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的作者是谁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登鹳雀楼》是哲理诗还是抒情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登鹳雀楼》是连黄口小儿都能够背诵的名诗。作者是唐代略带些神秘色彩的王之涣。说他神秘,是因为这位诗人名气不小,但人们对他的生平却所知不多○1,也因为他现存诗作不足十首却偏偏至少有两三首脍炙人口,“皤发垂髫,皆能吟诵”。○2比如这首小诗,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在许多古代诗歌选本中发现它的身影。

  也许正应了那句“熟视无睹”的老话,因为我们对这首作品太熟悉了,似乎也就很少有人会对诗歌本身进行一番深入的探究,比如我们不妨一问: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人在作品中到底希望表达些什么

  不妨先读一些有关的赏析文字吧。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从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和一登楼的过程,而含义深远,耐人思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的远的哲理。”○3

  这是直接把这首诗归入哲理诗的见解。赏析文字中这样赞叹:

  “像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此诗不仅刻画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而且写出了登高远望的襟怀。向西远看,夕阳贴着高山落下,黄河滚滚流向大海。要想看到千里之远,就得再登上一层高楼。后二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生活哲理,成为不朽的名句。”○5

  “《登鹳雀楼》它不仅仅是一首诗,可以让人领略昔日大唐王朝诗人王之涣壮志凌云的胸怀走进他的梦幻世界,和他一起感受世间的苍穹;名而它更像一幅不老的国画:西下夕阳的余晖、奔腾黄河的水流、迭宕起伏的山脉、水天一色的景象。那样富有感染力,那样迷人,让人流连忘返;它也是一坛千年老酒,喝一口品下,醇香四溢回味无穷,陶醉在其中,其乐无穷;更像人生一个前行的座右铭,是自勤勉励,奋发向上,登高望远的一曲华章。”○6

  再看看文学史研究专家的意见:

  “前两句在辽阔无垠的画面上,以白日运转、河海奔流为生生不息的世界灌注了无限生气。后两句由实入虚,升华为不懈追求、进取不息的感情境界。通篇对偶而不觉其偶,用笔疏朗而气势恢宏。”○7

  想想也是,当下许多人不都是这么热中于引用这首诗的后面两句吗?“更上一层楼”几乎已经成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同义语了。然而,这真的就是我国哲理诗的开山之作吗?没有谁可以告诉我们,作为诗的形象主体,“白日”和“黄河”是怎么与诗歌的哲理联系起来的,是用这宏大的景象起兴吗?作者又是为什么无端地发起这样的议论来了呢

  我相信,只要我们肯耐下心来,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念头去读这首诗,也许就会发现,这哪里是什么哲理诗,分明就是一首边塞将士思念家乡的抒情诗杰作!

  开头两句的句眼是什么?是“依”字,是“入”字。太阳那么自在地依偎在大山的怀抱,黄河那么急迫地向着大海奔流,因为那山就是太阳的家,大海就是黄河的家啊!“白日”与“黄河”都在昭示着归家的喜悦与激动,也都在强烈地触动着远在边塞的将士们那渴盼着归家的心弦。

  “千里目”也是个容易唤起读者联想的词汇。“目极千里兮伤春心”○8家园何在,在千里万里之外,那里也许有鬓发苍苍的双亲在倚闾盼望,那里也许有楼头少妇在殷殷盼望,那里也许有闺中少女在伫立守候,那里也许还有牙牙学语的子女在等待着父亲的归来。边塞的战士何尝不是这样的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啊?“欲穷千里目”,这正是思乡情的真切流露。目中尽处是青山,家园更在青山外,青山还被暮云遮……种种难堪的情怀,都在这“欲穷”的凝眸之中。于是,“更上一层楼”,希望能把远在千里之外的家园纳入自己的视野。鹳雀楼啊,这边塞之上高耸的建筑,寄托着多少战士对家乡对亲人的依恋和思念!

  王之涣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以恢弘阔大之景和凄恻苍凉之情的结合为基本特色。他的另一首名作《凉州词》,表现边塞将士戍守边关而很少获得朝廷恩泽的隐情:“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而不怒;《登鹳雀楼》则表现了战士们身在边关而心系家园的深情,哀而不伤。从此开始的边塞诗作,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翰,乃至宋代的范仲淹他们,也大抵不脱这样的情感基调。不妨这样说:慷慨报国之情、久戍思归之情和苦境盼恩之情,共同组成了我国古代边塞诗的三大情感主题。而我们对《登鹳雀楼》一诗的解读,似乎一向没有注意到这样的角度。

  把一首抒情诗当成哲理诗来读,这固然也能够得到意外的快乐,但毕竟只能算是误读的享受。如果是老老实实的诗歌鉴赏,我们还是应该尊重作品本身的吧。

登鹳雀楼的作者是谁

《登鹳雀楼》的意义随笔散文

  《登鹳雀楼》这首妇孺成诵的名诗,曾六次挥毫书写。1992年该诗被香港选为十大最受欢迎的唐诗之一,日本汉语课本精选五首唐诗将其列在首篇。作为中国人自勉前行的诗作,古往今来,多少人在寻觅它的遗迹。

  (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千古绝唱是我在儿时课本上读到的,它虽然是一首诗,但已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这首流传千载,饱含哲理,寄意无限的即景抒情诗,引诸向往。多少年来,曾有过多少人寻觅它的遗迹,欲知鹳雀楼的命名所在,故址所在,建筑规模,建毁始末,期盼登上鹳雀楼极目远眺,欣赏王之涣把高山、大海、落日、黄河、巧妙地组成的宏伟壮丽画卷,然而多少年来人们总是失望而归。

  鹳雀楼在南北朝时,北周蒲州守将宇文护所建,它至金章宁明昌(公元1190年至1196年)年间还屹立如故,到元初方毁,此后一直未得修复。鹳雀楼的故址,据《蒲州府志》与《永济县志》记载:在蒲州城西南黄河州诸上。鹳雀楼所在地山西省永济市,永济古称蒲坂,夏商周以前,尧和舜都在这里建都,这里曾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登鹳雀楼可以俯视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置身其上,犹如楼在高空天际,鸟在林梢脚底看。鹳雀是一种鸟名,又名冠雀、观雀。似鹤而顶不丹,颈嘴皆长,全身色灰白,羽尾色黑。巢于高树,喜栖高楼。

  《登鹳雀楼》它不仅仅是一首诗,可以让人领略昔日大唐王朝诗人王之涣壮志凌云的胸怀走进他的梦幻世界,和他一起感受世间的苍穹;名而它更象一幅不老的国画:西下夕阳的余晖、奔腾黄河的水流、迭菪起伏的山脉、水天一色的景象。那样富有感染力,那样迷人,让人流连忘返;它也是一坛千年老酒,喝一口品下,醇香四溢回味无穷,陶醉在其在,其乐无穷;更象人生一个前行的座右铭,是自勤勉励,奋发向上,登高望远的一曲华章。

  (二)鹳雀楼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化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之一。四大历史名楼遥相呼应,各有千秋,其它三楼在长江流域,唯只有鹳雀楼在黄河流域。所以说,鹳雀楼是黄河文化的标志和象征。看见楼台亭阁,我们仿佛走进了中华文化的艺术殿堂,听见了历史前行的脚步声,用心灵在感受着盛唐文化的凝重,聆听诗人奋进的心声。一个楼台亭阁,就是一个神话,就是一个故事,就是一个梦想,就是一个文化堆积的建筑物。一个楼台亭阁,就是一部档案,记载着昨天的故事;就是一个音符,谱写在中华交响乐的篇章中;就是一本书,书写在浩瀚无垠的历史长卷中。

  诗因楼而生,楼因诗而名。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虽然只有二十字,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这首诗的前两句写的是景,但一开口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表,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王之涣,字季凌,生于668年,卒于742年,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唐开元初年,王之涣曾任冀州衡水主薄,后诬去官。王之涣少有侠气,去官之后,漫游黄河南北,强自克制,功于文学,十年后名声大振。在李白、杜甫还不出的时候,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已经名躁一时,从各种史科记述王之涣的生平看,王之涣的诗作并不少,而《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与王昌龄是皆出模范。由此可见,王之涣在唐代诗坛曾是负有盛名,风靡一时的人物。

  王之涣可以称作我国诗坛的放歌骄子。存世诗现在只有六首,他的作品,以边塞诗见长,诗境广阔,激人奋进,其冠世诗作《登鹳雀楼》几乎成了唐诗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凉州词是他边塞诗的代表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被称为盛唐绝名的压卷之作。

  (三)国运昌,百业兴,历史名楼,盛世重修。随着旅游事业的日趋兴盛,鹳雀楼的修复,已经引起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1992年9月开筹备工作。2002年国庆节,新修复的鹳雀楼正式对国内外游人开放,这实中是一件喜事,一件让华人高兴的事:一件幸事,因为鹳雀楼700多年都不复存在,新世纪开始,我们终于可以亲身体验更上一层楼的感觉。10月下旬的一天,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我踏上了登新落成鹳雀楼的行程。行至黄河滩涂,高高耸立的鹳雀楼依稀可见车在公路上飞速行驶,鹳雀楼越来越近。

  走进鹳雀楼一楼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手书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书法艺术作品。

  据介绍,书写王之涣的诗作共有两首,从先后六次手书《登鹳雀楼》诗,充分说明对王之涣的作品的挚爱与钟情,浓厚的艺术情感洋溢于笔墨之中,创造了一个诗书结合的完美境界。

  应该说,《登鹳雀楼》一诗不仅仅因为它朗朗上口,不仅仅因为它浅显易懂,更因为它是华夏儿女心中的一座丰碑,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登上六层楼,我们已经攀至诗人王之涣登高放眼才能拓出更美好的崭新境界。鹳雀楼是黄河文化的标志,是中华民族自强有不息精神的象征。

  这里有楼、有诗、有情、有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登此楼,真有凌空欲飞之势,即可鸟瞰那波涛滚滚、浩瀚无涯的黄河,感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奔腾汹涌的气概;又可望那阡陌交织、坦荡无限的大地,遥望尧王访贤,舜耕历山,大禹治水华夏根祖的历史风貌;也可以南望起伏连绵的条山,还可以隐约西览雄伟壮观的西岳华山,领悟台湾历史学家姚荣龄先生中华缘于永济,中指太行山脉的中条山,华指秦岭山脉的华山的论断。正由于鹳雀楼立晋望秦,西为华,东为夏,正好座落在华夏历史座标的中点上。因此,必将吸引国内外更多的华人在这里领略王之涣千古绝唱的丰富内涵,感受中华民族登高望远的精神。

登鹳雀楼读后感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古诗出自王之涣的作品。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思是:夕阳沿着山沉落,黄河向大海奔流。诗人写了登楼的感觉,景物壮阔,气概非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是:如果你想看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就请再登上一层楼吧。

  现在人们在生活中也会常常引用这句古诗,比如说:有一次,我对我的同学说:我要取得更好的成绩应该怎么办?一位热心肠的同学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果你想取得更好的成绩,就需要不断努力,勇于攀登。我点了点头,说:我一定会按照你说的去做的。以后我就更加努力地去学习,上课时一点儿也不马虎,就这样过了半个学期我在语文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写作方面,我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一个大行家,

  比如说你想要见多识广,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别人就常会来告诉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如果你想见多识广,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就需要不断努力,勇于攀登。

  人生处处要用到这句千古名句,处处要有这句千古名句来教会别人做人的道理,处处要用这句千古名句来激励自己。

  古诗是人类知识的源泉,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吧!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鹊楼

  独在异乡登高处,

  登到高楼忆季陵。

  今朝欲穷千里目,

  他日更上一层楼。

  注:【鹳鹊楼】原名鹳雀楼,是唐代诗人季陵《登鹳雀楼

  中的。它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旧址在西安(现在的永

  济县)。【季陵】是王之涣的字,他20岁登此楼时,作下

  了《登鹳雀楼》这首不朽之作。

登鹳雀楼诗人是谁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此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原文

  登鹳雀楼⑴

  白日依山尽⑵,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⑶,更上一层楼⑷。

  词句注释

  ⑴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⑵白日:太阳。依:依傍。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⑶欲:想要。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眼界宽阔。

  ⑷更:再。

  白话译文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文学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书法家崔国伟行书《登鹳雀楼》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周复纲说,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简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濛。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上,后被洪水冲没。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可见冲没是宋以后的事了。

登鹳雀楼作者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五言绝句,用短短二十个字,勾画出一幅雄奇阔大、气壮山河的动人画面,表现了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诗情川流不息,证明它有强大的生命力;歌儿脍炙人口,表明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要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同学们都会说:王之涣。但也有不少人表示怀疑,持否定态度。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盛唐处士朱斌所作,名之曰《登楼》,其依据是盛唐太学生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国秀集》是现存最早的唐诗选本,在这本集子中还选录了王之涣的诗三篇,唯独没有《登鹳雀楼》一诗。倘若朱斌的《登楼》诗是王之涣的作品,这种冒名顶替或编者的张冠李戴必为当时文坛所不容。清康熙年间修纂的《全唐诗》虽收入了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但又加注云:“一作朱斌诗”;同时也收入了朱斌处士的《登楼》诗,亦在诗下加注云:“一作王之涣诗”。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注《登鹳雀楼》诗曰:“此诗作者一作朱斌,题为《登楼》。”

  也有人认为此诗的作者是王文涣。因为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文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王文涣何许人也,沈括没说。然而鹳雀楼上确刻有署名“王文涣”的诗篇。会不会是笔误呢?不大可能,因为当时的彭乘《墨客挥犀》和李颀的《古今诗话》也有相同的记载。(注:畅当《登鹳楼》“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还有人认为作者为朱佐日。《吴中人物志》卷七《文苑·唐》记载:“朱佐日,郡人,在唐两登制科,三为御史。武后尝吟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问是谁作,李峤对曰:‘御史朱佐日诗也。’赐彩百匹,转侍御史。”李峤,是高宗时进士,历仕高宗、武后、中宗、玄宗,官至中书会,绝不可能戏言以欺武后。武则天因欣赏朱佐日诗而“赐彩百匹”,其事不讹。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年版《中国人名大辞典》,其中称朱佐日“两登制科,三为御史。武后尝吟诗曰……”而在王之涣条下,却对《登鹳雀楼》诗一字未提。

  那么,这首千古绝唱的作者到底是谁呢?谜也!

登鹳雀楼原作者是谁

  原文:

  唐代·李益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

  【作者简介】: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广德二年(764)随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有《李君虞诗集》。《唐才子传》卷4有传。

  原文:

  登鹳雀楼

  盛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再。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原文:

  登鹳雀楼

  唐·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释

  ⑴鹳(guàn)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⑵迥(jiǒng)临:远道而来。飞鸟:指鹳雀。

  ⑶天势:天体的势。围:这里有“笼盖”的意思。

  ⑷断山:指西山之间。

  翻译

  远道来登鹳雀楼,楼阁高比人间。天空笼盖着辽阔的原野,奔明的黄河泻入群由之夺。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越来越多英语

知识渊博的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