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桥米线的传说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昆明美食—过桥米线

  冯曦冉

  说到北京就会想起色香味俱全的烤鸭,说到上海就会想起小巧玲珑的生煎包,说到成都就会想起“辣妹子”火锅,说起昆明,那一定就是过桥米线了。过桥米线是云南滇南地区特有的小吃,属滇菜系,起源于蒙自地区,关于它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一个秀才在岛上读书,他的妻子每天都做了他最爱吃的米线,可是,一到岛上米线就凉了,一次送鸡汤时,妻子发现鸡油可以保温,就用骨头熬汤,再倒上鸡油,把切的薄薄的配料和米线烫好之后,到岛上再用热油烫一遍,拌入米线后,鲜香可口,大概5分钟后可食用,这一方法流传至民间后,人们纷纷效仿,因为到岛上要过一座桥,所以被称为“过桥米线”。

  对于米线,昆明人已经到了一顿不吃就想,两顿不吃就愁,三顿不吃就忍不住的地步,爱米线如命,真的很贴切。它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了,由4部分组成:一是汤料,用大骨熬汤,精心烧制5个小时,鲜美可口,喝了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中;二是佐料,有提味的油辣子,提鲜的胡椒以及“点睛之笔”盐;三是配料,由生蛋,猪里脊肉,鸡胸脯肉,乌鱼片以及水过五成熟的猪腰片,肚头片,水发鱿鱼片,口感鲜滑而有筋道;辅料就是蔬菜了,如豌豆尖、韭菜、葱丝、姜丝以及玉兰片;四是主食,这位主角就是“大名鼎鼎”的米线了。

  在昆明吃米线,还有个特别的说法,不叫吃米线而叫甩米线,这一甩甩出了昆明人的洒脱,也甩出了过桥米线的美味。作为一名吃货,我已经把昆明的过桥米线全都甩了个遍,其中最好吃的就是位于嘉年华的尚顺号了,它的门帘是用雾气制作的,好像《西游记》中的水帘洞,非常有特点,好多小孩子都喜欢不停地在那里穿越,感受雾气所带来的凉爽。服务员的上菜速度非常快,刚坐下,他们就把配料和米线端上来了,两三分钟后一个用木托盛着的大碗里面翻滚着奶白色的热腾腾的汤汁就已经“上场”了,服务员把汤端上来的时候,会细心的提醒你“小心碗烫注意碗边”。在这我要隆重介绍一下吃米线的过程,一定要先放生的后放熟的,最后拌入美味的米线,我总是先把鹌鹑蛋第一个放进去,滚烫的汤汁会把鹌鹑蛋烫成一个小小的荷包蛋,非常可爱,用汤勺连汤带蛋吃下去,鲜美极了。汤是一定要喝的,据说它的汤可是用云南山泉熬制成的哦!一碗好汤是过桥米线的魂,有一次爸爸广西的同学来昆明旅游,我们带他来这里甩米线,他竟然把汤都喝光了,我不是要在这里赞扬他的好胃口,而是要表表这里的好汤,把善煲汤的老广都折服的汤……

  妈妈常说美食不是吃进了胃里,而是吃进人心里,我想无论我以后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家乡的过桥米线,人们能匆匆填饱肚子,却填不满记忆的缺口,总有些滋味只藏于那份情结里。

过桥米线的传说

介绍云南“过桥米线”

  米线是云南的地方小吃,过桥米线是米线中的上品,以用料考究,制作精良,吃法独特,独具风味而闻名中外。

  过桥米线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源于滇南蒙自县,1920年,昆明市建立了第一家过桥米线馆“仁和园”。传说有一秀才在蒙自南湖的湖心小岛念书,秀才妻每日都要通过石砌的小桥给夫送饭。一日,妻子念丈夫读书辛苦,炖了一只又肥又壮的母鸡,装入罐中,正准备送饭送给丈夫,由于有要事未能按时送去。当她办完事后,发现汤罐还是热乎乎的,原来是厚厚的一层黄油覆盖汤面,起到了隔热作用。于是便穿小道,走石桥,送到丈夫身边,将米线往热鸡汤里浸泡后,随即捞出放入碗里,秀才吃了十分满意。此事被传为美谈,人们为了赞誉这位贤能的妻子,便将这种食品取名“过桥米线”。

  经过历代滇味厨师不断改进创新,"过桥米线"声誉日著,享誉海内外,成为滇南的一道著名小吃。

  过桥米线的做法

  所属菜系:云南菜

  原 料:

  鸡脯肉 、猪肚头、猪腰子、乌鱼肉、水发鱿鱼、油发鱼肚、火腿、香菜、葱头、净鸡块各20克 ,水发豆皮、白菜心、豌豆尖、葱、豆芽菜、蘑菇各50克,米线200克。

  制法:

  1.把肉料分别切薄片,有味的焯水后漂凉装盘;

  2.其余各料另锅焯水,漂凉后切段装盘;

  3.香菜、葱切碎,和油、辣椒及烫过的米线一同上桌;

  4.鸡油烧至7成热时装入碗中,倒入烧开的清汤,加调料上桌;

  5.食时先将肉片烫至白色,下绿菜稍烫,再下米线,撒少许葱花、香菜即成 。

  过桥米线的吃法

  过桥米线由汤、片和米线、佐料三部分组成。吃时用大磁碗一只,先放熟鸡油、味精、胡椒面,然后将鸡、排骨、猪筒子骨等熬出的汤舀入碗内端上桌备用。此时滚汤被厚厚的一层油盖住不冒气,但食客千万不可先喝汤,以免烫伤。要先把鸽鸡磕入碗内,接着把生鱼片、生肉片、鸡肉、猪肝、腰花、鱿鱼、海参、肚片等生的肉食依次放入,并有筷子轻轻拨动,好让生肉烫熟。然后放入香脆、叉烧等熟肉,再加入豌豆类、嫩韭菜、菠菜、豆腐皮、米线,最后加入酱油、辣子油。吃起来味道特别浓郁鲜美,营养非常丰富,常常令中外食客赞不绝口。过桥米线集中地体现了滇菜而丰盛的原料,精湛的技术和特殊的吃法,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过桥米线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品尝了云南的风味小吃——过桥米线。它使我回味无穷,至今难忘!

  关于过桥米线,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相传古代有位秀才,在一座岛上勤奋苦读,他的妻子为他送去的饭菜不保温而头疼。后来,她发现鸡汤上的那层油汤可以保温,放入米线后味道更佳,因为妻子每天要过桥去送米线,故取名为“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的色相很好。只见白花花的米线浸在黄色的鸡汤中,几颗鹌鹑蛋挺着大肚皮躺在米线当中,一条条晶莹剔透的豆芽儿伴着褐色的鸭肝和淡淡的绿色的榨菜散落其间,形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画,光是看着就已经令人垂涎三尺了。

  过桥米线不光色相好,它的口味更是美味独道。每根米线都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我吃着米线时,总爱先找到它的“头”只听“嘘”的一声,米线就被我吸到嘴里,真是滑爽啊!吃鹌鹑蛋、肉片、鸭肠时,沾点汤,细细咀嚼,闭上眼睛,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在这时,喝上一大口肉汤,令人回味无穷。这使我想起一首诗:“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

  过桥米线,我最爱的一道风味小吃,百吃不厌。心动不如行动,有机会你们也一定要去品尝一下:“过桥米线”哦!

介绍云南过桥米线

  相传在一百多年前,有一个勤劳善良的妇女每天都给一座岛上的夫君送一锅味道鲜美的米线。可是当她到达岛上时,米线往往都已经变凉。一次很偶然的机会,这位妇女发现鸡汤上的油可以让汤保持温度,如果配料和米线等到吃的时候再放,味道会更加鲜美。于是,她就先把配料切薄,米线烫好,到了岛上后再把配料用滚汤烫熟,再加入米线。后来,大家纷纷效仿。由于到岛上要过一座桥,也为了纪念这位妇女,人们就把它称为“过桥米线“。

  暑假期间,我和爸爸妈妈就在云南丽江的一家名叫“云天楼过桥米线”的店里吃了一顿“米线大餐”。

  我们每人点了一份据说是最好吃的“云天楼米线套餐“。不一会儿,一碗洁白的米线、一大盘配菜和一锅汤就上桌了。配菜很丰富,有淡棕色的山羊肉,有鲜红的雪花牛肉,有一块块的小排骨,还有三个小小的金黄色的生鸡蛋。旁边,衬托着黑乎乎的木耳,细长的金针菇和绿油油的生菜,看上去就让人食欲大开。

  我迫不及待地把肉、菜和米线放到汤锅里,顿时,一股香喷喷的气味灌入鼻孔,光是这气味就让人垂涎三尺。我赶紧尝了一口米线,嗯……滑溜溜的,富有弹性,还略带咸味,真好吃!然后,我又尝了尝各个配菜。小鸡蛋被烫熟了,蛋清饱满Q弹,蛋黄香糯可口;牛肉和羊肉也被烫得软软的,富有弹性,越嚼越香。青菜和木耳是最后下锅的,嚼起来香脆可口。白白的金针菇和米线混在一起,很难分清彼此。混了米线和各种配菜的汤有点咸咸的,热气腾腾。这一锅米线、肉菜和汤配起来,真可谓是“色香味俱全”啊!我一连吃了三大碗米线,吃得直冒汗,还打了好几个饱嗝,可还是觉得意犹未尽。过桥米线实在是太香了!

  这就是云南的特色美食——过桥米线。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开始喜欢过桥米线了呢?赶快来云南尝一尝吧!

写过桥米线

  今天,我去黄树人家玩。中午,黄树人妈妈带我们去新开张的大润发超市吃乾三甲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的起源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相传滇南的蒙自县城外有一个南湖,有一个书生到湖心的小岛上去读书备考。因为埋头用功,常常忘记妻子送去的饭菜,等到吃的时候,饭菜早已凉了。有一次,妻子杀了一只肥母鸡,用砂锅熬好,又用当地人喜欢吃的米线和其他的佐料放入,味道鲜美,而且过了好长时间仍温热,书生很爱吃。他妻子就常常照此做好送去。后来,书生金榜提名,念念不忘妻子的盛情。因为他妻子送米线要经过一座小桥,书生就把这种做法的米线叫做“过桥米线”。

  看了这动人的传说,我早已食欲大增,赶紧点了一碗香辣过桥米线,黄树人和我一样。我们等了一会儿,一碗热气腾腾的过桥米线就上来了。碗里还有一些佐料,有牛肉片、生菜、葱等等,看起来令人赏心悦目。

  我迫不及待地拿起勺子,喝了一口汤。哇,真鲜呀!我不禁叫了出来。然后我就拿起筷子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我就把一大碗过桥米线吃完了。我的肚子撑得鼓鼓的。舔舔舌头,余味无穷。

  今天真是收益不浅,不仅领略了过桥米线优美的传说,又得以大饱口福,可谓不虚此行。

过桥米线

  传说云南蒙自县有一书身,很英俊,很聪明,但喜游玩,不愿下功夫读书。他有一个美丽的妻子和一个年幼的儿子·夫妻之间,感情很深,但妻子对书身喜游乐,厌读书深感忧虑。一日,妻对书生道:“你终日游乐,不思上进,不想为妻儿争气吗?”闻妻言,书生深感羞愧,便在湖南筑一书斋,独居苦读,妻也与生分忧,逐日三餐均送到书斋晌生。日久,书生学业大进,但也日渐瘦弱,妻看在眼里,很是心疼,思进补之,一日,宰鸡煨汤,切肉片,备米线,准备给书生送早餐。儿子年幼,戏将肉片置汤中,书生妻子怒斥儿子的恶作剧,速将肉片捞起,视之,已熟,尝之,味香,大喜,即携缸提篮,送向书斋。

  妻子因操劳过度,晕倒在南湖桥上,书生闻讯赶来,见妻子已醒,汤和米线均完好,汤面为浮油所罩,无一丝热气,疑汤已凉,以手掌捂汤盖,灼热烫手,大感奇怪,详文妻子制作始末,妻子一一详道。良久书生说道,此膳可为过桥米线。书生在妻子的精心照料下,考取了举人,这事被当地群众传为佳话。从此,过桥米线不胫而走,竟成云南明膳。

  在云南,米线可谓风靡全省,遍及城乡,是家喻户晓的美食。

介绍过桥米线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每个地方都有特色美食,而我今天要介绍的是云南的特色美食——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清朝时滇南蒙自市城外有一湖心小岛,一个秀才到岛上读书,秀才的妻子常常弄了他爱吃的米线送去给他当饭,但等出门到了岛上时,米线已经不热了。后来一次送鸡汤时,秀才妻子发现鸡汤上覆盖一层厚厚的鸡油,那鸡油就像锅盖一样,可以让汤保持温度。于是每次去送饭时,她先把肥鸡、筒子骨等熬好清汤,上覆厚厚的鸡油;米线在家烫好,而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岛上用滚油烫熟,之后加入米线,鲜香滑爽,这种吃法一直流传至今,因为到岛上要过一座桥,后世就把它叫做“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汤料覆盖有一层滚油;二是佐料,有油辣子、味精、胡椒、盐;三是主料,有生的猪里脊肉片、鸡脯肉片、乌鱼片、以及用水过五成熟的猪腰片、水发鱿鱼片;辅料有煮过的豌豆尖、韭菜、豆芽丝、姜丝、玉兰片;四是主食,即用水烫过的米线。

  一次,我和妈妈去一家米线店吃过桥米线,我亲眼看到了过桥米线是怎么做的:只见厨师把各种料绰水,漂凉后装盘,接着他把香菜、葱切碎和油辣椒及烫过的米线一同上桌,然后他又把鸡油烧热装入碗中,倒入烧开的清汤,加调料上桌,最后他把肉片烫成白色,再下米线,撒少许葱花、香菜即成。

  终于可以吃了,我一筷子夹了一块肉就朝嘴里送,被烫得哇哇大叫,妈妈笑着说:“由于汤表面有一层鸡油,所以汤很烫,所以刚在汤里烫熟的菜是不能吃的,要漂凉后才能吃。”我把肉片放在盘子里,过了一会儿,我夹起它,一口吞下,真是太好吃了!

  看到这儿,你是不是也流口水了呢?有机会你也去尝尝吧!

过桥米线

  欢先用筷子挑出几根米线,然后“嘘”的一声吃进嘴里,然后再喝一口汤,米线的劲道和顺滑,还有骨汤的鲜美就尽收口中了。吃配菜的时候我喜欢先小口小口地尝一尝,细细品味。最后快吃完了,再把它全部放入嘴中,大口大口地嚼。

  过桥米线据说还有个传说哩!很早以前,有一个书生在云南南湖的南湖亭苦心读书,他的妻子每天都要过一座桥,给他送饭。有一天,妻子觉得丈夫十分辛苦,就炖了只鸡,放入土罐,准备送给丈夫吃,可是中途有事,便耽搁了。等回来才发现那土罐中的鸡肉还是热的,上面还有一层厚厚的鸡油,于是就用鸡油烫米线给丈夫吃,书生吃了赞不绝口。因为每天妻子送饭都要从南湖的桥上走,所以就把这美味的食物取名为“过桥米线”,从此这道美食也就在民间流传开了。

过桥米线

  云南的小吃很多,独具风味的更是数不胜数。但最有名的还是过桥米线,这可是云南最具特色的小吃呀!

  这过桥背后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

  相传在古代,蒙自县城的南湖旧的风景优美,常有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画,攻读诗书。有位姓杨的秀才常去湖心亭读书,妻子每日送饭到湖心亭。杨秀才读书刻苦,往往学而忘食,常食冷饭凉菜,身体日渐不支,妻子焦虑心疼,思忖之余把家中母鸡杀了,用砂锅炖熟,给他送去。待她再来收拾碗筷,发现食物原封未动,用手一摸,砂锅竟还烫呼呼的,原来汤的表面有一层鸡油,加之土陶器皿传热不佳,把热量封存在汤中。日后,妻子常用此法保温,再加上一些米线、蔬菜、肉片放在汤中烫熟,趁热给丈夫食用。后来不少人效仿她的创新烹制,烹调出的米线鲜美可口。由于妻子送米线给丈夫时要过一座小桥,因而得名“过桥米线”。历代厨师加以改进,“过桥米线”声誉日著,享誉海内外。

  过桥米线吃起来鲜美,可做起来却不简单。

  烹制做过桥米线首先要准备好很多材料,例如鸡脯肉、肉片、香菜、鹌鹑蛋、水发豆皮,豆芽菜等,当然也可以依照各人的喜好备料,但制作过桥米线的材料里有两样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上好的米线的鲜美的鸡汤。先将肉料焯去腥味,把其他配料焯水装盘,将米线烫熟与其他配料一同上桌,鸡油烧至七成热时装入碗中,倒入烧开的鸡汤,加料上桌。

  别着急还没有完成呢,现在趁热把鹌鹑蛋放入热汤中,再将肉片放进汤内烫熟后加入香菜等各种蔬菜以及熟肉,最后放入豌豆尖,米线等其他配料,再放入酱油、辣椒油等调料,撒上少许葱花,味道浓郁鲜美,营养丰富,食之令人赞不绝口。过桥米线集中体现了滇菜丰盛的原料,精湛的烹调技术和特殊的吃法,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过桥米线的鸡汤鲜美可口,米线细腻柔滑,别有风味,其配料丰富,营养搭配合理,味道鲜美,甚至有人说去了云南没吃过桥米线等于白去一趟。过桥米线味美可口,吃法独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成为滇南独具代表性的小吃,岂今为止,过桥米线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早在一九二零年,昆明就已建起第一家过桥米线餐馆“仁合园”。

  但吃这种食品也要小心哦!许多初到云南的人吃过桥米线,不向别人请教的话,不注意会被烫到,闹出笑话,鸡汤是滚烫的,汤的表面有一层鸡油,没有一点热气向上冒,因此人们往往误认为重庆不烫,直接喝汤,易被烫伤。而且初食的食客不懂先烫鹌鹑蛋,再烫生肉片其中的奥妙,而是先放入米线和蔬菜,汤不烫了,再放入肉片和鹌鹑蛋,肉片和蛋就烫不熟了。

  过桥米线在各类小吃中滋味独特,品格高雅,可谓各路小吃之首,同时过桥米线还被国际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受国内外人士欢迎。

  另外,我再向大家推荐几个吃过桥米线的好去处,那就是昆明的“过桥园”和“桥香园”那里还有独具滇南风味的卤菜和木瓜水哦,欢迎大家到我的家乡云南来品尝滇味小吃,原料最丰富,最有营养,吃法最独特的小吃——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的做法和传说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位书生在云南南湖的湖心亭苦读书,他的妻子每天都要过一座桥给这个书生送饭。有一天,妻子觉得丈夫很辛苦就炖了只鸡放进土罐里准备送给丈夫吃,可是中途有事便耽搁了,等回来才发现土罐里的鸡还是热的,打开一看,发现上面有一层厚厚的黄油,于是就用鸡油烫米线给丈夫吃,书生吃后赞不绝口。因为妻子每天送饭都要从南湖的桥上过,所以书生起名为“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源于滇南蒙自。传说蒙自县城的南湖旧的风景优美,常有文墨客攻书读诗于此。有位杨秀才,经常去湖心亭内攻读,其妻每饭菜送往该处。秀才读书刻苦,往往学而忘食,以至常食冷饭凉菜,身体日渐不支。其妻焦虑心疼,思付之余把家中母鸡杀了,用砂锅炖熟,给他送去。待她再去收碗筷时,看见送去的食物原封未动,丈夫仍如痴如呆在一旁看书。只好将饭菜取回重热,当她拿砂锅时却发现还烫乎乎的,揭开盖子,原来汤表面覆盖着一层鸡油、加之陶土器皿传热不侍,把热量封存在汤内。以后其妻就用此法保温,另将一些米、蔬菜、肉片放在热鸡汤中烫熟,趁热给丈夫食用。后来不少都仿效她的这种创新烹制,烹调出来的米线确实鲜美可口,由于杨秀才从家到湖心亭要经过一座小桥,大家就把这种吃法称之"过桥米线"。

  经过历代滇味厨师不断改进创新,"过桥米线"声誉日著,享誉海内外,成为滇南的一道著名小吃。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第五次人口普查

牛郎织女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