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鉴赏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品味艺术作文

  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早日就在我们身边。它可以是一首歌、一幅画,也可以是一件不起眼的小工艺品。哪里有艺术,哪里就有美。现在带你走进百园,感受艺术的魅力,感受美的感染。艺术,高贵典雅,充满乐趣。与艺术交流,那是最美好的事情。在我目前的研究中,有艺术的主题。它是音乐和艺术的结合。每当我们上这堂课时,我们就在艺术的海洋中游弋,感受一切美好的事物。这时候,你会发现身边的事物是多么的美好!我从我爸爸那里学到的学习书法让我对书法有了更深的了解。书法是我生活的精髓。自古以来,人们就以书法为中华民族的骄傲。见到老师,父亲端着蘸墨的钢笔,在宣纸上划了几笔,大展身手。

  不一会,几个劲爆的打字一个字就完成了,叫好。看着这些大大的方字,难道只是几个大字?你不觉得它们似乎象征着我们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力量吗?今天,当我拿起毛笔想写几个大字的时候,我的手在颤抖。不,我不能这样做,我不会忘记我是中国人!于是,我勇敢地写下了第一支笔。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完美地完成了这个词,心中有说不出的使命感。如果在写作时有好音乐,那么我想没有比这更幸福的生活了。随着优美旋律的跳动,快乐的精灵们诞生了。朋友,热爱艺术!当你沉浸其中时,真是一种享受!让我们用一双锐利的眼睛,在生活中品味艺术的“美”!

艺术作品鉴赏

欣赏艺术的优秀作文

  世间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

  --题记

  欣赏,是一个艺术的话题;欣赏,是一门永恒的艺术。万物因为有欣赏而美丽,因为有欣赏而颇有价值。

  也许,黄金的珠宝是美丽,也许名人的古画是美丽,也许,一首旋律是美丽,也许,一涧山泉也是美丽。

  我在街上看到许多字画在出售,我顿时停了下来,陶醉在龙飞凤舞的笔墨中,看到那一丛丛小树,那一株株蔷薇,我浸在艺术的美感中很久很久。

  欣赏是一种陶冶。傍晚出门,步入小桥流水的清幽,看那五色石在棉柔的冲刷中绽放清洁的光芒,感到顿时远离了都市的喧嚣,远离了复杂的恩怨,远离了无边的世愁,让灵魂融入在这恬静的景色中。

  欣赏是一种提高。但看到名山大川的气势,磅礴宏大的气概震撼着心灵,当我们欣赏的时候,仿佛能感受到它威严的气魄透在粗犷的线条中。似乎身心也应像着高耸的山峰一样,得到无数的景仰。

  欣赏是一种收获。当我们沉浸在精彩的故事中,优美的散文中,浪漫的诗歌中,我们感受到的、欣赏到的,是一种超越任何物质享受的美感,是缘于心底的、无可比拟的乐趣。收获的是快乐,是高雅。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我认为应补充一句:“世界上最宝贵的不是眼光,而是欣赏的眼光;不是眼界,而是艺术的眼界。”

  欣赏,因为艺术而高贵;艺术,因为欣赏而升华。

  欣赏,一门永恒的艺术。

我欣赏的艺术品

  今年是虎年,爸爸买了一件精致的工艺品——虎放在我家的橱柜上。这件工艺品把猛虎上山的雄姿塑造得惟妙惟肖。它高约30c宽约10c你看,一只昂首仰视的猛虎,奔腾在一块峥嵘嶙峋的山形岩石山。猛虎的整个身躯是土黄色的,它身上的黄色花纹给猛虎添上了美丽的色彩,下面的岩石是由白色和绿色配成的,衬着上面土黄色的虎身,色彩是那么鲜明和谐,给人以高雅的艺术享受。

  猛虎的头部有9c,额上有一个黑色的“王”字不动声色地表明了:它既是百兽之王,又是森林的主宰。它的耳朵向后竖着,虽然很小,但很有力量,仿佛正静听着山中的动静。它的双眼怒视着前方,虎视眈眈。它张开了血盆大口,大吼一声,仿佛威震山林,群树颤抖。你们看了一定会望而生畏,可我却为它威风凛凛的样子伸出了大拇指。猛虎的身躯比头部长两倍,虎背隆起。由于它用力向前扑,把皮肤撑得紧,露出了两根肋骨。两只前腿已越出了岩石,利爪紧收,两只后腿蹬着岩石,做腾空而起之态。它的尾巴很长,向后甩了一圈,尾梢盘在左腿上,像一条刚劲有力的钢鞭。看着看着,我情不自禁地被这咄咄逼人的虎威慑服了。

  我赞美虎,因为虎是百兽之王,它没有呼风唤雨的本领,却不惧风霜雨雪,它是生灵中的强者,什么动物对它都闻风而逃。它有一种对任何困难和对不屑一顾的性格。我喜欢这种性格。我们青少年不应都有一股“虎劲”吗

欣赏艺术画作文

  “当岁月的痕迹慢慢爬上眼角,老的是年纪,也是岁月的镌刻。”这是我看到艺术画——《岁月》,发出的感叹。

  画中的老人栩栩如生,从头上的白发白如雪,却衬托着他黄黄的皮肤,高高的鼻子上挺着一幅老花眼镜,岁月无痕,他已经这么老了,但还愿意努力工作,为了生活!

  裸露的上身,粗壮的手,从手中显出了血红的血管,他已经饱经风霜地走过了他那漫长的岁月。他正握着手柄操控着一台印刷机,从他咪着像一条线的眼睛,看出他对工作认真、热情。印刷机已陈旧,但却干干净净的,老人可能每天都擦它。

  老人穿着一条深蓝的裤子,裤子上的补丁一个一个映在我的脑海里,老人可能太忙,没时间买裤子;又可能裤子太贵,他买不起……一串一串猜想从我脑中浮过。这都是社会的“恩赐”!

  店里没有什么雕梁画栋,但却有些古色古香。墙上挂着一幅笔走龙蛇的字,还有两个陈旧的大柜子。很明显除了老人和一台机器没有什么了。

  “当岁月的痕迹慢慢爬上眼角,老的是年纪,也是岁月的镌刻……”人一生难免遭遇坎坷与挫折,关键如何面对,只要向目标前行,才能实现理想!

  “当岁月的痕迹慢慢……”“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是啊,脚比路长,因为路是人走出来的,没验证,谁又说翻不了高山,征服不了沙漠?只有具备不屈精神,才能走完漫长的岁月。

浅议艺术欣赏

  在人们的生活中,“艺术”是一个看似高深却广为流传的话题,从出生起,人们就一直接触着艺术,衣食住行、人际交往,都能从中找到“艺术”的影子。而对于艺术及欣赏的要略,则需要经过发现与思考。和不懂何为艺术的孩童相比,我们有了多年的学习与实践,对于“艺术欣赏”应该也产生了更多见解。

  我认为,艺术欣赏是贯穿于生活中的。从小时候我们对着图画书学习说话就是在“欣赏”图画。人们见到漂亮的花总会产生喜爱之情,对衣饰、食品、住房的要求无不体现了艺术欣赏这一过程。古语说“美是天地赐予的礼物”,我们对于美和艺术的向往仿佛是天生具有的,我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对美观、动听的事物心生愉悦,这是大脑经由感官对事物的感受,体现了我们对“美”的追求。试想如果我们没有“欣赏”这个概念,也没有对“美”的追求,那么我们的生活中依然会有声音,却辨不清什么是噪音,什么是动听的乐曲;我们依然有文字,却没有了传承千年的书法艺术,如果人们没有了欣赏的能力,事物也就失去了“被欣赏”的机会,人们也会因没有目标而丧失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艺术欣赏是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的,每个具有意识的人都有过欣赏的经历。在这一方面,古时“上层阶级”中傲慢的人、以及当今的许多人都对平民百姓的艺术创造能力十分怀疑,并常常认为只有养尊处优的贵族才能创造、欣赏艺术;“鸡同鸭讲”、“对牛弹琴”这些习语常被用来表达对“不懂艺术”者的轻蔑,那么下层民众、或者说黎民百姓之间就没有艺术产生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民众不但可以创造艺术,而且通常可以创造出优秀可延续的艺术作品。比如《诗经》中的先秦歌谣展示了古时各地的民俗风貌,脍炙人口而且广为流传;统治者更是设置“乐府”这一机构来专门收集民间艺术,可见民间艺术对于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现今有许多通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经过历史动荡保留下的民间文化,中国能够保留如此悠久多元的文化,与人民群众的功劳是密不可分的;事实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无法接受的事物很难在历史的冲刷中保留下来,一种文化能否在一个国家流传,与人民群众的接受和认可也有很大的关系。身为处于文化全球化环境下的人,尤其是作为接受着许多新鲜事物的青年学生,我们不能忘了自己的本和根,也不能怀有地域的质疑和歧视,毕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应当辨清通俗与低俗的关系,不能因为对“高雅”的追求而忘记了乡土文化的甘醇。

  艺术欣赏是需要具备一定能力和条件的。虽然人们生来就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但能否将自己的选择上升到艺术的层面,需要人们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并且经过思考,人云亦云或随波逐流都不能看作欣赏,在对事物赞美之余,应该怀有批判的眼光,找出事物的两面性,不盲目看待事物。提升艺术鉴赏能力,可以通过多阅读、多实践、多感受来达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己的亲身的感受会是气质的一部分。在欣赏的过程中,已有的经验和他人的影响只能作为参考,不应该全盘模仿照搬。在“物化”的时代里,欣赏艺术的标准仿佛也受到了“泛化”,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尝试潮流之外的事物,很多人已经在这种追随潮流的安全中放弃了对自己品位的提升,甚至因此迷失了自我,这情况是小部分,但却是影响社会文化发展的大问题,每个人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一个社会才能有更多先进的思想出现,提升文化自觉就是在提升民族凝聚力。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许多历史的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正在消融,如果它们消亡了那么对我们是一种莫大的缺失。我们背负着传承和发扬的任务,而在遍布“娱乐至上”的生活中,有些任务已经被我们忘记,一味追求享乐只会降低我们欣赏与鉴别事物的能力,因此,享受之余,我们应该牢记自己应该履行的义务,想一想自己应该过怎样的生活。

  艺术欣赏是应该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现实之上的,艺术本身的价值应该包括其社会价值。以诗为例,诗歌有叙事、抒情、怀古、讽谏,可以传唱于庙堂或田间,它们都具有不同方面的价值,并且创作者也都有各自的目的,每当后人读诗,必先了解此诗的背景,读懂句读的含义,明确诗歌的主题,这样的欣赏可以帮助人们丰富个人的涵养,激励个人的创作。如果说马克·吐温的作品是具有艺术性的,那么美国《独立宣言》也一定有其艺术的方面,只是二者体裁以及创作的场合、目的不同,就社会价值而言,它们无疑都是成功的。在日常生活方面,电影电视、广告等大众媒体也都吸引着众人的眼球,也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这都是艺术的社会价值所在。但是,我们也不可因为艺术的社会价值而忽略了艺术的本质和情感体验。我们所知的片面追逐商业利益而忽略艺术之美的例子很多,有的人为了个人利益而不尊重艺术,歪曲、抄袭作品来哗众取宠,对虚假的事物歌功颂德;有些欣赏者也不再以端正的态度来看待艺术,而是只关注其社会价值,这样的思想不利于保留和流传优秀的艺术形式,因为社会需要时时刻刻都在变化,我们不能用牺牲艺术特使来适应价值需要,社会价值固然重要,但艺术价值同样是需要重视的,因为除了物质生活,我们也需要足够的精神生活。

  艺术欣赏的道路是长远的,我们不能满足于自己具备的水平与取得的成就,也不能太看作高深把它当作少数人的权利和任务。我们应当在思想进步的同时,保留自己的初心,认清自己,才能认清事物,这是艺术欣赏中最朴素的要略。

艺术欣赏作文

  谈红尘滚滚,时光流逝;若行云流水,滑落指腹。上是一千多年前,耀眼的圆明园譬如一颗明珠,照亮整个大清王朝。让八国联军军队惘然止步,无人不惊羡它那逼人的魅力。

  我早已听说过圆明园的壮丽景象,那一天我去了那里。

  可是,我看到的并不是别人眼中的那么美好,有少许的荒凉与寂静。我不禁触摸身边的石柱,隐约还有一百多年前烈火燃烧了三天三夜时的余温。几千多年前,普罗米秀发现的火,在那时尽成为帮助八国联军伤害圆明园的刽子手。我不禁感慨,人类总是爱自欺欺人,圆明园不禁是中国的文物,又是证明人类智慧的凭证。是人类自己抹杀了自己的智慧,但他们还不以为然,认为这在战争中是合情合理的。难道在每一次战争中都要有牺牲吗?错!他们犯了不可原谅的错误。

  也许,在前世我是一位不知名的吉普赛女郎,是去了双腿,以至于我今生永远的飞翔,不能着地,在无边地天空中唱着流浪的歌,品味着古老的文化艺术。

  我喜欢如今的圆明园,虽然没有原来的那么宏大,但也算是小巧玲珑。它也不断地提醒我们要发展,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保护好我们的古物。我的脚不停地向前迈动,那优雅的长廊,有的地方被来往的游客磨掉了漆,我认为这才使艺术,是不同人用时间绘画出来的。这不同与其他艺术,这是独一无二的。抬眼望去,我看到金碧辉煌的建筑,在灼热的阳光下熠熠生辉,光彩夺人,妖娆妩媚,独占风骚。一波水帘吸引我们眼球,我站在柳树旁,纤细的柳枝蜻蜓点水般滑过湖面,荡起了涟漪颇有江南湮荡吴侬软雨之感。这些惟妙惟肖的景色正如艺术一般,刻印到我的脑海之中。

  圆明园,这一让人伤感,令人惊羡的景象似一个艺术品,使我流连忘返。我细细的品味着,哦!我明白了——它就像笛声一样,委婉扬长……

艺术欣赏的作文

  前些天,我与几位同学参观了开封市博物馆,欣赏了不少美丽的艺术品,领略了中国古代与现代艺术品的魅力。

  我们先参观了三楼北厅“明清皇家用品展”,从青花瓷到五彩瓷。到用和田玉籽料雕琢而成的各种玲珑的玉器。从乾隆的马鞍腰刀到绣工精致的道光的龙袍……看的我眼花缭乱,目瞪口呆。其中,我最感性趣的是一个用和田玉籽料雕成德名为“青玉山子”的玉器。这件艺术品十分精致,整块玉白润,光滑。长27.5厘米,宽6.5厘米,高21.1厘米。“青玉山子”拔地而起两座大山,四面都有景色,有飞流直下的瀑布,一座接着一座的亭台楼阁。中心的苍松加上山涧中正在一心一意打坐的仙人。为这块宝玉增添了不少生机。

  看完三楼的艺术品,我们又来到了二楼的“馆藏文物”展厅进行参观。这里展出的有陶器,唐三彩,瓷器。玉器,漆器,珐琅器等等。

  看!“三彩陶陀”的骆驼好像在沙漠中不紧不慢的走着,“娃娃卧莲瓷枕”枕面上可爱的小娃娃使我浮想联翩,“鸳鸯戏水瓷枕”枕面上的两对鸳鸯似乎在池边戏水,“朱漆仿古菊瓣盘”仿佛菊瓣香飘十里……

  这么多历史悠久的古代艺术精品中,有一件我非常喜欢。那就是一个釉色明亮,红、蓝色交织,宋代的钧瓷碗。它十分美丽,那朦朦胧胧的蓝色花纹好似一望无际的大海,那火红的红色如同片片红霞映照在大海中。这可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俗话说:“家有黄金万贯,不如宋钧一片”。而“钧瓷带红”,更是“价值连城”。这个碗就是极为珍贵的宋代钧瓷碗。据说钧瓷的制造工艺十分复杂,往往十窑之中,有九窑都是失败的。钧器坯刚放入窑中的时候无颜色,后来由于窑中温度不断升高,窑内产生了化学反应,使钧瓷碗变化出不同颜色,而这种带红的钧瓷碗更是钧瓷中的极品!

  往里走,往左拐,展柜里面有一个历史悠久的瓷瓶静静的立在那里,那就是乾隆年代的“青花山水瓷瓶”,我十分喜欢它白亮的瓶身上,有淡雅的青花图案——连绵不断的山峰上若隐若现着一条山间小路,山间的云雾迷蒙,几间田园小屋前有一条溪水“哗哗”的流淌着,桥上有过路的行人,蓝天苍鹰翱翔着,这幅美丽的山水图,令人浮想联翩。

  这次艺术欣赏活动使我增加了知识,开扩了视野,使我了解到了更多的历史文化,受益非浅。

艺术欣赏作文

  艺术的海洋中浪花翻涌,我采撷一朵最深情的,那便是法国画家莫奈。他的光与影,让我久久流连徘徊。

  最开始知道这位画家,源于他画的干草垛。

  莫奈的笔下,极少用黑色描绘阴影。他就像一位色彩的魔术师。他的画布上各种各样的颜色,每一种色彩都恰到好处,多一分则浓,少一分则淡。倘若我们能留意生活中身边物品的颜色变化,我们就会发它们并非只有一种颜色。光影流转,时间流逝,日月更替,即使是司空见惯的风景,也会产生各种色彩,自身的固有色只是我们心中的颜色,但是物体和景色对外展现出来的是更丰富的色彩。

  而捕捉这种色彩变化的正是莫奈。是他将阳光下的干草垛描绘成耀眼闪烁如金子的温暖亮黄色,日落时分夕阳映照下的干草垛融入了低饱和度的的红色与紫色。在没有明确轮廓线的画作当中,在那些色块层层叠叠交织的光影之中,我感受到了颜色的温度和情感,原来画作也有喜怒哀乐。

  后来逐渐知道,莫奈是印象派风格的倡导者、领导者和坚定不移的倡导者。在绘画作品中,莫奈不断探究,最终形成了对同一主题进行一系列重复观察分析作画的方法,展现不同光线下的光与影。这些系列作品经常以作品组的形式展出,例如,他的《干草垛》和《鲁昂大教堂》。莫奈创作的睡莲,既是他久负盛名的作品,也是后人一系列绘画的灵感来源。

  莫奈年仅15岁时就已经崭露头角,作为艺术家的“出道”,他开始出售自己的作品,在早期画作当中,他的素描十分精确,技术精湛。他的姑妈玛丽·珍妮·莱卡德是个业余画家,也许在她的建议下,克劳德去当地一位画家那里学习绘画。但他的画家生涯直到有了尤涅·鲍丁的朋友才开始,他把这个有点傲慢的学生介绍给了当时不常见的露天绘画。这段经历为莫奈指明了方向,在日后60多年的时间里,他专注于“现象”,并且开拓创新,将对事物的感知转化为画纸上的颜料,用色调和笔触来描绘光与影的印象,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印象派。

  20世纪后半叶,莫奈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展览中走遍世界,吸引的观众数量可谓空前绝后,并且推销了以他的艺术形象为特色的受欢迎的商业物品。

  至今我们仍能在许许多多地方看到这位画家的作品,即使作为人的存在已经消失了,他的作品却是不朽的。

欣赏书法作品

  欣赏书法作品,常常不能脱离汉字表达的内容;但是书法是以非具象的形式表现种种意境和情趣的,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书法离不开字体,字体也受书法的影响。从书法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欣赏还是书写创作,似乎都要注意以下三点:其一,汉字字体从秦代小篆到汉代隶书的演变,是汉字字体演变过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从甲骨文到小篆,都是线条结构的形态,隶书在形体上突破了线条结构,改变了结字原则,有了不同的点画用笔。古今汉字既有历史的联系,又有结构、用笔和章法的区别。其次,汉字字体演变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新字体的出现,并不以旧字体的消亡为前提,新旧可以共处。所以,越到后来,字体的品式越多,书写的不同风格也越多。新旧字体共处,又因用途不同而在每个时代分成所谓正体和俗体。其三,各种书体的形成,都有一个草创、完善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草创时期不免稚拙,却有质朴的趣味;成熟时期显得典丽,也要有浑成的美感。后世的人,无论是欣赏或书写,各人爱好互有不同,可以各有选择,可以百家争鸣。但是切忌片面的门户之见。只要是结构、用笔和章法三者都结合得当的,都美,都有其艺术性,不过风格不同,艺术品位有所不同而已。

  楷书又称“正书”、“真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减省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特点在干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法,作为“楷模”通行的书体,一直延用至今。楷书盛行于六朝。到了唐代,出现了繁荣的局面,达到了高峰。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最为著名,加上元代的赵孟俯,被历来公认为四大楷书名家、他们的代表作品,至今还是初学书法的范本、例如颜体的《颜勤礼碑》、《大麻姑仙坛记》,其字雄壮;柳体的《玄秘塔》、《神策军碑》,其字挺拔;欧体的《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塔铭》,其字劲险;赵孟俯的《胆巴碑》、《妙严寺碑》,其字秀媚。值得一提的是,南北朝时代的北魏有许多著名的魏碑书体,厚重雄奇,是楷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作品有《龙门廿品》、《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

  首先,要较深入的欣赏书法,得有两把刷子──「历史的刷子」与「书法的刷子」。历史的刷子包含了书法史及中国历史(书法家的创作背景);书法的刷子则包含了文字学知识、书写技巧、鉴别碑帖的能力及艺术涵养。它们都是密不可分的。

欣赏书画作品

  鉴赏一副好的书画作品,绝非单单你读过多少理论,目数过多少大家的创作。

  亦绝非你自觉的懂与不懂,书画通灵,你所要感觉的是它所带给你灵魂的共鸣以及带领你进入的某种神来之意境,它是一种灵性的东西,没有好与不好,只有通达不通达。我认为所谓大师艺术,不过是他把人类内心里所具有的种种感受与性情通过书画表现出来,至于它所给予这个社会与人类多少勇气与力量,那就是仁仁者见,未仁者同了。

  “夫画者,从于心者也。”不朽于墨,不朽于诗书画合一。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朗读者开场白

这边风景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