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再认识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分数的魅力作文

  无可否认,分数对学生有着不同凡响的魅力。我们日以继夜的念书为的只是能在下一次考试中取得高分数的成绩。以为高分,我们得到老师同学们青睐的目光,得到爸爸妈妈欣慰的笑容,但却牺牲了玩的时间,也忘记了自己曾心爱的书法、篮球。

  常常听到爸爸妈妈们心痛地说“现在的孩子念书太辛苦了”,可他们仍到处为我们打听最好的补习老师。以为他们深信:只有加码,才能的高分;也只有得高分,才能迈进名牌初中、高中和大学的门槛。

  虽然学习辛苦,我们却打下了最坚实的根基。只是,为此我们牺牲了兴趣,放弃了爱好,也失去了许多在课余兴趣爱好中才可以发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的机会。

  考试中的童年

  从我迈进校门的那一天,也就是进入了漫长的苦学历程。

  没完没了、永无止境的考试,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压得学生、家长和老师们都喘不过气来,我自认为是一个刻苦的学生,但也保证不了每次动考好成绩。每当考糊的时候,我回家时的脚步总是沉甸甸的。我不知怎样面对父母,不知在我的考卷上签字是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头胀胀的,昏昏沉沉。天上似乎有一块乌云向我压过来。

  考试,哪天才是尽头!

  至今,每当我想起那一段为了考试不休不眠的日子,还会有微微颤粟的感觉。少玩点,少睡点,倒还是小事,最令人难过的是每次我呕心沥血的努力和考试成绩总是不成正比。越过成绩好的人,学习越吃力,自信心也被日以继夜的学习和不理想的成绩单磨的光光的。在无尽的考试压力下,我和许许多多的同学一样,度过了本来属于欢笑和玩乐的童年。

分数的再认识

分数的魅力

  记得小学时,我考试常拿满分,妈妈每次都会给我吃我最喜欢的炸薯条和酒心巧克力。那时,我是多么的快乐,多么的幸福啊!然而,人生中不可能只有好的没有坏的。后来,由于我的不努力,结果成绩下降了,从原先的第一名退到了十几名。每次考试时,迎接我的不再是那幸运的100分,而是80,90多分。正因如此,妈妈把我的成绩抓紧了,老师老是要我转移精力认真学习。我知道老师,妈妈对我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他们想让我的好成绩能够保持下去。可是,分数固然好,但是谁又能保证它会再次丢失呢

  有人对“分数”的信度无限膨胀,他们坚持认为“分数决定一切”。有了好的分数,便有好的学位;有了好的学位,就有好的前途;有了好的前途,就有好的一生。相反的,他们认为如果分数低,那么该人的品格,毫无疑问,一定是非常差的;而人的品格差的话,那么他一生将没有幸福可言。

  但,人们到底是否想过:分数只能检测出成绩的高低,但却不能保证该生人品得好坏啊!难道人品是由分数来主宰的吗

  其实,分数的魅力并不是人所想象的那么巨大,因为人的素质决定人的价值,人的品格决定人的一生!

小学生作文:分数能决定一切吗?

  ——读《妈妈 分数 我》有感

  今天,我从报刊上看到一篇题为《妈妈 分数 我》文章后,心里十分难过:现在的父母怎么啦?望子成龙的心情为什么那么过分?难道只有分数才能决定一切吗

  这篇短文讲述一个关于“我”考试的故事:虽然“我”是爸妈的掌上明珠,但当“我”考试成绩差时,妈妈就会很生气,甚至会打“我”。当“我“考100分时,妈妈的脸就会

  荡漾出喜悦的笑容,有时竟很殷切,使“我”觉得妈妈和“我“再也不是母子关系了。

  看了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以前学校的一个同学家长和“我”有相同的经历。上学期期末考试,我的同学只考了89分,他把试卷拿回家后,妈妈看了脸色气得发青,张口就骂:

  “考这样的成绩,你对得起谁?饭叫你白吃了!”说着,伸手把我的同学推倒在地。我的同学自知理亏,不敢作声,也不敢哭,小心地从地上爬起来。这名同学也是我的好朋友,

  是他事后告诉我的,我当时十分气愤。

  虽然天下的父母心都是一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次次都考个好成绩,将来上个好学校,为家庭争光、为自己争气,成为父母骄傲、老师自豪、同学赞扬的人。这种

  想法是好的,但作法不可取,不能拿一种孩子不能接受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孩子的痛苦上。

  同时,我也想问这两个妈妈一句:难道母子之间除了分数没有亲情吗?难道考高分是孩子的唯一出路

谨慎看待分数

  孟子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任何事物都有优劣之分,此乃常理《论语》亦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只有客观对待才能齐”与“自省”。对于人们习惯的分数衡量,显而易见的忽略了事物的差异性,未能做到“客观”。

  教育行业的“分数”是最直白的标准,330和370,孰优孰劣一眼就能知晓,学生们也能从“分数”上明白自己的长与短,做到“思齐自省明白自己的目标。“分数”在教育行业大获成功,无可置疑,毕竟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只有像“分数”这样的硬指标,才能保证公平公正。然而,人们在目睹“分数”在教育上的成功后,纷纷将其转嫁到其它行业,期盼能再次见证奇迹,如各类综艺节目上的“打分”,各类APP上对商家的星级评价,这些固然能起到一点衡量的作用,但更多的细节却在“分数”的映衬下被忽略不计。各个节目有各自的特点,或搞笑,或发人深省,商家擅长的口味有别,或辣,或甜。受众不同,又如何能将其归冫干家家几个数字呢

  人们对“分数”的热爱,正是因为事物的差异性。每一事物都有其特点,难以比较,自然就不能分出优劣,但人们需要一个标准来筛选出“优秀”的事物,于是“分数”就应运而生。不得不说初衷很好,但实际应用之后,“分数”的重要性被无限放大,以至于人们追求“分数”到了狂热的地步。令人捧腹大笑的搞笑小品,因为没有哲理性,想“加分”,于是插进了一个哲理故事;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因为不够趣味想“加分”,于是安排了一个搞笑环节。如此一来,注重“分数”,却失去了事物的本质,忽略差异,岂不是舍本逐末,买椟还珠

  “分数”虽好,却也不是所有都适用的,细化标准,精准评定,才是我们需要的。娱乐节目,只要它能逗乐观众,让观众身心放松,那它就是一个好节目,就是“优秀”的;哲理故事,只要它能揭示社会本质,给人启迪,那它就是“优秀”的故事。事物各有特点,为其制定不同的、合适的标准,精细地评价,才是客观的评价。正如最近出现的“标签”,根据不同需要,准确地反映了各个特点,既有评级,又能使人们精确地了解事物本身,而不同于“分数”的味概况,这才是我们缺乏的标准。有了这样的标准,人们也能更好的“思齐”与“自省“

  分数”作为划时代的产物,在广泛运用的同时,也如新生的幼儿一般,需要搀……

分数的认识说课课件

  一、 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本课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它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教材所呈现的内容,不仅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安排了“分一分、折一折、比一比三个活动”。意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观察思考中学习、体验、感受数学。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地位、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学生情况的思考,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 在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猜一猜一系列活动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和比较大小。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和比较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三、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三张

  2、学具:不同形状的手工制、彩笔、尺子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四个环节完成:(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三)学以致用,解决问题;(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小朋友喜欢的动画片人物喜羊羊创设一个分东西的情景:

  (1)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只羊分几个

  (2)有2个草莓,平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只羊分几个

  这两个问题,学生很自然的用2、1等整数来描述分的结果,这时我出示第三个问题:1个月饼,平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只羊分几个?学生会说每只羊分半个,“半个”还能像刚才那样用整数来表示吗?那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这个问题成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矛盾产生的创生点,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揭示本节课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分数——认识几分之一(板书)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1、认识

  (1)电脑演示,初步认识:

  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的过程。指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用数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写作1/2。(板书:二分之一 1/2 )

  接着引导学生明白:中间短短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的“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分数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让学生借助月饼图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1/2的,剩下的那一份是这个月饼的1/2吗?明白平均分成的两份中,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2)动手操作,促进内化:

  ①让学生动手用各种图形来表示出1/2,体验不同折法。

  ②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1/2所表示的意义,特别要讲清是谁的1/2。并启发思考: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 来表示,那是为什么?理解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③展示没有平均分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这些反例来突出“平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形成有意义的建构。

  这一环节着眼一个“动”字, 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地从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 的表象,建构1/2 的意义,使学生对数的认识由整数扩展到了1/2,也为后面学习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认识几分之一

  (1)猜想:分数是否只有1/2这一个呢?除了能折出这些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们的几分之一呢?(板书:1/3 、1/4 、1/5 ……)

  (2)探究:让学生利用纸片等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请部分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相应的分数下面,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这一极具探究空间的开放性活动,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做分数”和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新的几分之一,对分数的认识也由1/2扩展到了几分之一。

  (3)举例: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几分之一。

  指出:像1/2、1/3 、1/4 、1/5……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3、比较分数的大小

  通过把同样长的绳子反复对折,再比较其中的一份。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使学生体会和感悟: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同一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每一份就越少,完善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练习按照基础——提高——拓展分成了三个层次,意在能让学生更好的巩固新知,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拓展,做到有趣、有益、有层、有度。

  1、基本练习:

  (1)说出红色小正方形在下图中分别用哪个数表示:

  学生回答后,追问:为什么同样的一个正方形却用不同的数来表示?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2)下列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正确吗?正确的画√,不正确的画×。

  2、提高练习:设计了一道喜羊羊分西瓜的小故事:三个同样大的西瓜,逐个平均分成2份、3份、4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拓展练习:看主题图,在图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分数表示?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和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最后选取图中的一个多边形问学生:图中涂色部分还能用分数表示吗?这一问题无疑会与学生刚刚建立的新知产生矛盾,在学生的争执中,教师抛出答案:不能用几分之一表示,但可以用几分之几表示,这将是我们后面要继续学习的内容。这个练习力图渗透分数由几分之一到几分之几的扩展。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通过回顾、交流,对情感态度、学习方式等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五、教学建议:

  1、在教学二分之一的意义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说说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

  2、学生在用纸折1/4时,老师应让学生说说怎样折来显示

谈谈分数

  好久没有发表文章了,偶有兴致便想谈谈学生关心的分数。分数是什么东西?且听我慢慢和你说。

  说实话我这几天就是为忙分数,为了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忙了半个多月,忙到最后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忙出了一个什么名堂,到是提心吊胆的混了半个多月。也不是说什么收获也没有,道是培养了我遇事不惊的心理态度。但是我就纳闷了,中国的教育方针难道是培养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吗?对此我十分不解,也懒得去解。因为小孩子永远不会理解大人,反过来大人永远不会理解小孩。自从我上小学以来,我的大部时间就和分数形影不离,虽说日久生情吧。我和这老兄生活这么多年了也不认识它,我真可谓悲哀啊

  。时间随着箭瞬间流逝,转眼又是一个学期末,老师要杀人,学生要自杀。总之学校蔓延着紧张的气氛我也被这气氛所熏陶,但我不想自杀且又不想被杀所以我就只能讨好分数,拿起书拼命的看,拿起题拼命的做,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孩子暂时性休克。其实也没人逼他,心甘情愿。其实内心心极极其的不甘情极其的不愿。但他为什么要这么辛苦?为了分数呗,中国人都知道。分数乃虚物,乃人们自己发明的东西。但人们对这个东西乐此不疲的追求着。为了这个无形的东西人们激动过。悲伤过。绝望过。愤怒过……

  就像演电视一样一遍又一遍出现在这大千世界中。最郁闷的是这虚物在关键的时候只有一次机会,小心还好,一不小心你就完了。即使你有一身的才华一不小心你就和要饭的没有什么区别了。即使你是一个读书的工具什么事情都不会做只要和分数哥俩好你就会成为人上人,这又让我多少有些不解,曾经有一个有趣的美国人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北京一所重点学校的一个重点班的60个学生做了一个匿名调查问题是:分数和能力你愿意得到什么(二选一)。调查结果一出来有55个孩子愿意得到分数,只有五人学生愿意得到成绩。又此可见中国学生对分数的无限向往之情和对能力的不屑一顾。而到了美国全校500人有480希望得到能力,只有不到20人希望得到分数。如此大的差别似乎也预示着中国和美国的未来……

学习认识分数

  “扣你分,加三分。”“好,大家都坐得很棒,今天我们来学习分数。”

  我先来介绍一下数学老师:数学老师是一个很帅气的老师,对我们的要求不严格,但也不会是要求很松的那种。但是,他们还是更喜欢英语老师,我却喜欢数学老师。

  数学课开始了,我们的老师瞪着大眼睛,鼻梁上的近视镜都差点儿掉下来了。他喊着:“**组怎么这么差,组长站起来!!!!!**组,表现得比上次好,加3分。”

  “我们今天来学习:分数!”老师大声喊道。数学老师先打开电脑,把U盘方进去,然后说:“谁知道分数是什么意思吗?”我们没有人举手。老师说让他自己来说吧。老师说:“分数是由分母、分数线、分子构成的,分母是所有东西的总和,分子是一个物体,分母是分子的多少倍,……”哎,我也说不清楚了。老师问了万斐然:“这里有几个苹果?”万斐然说:“切,垃圾,小菜一碟!”老师说:“出去!”万斐然吭了几声,便出去了。

  数学课就这样结束了。

2016年作文正确看待分数

  分数是考试量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分数不是应试教育的专利,素质教育同样离不了分数。

  只有把考试成绩量化为分数,才能进行精确的纵向和横向比较。材料中出现了4个分数。第一幅图,A同学考了100分,满分,当然应该奖励;B同学考了55分,还没有及格,当然应该惩罚。至于用巴掌来惩罚合不合适,另作讨论。第二幅图,A同学考了98分,丢了2分,比上次退步了,当然应该受到惩罚;B同学考了61分,比上次增长了6分,及格了,当然应该奖励。

  就第二幅图而言,跟自己纵向比较,A退步了,不惩罚不足以使其警醒;B进步了,适当的奖励可以促使其继续努力。那么横向比较呢?A考了98分,B考了61分,A的优势还是相当明显的。如果只有两个同学,A是第一名,B是第二名,B得了“进步奖”,A也要得“优胜奖”的。

  正确看待分数,除了要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综合比较,还要看得分的经验和失分的教训。第一次A得了100分,是因自己知识掌握得牢固,还是因为碰巧这些题目自己都会?如果是前者,得到奖励可以心安理得;如果是后果,得满分也仅仅是因为侥幸,便没有什么好得意的。

  第二次A得了98分,那2分是怎么丢的?是因为粗心大意,没看清要求?还是因为知识点没有复习到?如果是粗心大意,一定要严厉批评,这个毛病一定要改,什么时候都不能再犯。如果是没有复习到,那要追问为什么没有复习到?一定要找出原因,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

  正确看待分数,要了解分数作为量化指标的必要性,也要认清分数的局限性。评价一个学生,分数是重要的参考指标,但是不能唯分数,不能以分数下定论。A学生,学习成绩非常好,不是考100就是考98,永远是班里的第一名,因此他变得骄傲,看不起班上其他同学,对其他同学的求教爱答不理,也从不参加班级的任何活动,你能把“三好学生”的荣誉给他

  B学生,虽然考试成绩暂时落后,但是他一直在努力,进步是非常明显的。他身体好,经常代表班级参加各种体育比赛,更重要的是他品德好,有求必应,热心助人,很受小伙伴们的欢迎,连年当选班干部,“三好学生”的荣誉是不是更应该考虑给他

  正确看待分数,要认清其必要性和局限性,分析它背后的原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2018年秋季,河北省将实施新一轮高考改革,其亮点之一便是由过去只依据统一高考分数录取,变为“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依据什么?依据考试分数,但是不唯分数,要“参考”综合素质评价。

我对分数的看法作文

  考考 老师的法宝 , 分分 学生的命根”。现在,老师评价学生重视的是分数,而不是能力,高分低能的学生受到同学们、父母的赞扬,低分高能的学生受到同学们、家长歧视。

  我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我属于中分高能的同学,没有受到歧视,更多的受到同学们的赞扬,因为我利用我的课外知识来帮助他们,父母采取的是美国的教育方法,没有对分数要求太高。虽然我只是一个小学生,但我要提醒老师一句:学习要靠分数,更要靠知识与能力。

  考试是同学们最讨厌的事了,别以为现在测验只是偶尔,其实是门门考,节节考。有许多小学生的题连大学生都做不出来。并且期末、中考前的复习题题量大到你写到手写不下去、难到想到脑子破了也没想出来。每次小测验来得很突然,使得许多同学措手不及。再加上陵水的教学基础、质量比较差,“考试”能使我们——一群活泼的小学生茁壮成长吗

  我希望学校和老师,除了用考试来考察我们能力,也想点别的方式来考察我们的能力。

数学日记:分数的初步认识

  XX年11月14日 星期日 天气:晴

  今天,我们一家去龙港的肯德基去吃全家套餐。

  到了那儿,人一直挤着,我们好不容易点好菜,就找到位子坐下。菜来了,是一桶大套餐。里面有12个鸡腿,我想:怎么平均分呢?这时,我想起除法12÷3=4。我们每人四个鸡腿,我后来又吃了老妈的1个鸡腿,阿姨的2个鸡腿,阿姨说:“这总不能白吃,我问你,你吃了几分之几?你再吃几份就全吃了?“我想了想,回答:“我吃了7/12,再吃5/12就全吃了。”幸好,我学了分数的知识,可以正确回答问题了.

  (二)

  今天,妈妈给了我10元钱去超市买东西。我买了一串鞭炮用了钱的2/10,又买了棒棒糖四根用了钱的1/10,还买了7个汽球,用了钱的2/10,最后买了一把梳子,用了钱的4/10,一共用了2/10+1/10+2/10+4/10=9/10。还剩下一元钱只好还给妈妈了。

  到家后,妈妈吃了棒棒糖的1/4,爸爸吃了棒棒糖的1/4, 我吃了棒棒糖的1/4,还剩下一根,我送给了隔壁的小强哥哥吃。(作者:肖恩玲)

  (三)

  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分数。分数有分子、分母和分数线,比如:1/3,3是分母,1是分子,中间一横是分数线。

  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分数,比如:一本书有三十页,每一页是一本书的1/30。分数还可以用来加减呢!比如:二分之一加二分之一等于二分之二,也就是1。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一个饼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这个饼的1/2,再把这两份拼起来,就是有2个1/2,刚好是一个饼。分数在加减时,如果分母都是一样的,就不管分母,把分子相加就可以了。而2/2的分子和分母都一样,就是1了。

  我还学会了比分数的大小,老师教了我们口诀:分子相同比分母,分母大的分数小,分母小的分数大;分母相同比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小的分数小。

  老师还提醒我们,写分数时,一般先写分数线,表示平均分的意思,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成长需要挫折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