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美式中餐”的文化误读

  由于中餐在美国非常流行,因此这条中餐不健康的新闻在美国CNN上播出,并在各大门户网站登上头条新闻。早上在办公室一打开电脑,就看见门户网站的头条新闻“对中餐糟糕的评论”,该报道引述了那家民间研究机构的调查,对中国餐馆的菜谱给出了否定的评定,问题就是那些菜的盐和热量的成分太高。

  读这篇新闻故事的时候,正好有美国同事在旁边,我便主动与同事聊起这段不建康中餐的新闻来。这么多年来,在美国这样一个争议诸多、言论随便的地方,我已经习惯了别人刺耳的评论,比如对中国人的一些习惯的评论。我越来越不愿意把这样的评论当成什么“种族歧视”,对中餐不健康的评论也并非是最近才有的事情。前一段时间,在纽约地区就有华裔在街上抗议一些美国人对中餐的诋毁,甚至把中餐的事情提高到别的族裔对华裔的歧视和欺负。在我看来,对于不属实的报道,当然要据理力争、说明真相,甚至通过法律的程序,但上升到种族歧视的高度,却是在闹“政治正确”。近年来,美国快餐店在不健康方面受到最多的攻击,那并非有什么种族因素在里面。事实上,越是强调什么种族歧视,越会让美国食客对中餐敬而远之。因此,我并非是对中餐遭到攻击表达愤慨,而是要说明什么是真正的中餐,因为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我问美国同事说明,新闻里提到的不健康的“左宗鸡”虽然在中餐馆里卖,但其实根本不是中国菜,那不应该叫中餐(Chinese Food),而应该叫“美式中餐”(A Chinese Food)。在我们中国人家里以及正宗的中餐馆里,根本就见不到“左宗鸡”那样的菜,我们中国人吃不下那样的菜,那是专门给美国朋友们定做的“美式中餐”。美国同事笑着回答说,他们也听过这样的说法,有人还去过正宗的中国饭馆,的确是没有见过“左宗鸡”那样的菜,但他们也的确不喜欢吃那些正宗的中餐。

  我接着告诉美国同事,正因为美国人不喜欢吃正宗的中餐,早年的华人到美国后,才根据美国人的口味,发明了“美式中餐”,其实象“左宗鸡”那样的菜应该算是地道的美国菜。此外,从味道上来讲,美国人喜欢吃咸、甜、油大的东西,早期的时候,美国人也都没有那么讲究,也没有那么多人得当今的“富贵病”,“左宗鸡”也就是上好的菜了。当然,我也坦称布公地对美国同事承认,地道的中国菜系里面也不都是很健康的菜,因为人都爱有味道的、有油的东西。但关键的是,新闻报道里调查出的不健康的不是中餐,而是“美式中餐”。为了做到更健康,不管是“美式中餐”还是正宗的中餐都应该有所改进,清谈一些,尽量有蔬菜油。对于我的这一通讲法,美国同事表示赞同。

  在“美式中餐”与正宗中餐关系的背后,应该是有超越饮食的范畴的意义,这里面有文化输出、引入、更新、保留的道理,当然这并非只包括饮食的文化,而是有更广泛、更深坑的文化内涵,也象征地表达出文化的误读,许多外国人见闻的中国文化却已经变味,不再是真正的中国文化,许多外国人从文学艺术作品中了解到的中国,也并非式真正的中国,比如前几年,那些表达中国落后和土气的获奖电影就让外国人对当代中国有不少的误解,同样的,美国好莱坞的电影也并非表达了西方的文化,却让许多中国人认为那表达就是美国的价值观,其实不然。

  因此,在文化的输入和引入上,需要分明“美式中餐”与正宗中餐的界限和关系,也需要考虑到文化的更新和保留,正如我上面提到的正宗的中餐也不都是健康的饮食,需要在保留传统中餐的基础上向健康食品方面做出改进,中国的文化也是这样,既需要保留传统的文化的边界,又要有大胆的更新,那就印证了这样一句话:“传统的就是世界的”。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美文化的差异对比

  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差异

  中国注重集体主义,在传统价值观念中反复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强调牺牲个人利益去保全集体利益。而美国文化是一个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认为个人的自由、利益不可侵犯,集体利益不该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所以他们不会为了集体利益去牺牲个人利益。

  二、等级观、伦理观之差异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尊卑有序。中国几千年来都是等级分明的皇权制度,不管是对于国家的统治,还是家庭的管理上面都强调等级和尊卑。所以在许大同,这个具有中国血统与文化的中国人身上,还是可以看出这种等级思想的影响,不管是对父亲的那种尊重还是对妻儿的管教上都能看出,同时认为“我管教自己的儿子天经地义”。他父亲那句“你当面教子背面教妻,”更是这一文化的反映。而美国文化中,他们没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认为人人生而平等。

  在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文化从来都强调“忠”、“孝”、“礼”几字。认为对别人要尊重,礼数相待,对父母,讲究孝顺。在影片中,许大同为了父亲,隐瞒了事实,一再承认是自己对儿子进行的刮痧,并且一再制止妻子说出事实。在美国人眼里,为了孝而说谎是不可理解的。同时在解读中国经典英雄人物上面也能看出来,孙悟空偷吃仙桃、仙丹等行为在美国人眼里也不能理解,认为这不是道义,他们不能理解中国人所崇拜的道义与英雄行为。

  三、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差异

  中国是一个在乎长远利益的国家,要看长远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等思想已经深入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在影片中,当妻子难产时,许大同选择了保大人,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以后还可以生小孩。

  四、“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之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天人合一”和“阴阳”学说的基础之上,中医基于人体的理解是一个阴阳调和的过程。中医认为人体的结构可以用阴阳来形容,当阴阳失衡时,身体就会出毛病。而美国文化信仰的却是天人相分,认为人和自然是分开的,人可以支配自然界。

  五、亲情与法律选择之差异

  在交往中,中国人注重情感。而美国人则信任法律,认为它适合于每一个人,人们应该按照法律规定办事。中国人可以“法外开恩”,而美国人则信“法不容情”。

家乡的饮食文化

  我的家乡德宏位于祖国西南边陲,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美丽的孔雀之乡。

  这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还有独特的饮食文化,吸引着许许多多中外游客流连忘返。这里有许多少数民族,特别是傣族比较注重自己的饮食。按傣家规矩,用餐时女子不能披发,男女都不能把脚分叉开来,要等老人先动筷后,其他人才能吃。这是傣族人们注重的礼节之一。在日常劳作过程中,如果出门较远,回家不便,人们便用芭蕉叶包着饭菜携带,接近家的则在太阳升高时回家吃早饭。傣族人早饭较晚,所以午饭一般要到中午三点才吃。这两餐都极为简便。

  不过到了晚餐,因为有了足够的时间,傣族人们不仅烹调佳肴,还有了闲情坐下来慢慢饮酒。傣族的节日较多,这些节日是傣族展示丰盛美食的最好时机。当每年的泼水节到来之前,傣家人便开始做大量的粽子及“毫罗梭”用来待客。傣家人过泼水节时还要在各村寨轮流“赶摆”呢!轮到的村寨要杀猪宰牛,做粽子、卷粉、凉粉。日期一到,其余村寨的傣民就络绎不绝地赶来过节。

  傣味菜丰富多彩。在德宏的饭店,你可以品尝到五六十种佳肴。傣味凉鸡是傣族的传统佳肴,肉嫩鲜美,香辣可口;香茅草烤鱼、烤鳝鱼、鬼鸡、傣家喃蘸三宝都是当地人常吃的菜。撒苤、酸扒菜、酸腌笋、酸腌鱼、酸腌肉、酸木瓜煮牛肉、酸笋煮鸡、酸帕贡菜、碎汁腌菜等都是傣味中富有特色的菜。除了酸菜系列外,还有一系列舂野菜。其中最有特色的菜就是撒苤和酸扒菜。撒苤分为两种,一种是柠檬撒,一种是苦撒。苦撒是由苦籽、涮涮辣、牛肉、米线做成的。别看涮涮辣的“皮肤”皱皱的,它的本领可不一般啊!只要把它放进菜中,这道菜就有特殊的清香和爽口的辣味。苦撒虽苦,可是吃起来回甜回甜的,据说它还有的清热消炎的作用,真是一举两得啊!柠檬撒是用上等的精牛肉、米线、柠檬做成的。吃起来酸中带甜,凉凉的。让人直流口水。还有一道特色菜——酸扒菜,它是用青菜晒干后来煮,还配有一个蘸水,让人吃了还想吃,回味无穷。到德宏的饭店,忘了品尝泼水粑粑、香竹饭、菠萝饭、豌豆粉或是稀豆粉米线的话,也是一大遗憾。

  这些傣家人喜爱的传统风味小吃,会给你带来别样的感觉。德宏的饮食文化多姿多彩,说也说不尽,如果有机会希望你再来细细品尝各种美味佳肴。

中美文化差异

  洗澡

  一般美国人是在早上洗澡的,因为早起洗个澡可以让自己清醒,而且,在洗澡的时候,他们也可以有时间思考下这一天要干嘛!

  咱们中国人都是在晚上洗澡的,这可以使我们感到放松,干净入眠!

  茶和咖啡

  如果你生活在美国,每天早上你都能看到手拿咖啡的美国人,美国人在开始新的一天的时候是离不开咖啡的。

  但是,咱们中国人对咖啡就没那么痴迷了,大多数中国人喜欢喝茶,中国人喝茶不就是把茶放进茶壶,倒进去开水么?多简单啊~

  信用卡

  对于美国人来说,每天都要使用信用卡,不管是买大件商品还是小物件,美国的伙伴们时刻都在准备着刷卡,即使是要买苏打水或是牛奶,他们也要用信用卡!

  而中国人不是很经常用信用卡的,咱们一般直接支付现金!

  草坪的使用

  在美国,除了私人草坪外,公共草坪是允许人们在上边野餐的。

  中国么,小伙伴们都知道,禁止践踏草坪的警告牌小伙伴们都见过吧

  姓氏

  美国女人结婚后一般会把自己的姓氏改为自己老公的姓氏。

  中国女人结婚后倒是不需要改姓氏,但是她的孩子要跟着男方姓!

  安全带

  在美国,即使你坐在后座,在车上你也要系上安全带。

  在中国,后座的乘客是不需要系上安全带的。

  菜单

  去美国参观,人手一份菜单,各自点各自的。

  但是在中国呢,一般只有一份菜单,然后一个人点全桌人的菜!

  而且,在美国,你拿到菜单后,服务员会给你几分钟点菜,但是在中国,你拿到菜单的那一刻,服务员就希望你开始点菜啦!

  不仅如此中国人热情好客,喜欢招待客人,而美国人在招待你之前会问你是否对某些菜过敏;

  中国菜大都是由许多食材,许多食谱混合而成,味道很好,但是美国却不喜欢吃混合的菜,他们在吃东西之前都要搞明白这菜是啥材料做的;

  在中国,请客吃饭,人们争相付钱,但是在美国,人们更喜欢先搞明白今天轮到谁付钱了,或是AA;

  中国人一般在室内穿拖鞋,出门就换上鞋子,但是美国人却不一样,他们在室内室外都穿一样的鞋子。美国人不需要换鞋等等,中美文化还有好多不同之处

饮食文化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我国从古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

  第三,讲究美感。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华夏民族的饮食生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性,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中西合璧的“快餐文化”

  随着这样的步伐,一种另类的文化悄然走来。那是“快餐文化”,或者说文化快餐。快餐,大家都吃过的,“肯德基”“麦当劳”早已出现在中国大街小巷。其实饮食,何尝不是一种文化?中国饮食,慢工细活,浓重又博大精深,而快餐呢,却以其简洁快捷方便实用越来越取悦于现代人。究其原因,那是一种对时间的危机感在发生效应,在现代人的眼里,时间是比财富更重要的东西。

  除了饮食,偌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层面都面临着文化快餐的冲击而面临两难的处境。《红按梦》《翻铁走忽样练成的》电视剧代表了原著;大部头的中外名著、缩写本就在身边;二十四史可以直接看现在的译文;学习古诗词,熟读“名句”,说,可显文雅,写,可彰文采;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再无需东奔西走,网上便可查询……

  鲁迅先生说过拿来主义。文化快餐是改革开放以后进人中国的,是“拿来”的成果。但人们可曾注意,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背后还有一个主义—继承主义。中国能够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何不能再创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现代新文化来?文化快餐,广纳丰富的信息,修身养性,升华你我的人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合璧,现代与传统相结合,拓出一块新天地。

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饮食的影响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老人和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性格分析

  2在目的论运用中的标示英汉翻译

  3不温不火,绵里藏针——分析《格列夫游记》的讽刺意义

  4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贵妇画像》中的文化冲突

  5从《尼克亚当斯故事》中探析父亲情结对海明威人生观的影响

  6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方商务谈判

  7《永别了,武器》一书所体现的海明威的写作风格

  8关联理论视角下《生活大爆炸》中言语幽默的汉译

  9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1755671248

  10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分析谭恩美《接骨师之女》中的女性沉默

  11英汉衔接手段对比分析--基于TheOldManandtheSea及其译本的对比分析

  12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商宴之道

  13惠特曼的人文主义思想对美国现代诗歌创作和中国诗歌创作的影响——以《自我之歌》为例

  14浅谈《红楼梦》诗词的文化意象翻译

  15[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从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看媒体市场营销

  16浅析《飘》中斯嘉丽的婚姻观

  17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

  18《外星人》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19小说《面纱》中的中国形象分析

  20浅谈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21《论语》中“仁”的翻译研究(开题报告+论)

  22CulturalDifferencesandTranslationStrategies

  23从叔本华的悲剧理论分析《红字》的悲剧性

  24ADiachronicStudyonSexis

  25从《红楼梦》两个译本论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

  26论禁食和欢宴中乌玛的觉醒

  27The“Monstrosity”ofScience:ananalysisofFrankenstein

  28AnInterpretationofNightingaleinTheNightingaleandtheRose

  29约翰多恩诗中女性歧视现象分析

  30论中西婚姻观的差异

  31商务信函中模糊语的使用研究

  32悖论式的唯美主义--论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的画像》

  33AStudyontheEffectivenessofCooperativeLearninginJuniorHighSchool

  34ABriefStudyofBilingualTeachinginChina--fro

  35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罗伯特形象

  36基于网络的英语听力学习的优势和局限研究

  37汉英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38ACo

  39从电影片名翻译窥探中美文化差异

  40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使用——以《功夫熊猫》为例

  41英语中的汉语借词

  42浅析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技巧

  43跨文化交际中身势语的运用对比分析

  44英语外贸电子邮件的语篇分析

  45浅析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

  46ACo

  47从归化异化角度浅析《三字经》两个英译版本

  48ApplicationofConstructivis-basedReadingTeachinginSeniorHighSchool

  49《我的安东妮娅》中的文化冲突研究

  50改变,选择和责任——论电影《猜火车》中的青少年成长

  51如何设计中学英语课堂中的提问

  52OnC-ETranslationofChineseFour-CharacterExpresssionsinTouristicText

  53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要人物性格

  54《基督山伯爵》中等待和希望的哲学

  55《纯真年代》女性意识探析

  56AnalysisoftheIndividualHerois

  57《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和《飘》中斯嘉丽的性格对比

  58论《宠儿》中的母爱

  59从《喜福会》透视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

  60OnDiversifiedApplicationofEnglishEuphe

  61委婉语在商务英语中的使用

  62OntheTransculturationReflectedinDisneyMulan

  63《红字》中替罪羊形象的分析

  64ACo

  65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傲慢和偏见》中的人物对白

  66ACo

  67达芙妮?杜穆里埃《吕蓓卡》中的哥特意象

  68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69中美婚姻价值观对比

  70原版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研究

  71《呼啸山庄》和《暮色》系列的对比研究:《呼啸山庄》再次热销引发的思考

  72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下东莞企业的现状

  73记忆的主观性和自我的重新发现——朱利安?巴恩斯《终结感》所揭露的道德成长

  74解读《女勇士》中“乡村医生”里的鬼

  75《红字》中人性的罪恶和光辉

  76ACo

  77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78中美在非正式时间方面文化差异的研究

  79旅游翻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

  80跨文化因素对字幕翻译的影响

  81基于语义场理论的英语词汇习得研究

  82试析《弗兰肯斯坦》中的哥特风格

  83论《红字》中的清教主义思想

  84礼貌用语中的语用失误

  85反译法在英译汉中的使用

  86男女二元等级对立的颠覆--《奥兰多》之女性主义解读

  87美国俚语中的文化特征

  88浅谈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89中国春节和美国圣诞节的文化比较

  90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在词汇上的差异

  91目的论下的修辞手法翻译: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汉语译本为例

  92论模糊限制语在广告中的语用功能

  93TheSa,DifferentLife—TheCo

  94TheSy

  95OntheEnglish-ChineseTranslationofMovieTitles

  96从接受美学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97英语委婉语的特点及运用

  98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

  99从《欲望号街车》探析田纳西?威廉姆斯诗意现实主义风格

  100浅析英文新闻标题的翻译

  101译员主体性在歌曲《我有个梦》歌词翻译中的体现

  102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

  103浅谈导游词翻译

  104公共演讲中的模糊策略

  105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企业简介汉英翻译

  106论《爱玛》中的新女性形象

  107商务英语合同中的语篇衔接手段分析

  108ThePervasiveAgitationofHu

  109浅析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写作风格

  110查尔斯?达尔内——《双城记》中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物

  111从美学视觉浅析化妆品广告的英汉翻译

  112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男主人公性格分析

  113从欧内斯特?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看战争对青年一代的影响

  114论《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象征

  115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116换位思考在商务信函中坏消息的运用及建议

  117ACo

  118BB电子商务安全

  119艾米丽?狄金森诗歌的心理分析

  120分析喜福会中美籍华裔妇女的冲突和身份问题

  121论中西方建筑风格的文化差异

  122OnSy’s“WinterDrea”(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23《印度之行》的象征主义分析

  124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分析怀特的《夏洛的网》

  125AnalysisoftheFactorsthatInfluenceNe

  126OntheOriginofEnglishIdio

  127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128浅谈我国服装行业的网络营销

  129论“美国梦”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130勃莱特.阿什利--《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新女性

  131中西思维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132TraditionandBeyond—ReadingTheDivinersasaBildungsro

  133McDonald’sSuccess

  134从儿童心理角度看儿童文学中的对话翻译

  135简爱性格研究

  136AnAnalysisoftheTragicFateofMaryTurnerinTheGrassIsSinging

  137维多利亚时代的乡村图景——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展现的威塞克斯农业社会

  138OnTranslationofLanguageFuzzinessinChineseLiteraturefro

  139论英文电影名翻译

  140Hu

  打开百度文库APP阅读全文取消确定

西方饮食文化

  西方饮食文化,其实也叫咖啡文化,由此可见,这里的咖啡有多少。J.K.罗琳(哈利波特的作者)就是在咖啡店里完成她得著作的。还有很多,咖啡有时可以成为社交,休息,食物,打发时间或者饮料的代名词,所以在这里,见得最多的就是咖啡店。各种各样的地段,档次,店名,品种,可惜我不是很喜欢。

  每条街道起码有3家咖啡以上,辛巴克是国内咖啡店的代名词,这里只是很普通的一个,而且这里辛巴克里的咖啡比国内更浓郁,香醇。还有coffee ti, coffee tree, ti, second up等很多类似的咖啡店名。你可以加糖(有普通白糖或者专为糖尿病人配的不甜的糖),牛奶,(一般加half-half,比较香醇)自己随意配置,价格区别在于大,中,小杯,基本在1元多,2元多,3元多等,不贵,但是店里的西点比较贵,最便宜的是甜甜圈,有的巧克力甜甜圈只有90分,当然都要再加13%的税。(这里的税在全世界来说都是高的)过甜,高热量,高脂肪的饮食结构,加上某些人种的身体结构,导致许多人体型走样的厉害。经常看到大象腿跑到街上。当然也有身材很好的,年轻时可能还不错,中年后就急剧变形了。

  一日三餐,估计儿童是牛奶等饮料,成人就是咖啡,食物都是快餐,我们国内简称垃圾食品类,不过他们吃东西都是在店里或者车站吃完再走,在路上基本没有人边吃边走的,早晨上班匆忙时,倒是看到有人在街上或者地铁上手里拿杯咖啡的,食物没有。

  汉堡,三明治,热狗等都是廉价随意的食物,西点蛋糕,披萨,中,日,韩的食物要稍微贵些,法式,意式食物属于大餐,配各式酒类,就很贵了,当然也很有格调。经常看到聚会就是各式大,小的披萨,这属于比较正式了。当然,及时这里的肯德基,麦当劳等,也与国内的味道不太一样,毕竟他们口味重,(体味也重)我不喜欢,看到他们,就想起飞机餐,那个味道惨啊,我都快吃吐了,最后只要那个平时看都不要看的小小的原味餐包了,多可怜啊。当然他的花样是很多的,每样一点点,可惜不是我的饭啊。看来我还是原汁原味的炎黄子孙啊。

中西民族心理的差异在饮食文化中的体现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

  年:2015

  卷:000

  期:024

  页码:221-222

  页数:2

  中图分类:TS971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饮食文化;民族心理;跨文化交流

  摘要:中西饮食沿着各自不同的道路发展起来,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民族心理在各自的饮食文化方面有着鲜明的体现.文章着重从中西方对于饮食重视程度的不同及中西方对于"面子"的不同理解这两方面分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饮食文化通过跨文化交流的深化,将会博采众长,不断完善发展,并实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融.

中西方的饮食差异

  由于环境、物产、地理、气候、经济、政治、宗教等诸多要素的影响,中西方形成了各具特色饮食文化。其主要差别表现在饮食观念、方式、民俗上。因此不能否定的是东西方饮食都对当地人造成举足轻重的影响。

  “饮食所以合欢也”,在中国,采用的是合餐制,合餐制体现了中国人希望团圆的心理需求,在中国普通人家中,一家人在一起不分彼此,逢年过节以此作为团圆的标志。在家庭之外,朋友之间甚至是陌生人之间,以合餐作为增进感情的纽带,怎样的文化决定了怎样的生活和行为的方式,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决定了中国人的合餐方式。西方在餐饮上选择了分餐制,这种独立的行为,更强调于个性独立,人与人之间也更宽容更自由。就比如自助餐,吃什么以及怎么吃都凭个人的心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追求平等。

  饮食与文化密不可分,不同民族不同的饮食文化造就成了现在的饮食各具多样性与民族性。中国与西方虽然存在着差异,但它们同时也不是绝对的,在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之中把握住这种差异,不断地吸收好的,使不同的饮食文化在碰撞中进行互补。中国固然有着浓厚的历史,但很多历史的东西也是需要不断地进步,饮食文化既不属于历史,也不属于现在,它是通过不断地实践而形成的。当今社会下,来往的越来越频繁,语言作为媒介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运用,要将中国饮食文化传播到全世界,就需要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美食,传扬我们的文化。

  中国传统社会是等级制的社会,用来维护这种秩序的是礼制,礼起源于饮食。所以中国的文化甚至可以说成是“口的文化”。并且中国人更信仰“吃什么补什么”医食本是一家的观念,可以说成无所不食。“味”在饮食中也有着重要位置,俗语说,食以味为先,而味道的产生又在于调和,调和之美也是精要之处,重调和也体现出了一种中庸。味是具有内涵的,看重内涵而不是表面,重味而不过于在意形和色,对美性追求压倒了理性,这也是中国饮食观的一个概况,展现出了中国文化的一种“分久必合”、“天人合一”的思维。而西方饮食观受到基督教影响,基督教认为人的生命更重于日用饮食。对于饮食,需要的是节制。西方人并不把“吃”作为人生的追求,并且西方人有许多禁食的食物,比如动物的内脏。不同于中国饮食的重味而调和,西方饮食更追求的是营养,他们的配菜作用,一是在营养上的配合,二是颜色上的配合,三才是口味上的调剂,尽管西方菜追求色;香;味,但根本还是从营养出发。这种配菜形式也体现出西方文化的“自我形象”、“自我抉择”、“自我实现”的“独”的思维。

  中国人以五谷为主食,而单吃主食并没有那么可口,所以要么与其他的菜肴相搭配,要么加以烹调,不仅可以果腹,还可以满足口舌之欲。而食材的种类异常丰富,吃的范围很广,天上飞的,水里游的等等。中国的烹饪技术十分发达,在中国还分出了八大菜系,并且制作工艺还有炒、爆、熘、炸、烹等,还注重色香味俱全。西方则畜牧业发达,以肉食为主,肉食本来就可口,所以西方人就不用过分对食物进行点缀。西方人更注重煮、煎、烤,很少有炒这一个步骤。在中国采用一天三餐制,即早、中、晚三顿。中国是农耕社会,传统节日也与时令有关系,可以说节日的食俗最具有特色,比如春节吃饺子,寓意是亲人团聚;端午节吃粽子,寓意则是纪念我们的爱国诗人屈原;中秋吃月饼,寓意是团圆。中国人还有供奉神灵和祖先的习惯,祭祀品也从最初的牛羊猪,发展到祭酒,再到供果。当然在饮食中每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信仰和禁忌,比如一些食物不能同时食用的禁忌,这大多数来源于生活中的经验,再比如一些禁忌则带有着迷信的色彩,举个例子,旧时不少妇女有身孕时忌讳吃兔子肉,怕吃了兔肉,孩子会有兔唇等不同的禁忌。反观西方,他们的主餐是晚餐,一天之中,早餐与中餐都比较简单随便。圣诞节则是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而不可缺少的就是烤火鸡,有一些西方人则是要摆上一整只烤炉猪,甚至还在猪的嘴巴中放一个苹果。饭后甜点普遍是是布丁,碎肉馅饼和李子,意味着吉利。复活节则要吃彩蛋,意味着新生,这是兴旺发达的象征。而狂欢节却是需要禁食肉类,以娱乐为主尽情的欢乐。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一人独钓一江秋

团队精神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