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孔子学琴

  事例内容 孔子年轻的时候,曾向鲁国一位叫师襄子的乐官学琴。

  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对他说:“可以学习新内容了。”

  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乐曲,但还没有掌握弹奏方法。”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学会弹奏技巧了,可以学习新内容了。”

  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学习新内容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

  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

  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拜了两拜,回答道:“老琴师传授此曲时就是这样说的,这支曲子叫做《文王操》啊!”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孔子

  孔子,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三岁是父亲离世,十七岁时母亲又离开人间,但他没有失去信心,而是努力造就自己,凭着他受到的教育,开办私塾,把自己学到的和积累的知识教给他的学生,被他所教育过的学生大多都是平民家,而他免费教育他们,让他们也能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孔子的品行优良,他根据学生的性格来不同的教育他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体现了他的谦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展现了他教育学生的方法。

  不只是中国,其他国家的人也了解孔子不少,他一生教过多达三千名学生,而着名的就有七十几个个,他是多么无私。在国外,还创办了许多孔子教育学校,这说明孔子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也很大,他是多么伟大。他55岁时率弟子一起周游其他列国,把自己的教学方法介绍给其他列国,可是他们一行人在周游过程中多次被困遇险。

  孔子把“任”和“义”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仁”可以将它理解为对人的关心,"义"则是道德,他讲求学生道德好,对他人关心关爱,他的学生把他说的名言名句记录下来,流传至今,这些育人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值得老师学习。

  孔子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他用自己的行动使他成为了风靡全球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中国历史上重重的画上了一笔,在许多人的心上画上了一笔。

名人孔子

  “孔子”这个字眼,我相信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是夸张,而是事实。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三岁时父亲离世,撇下这孤儿寡母。十七岁时母亲又离开人间,虽然母亲留下他一人孤苦伶仃地漂泊在世,但是他没有失去信心,而是努力造就自己,凭着他受到的教育,开办私塾,把自己学到的和积累的知识教给他的学生,被他所教育过的学生大多都是平民家,而孔子却免费教育他们,一文不收,只希望自己教育出的学生将来能出人头地。

  不只是中国,其他国家的人也了解孔子不少,他一生教过多达三千名学生,而着名的就有七十几个。

  许多国家,还创办了孔子教育学校,这说明孔子思想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也很大。他55岁时率弟子一起周游其他列国,把自己的教学方法介绍给其他列国,可是他们一行人在周游过程中多次被困遇险。孔子把“仁”和“义”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仁”可以将它理解为对人的关心,"义"则是道德,他讲求学生道德好,对他人关心关爱,他的学生把他说的名言警句记录下来,流传至今。孔子的《论语》是我们小学生必读的经典书目。

  孔子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他用自己的行动使自己被后人评为“世界文人之首”。他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填上了浓重的一笔,也在许多人的心中深深地刻下了两个字——孔子。

关于孔子

  从古至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以及西方的哲学家都层出不穷。但在众多的圣杰之中,最令我敬佩的依然是我们的东方圣人:孔子。

  孔子是春秋时代人,名丘,自仲尼,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号称弟子三千。关于他的故事可太多太多!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谈一谈:我心中的孔子!

  首先,我认为他是一个不耻下问、终身求索的人。我们知道孔子有很多的导师。大到道家创始人,小到故事中的两个六岁小孩。这样鲜活的例子自然说明了孔子的谦虚、和刻苦好学!但是这还不够深刻,因为孔子还是一个终身好学,终身求索的人。孔子说:“五十有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十五岁到七十岁,孔子一共活了七十三岁,让我们来算一算,孔子一生中百分之八十都在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在孔子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第二,我认为孔子是一个人、礼、国家,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孔子从四十多岁开始讲学,一生弘扬仁义礼智信。以礼治国。为了国家、他可以“毁三都”、为了国家,他可以亲自领兵。但是鲁国的君上却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将孔子赶出鲁国,不过,孔子并未放弃,在和弟子漂泊的十九年中,他仍然没有放弃,走到哪讲到哪。有几次差点丢掉性命,但他已然宣扬仁、义、礼、智、信。也许真正的大无畏,不仅是在战斗中“不怕死”的烈士,更是为了教育不畏惧一切困难的老师们!

  第三,我认为孔子还是一个很有战略思想的人。20xx年的时候有一部电影很火,叫做《孔子》,其中有一个片段,是这样的:齐想借用会盟来刺杀鲁国君上,以为孔子早就料到这一招,出动了五百乘兵车,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兵车并未出动。不过,孔子早有准备,会盟开始,齐国动用五百乘战车,而鲁国竟然也有五百乘战车。齐国见此情形,只好收兵。讲到这,有朋友会问了,鲁国的战车是从哪来的呢?哈哈!五百乘战车子虚乌有因为他们站的高,下面的情景看不大清楚,所以孔子便集中了一百乘牛车,后面拉上扫把,一跑起来、烟雾弥漫。这样便形成了“五百乘战车”的壮观景象!孔子的战略就是这样:兵以正和,以奇胜!

  这就是我心中的孔子,这也就是孔子。爱人、爱己。正像它的先师子产大夫说的那样:“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不愧为真君子!他的弟子遍天下,也把仁、义、礼、智、信,传遍了天下!

  我心中的孔子:东方圣贤!

  孔子是我们都敬重的伟人,以前我们根本不理解孔子这位伟人,相信你们学过的同学一定有了几分理解吧!

  我对孔子很崇拜,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孔子很谦虚、好学,而且他认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千里迢迢地从曲阜赶到洛阳去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而且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才走到洛阳。

  俗话说:学无止境,孔子这样的品行很让我佩服。孔子拜见老子时,很有礼貌。孔子拜师后,每天都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这个习惯我们现在应该向孔子学习,学到他的“美”。

  我心中的孔子四:我心中的孔子

  我心中的孔子是一位伟大而谦虚的思想家,知识渊博,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喜爱读书,是我们敬仰,敬佩的教育家。

  一想到孔子,眼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辆装饰朴素的马车上,端坐着温文尔雅的孔子,他在一帮弟子们跟随下,周游下列国之间,从事礼教治国的宣传工作。孔子一生跋山涉水,遑遑游说于君王之间,曾有十四年时间漂泊在外。

  我心中的孔子小时候很爱读书,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们的称赞。“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学于孔子的大部分弟子后来都对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孔子还把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的弟子们。

  我心目中的孔子是一个伟大的人物。

  我心目中的那位孔圣人离我们已经有两千多年了。虽然他已经不在我的这个高度文明的时代,但是他的思想仍活在我们的身边。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就接触了这位老人的那些儒雅的思想。记得,我跟着语文老师背诵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有远方来,不亦乐乎------”当时的我对孔老圣人有了一种神圣的感觉。他的许多的教育思想,在我的学习当中,还是比较适用的。另外,他讲述的许多做人的道理,至今我还是需要借鉴的。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我做人的基本标准之一。

  我读了孔子的生平,对孔圣人的做人这方面是值得比较称道的。鲁昭公让他去管理仓库,他就去把这差事作的井井有条。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无论孔子做什么事,都是从一点一滴做的。其实,我们之所以把他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是他在做人上确实是达到了人生的很高的境界。

  孔老圣人不光是我的教育老师,他也是我身边生活的一位指路人。每当,我在生活上感到失意的时候,我总会想到孔子在失意的时候,仍然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最后在不起眼的事情上成功,像我这样的泛泛之辈更应当把精力投入的自己的目标上去。

  在我的心目中,孔圣人不是一个神,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他对自己的弟子时那么的有礼,而他的弟子又那么的尊敬他。另外,孔老圣人甘愿屈身向路边的孩童请教问题,丝毫没有失去学者的风度,他俨然把自己看作了一位过路的老人。

  孔子,不只是指的是孔圣人,也暗含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两千多年的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直至现在还影响着我所在的时代的人。没有他的文化,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没有礼道,我也会变得不那么精彩。

  我心目中的孔子,在我的眼里,他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又是一位人哲圣人。孔老圣人,是我从小认识的老师,也是我的亲密的儒者。他的思想,已经扎根于我们以及身边人的心目中,让我们更有选择的去继承他的儒家的文化。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人物事略

  尽善尽美 孔子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非常重视的,它赞美古代乐舞《韶》及《九辩》完善的艺术形式。《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评价《韶》乐尽善尽美。而对周朝乐舞《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以高度赞扬外,对其表现周武工伐纣灭商的战争功绩的内容却给予批评:“《大武》,尽美未尽善也。”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信任,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白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君子固穷 孔子到达陈国,寄居在司城贞子家,居住了三年。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徙被围闲,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同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闲就胡作非为了)。”告诫君子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逝者如斯夫 孔子伫立于尼山脚下,望着滚滚辽河,触景生情,禁不住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于司空见惯的流水绿波之中发现了深奥的道理,懊丧的情绪也如水般流去了。后来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也有类似感叹:“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过隙,忽忽而过。”形容时间流逝得非常快,这也是“白驹过隙”的来历。

  苛政猛于虎 孔子路过泰山,见有一位妇女在坟莹旁痛哭哀号,于是询问。妇女回答说:“我的公爹被老虎吃了!”孔子让子路问道:“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妇人回答道:“因为这里没有苛捐杂税的暴政。”孔子对随从的弟子们说:“苛政对人的危害,有甚于猛虎啊!”

  待价而沽 孔子游说诸侯,想得到重用,却四处碰壁,十分感伤,常暗中自怨自艾。某日,子贡得一美玉,来问孔子,是要收藏,还是找个识货的卖掉。孔子大声叹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意为:卖掉吧,卖掉吧,我正等着识货的人哩。比喻等待有了赏识自己的人才会出来效劳出力。

  名家点评

  (战国)孟子: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汉)司马迁: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己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唐)唐玄宗: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槛奠,当与梦时同。《经鲁祭孔子而叹之》

  (明)朱嘉: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明、清)顾炎武:道统三王大,功超二帝优。斯文垂彖系,吾志在春秋。车服先公志,威仪弟子修。宅闻丝竹响,壁有简编留。俎豆传千叶,章逢被九州。独全兵火代,不藉庙堂谋。老侩当庭发,清洙绕墓流。一来瞻阙里,如得与从游。《谒夫子庙》

  (现)钱穆: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

名人故事 孔子音乐养成法

  颜徵在是孔子的母亲。由于她教子有方,培养出了万世传颂的孔圣人。

  孔子的父亲死得早,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抚养成人。在孔子不太懂事的时候,颜徵在就买来了很多的乐器,有时请人为儿子演奏,有时自己为儿子吹弹,有时让儿子自己玩弄。邻里乡人不解其意,颜徵在对人们说:让孩子从小接触这些器具,培养他的兴趣,他就会渐渐喜欢这些乐器。做人要讲根基,办事要按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乐器最讲礼仪与规矩,没有章法演奏不出动听的乐曲。让孩子早点接触礼仪、音律、等级,对他以后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在母亲的教导下,孔子很快就爱上了这些乐器,并学会了吹、拉、弹、唱。

  邻里有了婚丧等红白喜事,他都会拿着乐器去为他们演奏。孔子成人以后,对音乐的爱好有增无减,把音乐当成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在齐国听了韶乐,一连学了三个月,整日沉醉其中。他说:“真没想到音乐的感染力有这么强!”

  有一次,孔子向鲁国乐官师襄子学琴,他弹一支名曲,连续将它弹了十天。

  师襄子让他换个曲子,孔子说:“虽然我已经熟悉了这支曲子,但还没有将它掌握。” 过了几天,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了这支曲子,可以弹别的了。”

  “我还没有领悟它的用意。”孔子说。 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依然在弹那首曲子,师襄子不耐烦地说:“你已经了解它的用意了,可以换一支曲子了。”

  “我还没有领悟它描写的人物形象呢。”孔子说。 又过了一些时候,孔子终于停下不弹了,他想了想,然后抬起头,向远方望去,说:“我可能领悟到了,这个人又高又大皮肤很黑,眼睛向上看,好像要统一四方,这就是周文王。”

  师襄子听了十分惊讶,不得不佩服孔子对音乐执着的精神。

  从此,孔子更加刻苦地学习音乐,他能从音乐中悟出很多深刻的道理。在各种乐器的演奏中,孔子从中摸出了好多规律,将它们总结出来,运用到音乐当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孔子在音乐方面的造诣是精深的,他整理了“六经”之一的乐经。他从音与音之间存在的节拍,符与符之间有着一定的规律,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那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他想:音乐调节好,才能演奏出动听的音乐;人际关系调节好,才能安守本分。

  在音乐的启示下,他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为政一定要以“仁”为核心,以调整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为主体。这就是他创立的儒家思想中的内容。他的这一套儒家学说一直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用。

《孔子是怎样炼成》观后感

  孔子自己认为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意思是:用功读书,便忘了吃饭;兴奋快乐,便忘记了忧愁,不知衰老快要到来了。

  孔子的个性,是一个谜。

  这个时代的苦难太多,孔子却是从容的;这个时代一片混乱,孔子却是淡定;这个世界处处都是黑暗,孔子却是光明的;这个世界一派阴冷,孔子却是阳光的。

  孔子用他个性的光和热,照亮了一个灰暗的时代,让这个时代具有了永远的温度!

  没有什么能让孔子这样的圣人消沉,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剥夺他内心的高贵,他可以俯瞰一切挫折,甚至俯瞰一切人间苦难。

  孔子是救世的,但他不是狂者,狂者太急切,岆岆易折。

  孔子是出世的,但他不是狷者,狷者太纯洁,皎皎易污。

  乐之源

  一、孔子有健康的身体。孔子不仅天赋很高,不仅是指智力,还指体力,孔子出国周游时已经55岁,天天坐在木轮车上,在坎坷的路上颠颠簸簸,一直颠簸到68岁才回来。身体好才是快乐的生理基础。

  二、孔子精神健全。孔子不偏执,不阴冷,很阳光。汉代学者杨雄说:仲尼多爱。快乐的源泉在于爱,孔子就是一个骨子里特别有爱的人。

  三、孔子爱自然。在孔子眼里,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我们快乐的源泉。天人合一,就是极致的快乐,是快乐的极致。孔子喜欢登山,“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可见,孔子对大海也很向往。在烟波苍茫之中,万顷茫然之上,一桴二人,何等苦难,何等风流,何等伟大!

  四、孔子爱艺术。孔子爱音乐,“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被音乐感染,竟然三月吃肉都没有滋味,可见孔子对艺术的热爱。一个有艺术追求的人,快乐一定不少。

  五、孔子的乐最终来源于自己的德。“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享有终生的快乐,而没有一日的忧愁;小人有终生的忧愁,却没有一日的快乐。

  这是最重要的!

  这些对我们很有启发,我们要有自己的快乐,最终是心之乐,但是心之乐还必须广泛的,爱山爱水爱艺术,还得有乐的基础,身体健康。

读《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当你被迫离开鲁国时,磅礴大雨敲打你的身躯时,你在想什么呢?是在怨恨吗?你似乎知道这是大司徒的阴谋,可又似乎不知道。看着手中的‘决玉’,你是否心酸不已?大雨中的大笑声,是你的心声么?努力,不让眼泪流下,你的心,也变的沉沦了么?是否后悔当初说的那句:“我的道,在人间。”……

  当你望着茫茫无尽的沙漠,你额前的几缕白发轻轻的在飞舞。此时的你,在想什么呢?是在思念远方的亲人么?是在诅咒那姓季的么?还是在担忧自己的未来……颜回来了,你却不愿他跟随与你,你望着无垠的沙漠,说:“前面的路不平坦,也没有荣华富贵,你怎能走呢?”却不知,颜回的的话,却让你改变了主意,“如果改变不了世界,那就改变自己的内心吧。”这,曾是你对颜回说过的话……

  当你孤独地弹琴数日夜,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弹琴,成了你唯一的事情——在这荒凉的山谷里。指尖抚琴,一个个音符飞舞出来,这是否是你想说的话,你那紧锁的眉头,是在思考吗?是在抱怨命运的不公,是在伤心自己的遭遇,还是在……就像南子说的:“人们都只是领悟了孔丘那痛苦,却未真正体会他那痛苦的境界……”孔子内心的委屈与痛苦,又有几个人知道呢

  当你抱着颜回那冰凉的身体,听着子路战死的消息,你,终究落泪了。你曾经面对齐国几百乘战车,面对武子台上面对血流成河,当自己被迫离开鲁国,你都没落泪……可如今,你却落泪了。这落泪,却值得我们去敬仰。

  当孔子穿梭于个个时代,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他不仅和儒学息息相关,在思想或者文化,甚至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在那个时代里丝毫没有被受到重视。这不是他的错,儒家思想终究适应不了春秋时期的统治阶级。那个时期,孔子被落寞在所难免。但是,伟大的孔子似乎又印证了一句话“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孔子的儒学从春秋时期的应运而生到战国时期已经成为巍然大宗,再到秦朝,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让儒学遭受严重打击。西汉时期在逐渐复苏,到了汉武帝时期已然成为正统思想。从此以后一路繁荣确立了正统地位……

  这一思想在孔子在孔子逝世千年之后,仍然为我们现在所用以德治国的思想所延续着······孔子的梦想。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观后感

  孔子,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圣人,同时,他也是一个凡人,他有人的喜怒哀乐,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所以在我们在看他的时候,要带着恭敬的心和平常的心这两种心情来看待他。今天,我就来谈谈孔子是怎样成为圣人的。

  要知道,孔子在17岁时父母双亡,他想将父母合葬,但由于父亲在孔子3岁时就死了,孔子不知道父亲的坟墓在哪,所以只好把母亲单独葬了,葬了后还要守3年丧。偏偏在这时,鲁国有名的季氏家族邀请曲阜士家族的子弟去参加宴会,孔子是士,又是曲阜人,他不得不去,但在季氏家族门口时,季氏家的家臣阳货把孔子拦住了,说:“你来干什么,没有请你来啊!”我们可以想一想,那对孔子是多么大的打击,又孔子是多么尴尬啊!孔子的家族是越来越衰落了,衰落到从天子到诸侯,从诸侯到大夫,从大夫到士,现在连士的身份别人都不愿承认了!其实阳货说的最真实意思是:我们不承认你是士。孔子只好默默地退下来,回家了。孔子这时父母都去世了,家族必须靠他,自己的一切只能靠自己。所以在他19岁时,孔子就到宋国考察殷商之礼。20岁时,孔子就成了“六艺”之人,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看到这里我总结出了1 个道理:打击可以毁灭庸人,但同样,豪杰之士 ,却在打击中可以百炼成钢。从此,大家非常尊敬他,连国君都在孔子的孩子出生时送了他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礼物:鲤鱼。我又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受人尊敬,一定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一定要有你让别人尊敬的原因。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挫折和打击,我们有可能会灰心,会放弃,但我们应该学习孔子的精神。他的身份被人否定时,他不但没灰心,还以此为动力,激励自己向前奋斗,最终,仅有20岁的他,就已经成为了六艺之人,深受人们的敬爱。其实我们应该也这样,不但不灰心,还要努力向前冲,争取做得更好,让别人对你刮目相看。

  这只是孔子成为圣人中的最开始的一小部分,却充满哲理,使人懂得人生。其实,在孔子成为圣人的过程中,有许多地方充满哲理。自从我看了《孔子是怎样练成的》这篇演讲,我懂得了许多,如:“聪明的人要学会掩饰自己,藏住智慧”;“看一个人的品质怎样,既要看他的优点,又要看他的缺点”。这些充满人生哲理的话,将会让我受益终生。

孔子是怎样炼成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这一本书,向我们阐述了伟大的孔子充满传奇的一生。他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孔子,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是极受尊重和推崇的。他是道德的象征,是中华民族道德和信仰的文化核心。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孔子在,他是炎黄子孙共同的心灵密码。

  孔子,一生是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却四处遭到了拒绝与反对。经过艰苦卓绝的人生之路,他终于从一个普通的人,成为了万世师表。

  在茫茫人海的普通人中,有几个终生“志于学”?孔子十五岁的境界,我们几个人能达到?孔子“三十而立”,有多少人一辈子还没“立”起来?孔子“五十知天命”,芸芸众生中,有几人意识到自己的天命并无怨无悔地履行它?生活中,几人能“耳顺”、几人可以“从心而欲而不逾矩”?在追求真理和理想时,有几个普通人能够做到“知其不可而为之”

  有人说孔子是失败者。他做过官,而且很大,但后来却丢了。当他当大官是俸禄很高,不过后来却是穷困潦倒。

  不过我认为孔子是古往今来最大的成功者!

  他做人,很成功。一句话,他由一位社会下层的普通人,成为一名“万世师表”的“圣人”。这是古往今来,独他一人达到的境界!

  第二,他做事,很成功。他做老师,很成功。古往今来,有哪位老师像他那样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有哪位老师被学生看成父亲,死后学生为他服丧守墓三年,子贡更是六年?他做学者,很成功。他整理六经,传播文化,中国学术,就是在他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他做思想家,很成功。中华民族的民族道德,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气质,就是孔子塑造出来的。以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保证了一个民族在二千多年里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历史。

  最后,我想引用书中的一段文字:“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一生坚持真理,虽四处碰壁,却不放弃。经过艰辛的人生历程,他最终使自己从一个普通人,成为圣人,成为万世师表。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民族,不信神,却敬仰一个人,就靠着这份敬仰,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历史的民族,并且在两千多年的时间,创造出辉煌的文化。这个人,就是孔子。这个民族,就是中华民族。孔子,与日月同辉。中华民族,与山河同在。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哈尔滨的冬天

白蔷薇的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