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六尺巷的故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读《六尺巷的来历》有感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六尺巷的来历》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宰相广阔胸怀的故事。

  清朝有一个宰相他叫张英。有一天,他收到家里来的信。信上说:叶家趁家里修砌院墙的机会,占了宰相家的三尺宽的地方。这使宰相夫人很生气,觉得受到了藐视,以为叶家以后会得寸进尺。

  张英读了信很生气,但一想叶侍郎是我从小长到大的好朋友,他一定也是在外面做官,不知道家里的事情。我们平时这么友好,怎么能为这三尺宽的地方伤了两家的和气,他写了一封信劝妻子度量大一点,还写了一首诗:“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英的夫人命令家里的下人把院墙后退三尺,叶家人知道张夫人宽宏大量,就叫下人把刚打好的院脚拆掉也后退三尺。

  后来人们把这条路称为六尺巷,张宰相的度量可真大,正如俗话说的一样可以容忍万物。长大后我也要做一个这样的人。

张英六尺巷的故事

介绍六尺巷

  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铁算盘。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宰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张英大人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

  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惟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张英的行为正应了那句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宰相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一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吴家的一半,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

  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人人退让一小步,这个世界将更美好!

《六尺巷的故事》读后感

  今天,我在电脑上看了一个故事。故事讲的是清代文学家张英。张英是安徽桐城人,历任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翰林院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张英老家的宅子旁有一条三尺宽的巷道,邻居吴家盖房子时占用了,家人气愤不过,就托人给张英捎去一封信,请他出面解决此事。张英接到信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劝家人把院墙向后撤三尺让给邻居,显得很大气。

  看了这则故事后,不由得让我想起小时候自己有多小气。记得有一次妈妈买回来一盒橡皮要我送一些给表妹,橡皮五颜六色很漂亮,可我和表妹都喜欢粉色的,我就把粉色的橡皮全都挑走了,妹妹很不开心,妈妈见了就狠狠的批评了我一顿。从那以后我虽然不敢和妹妹抢东西了,但我老觉得妈妈很偏心,什么好东西都要我先让给妹妹。现在我才明白妈妈的用心。

  看看张英,再想想以前的我,觉得很羞愧。以后我一定要做一个大方的孩子。

《六尺巷的故事》读书笔记

  我喜爱的一则故事是“六尺巷”。“六尺巷”这则故事让我深受教育和启发。

  “六尺巷”说的是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邻居是桐城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老夫人修书送张英。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将自家的墙后退三尺筑好了。叶府看到张家把墙后移了三尺很受感动,也命家人也把自家的院墙后移了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结成通家之谊。“六尺巷”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话。

  我很喜欢这则故事,因为张、叶两家做到了“忍一时风平浪静,退步海阔天空。”“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也让我懂得了“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有路到长安”“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处世道理。

“六尺巷”的故事

  事例内容

  清代康熙年间,安徽桐城的张英在朝为大官,其老家的家人因宅基地问题与邻居吴氏发生争执,双方聚讼不休,争执不下。

  张家人飞书北京,想请张英向当地县衙发句话搞定纠纷。但张英毕竟高瞻远瞩,思考问题与家人不同。他回书一首打油诗“千里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到书信后明白了张英的意思,遂把院墙向后退让三尺。吴氏见张家先让三尺,也向后退让三尺,于是形成了传颂至今的六尺巷。

  平等待人,包容忍让,是中华传统美德。恃强凌弱虽然能占一时的上风,但谦和礼让才能让人心悦诚服。

六尺巷的故事

  张紫倩

  在我的家乡桐城,有一个著名的地方叫作“六尺巷”。它长百米,宽两米,高两米五,墙是用青砖砌成,地面铺上了一层鹅卵石,漂亮极了!

  关于六尺巷,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呢!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收到一封家书,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了纠纷,家人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微微一笑,挥笔写了一封回信。信中,他没有答应帮家人与邻居打官司,而是附诗一首:“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看了信以后,即命家人退后三尺筑墙,准备修一个三尺宽的宅子为两家共用。邻居得知后,也让出了三尺宅基地。就这样,两家之间的巷道变成了六尺宽。这在当地被百姓传为佳话。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礼让”能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和谐、美好,所以就让我们去撒播“礼让”的种子,让这一美好品质长青在我们心中吧!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企业财务活动包括

要下雨了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