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观后感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作文观后感 1942观后感

  11月29日,我特地去电影院看了《1942》的首映。之所以会去看这类题材的影片,是身体里一种说不出的力量驱使我去的。

  在看这部影片过程中,我被触目惊心的画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没有良心、没有人性的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想趁机发国难财……但是,也有催人泪下的镜头:老东家(张国立饰)在瞎鹿(冯远征饰)欲卖孩子就自我的娘时,从自我家所剩不多的粮袋里拿出了一碗小米;基督教徒小安(张涵予饰)为了救一个女孩全然不顾日军飞机的轰炸,他差点丢了性命;花枝(徐帆饰)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讨价还价后4升白面就把自我卖给了别人……不仅仅如此,就连蒋介石(陈道明饰)也有不少仁义的举动!

  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问冯小刚导演拍此片的动机。但我明白,这部从构思到完成耗时冯导18年的呕心沥血之巨作能够上映,就已经是奇迹!我个人认为,此类题材影片的呈现,在陈述历史真相的同时,肯定顶住了不小的压力,与此同时,它能够与大众见面,说明我国的审查制度以及开放程度已经有很大飞跃。还有一事,细细回想片中的镜头画面,不免发现此刻的国产电影在制作效果和艺术表现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那里说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细节刻画和故事情节,仅这两点,作为国人的我,很激动很兴奋:因为国产电影也越来越像那么回事了!

  重新温故那个历史时刻。那个年头,本来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赶上旱灾和蝗灾,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败之吏)的不作为,让人若有所思,让人义愤填膺!生活在那个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实在是不容易。……本人才疏学浅形容不出来。总之,深表同情和悼念!

  在荧幕前的我,仿佛身临其境;放映完毕,走出影院,眼前所见恍如隔世。我不禁惊叹如今的好生活,不禁陷入沉思。河南,我想我也会像那个美国记者白修德一样会义不容辞去的,我在追求我的“普利策”(河南大学新闻研究生)时,我也会用行动追忆那段似远去,实则未远去的历史!

1942观后感

观后感 1942观后感

  人们不能忘记历史,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却又不能正视历史。咱们似乎习惯了冯小刚的幽默路线,却不想他在2012年贺岁档带着咱们严肃了一把。在影视剧极端娱乐化的这天,冯小刚拍这样一部超风险的电影,可见其人生态度执著。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

  看完电影《一九四二》我没站起来,调整了一会儿,几乎是最后走出电影院的。当天晚上做了一宿的梦,梦见全是长满了虫的粮食,梦境清晰得很,以至早上起来,我去看了看家里粮食是否长了虫。

  我明白这是正因《一九四二》。在影视剧极端娱乐化的这天,冯小刚拍这样一部超风险的电影,可见其人生态度执著。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让这天远离苦难的人们无论老中幼,亲见我那苦难民族的一场灾难,这虽与当下灯红酒绿不甚和谐,但每一个看过影片的人都会深陷于一场内心的煎熬。

  散场时,我前后左右的人都说“太惨了”,他们在影院灯光启亮的瞬间,只能简单说出内心真实感受。咱们民族百年来有多少“太惨了”的历史淹没在史籍之中。我以前看见过一组民国时期西方人拍摄的流民照片,文字解释说:逃荒的灾民毫无目的地流动,所到之处树皮全被剥光,几万人不见一个笑容。咱们在《一九四二》中能够看到这种对人生麻木至极点的影像,真实震撼。我原以为中国导演不喜读史也不具史观,拍不出梅尔·吉布森的《勇敢的心》、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这样具有历史凝重感的作品,冯小刚的《一九四二》让我对他肃然起敬,一个满身光环的人愣是褪去光环,闯入黑暗之中寻求,智勇可嘉。

  只要你认为你有承受力,你愿意替民族分担苦难,那你绝对就应去看《一九四二》,不好以为苦难离你会很远,一九四一年时河南也有许多人这么认为。看的时候务必要多想一步,甜蜜与苦难究竟相隔多远。

观1942有感 1942观后感

  这天看了《1942》,真的很震撼,内心有太多的感触,好久没有看过这么深刻的片子了,真的拍得太好了,中国的电影太需要有这样的影片出现了。影片结束时,我哭了。情绪很复杂,悲伤、痛苦、同情、无耐好像都不能准确的描述这个情绪,我说不上来,更像是一种慈悲。我也不愿意去太多的思考这个情绪到底是什么,只是让自我流着泪。

  回来的路上一向在思考为什么觉得这部片子好看,但也在说,可能很多人会不觉得好看。我也在整理着自我,到底被什么打动了,绝对不只是影片拍得很真实。我在看的过程中,会去自然的比较此刻的生活,比起生活在解放前的中国,真的犹如天堂一般。觉得自我太愉悦,也感谢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但越往后面看,我确越多的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当我突然意识到,咱们此刻的中国去掉经济高速发展光鲜的外衣后,其实骨子里面的东西,跟1942年居然没有两样时,我不仅仅仅打了个寒颤。我脑子里开始浮现出那位外国记者反复问道的一个问题:“怎样会这样?”

  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军队在此陷入胶着状态,大面积的蝗虫和旱灾使得夏秋两季绝收。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最后的出路就是贩人,年轻的闺女媳妇通常被买去周家口等地的窑子。电影中,徐帆饰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后,为了孩子能够有一口吃的,在于男生一夜夫妻之后又将自我卖了了出去,临走之时,她对仅处了一天的丈夫说:“你来,我的裤子囫囵(完整)一些,咱俩脱下换一下吧。”男生听罢,默默无语,只能无能为力的目送马车离去。

  天灾也许还能够用“逃离”来解决,但是战争带来的伤害却是避无可避。即使河南已沦为半壁江山,仍是国民政府手里的粮食支柱,从河南征购的粮食支撑着整个西北的军队、官僚和城市。天灾来时,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他假装不坚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联,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似乎《1942》摆出的是一盘没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几乎动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灾的外在手段:政府动用军粮的援助、宗教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发奋、民间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智慧而充满灵性的,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幕,大当家收养了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人祸才能最终避免。

六年级观后感作文 1942观后感

  1942年到底发生过什么?如果您不明白,不用急,电影《1942》就能告诉你1942年发生过的最悲催的一幕。

  1942年,河南大旱,蚂蚱成灾,庄稼颗粒无收,每一天都会有人饿死。老东家范老爷,因为保护自家粮食和邻村村民发生冲突,家被烧了,家里的粮食都被抢光了。他只好带着全家人和长工栓柱,还有同村的瞎鹿一家,加入了逃荒的队伍,离开了自我的老家延津,奔向陕西。用范老爷的话来说,他只是去躲灾,灾荒一过去,他还是会回来当地的东家的。原因很简单——他有做东家的智慧。逃荒路上,由于日本飞机的轰炸,他带着的许多行李都丢了,一下子从躲灾变成了逃荒。在去往陕西的路上,范老爷身边的许多人了都饿死了,瞎鹿、星星、花枝、留宝、铃铛、栓柱,还有他的孙子留成,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人世。最后到了陕西,只剩下了范老爷一个人了。范老爷承受不了失去亲人们的打击,和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结伴走回了老家延津······

  《1942》这部电影,真实的反映除了抗日时期执政当局的麻木和丑陋。为首的当然是日本鬼子,是他们,残忍地杀害了栓柱,是他们,两次轰炸那些流离失所的灾民。最可恨的是,他们竟然在灾民逃荒的线路上发放粮食,迫使许多灾民都去为日本打仗。还有那些无耻的中国军阀,他们在抢了瞎鹿的驴后,非但没有给瞎鹿一口肉吃,还残害了他的生命。国民党军官蒋鼎文,在河南省主席李培基的请求下,答应减免三千万担军粮,但却提出了两个荒诞的要求:一、让日本兵不在进攻河南。二、让自我的部队退出河南战场。这种条件,李培基当然没有完成。于是,在赈灾粮食发下来时,蒋鼎文又借口拿走了三万担粮食。最后,贪官也是致使灾民饿死的原因之一。他们一面贪污粮食,一应对着上层,信誓旦旦地说:能够克服,能够克服。这些致百姓于水火之中的人,难道不能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吗

  虽然1942年社会黑暗,失去光明,但是人性的光辉,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就比如说美国人白修德吧,他虽然只是一个报社记者,但他却深入灾区腹地,用相机记录下了河南的严重灾情。是他,谅解了范老爷偷他的驴;是他,把驴和饼干都送给了范老爷;也是他,为了帮忙河南人民摆脱饥饿,先找到当地政府,之后找到宋庆龄,最后找到蒋介石,亲口告诉了他河南的灾情。功劳最大的,不就是他吗?除了白修德,我们所熟悉的老东家范老爷,也是个善良的人。在瞎鹿的母亲快病死时,他好心地给了瞎鹿一些小米。到最后,他的粮食已经不多了,他还是把小女孩留下,带领她一同走回老家延津。要明白,那个时候多了一张嘴是多么艰难的事儿!这难道没有反映出他的那颗善良的心吗

  回顾1942年苦难的岁月,我们还就应做哪些反思呢

三年级观后感作文 1942观后感

  29号首映那天和兄弟姐妹一齐去电影院看了这部沉重的电影,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300万人在饥饿和战乱中死于非命,一个个悲惨的场景让人窒息。人们不能忘记历史,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却又不能正视历史。

  咱们似乎习惯了冯小刚的幽默路线,却不想他在2012年贺岁档带着咱们严肃了一把。在影视剧极端娱乐化的这天,冯小刚拍这样一部超风险的电影,可见其人生态度执著。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

  让这天远离苦难的人们无论老中幼,亲见我那苦难民族的一场灾难,这虽与当下灯红酒绿不甚和谐,但每一个看过影片的人都会深陷于一场内心的煎熬。影片最后以一首基督教的赞美诗《性命之河》作为结束曲,我想这也是冯导在为那些死难的同胞所作的祈祷吧,愿逝者安息,而咱们也就应为这天的愉悦生活而感恩。

观《1942》有感

  司马书玥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天气晴朗,我去看了一部打动人心的电影,片名叫《1942》。

  1942年,在河南发生了一场在旱灾,电影《1942》为我们揭开的正是那段尘封已久,逐渐淡去的河南记忆。

  河南因为一场旱灾,群众发生了吃的问题,在河南有一位老东家叫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迫,由于旱灾,河南的人民开始逃荒,老东家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他们漫无目的地走着,在逃荒的路上,日军多次轰炸,横挡,逃荒的人们死亡惨重,国民党也抢走了他们的东西,由于没有吃的,只能吃被磨碎的树皮,为了让家人活命,许多年轻女子,都把自己卖了出去,让家人有了少许的口粮,他女儿被选中了,范殿元很高兴,因为女儿能活命了,一家人都能活了,但当女儿走时,他去很伤心,因为女儿不能在身边陪他了,他继续走下去,活下去,但他有生的希望时,他与其他逃荒的人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决定,这时他已经是一个孤零零的人,没有他认识的人,他的决定竟是“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这一场天灾人祸从天而降,许多人要么就是在饥寒交迫中死去,要么就是在鬼子的枪林弹雨下死去,许多中国人背信弃义投靠日本人,因为政府迟迟没有军粮,这正是那时政府的腐败,让1200万个生命惨绝人寰,多么悲惨的社会,多么痛苦的人民啊!

  新社会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人们还记忆犹新的是那一年的汶川大地震,胡主席,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现在一个崭新的汶川呈现在我们眼前,今天的人们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自豪,何等的荣光啊!

  新旧社会对比,如今社会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现在,展望更加美好的未来。

电影《1942》观后感

  我爸爸妈妈都是电影迷,几乎每个周末他们都会带我去电影院看电影。正是因为观影无数,我们已升级为奥斯卡院线的金卡会员。还是因为观影无数,从记事开始,我看过的电影中的大部分早已印象模糊,几乎连名字都叫不上来了。但是有一部电影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恐怕这一辈子我都不会忘记,那就是2013年冯小刚导演推出的贺岁片《1942》。

  提到冯小刚的导演,相信大家的第一印象跟我差不多:他执导了中国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之后就以每年一部的速度推出了一系列贺岁片,其中的《大腕》、《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天下无贼》、《非诚勿扰》等都深为老百姓喜闻乐见,而他的每部电影中也都有几句台词成为当年的流行语。看冯氏贺岁片已成了当下年轻人在岁末年初最期待的事情之一。他的喜剧风格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我见到他的名字就会莫名地笑出声来。但当我看完《1942》后,就再也发不出往年的那种笑声了,反而感觉极端压抑,悲愤交加。这样的贺岁片确实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在影片中充斥银幕的尽是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中原大地的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没有良心、没有人性的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想趁机发国难财……。不过,偶而也有人性的光芒令人潸然泪下:老东家在瞎鹿欲卖掉自己的孩子为挽救母亲的性命时,毅然从自家所剩不多的粮袋里拿出了一碗小米;基督教徒小安为了救一个女孩全然不顾日军飞机的轰炸,差点丢了性命;花枝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讨价还价后4升白面就把自己卖给了别人……!

  看完《1942》,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重新温故那个历史时刻,那个年头,本来就面临着日本的侵略,偏又赶上旱灾和蝗灾,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腐吏的不作为,让肝肠寸断、义愤填膺!生活在那个年代人们,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呀,实在是苟且偷生,毫无尊严与幸福可言。出影院,眼前霓虹灯闪烁夺目,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马路上行人如织,川流不息,行人们锦衣玉食,满面春风……。再回想观影所见,真是恍如隔世。我不禁由衷地赞叹今天的好生活,感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这么强大,使我们生活在有史以来上最幸福的年代!感谢冯小刚导演,他用电影《1942》提醒我们每一个人:幸福生活来自不易,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要珍惜身边的亲人,也要以实际行动参与到伟大祖国的建设中去,为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1942》观后感

  周六的下午,懒洋洋的阳光洒下来。随着我懒散的步伐,走进“奥斯卡”影院,来看我期待已久的大片《1942》。小安是一名传教士,笃信上帝。他看到一群饥饿的民众到财主老范家,想混口饭吃。不料东家欲报兵,一场打斗开始,死伤无数。老范的家被烧,儿子被杀,粮食财物在混乱中丢失不少。一边是被侵犯的无辜财主,一边是饥饿的可怜灾民。该同情谁?怜悯谁

  小安说财主没有信仰,没有听从上帝的旨意。在逃荒的路上,他一直劝说灾民信教,为死去的灾民做弥撒。在他心中,上帝是最崇高的。一路上,天天看到流离失所的灾民饥寒交迫,日本的飞机毫不留情的扔下炸弹,软弱无力的灾民被欺压。在这些灾难面前,上帝似乎没有帮上一点忙。见到神父梅甘时,他不禁说出他们的疑问,这里发生的一切上帝看得到吗?既然能看到为什么什么都没有做?上帝如果斗不过魔鬼,那信他有什么用?心中的信仰在现实面前崩溃。其实信仰只是内心的一个支柱,它并不能对事情发展变化做出直接的帮助,只能让内心平静,增加面对一切的勇气。

  在这条逃荒路上,我很少看到有温情的地方。灾民的身体一天瘪似一天,身上的棉衣棉絮都漏了出来。灾难让大都数人变得麻木,感情变得淡薄,饥饿激发了人最原始的欲望,

  每个人心里想的都是自己亲人的安好,别人如何无所谓,所以就出现了像老马这样的人。老马原来是县衙的伙夫,在逃亡路上做了巡回法庭的庭长。在他眼里这场灾荒挺好的,他只期盼着在这场灾难中折腾些成绩,希望在灾后可以升官发财。没想到后来日本兵来了,他仍然是一介伙夫,还得夹着尾巴做人,将尊严踩在脚下。

  看到这里,我的眼眶微微泛起了涟漪,这些场景深深触碰到我内心的柔软,让我陷入沉思中。我不知道到底是三百万同胞撕心裂肺的呼喊还是我们落后的国力和虚无的战斗力让我湿了眼眶。我以为只有高声呐喊“还我河山”就是爱国,这部影片深深刺痛了我的心,我终于认识到爱国不是高声呼喊就可以,它是要刻入灵魂、深入内心、付诸行动才可以的。终于明白,我的爱国情怀是如此的淡薄。

  作为中学生的我,在内心深深的埋下用行动爱国的种子。每当我看到那抹艳红置于杆顶,它飘扬,它鲜艳,它是中国革命战士用鲜血染红的,曾经被欺凌的祖国在先驱们的斗争中获得重生,那五颗异常闪耀的黄星映入眼帘,他不只是国旗,更是亿万先驱热爱祖国而跳动的心脏。内心不禁生发对他们的崇敬,对祖国的热爱。

  身为一名中学生,我做不到像文学家一样歌颂祖国,我也做不到像科学家一样为国研究,我更做不到像革命烈士一样驰骋沙场、然而,我依旧爱我的祖国,我在心里呐喊,在心

  底祝福,用我自己的方式爱我的祖国。

  俗话说:“少年兴,则国兴”。未来的时间里,我一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以后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听取老师的教诲,做一个高素质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定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为自己积累经验,为国家的富强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

  是的,我就是这样爱我的国家。

观1942有感

  之前,对于《1942》这部影片,只是听说争取了18年,才拍出这样的电影。隐约的知道《1942》是讲述关于河南当年的一次大饥荒,一次集体大规模逃荒的事件。而在看了这部浩瀚场面把河南灾民在日本侵略下忍受痛彻心扉的饥饿状态展现出来的影片时,心情瞬间压抑、崩溃。

  从这部电影中,感受到了官员腐败,民不聊生;看到了政府对民生的漠视、大量的救灾物资被私藏腰包的龌龊;看到了人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可以打破的道德底线,卖妻,卖女,看到了人吃人,狗吃人……一系列惨不忍睹的画面让你哽咽、愤感……

  最让我痛心疾首的是最后栓柱为了信守花枝被卖之前的承诺,为了保住留保的风车而被日本人刺喉而死的那一刻。那种民族尊严,让我有了一种撕心裂肺的痛。

  让我啼笑皆非的是,明明死了三百万的人,政府却统计了1000多人。4位数和7位数的差距,真是无比的荒唐。

  说到电影中的人物,美国记者白修德是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作为一名国外的新闻工作者,可以把马毫不犹豫的送给饥饿的灾民;可以为了灾民冒险去访蒋介石;可以不顾一切地把真相发表在《时代周刊》上……也许他只是做了一名新闻人员的本职工作,但似乎所折射出的东西也没那么简单。

  这部影片确确实实的让许多对1942年河南灾荒不了解的人认识了这段历史,重新审视了这个现实……

  我无法评价这部电影成功与否,只知道看完之后心情无比沉重和压抑……

1942观后感

  电影开始放映了,厅里稀稀朗朗的才坐了不满二十个人,为何不降价让更多想看电影的人进来观看呢?请保留此标记我想起了以前世界经济危机时美国的牛奶商人,宁愿把牛奶白白地倒掉,也不愿降价卖给穷人的故事,可悲啊,历史是惊人的相似。电影的内容是反映1942年河南闹旱灾,土财主老东家(张国立饰)带着全家逃荒的坎坷经历,他亲见儿子,儿媳,老伴,小孙子先后惨死,吃尽千辛万苦,最后一个人到了陕西,却又不被接纳的悲惨遭遇,是三百万逃荒灾民的缩影。控诉了旧社会官场黑暗,民不聊生的真实现象。影片拍摄得情真意切,非常感人,深受教育。

  真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政府草芥人命,人民在苦难中挣扎。瞎鹿的老婆花枝为了子女能活下去,四升小米就把自己卖了;老东家的女儿星星为了能让自己和家人活下去,就五升小米把自己卖了,宁愿去做妓女,那老东家接过五升小米时似笑非笑的神情,那是扭曲的灵魂,明知那是火坑,只要女儿能活下去,他也认了,有了五升小米,他也有可能活下来了,真是欲哭无泪啊,人性到了这种地步,活下去是第一位的,做什么已是无所谓了,哪里还有什么尊严?一个政府把灾民当作包袱来扔掉,那这个政府离垮台也不远了。

  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感悟良多,这样的日子永远也不要再来了,也不能再来了。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圆明园观后感

简爱读后感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