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俞伯牙与钟子期》给予我的启迪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俞伯牙出使晋国,行至汉阳江口,八月十五夜,大雨阻路泊船江上,风停雨住,一轮明月出现故抚琴舒情,不料琴弦中断,知道有人听琴,派人去找寻到一个樵夫,那听琴的樵夫,正是钟子期。两人相识,相谈甚欢,两人都深谙音律,对音乐都有很高深的见解。所以认定彼此互为知音!

  但是等过了一段时间,当俞伯牙兴冲冲的再回去寻找钟子期时,钟子期却已经生病去世了。俞伯牙伤心不已,摔碎了自己心爱的瑶琴,并发誓终生不再抚琴,因为他知道子期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得懂他的音乐了,留下的只有他对知音的敬重和惋惜了。这就是“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这个故事读来让我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啊!

  高尚的人格才配得上高尚的友谊,就像一个成语说的好——曲高和寡。生而为人要自律,自律才能自重,自我尊重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才是最高的人生旋律。当这样的人相互遇见,那一定是人间最美好的相聚和共鸣。所以中国古人选择友谊是宁可抱残守缺一个人享受孤独,以等待真正的知音的到来,也不曲意逢迎与自己做人不对等的蝇营狗苟之辈,以求片刻的欢娱。这正是中华文化境界的一种表达啊。

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一对知音,他们就是俞伯牙与钟子期。俞伯牙善于弹琴,是个音乐高手,钟子期善于倾听。

  有一天,俞伯牙来到一个小树林里弹琴,心想:泰山是多么高啊!我要弹奏一首属于泰山的歌曲。于是,他一边想一边弹……一曲终了,一个声音从树林里传出:“是谁弹的曲子啊?气势雄伟,就像是高高的泰山一样。”伯牙一听,心中高兴无比,说:“刚才是谁在说话?”从树林里走出一个樵夫,说:“是我。”俞伯牙快步走过去,握住那个樵夫的手,说:“你真是我的知音,你叫什么名字?”那个樵夫说:“我是钟子期,你就是大名鼎鼎的俞伯牙吧,我久闻你的大名,今日可以与你相见,真是我的荣幸!”俞伯牙说:“我俩真是有缘啊!我再弹一首曲子给你听吧。”

  俞伯牙又开始弹奏第二首曲子,心想:那奔腾不息的江河是多么美妙,我也要为江河弹奏一首曲子。想着,弹着……伯牙刚刚弹完,钟子期大声叫好:“伯牙,你弹奏的曲子是多么美妙啊!就像那广大奔腾不息的江河,多好啊!”伯牙哈哈大笑,说:“子期,我们可真是知音啊!”说完,两人相视而笑……

  俞伯牙与钟子期是知音,伯牙不管在想着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的心意。

  可好景不长,伯牙与钟子期待在一起的时间并不久,钟子期便逝世了。伯牙知道这个消息后万分悲痛,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就将自己心爱的琴摔破,永远不再弹琴。

  伯牙为了记念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将自己心爱的琴摔破,这种行为是多么让人感动啊!

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俞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俞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俞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会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两人分别约定,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第二年,伯牙如期赴会,但却久等子期不到。于是,伯牙就顺着上次钟子期回家的路去寻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听子期的家。这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亲。老人告诉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读书,再加上家境贫寒,积劳成疾,已经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时担心伯牙会这在里久等,叮嘱老人一定要在这一天来通知伯牙。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他随老人来到子期的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曲毕,就在子期的坟前将琴摔碎,并且发誓终生不再抚琴。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后有称颂其事,在此筑馆纪念,称为琴台,现琴台东对龟山,西临月湖,成为武汉著名古迹胜地。

关于伯牙与钟子期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琴技高超、人尽皆知的琴师,名叫俞伯牙。俞伯牙厌倦了只会拍手称快,而不理解其中之奥秘,不求甚解的人们。这令俞伯牙大愁、大忧,以为天下人无一知晓他的曲中之奥秘,便去游览大好河山,以便求心之静。

  闲暇之余,伯牙便会本能地弹奏起琴来。这一天,伯牙坐在船头,听着鸟鸣啁啾,感受清风徐徐,百无聊赖之际不由得抚起琴来。这每个音符都似的,成串地迸发出来,显得格外富有神韵。伯牙紧闭双目,把所有的情感倾注于根根琴弦之中,犹如迸发的灵感,注入了他毕生心血……轻轻挑拨,似乎有千万抹青翠在身边绵延、挺立……此时,一个陌生的嗓音流转在他的耳畔:“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知道有了破晓他弦中之音之人,便赋予了他更大的演奏激情……微微抚动,宛如百十朵浪花在指间流淌……乐声渐逝,许久伯牙才从冥想中猛然惊醒,四下寻找发音之人,这是他看到一位樵夫也金币双眸,用那稍许熟悉的口音吟到:“洋洋兮若江河!”半晌才睁开双眼,四下张望。但两人的目光相触时,不由得对视良久,又不禁笑出了声。二人一见如故。伯牙知道了樵夫的姓名和住址并约好与樵夫钟子期每年在次见面。

  时光飞逝,两年的时间很快的过去了,而钟子期却迟迟未来赴约,伯牙来到钟子期的家中,想问个究竟,却从子期的父亲那里得到子期去世的消息,这宛如晴空霹雳,劈碎了伯牙的那颗怀揣着梦想的心。伯牙似乎失去了理智,发了疯似的把自己顶琴摔得粉碎,并割断了琴弦,泼墨挥毫,为子期之墓碑题了一首诗:“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绝望而去,从此再无音讯。

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春秋时,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老师知道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苦恼无比.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弹起琴来,琴声悠扬,忽然他感觉到有人在听他的琴声,伯牙见一樵夫站在岸边,即请樵夫上船,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道:"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动地说:知音.这樵夫就是钟子期.后来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不复鼓琴。

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他的名字叫俞伯牙。俞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拜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为老师。

  学习了三年,俞伯牙琴艺大长,成了当地有名气的琴师。但是俞伯牙常常感到苦恼,因为在艺术上还达不到更高的境界。俞伯牙的老师连成知道了他的心思后,便对他说,我已经把自己的全部技艺都教给了你,而且你学习得很好。至于音乐的感受力、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没学好。我的老师方子春是一代宗师,他琴艺高超,对音乐有独特的感受力。他现住在东海的一个岛上,我带你去拜见他,跟他继续深造,你看好吗?俞伯牙闻听大喜,连声说好!

  他们准备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东海进发。一天,船行至东海的蓬莱山,成连对伯牙说:“你先在蓬莱山稍侯,我去接老师,马上就回来。”说完,连成划船离开了。过了许多天,连成没回来,伯牙很伤心。他抬头望大海,大海波涛汹涌,回首望岛内,山林一片寂静,只有鸟儿在啼鸣,像在唱忧伤的歌。伯牙不禁触景生情,由感而发,仰天长叹,即兴弹了一首曲子。曲中充满了忧伤之情。从这时起,俞伯牙的琴艺大长。其实,成连老师是让俞伯牙独自在大自然中寻求一种感受。

  俞伯牙身处孤岛,整日与海为伴,与树林飞鸟为伍,感情很自然地发生了变化,陶冶了心灵,真正体会到了艺术的本质,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传世之作。后来,俞伯牙成了一代杰出的琴师,但真心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却不多。

  有一次,俞伯牙乘船沿江旅游。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边避雨。伯牙耳听淅沥的雨声,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琴兴大发。伯牙正弹到兴头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个叫钟子期的打柴人。

  伯牙把子期请到船上,两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说:“我为你弹一首曲子听好吗?”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子期称赞到“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

  伯牙与子期约定,待周游完毕要前往他家去拜访他。一日,伯牙如约前来子期家拜访他,但是子期已经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闻听悲痛欲绝,奔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然后站立起来,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从此,伯牙与琴绝缘,再也没有弹过琴。

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俞瑞,字伯牙,战国时的音乐家,曾担任晋国的外交官。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春秋时代,有一名琴艺十分高超的乐师,名为俞伯牙。伯牙有一位个性了解他的朋友,名叫钟子期。

  一天,伯牙在弹琴。伯牙小时候曾拜名师学琴,琴艺原本就很棒,长大后,他开始自我作曲,琴艺又大大提升。凡是听过他弹琴的人没有一个不赞叹不绝。但是很少有人能每次都准确地道出伯牙弹琴的心意,而唯独钟子期能够做到这点。

  伯牙弹《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时,心中想到了挺拔的高山,琴声就像一座雄伟的山川竖立在听者耳旁。钟子期陶醉在其中,听后拍手赞叹道:伯牙,你弹得真是太好了,就好像巍峨挺拔的高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中想到流水,琴声犹如一条翻滚着的江水流进了听者的心中。钟子期听后高兴地说道:真是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面前流过。他们俩融融洽洽,从来没有发生过冲突。连游人也赞叹道:钟子期真是俞伯牙的知音呀!

  可惜,这件事过去几年后,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这世上唯一的知音去世了日。伯牙泣不成声,悲痛欲绝。

  钟子期死后,伯牙经常自我一个人在屋中弹钟子期生前最爱听的《高山流水》。听着自我弹的曲子,伯牙仿佛又听到了子期一句句赞赏的话语。伯牙想:子期死了,谁又能说出我的心意呢?那弹琴又有什么意思呀!想完,他又爱惜地抚摸着琴,心里暗暗地说:老伙计呀,跟随了我这么多年,一下子失去了你,心里还真有些舍不得,但是,子期已经去世了,没有人能像子期那样了解我了,留着你,也许没有什么用了,不如去陪我的知音吧!说完咬咬牙,长叹一声,便把自我心爱的琴啪的一声摔碎,决定终身再也不弹琴。

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

  不是说友情宛如一缕清风,会在忧愁时吹散心里的阴霾吗?不是说友情如同一把吉他,会在烦闷时奏响快乐的乐章吗?不是说友情犹如一弘清泉,会在难过时滋润干涸的心灵吗

  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耳闻,友情促使他们走过了一段美好的岁月。以至于后来伯牙在失去知音时,毅然摔琴抛弃至爱,只因这世间再无懂得他之人。知音已不在,琴弹给何人听呢?记得是在小学吧,我与她一直是挚友,无话不谈,就连喜好画画也是一种默契。但是对于画画,我的父母是坚决不同意的,他们总说,画画没用,还不如读好书,将来成才,赚大钱呢。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他们这么想?有一天,她兴奋地跑到我面前说:“我母亲打算让我去学画画,你要不要和我一起去?”我脑子里突然冒出父母说的那句话,便撇撇嘴,说了我至今都无法原谅自己的话:“把钱和时间花在这些无聊的地方干嘛,还不如好好学习呢。”她惊愕,不敢置信地看着我,退后了几步,泪花闪闪地跑走了。那天晚上,我收到了一条信息,大致内容是这样的:“不是说好要一起成为画家的吗……我要转学了,有缘相见。”呵呵,从一对形影难离的伙伴变成形同陌路的两个人啊。然后的事,我也忘得七零八落了,总之因为那句该死的话,冰冻了我们的友谊,也刺痛得我狼狈不堪。后来我像俞伯牙先生一样,再也没遇到能与我畅谈,能理解我画中的意境的人了,但我坚信,只要我们活着,总会有相遇的时候。

  “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一支高山流水,奏出悠悠心曲。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难觅,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这难得的缘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相聚、相识和相知。古人如是,今人亦应如斯。

俞伯牙和钟子期故事

  今天,我听了一个广播故事,是关于古代朋友之间友谊的故事。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一个中秋的夜晚,俞伯牙乘着船,边弹琴边赏月,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仿佛连月亮也被吸引了。但周围的人们不懂他的音乐,只有一位深藏不露的樵夫对他弹奏的歌曲十分欣赏,伯牙弹了一首高山流水的曲子,子期也听出了是高山和流水,于是两人结为兄弟,成为知音。他们分别时,约好明年的中秋节,来这里见面,一起弹琴听琴。到了第二年中秋节,伯牙来到约好的地方弹琴,但子期却没有来,原来子期已经去世了,子期临死前都想听伯牙弹得曲子,所以要家人把他的墓安在附近的山上。伯牙弹琴子期仿佛也听到了,后来伯牙到了子期墓前,把琴摔碎了,伯牙说:“子期去世了,那我弹琴给谁听啊!”从此,伯牙再也没有碰过琴了。

  我被故事深深的感动了,他们的友谊那么纯洁,那么伟大,朋友之间信守承诺,彼此欣赏。我们与朋友之间交往,也要学习他们保持纯洁无瑕的友爱,和信守承诺的精神。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行政工作计划

会计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