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看客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鲁迅笔下的看客还未消失作文

  前日,我与几个朋友在草地上玩耍,正玩的高兴时。突然,不知是谁,在草地上引起了小火!此时正是冬日,风干物燥,火势迅速蔓延!

  大家惊慌失措,但又很快定下来。大喊:“救火啊——救火啊”不知是声音太小还是怎么回事,居然无一人来救火,不管了救火要紧,我们自己救火,大家从四处找来些扫把、拖把,到不远处的一个水池湿了点水,对火猛扑!有的人找不着东西灭火,干脆就用脚来踩火,还大叫:“老子不要这新鞋了!”大有烈士遗风。

  突然,我发现对面有一个戴眼镜的大人,像发现了救命稻草似对他大喊:“救火啊——救火啊——”然而,他看了一眼正在救火的伙伴就走了,我郁闷,我们两人相距不过五十多米,况且他也看到了我们在救火,难道他就这么无动于衷吗

  我懒得在去浪费时间,用脚用力一踹,草灰飞扬,一部分火苗的根被扑灭,没工具灭火的伙伴发现这是个不错的办法,尽管这样鞋子会焦的更快,而且要吃很多灰。于是,这种方法就得到了推广。

  “快烧到树了”一个伙伴大喊,我们又加大了工作效率,终于把火灭了。我无意的向对面的政府办公楼看一看,那个看到我们救火却不帮忙的家伙正在对着一台电脑悠悠然的坐着,我感到极其厌恶,懒得再看一眼。又到草地对烟冒出的地方猛踩几脚,走了。

  回家后,我翻开了《鲁迅散文精选》找到了几篇讽刺麻木的“看客”的文章,又想起前几天看见一篇文章,说鲁迅的文章过时了,觉得甚无道理,因为:鲁迅笔下的看客还未消失。我希望,“新时代的鲁迅”能接过鲁迅那支锋利的笔,透过薄薄的纸,把看客的心刺穿!

鲁迅笔下的看客

冷漠的看客,浅谈鲁迅笔下看客形象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作为一位作家,他那被郭沫若同志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义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艺观。

  “看客”面面观

  所谓“看客”形象,是指鲁迅作品中除了主要人物之外,甚至连次要人物都说不上的一些芸芸众生形象。他们似乎被作者置于事件进程之外,然而又与事件进程相联系,往往以看热闹,作谈资、发议论的面目出现。鲁迅对这类人物着墨不多,但却能几笔勾通画出一个个愚昧、麻木、无聊、庸俗的面影,他们与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一起共同组成作品的形象系列,丝毫不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而正是以画龙点睛之笔,对作品主题的揭示产生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纵观这类作品,我们从场景主次这个角度把“看客”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重大事件中的“看客”,一是一般生活场景中的“看客”。其中第一类重在“看客”的“观”,第二类则重在“看客”的“听”“议”“笑”。

  先来看看第一类“看客”——闲看枪毙“犯人”的“看客”

  同是“赏鉴”杀人,《呐喊》自序中,“看客”赏鉴的是日本人宰割自己同胞的“盛举”,面对惨剧他们所表露出来年是“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这些“看客”不但缺乏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就连最起码的人类同情心也丧失殆尽,此为第一小类。

  另一小类是《药》中的“看客”,他们“赏鉴”的对象不再是受外国人宰割的同胞,而是中国的刽子手杀害中国的革命者,终因是不失国格的,于是乎饶有兴味,踮足伸颈,文中是这样细腻而精彩地描写这一群“看客”的:“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这一具有动态展示的场景,特别是对“看客”“赏鉴”杀人的心态进行“聚光”拍摄的特写镜头,实在令人叫绝。从对“看客”的这些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出“看客”是何等的愚庸、麻木、落后,他们不仅不理解不支持革命者所做的一切,不仅不对刽子手投以怨愤的目光,而且以观赏为乐事,一个个看得津津有味,实在是可怜、可恨!如果说刽子手给予革命者的是肉体上的枪杀,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说,“看客”给予革命者的则是精神上的虐杀!

  再一小类是《阿Q正传》中的“看客”,由于“赏鉴”的对象降了格,他们便“蚂蚁似”的多得如山如海,对阿Q“过了二十年又是……”的充满佛理轮回观念的话倍加赞赏,“酒醉似的喝采”“豺狼般的嗥叫”。阿Q的麻木,阿Q的死并没有唤起“看客”们昏昧的意识。说阿Q可怜可悲,他们甚而比阿Q还要可怜可悲。

  再来看第二类“看客”

  首先是“赏鉴”他人的悲哀,咀嚼他人痛苦的“看客”

  《孔乙己》中,咸享酒店里,“看客”们伴随着或幸灾乐祸的笑,或附和着的笑,或随便的哄笑,或前或后地对着孔乙己嚷:“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疤了!”“你一定又偷人家的东西了!”“你当真认识字么?”“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这些话语句句带刺,冷嘲热讽,把他人的不幸拿来当笑料,足见“看客”们的冷漠。

  再看《祝福》中对阿毛的故事久已厌烦的闲人,他们又开始对祥林嫂发生了新的趣味,究其由来是祥林嫂额上的伤疤象磁铁一样吸住了他们,于是便寻“来历”来了。“祥林嫂,你那时怎么竞肯了?”“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笑影又冷又尖。是同情,是感叹,是讥刺,不说大家心里也明白。

  又再来看《阿Q正传》,闲人们一见阿Q头上的瘌疮疤,便“玩笑”他来了。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地说“嗨,亮起来了。”见阿Q怒目而视,他们又发话道:“原来有保险灯在这里。”事情到最后,他们还玩得不过瘾,终将阿Q碰了四五个响头,才心满意足地得胜地走了。

  这一类“看客”的特征不外乎捅别人的痛处,揭他人的疮疤,咀嚼他人的悲哀,直至成为渣滓。至于他人高兴也好,不高兴也罢,他们并不在意,因为他们关心的是“赏鉴”的对象有无笑柄,有无隐私,只要他们能说一通,笑一通,便算满足了。

  其次,是幸灾乐祸,推波助澜的“看客”

  “看客”们见阿Q和小D在斗殴,一下子从百无聊赖中寻着了乐事,围上前去,不少的连声叫道“好!好!”“不知道是劝解,是颂扬,还是煽动。”

  这一号“看客”别有寻乐的高招,他们善于抓住契机,滋生气氛,煽风点火,极尽推波助澜之能事,至于是非善恶,皆不理睬。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透过以上对“看客”描写的简析,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对“看客”形象用的不是工笔,而是略笔,仅管是粗线条淡淡的似乎是满不经意的勾画,但所刻画出来的形象却是非常逼真,非常鲜明,非常典型的,活画出一幅幅芸芸众生像,使我们见到了一群病态的灵魂。鲁迅先生以其伟大人格和崇高感情对“看客”进行了道德的审判和情感的否定,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对“看客”的灵魂进行了严厉的解剖和深刻的展示。一方面不仅使我们了解丑,另一方面也使我们了解“丑之为丑”,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病态在阳光下得以曝光,从而使我们感受到了一颗为民族疮痍而颤抖的心。

  从另一个角度,我们可以对以上形形色色的“看客”作这样的归结:“看客”形象在鲁迅作品中、人物长廊里都闪烁着永恒艺术魅力的光辉。他们在鲁迅作品中都以群像出现,是一批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落后的群众,居处在偏僻、闭塞、愚昧、落后的中国乡村,长期以来的封建意识的毒化和侵蚀,已积淀在他们的精神骨髓中,并在他们思想、心理、性格、言行中自然而非自觉地表现出来,这就凝结成他们身上最为本质的特征,这就是愚昧、麻木、无聊、庸俗。集中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民的劣根性,以及我们民族精神中的严重痼疾甚至于人类某些弱点,即安于命运,麻木顺从,既受人愚弄,又愚弄他人的性格特征。

鲁迅笔下的“看客”

  鲁迅文章素以犀利深刻见长,这种深刻同样表现在他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上。生活在鲁迅那个时代,便有了各种典型人物,而鲁迅并没有只看到一种表面现象,他对国民性中的愚昧落后、麻木软弱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其笔下的看客是众多人物中表现尤为突出的。

  这些“看客”多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人,因而更有其普遍性,更能反映当时中国民众的精神风貌和思想观念。

  《祝福》中的祥林嫂周围的那些人们都可以称作看客,他们虽然身份不一,但却充当着同样的角色。身份卑微的下层人物,柳妈、卫老婆子她们都是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封建礼教已在她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但可悲的是,她们并未认识到自己的处境,而是沾染了一身的市侩气,作了无聊而无情的看客,在祥林嫂的伤口上一次又一次的撒盐。比起卫老婆子的圆滑世故,柳妈更多的是尖酸刻薄,这样的一个“善女人”把祥林嫂推向了地狱的门,这是她们之间的一次对话:“‘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地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

  可以说他是给祥林嫂瘦弱不堪的身上驮上了更重的包袱,而自己却依然以个看客的身份饶有兴味的与其他看客一起起谈论着、嘲笑着与她同样受封建思想残害的女人。这样的下层人物是尤其可悲的。受压迫是可悲的,受了压迫却浑然不觉的人是更加可悲的。

  鲁四老爷和鲁四奶奶作为当时社会的上层人物,表现得冷酷、虚伪和保守。在得知祥林嫂被婆婆劫走的消息后,他说了两个“可恶”,但是都是作为一个看客而说的,他并没有对祥林嫂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满心想的是自己的利益,祥林嫂被劫是对他家尊严的冒犯,正因为如此他感到恼怒,但作为一个封建思想的拥护者,他又认为婆婆劫走儿媳妇是顺乎情理的事,于是接着说了“然而”。这种上层社会的看客是可憎、无情的。

  《药》中同样描写了几位看客的形象,如花白胡子老头,他老于世故、圆滑善谈,精神上是麻木的、思想上是愚昧的,“‘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他见机行事的这番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革命者的不理解,正如鲁迅所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这就是鲁迅先生所揭露的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看客,正是有了太多的看客,才有了中华民族国明性的弱点,这是民族的悲哀!

  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是赤裸裸的,先生正是要以这种赤裸裸唤醒愚昧麻木的人民,从精神上给他们以疗救。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每每有人吵架或是发生交通事故,人们总会一窝蜂般的涌去。这些总把别人的事情当戏看的“看客”,鲁迅用了不少笔墨。

  这些人,总是积极的。《示众》中写道:“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弹过来的皮球一般。”像蜂见了花丛,像反弹的皮球,鲁迅这一句将看客的热情写到了顶点。对别人的事总是热心甚至甚于自己的事,据此,说其不务正业可是恰到好处。

  然而,这热心是完全不长久的,是完全不专一的。《示众》中的看客们本在看巡警与白背心,一个车夫跌了跤,人们便又转向了那车夫,冷落了那巡警与白背心。每一个大动静都能使其迅速转变关注对象,这便是鲁迅笔下看客的第二个特征。

  《药》中,面对刽子手对革命人士的残害,看客们无知无觉,无关痛痒一般“颈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相似的情景还出现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不论是中国人杀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杀中国人,看客们如同品味佳肴。精神的麻木,同情心的淡薄是铸就一个个看客的根本原因,只不过“清留学生”丧失得更多,包括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

  在鲁迅笔下,每一个人多的场面一定要有看客在的。鲁迅以笔为手术刀,解剖着看客的大脑,分拣着看客的五脏六腑而公示于世人。一切情景的产生仿佛错在事情不是看客们的,鲁迅却用白纸黑字告诉我们,这是世态的炎凉和猎奇的人性所造成的恶果。不论是《药》还是《示众》,不论是《藤野先生》还是《孔乙己》,看的人愈有兴致,演的人愈加卖力,每一个事故变成了一个个故事,当然,是故事更是悲剧。立身于看客间,鲁迅放弃了技术的学习,而是提笔写下人间冷暖,拨开表象的云雾,荡涤麻木的灵魂,以此告诉国人,什么该热衷,什么该摒弃。

  时移至今,看客仍是不缺乏的。再没有什么人血馒头,更没有拉洋车的车夫,但不少人有了新奇但不值一观的事情要看,有人和别人冲突了也要看。挡不住的,是那好奇心?或是从众心理?都不是,恰是因为自己与当事人“没有关系”。假使看客与当事人“有关系”,那看客不再是看客了,定会参与进去,维护与自己“有关系”的那人的利益。可是我们与路上来来往往的人真的没有关系吗?我们都有相同的肤色,我们说着相同的语言,我们有共同的名字—我们都叫中国人。我们与外国人就没关系了吗?我们都是人类啊!整个人类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如聂鲁达在《统一》中所写:“所有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现在看,作为一个看客竟是一件应该以之为耻的事情了。我们有时不应看,有时应看,也需有些贡献,一个个“援鄂医疗队”正是极好的例子。所以说,与其“隔岸观火”,不如为救火努力一把。

  看客,是冷漠的产品,也是冷漠的原因。所以,点燃心中的良知,让社会温暖起来吧。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作文

  缓缓合上课本,闭上眼睛,鲁迅笔下黑暗而冷漠的社会还在我脑中激荡,久久不能忘怀。我仿佛已经看到孔乙己悲剧人生的终点,看到某个初冬的寒夜,鲁镇街头上那个蜷缩的、毫无生气的身影,看到他无神而呆滞的双眼中,映出他再也看不到的星光……远处的古寺中,传来悠扬的钟声,仿佛归去的讯号,仿佛如怨如泣的哭诉。

  那么我们不禁会问,是什么造成了孔乙己的死亡?是他自身的自命清高,认识不清?还是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社会矛盾的尖锐?又或是人们的冷眼相待,麻木不仁?我认为其主因是孔乙己自身的不思进取,但人们乃至整个社会对他的冷漠,才是后者走向死亡的直接原因。丁举人的残害,掌柜与小伙计的不讲情义,其他顾客的无情嘲笑,这些毫无人性的行为,像一双双冷酷无情的手,把孔乙己一步步推向死亡的悬崖;而在这些行为下,社会也变得冷冰冰没有温度了。所有人都像是袖手旁观的看客,一边目睹着不幸者的死亡,一边时不时地拍手称快。呜呼!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这种“看客”的形象在鲁迅的文章里并不少见。像《藤野先生》一文中所写的:“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看到自己的同胞被杀害,却还麻木不仁的观看,仿佛上演的是一部有趣的话剧。这些看客的血管中流淌的液体不是殷红的血液,而是可以被冻成坚冰的冷水;他们的大脑不再运转,取而代之的是机械般不带温度的思绪;甚至,他们不可以再被称作“人”,因为他们的举动已经没有了丝毫人性的光辉。正是因为有他们,社会才如此阴暗,中国才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越陷越深;也正是因为目睹了这般举动,鲁迅先生才意识到国人问题的根源在于思想,于是他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为枪,走上了救国之路。

  然而,“看客”的行为在当今生活中仍未消失。当同学因犯错而受到老师责罚时,当看到某人的成绩不如自己时,我们何尝不是“酒醉似的喝彩”?这同鲁迅笔下的看客又有什么分别?难道我们期待留给后辈一个麻木不仁、冷酷无情的世界

  但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同心协力,终有一天,“看客”的形象会被完全抹除,灿烂的阳光一定会照进每个幽暗的角落,用爱和温暖点亮世界!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50岁的女人

世界第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