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的墙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拆掉思维里的墙

  看完古典老师的作品——《拆掉思维里的墙》,我很受感触。我认为古典老师正是这个时代中为数不多的独立思考者。任何困于现状无法突破或者试图追求更大成功的人,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它将有助你改变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推倒束缚自我的思维之墙,就会发现改变命运的钥匙。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深知一种好的思维方式是如此的重要。记得小时候,因为父母为我提供上学的机会,我才能够有机会学习知识。然后进入初中,但我不知道这样一直学习意味着什么。后来,我又进入高中,因为只有通过高中三年以后的高考,才可以进入大学,所以我拼命地学习。可是即使进入大学,以后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也许以前是父母在引导我前行,所以我的思维处于被动状态。但现在,作为成年人,我必须要锻炼自己,让自己拆掉思维里的墙,从而不断超越自己!

  古典老师在这本书里谈到很多方面的问题。譬如:买房、爱情、工作、如何提升安全感以及如何才能成功等等。通过阅读,我产生好多对自身现状及未来的思考。或许会有一些担忧——对未来的担忧,但我也会克服它们,自信、快乐地生活下去。

  正如俞敏洪对此书的评价:让我们的生命有自己的价值。诚然,既然上帝赐予我们生命,我们为何不珍惜?我们应当珍惜每一秒钟,换一种思考方式,努力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样你才会对生活充满无限的渴望与期待……

拆掉思维的墙

拆掉思维里的墙四年级作文

  今年,步入冬季,一连数日意想不到的速客前来报到,有使得一夜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瑞雪,做客好久,礼物好重;更有让人忧伤凄美的大雾霾,你见,或者不见,我都在雾霾里,又悲又喜;它们最最不作美的事就是阻碍了孩子们出去撒欢撒野,尽情奔跑,一连数日,学生们的课间活动区域就被牢牢的锁在教室内外那片狭小的间隙里。

  盼望中,冬日暖阳还是款款而来。

  加之,学校校区小,学生人数多,冬季课间户外活动就是让孩子在操场上伴随音乐O型跑步,我和任老师是隔周轮流看孩子们的课间操活动,为了使O型跑步形式整齐有序,一般就是两头各站一个学生,其余的学生绕着他跑过去,之前我看操时,就按部就班的听从体育老师的安排,每天找两个孩子各站两头,这两个学生的选择,有时是一人一天轮流站,有时是身体不宜剧烈运动的学生站,有时我也站在那里;时常我就为不能参与跑步的孩子纠结,他们在寒风中,哆哆嗦嗦的站着,可是为了秩序还得如此。

  然而,任老师对这两个人的选择方法,让我佩服和敬仰。她没有找实实在在的两个学生站在那里,而是 “目中无人,心中有人”那两个‘信念的人’永久的矗立在两头,的确,孩子经过任老师一周“新理念”的实践训练,做的很好,很棒!该我看操时,起初,不知政策有变,我还拉两位学生站在那里,学生很不情愿地站在那里,我看态势不对,就问他为什么不想站?他说,任老师说“目中无人,心中有人”就可以不用站了,我还耿耿于怀她的做法,远远的观察,悄悄的拍照,嘿,没想到孩子做得那么好,那么棒!

  看着,想着,赞叹着,佩服着…….

  带着敬仰的心,前去找任老师,答谢她的宝贝秘籍,也询问她怎么想的此妙招?她说因为时时纠结:在寒风中,为了秩序总得找两位孩子站那里,不能跑步,冻得哆哆嗦嗦的,看着都可怜、心疼。这样‘不用人’站那里了,‘用信念’,老师、孩子也不用作难了,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尽情的跑步了,尽情的比赛谁跑得好了!

  兜着满满的赞叹归来,任老师真是用心又有心,急孩子之所急,想孩子之所想,能找到人人满意的好方法。

  任老师的奇妙处,精彩点,让我想起一本书----《拆掉思维的墙》,我们常人往往会被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束缚着、影响着,处理问题往往会像驴子拉磨,僵死到那里,跳不出定式思维的漩涡,《拆掉思维的墙》里面就讲到,我们人的思维模式不应固定不变,要经常随事物环境的变换而变化,客观事物的存在不因我们的需求而改变,只有人的心智模式改变了,才会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这本书告诉我们要敢于拆掉思维的墙,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方式去行动、换个心情去感悟,就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精彩。殊不知,任老师已是实践在路上的人啦!

  也许不知,但就在那里,人生的许多困惑背后,不就是因为有一堵阻碍我们发展变化的墙,堆积了一些无奈,一些抱怨,永远背负着痛而生活着;只有意识到这堵墙在干扰我们,只有敢于拆掉思维的墙,才会对同样的事情寻觅到解决方法,而且是全新的方法。快乐生活、快乐人生才会继续!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书中观点新颖,引人深思。任何困于现状无法突破者试图追求更大成功的人,都应读一下这本书。特别是初入职场、面临选择、初入社会的人群,它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思考,纠正我们的三观。

  当然,这本书与《经济学》不一样,经济学的内容大多都是毋庸置疑的,说什么就是什么。而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供我们学习、思考,我们得用辩证的态度去阅读。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勿为功名累,命运多坦途,发展多角度,幸福多维度。

  以前我的目标是:努力挣钱,成为有钱人。看完这本书,使我意识到:追求金钱,并不是我最终想要的,一个富豪的孤独生活可能不是我想要的,而且,以我现在的知识、财力、能力,想追求富裕的生活,需要我非常地努力和幸运,可能还要放弃很多东西,比如亲情、爱情、友情等。

  人们想要的应该是终身幸福的最大化。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不需要那么多钱,只要能达到不为钱而烦恼就足够了。

  现在的阶段,努力很重要,但偶尔歇一歇、享受当下生活也挺不错的。除了事业金钱,整个家庭的和睦、父母的健康、一段难以忘怀的爱情也很重要。

  钱能给人带来幸福,但钱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也会逐渐给人带来负面感受,也是经济学说的边际收益递减定律,而我们要努力做一个边际平衡的高手。

  事业与家庭之间要保持平衡。只管挣钱,不管家庭会让人逐渐迷失自我;只顾家,没有事业心,也会使人一事无成。重心往哪边倒都是不对的,其中的界限需要每个人不断摸索、不断尝试。

  学习和娱乐之间也要保持平衡。只懂学习,不懂放松是不可取的,会变成一个书呆子;而只懂放松、娱乐、打游戏也会荒废一个人,使人丧失斗志。要学就认认真真地学,要玩也得努力玩出花来。

  同样的道理,消费与投资之间也要保持平衡。只消费不投资是穷人,只投资不消费是为富不仁。严格来说,消费和投资其实没有区别,今天的消费是为了更好的明天所做的投资。

  这本书纠正了我往金钱倾斜的观念。使我的目标重新回到了:追求终身幸福收益的最大化。面对终身幸福效益的最大化,我已经找到了一个大概的轮廓。那么,你呢

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

  最初知道古典老师是因为新东方有一门课程叫古典词汇,无意中发现,他还写了这样一本书。大多数的新东方老师写的都是关于外语、就业方面的书籍,而古典老师写了这样一本集心理学、人生哲学和职业规划方面的书。百度百科里对这本书的简介是“人生开窍手册”,就让我们来看看古典老师是怎么拆掉思维里的墙,让人生开窍的。

  书中通过对小故事和案例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自身感受,剖析出了思维里的墙对人的限制。书中引用了《超长思维的力量》中的一个小故事:4分钟跑一英里。在1954年以前,从没有人能在4分钟内跑完一英里。因此,人们认为在4分钟内跑完一英里超出了人类的体力极限,是不可能完成的事。1954年5月,班尼斯特在牛津的跑道上突破了这一极限,用3分59。4秒的成绩跑完了一英里。在接下来的3年内,又有17名选手打破了这个记录。为什么在1954年,“人类不可能4分钟跑一英里”的思维模式被彻底的打破了呢?班尼斯特是如何拆掉自己的思维障碍的?首先,他确信在4分钟内跑一英里是可以做到的。其次,他采用科学的方法看待训练。在训练中,当赛跑成绩停留在61秒停滞不前时,他能够意识到自己心智模式的障碍。出去旅行和攀岩,换了个框框,回来后他的成绩突破了60秒。所以说,真正限制我们的,是我们思维里面看不见的墙。有很多事情,人们认为不可能,却在一些人身上奇迹般地发生了。我们应该做的是寻找到内心世界中可以突破的地方去突破,不能突破的去接纳。

  古典老师对于成功学的看法与市面上成功学书籍所倡导的想法截然不同。他认为:成功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成功学不能学。坚持不一定会成功。书中列举了:释迦牟尼放弃王位,坚持了智慧;鲁迅弃医从文,坚持了救国;李开复放弃了法学,坚持做了最好的自己。他们都放弃了不适合自己的东西,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坚持不等于成功,坚持只是成功的必要工具之一,放弃也是成功的必要工具。很多成功学著作都说,模仿成功者就能成功。当你开始实践时,就会发现很多东西是无法模仿的。马云老师说过这样的话:很多时候少听成功专家讲的话。所有的创业者多花点时间学习别人是怎么失败的,因为成功的原因有千千万万,失败的原因就一两个点。所以我的建议就是少听成功学讲座,真正的成功学是用心感受的。有一天你就是成功者,你讲任何话都是对的。

  通过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有些时候人们常常被思维的墙挤在狭小的胡同里面,找不到出口。如果这时候我们能够停下来思考,打破思维的局限,离开别人设定好的道路,另辟蹊径,就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留下自己独有的痕迹,也算是给后人留下一些启示。

哲理励志书籍推荐《拆掉思维里的墙》

  本书全面分析世界著名管理学家的经典理论和全球知名企业总裁的制胜经验,告诉我们新时代需要新思维,我们不要被那些条条框框所限定,这个世界已经有太多的理论了,那些经典的定律确实产生了非凡的影响,但是在当下的中国,它们似乎水土不服,为此,我们如何拆掉思维里的墙,如何更高效地生存,就是本书所带给你的。

  内容简介

  1、新一代人生设计大师古典倾情打造“人生开窍手册”:心理学+职业规划+人生哲学。

  你是否缺少安全感?你会经常觉得累吗?结婚一定要买房吗?坚持一定会成功吗?努力一定有结果?只有有钱才能够幸福?老板可以掌控吗?小人物就无法对抗不公平吗?你对如今的生活不满意,但却因为父母、老婆或者孩子不得不这样过下去吗?每天都在混日子,却幻想有一天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就一定会全心投入?……如果有一个回答是“YES”,那么这本书就是你想要的。

  也许,连我们自己也不曾认识到,那些困惑背后,往往藏着一堵堵思维里的墙,阻碍着我们,把我们与美好的生活隔开了。拆掉思维里的那些墙,你就可以获得成功、快乐、自信和幸福。从“IMPOSSIBLE”到“I’M POSSIBLE”,只须一点改变,你的人生也许就此大不相同。

  2、这是一本融合了心理学和职业规划为一体的书,也许你会觉得它深奥,也许你会觉得它无趣,也许你会觉得它功利,但在你翻开书页的那时起,你会将预定的假设全部推翻。

  作者古典继承了当年在新东方当老师的幽默口才,把心理学的知识讲得深入浅出、绘声绘色。而在这个讲求个性张扬的年代,古典的职业规划建议,则更希望打破每个人头脑里预设的层层障碍,找出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特长,成长为自己本来的样子。

  也许,我们自己都不曾认识到,我们为自己构建了一个世界,然后又反复强化,最终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就是我们构建的那样。

  你有没有看到身边一些人好像总是戴着天使的光环,一切都那么的顺利,而另一些人仿佛天生晦气,喝凉水都塞牙?实际上,这些差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思维模式。在今天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我们最大的危险不是外界的压力与竞争,而是我们内心的模式,这些模式决定我们看到些什么,感到些什么,如何思考以及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人和人的真正不同不在手上,而在脑子里面。有很多课程教你如何找工作,如何求职,如何减压……这些技术的确很有用,但是大师可以打破所有的规则,因为他们了解内心的运作。

  点评

  在这本有趣而内容丰富的书中,古典给出了易于理解的“心智模式突破法则”。遵循他建议的简单方法,把脚链打开,你将享受飞翔的快感。对于初涉职场的新丁。这本由CCE全球职业教练(CBCC)首席顾问酝酿的精彩不容错过。

  ——北森测评总裁

  “如果你没有活着,你不过是在死去。”这是中国式开启教练们常说的一句话。不期待的行动是活在当下,无行动的期待则是拖延死去,相信这本书会让你开启一个幸福、高效的人生。

  ——《开启的世界》作者、东方心灵开启导师 阿勋

  骄阳似火的夏日,这是一杯冰彻心脾的冷饮。

  数九严寒的冬夜,手捧一本好书,这是一杯香浓的好茶。

  刚刚步入人生之旅途的年轻朋友,你会遇到太多太多的惆怅、困惑、无奈……

  读读这本书吧!你现在的所走的路,他走过了,尽管并不太容易!

  但,他坦诚地告诉了你一切……让你成长为希望成长的自己!

  ——古典的爸爸妈妈

  古典是如此多才多艺的专业人士和优秀的企业家,更是如此真实而有着旺盛生命力与热枕的朋友,文如其人,他写的东西和他的人一样,值得欣赏与回味。

  ——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中国地区首席培训师 钟谷兰

  古典是这个浮躁时代中为数不多的独立思考者.任何困于现状无法突破或者试图追求更大成功的人,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它将有助于你改变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推到束缚自我的思维之墙,就会发现改变命运的钥匙.

  ——远洋地产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 李明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最近在看《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可以这样活》。当时看到书评不错就买了,刚看了一点,觉得有些话挺扯的。有些又挺。开拓思维的。有一些观点觉得很不错:

  刚刚结婚没有资产的小年青儿们,可以选择租房生活。用省下来的钱,做你想做的,做你在这个年龄该去“投资”的,不要因一套房子,出卖了你的梦想。虽然这个观点可能不太被大多数人接受,但是我觉得还是很受启发的,不过,要做这样的事,还是需要很大勇气吧。

  我终于知道了为什么现在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却难以静下心来做原来喜欢的事情,那些曾经即使再忙也要挤时间做的事:“心理学认为,快乐感来源于紧张感的释放,一但一个需求已经完全被满足,紧张感就会消失,快乐也就没有了,自然也就没有了持续的兴趣。”可能人天生就有种逆反心理,越是不能做、不该做,越想去做,等真正有时间有条件了,对那些事情的兴趣却没有了。

  作者提到的一段祈祷词,我也很喜欢:“愿上帝赐我一个平静的心,去接纳我所不能改变的事物;赐我无限勇气,去改变那有可能改变的东西;并且赐我智慧,去辨别这两者的差异。”平静、接受、热情、创造力、大智慧……自己想吧!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最近和一批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相识于蚂蚁私塾—重启思维的读书会,见识到了什么是“一个人走得快,但一群人走得远”。个人喜欢听书和看书相结合,想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个人认识和重启思维以及充实一下我不羁的灵魂。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古典老师的一本书——《拆掉思维里的墙》。

  《拆掉思维里的墙》是一本认知类的书籍,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所谓成功学的书籍只喂读者喝毫无营养的心灵鸡汤。

  书中对各种我们常见的思维误区和认知陷阱做了详尽的描述,并给出了一些作者建议的解决。

  我们有些人受社会大众的思想和传统教育思想的限制也好,思维和认知被无形的墙禁锢却浑然不知,本书作者的观点就像锤子一样,把禁锢你认知的墙一点点地敲掉,露出一个开阔的天空给你全新的视野。

  本书的作者是古典老师,古典老师前期在新东方任职,是GRE词汇首席讲师。他为了让更多的迷茫焦虑的年轻人找到自我,后期转向生涯规划,2007年创办新精英生涯,现已成为中国最专业、培养认证生涯规划师最多的生涯教育机构。

  现在就我个人读完这本书写一下感想吧,欢迎大家留言交流哦~

  01不要追求过度的安全感

  不论是职场上、生活上还是感情上的安全感很多人都想拥有,其实这个世上没有绝对的安全感。

  安全感在很多时候是束缚人的枷锁,过度追求会让人生少了很多可能性。

  最近一个小师弟问我关于毕业找工作的事情,他大学期间读的专业不是他喜欢的,但是又觉得毕业后若不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大学四年学的东西都浪费了,想尝试别的工作,又害怕最后万一一团糟呢

  小师弟就是存在过度追求安全感的问题,其实,在毕业找工作的期间,谁不迷茫谁不焦虑呢?有这种心态是正常的,年轻人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就是不断尝试的过程。

  追求绝对的安全感,往往就容易把自己困在思维之墙,做什么都做不好,甚至有人把大把时间花在焦虑纠结中,从而选择了什么也不改变。

  有人说,如果一直不断地尝试,最后一事无成怎么办

  在尝试的过程中要有目标性,不要像无头苍蝇那样到处乱撞,不是每条路都要走一遍,也不是所有的坑都要跳一跳,有些弯路和坑是完全可以避开的。

  要有一个大概的整体方向,方向对了,无论哪个你是用哪种交通工具开哪条道路,最后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文中提到苏格拉底的摘麦穗的方法就很受用,当你路过一片麦田在不能往回走的前提下之只能带走一颗麦穗,如何选到尽量大的那颗呢?这就看大家如何取舍,如何选择了。

  其实我们可以一开始先用一小段时间来观察麦穗的大小,确定了之后继续向前走,遇到比刚刚观察区里还算大的,就可以下手了。

  职业选择也是一样,我们也可以通过小样本观察和尝试确定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了解自己的能力处于什么样的薪资基准,然后做出选择并全情投入,这样的选择才会相对靠谱。

  02拒绝受害者心理

  受害者心智,表现为一个人经常把引起个人负面情绪或者导致个人失败的原因归于环境,而非他自身,这是非常影响个人进步和幸福的心智。

  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会不由自主走进“受害者心智”的模式,原因如下:

  第一:我们很可能并不是真正的受害者,但是为了得到别人认可或者同情,经常过度夸大事情的结果和个人负面情绪,总是从外界找原因,从不反省自己。

  第二:很多人过度把自己当作“受害者”,这是一种安全策略,深究其实是源于自身的不自信和懦弱。

  他们表现出“我最惨,所以你们都得帮我,不可以欺负我,借钱也只能我问你们借,你们怎么好意思还叫我还?”的状态。

  当受害者理所当然地得到同情、谅解和帮助的时候,久而久之,假扮的受害者就会越来越像真正的受害者,一事无成还乐于对他人进行情感绑架,从而走上恶性循环之路。

  因此生活中我们要时时警惕自己突然跑出来的受害者心智,不要制造假象自我感动自我麻痹,生活不会因为你这样而会怜悯你,试问谁又喜欢负能量满满的人呢

  03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等待不如行动,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等待不如行动,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就像“我们知道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一样。

  我们面对事情,可能出于害怕事情结果的失败,只停留在等待,迟迟不敢迈出那一步。

  又可能出于是拖延症,迟迟不想解决事情,拖到事情最后又急急忙忙寥寥草草的解决,最终事情没干好,自信心也受挫。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完美主义者”,有些人就想一下子把事情弄得完美无缺,总是揪着一个无关重要的点而否定全局,追求完美固然是好,但是完美也是有个过程的,一口吃不了胖子。要记住“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先行动起来,勇敢踏出一步,慢慢总结完善才能更接近完美。

  等待的成本,犹豫的成本,拖沓的成本往往超过即时行动本身的成本,毕竟,就算最后是最坏的结果,也比没有都没干的强。

  就像我当时开公众号写文章一样,写作扔下好多年了,文字的敏感度不高,身边文学大咖太多,我总是自我否定,觉得自己写的东西没有价值,太烂了,经常一篇文章快完成就放弃了,就这样进入了恶性循环,幸好有你们的陪伴,我就这样跌跌撞撞地坚持下来了。

  其实“完成比完美更重要”,等待不如行动,技能和能力是慢慢培养的,需要一个过程,只要我们自己今天比前天进步就是一个大进步了。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人生的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或者这就是哲学上说的认识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吧,对于职业规划,这或许是我体会很深的一件事。

  大一的时候,意气风发的,觉得什么事情我都need a try,就这么简单的一试,结果还入围了学校的决赛,第一次感觉到在一个三四万人的学校成为top ten的感受,成为了学校首届校园十佳职业规划之星,一下子开始自我膨胀,也开始带领着自己的创业协会(像学生会一样的组织)打着普及创业思想的旗号,开始给大家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给别人做培训,举办各种职业生涯规划的比赛 到后来,随着自己的退休和将要面临真正的职场,我却胆怯不知何去何从了,到大四,孩子们再请我去做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我却是那样的底气不足,因为怕别人问你当年的规划是什么?你现在又做得怎样了

  是的,计划哪里赶得上变化快呢?既然都是这样过,我为什么要让自己做什么规划的呢?在毕业季的那种不安与前程未卜的状况下,我凭什么给你一个关于职业规划的明确的advice?但至少我还是有为自己的前途try it again的。而现在在看古典老师的新书《拆掉思维里的墙》,似乎也明白了为什么在这种计划赶不上变化的世界里,古典老师还是要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很多时候,我们选择对付着过,因为大家都这样,做这种大家都习以为常的事情似乎并没有风险的,天天谈谈恋爱,再来点游戏、小说、电视剧,日子过得多惬意,什么课程论文不就两分钟的事情,复制粘贴就可以了啊,反正你现在学的毕业以后也不见得用的着。但我认为你努力过的话似乎就会别有洞天:比如我的研究生考试的面试,抽到的两道题:1。什么是生物质能源,谈谈它的研究进展。2。如果你被录取了,谈谈你的研究规划。我不知道如果别人看到这两道题是什么样的结果,我认为一般人都会翻白眼的吧,但我却在窃喜我的这两道题:第一题是我大学的第一篇课程论文,当时在图书馆、机房折腾差不多一礼拜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才写的一篇论文,但很不幸当时老师只给了我88分(貌似那门课90 )的人不在少数,我为此郁闷不短时间的,不过我倒是真觉得这个课题很有前途,也一直在持续关注着。第二个题目那正是点到我心坎里去了,我那段时间不是一直怀疑自己的规划是没有用的吗? 但是做了那么多的策划案,这些思路都是水到渠成的啊,因此,我也就可以放心大胆的跟各位专家高谈阔论了,结果是让全场专家频频点头,当然也会有不断的提问,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环境。突然间觉得我这几年的不务正业也是能派得上用场的。

  如果你想搞废一个人,那就提供一个没有经济压力,随时可以上网看书的房子吧。这个像不像你大学的宿舍

  我不相信一个人从来没有过idea,但有几个敢走出来去have a try呢?我们太习惯给自己找太多的借口,或者是太在乎别人的眼光,只是不敢承认自己的懦弱,不敢面对万一我失败了会怎样的后果。

  其实人生不都这样,试过,没试过,按部就班的生活,如果甘心就这么一辈子过放牛娃的生活,享受那样一份惬意也是未尝不可的,反正大家不都那么做的吗?但是如果你想给活出点自己的味道,为什么不把你的想法have a try,甚至try it again?成功学时骗人的,新东方或许也是个大大忽悠的,但万一你在路上遇到些什么别的风景就让你豁然开朗了呢?所以不要轻易的拒绝尝试。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拆掉思维里的墙》给读者的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指导,而不是指手画脚的干预。“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只要我们敢于打开禁锢思维的墙,真实面对掌控我们的生活,就能找到人生出路。但是,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同的,人人都是规划师,关键是看自己能不能“打破思维的僵局,拆掉思维里的墙”走出来,学会规划和修正。拆墙固然很重要,重建更重要,因为破旧立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有破有立才能继续,光破不立,还只是一团乱麻或者一堆废铁。书中是给出了重建的指导,但关键要靠自己去领悟。

  该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要敢于拆掉思维的墙,找到成功之路。优秀的人总会用不同的思维模式,在巨大压力下,保持完全不同的平和心态,对不同事物有全新的看法,对同样的事情有完全不同的结论。他们敢于拆掉思维里的墙,都是潜意识在发挥作用,他们拆掉思维里的墙,自动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过滤不想要的东西,然后,将最新认知、自己思考和获取方式进行重新构建,找到新的成功之门。

  而积极面对一切情况,则是突破思维禁锢的原则之一。书中的很多内容是现实生活中的例证,鲜活可见,触手可及,有很强的说服力。也许,连我们自己也不曾意识到,人生的许多困惑背后,往往藏着一堵堵阻碍着我们发展变化的思维的墙,把我们与美好的生活隔开了。只有拆掉思维里的那些墙,你才可以获得成功、快乐、自信和幸福。用积极的思维方式面对生命中的一切,即使一辈子都默默无闻,无所建树,那么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你已经享受了真正的快乐,享受了你付出与奋斗的过程,那么你是幸福的。相反,你用负面思维去面对一切,那么生活所能回馈给你的也只会是负面的。那么,你的人生就会很灰暗,只能在思维的墙里面郁郁寡欢中等待生命尽头的到来。

  书中“发光论”告诉我们:“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当别人做不到什么的时候,他们就想要告诉你,你也不能。如果你想要些什么,就得去努力争取。就这样。”金子是藏在矿物质里面的,如果你是金子,常态是不发光的。当你被挖掘出来,必须经过痛苦的碾磨、冲刷、浸泡,熔掉你身上的杂质、坏习惯和污点;然后,还要成型、打磨、抛光;最后,才成为很有价值的发光的金子。其实,大家都是金子,但是成长过程相对比较复杂,需要聚集金子般的智慧,才能拆掉思维里的墙,获得真正的成功——成为“发光的金子”。

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

  看到《拆掉思维的墙》这个书名,你可能下意识的认为这又是一本成功学的书籍,可是在读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有很多的收获。是什么一直在影响着我们,不同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都会有不同的解释,可是这本书告诉我们,那么多的经历,其实归根究底原因都很简单,是我们自己内心根深蒂固的模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总在追寻安全感,金钱是为了安全感,爱情也是为了安全感,还不只是这些。可是安全感是什么?安全感是杀人于无形的工具。如果你想进步,就必须脱离那个让你充满安全感的环境,不要说你无欲无求,安于现状的人只是因为,害怕改变了之后就会失去现在拥有的安宁。我们要怎样克服这种恐惧呢,恐惧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恐惧事情本身;第二个层次是害怕失去背后的价值;第三个层次,也就是真正的恐惧是你自己觉得没有能力去应对这个失去。在书中就以演讲为例,一个人害怕演讲,其实是害怕把演讲稿咋,而在他的内心深处,真正害怕的其实是自己没有能力去应对将演讲搞砸的后果。找到最深处的原因,接下来就可以从两个途径来克服恐惧,一是给自己足够的心理暗示,无论是将恐惧埋起来,还是写成功日记,二是要训练自己的能力,临场反应以及知识的内容量等。

  心智模式其实是最难突破的,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像一台刚出厂的电脑,干干净净的后台,可是在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我们就主动或者被动的安装上了很多程序,日复一日的运作让我们的后台越来越混乱,内存越来越小。

  有趣或者无趣,都是我们已经形成而不自知不愿意改变也不知道要如何改变的程序,即使当你意识到无趣是病毒,会让你的系统瘫痪,你也不知道怎样去清理他。怎样改变呢?最重要的就是投入,做一件事情,不要管周围是什么样的,不要去觉得你就应该是什么样的,就全身心地投入这件事情,相信你很快就能发现其中的乐趣,而不是像你原本觉得的,这应该不是你要的。乔布斯说,唯有投入才能带来快乐。相信每个人都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快乐。

  我们的心智模式有三种来源,自然世界、概念模式、推论和归纳,发现了吗,毛主席说我们要抵制本本主义,而一切未经实践,直接被灌输致我们的大脑中,以及那些我们推论出来的思维成果,无论对错,不过都是空中楼阁,如果你信奉他,那么有些可能会让你暂时有所进步,而有些则会让你跌入深渊。我们只不过是有不同的零件所搭建起来的,而且我们的一生都将继续这个工程,所以我们从来都没有定型,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被打破的,即使是你自己的心智模式,再好的工程师也总会出点纰漏,打掉重建又有什么了不起,系统崩溃也不过重装系统而已,还能让你跑得更快。最重要的也是最忌讳的一点就是,成功不可复制,千万不要看别人运行的又快又好就把他的软件也全安装到自己的电脑上,每个人电脑中的病毒不同,系统也不一样,他们的软件未必能杀死你的病毒,最重要的是要对症下药。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关于挫折的议论文

初中数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