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的定义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什么是密度呢

  什么是密度呢?密度就是,在单位体积内含有物质的质量称为密度,质量大则密度大,质量小则密度小。

  今天,我们爱迪生科技小组要用食盐自制彩虹颜色水,通过试验让大家认识密度。试验要用到:四个透明杯子、滴管、试管、食用盐、红蓝紫绿彩色墨水和清水。

  首先,我们给四个透明杯子编号,分别往在每个杯里加入体积相等的清水。然后,往1号杯中加入3勺的食盐,往2号杯中加入2勺食盐,往3号杯中加入1勺食盐,4号杯不加食盐。再用彩色墨水分别把1号杯染成红色、2号杯染成蓝色、3号染成黄色、4号杯染成绿色。最后一步,用滴管取两管1号杯中的红色溶液注入空试管中,依次各取两管2号、3号、4号杯中的溶液,小心注入的到这个试管中。

  这时你会看到试管中有四层不同颜色的水,美丽极了。

  为什么会出现四层颜色呢,因为密度越大越靠下,密度越小越靠上,密度最大的在最下层,密度最小得在最上层。

溶解度的定义

高锰酸钾已经在水里溶解了

  这个星期的科学课,老师在讲溶解实验,让我们去做一做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开始试验了,我先拿一个杯子,装满水放在餐桌上。我再拿一把小匙,然后小心地打开高锰酸钾的封口袋,用小匙轻轻地划入水中。

  它们刚进入水中就变成紫红色的了,接着慢慢的变成陈在水底下紫色的一片薄薄的东西,中心颜色最深,越往外看颜色就越淡。薄片越来越大,快看不见杯子底部的白色部分了。再看向杯子的杯壁,有一层很淡的、紫色的雾环绕在杯壁,如果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来呢。现在,已经看不出杯子底部的白色部分了,中心的颜色越来越浓,已经成黑色了,底部南方的颜色已经成深紫色了,不过北方的颜色还是深红色。这时,我看见了一颗颗粒浮在水面上,它的“屁股”部分连着一条紫红色的细条条儿,接下来又有一个跟它一样,漂亮极了。又过了一段时间,薄片大部分已成黑色,只剩下一小部分是深紫色了。大约过了一分钟左右,这薄片已经完全呈黑色了,水也逐渐变成深紫色了。我轻轻用小棒搅拌水面,水就变成了深紫色,已经在杯子里看不到任何东西了,我又再拿起小匙搅拌水,我发现水里已经没有任何东西,这说明,高锰酸钾已经在水里溶解了!

试题分类溶液

  2015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溶液1、(安徽)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t1℃时,甲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50%

  2.(福州)实验室用硝酸钾固体配制100.0g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硝酸钾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50量筒量水

  B.将固体放于托盘天平的右盘称取

  C.将固体直接投人童筒中溶解

  D.将配好的溶液装人贴有标签(如图4)的试剂瓶中,塞好瓶塞

  3.(呼和浩特)20℃时,将等质量的a、b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lO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升温到50℃时,现象如图乙,a、b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X,X,K]

  A.图丙中M表示b的溶解度曲线B.图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大于b

  C.图乙中a、b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D.30℃时a、b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4.(苏州)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实验的步骤为计算、称取、量取、溶解、转移

  B.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以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

  C.把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倒入刚用蒸馏水润洗过的试剂瓶中,并贴上标签

  D.量取水时,用规格为50的量筒量取42.5蒸馏水

  5.(苏州)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5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t1℃时,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B.t2℃时,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

  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1∶3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C=A

  D.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

  6.(重庆B卷)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浓度相同

  B、保持20℃,蒸发溶剂可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30℃时,将40g甲物质加人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为80g

  D、10℃时,将两种饱和溶液升温至3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增大

  7.(天津)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C

  A.面粉B.泥土C.蔗糖D.汽油

  8.(宜宾)右图为甲、乙两种盐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不相等

  B.将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蒸发或降温的方法

  C.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均为15%

  D.t2℃时,将30克乙物质放入100水中,所得溶质的质量为130克

  9.(上海)生活中属于溶液的是(C)

  A、草莓酱B、蒸馏水C、蔗糖水D、玉米糊

  10.(张掖)20℃时,取下表中的四种物质各20克,分别加入到10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有固体剩余的是(A)

  常见物质的溶解度(20℃)物质名称氯酸钾硝酸钾氯化钠蔗糖溶解度/克7.431.636.0203.9A.氯酸钾B.硝酸钾C.氯化钠D.蔗糖

  11.(南昌)右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1℃时等质量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C.t2℃时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

  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氧气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与图中的甲相似

  12.(扬州)在“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BC)

  用装置甲溶解固体B.用装置乙进行过滤

  C.用装置丙蒸发滤液D.用装置丁称量固体

  13.(扬州)KNO3与NH4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常温下,NH4Cl易溶于水

  B.t2°C时,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C.t3°C时,KNO3的溶解度大于NH4Cl的溶解度

  D.两种饱和溶液从t2°C降到t1°C时,均有晶体析出

  14.(南京)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甲的溶解度比乙

  B.t2℃时,甲、乙的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t1℃时,将50g水加入15g甲物质中,可得到65g溶液

  D.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用蒸发溶液的方法。

  15.(黄冈)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t1℃时,甲、乙两种物质各50g分别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的溶液质量都是140g

  C.t2℃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D.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16.(孝感)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P点表示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

  D.t2℃时,将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得到80ga的饱和溶液

  17.(宜昌)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D

  A.食盐B.蔗糖C.酒精D.植物油

  18.(雅安)甲物质的溶液可用作化肥、电镀液等。甲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甲的溶解度是102.5g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20℃时,100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28.6g

  D.将70℃甲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或降低温度,都有晶体析出

  19.(厦门)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t1℃时,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饱和溶液

  B.t2℃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为30%

  C.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甲溶液饱和,乙溶液不饱和

  D.t2℃时,质量相同的甲、乙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3℃,为达饱和状态,需加入甲的质量大于乙

  20.(眉山)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D)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B、水可以溶解任何物质

  C、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D、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21.(眉山)下列暴露在空气中质量明显增加,溶于水温度明显降低的物质分别是(B)

  ①氧化钙②硝酸铵③浓盐酸④氯化钠

  A、②③B、①②C、①④D、④②

  22.(眉山)如图所示,甲图表示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乙图表示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由甲图可知,氯化钠在40℃时的溶解度为36.6g

  B、由乙可知,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比较甲乙可知,可采用蒸发结晶来提纯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晶体

  D、比较甲乙可知,相同温度下影响固体溶质溶解度的因素是溶质的性质

  23.(乐山).20℃时,在三个各盛有100g水的容器中分别加入甲、乙、丙三种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应)各10g,充分溶解后,情况如下表所示,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C

  物质甲乙丙未溶解固体的质量/g703

  A.所得溶液可能都是饱和溶液

  B.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乙>丙>甲

  C.升高温度,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会改变

  D.20℃时,甲的溶解度最小

  24.(佛山)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

  A.配制好6%的NaCl溶液,装瓶时不小心撒漏一部分,瓶中NaCl溶液浓度仍为6%

  B.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3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

  D.降低饱和溶液的温度,一定有晶体析出

  25.(北京)下列饮品属于溶液的是A

  A.蔗糖水B.牛奶C.果粒橙D.豆浆

  26.(北京)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将℃时b的饱和溶液加水可变为不饱和溶液

  B.将℃时a的饱和溶液降温至℃,溶液质量不变

  C.℃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ab

  D.将℃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27.(揭阳)要配制100g5%的NaCl溶液,除了需要托盘天平和量筒外,还需要用到的一组仪器是(B)

  A、烧杯、试管、玻璃棒B、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

  C、烧杯、胶头滴管、漏斗D、烧杯、酒精灯、玻璃棒

  28.(成都)通常状况下,下列溶液的溶质为液体的是B

  A、蔗糖溶液B、酒精溶液C、氯化钠溶液D、澄清石灰水

  29.(成都)将60℃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20℃,有晶体析出。有关该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A

  A、60℃时的溶液一定是硝酸钾饱和溶液

  B、20摄氏度时的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D、硝酸钾的晶体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得到

  30.(泉州)右图是甲和乙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D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乙的溶解度不受温度的影响

  C.t1℃时,甲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时(不考虑水分的

  蒸发)会有晶体析出。

  D.t2℃时,甲与乙的溶解度相等

  31.(2015?德阳)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B.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两者均有晶体析出C.将甲的溶液从t1℃升到t2℃,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D当温度高于t1℃而低于t2℃时,乙的溶解度比甲的溶解度小

  32.(陕西).将某温度下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逐渐冷却至室温,下列有关量随时间变化趋势的图像不正确的是【D】

  33.(河南)下表是KCl和KN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温度/℃20304050溶解度/g[来KCl[来34.0[37.040.042.6[KNO331.645.863.985.5

  A.20℃时,KCl的溶解度大于KNO3的溶解度

  B.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30℃之间

  C.40℃时,5gKCl中加10g水可得33.3%溶液

  D.50℃时,10gKNO3中加20g水,充分溶解后再降温到30℃,有KNO3固体析出

  34.(哈尔滨)右图为甲、乙两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甲中含有少量的乙,可以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乙

  C.t2℃时,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小于甲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D.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分别降温至t1℃,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35.(鄂州)取四份20℃时一定质量的饱和硝酸钾溶液,分别进行如下实验后,所得结论正确的是(D)

  A.保持温度不变,蒸发10g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B.保持温度不变,加入10g硝酸钾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C.保持温度不变,蒸发10g水后,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

  D.降温至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

  36.(郴州)下列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C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B.用稀硫酸除铁锈

  C.用洗洁精除去餐具上的油污D.用盐酸除去水垢

  1.(福州)分析处理图表中的信息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1)表3是氯化钠和碳酸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此表回答:

  ①4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____________g。

  ②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在20℃时,

  将100g的水加入30g碳酸钠中,充分搅拌后得到的是____________(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将上述溶液升温到30$,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③10℃时,分别配制表中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质量分数较小的物质是______。

  (2)将足量的稀盐酸加入一定量的铁、铜混合物中,写出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7是实验过程生成气体或剩余固体的质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其中表示正确的是____________(填标号)。

  ⑴①36.6②增大饱和溶液23.1%③碳酸钠饱和溶液

  ⑵Fe+2HCl=FeCl2+H2↑AC

  2.(广州)右图为几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

  (2)30℃时,KNO3溶液的最大浓度(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只列计算式,不需要计算结果)。

  (3)60℃时,10gNaCl和90gKNO3完全溶解于100g蒸馏水,冷却到30℃后,_________(“有”或“没有”)NaCl析出,有_______gKNO3结晶析出。

  (1)NaCl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3.(广州)配制并稀释一定质量分数的Na2SO4溶液。

  (1)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Na2SO4溶液。

  ①计算:需要Na2SO43.0g,水47.0g

  ②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3.0g的Na2SO4。天平调零后,分别在天平左右托盘放上质量相同的纸片,先,然后,至托盘天平恰好平衡。

  ③量取:用量筒量取47.0水。请在右图中画出47.0水的液面位置。

  ④溶解。

  (2)稀释溶液。(由于整个配制过程中溶液很稀,其密度可近似看做1g/)

  ①取1%的Na2SO4溶液加水稀释至100,得到溶液a;

  ②若用3.0gNa2SO4配制与溶液a浓度相同的溶液,其体积是。

  4.(益阳)下表为两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020406080100溶解度/gKCl27.634.040.045.551.156.7KNO313.331.663.9110169246

  请回答:

  (1)60℃时,KCl的溶解度是▲g;

  (2)40℃时,将30gKCl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溶液(填写“饱和”或“不饱和”);

  (3)将20℃时KNO3和KCl的两种饱和溶液升温至60℃,则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KNO3▲KCl(填写“>”、“<”或“=”)。

  (1)45.5(2)饱和(3)<

  5.(益阳)如图所示,广口瓶中盛有少量饱和澄清石灰水,小试管和U形管中均有适量水,现向小试管中注入适量浓硫酸。

  请回答:

  (1)可观察到饱和澄清石灰水▲;

  (2)U形管中a、b液面变化情况是▲(选填序号)。

  A.a液面上升,b液面下降

  B.a液面下降,b液面上升

  (1)变浑浊(或其他合理答案)(2)B

  6.(益阳)根据下列坐标图回答:

  (1)图一表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t2℃时,甲、乙的溶解度均为30g。

  ②将甲、乙、丙三种物质t1℃时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丙。

  (2)某学习小组模拟海水,以测定海水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取模拟海水(含NaCl、MgCl2)2000g,向溶液中滴加10%的硝酸银溶液,其沉淀质量变化如上图二。

  ①沉淀的化学式为AgCl。

  ②模拟海水中氯的质量分数是1.775%。

  7.(呼和浩特)(1)已知:水的密度为1.0g/。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称取氯化钠2.5g,需要量取水。

  (2)配制的操作示意图如下,该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填字母序号)。

  (3)经检测,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填序号)。

  ①氯化钠固体不纯②称量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

  ③量取水时,仰视读数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1)47.5(或47.5毫升没有单位不给分)(1分)

  (2)CBDEA(1分)

  (3)①②③(全部答对给2分,漏选得1分,有错误选项不得分。)

  8.(重庆A卷)下图是X、Y、Z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根据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要配制相同浓度的Y、Z饱和溶液,需要把温度控制在______℃。

  (2)t1℃时,将X、Y、Z的饱和溶液都升温到t3℃,溶液仍然饱和的是________的溶液。

  (3)t3℃时,将X、Y、Z的饱和溶液都降温到t1℃,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__。

  (1)t2(2)Z(3)YZX

  9.(资阳)KCl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的数据如下表:

  温度℃0102030405060708090100[溶解度/g27.631.034.037.040.042.645.548.351.154.056.7

  (1)6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KCl____g。

  (2)90℃时,100g饱和KCl溶液冷却到30℃时,溶液的质量(选填“>”或“<”或“=”)____100g。

  (3)40℃时,KCl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该溶液升温到60℃时,溶液属于____溶液(选填“饱和”或“不饱和”)。

  (1)45.5;(2)<;(3)28.6%(0.286或或,28%~29%可);不饱和;

  10.(上海)溶解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①下表是KNO3、KN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单位:g/100g水)。

  温度(℃)020406080100KNO313.331.663.9110169246KNO335.736.036.637.338.439.8

  I.上表中的两种物质在40℃时,的溶解度较大;请用相应的数据列式表示该温度是KNO3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不要求计算)。

  II.请写出一种将KNO3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

  III.20℃时,将20gNaCl放入50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是g。

  IV.从NaCl溶液中得到NaCl晶体的方法是。

  ②用硫酸铜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完成下列填空(用编号表示)。

  所得三个溶液中: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溶液中溶剂质量的大小关系是。

  11.(张掖)在室温下,甲、乙、丙三种固体分别溶于两支试管和一个烧杯的水中,现象图1所示,甲、丙还有剩余固体,乙固体全部溶解.升温到80℃时,发现甲固体全部溶解,乙固体析出,丙固体没有明显变化.

  (1)室温时,乙(选填“甲”、“乙”或“丙”)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2)图2中能表示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是c(填“a”、“b”或“c”,下同),

  (3)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水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这时,班上的同学开始争论了,有的说是20克,有的说是23克,还有的说是30克……这时,我也在想:100毫升到底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呢

  这不,我放学一回家,就开始实验这个问题。我先拿来了一个有刻度的杯子,接满了100毫升水,再把我家的盐分成了7份,第份4克。

  既然材料准备齐了,我就开始做起了这个有趣的实验。我先将6份食盐中的一份倒入100毫升的水里,用筷子在水里转,转呀转,不一会,水底的食盐被水妈妈轻松地溶解了。接着,我又放进去了第二份食盐,同样用筷子在水里搅拌,搅呀搅,还是那样被水轻松地溶解了。现在,我又把第三份食盐放了进去,又用筷子把它搅了搅,发现它还是那样被水轻松地溶解了。这时,我又想,这水溶解食盐还真能干呢。我又放入了第4份食盐,用筷子搅拌了一下,发现它溶解起来有一点困难了,结果我又搅拌了一会,发现它还是溶解了。马上,我放入了第5份,用筷子搅了搅,还没溶解,又搅了搅,还没溶解,这时,我发现水已经有些浑浊了,它不是透明的,而是白色的。现在,我又搅拌了一下,发现水底下的颗粒不在了,食盐还是被困难地溶解了。不一会,我又把第6份放了进去,又连续搅拌了四下,发现水底下的颗粒还没有溶解。结果,我又继续搅拌了一会,食盐还是慢慢地被溶解了。当我放入第七份时,搅拌了6下,没有溶解,我又搅拌,没有溶解,继续搅拌,还是没有溶解。怎么的呢,是不是搅拌得不够?于是我仍然继续搅拌,搅拌了差不多两分钟,还是没有溶解。这样,我发现,老师布置给我们的问题我终于解决了,100毫升水能溶解6份食盐,也就是能溶解24克食盐。

  第二天,老师问了我们同样的问题,我兴奋地举起手来,自信地回答道:“100毫升水能溶解24克食盐。”老师又问我:“你是怎么知道?”我说:“是实验使我知道的。”听到这里,老师直夸我,夸我是一个善于动脑筋的好孩子。听到这里,我心里甜滋滋的。

实验作文 有趣的溶解实验

  科学在哪里?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有时,一个小小的举动也能发现其中的科学。最近,我对“溶解”这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什么食盐撒在锅中或水中过一会儿会不见?我一直对这点很好奇。今天,妈妈神秘地说:“我做个实验给你看吧。”说着,变戏法似的变出一盆水、一大杯盐和一个瓢。我不由瞪大眼睛。妈妈抓起那杯盐,往水中拼命倒。倒光后,妈妈拿起瓢,飞快地搅拌,嗬!盐居然慢慢地消失了!太不可思议了,我好奇地问:“妈妈你会变魔术吗?”妈妈听了哈哈笑道:“我不会变什么魔术,是科学道理呀。水总能溶解一些物质,如醋、糖、小苏打等,其它物质也能溶解一些物质,如洗涤剂能溶解食用油。现在,看我把盐变回来。”妈妈把那盆盐水倒进一个大蒸锅里,盖上锅盖,打开天然气灶,蓝色火焰喷然窜出。过了一会儿,妈妈把天然气灶关了,打开锅盖给我看,仔细一瞧,天啊!太神奇了!食盐竟然又出现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真不明白。我看得一头雾水,妈妈一边把食盐倒进杯里,一边认真地说:“水溶解了食盐,可以用蒸锅把水蒸发,再把它找回来。而被水溶解的其它物质能否通过这个方法提取,这需要你自己来探索了。”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是呀,只有去探索自然界中的奥秘,才会懂得更多的科学道理。让我们一起大自然中探索与发现吧!

科学小实验作文:溶解比赛

  今天,科学老师在下课时,问了我们:“假如说热水和冷水举行溶解比赛,那么是谁获胜呢?”我们都不假思索地回答:“热水!”老师听了,把头往上一扬,说:“没有实验证明,可不行哦。” 于是,我一放学回到家里,就开始了实验。实验是这样的,将热水和冷水倒在烧杯中,要同样多,再将两颗牛奶糖同时放入水中,并进行计时,最后记录实验结果。 以下实验结果:

  冷水

  热水

  5分钟

  没大变化,只是杯底一点点奶汁

  糖溶化了一半,水下已有大量奶汁

  10分钟

  糖被溶解了一点点,杯底些奶汁

  杯底奶汁,已有些看不见糖了

  15分钟

  糖溶化了小半,杯底的奶汁浓度不高

  糖被完全溶解,杯底白花花

  后来,我又根据这个,上搜索才知道溶解的快与慢和温度有的关系。通过这个实验,我明白了做事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

溶解实验

  几天前,我在学校里参加了“小实验家”的评比。和我一起的还有同班同学冯琳敏。我们来到实验室,坐定位置后,拿出了笔和纸。监考老师在大黑板上写下了“怎样溶解的快”六个大字。接着,监考老师给大家每人发了4粒可爱的冰糖,我当时真想把他们一口吃掉!

  “开始!”监考老师一声令下,比赛开始了。我先把一粒冰糖放入热水中,然后用玻璃棒使劲儿搅拌。我再把另一粒冰糖放入冷水中使劲儿搅拌。结果,放在冷水中的粒冰糖溶得慢,我迅速把观察到的记了下来:加热水比加冷水能更快溶解物体。

  我又进行了第二步。我把一粒冰糖放入热水中使劲儿搅拌。另一粒冰糖也放入热水中,但不搅拌。结果,搅拌过的那粒冰糖溶得快。我又迅速记了下来:搅拌能使物体溶得更快。

  写完之后,我整理好东西,准备交卷,突然一阵“咚咚咚”的声音从旁边传来。一看,有些同学正在把冰糖捣碎。我怎么没想到呢?我有急忙摊开考卷。四粒冰糖都用完了,我怎么做实验呢?管他三七二十一,捣碎应该能更快溶解冰糖,我就直接写下来吧!“捣碎能……更快”我边写,边小声嘀咕着。

  实验完成了,答卷也上交了。出了考场后,我连忙问琳敏:“琳敏,你有没有写捣碎啊?”“写了啊!我是听到旁边有人捣碎冰糖我才写的!”琳敏小声笑着说。我也小声说:“我也是。但对不对还不知道呢……”

  “考得怎么样?全写出来了吗?”六(2)班的同学冒了出来,问我们。我们忙问她写了捣碎没。“写了!”她说。我们又问她试过了没?“我试过了,捣碎确实能更快溶解冰糖1”听她这么说,我们总算放了心。

溶解的快与慢

  教学内容简析

  教材提供了四个活动素材:哪一个溶解得快;溶解快与慢的比较记录表;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糖块溶解的时间记录;我加了一个课后拓展研究:“如何加快洗衣粉的溶解”。

  教学方法

  1、哪一个溶解得快?教师引导学生研究“搅拌与不搅拌”“加热水和加冷水”两个对比实验,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便于观察,把教材中的实验材料改为红塘,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对比得出“搅拌和温度都对溶解有影响”的结论,并学会“如何进行对比实验”。

  2、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先讨论“哪些方法可以加快方糖的溶解?”然后小组选择喜欢的方法进行实验,知道了怎样使方糖溶解得快的方法。

  3、糖块溶解的名次记录(吃糖比赛)。“怎样吃糖,可以让它溶解得更快呢?”前一部分研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安排学生体验并说说不同的方法溶解糖块时舌头的感受,记录不同方法溶解完同一种糖块的先后次序。尝试讨论得出:糖块又咬碎又搅拌,为什么能溶解得更快的科学道理。

  4、教师在本课最后部分安排了“怎样加快洗衣粉溶解”的自主研究活动。教师让学生在充分讨论明确实验方法和步骤的基础上,再课后自主实验活动,让他们再次经历比较科学、规范的对比实验活动的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搅拌、用热水、把要溶解的物体碾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对比实验的方法。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加快溶解的方法。

  课前准备:

  1、烧杯、搅拌棒、水槽、冷水、热水、红塘、塘块;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溶解”,现在你们能说说哪些物体在水中能溶解?这节课我们研究溶解的快与慢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哪一个溶解的快

  1、用哪些方法可以使糖溶解的快些?假设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2、你们准备怎样证明自己的假设?指导各组制定研究计划(假设,实验方法,实验器材,实验步骤)。

  3、讨论怎样做“搅拌与不搅拌”“加热水和加冷水”的对比实验。

  “搅拌与不搅拌”实验步骤:(1)准备两个水量、水温相同的杯子;(2)取两份同样多的红塘;(3)把两份同样多的红塘分别放入两个杯中;(4)用搅拌棒搅拌其中的一杯水(课件出示)。

  “加热水和加冷水”实验步骤:重复做上边的实验,但是要把其中的一杯水换成热水,并且都不搅拌。

  4、学生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并讨论:

  (1)哪一杯中的红塘溶解得更快一些

  (2)搅拌能加快物质的溶解吗

  (3)温度能够影响物质的溶解吗

  (4)如果水的温度再高一些,红塘的溶解能更快吗

  6、填写“溶解快与慢的比较记录表”。

  7、小结:搅拌和温度对溶解有影响。(课件出示。)

  三、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1、把一块方糖放入水中,怎样才能加快溶解呢?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2、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假设并说明理由。(课件出示:搅拌;改变水温;将方糖捣碎。)

  3、实验要怎么做

  (1)搅拌:拿出两个杯子,都装满纯净的水,温度必须相同,每个杯子里各放入一块方糖,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

  (2)改变水温:一杯冷水,一杯热水,水量相同,每个杯子里各放入一块方糖,并且都不搅拌。

  (3)将方糖捣碎:准备两块糖块,糖块的大小要一样,捣碎其中的一粒糖块,把两种糖块放在水温、水量一样的杯子中都不搅拌,看它们有什么变化。

  4、学生分组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先填上实验报告单,然后材料员根据实验报告单领取材料。根据实验提示,进行实验。)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课件出示:A、搅拌能加快溶解;B、热水可以加快溶解;C、捣碎可以加快溶解。

  四、吃糖比赛游戏

  1、看大家做实验这么认真,老师就给每人奖一颗糖。怎样吃糖,可以让它溶解得更快呢

  2、生讨论吃糖方法。

  3、课件出示吃糖方法,学生选择喜欢的方法吃糖。

  4、汇报比赛结果。

  溶解糖块的方法

  比赛结果

  含在嘴里不动

  用舌翻动搅拌

  把糖块咬碎

  咬碎并搅拌

  5、小结。

  五、课外拓展怎样加快洗衣粉的溶解呢?请做实验试试。

不同水温的溶解速度

  效果(时间)

  热水①

  65℃

  0分58秒

  热水②

  56℃

  1分13秒

  温水

  50℃

  1分51秒

  自来水

  15℃

  2分54秒

  冰水

  -9℃

  一直不溶解

  热水①65℃是热水瓶里刚倒出来的热水,容易烫到舌头,不适合。热水②56℃是热水瓶里的水倒出后过十分钟测试的,不冷不热,适合。50℃的温水温度低,白糖不仅没有完全溶解,还有少许沉淀。

  实验结论:

  热水②最适合泡糖水。我们平常泡糖水的温度明显很高。热水②1分13秒,不算时间长。如果有30位客人,细算就是33。9分钟,约半小时。做了这个实验,我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在我脑海中浮现:为什么白糖在冰水中难以溶解?一杯100的热水可以溶解几克白糖?方糖代替白砂糖,效果会改变吗?这一串串问题等待我们用实验证明。

溶解的速度

  做实验的桌子桌面上摆有的实验器材有糖、烧杯、小勺……

  这堂课上有三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开始了,内容是准备两个烧灯,每个杯子放相同份量的水和食盐,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注意要同时放盐,否则实验结果会不准确。

  我们先把相同人是的水分别倒进烧杯里,然后用小勺勺了一些相同人是的盐同时倒进烧杯。其中,一个烧杯里的盐用筷子快速搅拌,另一个则放在桌面,静止不动。

  过了一会儿,我发现被搅拌过的烧杯里的盐全溶解了,而没被搅拌的烧杯内的盐,和刚放进水里的时候差不多,仿佛毫无变化。实验到这时,我也发现了一个方法:搅拌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开始第二个实验了,内容和第一个实验差不多,只是换成了超市里买的“方糖”。这个实验由小组决定实验方法,其中一块不增加快速溶解,另一块,可以用热水冲泡其中一块方糖,或把一块方糖搞碎冲泡等方法,使方糖完全溶解于水中。

  我们小组选用钳子搞碎其中一块方糖,冲泡在冷水中,同时,把另一块整块放入另一个烧灯的水中,并用筷子搅拌这两个烧杯的水。一会儿,搞碎的方糖块就完全溶解在水中,另一块方糖呢?还剩下一半没溶解。实验到此,我发现加快溶解速度的最好方法是把物质磨碎,用热水冲泡并搅拌。

  第三个实验是老师和三位同学共同完成的,他们把相同份量的热水和冷水分别倒进两个烧杯,将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同时倒进两个杯中,让我们观察食盐在热水中溶解得快,还是在冷水里溶解得快?过一会儿,热水中食盐渐渐溶解完了,冷水中的食盐却还没有溶解,好像大家都想把留下来似的。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儿童故事365

十二岁生日孩子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