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美女王昭君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我认识的王昭君

  王昭君,名叫王嫱,字昭君,乳名叫皓月。她和西施,貂蝉,

  杨玉环四人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她在南郡秭归出生。王昭君是

  汉元帝时以“良家子”的身份入选掖庭的。

  汉元帝在宫中选美女,可他公务繁忙没有办法一个一个的去

  看,就让画师毛延寿去画,他只看画像。这个毛延寿画画的水平

  十分的好,一个个水灵灵的仿佛可以从画上走下来。所以,汉元

  帝十分信任他。可时间一长,毛延寿知道,自己怎么画,在汉元

  帝眼中就是什么样的。他开始行贿,在王昭君那一批人中,她是

  最漂亮的。可她却在后宫呆了10年。原因是没有贿赂毛延寿,毛

  延寿把她画的很丑,还添上了“凶痣”,“淫痣”让汉元帝很讨厌她。

  在呼韩邪单于愿做汉家女婿,昭君自己提出愿意和亲。王昭君

  到达匈奴后,与呼韩邪单于非常恩爱,被封为“宁胡阏氏”,也就是

  皇后。并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叫伊督智牙师,长大后

  被封为“右日逐王”。结婚后三年,在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

  世了。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的职位,按照匈奴的

  习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老婆。这个年轻的单于对王昭君更加

  怜爱。夫妻俩的生活过得十分恩爱甜蜜,连着生下两个女儿,大女

  儿叫云,二女儿叫当,后来都分别嫁给了匈奴中的贵族。

  王昭君对于汉朝和匈奴建立友好关系有非常大的功劳。她的和

  亲让汉朝和匈奴很久都没有打仗。

  人们都知道她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这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指的是貂蝉,“羞花”指的是杨玉环(杨贵妃),“沉鱼”指的是西施,“落雁”指的是王昭君。

  王昭君出塞和亲时,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望着漫天黄沙,孤雁南飞,不觉幽思自叹,十分感伤,便弹起琵琶。一首《出塞曲》寄托了浓厚的乡愁和一丝憧憬,声声催人泪下,而南飞雁

  望着这惊艳的女子,听着凄婉的琴声而扑落于平沙之上,遂成“平沙落雁”的千古绝唱。

  王安石写了《明妃曲》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来纪念王昭君。王昭君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四大美女王昭君

王昭君简介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汉族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另外,有多部以《王昭君》为名的诗歌、戏剧、电视连续剧、电影、小提琴协奏曲等艺术作品。

  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景帝孙休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北界为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

  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

  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其父王穰云:“小女年纪尚幼,难以应命”,无奈圣命难违。

  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

  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些破绽。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

  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

  王昭君在队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

  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

  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后,33岁的绝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王昭君名人故事

  王昭君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婵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王昭君,姓王名嫱,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她是汉元帝时以“良家子”入选掖庭的。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五女赐之。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传》)

  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北界为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其父王穰云:“小女年纪尚幼,难以应命”,无奈圣命难违。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传说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王昭君在队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居次”意为公主)。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后,33岁的绝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到了晋朝,为避晋太祖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

  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她得到历史的好评。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

  据统计,古往今来,反映王昭君的诗歌有700余首,与之有关的小说、民间故事有近40种,写过昭君事迹的着名的作者有500多人,古代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蔡邕、王安石、耶律楚材等,近现代的有郭沫若、曹禺、田汉、翦伯赞、费孝通、老舍等。

  一千九百多年来,生长在巴山楚水地区的一个山中女子——王昭君,竟引起历代文人的心灵共鸣,把中国文坛搅得风雷激荡。这正是因为南方巴楚文化与北方华夏文化交汇的光环,投射在昭君这个创作本体上,反映出了夺目光彩。

  新中国创建者之一的董必武,为王昭君题写了一首七绝,此诗对历史的昭君作了总结性的评价,也对昭君的思想、见识、行动作了赞颂。诗为:“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从此,王昭君一抹满脸的泪水和愁云,以一个愉悦的民族的和睦使者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的愿望。

  附:昭君《怨词》

  《怨词》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转嫁继子,服毒而死

  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的职位,依照匈奴的礼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年轻的单于对王昭君更加怜爱,夫妻生活十分恩爱甜蜜,接连生下两个女儿,长女叫云,次女叫当,后来分别嫁给匈奴贵族。

  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这时是汉成帝鸿嘉元年,王昭君已经三十五岁,正是绚烂的盛年,不必再有婚姻的绊系,好整以暇地参予匈奴的政治活动,对于匈奴与汉廷的友好关系,着实产生了不少沟通与调和的作用!

  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与妹妹见面,王昭君的两个女儿也曾到长安还入宫侍候过太皇太后,这位太皇太后就是汉元帝的皇后,她有个着名的侄子王莽,先谦躬下士博取虚名,后玩了一套所谓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可惜匈奴单于认为“不是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帝?”于是边疆迭起,祸乱无穷。

  眼看自己创造的和平岁月毁于一旦,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南五十里的黄河岸边,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家”。

  关于“青家”也另有解释:《筠廓偶笔》:“王昭君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蒙作青色,故云青家。”《塞北纪游》上也说:“塞外多白沙,空气映之,凡山林村阜,无不黛色横空,若泼浓墨,昭君墓烟垓朦胧,远见数十里外,故曰青家。”

  历来提到“青家”的诗句很多。如白居易的“不见青家上,行人为浇酒。”杜牧的“青家前头陇水流,燕支山下暮云秋。”

  王昭君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明妃”,系西晋时,为避司马昭的讳,改称“昭君”为“明君”,后渐渐有“明妃”一说。

  对昭君出塞历来评价颇多,评价各异,如: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家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两人都对昭君出塞寄予无限的怜惜与感叹。另外还有: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常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家使人嗟。

  王安石也有吟咏王昭君的诗,他另创新意,不落俗套,认为王昭君未必就是一件坏事,如: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说无语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植拔春风手,弹着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家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此外欧阳修的“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也与王安石的意思相同,前后辉映,以理度情,从人性角度着墨,使人更能了解王昭君在出塞前后的悲苦之余,也未尝没有另一种迷离心情,也未尝不是人生价值的另一种实现。“青家”墓碑上也刻有: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这首诗,包括“和亲果使边烽消,鹿阁何人许共论。”总算对王昭君出塞和亲,有了公允的论断。

  王昭君的儿子右逐日王一系后来日益强盛,与东汉交恶,被窦宪追击,一路西窜,越过葱岭进入欧洲,占领哥特人的地盘引起罗马帝国的崩溃,在欧洲大陆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也就是后来的匈牙利和塞尔维亚等国。

  昭君出塞的故事迄今流传了两千年了。戏本《汉宫秋》里,昭君似乎脱离深宫苦海,以公主的名义远嫁嵇候珊后得到了幸福,但事实是在她第二个丈夫雕陶死后,她请求归汉未被允许,并被命嫁给前夫的儿子,多年的积怨太深,无法排遣,她服毒而死。昭君也有诗作传世:

  “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道里悠长。

  乌呼哀哉。忧心恻伤。”

永恒的美丽—王昭君

  大漠的沙石曾聆听过她对国家不舍的琴音,塞北的寒风曾见证过他对民族和谐的期盼。她仅仅是一个女子,一个柔弱的女子,却在国家危难之际甘愿牺牲自己,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女性最伟大的光芒,这光芒,让所有的男儿汗颜。她的美丽,让所有人赞美,永不凋零。她就是王昭君。

  她海棠般娇羞的容颜,他菊花般傲世的风骨,他柳絮般飘飞的沉思,她桃花般红消香断的泪痕,都在这广漠中消隐。她的聪慧,痴迷着汉赋唐诗的韵律,怎能不如履薄冰?她的深刻,承受着岁月无痕的忧伤,怎能不形销骨立?他的清高,拒绝着蝇营狗苟的生活,怎能不心力交瘁

  为了汉室,她走出少女的香闺,融入茫茫的沙漠;她走出少女的憧憬,走进贫穷的生活;她脱去少女的幼稚,化成一堵坚实的墙;她洗去少女的纯真,化成一根顽强的纽带。

  她的美,是上天鬼斧神工的艺术,他用艺术遮住冷冷刀锋,他用艺术将两个民族联系在一起,他用艺术将大汉的文明在这广漠中传播。

  “没有人看到过你绝美的姿容,

  却没有人怀疑过你的美丽,

  ……

  你是汉室的一杆长矛或一把弯刀,

  抵御异族男儿的野心,

  避免生灵涂炭的破裂……”

  一曲《出塞曲》,催人愁肠。那是人们对她的赞美,对她的怀念。她的名字记载入史册,也记载下人们对她永恒的记忆。

  王昭君,永不凋零的美丽。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故事:昭君出塞之谜

  汉元帝(前75~前33年),即刘奭,西汉皇帝。汉宣帝子。公元前49~前33年在位。爱好儒术。先后任贡禹、薛广德、韦玄成、匡蘅等为丞相。宦官弘恭、石显为中书令,赏赐达钱一万万。又重用外戚史氏、许氏。统治期间,赋役繁重,西汉开始由胜而衰。

  汉元帝竟宁元年春三月,匈奴呼韩邪单于,自请入朝,奏诏被批准。呼韩邪便由塞外启程,直抵长安,见到了元帝,行过胡邦最敬之礼以后,仍乞求元帝降公主以和亲。

  元帝正担心边疆生出是非,希图暂时羁縻匈奴,省得劳民伤财,多动干戈,当下慨然允诺。等得呼韩邪退出,元帝回到后宫,却又踌躇起来,他一个人暗想前代曾有和亲故事,都是私取宗室子女,充作公主,出嫁单于。历朝以来,从没一次败露。现在呼韩邪亲自来长安,随从人等耳目众多,况且呼韩邪已经投降,今非昔比,若仍照从前的办法,必然露出破绽;但若以真的公主遣嫁蛮荒之地,于心不忍。元帝不禁愁眉不展。

  当时冯昭仪在旁,她对汉元帝说:“后宫宫人上万,十之八九从未见过陛下一面。陛下平时要幸宫人,都是按图索骥,看见图画上面哪个美貌,就选哪个前来侍寝。这样拣取,就是陛下圣寿万年,也幸不完许多宫人。如今不妨选一个姿色平常的宫女即可。”原来元帝即位后,嫌后宫女子年长色衰,就下令挑选天下美女入宫,并让画工为她们摹画形貌,以便他每晚看图择其美者召幸。元帝便命人把后宫美人图,皆取至面前。元帝见了许多图画,哪有工夫细审,随便选定了姿色较陋的一个,命有司代办妆奁。

  到了第二天,元帝特意在金銮殿上,设席宴请呼韩邪。酒至半酣,便命可将公主召出,以便与呼韩邪单于同赴客邸完婚。只见一群宫女拥出一位美人,袅袅婷婷地轻移莲步,走近御座之前辞行。元帝不瞧犹可,瞧了一眼,直把他惊得魂飞天外。原来此人真是一位绝代佳人。但见她云鬟拥翠,娇如杨柳迎风;粉颊喷红,艳似荷花映日;两道黛眉,浅颦微蹙,似乎有含着嗔怨的模样,仿如空谷幽兰,直令后宫粉黛失颜色。

  元帝当下如丢了魂魄,忍不住轻轻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何时入宫?”她柳腰轻折,缓启珠喉,犹如呖呖莺声地奏道:“臣女王嫱,小字昭君,入宫已有三年了。”元帝听了暗想该女入宫多年,为何并未见过?可惜如此美貌,反让与外夷享受,本想把王嫱留下,另换一人赐与呼韩邪。回顾呼韩邪坐在殿上,只把一双眼睛尽管望着王嫱,不肯转动。元帝又恐失信外夷,且被臣民谤以好色的訾议。没办法只好镇定心神,嘱咐数语,闭着眼睛,将手一挥道:“这是朕负美人,你只好出塞去了!”呼韩邪看见元帝恍惚的神情,还以为骨肉远别而难舍,慌忙出座,向元帝跪奏道:“臣蒙陛下圣恩,竟将彩凤随鸦,请陛下放心,臣定会对公主优礼相待,子子孙孙,臣服天朝,决不再有贰心。”元帝听呼韩邪这番说话,仅把他的头连连点着,吩咐护送公主至客邸成婚,目送她起身出去,拂袖入宫。

  心中怏怏地回宫后,元帝命将待诏宫女图取来细看,王昭君的画像十分中仅得形似两三分,还是草草描成,毫无生气。接着又把已经召幸的宫人画像一看,画工精美,比本人要胜过几分,始知画工作弊。便命有司将画王嫱容貌的这个画工缉拿审讯。有司将长安画工,一律传讯,当场查出,此人是杜陵毛延寿,为后宫画像时索贿不成的,都故意把花容玉貌,绘作泥塑木雕一般了无生气的平庸女人。案既审定,毛延寿欺君不道,绑出斩首。

  王嫱字昭君,是南郡秭归人王穰的长女。王嫱入宫以后,照例须由画工画了容貌,呈上御览,以备随时召幸。毛延寿本是一名画家,写生最肖。只是生性贪鄙,屡次向宫女索贿,宫女都希望入宫见宠,大都倾囊相赠,毛延寿就从笔底上添出丰韵,能使丑易为西施、郑旦的容颜。若没有钱送他,便画作嫫母、无盐的丑陋相貌。只有王昭君家境寒素,更自恃美冠群芳,既无力贿赂,又生性奇傲未肯迁就,因此毛延寿刻意毁损。因此,几年过去了,她仍是个待诏的宫女。后宫佳丽如云,毛延寿多年这样作弊,竟没有人察觉。此时,王昭君只得携了她的琵琶,跟着呼韩邪凄凉地走向漫天黄沙的塞外去了。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

  国家战乱,匈奴侵入中原,是她,力劝皇帝,决心以国家为重,出塞和亲。她将汉族人的热情与智慧,勤劳与才干,无一保留地献给了陌生凶悍的异族。

  黄土纷纷,黄沙漫漫。怀抱琵琶,骑着马,在官员的护送下,她来到了匈奴。寒风凛凛,刺痛了她的心,与长安相隔千里,她心中是难以割舍的痛。为了国家,她甘愿这样;为了民族,她可以放弃一切。清澈蓝天,一如她那哀伤的双眸;白云悠悠,正是她那颗无奈的心。冰天雪地中,有她遥望故乡的身影。

  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国家和平,她受尽委屈,却以国家为重,毫无怨言。一个女子,心里装的不是自己的美丽,而是国家的安危,这是多么高贵的品格啊!她是一位貌美如花的女子,更是一位爱国的天使!

  她的心如水,干净,清澈,她就是那个时代的骄傲,她就是我心中永远不变的英雄!她,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故事:王昭君的婚姻

  王昭君是蜚声史简的历史人物。近两千年来,诗坛大家、史学巨擘乃至老一辈革命家都同她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其中有杜甫、江淹、王安石、马致远等,在今人中有董必武、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曹禺、吕振羽、翁独健等。文学家选韵赋诗、擘笺觅句,要塑造出一个绮年玉貌的汉朝女子别乡去国、和亲匈奴的形象;史学家则力求透过扑朔迷离的历史烟雾,钩沉发微,还原那一段尘封土积的历史事实;老一辈革命家则盱衡时局,讴歌那段民族融合的历史佳话。

  昭君和亲的历史功绩自应肯定。汉朝在立国之初,便与匈奴兵戎相见,烽烟蔽日,鼙鼓震空。“自从兵戈动,遂觉天地窄。”百姓流离,田园丘墟,北方边陲迨无宁岁。自昭君和亲后,双方化干戈为玉帛,铸刀剑为犁锄,北方边陲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和平景象。1954年在包头汉墓出土的“单于和亲”、“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瓦当残片便是这一段历史的见证。秦汉之前,北方少数民族不受中原王朝管辖,“自三代之盛,胡、越不与受正朔”,自呼韩邪归汉开始,边疆王朝才置于中央王朝的领导之下,从而为祖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匈奴因和亲而受到汉文化的浸润和影响。呼韩邪单于为使昭君所生之子立为单于,改父子继承制为兄弟继承制,并在他的继承人称号前加上“若鞮”二字。“匈奴谓孝为若鞮,自呼韩邪单于降后,与汉亲密,见汉帝谥常为孝,慕之。至其子复株累单于以下,皆称若鞮。”(《后汉书·南匈奴传》)在其他生活习俗方面,匈奴也刻意摹仿汉朝,从而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正是有鉴于此,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才写出了“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的诗句。

  汉朝和亲女子成就的大小,既不在于她才识的高低,也与她容貌的妍媸无关,起决定作用的是汉朝的强弱。若汉朝势力强大,无远弗届,和亲的女子便会受到敬重;若汉朝势衰,和亲的女子便会受到冷落。昭君和亲时,恰值汉强胡弱之时,这便给她的成功带来了契机。昭君下嫁的呼韩邪单于有一段凄风苦雨的经历:他是老单于的长子,本该由他嗣位,不料变生肘腋,却被右贤王屠耆堂捷足先登,称握衍朐鞮单于,呼韩邪只得逃往妻父乌禅幕那里避难。握衍朐鞮单于因暴戾恣睢引起国内不满,乌禅幕趁机拥立呼韩邪为单于,并发兵进攻握衍朐鞮单于,握衍朐鞮单于兵败自杀。正当呼韩邪踌躇满志、重整旗鼓之时,又有人觊觎单于宝位,先是“五单于争立”,后有三单于并立,群雄逐鹿,匈奴再次陷入混乱之中。经过一番鏖战,最后只剩下呼韩邪及其兄长郅支单于两人,呼韩邪又在交战中败北,狼狈万状,走投无路,只得皈依汉朝。当汉朝诛杀了他的对手郅支单于时,他“且喜且惧”,“愿婿汉氏以自亲”。此时的呼韩邪势穷力蹙,俯仰由人,事汉则安,背汉则危,他的荣辱兴衰完全在汉朝天子一念之间。昭君在这种情况下和亲,匈奴举国上下岂敢怠慢?她被尊为“宁胡阏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有的论者夸大其辞,说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召,去完成汉匈和好的使命,似乎她一身系汉朝之安危、社稷之休戚,只有她才能挽狂澜于既倒,这是不切实际的溢美之辞!

  “环珮影摇青冢月,琵琶声断黑江秋。”就昭君个人的遭遇来说,她那和亲的壮举其实是一出悲剧。这是一桩政治婚姻,正如恩格斯所说,这种联姻“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关于婚姻问题的最后决定权怎能属于爱情呢?”昭君不过是汉元帝羁縻匈奴的一个筹码而已。汉朝一共有9位女子和亲,没有一个是天子之女,不是迫不得已,谁愿远嫁异域?昭君虽然是自愿请行,但那是因为“数岁不得见御”,忿而反抗的一种方式。《西京杂记》说昭君因不肯贿赂画工毛延寿而无缘得到天子临幸,是耶非耶,众说纷纭。但杜甫、王安石对此笃信不疑,有杜甫“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王安石“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的诗句为证。昭君从风光旖旎的江南乍到风虐雪饕、气候冱寒的漠北,住穹庐,被旃裘,食畜肉,饮湩酪,习俗迥异,语言不通,呼韩邪年龄比她大一倍还多,两人不可能萍水相逢便一见钟情,更何况两人才结缡三年,刚生一子,呼韩邪便一病不起?呼韩邪死,其前妻之子复株累若鞮欲妻之,昭君不肯,“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既然落花无返树之期,逝云无归山之理,昭君只得含泪再醮,再生二女。后来她的儿子又无辜被杀,丧子之痛使她悲愤难抑。她在匈奴度日如年,以泪洗面,哪里像戏剧中那样光采照人,风情万种呢?可见,戏剧塑造的是艺术形象,而历史上的王昭君又是另一回事了。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花语大全》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200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