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教案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江湖奇峰石钟山散文

  很多人去石钟山,是因了苏东坡的缘故。苏东坡在《石钟山记》中写了他夜察石钟山的经历,文章行云流水,变幻莫测,潇洒自得,绘声绘形与卓识妙理兼具,吸引着人们寻迹而至。

  石钟山属九江市湖口县。从九江市区出城往东,全程高速公路,跨过雄伟的鄱阳湖大桥,很快就能来到石钟山的山门。与从《石钟山记》中得到的印象不同,石钟山并非危岩千尺、四面绝壁的湖中大岛,而是三面环水、一面连着陆地的水渚高崖。湖口县城半围着石钟山呈扇形展开,石钟山山门正对着热闹的街市,非常方便人们来登山观景。

  山门外是一片喧嚣的繁华。街道上的汽车来往穿梭,“湖口全鱼宴”的大幅招牌直人人眼,各种各样的酒店、大排档、商铺一间挨着一间。一走进山门,却又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静谧的世界。这里的游客随性地徜徉着,动听的鸟鸣声不时传进耳朵,微风夹杂着清新的花香环绕在你的四周,未及细细游览,已然放下了心尘,期待来一次心灵的旅行。

  拾级而上,首先看到的是东坡先生的汉白玉雕像。雕像足有3米多高,被安放在正对山门的山坡之上,通身被清扫得一尘不染。游人都不禁要在此驻足良久,间或还有人要鞠上一躬。只见东坡先生背手而立,衣袂随风微卷,面容和蔼,很是恬淡自得。此景让人想起了东坡先生与这片土地的不解之缘。苏东坡从小聪颖好学,被欧阳修称赞为“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他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黜,多次出入江西,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使江西众多景点声名远播。在赣州八境台,他第一个提出城市八景概念,为后世模仿;在庐山,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千古绝唱;尤其是湖口石钟山,更因他的《石钟山记》声名鹊起,引发定名原因千年之争

  依依别过苏东坡雕像,接下来一条茂林垂荫、修竹掩映的石阶小道引领着游人前往景区深处。石钟山海拔57米,全山面积约9万平方米,体量不算很大。然而越走就越发现其精巧雅致,好一派江南园林的美妙风光。

  据考古记载,早在商周时期,湖口先民就在此结庐为居,从事渔猎活动。自唐初到清咸丰七年(1857年),石钟山曾有古建筑约五十余处,但后来基本毁于历次战火。现存的古建筑群主要由清末湘军将领彭玉麟主持重新修建的。石钟山的建筑集亭、台、楼、阁、塔、榭、舫、廊等二十多种形态为一体,皆是依山就势,因地制景,“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各种各样的植物遍布山头,古榆浓荫匝地,香樟四季常青,紫薇搔首弄姿,梅花暗香浮动,樱花轻盈漫舞,不大的山头森林覆盖率竞达95%以上,仅木本植物就有二百多种,与各式建筑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漫步其中,石钟亭、怀苏亭、昭忠祠、报慈禅林、浣香别墅、坡仙楼、临湖塔等相继巧妙呈现,一步一景。尤其是当你走进浣香别墅,沿着天河向前,过听涛眺雨轩、芸芍斋,再至且闲亭,突遇石岩障前,几欲返身而退时,却有一座石板小桥,曲径通幽,又见一石门洞开,豁然开朗,原来是“桃花洞口,渔人精舍”,让人感慨别有一番洞天。

  近年来,当地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和特色的基础上,又新建了一批当代建筑,泛舟亭就是其中的绝佳代表。泛舟亭坐落在岩下水滨,需从临湖塔旁援崖而下,经绝壁,穿洞、跨桥、过隙,一路曲径陡险方能到达。这是一个不大的亭子,周围乱石穿空,古树倒挂,景致清幽。九百多年前一个月朗星稀的夏夜,东坡先生就在此岩之下,坐着一叶小舟艰难前行,湖水发出很大的声响,山林中惊起的猫头鹰凄厉的喊叫,划船人神情紧张,不断催促快回。东坡微欠着身体,紧紧抓住船身,借着月光辨明了波浪冲击下的岩壁布满大小不一、不知深浅的洞穴,风水相吞吐,哐哐啷啷作响,转而笑语:“石钟之名原来如此,凡事还是要耳闻目睹才算啊。”如今,静坐亭中,闭目细听,仍然可以亲聆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之美妙声音。

  石钟山又是一座有着丰富文化遗存的档案馆。这里集中了大量的由历朝历代大家名流、文坛巨匠留下的诗词歌赋、金石铭文、长短楹联。它们看似散乱,实则本真,只要细心揣读,无不有跨越时空,望云卷云舒、看花开花落的感觉。先看碑刻和石刻,现存有二百多处,最早的可追至唐代魏征书四言书“遵王之义”。这其中,名家名篇者有之,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苏东坡的《石钟山记》;勒碑记功者有之,远如元代桑嘉依击退红巾军进复湖口,近如清末湘军曾国藩作昭忠祠记;只言片语抒怀咏景者有之,如“力挽狂澜”、“云根”、“旷怀”、“牺牲救国”、“金石为心”等等。石刻“江湖锁钥”更是写尽石钟风云。历史上石钟山为兵家必争之地,谁控制了石钟山,谁就占据了战争的主动权。从汉末周瑜练兵于鄱阳湖,到朱元璋与陈友谅之战、太平军与湘军之战,石钟山目睹了一幕幕惨烈的战争场景,也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再看楹联,更是数不胜数,几乎每一处建筑都有,其中昭忠祠更是达百余幅之多。这些楹联文字质朴,与建筑情景交融、相映生辉,更增添了石钟山的文化魅力和感染力。

  遍游全山,意犹未尽。石钟山一草一木一石都承载着厚厚的历史,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散文家、书画家、军事家、思想家争相驻足于此。特别是在苏东坡之前,陶渊明、谢灵运、郦道元、狄仁杰、孟浩然、李白、白居易、范仲淹等等,都曾登此感怀。看来,石钟山已远不止是东坡先生笔下山石多隙、水石相搏、常击钟鸣之声的石钟之山了。

  待站上山的最高处.顿觉天地寥廓。刚才还婉约动人的石钟山,这时像一位坚毅的勇士矗立在一片汪洋之上,脚下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苍茫浩渺;右手边是中国最大的江——长江,直泻千里。千百年来,湖水北去、大江东流,石钟山笑看大浪滔滔,水分两色,一切尽在掌控之下。远处匡庐秀色若隐若现,近处舟楫云集来往穿梭,傍晚时分更有霞光映水、渔舟唱晚。诗人看到此景,一定会无限感慨吐块垒;画家看到此景,一定会腕底烟霞流雅韵;军事家看到此景,一定会想到“岿然天堑,诚不可忽”;忠臣节士看到此景,一定会感喟泾渭分明,忠奸不能两立

  扼湖控江的石钟山,如此的自然天成,再加上人文造化,造就了这世上独一无二的“江湖奇峰”,中国不会有第二处,世界也不会有第二处。至此,人们也许明白石钟山吸引无数慕名者纷至沓来,不仅仅是东坡先生的一篇奇文,终究大家同东坡先生一样,都是大自然的朝圣者。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游记作文

  石钟山位于湖口县潘阳湖畔,这里风景优美怪石嶙峋历史悠久。

  我一下车就看见雄伟的石钟山门口挺立在眼前,我很想进去。我们旁边有一馆卖炒粉、炒菜的,我们去那里吃早饭……吃完早饭我们又走向石钟山门口我们拿好票给检票员阿姨她把我的票上面用打洞机打了一个洞然后把票还给我了让我们前行。

  我们进去后第一个看到的是苏轼的塑像是多么雄伟呀!下面还刻好多的字,我我住左边看了一下有公安局我向警察叔叔问好,向他敬礼,我们又踏起台阶,向二楼走去,我在二楼看见了一只鹿,很大的鹿,他是站起来的,在它旁边还有一只小鹿,他好像在看着自己的孩子吃她的奶奶,嘻嘻嘻骗你们的啦,他在那里看着,他妈妈,又往左边一看,发现有摄像头,还有一个人在那里使用天文镜看陈江和鄱阳湖的边界线,往右边一看,发现有个石头堡垒,我一进去就听见叮叮咚咚的声音,原来这个石头是可以敲响,太棒了,我也要试试。叮叮咚咚,我来试试,来弹奏一首乐曲,谁叫我天下无双,乾坤八卦又怎样?打不过我吧,没有办法吧。好了,我们继续上楼吧。第三楼我又往右边看了一下,我发现那里有个白色头发的老头,我想那里一看,原来他就是湖口人,你看应该是70~80岁的老头。他在那里敲着好听的音乐,他竟然比我弹得好听,哼,又向左边看了一下发现一个寺庙,我们进去一看,看见了一个和尚,什么鬼?他说让我姐姐来抽签,可以算是什么样的人!哇,我也想试试,小孩子是不行的,好坏。可惜啊,可惜啊,姐姐抽了一个下下签,我妈妈也试了一下,抽到了中平签,我爸爸又抽了一下,也是抽到了中平签,嗯,我旁边的姐姐也试了一下,她抽到了上上签。我的爸爸已经不耐烦了,他想下去,我们阻止了爸爸向他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格言,爸爸才安定了,我们又向前走,发现了一个观景台,我去一看,因为我有恐高症,妈呀,吓得我腿软了,我赶紧跑回石钟山里面,我又向上走了一层阶梯,发现了一个什么植物标本呀,休息室啊,用敲的东西来敲八音石呀?然后爸爸请求走,去坐船,我也梦寐以求,我们走出石钟山,向海湾发动,好不容易等到船来了我们穿好救生衣走向船的入口,走向二楼找个位子坐上。我在船上吃了橘子,和酸奶。过了好一段时间我都睡着了,当妈妈说船停岸了,我立刻跑下去,回到了大巴士上。

  今天真爽快呀,石钟山这是一个美丽观景的地方。

石钟山记默写

  《石钟山记》练习

  一、解释加黑词的含义。(218=36%)

  1.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博(对着)(振动)(击,拍)

  2.桴止响腾(声音)(传播)

  3.所在皆是也(这样)

  4.南声函胡(“含糊”)

  5.至莫夜月明(“暮”)

  6.而此独以钟名(唯独)(命名)

  7.舟行适临汝(乘船)(往,到……去)

  8.空中而多窍(中间是空的)

  9.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先前)(应和)(演奏)

  10.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大概)(但是)

  二、写出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26=52%)

  1、焉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语气助词,了,呢)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箜箜焉(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2、而

  余固笑而不信也(连词,表并列,又)

  扣而聆之(连词,表承接,就)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连词,表递进,更)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连词,表转折,但)

  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连词,表因果,因而,因此)

  徐而察之(连词,表修饰,地)

  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连词,表假设,如果)

  3、以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连词,表目的,来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用

  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

  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介词,把。以为:把它设为。

  4、之

  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代词,他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这,代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我”,代词

  石之铿然有声者。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5、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介词“被”

  为仲卿母所遣。介词“被”

  何辞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为击破沛公军。给,替。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因为。做,动词

  三、翻译。(35=15%)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古之人不余欺也!

  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4、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如果把钟磬放置在水中,即使大风浪不能使它发出声音,更何况石头呢

  5、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但是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子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游记作文

  闻名遐迩的石钟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湖口县,爸爸带着我开车穿过了繁华的新城区和喧闹的老城区,便来到了石钟山景区入口。

  一进入口,秀美的江南园林景象就映入了我的眼帘,刚才那种坐车之后的疲劳一下就没了,面带微笑的苏东坡先生在热情的欢迎我们的到来。

  走到里面就看到一个卖折扇的老爷爷,我看到了他在画好的扇子上写游客的名字和他们说自己的姓名,于是我也要老爷爷给我刻了一把扇子,回家我一定要好好珍藏它。

  石钟山山顶可远看庐山烟云,近看可以看到长江,这些景色都让我感觉很壮观,留恋忘返,最后我们坐船浏览了一望无际的长江。

石钟山记读后感

  《石钟山记》是苏轼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到石钟山亲临考察,得出郦道元、李渤关于“石钟山”的描写与现实不符,自己的怀疑得到证实的一个故事。得出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凡事不亲眼见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有或没有,可以吗?)的结论。

  的确如东坡先生所言,凡事不能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更多需要实际考察却判断真假。眼见为真,耳听为实。当然,主观猜测也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有了严谨的逻辑推敲,继而实地考察,才有实际的意义。否则如东坡所言:“渔工水师虽之而不能言。”另外,绝对是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东坡又言:“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连大地理学家郦道元都只能见血记载不能尽言;连唐代才子李渤也只能如此“浅陋”,更何况常人?大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不乏鬼神之事,难道事实的真相果真如此?难道是“太史公”所言我们就要全盘信之

  做人做事,实地考察实事求是是非常之重要的,连大学者苏东坡都要实地考察而辨真伪。而如今的血多学者却都只限于“书中寻真理”。清代学者顾炎武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陆游也有诗云:“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牛顿没有实地考察,被苹果掉下来而启示,能发现万有引力吗?如果达尔文不做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到处实地考察收集标本,能有进化论吗?如果哥伦布不寻求开辟新航线,能发现新大陆吗?故谨记东坡先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凡事都要持有一个怀疑的态度,才更容易更上一层楼,不是吗

石钟悠悠—石钟山游记

  “铛铛”——悠悠的石钟声依然响彻在我耳旁,我不由得想起那个令我流连忘返的仙境。

  石钟山,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是一座集山、水、石为一体的江南园林,山上建筑朴素典雅。此处为湖北、湖南、江西三省交界之地。登之其上,看长江涛涛,观鄱湖浩渺;泛舟于长江之上,嬉水于鄱湖之中。如此良辰美景,令苏轼亦为此倾倒,曾于月下泛舟,并为此倾倒,曾于月下泛舟,并为此题诗。今日终得有幸一见。

  还未踏入其中,便已隐约听到钟声从山上传来。这钟声果然名不虚传,婉转中含着沉重,沉重中似乎包涵着轻快,钟声果然不同凡响。我心想:远观便有所不同,近观必定大有所获。

  步入其中,用石板铺成的古道和两旁徐徐吹来的清风,便已让我醉了半分。我们快步来到了梅花厅的回行走廊。两旁的石壁上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历史名人,如:屈原,苏轼…这些伟大的诗人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接下来是报慈禅林。曲折的小径和池中的鱼儿让此处略显幽深,果真有一种“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感觉,石碑上的鲜红大字“莫杀俘虏”更是让我感觉到了佛家以慈悲为怀的博大精深。

  往石钟山西北面走,便来到了忠烈祠。此处又名昭忠祠。此处原油太平军驻山抗清兵营房堡垒。失败后,曾国藩、彭王麟等奏请迁旨谕,于咸丰八年在原基建文昭祠,奉祀楚军阵亡将士。曾、彭均有文纪其事。门前两根大柱上写着“祠重春秋,名垂竹帛,光照日月,气壮山河”,据说是彭王麟亲手所刻。

  接着我们来到了上渝亭。这是一座经过洗刷的建筑物,是乾隆年间由张作霖建立的,全亭质朴典雅,亭中立上渝碑,上有浮雕龙图案,因八角飞檐,所以又名八角亭。

  我们继续前行,行走时一股若有若无的奇香吸引了我。我抬头一看,原来到了浣香别院,此地果真名副其实,木头里散发着的香气让整座别院香气冲天。整座别院既具有强烈的东方特色,又有些欧洲的高贵典雅,两者融合的恰到好处,使它整体令人看起来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不仅如此,还有紫云廊、石钟缘、太平楼等等。但这些都不是可以用我贫瘠的文字可以表达出来的,只有你亲自去感受,去发现。听,远方传来了悠悠的石钟声。

《石钟山记》鉴赏

  本文一开始就提出人们对郦道元的说法的怀疑,以及自己对李渤的说法的怀疑。作者对古代两位名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并不轻信。

  刚好他有了一个实地观察的机会,他先问当地寺僧,寺僧的说法和演示跟李渤一样。苏轼仍不轻信,决心“莫夜”“乘小舟”实地考察。石钟山在鄱阳湖入长江的湖口的临江一面,地处偏僻,文中说“余方心动欲还”,“舟人大恐”。再加上风险浪恶,又是盛夏涨水季节,一叶扁舟夜航确是很危险的,所以“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而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是难能可贵的。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结论,不完全正确,但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第三段提出结论,也就是本文的中心:“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话无疑是正确的。

  虽然后人有了新的看法,认为石钟山是因山形像覆钟而得名的,今人经考察又认为石钟山是因“形”和“声”两方面而得名的。苏轼的说法不完全正确。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的。二。石钟山简介和历代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三种说法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入长江之处,属江西湖口。由中石炭系的石灰岩构成。有上下两座山,南边一座滨临鄱阳湖的叫上钟山,面积约0.34平方公里,北边一座滨临长江的叫下钟山,面积约0。2平方公里。两山海拔都只有70米上下,相对高度50~55米。两山相距不到一公里。石钟山虽然并不高大,但因位于鄱阳湖入长江处,交通方便,而且波光山色,风景幽美,所以历来成为旅游胜地。

  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古人有三说。

  1、风水声如钟。由于山体是石灰岩构成,在各种水的冲刷溶蚀下,山的下部临水处的表面形成许多缝隙洞穴,当水位处在一定高度,又有适当的风力和相应的风向时,缝隙洞穴就会“与风水相吞吐”,发出敲钟一样的声音。北魏郦道元和北宋苏轼就是持这种因风水声而得名的说法。但这种声音需要水位、风力、风向诸条件都合适才会发生,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听到的。

  2、石声如钟。山石,特别是溶洞地区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用槌敲打,是会发音的。所谓“南声函胡”是没有形成岩溶洞穴的岩石发出的声音,“北音清越”是洞穴发音的岩石,或碳酸盐再沉淀时形成的形态奇特的岩石敲击时发出的声音。唐代李渤就持这种因石声得名的说法,近人也有支持这种说法的。

  3、山形如钟。石钟山下部山体,由于地下水和江湖水的冲刷溶蚀,形成溶洞。《石钟山志》记载:“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明、清时就有人持这种以形得名的说法了。不过江湖水位的季节变化和年变化比较大,高低相差达十几米,只有水位非常低时,人们才能进入洞内,从内部领略“覆钟”的形象。

2019石钟山记(第二课时)语文

  一.背诵复习第一段。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一)补充注释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到,往2.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赴任,就职

  3.余固笑而不信也固:姑且4.森然欲搏人森然:阴森森的样子

  5.微波入焉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洞和缝里面

  6.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涵淡:水波动荡

  7.因笑谓迈曰因:于是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和用法

  1.因

  A因得关所谓石钟者

  B因笑谓迈曰

  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事出有因

  2.焉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D语焉不详

  E且焉置土石

  3.固

  A余固笑而不信也

  B固已怪之矣

  C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D自以为关中之地,崤函之固

  E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相

  A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B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C则将焉用彼相矣

  D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E苏秦合纵,为六国之相

  F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三)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4.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四)辨析写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而大声发于水上

  2.空中而多窍

  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五)朗读第二段,并通译全段

  三.分析第二段

  1.作者参观石钟山的缘由是什么

  答: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得兴尉。

  2.作者是怎样才有了独到发现的

  答:深夜泛舟江面。

  3.作者的独到发现是什么

  答:石钟山得名是因为风水进出石洞缝穴发出的声音与钟声相似。

  4.本段写了作者的两次笑,你能说说他当时的心理吗?(讨论)

  四.分析理解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而臆断其有无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

  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大概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终:总

  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敲

  5.自以为得其实实:事情能够的真相

  6.盖叹郦元之简盖:表原因、目的

  (二)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含义

  1.实

  A自以为得其实

  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D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绝

  1.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2.噌吰如钟鼓不绝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事不目见耳闻

  2.而言之不详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4.自以为得其实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2.余固笑而不信也

  3.至莫夜月明

  4.汝识之乎

  5.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6.及雠仇已灭,天下已定

  7.长乐王回深父

  8.暴秦之欲无厌

  (五)分析赏读

  1.郦道元、李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陈说有何不同

  答:郦道元认为是水石相击产生的声音像钟而得名;李渤认为是山石敲击发出的声音像钟而得名;苏轼认为是风水进出洞穴发出的声音像钟得名。

  2.本段在评说中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议论

  答:类比和对比的方法。

  3.此世所以不传也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此和陋者具体指什么

  答:此指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陋者指李渤一类人。

  4.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实地考察。

  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翻译背诵全文。

  六.教学后记:

  附:板书设计

游石钟山记

  暑假的一天,我有幸跟谢忠惠校长的“仁者”游学团去九江游学,真正体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谛。

  出发前,虽然把苏轼的《石钟山记》这篇文章通读了一遍,还做了注音标注,但对我来说,这篇文章还是有些晦涩难懂。

  在去往九江石钟山的车上,谢校长给大家讲述了《石钟山记》的大概意思,我还是懵懵懂懂的。到了石钟山,在当地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石钟山探秘之旅。

  石钟山被称为“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它傲然屹立于长江之岸,鄱阳湖之滨,风景雄奇秀丽。步入其中,曲折的小径和幽深的走廊让此有一种“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感觉。晨钟暮鼓,敲响那口大钟,袅袅的钟声回荡在石钟山,仿佛敲到人的心里面。那块轻轻敲击就有回声的大石头让我们感觉很神奇,大家争先恐后地去敲击,然后耳朵紧紧贴在上面听回音。绕行在石钟山,从“江天一览亭”向远处望去,鄱阳湖水万川归一,蜂拥而出,长江浩荡而来,一泻千里。

  下山乘上大船,游行在长江、鄱阳湖的汇合处,一眼看去,水线分明,江水浑浊,湖水碧清,以截然不同的水色“划”出了一条奇妙的界线,真的是“江湖两色”的奇景。当大船驶过石钟山脚下时,我看见石钟山下有很多的石洞,不时有江水涌入众多的石洞中,通向深深的远处……这就是山石多隙,水石相搏,击出如钟鸣之声的原因。

  回到家,再一次品读苏轼的《石钟山记》,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游石钟山,我真的收获到了。

石钟山记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翻译:(被敲击时)铿锵作响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2)、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翻译: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凡事不亲眼见到亲耳听到,却主观臆测去推断它的有无,可以吗

  (3)、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翻译: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更何况是石头呢

  4、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翻译: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的不详细。

  5、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翻译:可是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缘故。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海的女儿童话故事

我是大班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