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

  仪表仪态礼仪

  1、仪态

  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2、站姿

  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正式场合不应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识的小动作。女性站立时双腿要基本并拢,脚位应与服装相适应。穿紧身短裙时,脚跟靠近,脚尖分开呈“V”状或“Y”状;穿礼服或者旗袍时,可双脚微分。

  3、坐姿

  入座时动作应轻而缓,轻松自然。不可随意拖拉椅凳,从椅子的左侧入座,沉着安静地坐下。女士着裙装入座时,应将裙子后片拢一下,并膝或双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部放松,双手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男士可以微分双腿(一般不要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离座时动作轻级,不发出声响,从座位的左侧离开,站好再走,保持体态轻盈、稳重。

  4、走姿

  行走时应抬头,身份重心稍前倾,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脚步轻而稳,目光自然,不东张西望。

  遵守行路规则,行人之间互相礼让。三人并行,老人、妇幼走在中间。男女一起走时,男士一般走在外侧。走路时避免吃东西或抽烟。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或问候,若需交谈,应靠路边站立,不要防碍交通。

  5、服饰

  服饰是一种文化,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着装是一门艺术,正确得体的着装,能体现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公务场合着装要端庄大方;参加宴会、舞会等应酬交际着应突出时尚个性;休闲场合穿着舒适自然。全身衣着颜色一般不超地三种。

  交谈礼仪

  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对长辈、师长、上级说话要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说话则注意平易近人。同时与几个人谈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注意听取对方的话。

  不可出言不逊、强词夺理。不可谈人隐私,揭人短处。不可背后议论他人,拨弄是非。不说荒诞离奇、耸人听闻的事,不搞小广播。谈话中意见不一致时,要保持冷静,以豁达的态度包容异已或回避话题。忌在公众场合为非原则性问题大声喧哗、争执打闹。遇有攻击、侮辱性言辞,一定要表态,但要掌握尺度。

  政治礼仪

  ①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

  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

  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

  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重要场合的礼仪

  一、吉礼

  即祭祀之礼,为敬奉神与鬼的典礼,主要有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庙等礼仪活动。

  二、凶礼

  即有关哀悯、吊唁、忧患的典礼。包括丧礼、遇到饥荒时的荒礼、遇到严重自然灾害事的吊礼、国内发生动乱时的恤礼、有外敌入侵时的禬礼等。凶礼都是在发生不幸事件之后,祈求和平和减轻灾祸的礼仪。

  三、军礼

  有关军事活动的礼仪。包括用兵征伐、均土地和征赋税、田猎、营建土木工程、定疆封土等活动中的礼仪。

  四、宾礼

  宾礼即为天子接见诸侯、宾客,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仪。后代则将皇帝遣使藩邦,外来使者朝贡、觐见及相见之礼等都归入宾礼。

  五、嘉礼

  古代礼仪中内容最丰富的部分,上至王位承袭,下至乡饮酒礼,无所不包,最重要的内容有婚礼、冠礼、射礼、飨礼、宴礼、贺庆礼等。其中,婚冠礼是嘉礼的核心。

  六、婚冠之礼

  婚礼可分为祭服婚礼、朝服婚礼、公服婚礼。唐宋制度,男方四品以上以冕服婚,九品以上以爵弁服婚,庶人以绛公服婚。女方以礼衣或连裳嫁。

  七、冠礼

  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在氏族社会,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要参加一种「成丁礼」,冠礼应当是从这种「成丁礼」演变而来。

  八、笄礼

  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自周代起,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笄礼由主妇为笄者结发着笄,由女宾以醴酒礼之。笄礼至明代即废而不用。民间女子婚嫁时将头发挽束成髻,用簪子固定,与婚前发式明显不同。这也算保留了些许笄礼遗风。

  风俗礼仪

  1、【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2、【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3、【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4、【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5、【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6、【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7、【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8、【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9、【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10、【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宗法礼仪

  1、【宗法】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远近来区别嫡庶亲疏的法则。体现这一法则,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等级制度,就叫宗法制。

  2、【世袭】世代继承先人帝位、爵位和领地等叫世袭。相传原始社会尧传舜,舜传禹,这种传贤制度叫禅让。禹死后,其子启始立传子制度。

  3、【宗族】由共同祖先的血缘关系而形成的亲属群体。古代有九族、三族之说。九族,一般认为是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三族,说法较多,或指父、母、妻三族,或指父、子、孙三族,或指父母、兄弟、妻子三族。古代一人犯罪常牵连到宗族,有“族灭”的刑法。

  4、【大小宗】大宗、小宗的区别是宗法制的基本特征。大宗是指家族中嫡长子孙世代相袭的系统,大宗的嫡系长房,名称有嫡子、宗子、嫡长子等;小宗是指家族中嫡系长子以外其他儿子的世系,他们被称作支子、别子、庶子等。

  5、【昭穆】古代宗法制度,把始祖以下同族男子逐代先后相承地分为“昭”“穆”两辈,以区分父子两代。按左昭、右穆,规定宗庙次序、坟地葬位、祭祀排列等,即始祖居中,昭位次居左,穆位次居右。

  6、【宗庙】古代天子、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古代宗庙制度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天子七庙,太祖庙居中,左边三庙为“三昭”,右边为“三穆”,所以宗庙制度又叫昭穆制度。

  7、【五服】按照生者与死者之间亲属关系的亲疏,古代的丧服分为五个等级,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如在五服之外,就不再是亲属。如杜甫《遣兴》“共指亲戚大,缌麻百夫行”中,“缌麻”非指丧服,而是指亲属关系。

  8、【伯仲叔季】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表示最小。

  9、【三从四德】封建礼教给女子规定的道德标准。“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品德)、妇言(辞令)、妇容(仪态)、妇功(女工)”。

  10、【三纲五常】封建礼教所倡导的人与人之道德标准。“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是提网的总绳,为纲是居于主要或支配地位的意思。“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11、【七出】封建社会丈夫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无子、淫逸、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有其中一种,即可遗弃。是维护夫权而制定的迫害妇女的反动礼教。

  12、【五礼】古时,祭祀之事称“吉礼”,冠婚之事称“嘉礼”,宾客之事称“宾礼”,军旅之事称“军礼”,丧葬之事称“凶礼”,合称为“五礼”。此外,五礼还指五种等级的礼,即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五等之礼。

  13、【祭祀】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礼仪中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14、【牺牲】古代为祭祀而宰杀的猪、羊、牛等牲畜,称为“牺牲”。要求纯色体全。

  15、【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时间,事先要更衣、沐浴、独居、素食、戒酒,以示心地诚敬,称为“斋戒”。

  16、【居丧】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在服丧期满之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还需遵守丧礼制度和丧服制度。无论是丧礼制度、丧服制度,都具有等级分明、形式繁缛这两个显著的特点。

  17、【稽首】为最隆重的拜礼,一般为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祖先的礼仪。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头在地。头叩地时要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18、【顿首】方式与“稽首”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施礼者必须急叩头,额头触地而拜。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19、【长揖】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不分尊卑。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20、【膜拜】行礼时,两只手放在额头,伏地跪拜,表示极端尊敬或畏服。也专指拜神拜佛。

  21、【万福】唐、宋时妇女对人行礼,双手在襟前合拜,口中说着“万福”;后来“万福”则作为敬礼的代称。

  22、【冠礼】古代男子成年(二十岁)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加冠后即可成婚,享受成人的待遇。

  23、【笄礼】古代贵族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后结发加笄,即在头顶上盘成发髻,用簪子插住,表示已成人,可结婚。

  24、【三书六礼】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即纳采(向女家送礼求亲)、问名(向女家问清女子名字与生辰)、纳吉(卜得吉兆后到女家报喜、送礼、订婚)、纳征(订婚后向女家送较重的聘礼,也叫纳币)、请期(选定完婚吉日,向女家征求同意)、亲迎(新郎到女家迎娶)。

  25、【嫁娶】“嫁”指女子出嫁;“娶”指男子娶妇。“嫁”意味着女子有家,“娶”表示男方把女子娶到家中。从“嫁娶”两字可以看出旧时男尊女卑的观念。

  26、【席座】古代君主、诸侯临朝听政,或各级官员治事料民时,都是“南面”而坐(坐北朝南),以北边座位为尊。汉代宾主之间,一般以向东的座位(即西边)为尊。其次是向南的座位,再次是向北的座位,最末是向西的座位。

  27、【左右】古代礼仪习俗,席位以左为尊。主客之间,主居右而客居左。但就地位来说,却是以右为尊。如“右姓”“右族”,即指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右职”指重要职位。与此相反,“左”则示其“卑”“下”。如“左迁”即降职。“左官”即指地位低于朝廷官员的官员。

  婚礼礼仪

  旧时结婚仪礼,从古代“六礼”:一纳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迎亲演变而来的。今天的婚礼形式上虽然有很多变化,但传统“六礼”的主体内容基本保存。在现今社会人们更加青睐于中式婚礼,将这些传统礼仪穿插在自己的结婚庆典中将更加凸显自己的个性特征及品味风格。下面就将介绍一些古代的婚嫁知识。

  1、 纳采

  那才是婚礼的第一阶段,有初步达成协议、交纳定金之意。其程序是:男方家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如女家不拒绝,则备少量财礼正式求婚,财力中应有大雁,即《仪礼》中所谓“昏礼下达,纳彩用雁”。故纳彩称“奠雁”礼。

  2、问名

  男方家托媒人再到女方家问清女方家姓名、出生年、月、日、时准备和婚的仪式,民间俗称为“下帖”。问明礼由问生辰八字发展到后来问生母的身份、门第的职位的高低、财产、容貌健康等方面。问名礼实际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占卜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的命相、阴阳,一是社会地位和财产。

  3、纳吉

  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和婚的好结果通知女方家的仪式,现在多称订婚。问名后,男方家将女方生辰八字和儿子的生辰八字开列,请巫卜“算命”,问凶吉祸福(俗称“合八字”)同时男方家还的再备礼物到女方家决定婚约。旧式婚礼多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香烛、猪羊等。民间又将此仪式称为“小聘”、“订聘”。

  4、纳征

  男女上方父母邀集部分亲友订立婚约仪式,由男方向女家交纳聘财,婚约至此成立。这是六礼中最主要程序之一。这是所送聘礼多为钱财布帛之类,而且礼品多取吉祥如意的含义,数目取双忌单,这时夫妻关系既定。

  5、请期

  男方家向女方家商定结婚日期的仪式。纳征后,男方与女方家协商晚婚的日期,如女方家推辞由男方家决定,民间俗称“提日子”、“送日子”。古代选择日期多请算命先生确定所谓“黄道吉日”而且多以逢双的日子为主。现代这一习俗虽然保存,但在选择时多以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为主。这一阶段到亲迎仪式时,女方家要准备嫁妆,而嫁妆多是成双成套的被褥、衣服、橱柜、盆桶等。

  6、亲迎

  新婿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的仪式,到商定迎亲之日新婿带着迎亲队伍到女家迎娶新娘,迎归后,新婚夫妻再举行拜堂仪式,即传统“三拜”仪式。随后举办宴席,宴请宾客,宴席结束还有热闹非凡的“闹洞房”活动。至此女方才入夫家,成为丈夫宗族的正式成员。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之

  秦汉文学

  一汉赋基础:1、 吕氏春秋 是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纂的,它又简称为为 吕览 ,由十二纪、八览、六论组成。 汉书·艺文志 称这为“杂家”。

  3、西汉初期,著名的政论散文家是贾谊和晁错,贾谊的政论文名作是 过秦论 ,鲁迅称它为“西汉鸿文”,晁错的代表作是 论贵粟书 、 贤良对策 等。

  4、汉初楚声短歌主要有项羽的 垓下歌 、 刘邦 的 大风歌 。

  5、汉代最兴盛的文学体裁是赋,但真正标志汉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是 史记 中的人物传记、诗歌中的汉乐府民间歌辞和由中下层文人创作的五言诗 古诗十九首 。

  6、最早写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现仍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是战国时的荀子。

  7、汉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阶段主要流行的是追随楚骚余绪的“骚体赋”;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主要有贾谊的 吊屈原赋 鵩鸟赋 ,淮南小山的 招隐士 枚乘的 七发 。第二阶段是汉赋的鼎盛时期,流行“散体大赋”,主要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 子虚赋 、 上林赋 、 大人赋 、 长门赋 等。其中 大人赋 是讽刺汉武帝好神仙的。杨雄的代表作有 甘泉赋 、 长杨赋 等。其他如王褒、东方朔等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第三阶段流行的是抒情言志的“小赋”,著名的作家有张衡、蔡邕、赵壹、祢衡等。

  8、枚乘的 七发 是标志着散体大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 七发 的形式对后来的辞赋是有影响的,它的体制结构后来被看做是赋体文学中的一个专体,称作“七”或“七体”。

  10、赵壹的 刺世疾邪赋 是短篇小赋中最著名的作品,其中“舐痔结驷,正色徒行,妪名势,抚拍豪强”揭露了当时弥漫官场的种种丑行。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文化典籍

  【诸子散文】—《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风骚】—《诗经》和《楚辞》的并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五经"指《易》、《尚书》、《诗》、《礼》、《春秋》五部儒家的经典。

  【六子】《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六部】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

  【六法】规、矩、权、衡、准、绳

  【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五贡】恩贡、拔贡、岁贡、副贡、优贡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

  【八旗】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

  【吕氏春秋】—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又名《吕览》,系战国时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

  【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战国策】—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系西汉刘向编订。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世说新语】—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

  【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

  【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饮中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蜀之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扬州八怪】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

  【北宋四大家】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二十四史】《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裴注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沈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四大名著】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

  【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元代四大戏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八个样板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沙家浜》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有哪些

  一、年龄称谓

  另:喜寿:七十七岁;米寿:八十八岁;白寿:九十九岁;茶寿:108岁。

  二、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 ,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有一副对联涉及科举考试: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三、古代主要节日

  四、古代的刑罚

  五、古代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干支纪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其特点是:

  1.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2.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2)年号纪年: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如:康熙元年等。

  *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3)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六、有关官职的问题

  ①授官:除、拜

  ②升官:迁、擢

  ③降官:谪、左迁

  ④免官:罢、黜

  ⑤招聘:征、辟

  ⑥京官调任地方官:出、徙

  ⑦大臣辞职:乞骸骨

  ①吏部(官职任免升调等)

  ②户部(土地税收户口等)

  ③礼部(典礼科举学校等)

  ④刑部(司法刑狱案件等)

  ⑤兵部(军事军队边防等)

  ⑥工部(工程营造水利等)

  *“六部”是汉以后的中央官职,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1、、“三皇”:伏羲、女娲、神农;“五帝”: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

  2、“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3、“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4、五音不全中的“五音”:宫、商、角、徵、羽。

  5、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指双手双脚;五谷指稻、黍、稷、麦、豆。

  6、佩服得五体投地:五体指四肢加头。

  7、中国古代学校教授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8、《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9、汉字的六种构字方式: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10、“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11、“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

  12、《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战国策》,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系西汉刘向编订。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3、名:在婴儿出生后由父母或尊长取名,供长辈叫唤。人在成年后一般不能直呼其名,只用于传记、自称或所厌恶的人。

  14、字:男20岁、女15岁也由父母等尊长取字,称别人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不是每个人都有字,只有有地位、有权势的人才有。

  15、号:由自己取定。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16、谥号:从西周开始,朝廷对皇帝、皇后、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追加的称号。谥号有褒扬、同情、批贬几类。如隋炀帝中的“炀”就是个批贬的谥号;个别的有民间赠予的谥号,比如陶渊明民间赠他为“靖节”。

  17、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18、称籍贯:如柳宗元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19、称郡望:郡望表示某一地域的名门大族。比如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世人称韩愈为韩昌黎。

  20、称官名:如孙权被称为“孙讨虏”,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王羲之称王右军;王维称王右丞;杜甫称杜拾遗、杜工部。

  21、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称刘豫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22、年龄称谓

  (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3)始龀(chèn):指儿童换牙时,五六岁。

  (4)垂髫:指3-9岁的儿童阶段。

  (5)总角:指10-14岁的少年阶段,男女均可。

  (6)豆蔻:只指女子十三四岁。

  (7)及笄(jī):指女子十五岁。女子成年

  (8束发:指男子十五岁。

  (9)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称“弱冠”)。男子成年

  (10)而立:指三十岁。

  (11)不惑:指四十岁。

  (12)知命: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13)花甲:指六十岁。也称“耳顺”。

  (14)古稀:指七十岁。

  (15)耄耋(dié):指八九十岁。

  (16)期(jī)颐:一百岁。

  23、敬称、谦称、讳称和贱称

  (1)敬称:

  ②加“令”字。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伯、令叔、令兄、令弟、令妹、令郎或令息(对方儿子)、令爱或令嫒(对方女儿)等;加“贤”字,如贤伉俪(夫妇)、贤乔梓(父子)、贤弟等。

  (2)谦称:

  ①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此乃愚见。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鄙人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敝人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卑职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常有冒失、唐突之意;如“窃以为不可”。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

  ②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愚”“犬”等谦词。

  “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舍”“愚”“犬”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愚弟、犬子、犬女等。

  ③用“先”表示已经去世的长辈,如先父、先母。

  ④向对方有所馈赠,要用谦称。

  如菲仪(菲薄的礼物)、芹献(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

  寸志(指微小的心愿)等,是说自己的东西微不值钱,不过是借以表示小小的心意。

  希望对方收下礼物,则要说“恳请笑纳、敬请哂纳”等,意思是让对方见笑了。

  (3)讳称:古人对“死”的称呼。主要有:

  ①天子之死:崩、驾崩、山陵崩等。(如果是掌朝权的太后、王后死了,也可以用崩)

  ②皇后、一二品高官、王侯、皇子、妃子之死:薨。

  ③大夫之死:卒。

  ④士之死:不禄。

  ⑤佛道徒之死:涅槃、圆寂、坐化(佛);羽化、仙游(道)。

  (4)贱称:是对他人的侮辱、轻视的称呼。

  称百姓:布衣、黔首、黎民等。

  称少数民族:北戎;南蛮;西狄;东夷。

  6.古代职官

  【爵位】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类似的还有亭长、保长、什长等。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文职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及武官考核)、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7.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词语

  (9)大臣辞职:退、请老、悬车(古人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云)、移病、乞身、乞骸骨

  8.古代的刑罚

  (1)黥(qíng):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3)笞(chī):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5)膑:剔去膝盖骨

  (15)枭首:斩下首级悬于高处示众

  9.科举制度

  【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三十一年废止)

  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考中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中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一般是皇帝主考。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庠xiá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之人。

  【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10.古代历法

  (1)古代纪年法

  ①干支纪年:(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其特点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②年号纪年: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③王公谥号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④年号干支兼用: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2)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

  (3)季节,一季三个月顺次称孟、仲、季,如孟春(一月),仲春(二月),季春(三月)。

  (4)每月的特殊日子有特定称呼,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

  (5)一天分十二时辰,用十二地支称呼,每时辰两小时。

  11.古代主要节日及有关习俗

  (1)元日:正月初一。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

  (3)上元: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4)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

  (5)寒食:清明前两日。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上之山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

  (6)清明:四月初,主要习俗是踏青和扫墓。

  (8)端午: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

  (9)七夕:七月初七,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楼,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10)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11)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12)重阳: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

  (13)冬至:又叫“至日”,冬天过了一半,一般有祭祖习俗。

  (14)腊日: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喝“腊八粥”。

  (15)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

  12.风俗礼仪

  (1)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4)太牢、少牢:牛、羊、猪为“太牢”。羊、猪为少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7)朝觐: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春见曰朝,秋见曰觐”,合称为朝觐。

  (9)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10)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11)顿首: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14)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15)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16)座次:皇帝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

  (19)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20)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13.古代地理

  中国:泛指中原地区。

  中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江河: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山东:指崤山以东。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古代别称:南京又称建康、建业、金陵、江宁、白下、石头城;开封又名大梁、汴州、东京;杭州又称临安、钱塘、武林;扬州又称广陵、淮上、江都、维扬;苏州又称姑苏、吴郡;武汉又称夏口、江夏;北京旧称燕京、大都、北平。

  1、禁军:封建时代直属帝王,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因时代、文化与地域的不同,有其他异名同义的名称,如禁卫军、亲卫军、近卫军、御林军等不同称呼。

  2、刺配:在犯人面部刺字,发配边远地区。有几百里到几千里不等。

  3、接风、洗尘:一般连在一起用,但“接风”着意于迎接;“洗尘”就是以酒为水,洗去被迎接的人的身上的尘埃,实际上是洗去心上的疲劳。

  4、石(dàn):古代体积单位。一石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规定,在汉朝,二千石算太守之类的中级官员,相当于现在省部级。

  5、旬休:西汉吏员五日一休沐,放假洗澡更衣,修发刮脸。到了唐代,改为"旬休",官员每10天休息一天,分为上旬、中旬、下旬,当时叫做上浣、中浣、下浣。"浣"也是洗头洗身的意思。

  6、三秋:1、七八九三个月;2、深秋。专指九月;3、三年。

  7、请缨:指请求给他一根长缨,比喻主动请求担当重任。一般指请求交给杀敌任务。

  8、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9、持节:节代表皇帝的身分,凡持有节的使臣,就代表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权利。

  10、趋庭:恭敬地快步走过庭前。袖手低头碎步疾行,以示敬畏。社会发展到了今天,“趋”步见父亲老师的人越来越少,“趋”步见权贵者却不见减少的迹象,这也算是社会的一种悲哀吧。

  11、登龙门:比喻得到有名望、有权势者的援引而身价大增。后亦指科举时代会试得中。

  12、高山流水:"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13、表:"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14、期、功强近之亲: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月,小功服丧五月。亦用以指五服之内的宗亲。

  15、举孝廉、秀才、明经: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16、东宫、中宫:中宫,是皇后居所的代称,也可用以代称皇后。东宫:借指太子。

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地理山川

  1.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

  2.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3.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4.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5.古今地名 (大都--北京 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 京口--镇江 金陵、建业、建康、江宁、

  石头诚--南京 临安、钱塘--杭州 姑苏、吴郡--苏州 淮上、江都、维扬--扬州 会稽--绍兴 长安--

  西安 奉天--沈阳 直沽--天津)

  6.五岳(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中岳嵩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茺为荒远之地。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4)山东:指崤山以东。

  (5)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6)江左:即长江以东。

  (7)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10)南京又名建业、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1)开封又名大梁、汴州、东京。

必须要知道的关于古代的文学常识

  1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2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3三皇:伏羲、女娲、神农

  4五帝: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

  5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6五岳:〖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

  7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8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9三清: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灵宝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

  10四御:昊天金阙无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后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

  11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

  12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

  13五行:金、木、水、火、土

  14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

  15十八罗汉:布袋罗汉、长眉罗汉、芭蕉罗汉、沉思罗汉、伏虎罗汉、过江罗汉、欢喜罗汉、降龙罗汉、静坐罗汉、举钵罗汉、开心罗汉、看门罗汉、骑象罗汉、探手罗汉、托塔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坐鹿罗汉

  16十八层地狱:[第一层]泥犁地狱、[第二层]刀山地狱、[第三层]沸沙地狱、[第四层]沸屎地狱、[第五层]黑身地狱、[第六层]火车地狱、[第七层]镬汤地狱、[第八层]铁床地狱、[第九层]盖山地狱、[第十层]寒冰地狱、[第十一层]剥皮地狱、[第十二层]畜生地狱、[第十三层]刀兵地狱、[第十四层]铁磨地狱、[第十五层]寒冰地狱、[第十六层]铁册地狱、[第十七层]蛆虫地狱、[第十八层]烊铜地狱

  17五脏:心、肝、脾、肺、肾

  18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

  19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20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21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22六子全书:《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23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2

  24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25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饮中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26蜀之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27扬州八怪: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

  28北宋四大家: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29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30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31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32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33元代四大戏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34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35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3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7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38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39五彩:青、黄、赤、白、黑

  40五音:宫、商、角、徵、羽

  41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

  42九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

  43七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 ?四大名瓷窑?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44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45八旗: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

  46八仙: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

  47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48五常:仁、义、礼、智、信

  49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50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51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52九属: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53五谷:稻、黍、稷、麦、豆

  54中国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

  55配药七方: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 ?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庾岭

  56四大名桥: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

  57四大名园: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

  58四大名刹: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江苏南京〗

  59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云南昆明〗

  60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61四大古镇: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

  62四大碑林:西安碑林〖陕西西安〗、孔庙碑林〖山东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门碑林〖台湾高雄〗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

  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

  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

  二、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归类。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3、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

  4、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5、苟于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6、韩非于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员著名的代表。

  7、李斯是秦代散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8、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开风气之先,影响一代诗风。

  9、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10、陶渊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人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进行诗歌创作。

  11、鲍照:是南朝刘宋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其乐府诗对唐代诗人有很大影响。

  12、王维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

  13、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14、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15、岑参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

  16、白居易是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代表。

  17、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18、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的著名诗人。

  19、欧阳修是北宋诗人革新运动的领袖。

  20、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1、苏拭是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22、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23、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24、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难得的女作家、女词人。

  25、关汉卿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

  26、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27、王实甫是元代前期杰出的杂剧作家。

  28、张养浩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

  29、于谦是明代著名的诗人。

  30、汤显祖是明代成绩最高的剧作家。

  31、冯梦龙是明末通俗文学的一代大家。

  32、王夫之是清初著名诗文理论家。

  33、李渔是清初杰出的戏剧理论家和创作家。

  34、瞥雪芹是我国清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35、梁启超是最早高度评价和极为提倡小说创作的人。

  36、黄遵宪是“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

  37、龚自珍是近代历史开端之际得风气之先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

  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

  34、南社: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不可不知的历史文化常识

  1. 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 峨眉山 普陀山 九华山

  2. 中国四大发明:指南针 造纸术 印刷术 火药

  3. 中医四诊:望 闻 问 切

  4. 戏曲四行当:生 旦 净 丑

  5. 道教四大名山:湖北武当山 江西龙虎山 四川青城山 安徽齐云山

  6. 四大石窟: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麦积山石窟 敦煌莫高窟

  7. 黄山四绝:奇松 怪石 云海 温泉

  8. 泰山四大奇观:旭日东升 晚霞反照 黄河金带 云海玉盘

  9. 中国四大名楼;岳阳楼 黄鹤楼 腾王阁 太白楼

  10. 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

  11. 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李宝嘉) 二年目睹之怪现状(吴研人) 老残游记(刘鄂)孽海花(曾朴)

  12. 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 孟姜女寻夫 梁山伯与祝英台 白蛇与许仙

  13. 古代四美女:西施(沉鱼) 王昭君(落雁)貂禅(闭月) 杨玉环(羞花)

  14. 古代四美:音乐 珍味 文章 言谈/ / 良晨 美景 赏心 乐事

  15.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 秦观 曾补之 张来

  16. 四史:史记 汉书 君汉书 三国志

  17. 历史上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 长沙岳麓 衡阳石鼓

  18. 商丘应天府

  19. 古代祥瑞四灵:龙 凤 麒麟 龟

  20. 宋中兴四诗人:陆游 杨万里 范大成 尤袤

  21. 科考四级及录取者称谓:院试-秀才 乡试-举人 会试-贡生 殿士-进士

  22. 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23. 有很高史学和文学价值的三史:史记 汉书 后汉书

  24. 三班父子:班彪 班固 班昭

  25. 三书指:魏书 蜀书 吴书 后人将其合为一本称三国志。

  26. 左思的三都赋指:蜀都赋(成都) 吴都赋(南京) 魏都赋(邺)

  27. 南朝三谢:谢灵运 谢惠连 谢眺

  28. 三瘦词人指:李清照 三个名句是:

  29.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0. 知否,知否?应是肥红瘦。

  31. 新来瘦,非千病酒,不是悲秋。

  32. 旧书塾使用的三种教本简称为三百千指: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33. 郑板桥(郑燮)的三绝指:绘画 诗作 书法

  34. 鲁迅的三部短篇小说集:《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35. 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三大散文作家是:刘白羽 杨朔 秦牧

  36. 高尔其的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

  37. 世界作品中三大吝啬鬼指:老葛朗台 夏洛克 泼留希金

  38. 老舍小说《四世同堂》也是三部曲指:《惶惑》 《偷生》 《饥荒》

  39. 我国古代有四个大城市称四京:东京-汴梁 西京-长安 南京-金陵 北京-顺天

  40. 汉字的字音的四种音调叫四声指:平 上 去 入 现代则分为: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41. 元末明初吴中四杰:高启 杨基 张羽 徐贲

  42.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亭》 《杀狗记》

必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一、年龄称谓

  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13.期颐之年:一百岁

  另:喜寿:七十七岁;米寿:八十八岁;白寿:九十九岁;茶寿:108岁。

  二、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 ,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有一副对联涉及科举考试: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三、古代主要节日

  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5.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舟(屈原)

  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10.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11.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12.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13.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四、古代的刑罚

  1.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2.劓刑:割鼻子

  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4.刖刑:将脚砍掉(和氏璧)

  5.宫刑:又叫“腐刑”,(司马迁)

  6.膑刑:剔去膝盖骨(孙膑)

  7.大辟:砍头

  8.炮烙:将人烧烤死

  9.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商鞅)

  10.汤镬:将人煮死

  11.腰斩:从腰部斩簖

  12.凌迟:又叫“千刀万剐”

  13.弃市:暴尸街头

  五、古代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干支纪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其特点是:

  1.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2.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3.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2)年号纪年: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如:康熙元年等。

  *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3)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六、有关官职的问题

  1.词语

  ①授官:除、拜

  ②升官:迁、擢

  ③降官:谪、左迁

  ④免官:罢、黜

  ⑤招聘:征、辟

  ⑥京官调任地方官:出、徙

  ⑦大臣辞职:乞骸骨

  2.六部:

  ①吏部(官职任免升调等)

  ②户部(土地税收户口等)

  ③礼部(典礼科举学校等)

  ④刑部(司法刑狱案件等)

  ⑤兵部(军事军队边防等)

  ⑥工部(工程营造水利等)

  *“六部”是汉以后的中央官职,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我们爱你啊中国

给老师发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