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江南风景旧曾谙—繁华夜景

  古上海是一个纸醉金迷的地方。东方明珠在晚上华丽地立在东方。下了车,是傍晚,我嗅到了温湿的空气,来到了南京路,步行街。

  不知为何,上海建筑给我的感觉是亲切,与北京庄严的感觉迥然不同,就好像来过一样。街道两旁金碧辉煌,中国式的飞檐,高屋重脊,斜挂着招牌,万家灯火似泛光的海洋,浦西灯河似的南京路,五光十色,耀眼夺目。夜色下的城,一片流光溢彩,翩翩几多歌舞。

  深蓝色的帷幕,谈蓝色的云看得一清二楚,雅曲悠悠,一汪明月夜,华灯祭起,千万盏,流光溢彩,错综缭乱,金光闪闪;城如画,瓦欲流,似依水宫殿,夜下月华楼。人熙熙攘攘,川流不息,我仿佛回到上个世纪,看到那时的上海的繁荣,看到“大世界”纸醉金迷歌舞不休,我看到人们穿着长袍,拿着烟斗,坐着老爷车,来去匆匆。上海的夜,热闹、繁华、美丽,配上天宇的深蓝,更显得雍容。

  穿过古老高大的西欧风格建筑,通体明亮的墙,连成一片,向远处望,黄浦江两岸,全是灯火的海洋。来到外滩,一眼便看到了对岸的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配合四周挂满霓虹灯的楼房,再重复到单调的灯火中,它站在那里,身披彩绸,与明月站成一个高度。“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我只想到了这句话,那种华丽的感觉,正像宫廷中的佳人,绝世而独立。水面上泛着一层红光,灯火辉煌的游船上,是否有抱着琵琶,身着旗袍的江南女子在轻声吟唱?倒影和波光,好一派快乐和放松的张扬!

  转头看到人山人海,顿时觉得上海的繁华,“醉拍阑干情未切,归时休放烛花红”,让人沉迷于此,醉于此,愿持红烛,愿饮醉酒,愿见山外青山楼外楼,被暖风熏醉,?望西湖不休歌舞,在上海已分不清杭州和汴州。寥寥月夜,朦胧中见“春殿嫔娥鱼贯列”,只盼在此重现“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上海的夜景,美不胜收!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风景旧曾谙—沈家风尘

  说起江南,谈起周庄,不得不想起这位富可敌国的苍鬓老者,沈万三。

  这是个熟悉的名字,明朝朱元璋的拜把兄弟。家中荣华富贵天子都望尘莫及,而他的家规模之大,装饰之精美,气势雄伟的“七进五门楼”让人为之惊叹。也正是由于他的富贵让天子嫉妒,导致他晚年的悲剧,因修筑苏州街道,皇帝称他有谋反心,派兵包围他家,要杀他。经皇后苦苦劝谏,才改将他在明洪武六年流放到云南,家产充公。

  沈厅原名敬业堂,后改名松茂堂,坐东朝西,屋宇一百余间,占地2千多平米,广厦百间,良田千亩,江南巨富之宅邸。

  向前走,见到飞檐凌厉,莲花垂柱细腻。穿过亭台楼阁,观过皇上喝水的御用井,来到松茂堂,檐高轩敞,栋梁上刻有蟒龙、麒麟、飞鹤、舞凤。天花板华丽无比,雕琢细腻。松茂堂两侧分别有一个半圆形的大理石案台,古时若老爷在家就把案台放在一起,象征团团圆圆,老爷外出就分开放。

  来到女宾房,看到正中间供奉福、禄、寿三星,两侧摆着太妃椅。走出房间看到一头卧倒的石牛,这是沈家为了纪念感谢这头耕地牛,为家中赚得第一桶金,也勉励子孙勤劳勤勉。走过沈家宽大的厨房和餐厅,穿过一条清新古朴的长廊,便走出了沈厅,眼前人流不息的景象,仿佛让我回到的明朝,看到一位两鬓斑白的老者从门中走出,看自己的女儿身着丝绸,手持羽扇,在女伴们祝福的笑声着走上嫁船,垂柳低抚,放眼四周,江南四才子正坐在茶亭,青衣飘飘,斗诗调侃,融入江南,我看到词人的春怨、秋暮、离愁、谪恨;瞅见江南的落花、残阳、断桥、流水,远村驿亭,蒙蒙烟雨……

  江南如梦,江南如诗,江南如话,峰峦中的涧水,烟树里的人家,晨炊袅袅的雾霭,宁静、恬谧、清谈,飘逸在蜃气中有说不出道不尽的淡淡哀愁,无数诗人、词人,在落魄之时,便来到富庶的江南,乘一叶小舟,把所有的愁,溶入一杯浊酒,把江南的山、水、情和自己的壮志未酬吟诵。

  历史和文化氤氲弥漫在这座城,岁月更迭,风雨沧桑,依旧化为江南飘渺朦胧的雾,萦绕在桥上,水边,檐下,柳旁,萦绕在阿婆茶沁香的茶水中……

江南风景旧曾谙—足踏南国作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吟诵数遍,自小便喜欢上了烟雨江南,江南春就烂记于心。生于北国,生长在孔子故里,家乡被称作江北小苏州,是北国的江南。

  江南应该有雨,霏霏,沥沥,淅淅,如烟似雾,扑朔迷离,勾人魂魄;江南应该有茶,在朦胧的茶雾中,若隐若现对面美人的脸;江南应该有楼,为诗人而生,在官场失利,身败名落之时,委身于这江南,驰目远山,放眼烟横水漫的江南,把所有忧愁全部融入江南的细水之中;江南应该有绸,富庶繁华,商旅辐辏,琳琅满目的丝绸扇下映出佳人的娇羞;江南应该有桥,把水相连;江南应该有诗,弥漫烟雨的离愁;江南应该有画,应该有柳,应该有粉黛的歌舞不休……

  遥望江南,便来到江南。来到真正的苏州。

  这是天堂,是诗与史的故乡。跨过长江,看到南国撩人的日光。江上交通往来,商旅辐辏,水天一线,灰色飞檐的楼房依绿水而建,与树木交相辉映,连绵起伏的山,柔和的黛色,竟与楼房配合得天衣无缝,水上淡淡的雾,飘渺朦胧,我隔着玻璃看着恬静的江南。

  天湛蓝,云被撕裂,透出被阳光洗净的干净的蓝,在北方我从未见过如此美丽的天,仅是这天,便勾住了我的魂魄,我伸手想触及着阳光,碰到冰凉的玻璃。阳光出奇的亮,像刀锋划破天宇闪着撩人的光,却美得无法形容,云似静,却在动,蓝色的空气弥散在阳光中,映衬大地上各种各样颜色的绿,没有江北的峻拔坚毅,反而温柔,恬静,一切都很平常,却又不寻常,处处有江南风味。甚至饭店里都有几竿竹,圆的镂空窗,小桥流水人家的壁画。

  江南,温柔的名字,处处洒满她的恬静。如果江北是棱角分明的硬朗汉子,那么江南就是古代深闺中婉约的千金闺秀,细腻柔美。怨不得江南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才子,一笑倾城的佳人,如此秀美的江南哪能不孕育出如此不合世俗的人儿!

  那般美,美到纯粹,仅出于那独一无二的无法比拟的清寂古典与尊贵,最朴实,最自然。

  到江南,没有雨,灼眼撩人的日光,笼罩天地,让人睁不开眼睛,又移不开目光,美丽,明亮,干净,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在皮肤上,顿觉灼热。淡绿,深绿,黛绿,路边绿树团簇,江南之美,莫过于这干净的阳光,满眼温柔的绿。碧柳江南,名不虚传。

  路旁偶然出现西欧风格的建筑,细致无比。桥水相连,每块石上镌刻岁月的痕,每块土上斑驳江南的美。小桥,流水,人家,家家有船,泊在河中,诗意古朴,一潭一泽都似江南的眼睛,像璀璨的群星,像翡翠碎玉,洒落到江南的轻衫罗裳之上,我隐约看见江南羽扇下娇羞的眸子,秋波婉,使人一眼便销魂。水碧蓝,是天的身影,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国词人好水,爱江南。桥是骨架,亭是元气,水是血液,小

  桥流水人家构成完整的江南。

  下车,滚滚热浪袭来,我已足踏江南。

江南风景旧曾谙—水乡周庄

  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还有一个周庄。” 江南古镇周庄,古称泽国,四面环水,全镇依河成街,桥街相连,深宅大院,重脊高檐,临河水阁,一派古朴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原名贞丰里,北宋周迪捐出自己的房子建寺,居民为感谢周氏,遂改名周庄。 纯真来自自然。 来到周庄,便望见古苏州的身影,宋水依依,唐风孑遗,木船轻轻飘在水中,泊在码头,街道水道并行,两岸全部是中国式建筑,依水成街,傍河筑屋,小船轻摇,绿影婆娑,一派古朴、幽静。船上的船娘身着花布衣裳,摇着船桨,口中唱着江南的民谣,脸上的笑容质朴淳厚,古老的渔歌传得很远,别有情趣。古周庄,迎接新娘都要坐船,走水道,抬轿子,泊到码头,这种民俗保留至今。 穿过卖丝绸衣裳的古店,来到周庄著名的双桥。双桥始建于明朝,因桥洞一圆一方,桥身一横一竖,形似中国一枚古代钥匙,故又称钥匙桥,双桥架在碧水之上,连接两岸,流水人家,是周庄的一把钥匙。著名画家陈逸飞创作了《故乡的回忆——双桥》一幅名作,使双桥成为江南的代表。桥身已古老,依旧安静的卧在这碧柳之间,柳丝如纱,抚摸着坚硬的石块,伴流水缠绵了上百年。 “轿从门前进,船从家中过”的张厅是周庄古建筑群中的一个代表。跨入张厅的门槛,上面悬着一块“周庄张厅”的匾额。我抬头,看到精美的纸灯和天花板,向前分别是主人接待下等客人的茶厅,接待男宾的玉燕堂,和接待女宾的地方。 玉燕堂非常有意思,正中间摆了三个案台,最上面的台子上中间摆了一面铜镜,两边摆了两个精致的瓷瓶。相传张厅的主人徐达,因在周庄富安桥上走了三个来回,因此连升三级,放瓶子和镜子寓意平平静静,放瓶子和案台象征平平安安。往后就是接待女宾的地方,门口墙角有几株芭蕉,等到下雨天,雨点落到芭蕉叶上,沙拉沙拉,秋意阑珊。这个堂中桌子上也摆着镜子和瓶子,不同的是有两把椅子,一把有椅背有扶手,是已婚女子坐的,象征有依有靠;一把有椅背无扶手,是未婚女子坐的,象征有依无靠。

  绕过云南大理石的屏风,来到后院,林木葱郁,芳草佳卉,奇石怪峰,风烟草树,落花流水,一种诗意的惆怅。在来到后院的桥下,藏着一艘小木船,是干什么用的呢?古人云,伴君如伴虎,如果有一天,天降横祸,满门抄斩,可以从后院暗门桥下的小船逃走,周庄水道纵横交错,水道复杂,可以远走高飞,保全性命。

  古人对于子嗣非常重视,生儿打井,象征财源滚滚;生女儿种树,种香樟树,等到女儿长大,树也跟着长大,媒婆看到谁家院里香樟漫过墙头,就来提亲,如果中意,父亲砍下香樟树,做成两个箱子,里面装上满满的丝绸和蚕丝被,象征两厢厮守,缠缠绵绵。

  少爷读书的地方挂着“万世师表”的匾额,楼上是女儿的绣花楼,古时礼教严格,女孩不能读书,所以只能绣花,偷偷地听一下先生讲书。

  张厅有专门供娱乐的戏台,明清时期,江南曲艺活跃,尤其是昆曲等,极受欢迎。走出戏楼,来到院中,看到地上有用鹅卵石砌成的一个圆形,周围围着五只蝙蝠,中间一个“寿”字,象征五福祝寿,相传绕圆圈走一圈可以活100岁。

  穿过狭窄幽静的“一线天”街道,看到江南人的传统工艺品,细致无比。走上平安桥,闭上眼睛,感受冥冥中祖先给我们的祝福。湿润的木笛声寂静生出禅意。

  真可谓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江南温山暖水,天地间弥漫一种浓浓淡淡的情愫……

江南风景旧曾谙

  江南古镇周庄,古称泽国,四面环水,全镇依河成街,桥街相连,深宅大院,重脊高檐,临河水阁,一派古朴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原名贞丰里,北宋周迪捐出自己的房子建寺,居民为感谢周氏,遂改名周庄。

  来到周庄,便望见古苏州的身影,宋水依依,唐风孑遗,木船轻轻飘在水中,泊在码头,街道水道并行,两岸全部是中国式建筑,依水成街,傍河筑屋,小船轻摇,绿影婆娑,一派古朴、幽静。船上的船娘身着花布衣裳,摇着船桨,口中唱着江南的民谣,脸上的笑容质朴淳厚,古老的渔歌传得很远,别有情趣。古周庄,迎接新娘都要坐船,走水道,抬轿子,泊到码头,这种民俗保留至今。

  穿过卖丝绸衣裳的古店,来到周庄著名的双桥。双桥始建于明朝,因桥洞一圆一方,桥身一横一竖,形似中国一枚古代钥匙,故又称钥匙桥,双桥架在碧水之上,连接两岸,流水人家,是周庄的一把钥匙。著名画家陈逸飞创作了《故乡的回忆——双桥》一幅名作,使双桥成为江南的代表。桥身已古老,依旧安静的卧在这碧柳之间,柳丝如纱,抚摸着坚硬的石块,伴流水缠绵了上百年。

  “轿从门前进,船从家中过”的张厅是周庄古建筑群中的一个代表。跨入张厅的门槛,上面悬着一块“周庄张厅”的匾额。我抬头,看到精美的纸灯和天花板,向前分别是主人接待下等客人的茶厅,接待男宾的玉燕堂,和接待女宾的地方。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引用白居易的诗句,我和儿子踏上了探寻南京之旅!

  去南京,纯粹是机缘巧合,因为朋友的朋友盛情相邀,一切皆是方便,自然成行。

  说实在话,我对南京知之甚少,有限的知识都是来自书本,尤其是看了朱自清先生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文,让我对这次南京之行充满了期待!

  车子经过8个小时的长途跋涉,于凌晨拂晓时分到达南京长江二桥,晨光中,南京长江大桥甚是雄伟壮观,一根根钢索拉纤排排林立,不断的向后延伸。放眼望去,桥两边江水连天,烟波浩渺,车子疾驰,似大鹏展翅。

  俯视桥下,一艘艘南来北往的船只穿梭其中,使无尽的长江变得有限许多,不由得让人想起了李白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昔时景,昔时情,昔日人,仿佛历历在目!

  想当年诗人李白黄鹤楼登高,怀着依依惜别之情目送孟浩然离去,起点之高,情怀至深与我今天急不可待的心情天壤之别,在此重温李白的诗句,使这次的南京之旅有了一个诗意的开头!

  行没多久,友人又指着窗外说:“快看!这是瓜洲!”

  “啊!瓜洲!就是那个京口瓜洲一水间的瓜洲吗?”

  “正是!”

  哎呀!这真是一次诗意的旅行,真是让人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在美好的诗句里,让人充满无限遐想的瓜洲此刻就在眼前,也许是目光受限,没有看见船只,只见一汪浩水,也是气度不凡!

  我与儿子竟相读出王安石的诗句: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今天,王安石也是面朝瓜洲,心里想着与此一水相隔的故乡南京,与此时的我们心情何其相似,唯一不同的是我乃是俗人,一个过客!

  如今瓜洲就在眼前,而诗人安在?代问一句: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风徐徐,余音缭绕......

  从洛阳到南京,几个小时的旅程逾越千年,在长江边,邂逅李白与王安石,借助诗人的目光,踩着诗人的脚印,领略诗人的情怀,好不快哉!

  未有酒,也有些许醉意┄┄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或许真如古人说的那样:此为绝色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清明时节,青色的天空中飘散着细密的雨丝,将远处的群山映衬得迷蒙,在岚烟之中飘渺无踪,若隐若现,路上行人行色匆匆,却又不想错过杏花时节的好酒,便借问一句“酒家何处”,牧童却遥遥指向那大书“杏花村”三字的黄色酒旗。

  ——这是杜牧笔下的《清明》,将杏花时节的江南描绘得梦幻而令人神往,于是在今年的清明时节,我有幸来到了这水色江南。

  说到江南,自然先想到杭州。是啊,杭州有太多太多的文化和色调吸引着我,这个城市,应是我的首选。

  在我看来,杭州也许是那烟雨飘渺的西子湖,杏花时节挥洒着濛濛轻雨,向人倾诉着绵绵幽语;在我看来,杭州也许是那最江南的锦溪,弯弯的石拱桥下漾过点点涟漪,青色的天空笼罩在那粉墙黛瓦的江南人家,心中忽然流出:小桥、流水、人家;在我看来,杭州也许是那林木耸秀的灵隐古刹,峻峰环绕着这个深山古寺,匆匆流水从秀丽山峰中流下,苍苍林木幽静了这座千年古刹,似乎从远处还有那悠悠钟声飘荡……杭州,便是那水色江南。

  天青色的烟雨,尽情在西子湖畔挥洒它的柔情,我撑开一把油纸伞,漫步在烟柳画桥的苏堤。看见了吗,那人,那伞,那烟雨,那青山,尽是江南啊。一个人早已和江南融为一体。倏忽想起《白娘子传奇》中的赵雅芝倾城依旧,不经意间,童年的思绪便同那迷蒙烟雨交织在一切,成为了我无法言传的一网情愫。江南的烟雨,似乎一直在低吟浅唱着那段令人叹惋爱情故事,一直向人们诉说着“爱情价更高” 的感动。江南,这片爱情的土地,令人心醉神迷。

  若说江南是一个浪漫的地方,却也不尽然,毕竟这也是一片文化的宝地啊。不知有多少文人骚客在这里挥毫洒墨,留下了隽永的绝唱。姑且不说东坡这个外乡人吟咏的江南佳句,便是那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也足以将江南的隽永文化挥洒得淋漓尽致。那二十四桥的明月泄下的满地月光,廿四桥旁的芍药花殷红胜血,远远传来的悠扬箫声,勾起了樊川的无尽思念。那重湖叠巘的余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白天羌管演奏曼曼舞曲,夜晚便泛舟采菱,这自古繁华的钱塘,构成了柳永笔下的江南形胜之地,也成就了江南的诗情画意。千百年来,古代的文人墨客和这水色江南,留给我们的,有太多太多。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原是一首讽刺南宋贵族歌舞升平,不思收复中原的诗,但在今天看来,它似乎又赋予江南有一个特点,多情。——是啊,从隋炀帝决定开凿大运何的那一刻起,似乎就注定了江南要成为一个多情的地方。十里秦淮,勾栏瓦肆,三月烟花繁盛似锦,柳巷中星火交织,笙歌彻夜,河面觥筹交错,画舫凌波,桨声灯影,还有那水乡茶馆里流传着秦淮八艳的故事,一起演绎着秦淮的妖娆,一起成就江南的多情。

  蓦然回首,已在不觉间在江南走了一遭,这算是我对江南的诠释么

  懵懂的我,在这水色江南,无法更加清楚地感受她的一切。今天的我,静静地品味着江南,只是明日的我,又会身在何处?也许,明日的我依旧在品味着这水色江南,只是会多一些悠悠而飘渺的怀念,少一些游历江南的欣喜,那是面对这水色江南,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在梦中,这句古诗轻轻地响彻耳畔。多少次想象着江南风景如画,多少次想象着江南烟雨朦胧。在梦中,我的视线越过高山,越过大海,寻找江南这片灵土。遥望江南,山清水秀,乌篷船点缀着碧色的河岸。

  自古,江南成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抒情之地。“水青秀山清眉远长,归来闲倚小阁窗”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水风浦云生老竹,渚瞑浦帆如一幅”这些游忆江南的诗人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足迹。水墨江南,与天地交融,命名天空,澄澈如水。

  竹林闲棋一盘,竹间吹笛一曲;石桥吟诗一首,桥下乌篷一只。在庭院饮一壶清查,如江南画境一般,清香淡雅,回味无穷。两岸人家炊烟阵阵,门墙另有小孩嬉戏。桥边妇女哼着小调,辛勤劳动。一派祥和的景象。桥上那已被细雨打湿的青石板路,一袭素裙的姑娘打折油纸伞,眉眼似画,肤若凝脂,笑如花,步履轻盈,轻巧地掠过行人,留下一阵幽香,留给路人一抹倩色的背影。

  穿过古老的巷子,尽头是斑驳的痕迹。细雨中,一丝落寞划过心间。细雨冲刷着千年的尘埃,像是江南小城的一次洗礼。江南之美亦经得起岁月打磨。千年虽尽,但江南仍是江南,仍是那个清新可人的小城。

  岁月如歌,一曲已尽。细看江南,变化也悄然而至。暗红的城墙已经褪色,雨的洗刷衬得城墙的古老与孤寂。城墙的炮兵早已不知去向,庭院的书生也已无影,板桥的丽人只留得芳香。时光辗转,早已物是人非。匆匆,千年逝去。

  唯有江南的朦胧意境,初见的刹那,永远不变。无论百年、千年、万年,江南烟雨,仍一世倾城。

旧时的江南,风景曾谙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题记

  每当失落,我总会独坐在窗前,拂去千年的尘埃,回到那魂牵梦绕的江南……携一壶美酒,驾一叶扁舟,独自一人泛舟游于西湖之上。清清的湖水青青的山,静静的湖面静静的船。轻舟摇曳中品尝这如梦的西湖,微风细雨中邂逅这如画的江南,微风中,岸边的杨柳谱写着江南的柔美,细雨中,紧靠的楼台展示着江南的繁荣。“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西湖,留给人们的是柔美,这柔美,属于旧时的江南……

  那一夜,我留恋江南昔日的繁华,留恋于这漫天花雨,歌舞升平的江南,但似乎这繁华中,透着寇准“江南春尽离肠断,满汀洲人未归”的离愁,透着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悲凉。江南,不需要长安的宏伟磅礴,它有它自己的小桥流水,有它自己的江枫渔火,有它自己的柔美缠绵……“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是谁在这不眠之夜吟出这千古佳句?是谁远离城内的喧腾嚣,在这姑苏城外独饮哀愁?啊!是一个落第之人——张继,一个才华横溢而又怀才不遇的落第之人。张继,难道考取功名,出将入相就是你人生中的唯一目标吗?难道人们会记得那年的状元郎是谁吗?不!人们只记得那个因落榜而失意的人,只记得那个在姑苏城外独饮哀愁的张继,只记得这充满哀愁的江南……

  江南,是柔美的,哀愁的,同样,也是悲壮的!因为在江南,曾有过一段美丽而又悲壮的故事。一个男子,风度翩翩,一个女子,冰清玉洁,在这格格不入的世界,他们大胆地去爱。在这美丽的江南上演了一段千古绝唱。两情相悦,朦胧缠绵,却被风吹灭,恨苍天作孽。古人云: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也终在这美丽的江南双双化蝶,从此在日月星辰的见证下长相厮守,在山川草木的怀抱里永不分离……是啊,江南怎会不是悲壮的,难道越王勾践不是在这诗意的江南踏破吴国的吗?卑躬屈膝又何妨?寄人篱下又何妨?只有笑到最后才算英雄……

  惟有江南,才能孕育出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段忠贞不渝的爱情神话!

  惟有江南,才能造就出张继在落第之后创作的千古绝句《枫桥夜泊》!

  惟有江南,才能激发出越王勾践兵败后的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伫立在滕王阁上,一袭青衫早已被这飘洒的细雨打湿。突然有一种想仰天长叹,吟诗一首的欲望,但,我没有李白的书香才气,没有杜甫的悲壮豪迈,更没有王勃的满腹经伦。我怕玷污了这古色古香的江南。更何况,我只是一个匆匆的时光过客,我并不属于这,我终将离开这儿,离开这陌生的朝代,离开这熟悉的江南。我终将化作一丝细雨,滴落在这封存了千年的旧时的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梦回江南,梦里依稀望见的情景。于暮春三月,撑一柄油纸小伞,流连于江南的小镇,亭台古旧,花雨湿香。

  ——题记

  是诗词歌赋中的惊艳一瞥,是那些桃花翠柳,亭台楼榭,是那些雨丝几片,烟波画船,是梦中的江南,风景旧曾谙。

  想来三月必定是江南最美的时节。听那时急时缓的春雨,轻轻重重地击打着古老的屋檐;看那瓦片上跳动的水花,不紧不慢地汇成了一丝丝细线。多想在彼时做一个荆钗布裙的江南女子,顺着青色的瓦沿,顺着曲直的巷弄,顺着松软的眠柳,去看那一刻江南的微云如画、溪水如歌。西子湖畔,当年的雨淋湿了多少绝代佳人的层层裙摆。

  想来前世我必定也是一个江南女子,见过了烟雨中的多少楼台,才会在今生对白砖黑瓦钟情如斯,如此不顾一切地迷醉于古桥古巷。看那风吹送着淡淡的烟雨,轻轻悄悄晕染而开,这水雾中深深浅浅的绿,洒落了遍地青来。站水乡深幽的弄堂里,青石板也已在氤氲中醉意朦然。扬子江头,当年的风吹动了多少风流才子的飘飘衣带。

  可惜。

  今生虽仍生江南,灯红酒绿却取代了悠悠烛光,车水马龙也替代了泛舟溪上。彳亍在石桥上的才子佳人突然间放下了手中的折扇纸伞。此起彼伏的闪光灯一点一点抹去千年的安闲。悠然的古韵在快节秦的现代社会中竟显得如此不堪一击,刹那间便败下阵来。当拔地而起的钢筋水泥摧毁了亭台楼榭,虽然踏着的仍是江南的土地,可脚下一绊一绊的,都是满心的乡愁。

  可叹。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胜火的江花,如蓝的春水,在千年的河中沉沉睡去。犹记得诗中花好月圆的良辰美景,犹记得词中政通人和的锦绣江南,然而现在,是否还有人对着江枫渔火伴着钟声而眠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风中的酒旗,南朝的寺庙,在千载的雨中渐渐消散,犹记得诗中百花满蹊的姹紫嫣红,犹记得词中万户掩映的翠微江南,然而现在,是否还有人懂得在自家门前摆渡那一只乌篷船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我愿枕着记忆中的江南,做一场崇古清梦,重回昨日的风景,一醉千年。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桂林山水原文

中国节水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