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意义与价值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牢记历史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最好的明镜,也是一部绝好的爱国主义教科书。国耻,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战争反法西斯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也对世界各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知耻而后勇。”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才能从内心伸出激发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才能高扬爱国主义的时代主旋律,不断激发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今天我们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就是要铭记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重温历史,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化耻辱为悲愤,化悲愤为自尊、自信、自理、自立、自强、自励,进而确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为祖国富强、民族复兴而奋斗!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讲,必须牢固树立国耻的意义、忧虑意识和危机意识。一个国家对自己民族遭受的耻辱,往往比得到荣誉更能刻骨铭心。而建立在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忧虑意识,更是当代青少年建功立业的现实压力和动力!目前一个不忘国耻而愤然前行、充满忧患意识而始终居安思危的民族,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在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的日子里,在伟大祖国通往现实化的不平坦的征途上,我们广大青少年理应警钟长鸣,勿忘国耻,具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变压力为动力,把爱国精神和国耻危机转变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朋友们,我们是国家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我们要树立起强烈的观念:居安思危。

历史的意义与价值

回顾历史,不忘初心

  今天看了习近平主席在建党九十五周年的讲话,感慨万千。

  习总说:“95年来,中国走过的历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的确,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现在,所走的道路就是不平坦的。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凭着坚强的意志,强大的领导力克服一切艰难险阻,走到了今天。共产党所经历的一切,就像人的一生由雉童到成人,由最初的磕磕碰碰,到青年的成长叛逆,再到中年的成熟稳重,一切都需要劈荆斩棘,人的一生就像共产党的发展史一样,由顺境到逆境,再由逆境到顺境,如此循环反复,时阴时晴。

  习总在讲话中还提及了中共历史上为中国建设做出杰出贡献的英雄们,这些英雄,就像呵护雉童成长的家长们,为孩子的一生操劳,他们爱孩子,护孩子,不惜为孩子奉献一切,基至为了孩子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也正是因为有他们的牺牲与奉献,中国共产党这个孩子才会在风风雨雨中茁壮成长,成长为杰出人才。

  习近平主席还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杰出历史贡献,这就像一个孩子长大成人后终于做出了杰出成就,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成就的受益者。孩子的成就,离不开为共产党事业奉献一生的家长们的悉心呵护。所以,我们表彰孩子的成就,也感恩家长们的教导,因为如果没有他们,中国共产党就很可能被扼杀在摇篮中。

  习总说:“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炫耀,是为了给未来做前车之鉴。”的确,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眀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将历史与现实对比,从而在历史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依据和方法,并不是为了积累吹嘘吹牛的资本。习总为什么要带领我们回顾中共历史?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拼搏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了寻找中国新出路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顽强拼搏奋斗精神的最好见证,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必须了解中共的历史,知道历史的渊源,才能体会历史的不易,更加谨慎小心地决定下一步该如何走,更加珍惜这一切的来之不易。历史并不是虚无的,它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因为历史是由人筑成的,这些演绎历史的先辈们,用自己的血泪筑成了一段段历史,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回顾历史时,不应带着学教科书式的功利与敷衍,而应该细细品味每一个字符,怀着崇高的敬意,来窥探历史,发现历史的价值与意义,时刻铭记共产党的初衷,纵风雨飘摇,仍不忘初心。

历史的昭示

  回溯五千年历史足迹,感受百年沧桑巨变,感悟中华民族之魂——团结爱国、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记取历史的启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担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振兴中华。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回顾历史,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未来。梁启超曾说:“彬彬哉!吾文明。五千余岁历史古,光焰相续可绳绳。”五千年的奋斗,百年的亢奋,中华民族创造了富有特色、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铸就了民族之魂。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世界对我国实行全面封锁。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如今中国已成为了“一超四强”中的一员,改变了受人变大的历史,让全世界人都对我们竖起大拇指刮目相看。这一切都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已朴实的语言表达的是一个深刻的真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往无前的进去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整整九十年光辉的历程。九十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是中华民族获得了解放,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国家。特别是1978年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后,国家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帮助了人们走上安稳、富裕的生活。这就充分的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为人民谋幸福。中国共产党在这90年来的光辉历程中所取得的伟大的成就,是我们每位中华儿女有目共睹的。中国共产党—我们的母亲,将会在以后的发展中设计出更加宏伟的蓝图,从而引领中国迈向新的时代,新的辉煌。

  我们青少年必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世代相传。全面发展自我,使自己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

我们要牢记历史

  2011年10月10日。我们将迎来辛亥革命100周年这个伟大的日子。19世纪末20世纪初,长期积贫积弱的中国到了生死存亡之际,当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批仁人志士,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挽救中国危亡,一场席卷中华大地的变革由此开始,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开端。

  古老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四分五裂到强大统一,从战乱频繁到国泰民安,从受人欺凌到扬眉吐气。一个世纪过去了,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缅怀革命先烈。历史将我们带回100年前的武昌城。一幅幅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忘死的英雄画卷又浮现在我的脑海,先烈们冲锋陷阵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1904年7月,武昌出现了第一个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随后又陆续成立日知会、文学社、共进会等秘密革命组织。文学社由蒋翊武、刘复基任正副社长,文学社借“研究文学”为名,在新军中开展秘密的革命活动。当时的湖北新军已经成为革命起义的主力军。

  革命党人敏锐地察觉到革命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开始酝酿发动武装起义计划……由于计划的意外暴露,许多革命党人都被捕了。彭楚藩身着宪兵服,本可冒充前来拿获革命党人的清政府军警,但他决心与被捕革命同志同生死,共患难。自称革命党人,与刘复基一起被捕。不管当时的清军怎么严刑拷打,要他们供出同伙,他们都坚贞不屈,最后,三位烈士慷慨就义。历史的场景震撼着我的心灵。他们为了革命,所展现出的英勇气慨和献身精神,怎么不令人佩服?怎么不令人感动?岁月如歌,沧桑百变。首义的历史遗留给荆楚儿女的是光荣,是骄傲,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虽然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先烈们的革命事迹。生活在明媚阳光下的我们要牢记历史。珍惜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时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发奋学习。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历史是经验,有了这些经验,我们的目光才会更加开阔;历史是故事,有了这些故事,我们的生命才更加充实、丰满;历史是情愫,有了这些情愫,我们的精神世界才得以延伸……不忘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

  也许“一切都会过去”,也许“一切都不会过去”。过去的是当时的事与景,过不去的是当时的事与景留给我们的触动与记忆。懂得珍存过去,拥有历史的人,不但有远见,而且会成熟,更具有对世界认识与探索的实力,每一个过去都可能是一份经验,历史越多,经验越多,经受的苦难越多,能承受的也就越多,要走的路就越广大,越绵长。

  一位哲人曾说:“成功和失败只代表过去,忘记过去,才可能走进新的天地。”昨天的确已经过去,并且一去不复返,但忘记的不能是经验,忘记的只是暂时放下的痛苦与狂喜,因为我们需要接受新的挑战、新的机会,进而走进新的天地。也有一位哲人曾说:“过去不能忘,因为历史是一个永远的存在。”不能忘记的是,曾经所经历过的,并从中获得的感悟,永远存在是因为过去的都是事实,没有谁能改变。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简•爱》的主人公从小受尽了折磨,过去的小简•爱都历历在目——被关在小红屋里的那一夜,饱受姨妈的打骂和冷眼,吃的是发霉的饭菜……然而,这一切不但没有泯灭简•爱的意志,而且是她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毫不退缩。无论是乞讨的日子,还是忙碌的时刻,无论是生的挣扎,还是死的考验,简•爱都能够勇敢地面对和正视,这一切都铸就了简•爱的性格,也磨砺了她的品性,最终成就了简•爱的幸福生活。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在隋唐时期,中国可谓兴旺发达,繁荣昌盛,曾使多少人引以为豪。然而,到了清代,统治者沉醉在即成的果实上,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等到侵略者的铁蹄踏遍了中国的角角落落的时候,等到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相继签订的时候,“大清帝国”的美梦也就走到了尽头。他们没有吸取历史的教训,也没有铭记历史的经验。

  历史是一杯老酒,忘记它的迷醉,二要记住的它的芳香。

回顾历史,走向未来

  “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泱泱大国,在这一片热土上,有过多少故事至今仍然让人为之热血沸腾。纵然是千古一帝,历朝历代对他们也是褒贬不一,但是他们确实为社会,为当时的民众做出过重大的贡献。他们的事迹在历史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影响,他们是举世无双的一代帝王。

  【一、秦始皇】

  秦始皇,是中国历代皇帝制度的创始人。他是使中国进入汉民族中央集权帝制时期的第一人,也是他完成了中国第一次政治上的统一,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为后来的各朝各代谋求统一,奠定了一定基础。

  他,统一了文字,使中华民族具有了最初的模型;他,下诏废了分封制,重新设立郡县,完成了大秦帝国统一后管理的雏形;他,还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在一定形式上促进了商业交流;他,完成了“车同轨、道同距”,大大的改善了国内交通。

  在执行郡县制时,有很多大臣出来唱反调,拿出“祖宗之法不可变”要求恢复分封制,这时候秦始皇并没有惩罚他们,反而让李斯等大臣陈述郡县制的好处,从而说服了这帮老臣。李斯,众所周知天生反骨。但是嬴政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征服了他,使他在始皇帝有生之年无心反叛。

  在秦始皇的倡导下,修建了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由于他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使古代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对中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形成以炎黄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的作用;秦始皇,促进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

  另外,他还修建了万里长城,借以抵御北方胡族的侵略;他,南征南越,把福建、浙江、两广纳入中国版图;他,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扩张了中国的疆土。秦始皇,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也许,他是残暴的,万里长城下不知埋了多少人的尸骨,但是在历史成就上又有谁能够望其颈背

  这位始皇帝一生运筹帷幄,如果没有极为雄厚的个人才干,是不可能驾驭他帐下众多谋臣宿将的。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没有诛杀过功臣的封建帝王,这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自身的军政素养不同,另一部分原因是秦国几代先王近百年的政治经验和智慧的积累。以此,可见嬴政的与众不同之处。

  【二、汉高祖】

  那么汉高祖又是怎样的一代帝王呢?刘邦是历史上第一个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也是第一位御驾亲征统一天下的皇帝,他是杰出的军事家,更是第一位以“休养生息”为国策,在全国大力发展经济的皇帝。

  刘邦“释放奴婢”的政治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制度,释放了一定的生产力。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是一个主张低税率的皇帝。他是第一位推行“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提倡节俭的皇帝,他还是历史上第一位下“求贤诏”广求天下贤才的皇帝。

  此外,刘邦还是第一个因制定礼仪而巩固皇权的皇帝。他主张祭祀孔子,同时十分重用儒士,从而开创了以儒治国为基本国策的政治策略,为大汉的兴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刘邦用他的雄才伟略,造就了中国封建时代辉煌的历史篇章。

  高祖的成功绝非偶然,他的一生有七个优点。第一个优点是知人善任,想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知人之后才能善任,刘邦的性格很细心,对属下什么性格、什么特征、什么长处、什么缺点看得很清楚,所以用起人才来就能做到人尽其才。

  刘邦第二个优点就是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所以他的麾下什么人才都有,举例说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屠夫、彭越是强盗等等,这些人组合起来尽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作用。

  第三个优点就是招降纳叛,刘邦的军队里有很多人是从项羽那里过来投奔过来的,高祖一视同仁,表示欢迎。比如说韩信就受到他的重用。

  刘邦用人的第四个优点是不计前嫌,刘邦得天下后分封诸侯,有个叫雍齿的功劳很大,但是和皇帝的关系很恶劣,也被封侯,这也说明了高祖的胸襟和气度。

  第五个优点是坦诚相待,在对待下属上,刘邦一向用以坦诚,给人以十分尊重,这样的坦诚与尊重也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因此留住无数人才。

  他的第六个优点就是用人不疑,刘邦对于手下一旦任用绝不猜疑。这件事情在陈平身上得以体现,高祖对陈平的信任,为大汉皇朝留住一大人才。

  刘邦用人第七个优点就是论功行赏,只要有功劳,就会予以相应的奖赏,奖赏也是对一个人最实在的肯定。

  刘邦的一生,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的统一起来,还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聚起来。他对汉民族的统一,汉文化的发扬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汉高祖刘邦亲手缔造了一个昌盛的时代,并以他的远见卓识,为人类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

  【三、汉武帝】

  公元前151年汉武帝刘彻继位,这时候的汉帝国已经向匈奴俯首称臣几十年。大臣们在窦太后的影响下,守着一隅偏安,不思进取。匈奴也更加志得意满起来,根本不把大汉皇朝放在眼中。对此,雄才大略的武皇帝自是不甘心居于人后,几番思量后,决定对匈奴开战,就此拉开了历时近二百年的汉匈之战。

  刘彻,统治大汉皇朝五十四年,对中华民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奠定了中国在亚洲的世界地位,数千年后的我们还在沿用他带给我们的荣耀称谓:“汉人”。提到汉匈大战,就必须提到两个人,卫青与霍去病。前者官拜大将军、大司马、长平候。后者位至冠军侯、大司马、骠骑将军,他们是中国几千年骑兵的典范。数次大战后,匈奴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大汉帝国争斗,不得已之下远遁漠北。

  中国的历史上,有两种帝王为人称颂,一是开创霸业的开国之君,二是解决一定危机进行改革的中兴之君,而汉武帝可以说是这两种帝王的结合。刘彻继承了汉高祖刘邦的雄才大略,祖父汉文帝刘恒的城府,父亲汉景帝刘启的果断,母亲王皇后的工于心计,这些特点从刘彻小时候的“金屋藏娇”就可见一般。

  刘彻的一生不拘一格,唯才是举,从此官宦之路向所有的寒门子弟打开,不再拘于出身门第之间。这从他颁布的诏书就可以看出,建元元年颁布《置博士官诏》;元朔元年颁布《议不举孝廉者罪诏》;元朔五年,颁布《劝学诏》;同年颁布《藏书诏》;元封五年颁布《招贤诏》通过这一系列的诏书,刘彻践行了“为正之要,唯在得人”的基本人才理念。

  就这样汉武帝在自己的身边招揽了一大批人才,而刘彻能够成就一代盛名,这些人起到了不可估计的作用。司马相如就是代表人物,他曾在《喻蜀中父老》中对刘彻说:“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故常人所异也。故曰:非常之元黎民惧焉;及臻厥成,天下晏如也。”这几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古往今来能够成就大事的人,谁不是遍体鳞伤?你走上了这条路,就必须负起这份责任,这也是你的命。”这几句话让刘彻唏嘘不已,也间接地鼓舞了他一生的事业。

  以前我曾经为武帝斩杀窦婴、主夫偃甚至钩弋夫人而耿耿于怀,慢慢的才了解到武帝的一生都是为了社稷,为了子孙预作谋划。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的心胸谁能理解?他的无奈谁会懂?他的不得已和谁去说?他的顾忌谁能明白?欲成大善者,必不会拘于小恶。欲成大仁者,必不拘泥于俗。

  武帝晚年,因为连年用兵,国家经济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皇室内部的自相残杀令大汉王朝雪上加霜,社会局势愈加恶化。刘彻及时调整了政治策略,痛下罪己诏,制止了汉王朝的滑坡,为随后的汉室中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秦皇汉武历来相提并论,但是在力挽狂澜上,汉武帝却显得更加高明一些。

  【四、唐太宗】

  唐太宗一生任用贤能,从善如流,善于纳谏,视民如子开创了一代盛世“贞观之治”,是数千年来称颂不已的好皇帝,至今影响犹自不衰,美国的唐人街就是因他而来。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十八岁的李世民敏锐的感觉到天下可为,就拥护父亲起兵。即位后,感觉到不能以武力治理天下,就宣布说:“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治海内。文武之道,各随其时。”这显然是很识时务的想法!

  李世民为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发动了玄武门事变,其实,哪一代明君身后不是白骨累累,也许李建成并非像历史描述那样平庸,也许他很有才华,也许他并不是碌碌无为。但是无可否认,他比起李世民逊色太多。那是一场宫廷政变,更是鱼死网破之局。如果当时李世民不去争,也许死的就是自己,那样对于大唐王朝而言将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唐太宗为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建立了赫赫战功,从历史上观察,李世民比李建成更有远见卓识。唐太宗即位后,轻徭薄赋、戒奢从简、善用人才,他不计前嫌,重用曾经的政敌魏征,这是何等的胸襟与气度!正是有了众多像魏征这样的人才辅佐,才有了初唐的气象万象,开创了“贞观之治”并且奠定了“开元盛世”。李建成会有这样的远见和政绩吗?也许,“玄武门事变”并无损李世民一代明君形象。

  李世民曾经说:“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表示了他对民意的敬畏,并能极好的约束自己及臣下,一部《贞观政要》重心不是如何驾驭臣下,而是如何约束皇帝,如何进谏纳谏。这正是唐太宗的高明之处,这也是李世民成为千古一帝的原因所在。

  魏征做为太宗麾下第一谏臣经常在金殿上犯言直谏,太宗皇帝当时虽然极为恼怒,过后总能体会到魏征的公而忘私和刚正不阿。魏征在太宗年间被提拔为一代宰相,也正因为如此,太宗成为第一位被中国人真心尊崇敬仰的一代封建帝王。他本身的美德和他治理国家的才能,呈现了贞观之治永恒的历史财富,为后来帝王效仿,为后人所称颂。

  【五、宋太祖】

  宋太祖,名叫赵匡胤。曾经当过后周殿前检点,在陈桥兵变中被部下拥立为帝,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在位十七年,五十岁病逝,后人曾怀,疑被其弟赵匡义所害,葬于永昌陵。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国家的分裂动荡。赵匡胤先后灭了南平、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成为与秦皇、汉武、唐宗并列的一代雄主。为了集权于中央政府,赵匡胤采取了许多措施。首先就是杯酒释兵权,把地方的行政权收归中央,也杜绝了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地方割据局面。

  另外,他还很注意农业生产,同时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说赵匡胤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就因为他重文轻武,导致了北宋日后积贫积弱的局面。还有,他把大量的土地赐给交出兵权的将领,导致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宋太祖用人不问资历,他自己随时留意着内外百官,看到谁有什么长处和才能,就暗暗地记在本子上。每当官位有空缺时,他就会翻阅本子,挑选适当的人去担任,这样也间接的促使臣下们不断地提高了自己。

  古人常说,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宋朝开国时期的辉煌成就与太祖皇帝建国初期正确的治国理念密不可分,其中大部分原因归功于他高超的用人之道,在发掘人才上,太祖显现出了求贤若渴,人才之上的宽广眼界与胸襟。他用人一向磊落坦荡,不徇私情,不计前嫌。与之成为鲜明对比的是,对于奸佞谄媚之辈,尽管他们积极靠拢,赵匡胤却冷淡处理。在进贤拒佞公心为上处,使得赵匡胤迅速站稳脚跟,赢得了朝臣的支持,也为北宋初期的政权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纵观历史,凡是有所作为的皇帝除了知人善任,慧眼识人外,更重要的是虚心纳谏,具有容人之量,在这一点上赵匡胤也不例外。这位太祖皇帝对臣下的包容可以称得上空前绝后,正是在这样的宽松的政治氛围下,宋代文臣的政治地位也达到了顶点,成就了名臣云集、群英荟萃的盛况。

  也许,一个人对历史提供了什么,对社会发展变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就是我们衡定历史人物的标准,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是一个时代的开辟者,或多或少都建立了对后世有所影响的伟业,他们的名字与我们民族历史紧密相关,他们的功过也总能引起后人无穷的回味和沉思。

  【六、民族的耻辱】

  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在经过满清的苟延残喘后,又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速了大清朝的灭亡。当孙中山荣登民国大总统时,国家也有了久违的一抹曙光。但是好景不长,不久就开始军阀割据混战,各路军阀你才唱罢我登场,致使大好河山,无数民众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1937年日寇开始了侵华的脚步,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就在这时无数民众空前团结,不做亡国奴的声音在华夏大地上回荡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民族的烙印让无数热血青年奋起抗击,无数中国人前赴后继,这是何等的悲凉,又是何等的骄傲。

  日寇的侵华战争,导致了无数冤魂在哭泣,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日军在攻陷南京后,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屠杀,无数老弱妇孺倒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所谓天皇的子民,和谐的使者在中国的土地上以杀人为荣,相互竞赛以杀人的多寡而取乐。这样的耻辱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倾巢之下,岂有完卵。”在战争到来之时,我们每个国人都要奋起反抗,如果消极避战带来的只有无尽的死亡与杀戮。

  那一刻,人命朝不保夕。那一时,生命是如此不堪。日寇驻东北的731部队,是一个臭名昭著的细菌部队,无数的中国战俘,无数的无辜平民被送进去,做各种实验,甚至活体解刨。那时候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见到明天的太阳,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际,没有人会顾及生命,更无须动员,所有人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把日本人打出中国去!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全线投降。中国人又可以扬眉吐气了!无数先烈换来了中国彻底解放,中国人又可以站起来了!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自强就要接受挨打的命运。时至今日,只要是炎黄子孙都会铭记曾经的屈辱,从而激励我们为了民族为了生存,一定要自强。

  【七、大国的崛起】

  强大的秦帝国一统天下,大汉皇朝威震漠北,盛世大唐富甲天下,大元帝国虎视群雄。虽然近百年来,我们的祖国饱受列强凌辱和压迫,但是中华儿女不屈的脊梁从来没有屈服过。

  历史终究翻开了新的篇章,自从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华夏大地,沉睡百年的东方巨龙再一次和平崛起。中华儿女当自强,伟大的复兴,是中国几代人心中不变的梦想。我们的祖先曾经缔造出举世闻名的盛世强国,和源远流长的文化,我们的新中国将会再现昔日辉煌的风采!

  现在的中国经过邓小平、几代领导人前赴后继的领导下,迅速发展自己,壮大自己。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会重拾昔日的辉煌,中华民族会重新屹立在世界之林。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中国人民高举着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在国际社会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这一国策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而言,是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英国人称霸世界才一百多年,美国人强盛还不足一百年,相信我们的祖国会用最短的时间和平崛起。如何才能够和平的崛起呢?首先要做到坚持内部的和谐,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一路前行,坚持科学发展,一定要做到以人为本。以民主法治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发展、稳定的关系,共同构建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公平正义、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正确道路。

  中国需要的是和平崛起,但是也不是就此放弃战争。中国被压抑的太久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历时一百多年,称得上真正的发展还是改革开放这几十年,可以说是突飞猛进,翻天覆地。面对得之不易的成果,任何人都难以割舍。

  但是如果是外部强加到我们头上的战争,我们如果听之任之,不但保不住现有的成果,而且连将来发展的机遇也会消失殆尽。与其坐而待毙,不如奋起反击,这样我们不但能够保持住得之不易的成果,还会为国家的前途扫清障碍。

  从日本侵华战争就可以看出,我们国家与日本的关系就是资源上的争夺。日本是一个岛国,更是一个活火山国家,资源匮乏,他们的基本国策就是侵略,这是不可融化的症结所在。从现在看,历任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以及钓鱼岛挑衅事件,就可以看出某些国家贼心不死。中国只有从国防上,国民经济上迅速发展完善自己,用事实去给那些别具用心者迎头一击。

  我们中国秉持的原则是,尽量不战而屈人之兵,万不可解时,也只能狭路相逢勇者胜了。至少,以中国的现状来讲,还是能够承受住加诸在我们身上的任何战争。战争与和平,从古至今就是一个辩证关系,它们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我们的和平崛起,是指我们不会主动挑起战争,但是涉及到领土主权和国家核心利益时,和平必然会给战争让道,有的时候需要战争才会有大家向往的和平。

  我们的祖国正在和平中崛起!

铭记历史,勇担重则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0个风雨路程,中国共产党自从1921年成立至今,走过了90年坎坷而光辉的道路,从一个只有五十多人的党组织发展成为拥有八千多万党员、执政六十多年的世界最大政党。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们要抱有感激之心,感谢中国共产党带给我们繁荣富强的国家,幸福安逸的生活,让我们生活在和平的时期。

  1978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经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为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坚持改革开放,并紧紧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今天,我们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十七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这充分体现了人才的重要性,作为学生的我们是中国共产党的后备力量,要保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我们学生就必须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丰腴自己的翅膀,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统领,紧密结合实际,实现重点突破。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坚持从严治党的原则,特别是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必须更新思想,转变观念。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唯有认真学习,夯实基础,才能积极的应对多变的形式,才能在不远的将来担当起治国安邦的使命。

  这是一个科技的时代,也是一个人才强国的时代,更是一个民主的时代,中国虽然是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然而与世界强国相比,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的经济水平是跃居世界第二,但是我们的贫富差距还很大;我们是进入了高科技时代,甚至在某些项目上走在世界最前端,比如我们一直说我们已经进入了高铁时代,然而这样的快节奏也让我们为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温州动车追尾事件就是最好的说明。过去的“大跃进”场景还历历在目,血的教训不能忘怀,我们在欣喜之余,也时刻保持清醒的大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担负重任。

  铭记历史,勇担重则是我辈学子应有之态,也是我们能够送给党的最好礼物!

历史

  而站在封建王朝顶端的中国帝王们,更是深刻践行了“以史为鉴”的作风,汉朝通过反思秦朝的政体,首创“郡国并行制”,完美地结合了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优点;唐太宗为防止决策失误,不惜任用大量言官虚心请教。

  他们以史为鉴,用行动阐述了中国古老的话语,为中华民族奠定了牢固的根基。

  其实,以史为鉴何止是中国的名言

  几千里之外的西方国家,也将以史为鉴作为治国理政方针。

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回顾历史,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知兴哀。

  提出总的观点,但和下文并不是很好地融合

  半个多世纪前,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有多少英雄豪杰,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以自己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忠诚”!

  烈士的名字如天上的星辰,点缀着中国的衣裳,熠熠生辉。他们有张友慧、赵天鹏、杨培生、陶妙跟、程常荣、李默、林达等……而更多的是那些无名英雄。

  其中,程常荣烈士最令我印象深刻。

  引出下文

  他出生在一个一个贫苦的苏北农村家庭,共兄妹六人,生活非常艰苦。1940年参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地方部队连长,1948年转入野战兵团任三十军八十八师二六二团一营业员副营长。

  1949年5月程常荣所属262团接受上级命令,要以最快的速度,插入敌军浦东核心阵地上海浦东高桥镇,为全歼高桥地区守敌打通道路。程常荣奉命率一个先遣营,沿着嘉善,南汇一线奋勇想浦东挺进。他善于指挥,并和兄弟部队协同作战,沿途大了十几个阻击站。日夜急行军,行程700多里。发扬我军连续作战精神,神速占领敌堡前沿阵地,直逼高桥真外围。

  1949年5月22日,他身先士卒,带领全营战士,不怕牺牲,顽强作战,连续粉碎了敌人多次反扑,巩固和扩大了阵地。在进攻高桥镇南边杜家祠堂之北的敌堡时,在激烈反复的拉锯战中,程常荣同志不幸壮烈牺牲,时年28岁。

  上海市人民政府于1954年建造高桥烈士墓,安葬烈士遗骨。起初,陵园面积为15948平方米,两年后扩建为23946平方米。1956年3月25日,上海市市长陈毅亲笔为高桥烈士纪念碑题了词。1993年,浦东新区成立后将高桥烈士墓更名为高桥烈士陵园。1994年月28日,高桥烈士陵园被浦东新区管委会命名为浦东新区青少年教育基地。

  介绍烈士事迹

  半个多世纪了,烈士的身影划破时空和着一杯黄土,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对先辈的缅怀绵绵春雨飘洒在每个人心头。

  作为新世纪的少年,我们铭记先辈的嘱托,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历史值得品味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题记

  狼烟遍地,战鼓轰鸣。在那个七雄争霸的年代,战火连绵,伏尸千里,成就了他-----秦始皇。问鼎中原,一统天下,是偶然,还是必然??统一度量衡,焚书坑儒,修建万里长城…….

  是功?是过

  历史沉默,不语。

  可终究始皇可千秋万代的秦朝随着阿房宫的大火,烟消云散。

  功耶?过耶?历史值得品味。

  繁花如画,纸醉金迷。它有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它有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它有千古女帝的武则天;它也有"回媚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玉环;它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李白;它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杜甫……..

  它是一个盛世,可,终究灭亡……历史值得品味。

  满目疮痍,东亚病夫。它有过辉煌,有过成功,可终究列强撕裂了表面光鲜亮丽的外衣。它是耻辱,是教训。是满族的耻辱,是中国的耻辱;是满族的教训,也是中国的教训。回望那百年的沧桑历史,我们不禁要问,那沉睡的巨龙何时能醒?那失踪的海东青何时能再张巨翅,再现雄姿

  “高歌前唐金戈铁马,浅饮晚清虎落平阳”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所以说,历史值得品味。

  是的,历史值得品味,只有会品味历史的人才会主宰这片古老的大地,带领他重新辉煌。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蛇与农夫的故事

世界上第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