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辛弃疾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辛弃疾《太常引·寿南涧》翻译

  君王著意履声间。便令押、紫宸班。今代又尊韩。道吏部、文章泰山。

  一杯千岁,问公何事,早伴赤松闲。功业后来看。似江左、风流谢安。

  【前言】

  《太常引·寿南涧》这首词写于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辛弃疾时年四十三岁,闲居上饶带湖。韩南涧是作者的老朋友,往来唱和很多,据现有的资料,作者给韩南涧的词,就有九首之多。这首词用托物比兴的手法,引用历史上的故事,来颂扬韩南涧的才华,并鼓励他要有谢安东山再起之志。全词五十个字,却用了五个典故,但贴切自然,毫无堆积斧削的痕迹。

  【注释】

  ①韩南涧:韩南涧字无咎,开封人。《上饶县志·寓贤》“(南涧)徙居上饶,所居之前有涧水,改号南涧。”《花庵词选》:“韩无咎字元吉,号南涧。名家文献,政事文学为一代冠冕。”尚书,官名。始于战国,到隋唐设门下、中书、尚书三省。宋承唐制。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刑、工等六部,各设尚书,掌管全权。韩南涧曾任吏部尚书。

  ②君王著意履声间三句:君王,对皇帝的称呼。著意,注意。履声,穿着革履走路的声音。《汉书·郑崇传》:“擢(郑崇)为尚书仆射,数求见,谏诤,上初纳用之。每见曳革履声,上笑曰:‘我识郑尚书履声。’”合押紫宸班,《宋史·职官志》:“凡朝会奏事,例由宰相、参知政事,分日知印押班。”押班,即带领、带班。紫宸,紫宸殿。《唐会要大明宫》条:“开元十六年施敬本等连名上疏曰:紫宸殿者陛下所以响万国、朝诸侯,人臣致敬之所,犹玄要可见不可得而升也。”

  ③尊韩:韩,韩愈。吏部,吏部侍郎。《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之设,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韩愈是韩南涧的先人。这里是说:韩南涧的文章与韩愈一样,名重当时。

  ④赤松:赤松子,汉朝隐士。《史记·留侯世家》:“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⑤功业:为国家建立功名事业。《史记·殷本纪》:“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着于百姓,百姓以平。”江左,泛指长江以东之地。风流谢安,《南史·王俭传》:“俭尝谓人曰‘江左风流宰相惟有谢安。’”风流谢安,见《念奴娇·我来吊古》

  君王很重视你,听见你的脚步声,就知道是你来了;你的才能,早就应该叫你知印带班在紫宸殿上,做宰相的工作。近代又提出了尊重你的祖先韩愈,说是韩吏部的文章,光芒万丈,像泰山北斗;你的文章继承了韩吏部的传统,是令人钦仰的。我敬你一杯寿酒,祝你长寿,活到一千岁。你为什么早早地退居山林,与赤松子作伴闲游呢?你将来为国建立功业的前程是很大的。你一定会像江左的风流人物谢安那样,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太常引辛弃疾

辛弃疾优秀作品鉴赏:太常引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注释】

  ⑴太常引:词牌名。

  ⑵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⑶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

  ⑷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⑸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⑹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⑺“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十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斫:砍。桂:桂树。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酉阳杂俎》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前两句用什么手法描绘了怎么样的情景.】

  答: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赏析】

  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作家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从这首词的内容看,此词可能是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扶司参议官任上所作。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但他的建议根本不被人理睬,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总之,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他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解决现实的苦闷与实现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的特点,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

  【创作背景】

  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1165年),作者上赵昚《美芹十论》;乾道六年(1170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早晨问候图片

五一劳动节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