杂的、艰难的、曲折的过程。苏轼《与苏辙书》中说:“吾於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质”是质朴,“绮”是华美,“癯”本来是瘦,引申为单薄简单,“腴”本来是肥胖,引申为丰富。这句话是说陶诗外表上很质朴,实际上很华美,外表上很简单,实际上很丰富。这说明他的诗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意味隽永,也就是平淡自然却韵味醇厚。

  陶渊明田园诗的冲淡之美的境界是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正如鲁迅所说的:“陶渊明并非浑身‘静穆’,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说此类诗写得慷慨激昂,豪情迸溢,表现诗人豪迈诗风的一面。另外,陶渊明的诗也有磊落不平的悲愤,如《杂诗八首》其二:“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也有忍饥抱寒的愁苦之音,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中“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沈德潜说陶渊明诗:“有忧勤语,有自任语,有知足语,有悲愤语,有乐天安命语,有物我同得语。”陶渊明自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由于他委运任化,顺乎自然,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所以在诗歌创作中情绪平和。朱光潜先生也认识到了陶渊明“蜕变”的痛苦过程:“谈到感情生活,正如他的思想一样,渊明并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人,他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调和静穆。我们读他的诗,都欣赏他的‘冲淡’……”

  人们往往用“平淡朴素”概括陶诗的风格,然而陶诗不仅仅是平淡,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中表浓厚韵味;陶诗不仅仅是朴素,陶诗的好处是朴素中见旖旎。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炊烟、山气、飞鸟等一切如实说来,本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的笔触,往往出现韵味无穷,平淡之中可见旖旎。

  总之,陶渊明田园诗平和散淡的心境、朴实无华的语言、情理浑融的内容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意境,他开创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韵味极为醇厚而朴实无华的冲淡自然之美。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真实体验为他写出这些广为传诵的田园诗作了铺垫,从而奠定了陶渊明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永远不朽的地位。

陶渊明的田园诗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

陶渊明写的田园诗

  【导语】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的田园诗

  1、《归园田居五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2、《归去来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翘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胡为惶惶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执杖而耘耔zǐ。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3、《移居二首》

  (一)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4、《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①结庐:构筑屋子。人境:人间,人类居住的地方。

  ②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嚣声。

  ③君:作者自谓。尔:如此、这样。这句和下句设为问答之辞,说明心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居住在偏僻之地。

  ④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

  ⑤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这两句是说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

  ⑥此中:即此时此地的情和境,也即隐居生活。真意:人生的真正意义,即“迷途知返”。这句和下句是说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意思是既领会到此中的真意,不屑于说,也不必说。

  【白话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人物专访采访提纲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