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仙镇木板年画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木板年画民俗作文

  今天,我来到了白鹿原影视城,来探寻历史久远的关中民俗。

  快速穿过小吃一条街,来不及品尝美味的食物,我直接来到了错落有致的旧时建筑群中,那些土黄色的院墙让我感受到了关中城镇中的古朴气息。步入第一处院子,小房子中那些彩色的手工艺品引起了我的注意。平时对画画的爱好,让我对这些彩色的物件充满了好奇。通过讲解员的讲解,我了解到了关中特有的民俗之一 ——木板年画。

  看到我好奇的眼光,讲解员叔叔邀请我跟他一起操作完成一副年画。首先,他拿出一个滚轮,让我在红色的印油上滚动了几下,然后拿着滚轮在雕刻好的木板上进行涂抹。反复涂抹均匀之后,他拿出一张白纸让我铺在木板上,轻轻按压,等白纸全部按压平整之后,叔叔让我轻轻的揭开了白纸,我翻过来一看,一张颜色鲜艳,造型美观的木板年画就完成了。

  亲自操作完成的木板年画让我对普通劳动人民的智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朱仙镇木板年画

第一次尝试制作木版年画

  今天我们20多位小记者,穿着校服一起去濮阳日报院内的校园小记者综合活动中心画木版年画。画画倒是我的强项,但是在木板上画画,我也是第一次画。我们走进房间,听老师讲解,在听讲解时我非常认真,生怕漏掉一个小环节、一个小步骤。老师还给我们讲解了门神画的来历,就是贴在门上面的神,这样就可以把坏运气推出去,让好运气进来。而上面画的一般都是中国古代的大将军,现在城市也没有多少人贴门神了,但在农村老家还常见些。老师讲解完以后拿起一块刻着福字的木板,老师又在墨盒里面到了一些墨,用刷子刷在上面涂了一层墨,又用一张红纸,反过来印在了纸上面。现在我才明白,原来不是用笔在木板上画画,而是在木板上刻上画,再刷上墨印到纸上面,所以叫“木版年画”。老师演示完,我们一一来试一试。一共有两幅,一幅是连年有鱼,第二幅是用毛笔写的一个福字。我坐在左面,所以我要先画连年有鱼,右面的就画福字。

  终于到我了,我旁边的老师说,“连年有鱼”的墨一定要少,轻轻地刷一层就行,头发那里多一点。我像老师说的那样,轻轻的刷一层,但是我的头发却“没有了”。我静等它干掉,等到差不多干的时候,我要去做了一个福字。这次我吸取上一次的教训,把中间的福字墨刷的很多,外面的圈就刷的很轻。老师给我拿了一张纸,我把纸放上去,轻轻地按压它,我非常忐忑地拿起来,我看了一下,很漂亮,老师说我做的也很好。这时我才大出了一口气,终于成功了。正在我们都在为自己的作品高兴时,老师也拿着亲自印制的画出来了,还和我们一起合了一个影。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一定要发扬好的传统,好好学习,吸取精华,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杨柳青木板年画

  暑假里,我和爸爸妈妈去北京和天津游玩。比起北京,天津的游客少多了。在天津,我们吃了天津三绝之一——“狗不理包子”,我想:狗都不理的包子,会好吃吗?结果味道很一般,跟泉州的小笼包差不多,价格却贵了好几倍。我们还去听了两场相声,超级精彩,笑得肚子都疼了。

  天津有好吃的,好玩的,可在我心中最有趣的事便是去看杨柳青木板年画。

  一走进杨柳青木板年画博物馆,啊!我立刻被各种各样的年画吸引住了。它们色彩艳丽,线条细腻,人物、风景、都那么栩栩如生。仔细一看,仿佛这幅画有魔力似的,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正在这时,一位年轻的女讲解员走过来,她带我们去参观各个展厅。据讲解员介绍,杨柳青木板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到现

  在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当时,有一位善于雕刻的民间艺人来杨柳镇避难,过年都刻些门神、灶王来出卖,到了明永乐年间,南方的纸张、水彩都运到杨柳镇,使杨柳镇的绘画艺术进一步发展,就有了杨柳青木板年画。

  到了二楼,看到很多人在学做木板年画。我也参加了,首先,用刷子蘸了一点墨汁,在有雕刻花纹的黑色木板上刷均匀,然后叔叔和我一起把宣纸铺了上去,最后用一块像黑板檫大小的木板,在宣纸上像擦黑板一样擦来擦去,掀开一看,一张《连年有余》的印花便完成了。这个印画,我连续做了三次,但只有第三张才是最完美的。我想:做年画虽然说起来简单,但是真正制作,着实不易啊!

  去杨柳青木板年画博物馆的经历,真是太有趣了,我终身难忘!

老张的木板年画

  温和的阳光照在林立的高楼上,玻璃窗被映照得熠熠闪光,而那座淹没在高楼阴影中的旧瓦房,显得愈发阴冷、陈旧。

  老张就住在这座被时代遗弃的旧瓦房中。

  老张其人,六十有余,脸庞黝黑,布满了皱纹,使得他那双本就不大的眼睛显得更加细小,就像是好不容易从缝隙中挤出来一样。邻居们偶尔路过他那间旧屋,总能闻到浓重的颜料气味,推门进屋一看,一准是满屋纸屑在几缕阳光下肆意飘扬,而老张也总是从年画堆里抬起头来,顶着满脸的颜料乐呵呵地朝人说道:“哟,这是咋了?有啥事啊?”

  得亏老张脾气和蔼,不然就他这副尊容,换谁也受不了。

  老张因为年画做得好,被街坊们称作“年画张”。据说这手艺是从他祖父那辈传下来的,代代单传,已有不少年头。邻居们每次碰到老张都要打趣一句:“老张啊,你要是不做木版年画了,以后我们可上哪儿去找这么正宗的年味啊?”每到这时,老张眯着的那双小眼就显得格外明亮,他憨憨地笑着回道:“还做得动,还做得动。”

  老张就这样守着平淡,过得逍遥自在。

  后来城市发展越来越快,人们收入多了,日子也好多了。老张的同行们转行的转行,退休的退休,最后就只剩下老张依然守着他的木版年画,日子过得冷冷清清。

  有些热心的邻居,劝老张转行,都被老张婉言拒绝了。

  一天,老张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小张赶回家,冲着老张不管不顾地嚷道:“爹,你咋这么死心眼啊!放着大好日子不过,整天在你这旧屋里鼓捣那些老掉牙的玩意儿,你图个啥呀!”

  一向好脾气的老张却在那次发了火,他拿着红木做的镇纸追着把儿子撵出了家门。从此,再也没有人向老张提转行的事。大家都觉得“年画张”似乎已经着魔,不大正常了。

  日子如流水般平静地过着,老张早已被人们遗忘在了城市的某个角落。

  可是突然有一天,几个人带着一群记者和摄影师来到了老张的小瓦房拜访,还说要奖励老张。老张也终于洗净了脸,换下了他那身早已不见底色的衣服。

  邻居们纳闷极了,待那群人刚走,邻居们就将老张围了起来,想要一探究竟。在老张支支吾吾的回答中邻居们才知道,老张和他的木版年画,成了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家都知道,老张和他的木版年画要火了!

  几天后的报纸头版,刊载了对老张的独家专访。面对记者,朴实的老张这样说道:“虽然我不是什么文化人,但我父亲这么跟我说过,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不能丢!”

  老张登在报纸上的那张照片,眼睛显得格外精神、明亮。

朱仙镇木板年画解说词

  大家好!我向大家介绍的是河南省朱仙镇的木板年画。朱仙镇木板年画是我国中原地区的一种民间木刻画,因产于河南朱仙镇而得名。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主要分布在开封、朱仙镇及其周边地区,另外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等地年画都受其影响。它具有用色讲究、色彩浑厚鲜艳、久不褪色、对比强烈、饱满紧凑、概括性强等特征。以传统技法构图,画面有主有次,对象明显,情景人物安排巧妙,表现出匀实对称的美感。

  朱仙镇木版年画有五大特点:一是线条粗犷,粗细相间;二是形象夸张,头大身小;三是构图饱满,左右对称;四是色彩艳丽,对比强烈;五是门神神码多,严肃端庄。朱仙镇木版年画中最多就是门神,门神中以秦琼、尉迟敬德两位武将为主。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文武门神。文门神有五子、九莲灯、福禄寿等;武门神常是戏曲中的忠臣义士和各类英雄好汉。《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时期,汴京一带木版年画已相当繁盛,每逢岁节,市井皆印卖灶马、门神等。明代中期到清初,朱仙镇有木版年画作坊三百多家,生产门神、红纸等。品种有武门神、文门神、神像图、戏出和挂笺等。武门神又分将军、武财神、勇士型等;文门神又分祈福、童子和辟邪型等。印制手法主要是雕版水色套印,一般为六版一套,有的多至九版。色彩以暖色为主。多数人物脸部采用白脸、红眼皮,这是它特有的装饰手法。在印刷时采用透明水色,套版印刷后,色彩中微显木纹,突出了木版年画的艺术特点。现在朱仙镇已成立了木版年画社。

  说起木版门神的起源,请大家先听老辈人讲一个古老的传说……

  当年,秦王李世民率兵攻占了开封。当地父老向他诉苦:连年的打仗城中夜里闹鬼,百姓的日子没法过了。当晚李世民也连连被噩梦惊醒,不能入睡。大将秦琼、尉迟敬德得知后,一个手持双锏,一个紧握金鞭,威风凛凛分站在门旁,夜来无事。李世民灵机一动,令谋士画了秦琼、敬德像贴在两扇城门之上,以保百姓平安。

  朱仙镇一位巧木匠来到开封,看到城门上将军的画像,回去后把两人的像刻在梨木版上印成门神。木匠的门神画供不应求,后来门神发展成供喜庆节日张贴的年画。从此,朱仙镇年画一举成名。

  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全国诸多年画流派中独树一帜。一代文豪鲁迅先生曾这样说:“河南朱仙镇年画……刻线粗健有力……不染脂粉,人物无媚态,很有乡土味,具有北方年画的独有特色。”当年鲁迅先生的话十分精确,应该是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的精髓。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千百年来,他们世代承袭、师徒相传沿用至今……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年画的源头。至今仍存留着传递久远的人类文化记忆和信息的功能。朱仙镇木版年画所具有的社会学、文化学、民俗学、美学等多方面的价值,被视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瑰宝当之无愧!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56个民族是一家

诗歌表达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