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上一句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重阳节

  独在异乡唯一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徭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因此重阳节又多了一层新含意。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上一句

冰心散文:每逢佳节

  唐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同东兄弟》这首诗,一千多年来脍炙人口,每逢 佳节,在乡的游子,谁不在心里低徊地背诵着: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其实,在秋高气爽的风光里,在满眼黄花红叶的山头,饮着菊花酒,插着茱 萸的兄弟们,也更会忆起“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王维,他们并户站在山上遥望天 涯,也会不约而同地怅忆着异乡的游子,恨不得这时也有他在内,和大家一起度 过这欢乐的时光。

  我深深知道这种情绪,因为每逢国庆,我都会极其深切地想到我们海外的亲 人。在新秋的爽风和微温的朝阳下,我登上天安门前的观礼台,迎面就看到排成 一长列的军乐队,灿白的制服和金黄的乐器,在朝阳下闪光,还有一眼望不尽的, 草绿的,白色的一方方的象用刀裁出来各种军队的整齐行列,他们的后面是花枝 招展的象一大片花畦的少年儿童的队伍,太远了,听不见他们的笑语,但看万头 攒动的样子,就知道他们在欢悦地说个不停……这一切,从礼炮放过的两个钟头, 直到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贵宾们,在天安门城楼上从东到西向我 们挥帽招手时为止,我的心一直在想着许许多多现在在国外的男女老幼的脸,我 忆起他们恳挚的直盯在你脸上的眼光,他们的倾听着你谈话的神情,他们的从车 窗外伸进来的滚热的手,他们不断起伏的在我们车外唱的高亢的《歌唱祖国》的 歌声……我想,这时候,在全地球,不知道有几千万颗的心,向日葵似地转向着 天安门,而在天安门上,和天安门的周围---这周围扩大到祖国国境的边界------- 更不知道有几亿万颗心,也正想念着国外的亲人啊!

  观礼台前涌过浩荡的彩旗的海,欢呼的声音象雄壮的波涛一般的起落,我的 心思随着这涛声飘到印度的孟买,我看到一个老人清癯的布满皱纹的笑脸,他出 国的年头和我出生的年纪差不多一样长!他是那般亲热地、颤巍巍地跟在我们前 后,不住地问长问短,又喜悦,又惊奇,两行激动的热泪,沿着眼角皱纹,一直流下双颊……

  我的心思,飘到英国的利物浦,在一个四壁画满中国风景,屋顶挂着中国宫 灯的饭店里,那一对热情的店主东夫妇,斟上一杯又一杯的浓郁的酒,欢祝祖国 万岁,祖国人民万岁,勉强我们一杯一杯地喝干。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使得他 们三十多年来抛乡离井,异乡糊口的生活,突然增加了光彩,看见了来访的亲人, 更使他们兴奋,他们的眼里、身上,涌溢着如海的深情……谁道“西出阳关无故 人”?我们虽是不会喝酒的人,那时是“十觞亦不醉”地痛饮了下去……

  我的心思,飘到缅甸的仰光,码头上长行的献花的孩子,向着我们扑来。这 一群华侨儿童,打扮得出水芙蓉一般的皎洁秀丽,短裤短裙,露出肥胖的小腿, 复额的黑发下闪烁着欢喜的眼光。他们献过花,便挽在我们的臂上,紧紧地跟着 我们走,我笑问他们:“你们认得我么?怎么跟我们这么亲热呵?”他们天真地 笑着仰头说:“为什么怕生呢,你们是我们的亲人呵!”他们说的普通话,是那 么清脆,那么正确,“亲人”这两个字,流到我们的耳朵里,把我们的心都融化 了……

  我的心思,飘到日本的镰仓,这一所庭园,经过一场春雨,纤草绿得象一张 绒毯,几树不知名的浓红的花,在远远的亭子边开着。我住的这间“茶室”,两 面都是大玻璃窗,透亮得象金鱼缸一样,室内一张方方的短几,一个大大的火盆, 转着火盆抱膝坐着几个华侨青年。这几个青年,从我们到日本访问起就一直陪着 我们,但是我们忙着访问,他们忙着工作,一直没有畅谈过,现在我们到镰仓来 休息了,他们决不放过这个机会,但是他们又怕我们劳累,在纸门外你推我让, 终于叩门进来了……我们转着火盆,谈着祖国建设,谈着世界和平,谈着中日友 好,谈着他们各人的生活,志愿……谈得那样热烈,那样真挚,直谈到灯上夜阑, 炉火拨了又拨,添了又添,若不是有人来催,他们还恋恋不肯离去……。

  我的心思,飘过异国的许多口岸,熨贴着各处各地在异乡作客的亲人。他们 和他们的祖先都是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被从前的黑暗政治所压迫,咬着牙飘洋 过海,到远离祖国的地方,靠着自己坚强的双手,经过千辛万苦,立业成家。在 祖国悲惨黑暗的年头,他们是有家难奔,有国难投,岁时节庆,怅望故乡,也只 有魂销肠断;然而他们并不灰心,一面竭力地从各方面辅助祖国自由独立的事业, 一面和当地人民合作友好,鼓着勇气生活下去。英雄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十二 年之中,不但站得稳,而且站得高,成了保卫世界和平的一面鲜红的旗帜。如今, 我们海外的亲人,每逢佳节,不是低徊抑郁地思乡,而是欢欣鼓舞地悬想着腾光 溢彩的天安门。但是,他们应该会想到,在天安门上面和周围,也有无数颗火热 的心在想着他们,交叉的亿万颗心,在同一节奏里剧烈地跳动。这种音乐,和我 们的社会主义的祖国一样,是崭新的,它鼓舞着我们,在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下, 隔着海洋,一同为祖国建设和世界和平尽上我们最大的力量!

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有感

  大家都读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吧!这首诗是王维在京城长安,看到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思念家人提笔写下的佳作。其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这首诗的绝唱。该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漂泊在遥远他乡,日夜思念故土和亲人的感受,特别是每逢佳节来临时,思乡怀亲之情更会倍加。这种感觉何至作者有,其实,我也有过同样的感受。

  记得有一次,妈妈赶着完成硕士论文,假期便把我送到远在他乡的奶奶那儿。虽然,奶奶特别疼爱我,可时间一长,我还是想念妈妈。就在春节临近时,我有时还偷偷流泪呢!奶奶发觉后,总是把我搂在怀里,让我拨通电话和妈妈通话。每次听到妈妈那熟悉的声音,我就特别高兴。这正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心情写照。

谈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代王维写的《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全诗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是王维 15 岁那年离开家乡到京城时,重阳节到了,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思念家乡的亲人,提起笔来,写下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是:我自己一个人生活在他乡,每到节日时,就更思念家乡的亲人。

  “独”和“异”表现了作者的寂寞的心情,“倍”也表现了作者更加思念亲人。现在成为许多身处他乡的“游子”表示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

  ⒉解释题意。

  ⑴"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亲人⑵介绍王维。

  王维,今山西人,唐朝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⒈自学生字词。

  ⑴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轻声读课文。读通顺语句,画出不认识的不理解的词语。

  ⑵会写会读生字。

  ⑶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兄弟异乡思念无限深情

  情景佳节登高兴高采烈

  ⒉检查自学情况。

  ⒊各人试读课文。

  ⒋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五、布置作业:

  ⒈朗读课文。

  ⒉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二、学习课文。

  ⒈指名读课文。

  ⒉分自然段读。

  第1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说了什么

  ⑶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讲的是唐朝诗人15岁离家,到京城已有两年。

  ⑷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请读

  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2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第一到第三句说了什么

  理解"扶老携幼"的意思。

  ⑶从那儿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

  ⑷在这家家户户兴高采烈欢度佳节时,诗人王维有什么感受,看第4句是怎么说的

  ⑸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家人。点明了题意。

  ⑹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思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请读:

  第3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3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第一和第二句说了什么

  ⑶第三句到第五句说了什么

  理解"天各一方"。

  这三句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⑷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事王维思念兄弟的具体内容。

  ⑸齐读第3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这样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请读

  第四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第一句说了什么

  理解"思绪万千"这一句和上面的哪个自然段有密切的联系

  ⑶下面的两句话说了什么

  ⑷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⑸看图,佳深理解全诗的意思。

  画面人物是谁

  ⑹理解诗句的意思。

  ⑺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⑻齐读第4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⒈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文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是:独自在他想做他想的客人,每到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这两句诗表达了身在他乡的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说明了身在他乡的人,越是在欢乐的节日里,越会思念亲人的道理。想在,人们常用这两句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是诗人在重阳节那天在外地怀念家乡和亲人时写下的,当时诗人只有17岁,一个人客居他乡,寂寞时时萦绕心头。虽然他还是一个少年,但是浓浓的乡情使他常常梦回故乡,更在纸上流露这种情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这样的一首思乡之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写出了诗人孤独的情怀和对亲人的思念。“异乡为异客”,说明在他乡做客,两个“异”字,表明诗人强烈地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没有亲人在身旁,没有乡音在耳边,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异乡”、“异客”,正是质朴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所以也可以想象,在平时,诗人一定是会经常想念家乡,想念亲人的。而重阳节那天,诗人都会想起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其中“每逢”表示每次过节的时候,“倍思亲”会加倍的思念亲人,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对家乡充满了眷恋。而且,“每逢佳节倍思亲”还是千古名句呢!三、四句是诗人在猜想兄弟们今天都在登高,也在思念自己,这是兄弟们的“倍思亲”。可是,当开始插茱萸时却少了“我”一个人。

  读着这首诗,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景象:诗人遥望着远方,一脸的忧伤。虽然非常思念家人,但是却不能回去。诗人的心里怎么能不惆怅呢?我深深地感受到诗人对家人的思念是多么的深沉啊!望着窗外的明月,让我不禁也想起了去年的中秋。

  中秋节,是一个全家团圆的节日,可是因为爸爸有要事在身,所以不能回去和外婆一起过中秋节。晚上,爸爸回来了,我们三个人默默地坐在餐桌前吃着月饼。过了好久,妈妈才说:“不知道外婆那儿现在怎么样了,待会儿给他们打个电话吧!”“好,妈妈,你说完后要让我和外婆说说话,我挺想外婆的!”我说。通电话时,外婆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我也非常难过,想:以前我们只有放长假了才去看外婆,所以外婆一定是想我们了才哭的。今年的中秋节快要来临了,这次我一定要去外婆家过。一家人围在桌前开心地谈话、吃月饼,欣赏天上的圆月,不再品尝“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苦涩滋味。

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2、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3、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4、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诗意:

  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就更加思念亲人。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人。

  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_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重阳节的诗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所作《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中最著名的两句。诗人王维常年在外,无法与亲人相聚,尤其是在家家户户扶老携幼登高望远的美好佳节的情景,更加触动了王维的思乡之情,使他思绪万千,提笔写下这首诗。全诗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是:我独自离家在外,客居他乡,碰到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更加思念我的亲人。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知识与能力训练

营销策划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