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阳城闻笛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出自唐代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几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阳。在唐代,洛阳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东都。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繁华喧闹了一天的洛阳城已经平静下来。李白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称,或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惟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如《旧唐书·乐志》载北朝流传的一首《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历代文人仿作的《折杨柳枝》曲辞,也都是抒发离愁别绪的。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部分简析文字载自“潼江小屋”,有删改)

春夜洛阳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阳城闻笛》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赏析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家中飘出?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能不钩起思乡之情吗

春夜洛城闻笛改编

  夜幕降临,满天星星挣破夜幕探出头来,闪烁着夺目的光芒,像一颗颗耀眼的宝石,镶嵌在深黑色的夜幕上,密密麻麻的星星组成一条银河,仿佛给夜空系上了一条白色的腰带。

  李白拿着酒杯,在屋子里静静的踱步。有一种“举酒消愁愁更愁”的感觉。突然,一阵笛声传入耳中,回想在耳畔旁。这不正是《折杨柳》曲吗

  李白走到屋外,那曲笛声更清晰了,他循着笛声往下走,街上空无一人,店铺也已关门了,医生跌宕起伏,在李白心中萦绕,勾起李白阵阵回忆,体会到“会得离人不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的含义。也让李白回想起:“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的场景。

  心头不禁涌起深深的回忆:妻子坐在床头给二儿子讲故事,大儿子由长辈们看管着,在院子里奔跑玩耍,老人们正专心致志地下象棋:“走马,哎呀,错了。”妻子的脸上多了一丝皱纹,多了一缕思念,她慈爱的看着儿子,那眼神里蕴涵着她对丈夫的怀念,对儿子的母爱,还有那希望他长大成材的期盼,二儿子已经两岁了,已经学会走路了,他总是望着远方,叫着:“爸爸,爸爸。”但李白最思念的是他的三儿子,他至今也没见过三儿子,从来往的书信中,得知:三儿子很好,胖胖的,眼睛很大,长得很好看。

  李白走着走着,又回到了屋中。望着明月,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叹了口气,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又起身在已准备好的纸上提笔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落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写完诗,他上了床,掖掖被角,闭上了眼睛……进入了梦乡……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扩写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夜,还是一如既往地蔓开无言的静。数帙黄卷,一杯寂寞酒,风抚岑月,淡无声。举杯邀,天上月,对饮三人。纵使身在繁华地,又有谁知:曾经傲视天下桀骜不驯的青莲浪子也有醉酒穿肠的愁

  徐徐晚风,拂过淡月,让本来寂寞的夜晚显得更加幽静。风抚乱了我的心思,抚上了我的梦,抚来了脆丽的笛声,贴上了我未结痂的伤痕。

  素手把芙蓉,随风潜入夜。梦醒时分,穿过飘渺的月光,仿佛真有一阵脆丽的笛声,渺远清濯,正婉转着一丝淡淡的离愁,朦胧却不乏真切,足以与这月光媲美。纵然隔了大千世界,却独有这笛声叩响了我的心扉,萦绕在耳边,荡漾在月里,不绝如缕。

  酒入愁肠,染情伤,昔日的留恋,浮出今夜的荷塘。游子的心,染上了绵长的乡殇。蓦然回首,我转身记下这心醉的一刻: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红酥手,空醉酒,故园情,绵绵月,何处是尽头

春夜洛城闻笛改编

  暮色暗淡,最后一丝残阳渐渐抹去,天空逐渐被染上了红妆。这时,李白走到窗边,看着那湛蓝的天空中浮动的白色云朵,它们犹如仙子般在夕阳的辉映下在空中飘动,慢慢的,天空中繁星点点,四周的群山只显现山的轮廓,房间里漆黑一片。李白抬手关上窗子,点上蜡烛,坐在藤椅上,整理着自己往日的文章。

  窗外,那轮皎洁的明月,这时也越升越高,夜深了,门外传来鸟雀和树叶微弱的沙沙声,李白吹灭了蜡烛,准备入睡。忽然,远方传来一阵悠扬动听的笛声,李白禁不住站起身来,二步走到窗前,打开窗户仔细听,原来是汉代乐府的《折杨柳》。

  这时,正好一阵微风拂面而来,悠扬清脆的笛声传入李白耳中,望向天空,可见群星灿烂,那颗最亮的北极星仍然悬在空中,指示着家乡的方向。李白不禁有些惆怅,又有许多日子没有回家了,那熟悉的老屋,母亲每日翘盼游子归家的身姿,一幕幕儿时的场景都在李白的脑海里浮现,那强烈的思乡之情扑面而来。侧起双耳,再仔细聆听那那清新、欢快、抑扬顿挫的笛声,还想起刚到洛城时的点点滴滴,曾经的怀才不遇,在官场仕途中的坎坷与无奈,禁不住红了眼眶,无不透露着辛酸与不甘。

  曾经的种种都在李白的脑海中一闪而过,这时灵感突现,随即返回桌旁,拿出纸笔,借着月光写下了这首《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改写

  城墙上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护城河边的柳树随风飘扬。原本热闹的洛城,一下子暗了下来,是那么的寂静,洛城的大街小巷灯火烛明,只听见打更的声音,家家户户都进入了梦乡。

  唯有李白,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辗转难眠;到了深夜,远处传来一阵悠扬悦耳的笛声,是那么柔和、自然……

  洛城的夜晚是凉风习习,李白翻身下床,披上长衫,走进窗前,打开窗门,一阵微风伴着笛声扑鼻而来。笛声,时而高昂,就像是儿时挂在嘴边的小调;时而沙哑,就像是年迈的母亲温暖人心的问候的话语;笛声涩涩,就像是风吹柳树的“沙沙”声。

  悠扬悦耳的笛声伴着微风,吹过城楼,吹过天上的圆月,吹过护城河边的柳树,吹过城中的花花草草,吹过洛城的大街小巷。李白沉浸在笛声中,“哪里的笛声,竟如此动听!”李白喃喃道,待他侧耳细听,便听出了原来是《折柳曲》,李白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故乡。

  天空的皓月如此的圆,十年来有多少个夜晚没有和家人度过,自己又何尝不是时刻思念故乡,故乡的母亲及妻子难道不也是无时无刻想着我:有没有伤着?盘缠还有吗?什么时候能回……

  李白望着明月,记起小时候母亲哄他睡觉,给他讲故事;李白静悄悄地走出客栈,看见河边的柳树,又想起那位教他磨针的老太太,现在应该早已不在了吧!

  李白流下了热泪,想探寻笛声究竟从何而来,可正要去追,笛声却消失了,李白纵身回到客栈,一边思乡,一边写下来流传千古的佳作: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诗改写

  静夜中的洛阳,寂静得如同一丝游云。

  盈盈的月光拥抱着远处的高山。山峦的颜色恍如梦境,在月光里潋滟着,而近处,几家灯笼仿佛试探一般,光芒明明灭灭,强强弱弱,散布在黑暗之中。

  迷蒙的黑暗里,不知从哪里,飞来了一曲笛音,乘着风来问候一个还未入睡的闲人。游动的尘埃,扯起人们的丝丝伤感。

  那些思乡的人怎能逃出这乐曲的忧伤与残光的凄凉编织的网?应该是《折杨柳》曲吧,让人不禁泪眼婆娑。春天来了又去,大雁去了又来,黄花开了又败,谁能逃脱时光的流逝?生命的延伸老了自己,老了家人,也老了归乡的心。

  初绽的花朵在风中摇曳,倾听人们的无奈,初萌的嫩叶,也在为校园的忧伤而忧伤。只有那一清月,在寂静的天幕中无声微笑,不知疲惫地倾听游子的诉说。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安全生产是指

秦娥梦断秦楼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