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研究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分析中国STEM教育现状与发展方向

  中国STEAM教育现状与发展方向

  一、STEAM教育简介

  STEAM教育缘起于STEM教育,STEM指的是与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学科相关的教育。旨在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门独立学科知识紧密关联,通过真实情境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创新探索思维。STEM早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NSF)首次提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STEM教育发展成熟,已形成一项由政府、学校、社会团体等多领域共同参与和共同努力的一体化生态系统。

  二、中国STEAM现状与发展

  中国学者朱学彦、孔寒冰早在2008年就发表了一篇有关STEM教育的文章《科技人力资源开发探究——美国?STEM?学科集成战略解读》,梳理美国?STEM?战略的发展脉络,?并解读该战略的组织保障与投入机制的具体实施。约2017年,STEM教育研究文献数量才开始明显增长,关注内容多样化,包括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的关系、STEM教育政策解读、STEM教育与课程融合等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我国2011-2017年发表于核心期刊的STEM教育文献进行内容分析,系统梳理该领域目前的研究成果,了解该领域的研究情况,探索我国STEM教育研究的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的STEM教育正逐步在全球普及推广,中国的教育部也在2015年发布的《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到“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使学习者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与创新意识”,其中的“STEAM教育”就是STEM教育扩展版——将STEM加入A(Art艺术)。

  STEAM教育是未来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对于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更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国内的STEAM侧重在教学层面,整体氛围依旧相对封闭;另一方面,对STEAM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刻,难以多学科的融合。STEAM教育是“一种重实践的跨学科政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具有跨学科、趣味性、体验性、情境性、协作性、设计性、艺术性、实证性、技术增强性等九个特征,是一种极具创新性和生命力的综合教育形态。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教育理应走在改革创新的前列,引领其他领域的发展。

  STEAM教育侧重中小学生学科多元化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给中国教育一个崭新的希望,为新时代的中国注入新的动力。

教育发展研究

教育发展的心得体会

  作为一个大学生,对职业认识不强是客观存在的大问题。对职业的是认知不够,从而导致大学生在择业的时候,不能从自我认识出发,不能从兴趣、价值观、能力等方面深入分析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位。在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学习的目的性、方向性不足。或许,再考大学的时候,很多人能明确的认识到自己喜欢什么、知道将来选取那个专业。但这并不意味着随着高考压力解除,接触到不同于高中被动式学习的环境,每个人都能够明确的知道将来自己要走上什么样的道路。很多学生要么对学习感到很茫然,要么就跟风的去考取各种各样的证书。最终直到毕业的那一天,才认识到大学四年的时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这也将导致择业的时候,不清楚职业的具体要求,对选择的职业不喜欢从而跳槽,或者没有获得所择职业要求的能力,在升迁的路途中并不顺利。

  职业发展教育这门课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毕学业,促进全面发展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要求,指导和帮助学生在学制系统中完成学习任务,完毕学业。并在此基础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上告知学生全面发展,并逐步确立职业生涯设计目标,并从思想上、能力上和心理上预备求职。我国高校在职业发展教育上有所短缺。很多高校并没有一个完备的、健全的职业教育组织。很多学校只是设立了大学生职业就业中心,而中心仅仅指导大学生如何去获得一个职业,并没有指导学生怎么去选择自己的职业。就业指导局限于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准备就业材料、提高就业技巧等方面,以便毕业生就业时现学现用。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大学生知道自己将来要工作,可不

  明白自己将来的工作和自己所学的知识有何联系学生正处在职业的探索期间,需要对自己的未来做出决定,他们所需求的远远要超出一门职业教育课所给予的。没有专门机构的负责,没有专业老师的指导,学生的内在需求给本得不到满足。

  社会也要对职业教育的缺失负起责任。现代社会商业化、市场化的转变是必然的。这就意味着大学教育和要和市场紧密的接轨。大学教育固然要负起指导职业教育的重任,市场也不例外。很多企业公司只在用人的时候抱怨员工在某一方面的欠缺,指责教育的不完善,却不明白自身对职业教育知道的不作为。一些专家认为大部分的大学生将来所就的职业和大学生的所学专业是没有关系的。这个理论在社会上甚是流行。好像还得到了很多认可。甚至有的学者专一写书来阐释:大学的学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一种生活态度。大学四年所学知识无助于就业,大学重要的是学习生活态度。这就导致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产生。这是对大学教育的否定。这是对知识的否定。这种理论将会误导整个社会。职业发展教育对学生的择业、就业有着重要的指导和教育意义。学生对职业的认识需求是很强烈的,仅仅几节课的时间是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的。

  当今社会处于激烈的变化过程中,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要相应地改变,打破传统的"一业定终身"的理念。就业,再就业是大趋势,职业生涯规划也随之根据各种变化来调整。所以环境的变化导致自我观念的变化,反映到职业生涯规划上来,就不能一次把终生的职业生涯的每一个具体细节都确定下来。

  再者,我觉得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内容应该是职业准备,职业选择与职业适应。从职业生涯发展过程来看,职业生涯发展经历了不同时期,一种观点认为职业生涯的阶段分为四个时期:

  ①职业准备期:职业准备期是形成了较为明确的职业意向后,从事职业的心理,知识,技能的准备以及等待就业机会。每个择业者都有选择一份理想职业的愿望与要求,准备充分的就能够很快地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顺利地进入职业角色;

  ②职业选择期:这是实际选择职业的时期,也是由潜在的劳动者变为现实劳动者的关键时期。职业选择不仅仅是个人挑选职业的过程,也是社会挑选劳动者的过程,只有个人与社会成功结合,相互认可,职业选择才会成功。

  ③职业适应期:择业者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存在一个适应过程,要完成从一个择业者到一个职业工作者的角色转换。要尽快适应新的角色,新的工作环境,工作方式,人际关系等。

  ④职业稳定期:这一时期,个人的职业活动能力处于最旺盛时期,是创造业绩,成就事业的黄金时期。当然职业稳定是相对的,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人才流动加快的今天,就业单位与职业岗位发生变化是很正常的。

  大学生要对职业进行物质,心理,知识,技能等各方面充分的准备,还要根据各方面的分析与自己的职业锚合理客观地对职业做出选择。对即将踏入的职业活动要有一定的合理的心理预期,包括工作的性质,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工作方式,同事以及上下级关系都要快速适应,迅速成为一个成功的职业者。

教育也要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中也应当得到很好体现。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指导教育改革并解决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而充分地发展。”日前,应邀来镇讲学的国家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特级教师陆志平,为市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培训班学员作了题为《学习科学发展观,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主题报告。

  陆志平说,现实中教育的不公平性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不仅城乡教育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在基础教育中,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这四个阶段也明显存在着不平衡,尤其是幼儿教育和初中教育相对薄弱,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短腿”。同时,校际不平衡问题也值得关注,这也是导致近年来“择校风”越刮越烈的根源。此外,社会困难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这些现象有悖于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的原则。

  陆志平分析认为,城乡教育的不均衡现象与长期以来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实有关,但是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不足也是重要原因。前几年我们依靠“人民教育人民办”解决了“普九”问题,但是其水平并不高。从整体上来说,“农村一流学校的教学、师资条件赶不上城里三流学校”还是客观存在,有房子没设备、有设备没教师,甚至有设备有教师但没有经费使用、维护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对农村孩子来说很不公平。初中教育不均衡的问题根子在“应试教育”。因为,初中升学压力没有高中大,一方面政府对初中教育投入不足,没有钱,发展当然滞后;另一方面,由于高考升学率是重要“政绩指标”,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都格外重视高中阶段,不但初中老师地位、待遇赶不上高中老师,而且优秀的初中教师也往往被抽调到高中去“加强”,结果可想而知。初中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弱化初中教育势必会对未来发展产生严重后果。

  针对上述问题,陆志平认为,要解决当前教育的不均衡问题,就着力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农村教育。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薄弱学校。除了政府增加投入外,可以通过一个城里学校带一个农村学校、一所示范学校带一所薄弱学校等方式,逐步缩短城乡教育差距。二是加强初中教育。初中教育质量出了问题,高中教育、大学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都无从谈起。三是关注社会困难群体子女教育问题。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犯罪及吸毒人员家庭子女等,都应让他们接受平等的社会教育,不仅可以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而且能够培养他们健康的思想品德和正常人格,防止他们误入歧途。

郑州教育的发展

  有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美丽城市,那就是享有“绿城”美誉的郑州。郑州是中国重要的内陆开放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崛起的现代化城市的教育又是一片新景象。

  从最早的私塾到现在大规模的教育,郑州已走过了上千年的路程,在时间的磨练与培养下,郑州教育在不断向上提升着,前进着。郑州的四大区分别为:金水区、二七区、中原区、管城区。在四个区中金水区追求素质教育,二七区以建设教育强区为目标,中原区与管城区则要求加强政治理论学习。金水区跟其他三区差异很大,就拿书本来说金水区用的是苏教版,其他三区用的是人教版,金水区的活动多,其他三区则要的是成绩,我认为应该寓教于乐,让同学在快乐中学习,要素质也要成绩。

  对于郑州教育的新发展,我认为应该提倡以下观点:

  1〕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宣传个性化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成立优秀的师资队伍,教师要跟学生经常沟通,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3〕学生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

  郑州教育如果上一个阶梯,就应该锻炼学生独立承担事情的能力,不要有依赖心理,之所以提这一点就是因为它非常重要。试想一个人他不会独力完成自己所遇到难题,而老想让别人帮助自己。可想而知,这种人又怎能为郑州做出贡献呢?在学习与生活中让学生个性化发展,人们不能画一个圆让学生沿着你设计好的轨道去发展,而放弃了自己的计划和未来那绝对是人生中最大的不幸。应该督促和勉励使其吸取精华丢其糟粕,让学生有为自己负责的胆识和勇气。然后才能为他的理想而奋斗。说完精神上的我们就应该谈谈实际上的--习惯。好学习习惯会影响人的一生,而坏的也同理。只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成为优秀的学生,当任何事都做得井井有条他一生的成就就不可小视,因为他小时就能把自己和事情都安排的有条不紊。那他长大一定会有一翻辉煌的成就。

  教育的新发展,新提高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教师。只有教师把学生教好了,让这个学生学习好、品德好、习惯好这样这个班才算是成功的。但如果老师上课骂人,下课留堂那同学只会跟老师怄气、对着干,这样发展下去只会是恶性循环所以说老师身上有个很重的胆子那就是既能让学生好好学习又能把握好跟学生的关系。老师要能做到以上几点就要跟学生去沟通。老师下课后跟学生聊聊天谈谈心明白学生心里在想什么,也听听学生心目中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只有这样能进到学生的心中,要不教的再好对某些同学也没有用。

  学生会学习了,又有了优秀的师资队伍,再把校园建设的更加美丽,给学习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文化校园,学生的心情好学习会更好。

  郑州是个美丽而历史悠久的城市,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郑州一定会比现在还要发达,教育也会更上一层楼,那时郑州是更加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几个问题的调查报告

  为了筹备市委、市政府关于教育创新会议,组成了联合调研组,就我市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问题,开展了调查研究。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

  在办学体制中公众关心的热点集中于办学责任难落实。①村级办小学,镇级基本无办学资助,但村级又无财政,要靠违规集资才有钱办学。②私人出资办学在我市已经出现,以学前教育为主,正在向小学、初中教育延伸。由于宏观方面有政策,民办教育已出现下述几个问题:一是无“证”办学,不依法接受管理;二是低水平办学,难以保证教育质量;三是随意择点办学,严重干扰当地的义务教育统筹发展;四是以盈利为目的。

  在管理体制中,干部、教师最为关心的是宏观管理体制中的工资保障体制,还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中的按劳分配制度;前者影响队伍人心的安定,后者制约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调动。一是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不容忽视。广大教师一致认为,市委、市政府对教师是十分关心的,但因财政切块后,由于地域之间的财力不平衡,导致有少数乡镇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出现。据调查,98-99上半年,涉及3560名教师新增工资累计拖欠达350万元,因此,教师要求恢复由市财政统筹工资的呼声很强烈。二是要进一步强化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干部的职能。财政体制改革后,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本系统的职能未改变,但在运行过程中,不自觉地出现了干部、教师管理权限不明确的情况。少数乡镇有的随意将教育第一线的骨干抽调到非教育部门工作,既削弱了骨干教师队伍,又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有的干扰教育内部的人事管理,导致在部分地方衍生出了系列复杂的矛盾。如个别地方一学期换了3个校长,两年不到欠下近200万元债务,教委什么都不清楚,严重暴露出了人事管理权限不明的弊端。

  建议:应由市委、市政府统筹划分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中的权责,规范各级各类教育的宏观管理。具体内容建议如下:①制定全市统一的市、镇、村三级办学责任目标,明确村级办学责任制度,为加强村小建设,拉动联村办学进程扫清障碍;②对教师工资实行市统筹调剂、镇管理发放、年终由市统一结算;③重申全市教育系统的学校、干部、教师管理权限。根据教育的客观要求,全市教育系统人事权仍应统一归口市教委管理。

  2、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与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本次调查表明,我市的“普九”工作,因达标验收活动较早,因此标准比之近年来达标的县市相对较低,加之后来的巩固力度不大,当前仍然存在下述几个问题:①普及程度低,尤其以初中生辍学率较为严重;②教室及教育配套设施设备建设标准低、质量差、不完善,且设施建设欠账多,负面影响大,直接影响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③“普九”的意识有所淡化,发展后劲不足,尤其以农村地区“普九”的法制观念淡薄最为突出。目前,全市高中、初中、小学的在校学生数,年段比为1.8:7:13,初中三年的学生在校巩固率只能达到50%多一点。高中教育规模过小,也影响了初中教育的发展。

  1998年,应城接受了全国扫盲工作的达标验收,但整体水平不高,基层反映突出的问题是:实效性有待提高,社会参与体系还没有形成。

  建议:①继续把“普九”作为应城教育的“重中之重”来对待,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为提高应城人口的整体素质打好基础。②以内部挖潜为主,实施标准化建设。同时,硬件建设的投资重点,要转向教学配套设施设备上来,要增加为提高教育质量直接服务的项目投资,以改变落后于周边县市的教学技术装备水平。③应建立“普九”工作的投入与管理目标责任制,强化政府行为的落实,同时规范办学行为,改革教育教学。学生要进得了学校,学校要留得住学生。④出台地方性的教育法规,为落实依法治教提供保障体系。⑤应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提高高考“升学率”,以此拉动初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同时,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探索,为农村学生多渠道就业以及多途径升学提供教育服务。

  3教育布局与调整方向

  当前,应城的教育布局在结构类别上,表现为各类教育的发展失调,在布点上表现为城区“挤”,农村“散”,在各类资源的配置上存在轻、重、优、劣等问题。

  (1)、学前(幼儿)教育的主阵地被社会力量办学所占领,实验幼儿园难以满足城区的需求。幼儿的身心发展与早期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包括认为办得较好的艺术幼儿园在内,社会反响大、意见多。当前幼儿园最突出的问题是饮食质量难以保证,办园方向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过多地宣扬早期知识教育和特长教育,忽视养成教育和身心平衡发展,对小学教育已造成不良影响。农村学前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集镇所在地幼儿园建设,多数未纳入规划,乡镇没有规范化、标准化的幼儿园,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率不到20%。

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涵义

  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是指通过法律法规确保给予适龄幼儿以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制定与调整以及资源调配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果机会的相对均衡,其核心追求是实现资源配置的相对均衡。幼儿教育均衡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机会的平等,主要表现为各类幼儿的入园率均衡;二是教育过程平等,主要体现在资源配置的平等。三是教育结果公平,即每个幼儿在接受教育后都应达到基本标准。

  二、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匮乏,有限的学前教育资源又分布不均,存在城乡差别、地域差别、公办园与民办园的差别等等。

  1.入园机会的不均衡

  主要表现为城乡幼儿及城市不同阶层幼儿之间入园机会不平等。在城市,尽管有优质平价的公办幼儿园,但相对于幼儿入园需求来说,这些幼儿园数量仍然太少。据统计邢台市目前共有幼儿园1480多所,其中省级示范园14所,市级一类园35所,这些优质幼儿园数量占本市幼儿园总数的不足三成,其中教育部门直接管理的公办平价幼儿园仅有4所,在园幼儿占全部在园幼儿的不足2%,其它数量较多的民办园质量参差不齐,有的条件好质量高的收费也高,条件差的又没有合法身份,被称为非法幼儿园,以致形成了“有权者上公办园,有钱者入民办园,无权无钱者不得不上非法幼儿园”现象,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很多孩子只能上附设在小学里的一年制学前班,或者条件设施简陋的家庭幼儿班。学前教育机构之间的差异造成不同阶层之间、城乡之间幼儿在入园机会上的不平等。

  2.教育过程的不平衡

  主要表现为有限的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城乡之间、不同级别幼儿园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我们主要从幼儿园基本条件、师资力量两个方面做了一些调查,并发现如下问题:

  (1)师资分配的不均衡。幼儿园师资是影响学前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也是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重要方面,师资力量的分配不均,是影响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因素。通过问卷调查,我们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邢台市1102名幼儿园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历水平、所学专业、是否有教师资格证、职称评定情况、及年龄结构情况等,经过对各类幼儿园师资情况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如下问题:

  师资总体水平在各类幼儿园中存在明显差异。学历水平是对教师从教资格进行衡量的主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章第十一条规定: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在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有77%的教师具有中专以上学历。但是,在这些教师中,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者仅占36%,已取得教师资格证者仅占52%,已经评定职称者占24%,且这些合格师资集中分布在公办园中,所以公办园的教师各项指标达标率为100%,而学历不达标的教师、专业不对口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没有职称者等不合格教师,全部分布在各类民办园中,尤其是农村民办园更是这些教师集中的地方。这种农村与城市幼儿园师资力量的明显差异,是影响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

  (2)幼儿园园舍场地及设施的配置不均衡。幼儿园的基本条件除必要的师资队伍以外,还需要符合标准的园舍场地及配套设施。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近200所分布在不同区域、不同性质的幼儿园进行了分层抽样,调查范围包括市教办园4所、市其它公办园10所、县公办园22所、乡镇中心幼儿园47所、其它各类民办园117所,调查内容包括建筑设备情况、户外场地及设施情况、活动室及室内设施配备情况、玩具及图书种类配备情况等。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如下问题:

  首先,建筑设备规范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根据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国家教育委员会有关城镇幼儿园建筑标准,四个班以上的托儿所、幼儿园应有独立的建筑基地,规模在三个班以下时,也可设于居住建筑物的底层,但应有独立的出入口和相应的室外游戏场地及安全防护设施。幼儿园的基地选择应远离各种污染源,并满足有关卫生防护标准的要求;方便家长接送,避免交通干扰等;对照标准我们发现:第一、选址存在较大随意性、差异明显。城市示范性公办园建筑基本符合国家要求,主要是新建的中心幼儿园、民办园问题较大。有的中心幼儿园建在交通要道上,形式超豪华,它们不仅远离居住区,而且环境噪杂,缺乏实用性,成了突出领导政绩的形象工程;而有些民办园,大多没有专用建筑,而是借助民房,蜗居一隅,没有足够的配套专用侧所、盥洗设施。第二、户外场地及设施不足、差异明显。城市示范性幼儿园户外场地总体面积达标,但分布不合理,利用率不高,如有的幼儿园把楼顶做为户外活动场地,虽有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但为防万一,平时很少利用,致使有效利用的户外活动面积仍然存在相对不足问题;有的民居改建的幼儿园,户外活动面积更是不足,甚至有时把幼儿带到公路边去活动一下,活动时间及质量难以保证。

  其次,活动室及室内设施存在一定差异。城市示范性公办园由于平价质优,数量不足,班级容量一般都在40名以上,造成活动室及室内设施的相对不足;而民办幼儿园由于场地的限制及资金的不足,主要存在室内配套设施的不规范,如开放式儿童专用玩具架、图书架、衣橱及儿童专用饮水、盥洗设备等不符合服务幼儿、方便幼儿的基本要求。

  再次,每班玩具及图书配备情况,差异明显。城市示范性公办园玩具种类较多,图书数量充足,且质量也较好,有相关的定期更换制度;而大多数民办园尤其是农村民办园与城市幼儿园存在较大差距,他们也有一定数量的玩具及图书,但种类不全,数量不足,甚至一些破损的玩具及图书也不能及时修复或更换。

  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不仅表现在教育机会的不均衡、教育过程的不均衡,必然也会表现在教育结果的不均衡上,致使幼儿在今后接受教育方面受到新的不公平,因此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公平、乃至整个教育公平的基础,是社会公平的起点。

  三、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对策研究

  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不仅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特殊任务,也是世界各国学前教育发展中都要解决的共同问题,各国在解决此类问题方面存在一些规律性的做法,如加强学前教育立法、国家对弱势群体实施“弱势补偿”方案、以及政府提供多种方式的学前教育资助政策等,这些措施不仅有效地缓解或解决了各国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也对我们解决此类问题找到了参考依据,因此,结合我国及我市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出路:

  (一)加强学前教育立法,保证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性支持

  首先,国家要加快教育立法的步伐,尽快出台有关学前教育的专项法律,为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通过学前教育立法,来推动本国学前教育的普及和均衡发展,学前教育立法已成不可阻挡的国际趋势。如美国的“提前开始”计划,瑞典的《学前教育法》,德国的《托幼机构拓展法案》等。我国在教育立法方面,虽然有一些相关内容,如《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但这些都局限于幼儿园组织内部的管理,缺少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宏观政策规定,不久前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首次把学前教育单列成章。接着,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为我国学前教育进一步规范化、法制化提供了可能性,因此只有加快学前教育立法,才能从根本上确立学前教育的重要地位,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政策层面的支持。

  其次,地方政府也应进一步制定发展本地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推动学前教育的区域性发展。

  对于邢台市来说,我们可以实行以“市协调、县规划、乡落实、村主办”的管理模式,首先要以县为单位进行统一规划,乡政府要直接落实,村委会要结合县乡两级要求,具体为幼儿园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相应的人财物与环境条件的保证;市政府主要按各县具体情况,进行协调平衡,包括宏观指导、参观学习、师资培训与交流、资源均衡与共享以及政策与业务的咨询与服务等。这样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保证学前教育普及和发展,对于解决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也会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二)强化政府职能,实施对学前教育弱势群体的制度性补偿

  弱势群体一般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低下状态而导致其社会权力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不利状况的人群。学前教育弱势群体往往是指由于受地域分布、家庭出身、性别等因素影响,不能享受应有教育条件的幼儿。如农村幼儿、中西部地区幼儿、农民工等流动家庭幼儿、女童等。弱势群体的教育状况,成为影响教育发展的短板,也成为各国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主要障碍。只有改善弱势群体的教育状况,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因此,针对弱势群体,各国都采取了补偿教育和教育援助:如美国政府的“开端计划”、印度的ICDS项目、英国的“确保开端”、德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援助项目等,这些政策成为促进各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措施。我国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也应该借鉴这些有效方法,在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到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在农村,要对困难群体实施资助制度等,河北省在学前教育三年规划中,也提出相关的实施措施。邢台市也应提出具体方案:一方面体现鼓励先进幼儿园,另一方面要资助帮助薄弱园,以及弱势群体,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平等的学前教育。如补偿弱势群体幼儿或直接给招收弱势群体幼儿的园所给予一定的补助,按每招收一个弱势幼儿给予一定数额的补偿计算,另外,对于民办幼儿园可派遣一定数额的公办教师,对其大型设备也可提供资助,改善薄弱园所的基本办园条件,为本区域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做好宏观调控工作。

  (三)加强师资合理编制与配置,为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

  学前教育均衡发展除硬件设施必须得到保障外,师资问题更应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师资素质偏低,专业的师资力量短缺同样是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软肋,这一问题不解决,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将不可能真正实现。邢台市可以利用邢台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这个平台,实现幼儿师资培养培训一体化。首先,把每年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做为充实学前教育师资的后备力量,实行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的方式,让更多的毕业生学有所用,对于愿意到农村条件较差幼儿园去的毕业生给予政策性优惠;其次,对于现有师资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专业培训,包括中小学富余教师转岗培训。邢台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可以进行相关理论及专业知识的培训,市示范园及其它优质幼儿园可对其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再次,建立统一的幼儿园教师资格职称制度,让幼儿教师工资待遇和职称挂钩。对农村幼儿园教师进行适当政策补助,增加农村幼儿园对合格教师的吸引力,让农村幼儿园能够招到合格教师,留住合格教师。

  以上主要从完善政府职能、体现政府的主导作用方面提出发展学前教育的一些对策,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政府的宏观调控是保障,只有各级政府明确各自的职责,承担相应的责任,给予相应的支持,才能使学前教育均衡发展落到实处。

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与发展研究

  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学校教育也是社区教育的基础和助力。只有将两种教育紧密联系、优势互补,创新教学方式,形成一种教育合力,注重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促进教育的大繁荣、大发展,实现“教育社区化,社区教育化”的最终目标。

  一、依托社区教育,开展实践活动,拓展学校教育宽度

  社区有着丰厚的教育资源、教育氛围和教育环境,这些为学生进行德育、美育以及综合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很多社区内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名胜古迹、文化名人、民俗文化等,是开展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宝贵资源。学校充分利用和整合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广泛的人文教育,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社区实践活动,将有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部分学校由于受到经费、活动场地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为学生提供宽敞、适宜的实践活动空间,而社区内的图书馆、健身中心、影剧院、博物馆、公园等文化、娱乐、休闲场地和设施恰好弥补了上述种种不足,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生活、学习、娱乐舞台。例如,锦溪镇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中小学、幼儿园,则充分利用社区的这些天然资源开展校外实践活动。通过博物馆的参观,能够让学生品味历史文化艺术魅力;通过对文化名人事迹和作品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和生活坐标;通过对民间文艺的了解和欣赏,能够丰富学生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对爱国主义基地的参观,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校有效挖掘、整合这些社区资源,发挥其教育功能,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和拓展,既能够让学生走出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融入丰富灵活的社区教育,发展创新能力;又能够寓教于乐,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拓展学校教育的宽度。历史环境的影响制约着人的综合素质发展水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天然教科书。步入社区,便如同步入了历史的画卷、文化的殿堂,可以随处受教。学生在社区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既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加深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立足学校教育,开展理论研究,挖掘社区教育深度

  社区教育就是对人的教育,其对象不仅是社区成员,也包含着在校学生,学校教育也是社区教育的内容之一。由于学校教育体制比较系统和完善,教学资源也比较丰富,教育对象是充满活力的青少年和儿童,这些都决定了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地位。社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社区教育中发挥着引领和示范作用。居民受教育年限、学历等数据和指标,主要由学校教育生成,很多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课题研究、实验项目也都与学校教育密不可分。因此,探究社区教育发展深度,应该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立足学校教育开展理论研究,是推动社区教育持续、长远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例如,现在实施的“挖掘历史文化题材,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和“唱响锦溪宣卷,弘扬传统文化”等实验项目,对扩展中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层面,深化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中小学的德育可以利用晨会、班会、辅导课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如参观抗战时期历史遗址、爱国志士馆,举办中小学生宣卷培训班等。实验项目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对探究社区教育的深度,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深远意义。社区教育的深化与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积极配合,社区居民和学生踊跃参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协作尤为重要。当我们以理论为支撑,以科学研究为导向,探索社区教育的深度时,学校教育以其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更多的教育优势,成为了社区教育的重点实施对象,在社区教育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社校融合,资源共享,提升教育发展高度

  (1)文化共享。为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创新人才,满足居民的学习需求,充分展示地方特色,整合、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各地区大力提倡和鼓励学校、社区编写校本教材和特色课程。通过校本教材的使用和特色课程的实施,可以加深学生、社区居民对家乡风土人情的了解,传承、弘扬家乡的历史文化,增强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无论是学校编写的校本教材还是社区编写的特色课程,其依据都是地域文化、地方特色,目的都是传承、弘扬家乡文化,激发受教育者热爱家乡的情感。因此,我们可以将学校和社区的文化资源进行共享,从而达到彼此促进和交流,实现共同提高。例如,镇社区教育中心编写的特色课程《水乡古镇――锦溪》和中学编写的校本教材《灵秀锦溪》,都是以地域文化为依托,融语文、地理、历史等学科以及社会、艺术、本土文化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乡土教材。社区教育中心与学校联合,以辅导课、实践课、讲座等形式将特色课程应用到学校教育,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施教。学校也将校本教材面向广大社区群众,以讲座、培训、活动等形式对社区居民进行定时、定点教育。通过将校本教材与社区特色课程的交换施教,既实现了思想文化的交流、互补,也扩大了施教范围,打破了学校和社区独立的教育模式,从而做到了文化资源共享,使整体教育水平得到了提高。

  (2)师资共享。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力量,他们知识更新快、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水平高,他们有责任和义务投身到社区教育中。目前,很多地区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不足,大多是志愿者和兼职教师,师资水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社区教育的发展。因此,发动和鼓励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走进社区,用自己的爱心和文化知识服务社区居民,不仅可以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提高广大居民的文化素质,而且,教师自身也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水平也得到相应提高,有效促进了学校与社区教育的联系和发展。教师深入社区,开展社区教育,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如依据一些教师的专业特长,为社区的市民学校开设计算机班、美术班、舞蹈班以及旅游、文秘、法律等知识讲座。实践证明,教师深入社区,不但切实带动了社区教育的发展,也在社区的大环境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

  (3)设施共享。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和资源共享还体现在硬件设施的互惠互用方面。学校的文化体育设施,如阅览室、美术室、舞蹈室、计算机室、实验室等在周末和假期向社区居民开放;运动场、篮球场等在晚上放学后向社区居民开放。学校硬件设施对社区的开放,扩大了社区居民学习、运动、休闲的活动范围,为居民提供了方便的活动场所。与此同时,社区充足的硬件资源也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阵地。例如,社区内的图书馆、健身室、影剧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文化、娱乐、休闲等场地和设施为学生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提供了生活、学习空间。设施开放、资源共享,使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彼此融合、相互促进。傍晚,居民们在校园里健身、锻炼;放学后,学生们回归社区活动和嬉戏;白天,学生们在校园里认真学习;周末,居民们在学校的功能教室接受继续教育;老教师、老干部当起了校外辅导员,进行课外辅导和知识讲座,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学生们做起了志愿者,宣传文明礼仪知识、慰问鳏寡孤独老人,体现了传统美德……这些和谐、美好的互动环节,充分体现了学校和社区的资源共享,加强了学校和社区的联系,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实现“教育社区化,社区教育化”的教育愿景提供了基础保障。

实践教育在高等教育事业中的发展研究

  一、高等教育中实践教育的发展需求和形势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实践教育并不是一个新的话语。当前,随着社会和高等教育工作环境和方式的发展变化,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在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维度上,不断出现了新的有关价值功能的实现和融合的问题,相关问题对高等教育在社会中的性质认识、价值作用以及实施方法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于是,实践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问题再一次显露出来,高等教育中实践教育与理论知识教育的关系,作为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开始在传统认识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认识和探索。

  1.党中央文件实践中育人精神要求:人才培养政治正确和德育保障

  随着市场的发展、价值的多元化与社会转型,传统的德育和思政教育不能适应发展。为此,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特别明确肯定提出实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随后,近几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在不同的高校工作场合谈到高等教育工作要充分重视实践育人的意识、价值和功能,强调大学的人才培养要让大学生了解中国的现实情况和问题,提出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之路。由此,在不同程度上,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思想政治和德育教育领域开始通过不同方式纷纷兴办起实践教育活动,以求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并满足工作要求。

  2.提升知识的有效性的要求:协调知识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人和社会共同发展的维度上,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上来看,高等教育的核心的工作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德育教育,二是专业知识传授。在此基础上,德育教育关注的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而专业知识的传授关注的则是人对规律、科学的真理性认识以及人对世界的经验传承以及发展能力建设方面的问题,当然,二者之间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也是互通和互相促进的。实践出真知,以实践来解决知识的效能的问题是一直以来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坚持的观念,而这里所要说的是,在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传授领域,在许多学科尤其是在政治、经济以及法律等诸多社会科学学科教学方面,讲授的知识和经验往往缺乏中国的经验基础,缺乏中国社会的问题意识和关怀,这对人才的培养的价值是在市场还是和社会中的发挥都造成了重要的障碍。为此,在此相关领域,实践教育的话题再一次被重新提及、探讨和强调。

  3.人才就业的技能和竞争力

  以上两个方面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性、永久性的问题,而现今,随着人才就业机制和模式市场化,保证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能够在市场和职场上获得良好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则成为人才教育和培养所要面对的新的现实问题。由此,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不得不注重市场和社会的现实需求,即:无论是在德育方面还是在知识、经验和技能方面的都要注重人才培养的有用性、实用性的问题,为此,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不得不功利性地考虑如何使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等相关的市场竞争力。为实现这样的一些现实的目标,在很多方面,高等教育工作中愈发呈现出结合职场的工作进行实践教育的强大紧迫需求,甚至,大量的中国高校为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极端明确地将自身的工作定位到职业培训教育,并全方位地把市场和职场的机制、标准和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引入学校中来,使大学的教育职业培训化。

  二、当前实践教育的基本内容、形式和存在的相关问题

  从传统到当下,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设计中,根据不同阶段的现实需求,开展了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实践教育活动,具体说来,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工作中,在以上的人才培养和教育的现实需求框架和体系上,实践教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内容和形式,具体情况如下:

  1.社会实践

  当前,在高等教育的实践教育工作体系中,社会实践是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重要方式和渠道。这种重要性一方面体现为较大数量上,另一方面体现为在多数高校,这种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德育教育唯一的活动形式和平台。当前,在此领域存在的相关问题是,虽然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数量和内容相对比较丰富了,但是整体而言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很好的设计和定位,缺乏指导和有效管理,缺乏成果深化发掘,不能很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以及专业知识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形式和方法比较僵化和单一,从而导致没有使社会实践发挥出应有的育人价值。

  2.实习

  实习是高等教育中较为传统的实践教育活动,而且,如果从整个学生的教学课程设置体系来看,其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实践教育活动,更是一门学生必修的实践课。在这种定位上,实习课程是学生在完成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从经验上讲,其主要价值和意义一是在于专业知识学习的理论联系实际,即:在学生经历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后,必需要将自己的所学在入职前意识进行入职前的感受和检验,以此来巩固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或者对偏颇认识进行矫正,二是为就业做准备,实现入职前对职场的初步感受和认识,积累实务工作的认识和经验,为顺利成功进入职场,提高职位的竞争力做准备。

  当前,自从市场就业模式的运行,高校的实习课程设置虽然还在,但是实习活动的开展已经与传统有很大不同。可以说当前学生的实习一方面体现出灵活使用的特点,灵活指的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在市场中灵活选择职场进行能力训练和体验,另一方面则体现出缺乏指导、管理和监督执行,导致实习的教育效果参差不齐,常常出现只是技能和经验的体验和传授,缺乏教育的价值判断和指导,普遍性地致使实习的育人价值无法实现。

  3.教学课程

  当前,一些高校为了满足学生对于实践教育的需求,同时解决实践教育不足的状况,在传统的实习课程以外,逐步探索开设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实务课程,比如,在中国许多大学的法学开始开设诊所法律教育课程,通过对于学生代理案件或者从事现实中法律实务工作进行指导,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育。可以说,这种形式的实践教育活动,在实践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教育活动形式,其能够将大学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价值教育与职场中的经验技能教育充分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价值和功能。但是,这种实践教育虽然表现出极大的教育功能优势而备受欢迎,却又表现在现有的高校人力资源中,符合开设课程能力要求的人力缺乏、物力和时间花费成本高、资源不足以及评价体制上的缺位状态,由此造成其目前仍然存在的持续发展力量不足和发展状况不平衡的状态。4.职业训练

  当前从事高等教育的大学为了提升自己学生就业的市场和职场的竞争力,纷纷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生职业理想培育、职业意识培养、职业经验积累、职业素养增强,就业能力培训等多种就业和职业训练活动。可以说,当前,这些活动能够较为直接地解决学生找工作就业的问题,因此,在就业利益驱动下,各个高校所开着的这些活动在学生中间是普遍受欢迎的。但是,一个较为明显的事实是,当前的这些活动普遍具有较浓厚的功利色彩,缺乏实践教育的定位、价值和相关元素。这种状况一方面在表象上体现为是使高校没有通过职业训练的实践活动开展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另一方面,在更深的层面上,在高校的职业训练活动无法绕开其中的人才培养和教育的元素时,也出现了职业训练因缺乏教育价值和元素而无法处理眼前就业和长期职业发展的矛盾,进而很难实现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平衡,由此不能实现就业和职业发展中宏观和长远意义上的人才培养的根本价值和目标,使就业和职业发展工作缺乏了工作的根本价值基础。

  三、大力开展实践教育的道路和方法探析

  1.工作系统上要合理准确定位

  大力开展有助于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首当其冲必须在整个高等教育工作体系中对实践教育进行合理准确的工作价值和功能的定位,进而对内容和方案进行科学设计并给予资源和制度保障。首先要将实践教育定位于高等教育中与专业知识传授活动相同位阶上的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不能将实践教育仅仅作为专业知识教育的一种补充来进行看待。在此层面和意义上,要深刻认识到,实践教育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共生,实践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也不是可早可晚的事情,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必须紧密结合,不可偏颇,没有实践教育,或者实践教育没有发挥价值的高等教育是残缺不全的。实践教育是整个教育方法论,也是关于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观念上的“区分”与“融合”

  面对当前现实中的问题,在实践教育的工作发展上,无论在观念和思维认识上,还是在具体的工作实施上首先要将政治思想教育和德育教育区别开来,不但在观念上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德育教育的全部,实践性的德育教育并不都是或者说根本上并不是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的工作实施中,也不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内容和方式来进行人才培养中的实践德育教育。另外,也是上个问题的另一方面,即:在合理适当区分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必须在具体的工作中将德育性实践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充分结合、融合起来,将德育教育内部的具有不同功能的实践教育比如、思想政治活动、职业发展和就业活动、国际交流活动等充分结合起来,使各种教育活动真正成为一种互补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以此解决当前非常严重的第一课堂的专业教育与第二课堂的德育教育与的二元结构等一些列的冲突问题,从而在价值和能力上实现人才培养的资源的最佳融合和效果的最优化。

  3.完善实践教育的运行方式和模式

  在以上的定位、思路基础上,当前的实践教育的运行,必须要在整个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上实现课程化、互动化和社会化。课程化是指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若想实现真正的目标,必须要避免随机性、临时性以及任意性,必须要设置稳定的、体系化的课程来开展实践教育,以此一是使实践教育会获得稳定的人力物力支持,二是实践教育获得坚实的制度保障,三是能够实践教育成果化并获得较高的质量,四是由此会使实践教育的成果内化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元素和营养;互动化是指实践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的设计和运用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要促进知识在所有层面和群体中。要在内容设计上更应注重现实的经验和问题,在方法上要采取讨论、交流等促进互动的有效方法进行运行操作;社会化是指不仅实践教育,当前的大学教育要在信息、资源、运行方式和方法上紧密与社会互动、交流与合作,实践教育由于其自身的性质,当然更不能例外,因此,实践教育在坚持大学的价值认识和社会功能定位的基础上,要将自身的实践教育活动与社会、市场和职场紧密融合。

  4.当前必须加强实践教育的指导和专业化

  在当前的现实问题中,除了以上几个宏观性、根本性问题以外,本文认为,当前,在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追求方面,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是加强实践教育活动能够的专业化的指导,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直接、及时、有效、高质量地获得实践性的指导和帮助。事实上,专业化的有效的指导是课程化和社会化的逻辑上的当然延续,但是,专业化的指导在当前的实践教育中更加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如前所说,当前的实践教育普遍性过于流于形式,没有较好的效果,由此影响整个实践教育的深入有效开展,因此,当前加强专业化、高质量的、及时的指导,一方面可以增强实践教育的高价值标准和权威性,另一方面,实践教育是为了育人,高质量和专业化的指导应是其根本的价值目标实现方式。为此,首先必须要形成一支高质量、专业化的进行实践指导的工作人员,改变当前的实践活动的往往仅仅是行政性人员的管理状态,其次,要建立健全活动监控、信息反馈、提供指导意见、以及评估评价等专业化指导的制度和机制,以保障专业指导的充分有效实现。

  综上,随着社会和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变化,高等教育中的实践教育工作价值的发挥问题是亟待解决的。为解决问题,重要的逻辑前提是认清问题,从而找到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关于实践教育的现存问题是多样复合的,这有技术方性质上的问题,也有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有能力方面的问题,也有态度方面的。为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在开展具体的工作,首先必须认识到现存的问题不仅是实践教育活动的表层技术问题,要更深刻地认识到,在真个体系中,存在着重大的理论误区和认识上的错误。因此,高等教育实践教育工作的发展要在端正正确的思想和态度的基础上,找到准确合理的工作定位、方向和目标,进而在相关的内容设计、方式方法选择以及人力物力投入和制度机制保障等技术方面进行更多的工作投入和努力,这样才有望实现实践教育育人价值的充分有效发挥。

对国内外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研究

  20世纪后半叶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保护儿童权利的运动,已经不只是保护儿童本身了,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保护国家和民族。正是在这些新的共识与理论的推动下,世界各国加大了学前教育的改革力度,使学前教育取得了长促进步。不仅是观念和理论的创新,更是涉及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许多国家把学前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并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和保健学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尝试新的改革,以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逐步被纳入义务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的目标、制度、内容、方式和方法等方面,都出现一些新的趋势。

  一、学前教育中心的转移

  近年来,世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目标有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由“智育中心”向注重整体发展方向转变。美、日、苏等国在冷战和“知识爆炸”等因素的压力下,都以高、新、难等原则进行中小学课程改革,教学内容逐级下放。尤其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关于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观点,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加强早期智力开发成为美、苏、日、德等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日本在《幼儿园教育要领》中明确地将人际关系、环境、表现列入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中,以纠正偏重智育的倾向,促使儿童在天真、活泼、幸福的气氛中得到良好的发展。美国幼儿教育界也普遍重视通过社会教育促进幼儿智力、社会交往能力、价值观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各国教育专家认为,尊重、研究和了解幼儿的特点,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仍然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他们主张让儿童通过自然经验、社会交往和游戏等方式自发地、自主地去学习。

  二、尝试不分年级的教育

  不分年级教育在世界?l达国家已成为影响现行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潮流。1990年,法国政府颁布关于建立初等教育3年制学习阶段改革计划的法令,进行打破传统的年级概念的改革尝试。其做法是:将2~11岁儿童的教育分为3个阶段,每个阶段一般由3个学年组成。每一个阶段称作初步学习阶段,包括幼儿学校的小班和中班,儿童年龄为2~5岁。第二阶段称作基础学习阶段,包括幼儿学校的大班和小学前2个年级,儿童年龄为5~8岁。第3个阶段称作深入学习阶段,包括小学后3个年级,学龄为8~11岁。

  不分年级教育的指导思想的核心是重视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允许超前和落后,使优秀学生和后进生都能获得有效发展。其次,不同年龄儿童混合在一起共同活动,通过社会交往,无论是年龄大的儿童还是年龄小的儿童,都能学到大量知识,并获得社会能力的发展。再次,不分年级的教育还促进了教师对儿童的因材施教,以及父母和教师之间相互联系的加强。最后,不分年级制有利于幼小衔接,使儿童从幼儿园教育自然地过渡到正规的学校教育。

  三、多形式和多功能的学前教育机构

  美国、日本、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社区学前教育都较为发达。社区学前教育的基本特点是非正规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地域性等。社区学前教育设施大致有三种:有专为儿童设立的,如儿童馆、儿童咨询所、儿童公园等;有为儿童与家长共同参与服务的,如图书馆、博物馆、儿童文化中心和各种终生教育中心等;还有所谓“父母教育”,如母亲班、双亲班和家长小组会议等。20世纪70年代左右,英国就出现了“玩具馆”,到1996年已发展到1000多家。它实际上集社区中心、收藏馆和学校为一体。玩具馆的设立者充分认识到游戏和玩具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性。玩具馆酷似图书馆,所不同的是书架上陈列的是玩具而非书籍。玩具馆给儿童带来了欢乐,增长了他们的知识,培养了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对学校的愉快体验,有助于他们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四、倡导多元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教育的使命就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一方面,世界文化多元并存,各文化有其独特价值。文化多元主义强调尊重异文化,鼓励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以促进世界和平。另一方面,今天的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如环境污染、贫困、人口过剩。爱滋病及其它疾病的蔓延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世界性的合作,而这种合作的前提是要求人类对多元文化有深刻的理解。

  五、国内高度重视儿童教育事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纲领文件全面指导学前教育的发展。但现状任然不容乐观。

  一是农村幼儿的低入园率导致全国幼儿入园人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一些大中城市的幼儿入园率已基本达到85%,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幼儿已全部入园,而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入园率偏低,有的地区幼儿学前一年的入园率还不到50%,从而导致全国入园率水平偏低。

  二是多主体办园的局面基本形成,但管理比较混乱。社会力量办园正在逐步上升成为主体,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办园的局面基本形成,为更多的学龄前儿童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但各级地方政府对幼儿园的教育还不够重视,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序管理或撒手不管的状态。

  三是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专业化程度总体上稳步上升,但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均衡。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幼儿教师是非公办教师,学历较低,而且稳定性也比较差,这对于幼儿比例较大的农村地区是极为不利的。

教育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x县城区建设日新月异,城市人口迅猛增长的新形势下,我县城区教育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狠抓学校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呈现出高中教育、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良好势头。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区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城区学校建设滞后与学生不断增加的矛盾日益凸显,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所引发的“择校”和“大班额”问题,成为广大市民关注的焦点。为逐步解决这些发展中的矛盾和客观中存在的问题,让更多的农民工子女进城“有书读、读好书、安全读书”,根据人大常委会年初工作安排,社事工委在县人大分管领导的带领下,与县教育局从3月下旬到4月上旬对县城高完中、初级中学、小学、幼儿园和民办教育,共13所学校进行了调研。

  一、城区学校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城区共有中小学、幼儿园33所,其中:高中学校3所、初级中学1所、纯小学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民办学校1所、成建制公办幼儿园2所、附设及民办幼儿园18所;现有在校学生(含幼儿)44317人,其中:高中12789人、初中8054人、小学14420人、幼儿9384人(含民办2515人);专任教师1731人,其中:高中476人、初中524人、小学486人、幼儿教师245人(含民办137人)。县城中小学、幼儿园占地总面积537.8亩,建筑面积22.64万平方米。目前,城区学校共有省级示范高中1所,省艺术特色学校1所,市级示范学校7所。

  二、城区教育发展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城区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县委、县政府实施“两河工程”以来,城区学校建设发生了质的飞跃,学校硬件建设完全改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设施设备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学校管理水平提升,办学效益凸显,群众满意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一)教育投入大,学校面貌新。县委、县政府将教育投入列入财政支出重点。近三年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31.74%;全面化解“普九”债务9489.51万元;在城区,无偿划拨土地80亩,扩建了化育中学、云凤实验小学、城北实验学校,新建了特殊教育学校;争取澳门政府援建x中学。二中,城关中学、城南一小,城守二小、城守三小等城区学校共新增校舍56640平方米,新增教室203个(高中学校125个)。今年又将新建两所公办幼儿园分园。近五年,我县教育投入是过去2019年的3.4倍,城区学校育人条件不断优化。

  (二)师资配置强,教师队伍优。在努力改善城区学校办学条件的同时,坚持以均衡配置师资为手段,努力缩小校际间的差异,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公益性和普惠性。2019年以来,我县建立了高校选聘,社会考聘,有退有进,年年补编的教师补充机制,先后从高校选聘、向社会考聘教师977人,多途径补充城区学校教师481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区学校专任教师紧缺和学科不配套的压力。

  (三)管理水平高,教育特色显。一是学校实施“管•教•学”三个常规达标工程,全面提升学校常规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制定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基本技能培训和检测标准,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工程,城区教师人人通过达标验收,教师教学方式和手段进一步提高。二是实施特色学校创建工程,如化育中学的“责任教育”,云凤实验小学的“美丽教育”,城守一小的“模范教育”,行知小学的“行知文化”,城关中学的“自信教育”,城南一小的“书香校园”和实验幼儿园的“多彩教学”等已初显特色。

  (四)教育改革好,办学效益高。近年来,县城学校充分发挥区域办学优势和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办学目标明确,办学思路明晰,办学特色突出,拉动了从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到高中教育的发展,影响和推动了全县教育整体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2019—2019年我县教育工作综合考评、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均获全市一等奖。

  城区教育的快速优质发展,有力地助推了城镇化进程,增强了县城的承载能力,提升了县城的文化内涵,同时带动了土地、房产增值,推动了经济发展,为建设“两宜”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经济强县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城区建设的步伐加快,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城市扩张人口倍增,带来了适龄儿童少年在城区入学需求同步快速增长。但城区中小学校布局与数量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格局,城区学生人数已由1999年的1.8万人增加到现在的4.43万人,特别是2019年至2019年2019年间城区学生人数净增长1.81万人,平均每年增长1810人。城区中小学校的教育资源不足、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资源总量不足。最明显的表现是城区所有学校的班额都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标准,大班额问题非常严重。目前,我县城区幼儿平均班额55.38人,小学平均班额76.45人,初中平均班额76.85人,高中平均班额81.28人,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小学每班45人、初中、高中每班50人、幼儿最大班额35人的标准。一是学校占地面积不足。按《城市普通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和《城市幼儿园建筑面积定额标准(试行)》,生均校园占地面积小学最低14平方米,实际为2.9平方米;初中最低16平方米,实际为7.76平方米;九年一贯制学校最低15平方米,实际为4.5平方米。幼儿最低13平方米,实际为1.9平方米;高中最低18平方米,实际为17.36平方米。目前,城区14所公办学校(其中:两所幼儿园)占地总面积512亩,比国家规定标准尚差474亩,学校占地面积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学生活动场地严重紧缺。我县城区公办学校现有学生活动场地94067平方米,生均活动场地面积为2.23平方米。由于受历史原因的影响,城市发展规划未按需求留足教育用地,以致造成城区现有学校(除x中学外)规划用地严重不足,对学校新建、扩建带来诸多问题;加上旧城改造、商品房开发未考虑人口增加带来的教育需求,给城区学校带来不堪重负的就学压力。二是校舍建筑面积不够。根据《城市普通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和《城市幼儿园建筑面积定额(试行)》规定,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小学生均最低要求5.2平方米,九年一贯制学校生均最低要求5.5平方米,初中生均最低要求6.4平方米,高完中生均最低要求6.3平方米,幼儿最低要求8.8平方米。我县城区公办学校现有校舍建筑总面积21.2万平方米,生均使用面积为5.04平方米。尤其突出的是希望学校生均使用校舍面积仅为1.86平方米,城守一小生均使用校舍面积为1.94平方米,实验幼儿园生均使用校舍面积为1.52平方米。义务教育教育阶段大部分学校生均使用校舍面积不足3平方米,学校教室及功能用房非常紧缺。行知小学一幢教学楼上有24个教学班,由于当初设计无厕所,只有一个楼道口,为保证安全,学生课间上下楼道、上厕所等只有安排值班教师排队错时进行。三是专任教师缺编严重。按照县编委办核定到校的专任教师编制数,我县城区公办学校应配备专任教师1821人,现有专任教师1594人,缺227人。伴随着义务教育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课改的全面实施,中小学语、数、外、音、体、美、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学科专任教师严重不足,结构性缺乏尤为突出,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四是教学配套设施滞后。教辅用房和公共教学设施不配套。国家规定完全小学除配备上课用的教室以外,还必须配备一定面积的自然、音乐、美术、书法、语音、计算机、劳动等专用教室以及多功能教室、图书室、科技活动室、心理咨询室、体育活动室等公共教学教室。我县除极个别学校,配备了部分的专用和公共教学教室外,绝大部分学校几乎没有配备任何辅助性的专用和公共教学教室,高中学校没有一间通用教室。设备设施品种不齐,数量不足,教学设施设备及实验装备匮乏直接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素质教育十分不利。五是优质资源严重不足。表现为择校火热,优质资源学校“大班额”问题非常突出。城区高中学校中x中学、二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化育中学、云凤小学、希望学校、城守一小,幼儿园中实验幼儿园、机关幼儿园是群众公认的优质资源学校,是大家争先选择的学校,班额很大。其中x中学平均班额82.3人,最大班额117人;二中平均班额73.5人,最大班额95人;化育中学平均班额80.2人,最大班额93人;云凤实验小学平均班额82.7人,最大班额99人;城守一小平均班额75.2人,最大班额91人;幼儿园平均班额55.38人,最大班额65人。“大班额”带来的教学过程管理难、教学质量提升难、安全工作管理难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影响学生的生命安全和我县的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学校负债沉重。近年来虽然县委、县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持续加大,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教育过去投入的不足,历史上欠帐太多,加上实施的免费义务教育政策,许多学校举债扩建教学楼,改善办学条件,现无力偿还债务,债务负担沉重,影响了学校的后续发展。目前城区学校共负债15100多万元,沉重的债务负担使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受到制约。

  (三)校园周边环境亟待整治。一些学校周边的无证摊点、占道摊点、流动摊点屡禁不止,兜售的各种食品,安全卫生得不到保障;校园附近的麻将馆繁多,麻将声不绝于耳,赌博风气在校园周边盛行;城区网吧、游戏厅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玩游戏的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学习和青少年健康成长。同时,上放学时,校门口各种车辆无序,人车混杂现象突出,特别是二中、城守一小、城守二小、城关中学等校门口狭窄,摊贩较多,在学生上学放学时候,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四)学校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均衡。一是校点分布不合理。目前,东城区校点密集,有高中2所、初中1所、小学1所,且均为办学历史悠久、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直属学校,这4所学校学生总数达21000多人,集中了县城47.4%的学生。二是学校发展不平衡。目前城区直属学校无论是规模、条件,还是质量、水平,整体上明显好于城区其他学校,择校问题由此而生,直属学校除招收划定区域内的学生外,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招收其他学校的生源,招生造成直属学校生源爆满。城区非直属学校由于划定区域内的学生择校外流,只好招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及其他转学生。学校的不均衡导致“择校热”“大班额”高烧不减,加剧了城区学校办学规模的非均衡化发展。

  四、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与城市发展同步的建校机制,真正贯彻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要求,在制定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时,应优先考虑教育发展需求,把中小学校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既因地制宜,又适度超前,改造老学校与创建新学校相结合,对城区中小学校布局进行调整,使中小学校网点布局日趋科学合理。将学校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土地出让条件,确保城市小区房地产开发与城市规划建设中确定的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

  (二)建立满足教育发展需要的常态化教师补充、调配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一是要建立常态化的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根据学校教师编制空缺数和教学需要,坚持每年公开招聘和考调中小学教师,解决学校专任教师缺编、学科不配套和年龄结构断层的问题。二是要建立区域内教师流动机制。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构建区域内学校优秀教师合理流动机制,着力解决校际之间师资不均衡的问题。

  (三)建立有利于城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投入机制,加大城区教育投入。加大城区内学校的标准化建设。按照重点扶持薄弱学校的原则,政策上给予倾斜,财政上优先投入,帮助一批相对薄弱学校发展起来,缓解城区教育的压力。建立教师培训投入机制。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9—2020)》和《中共南充市委、南充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南委发[2019]8号)要求,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四)尽快启动城区教育扩容工作,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根据《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建标[2019]102号)的规定,当前我县城区至少增加小学3所、初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高中1所、幼儿园2所。随着城市新区建设的加快,学校需求量将不断增加。按照《x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两届县长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规划的在县城西边建立一所九年制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的计划,以适应“两宜”城市建设需要。

  加大对现有学校的结构性调整,充分发挥集中办学的规模效应,建立以“单设小学、初中为主”的城区教育办学模式,可以逐步将金华希望学校办成初级中学,城守三小、城南一小办成纯小学,均衡分配现有教育资源,降低学校管理难度,减小校际生源竞争,减少家长“择校”现象,逐步推进城区教育均衡发展。

  (五)建立相关部门联动长效机制,营造良好育人环境。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各有关部门协作联动的长效工作机制,专门成立由政府牵头,公安、交通、教育、文广、卫生、工商、食药、城管等部门参与的校园周边环境治理领导小组,依法履行部门管理职责。要进一步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定期对学校周边的摊点、商店、麻将馆等进行清查整顿;不定期对城区网吧、游戏厅等进行突击检查;采取定点和巡逻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对校园周边交通和治安环境的综合管控力度。对发现的问题,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发证、谁收费、谁整治”的原则,及时整改到位,努力创设和谐有序的城区教育环境。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菜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