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最著名的诗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刘禹锡的诗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洞庭湖: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hé):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译文】

  湖光秋月两相和: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潭面无风镜未磨: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青水绿。白银盘里一青螺: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创作背景】

  《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赏析一】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的。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

  【赏析二】

  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刘禹锡最著名的诗

刘禹锡的诗浪淘沙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释】

  1.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2.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天涯:天边。

  3.银河: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4.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他和织女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

  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译文】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

  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

  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解说】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赏析】

  《浪淘沙》组诗共九首,此其第一首。是刘禹锡穆宗长庆年间(821━824)任夔州刺史时所作。第九首末联云∶“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作者或许是有感于屈原放逐沅湘间,为民作迎神曲《九歌》而作。

  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发源地,黄河,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她放声歌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流不复回”,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些诗,极写黄河的源远、势猛,至今众口传诵。“黄河之水天上来”,著意渲染的是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奔腾不息的动态美。“黄河远上白云间”,视角与河之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刘禹锡这首黄河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篇一样,著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紧接著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再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君形象化。在王之涣、李太白之外,另辟一番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

  据张华《博物志》记载,汉武帝指令张骞穷溯河源,张骞乘槎而去,经月至一处,见城郭如官府,室内有一女织布,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后还至蜀中,方知已至牛郎、织女二星座。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上下联的开合关系。第一联由上而下,顺黄河奔流之势著墨;第二联以“直上”为转折,把人们的视线从“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顺视中拉回,从地下引到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黄河连银汉,乘槎溯河源。全诗节奏有徐有疾,奔放而有宕逸之气。

  【创作背景】

  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一度奉诏后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他没有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本诗句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是《浪淘沙九首》的第一首诗,句意思: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刘禹锡的怀古咏史诗

  这两首诗都是借描写金陵六朝遗迹而抒发人世兴亡之感,熔铸着诗人故国萧条、繁华不再的深切感伤,蕴藉含蓄,情味浓郁。《石头城》第一句写群山仍旧环拥着已废弃二百年、久已成为空城的故都,置读者于苍莽悲凉的氛围之中。第二句写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寒心叹息着默默退去。“寂寞回”既形容潮水一涌一退的动态,也表现了潮水从拍打时的有声到退落时的无声,这单调的动态的声音,不断地反复,依稀传达出无穷的寂寞。三四句再把这种情味深化,升华为富有哲理的意象:“旧时月”仍如旧时,夜深照样升起,把清光洒向无人迹的空城;而这旧时月又曾照见过往昔多少繁华与风流!多情的夜月,传送给我们的是六朝如梦、盛时不再的信息。《乌衣巷》首句描述昔日车水马龙、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的荒凉冷落。第二句点出乌衣巷不仅映衬在荒僻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日薄西山的夕阳残照之中;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寞惨淡的氛围之中。三四句以燕子寻旧巢而写出昔日豪华的贵族府邸如今已是一片平民住宅。这其中蕴含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令人回味不已。后人受这首诗的影响和启示,再赋新篇。如元萨都剌的《念奴娇》中的“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北宋周邦彦的《西河》词更是通篇化用其诗意。

  由于刘禹锡的始作俑,金陵怀古到后来成了咏史诗的一个专题;在国运衰微之时,更成为历代关心时事、一心入世的诗人词客常取的题材。不能不说这是刘禹锡对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次拓展,亦是对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大贡献。

  刘禹锡的另外一些咏史诗,虽不及前述之作有名,但也与诗人怀古伤时的思想一脉相承,只是多了一分个人身世际遇的寄托。如《咏史二首》:

  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

  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

  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

  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

  第一首借西汉任安不愿依附日益得势的霍去病,却留在势力渐微的卫青门下不肯离去的史实,歌颂了不肯降心辱志的志士;第二首指出即使是在汉文帝那样的所谓明君治下,正道亦难行,志士才人不得其位、不得其用,而曲邪小人却可安享富贵。这首诗直接启示了晚唐李商隐,使之写出了有名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又如《韩信庙》:

  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

  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

  透过韩信功高震主而见诛的命运,不禁令人想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古训,顿生“伴君如伴虎”的喟叹。

  刘禹锡的咏史诗作,是他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和历史观的形象反映。他在自己的哲学论文《天论》中,继承了荀况“人定胜天”的思想,用朴素的唯物论阐述了天人关系,明确指出“人之所能,治万物也”,天“非有预乎治乱”,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在天人关系中人是占主导地位的,人自有其主观能动性;天并不能决定一切,也就不能决定各个朝代的兴亡交替,帝王对于治乱兴亡负有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可贵的是刘禹锡没有把其诗当成自己思想的传声筒――简单的宣传工具,而是化抽象为具体,寓思想于形象之中,通过直观的画面和具体的史迹来刺激和调动读者的想象和欣赏能力,在审美的愉悦中来感受诗人所要传达的思想内涵。这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亦是成功之处。

  诚然,任何文学内涵的扩大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偶然。咏史诗到刘禹锡手里成为其情感宣泄的重要手段和得心应手的工具,并非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刘禹锡自云“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这种陈子昂式的幽默――“前不见古人”――并不是说没有古人,只是没有看见,或故意说没有看见,抑或看见了但不屑一顾罢了。

  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且有诗为证的咏史诗人首推西晋诗人左思。他的《咏史》诗八首中的个别篇目抒写了自己旷达豪迈的怀抱,融古于今,猛烈地抨击了压抑人才的门阀制度。如其二:“郁郁涧底松”就是用“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之史实来喻今“世胄蹑主位,英俊沉下僚”的社会现实。

  继左思的空谷足音之后,陈子昂高蹈而上。他的《感遇三十八首》中亦有个别篇章借古讽今。如其四:“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吾闻中山相,乃属放�翁。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诗人拈出两则对比鲜明的历史故事,借乐羊为了贪立军功忍心吃儿子做成的肉羹和秦西巴擅自将国君的猎物放生的史实,“刺武后宠用酷吏淫刑以逞也”;是一首有感而发,针砭当时政治风气的讽喻诗。《燕昭王》:“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借燕昭王修碣石宫、黄金台招揽天下奇士并取得政绩的史实,寄托诗人对现实和个人遭遇的强烈不满。

  大诗人李白在咏史领域也有涉猎。他的《古风》之三(“秦王扫六合”)“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全篇咏秦始皇之成败得失,规讽唐玄宗之迷信神仙,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精神。《古风》之十五(“燕昭延郭隗”)“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承陈子昂《燕昭王》之余韵,前四句咏史以寄托理想,次四句借成语以慨叹现实,末两句借历史写明出路,全诗寄托了怀才不遇的强烈感慨。《乌栖曲》“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则借吴宫荒淫来托讽唐玄宗沉溺声色、迷恋杨妃。这些诗借用历史人物和事迹,讽刺现实,宣泄内心的不满,寄托对理想的追求,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杜甫亦偶有咏史之作,他的《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在惋惜诸葛亮大业未成之时,渗透了诗人垂暮无成的抑郁情怀。另有《咏怀古迹五首》,借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怀念前人之风流业绩,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然而以上诸位的咏史诗,皆属不经意状态下的偶尔之作。这一方面表现在数量上与其作品总量的不成比例,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其诗作中没有一以贯之的思想基础,因而其诗作尚停留在以历史为比兴的方法论的水准上。其诗作无论是咏历史人物还是历史事迹,都只是把历史作为借古喻今的工具,借历史之箭来射现实之“的”,借古人之酒杯来浇个人之块垒。而这种功利性的实用目的,又表现得那样急切与显露,以致没能拉开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审美距离;而咏史诗又只有拉开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淡化掺杂个人功利性的创作意识,让欣赏者对其审美愉悦的同时得出对历史和现实都具有普遍参照意义的经验和教训。这种艺术上的自觉,这种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纯粹意义上的咏史诗,使刘禹锡在怀古咏史领域卓然而成大家。

  到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时代,唐朝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安史之乱前,社会总的趋势是上升和发展的;尽管也有不如意,但那只是个别的、暂时的、局部性的,因而面对历史人物和历史陈迹时,诗人们发出的联想与感慨也必然是个人和局部性的,这是时代的遗憾。这种时代的局限注定诗人们不可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但到刘禹锡之时,社会衰颓已成定局,败象纷呈,民不聊生,加之其“二十三年弃置身”的经历,对江河日下的社会有更深的了解与体会,更兼其有思想家的深度,因而当他接触到历史和古迹时,便产生了有别于前人的苍凉之感和超前人的对历代兴亡教训的无限感慨。这是时代对诗人的馈赠。

  总之,刘禹锡的怀古咏史诗成就高,影响大,在我国诗歌史上具有很高地位,使刘禹锡成为中唐大诗人之一。

刘禹锡描写黄河的诗

  《浪淘沙》这是刘禹锡的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表现作者非凡的向往与追求。全诗如下: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诗人介绍】

  李贺,字长吉,福昌县昌谷(今河南省宜阳县)人。生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卒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年仅27岁。李贺自小聪颖,才思横溢,善工诗文,名震京师。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其诗,风格瑰丽奇峭,意象繁密浪漫,用字坚锐狠重,给人以力的震撼,梦的神往,美的享受。是唐诗,乃至我国诗坛中的一枝奇葩,为我国古典诗歌开拓了新的艺术境界。一代伟人毛泽东尤爱李贺诗。

  多种版本的李贺诗集,如《李长吉歌诗集》、《李长吉集》、《李昌谷诗集》、《李昌谷诗选》等,几乎每本都被毛泽东圈划过。至今传世的李贺诗共240余首,毛泽东圈过的就有83首,有的多达四五次。毛泽东在五十年代一则有关王勃的批注中,称李贺是“英俊天才”,但“死时二十七”,“惜乎死得太早了”。在五十年代末,每次提到历史上年轻有为的人物时,总是提到李贺,称他多才而短命,有特殊成就。

  【注释】

  1.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2.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天涯:天边。

  3.银河: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4.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他和织女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

  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今译】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

  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

  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解说】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五代】·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宋】·辛弃疾《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刘禹锡的诗岁月咏怀

  岁夜咏怀

  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注释】

  ⑴弥年:即经年,多年来。

  ⑵新岁:犹新年。

  ⑶同游者:指志同道合,同游共处的人们。同游:互相交往。

  ⑷自在:自由;无拘束。

  ⑸蹉跎:失意;虚度光阴。

  ⑹无情故:不问人情世故。

  ⑺幽居:隐居,不出仕。见过:谦辞。犹来访。

  【译文】

  我一年比一年不得意,新的一年又将会如何?回忆过去一起交游的朋友,现在活着的还有多少?我把闲居当作自由自在,把长寿看作补回岁月蹉跎。只有春色不管人情世故,在闲居的时候还来探望我。

  【创作背景】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抱病继位,是为顺宗。他重用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等,实行了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措施,并给社会和人民带来明显利益,史称“永贞革新”。但这一运动很快遭到宦官、藩镇和大官僚们的联合反扑,逼顺宗退位,让太子李纯上台,是为宪宗。革新人物王叔文先被贬官,后处死;陆质、王伾,相继病死;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此后一个个都长期过着贬谪生活。元和十四年(819年),刘禹锡老母病逝,在护送寻柩过衡阳时又接到好友柳宗元去世的消息。诗人闻讯异常悲痛,写下许多悼友之作。此后两年在洛阳守丧,《岁夜咏怀》约写于居丧时期。

  【赏析】

  一般说来,守岁之夜(即除夕)人们常常盼望来年的诸事如意,大运亨通。而此诗却一反常情,首联便说:“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意思是说:多年来就在坎坷不得意中渡过,新的一年又当如何呢?言外之意是不会有新的希望了。

  颔联说:“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同游者”在这里是指柳宗元、王伾、王叔文、韩泰、陆质、吕温、李景俭、韩晔、陈谏、凌准、程异、房启等政治上的革新派。他们有的被杀,有的病死,有的渺无音信。这里应特别提出新亡的好友柳宗元。元和十二年,朝廷派柳宗元到条件较好的柳州做刺史,而把刘禹锡派往条件极差的“恶处”(《因话录》)播州(即今遵义地区)。柳宗元考虑刘禹锡的老母年近九旬,不宜去往荒远之地,便主动要求与刘对调。而今比诗人年轻二十三岁的柳宗元却在“恶处”困病而亡,这不能不使诗人倍加伤怀。因此,这“有几多”固然是伤悼众友早逝,更主要的是对挚友柳宗元的痛悼;表现的是“一人突逝,举目寂空”的沉痛之情。

  颈联表面是写自己的颓伤,表现的是无所作为之情,实际是牢骚之语,抒发的是愤激之情。诗人早年苦读,不慕荣华,注重品格修养;中年积极参加政治革新,极力革新政治,成为永贞革新中最核心的人物之一,时称“二王刘柳”;革新失败,流徒边州,在极端的困境中,不但写了大量的政治讽刺诗,痛斥宦官权臣和趋炎附势之徒是一批渺小而又可恶蚊虫(《聚蚊谣》),并写下不少相当有份量的政治散文;遇赦放还,仍痛骂靠镇压永贞革新而上台的人物为“桃李颜”之徒。他战斗不息,从来没有以“安闲为自在”过。这种以生死置之度外的不屈精神,绝不能说是“将寿补蹉跎”。因而可以说,此联抒发的是一种极端痛苦的愤慨和牢骚,是正意以反语出之。

  尾联:“春色无新故,幽居亦见过。”表面是说年年的春色皆同,在贬谪幽居时也是如此。而真正的含义却是:自然界的春天是无所谓的,可惜的是看不到政治的春天降临人间,看不到国家兴旺景象的来临。刘禹锡虽然才华横溢,但他并不甘心当一名文士,而是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以利国计民生。他奋斗一生,壮志未酬,这是十分苦闷的。此诗表面似乎是表现诗人的平静、闲适、甚至有些颓伤;但字里行间,却隐透出诗人极端的苦闷。这种隐真意实情于字背的方法,是这首诗的主要特色之一。特点之二是“对仗”。本来,律诗只要求中间两联对偶,首尾两联是无所谓的。但此诗却能用字字平易、句句明白如话的语言,写得联联对仗,句句通俗,这是不易做到的。

刘禹锡写山水的诗

  李贺,字长吉,福昌县昌谷(今河南省宜阳县)人。生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卒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年仅27岁。李贺自小聪颖,才思横溢,善工诗文,名震京师。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其诗,风格瑰丽奇峭,意象繁密浪漫,用字坚锐狠重,给人以力的震撼,梦的神往,美的享受。是唐诗,乃至我国诗坛中的一枝奇葩,为我国古典诗歌开拓了新的艺术境界。一代伟人毛泽东尤爱李贺诗。

  多种版本的李贺诗集,如《李长吉歌诗集》、《李长吉集》、《李昌谷诗集》、《李昌谷诗选》等,几乎每本都被毛泽东圈划过。至今传世的李贺诗共240余首,毛泽东圈过的就有83首,有的多达四五次。毛泽东在五十年代一则有关王勃的批注中,称李贺是“英俊天才”,但“死时二十七”,“惜乎死得太早了”。在五十年代末,每次提到历史上年轻有为的人物时,总是提到李贺,称他多才而短命,有特殊成就。

  【诗歌欣赏】

  《浪淘沙》

  年代: 唐 作者: 刘禹锡

  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竹枝》

  年代: 唐 作者: 刘禹锡

  楚水巴山江雨多,

  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

  回入纥那披绿罗。

  《西塞山怀古》

  年代: 唐 作者: 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其他描写山水的诗句】

  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唐代刘禹锡描写登上岳阳楼眺望洞庭湖的美景

  2.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同簪,zān〕。----唐朝著名诗人韩愈描写桂林山水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4.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5.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8.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9. 疯疯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10.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栾家濑

  11.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刘禹锡的诗巴山蜀水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

  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用诗歌赠答。

  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见赠:送给(我)。

  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被贬后,迁徙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这些地方。

  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宝历二年(826)冬应召,约22年。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置:放置。弃置:贬谪(zhé)。

  怀旧:怀念故友。

  吟:吟唱。

  【翻译】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创作背景】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从小爱下围棋。与专教唐德宗太子下棋的棋待诏王叔文很要好。太子当上皇帝后,他的教师王叔文组阁执政,就提拔棋友刘禹锡当监察御史。

  后来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应召回京。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

刘禹锡的诗欣赏

  1、《相和歌辞·贾客词》

  贾客无定游,所游惟利并。

  眩俗杂良苦,乘时知重轻。

  心计析秋毫,摇钩侔悬衡。

  锥刀既无弃,转化日已盈。

  邀福祷波神,施财游化城。

  妻约雕金钏,女垂贯珠缨。

  高赀比封君,奇货通幸卿。

  趋时鸷鸟思,藏镪盘龙形。

  大艑浮通川,高楼次旗亭。

  行止皆有乐,关梁似无征。

  农夫何为者,辛苦事寒耕。

  2、《杂曲歌辞·壮士行》

  阴风振寒郊,猛虎正咆哮。

  徐行出烧地,连吼入黄茆。

  壮士走马去,镫前弯玉弰。

  叱之使人立,一发如铍交。

  悍睛忽星坠,飞血溅林梢。

  彪炳为我席,膻腥充我庖。

  里中欣害除,贺酒纷号呶。

  明日长桥上,倾城看斩蛟。

  3、《观八阵图》

  轩皇传上略,蜀相运神机。

  水落龙蛇出,沙平鹅鹳飞。

  波涛无动势,鳞介避馀威。

  会有知兵者,临流指是非。

  4、《蛮子歌》

  蛮语钩輈音,蛮衣斑斓布。

  熏狸掘沙鼠,时节祠盘瓠。

  忽逢乘马客,恍若惊麏顾。

  腰斧上高山,意行无旧路。

  5、《华山歌》

  洪垆作高山,元气鼓其橐。

  俄然神功就,峻拔在寥廓。

  灵迹露指爪,杀气见棱角。

  凡木不敢生,神仙聿来托。

  天资帝王宅,以我为关钥。

  能令下国人,一见换神骨。

  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

  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

  6、《偶作二首》

  终朝对尊酒,嗜兴非嗜甘。

  终日偶众人,纵言不纵谈。

  世情闲静见,药性病多谙。

  寄谢嵇中散,予无甚不堪。

  万卷堆床书,学者识其真。

  万里长江水,征夫渡要津。

  养生非但药,悟佛不因人。

  燕石何须辨,逢时即至珍。

  7、《登司马错古城》

  将军将秦师,西南奠遐服。

  故垒清江上,苍烟晦乔木。

  登临直萧辰,周览壮前躅。

  堑平陈叶满,墉高秋蔓绿。

  废井抽寒菜,毁台生鲁谷。

  耕人得古器,宿雨多遗镞。

  楚塞郁重叠,蛮溪纷诘曲。

  留此数仞基,几人伤远目。

  8、《岁夜咏怀》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9、《元日感怀》

  振蛰春潜至,湘南人未归。

  身加一日长,心觉去年非。

  燎火委虚烬,儿童衒彩衣。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10、《七夕二首》

  河鼓灵旗动,嫦娥破镜斜。

  满空天是幕,徐转斗为车。

  机罢犹安石,桥成不碍槎。

  谁知观津女,竟夕望云涯。

  天衢启云帐,神驭上星桥。

  初喜渡河汉,频惊转斗杓。

  馀霞张锦幛,轻电闪红绡。

  非是人间世,还悲后会遥。

  11、《洞庭秋月行》

  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

  孤轮徐转光不定,游气濛濛隔寒镜。

  是时白露三秋中,湖平月上天地空。

  岳阳楼头暮角绝,荡漾已过君山东。

  山城苍苍夜寂寂,水月逶迤绕城白。

  荡桨巴童歌竹枝,连樯估客吹羌笛。

  势高夜久阴力全,金气肃肃开星躔。

  浮云野马归四裔,遥望星斗当中天。

  天鸡相呼曙霞出,敛影含光让朝日。

  日出喧喧人不闲,夜来清景非人间。

  12、《答乐天戏赠》

  才子声名白侍郎,风流虽老尚难当。

  诗情逸似陶彭泽,斋日多如周太常。

  矻矻将心求净法,时时偷眼看春光。

  知君技痒思欢宴,欲倩天魔破道场。

  13、《荆门道怀古》

  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

  马嘶古道行人歇,麦秀空城野雉飞。

  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

  徒使词臣庾开府,咸阳终日苦思归。

  14、《杂曲歌辞·忆江南》

  春过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樽前,惟待见青天。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笑亦含颦。

  15、《九华山歌》

  奇峰一见惊魂魄,意想洪炉始开辟。

  疑是九龙夭矫欲攀天,忽逢霹雳一声化为石,

  不然何至今,悠悠亿万年,气势不死如腾屳。

  云含幽兮月添冷,月凝晖兮江漾影。

  结根不得要路津,迥秀长在无人境。

  轩皇封禅登云亭,大禹会计临东溟。

  乘樏不来广乐绝,独与猿鸟愁青荧。

  君不见敬亭之山黄索漠,兀如断岸无棱角。

  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

  九华山,九华山,自是造化一尤物,焉能籍甚乎人间。

刘禹锡的诗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晚年自号庐山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晚期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

  卷三百五十四

  卷354_1 「团扇歌」刘禹锡

  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

  上有乘鸾女,苍苍虫网遍。明年入怀袖,别是机中练。

  卷354_2 「宜城歌」刘禹锡

  野水绕空城,行尘起孤驿。荒台侧生树,石碣阳镌额。

  靡靡度行人,温风吹宿麦。

  卷354_3 「顺阳歌」刘禹锡

  朝辞官军驿,前望顺阳路。野水啮荒坟,秋虫镂宫树。

  曾闻天宝末,胡马西南骛。城守鲁将军,拔城从此去。

  卷354_4 「莫瑶歌」刘禹锡

  莫瑶自生长,名字无符籍。市易杂鲛人,婚姻通木客。

  星居占泉眼,火种开山脊。夜渡千仞谿,含沙不能射。

  卷354_5 「度桂岭歌」刘禹锡

  桂阳岭,下下复高高。人稀鸟兽骇,地远草木豪。

  寄言迁金子,知余歌者劳。

  卷354_6 「插田歌」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伫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

  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自言上计吏,年幼离帝乡。

  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

  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

  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卷354_7 「葡萄歌(一作蒲桃)」刘禹锡

  野田生葡萄,缠绕一枝高。移来碧墀下,张王日日高。

  分岐浩繁缛,修蔓蟠诘曲。扬翘向庭柯,意思如有属。

  为之立长檠,布濩当轩绿。米液溉其根,理疏看渗漉。

  繁葩组绶结,悬实珠玑蹙。马乳带轻霜,龙鳞曜初旭。

  有客汾阴至,临堂瞪双目。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

  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为君持一斗,往取凉州牧。

  卷354_8 「蛮子歌」刘禹锡

  蛮语钩輈音,蛮衣斑斓布。熏狸掘沙鼠,时节祠盘瓠。

  忽逢乘马客,恍若惊麏顾。腰斧上高山,意行无旧路。

  卷354_9 「马嵬行」刘禹锡

  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驿。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

  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戚族,天子舍妖姬。

  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无晖。

  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属车尘已远,里巷来窥觑。共爱宿妆妍,君王画眉处。

  履綦无复有,履组光未灭。不见岩畔人,空见凌波袜。

  邮童爱踪迹,私手解鞶结。传看千万眼,缕绝香不歇。

  指环照骨明,首饰敌连城。将入咸阳市,犹得贾胡惊。

  卷354_10 「百花行」刘禹锡

  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

  春风连夜动,微雨凌晓濯。红焰出墙头,雪光映楼角。

  繁紫韵松竹,远黄绕篱落。临路不胜愁,轻烟去何托。

  满庭荡魂魄,照庑成丹渥。烂熳簇颠狂,飘零劝行乐。

  时节易晼晚,清阴覆池阁。唯有安石榴,当轩慰寂寞。

  卷354_11 「壮士行」刘禹锡

  阴风振寒郊,猛虎正咆哮。徐行出烧地,连吼入黄茅。

  壮士走马去,镫前弯玉弰。叱之使人立,一发如铍交。

  悍睛忽星堕,飞血溅林梢。彪炳为我席,膻腥充我庖。

  里中欣害除,贺酒纷呶号。明日长桥上,倾城看斩蛟。

  卷354_12 「苦雨行」刘禹锡

  悠悠飞走情,同乐在阳和。岁中三百日,常恐风雨多。

  天人信遐远,时节易蹉跎。洞房有明烛,无乃酣且歌。

  卷354_13 「华山歌」刘禹锡

  洪垆作高山,元气鼓其橐。俄然神功就,峻拔在寥廓。

  灵迹露指爪,杀气见棱角。凡木不敢生,神仙聿来托。

  天资帝王宅,以我为关钥。能令下国人,一见换神骨。

  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

  卷354_14 「抛球乐词」刘禹锡

  五彩绣团圆,登君玳瑁筵。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

  上客如先起,应须赠一船。春早见花枝,朝朝恨发迟。

  及看花落后,却忆未开时。幸有抛球乐,一杯君莫辞。

  卷354_15 「华清词(一作华清宫词)」刘禹锡

  日出骊山东,裴回照温泉。楼台影玲珑,稍稍开白烟。

  言昔太上皇,常居此祈年。风中闻清乐,往往来列仙。

  翠华入五云,紫气归上玄。哀哀生人泪,泣尽弓剑前。

  圣道本自我,凡情徒颙然。小臣感玄化,一望青冥天。

  卷354_16 「送春曲三首」刘禹锡

  春向晚,春晚思悠哉。风云日已改,花叶自相催。

  漠漠空中去,何时天际来。

  春已暮,冉冉如人老,映叶见残花,连天是青草。

  可怜桃与李,从此同桑枣。

  春景去,此去何时回。游人千万恨,落日上高台。

  寂寞繁花尽,流莺归莫来。

  卷354_17 「初夏曲三首」刘禹锡

  铜壶方促夜,斗柄暂南回。稍嫌单衣重,初怜北户开。

  西园花已尽,新月为谁来。

  时节过繁华,阴阴千万家。巢禽命子戏,园果坠枝斜。

  寂寞孤飞蝶,窥丛觅晚花。

  绿水风初暖,青林露早晞。麦陇雉朝雊,桑野人暮归。

  百舌悲花尽,平芜来去飞。

  卷354_18 「捣衣曲」刘禹锡

  爽砧应秋律,繁杵含凄风。一一远相续,家家音不同。

  户庭凝露清,伴侣明月中。长裾委襞积,轻珮垂璁珑。

  汗馀衫更馥,钿移麝半空。报寒惊边雁,促思闻候虫。

  天狼正芒角,虎落定相攻。盈箧寄何处,征人如转蓬。

  卷354_19 「畬田行」刘禹锡

  何处好畬田,团团缦山腹。钻龟得雨卦,上山烧卧木。

  惊麏走且顾,群雉声咿喔。红焰远成霞,轻煤飞入郭。

  风引上高岑,猎猎度青林。青林望靡靡,赤光低复起。

  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夜色不见山,孤明星汉间。

  如星复如月,俱逐晓风灭。本从敲石光,遂至烘天热。

  下种暖灰中,乘阳拆牙孽。苍苍一雨后,苕颖如云发。

  巴人拱手吟,耕耨不关心。由来得地势,径寸有馀金。

  卷354_20 「鶗鴂吟」刘禹锡

  朝阳有鸣凤,不闻千万祀。鶗鴂催众芳,晨间先入耳。

  秋风白露晞,从是尔啼时。如何上春日,唧唧满庭飞。

  卷354_21 「观云篇」刘禹锡

  兴云感阴气,疾足如见机。晴来意态行,有若功成归。

  葱茏含晚景,洁白凝秋晖。夜深度银汉,漠漠仙人衣。

  卷354_22 「养鸷词」刘禹锡

  养鸷非玩形,所资击鲜力。少年昧其理,日日哺不息。

  探雏网黄口,旦暮有馀食。宁知下鞲时,翅重飞不得。

  毰毸止林表,狡兔自南北。饮啄既已盈,安能劳羽翼。

  卷354_23 「别友人后得书因以诗赠」刘禹锡

  前时送君去,挥手青门桥。路转不相见,犹闻马萧萧。

  今得出关书,行程日已遥。春还迟君至,共结芳兰苕。

小学刘禹锡的诗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堤上行》

  酒旗相望大堤头,

  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

  桨声幽轧满中流。

  《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登长安风云楼遥赠乐天》

  孤雁白鹭似游魂,

  犹忆旧言酒中春。

  仆虽凌乱不知意,

  仍尊楼主是天人。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江南春

  新妆宜面下朱楼,

  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

  蜻蜓飞上玉搔头.

  竹枝

  白帝城头春草生,

  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

  北人莫上动乡情.

  竹枝

  瞿塘嘈嘈十二滩,

  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

  竹枝

  山上层层桃李花,

  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

  长刀短笠去烧畲.

  竹枝

  山桃红花满上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

  竹枝

  巫峡苍苍烟雨时,

  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

  由来不是此声悲.

  竹枝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

  楚水巴山江雨多,

  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

  回入纥那披绿罗.

  竹枝

  江上春来新雨晴,

  瀼西春水縠纹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

  人来人去唱歌行.

  竹枝

  两岸山花似雪开,

  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

  永安宫外踏青来.

  竹枝

  城西门外滟澦堆,

  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

  少时东去复西来.

  竹枝

  日出三竿春雾消,

  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

  住在成都万里桥.

  步虚词

  阿母种桃云海际,

  花落子城二千岁.

  海风吹折最繁枝,

  跪捧琼盘献天帝.

  步虚词

  华表千年一鹤归,

  凝丹为顶雪为衣.

  星星仙语人听尽,

  却向五云翻翅飞.

  抛球乐

  五色绣团圆,

  登君玳瑁筵.

  最宜红烛下,

  偏称落花前.

  上客如先起,

  应须赠一船.

  抛球乐

  春早见花枝,

  朝朝恨发迟.

  及看花落后,

  却忆未开时.

  幸有抛球乐,

  一杯君莫辞.

  纥那曲

  杨柳郁青青,

  竹枝无限情.

  同郎一回顾,

  听唱纥那声.

  纥那曲

  踏曲兴无穷,

  调同辞不同.

  愿郎千万寿,

  长作主人翁.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浪淘沙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浪淘沙

  流水淘沙不暂停,

  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

  回唱迎神三两声.

  浪淘沙

  洛水桥边春日斜,

  碧流轻浅见琼沙.

  无端陌上狂风急,

  惊起鸳鸯出浪花.

  浪淘沙

  莫道谗言如浪深,

  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寒沙始到金.

  浪淘沙

  汴水东流虎眼纹,

  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

  渡却人间多少人.

  浪淘沙

  濯锦江边两岸花,

  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

  将向中流定晚霞.

  浪淘沙

  日照澄洲江雾开,

  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

  尽是沙中浪底来.

  浪淘沙

  鹦鹉洲头浪颭沙,

  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

  独自狂夫不忆家.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国防安全教育

生活是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