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治病课文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读寓言《扁鹊治病》有感

  这几天,我们学习了《寓言两则》中的《扁鹊治病》,我深有感触。

  这则寓言主要写名医扁鹊去拜见蔡桓公,发现他皮肤上有一点小病,就劝他立即医治。可是蔡桓公却说自己没病,用不着医治。等扁鹊走后,蔡桓公对身边的差役说:“现在的医生,一点技术都没有。老给没病的人治病,显得自己医术的高明。”

  过了几天,扁鹊又来劝蔡桓公医治,他很生气,扁鹊只好回去。又过了10多天,扁鹊再次劝他医治,他十分生气,扁鹊怕得赶紧推下去。

  十几天后,扁鹊老远遇见蔡桓公,看了几眼就跑了。蔡桓公不解,派人问个究竟,扁鹊说:“皮肤病用热水敷烫能治好,逐渐向体内发展,也可能有医治的办法,可一旦深入骨髓,就只能等死。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我不敢再请求给他医治了。”不久,蔡桓公病死了。

  蔡桓公多固执呀!他怎能把名医扁鹊的劝说视为鹅毛般轻呢?难道他不知道扁鹊医术的高明吗?虽然人应该有主观,但也不能一意孤行呀!要多多听取别人有益的意见。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做事要多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扁鹊治病课文

哲理故事—扁鹊医术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文王说:“你说得好极了。”

  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的事业经营者均未能体认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有时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关于扁鹊治病的读书笔记

  今天,我看了一则寓言,名字叫《扁鹊治病》读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个寓言主要讲述了,扁鹊三番五次的向蔡桓公发出给他看病的请求,而蔡桓公却把扁鹊的好心当成驴肝肺。不但说自己没有病,还险些把扁鹊给杀掉。当扁鹊看见蔡桓公已经病到无法挽回的地步时,就趁着夜色悄悄跑到了秦国去了。而蔡桓公发现自己病入膏肓的时候,想派人找到扁鹊,扁鹊早已远走高飞了,最后蔡桓公病死在他的府里。

  通过这样的一则简短的故事,很深刻的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少犯一些错误。

  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往往会犯同样的错误。就说我自己的一件事吧!有一次,我们做仰卧起坐比赛,因为我体育很棒,所以没正式比赛的时候,我就和身边同学比试起来。我轻松的做了44个,然后神气十足的对我旁边同学说:“你做了多少个啊?”我同学在一旁休息,好心的对我说:“现在别做了,比赛的时候会没力气的。”我哪有理睬他的建议,继续练习,累的满头大汗。

  比赛终于开始了,由于我比赛前的运动量太大,我勉勉强强做了41个,这样的比赛成绩使我和第一名失之交臂了,真不如听同学的建议,应该保存体力的。我一意孤行最后吃了愧,输了比赛。正如文章中的蔡桓公一样。

  在此我想告诉大家,我们应该在生活听取他人的建议,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扁鹊治病的读书笔记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名医叫扁鹊,有一天,他看见了蔡桓公,说蔡桓公病了,病先后在皮肤里、皮肉里、肠胃里,可是蔡桓公不听劝告,最后病情已经发展到骨髓,就再也不能治而死去了。

  每个人都有错误,但是必须听劝告改正才好。文中的蔡桓公就是因为不听劝告,而导致死亡。这是多么可悲啊!

  读了这则寓言,我想起了老来讲过的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子小时候偷一个围巾给妈妈。妈妈想:“没事,只偷一个小东西,不算什么。”过了几天,儿子又偷一台电视,妈妈高兴地说:“太好了,终于有电视看了。”有人劝那个孩子别再偷了,他不听。后来他长大了,还是没改掉偷的恶习,去盗窃银行,触犯了法律,受到了应有的制裁。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小病,小缺点或者小错误,这时候一定要及时就医,及时改正,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我以前也有错误的时候,也不喜欢听批评和劝告,现在想起来这是不对的。

  今后,我再犯错误的时候,坚决不像蔡桓公那样不听劝告,而要及时改正错误,不固执己见,要防微杜渐,只要这样才能做一个更加完美的人。

扁鹊治病读书笔记

  扁鹊治病,告诉我们不要为了面子而把危险藏起来,不然最终受害的是我们自己这样的道理。好了,现在跟文友们交流一下阅读感想吧。

  我们年级“同研一堂课”活动已经结束,本年级最年轻的男教师潘文彬承担了这次上课任务,听了这一课,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扁鹊治病》一课的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读”这一教学方式,在多种形式的读中去感悟、体会。

  一、读中理线索,整体感知

  《语文课程标准》在本年段的阅读目标中明确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我们更应该重视这一能力的训练,才能使他们在训练中形成这样的能力。我们常说,对一篇课文的学习最好能从整体入手,理清文章的条理,把握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去精读、品味,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学习阅读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扁鹊治病》是西师版第六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介绍了扁鹊劝告蔡桓公治病的全过程,教育学生要有病应该及时医治。潘老师在第一课中利用学生自读、分组读等解决了字词、读通了课文之后,引领着学生逐步走入文本,通过默读、想想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同桌说——指名说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最后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并在读中想,读后说,理清了这篇课文的条理,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印象,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读中细体会,明白道理

  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凭借教材,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深入,在教学中真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扁鹊治病》是一篇寓言,它的难点是要理解寓意,这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潘老师在教学中抓住扁鹊说的一段话:第五自然段让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引读,并在读中让学生找句子,抓重点句,引导学生从“能够治好——可以治好——还能治——只能等死”体会扁鹊医术高明,再以此为线索回到扁鹊几次见到蔡桓公的表现上,找到有关的段落,勾画有关蔡桓公言行的句子,再自读自读——指名读——齐读——表演读等体会到蔡桓公的固执己见,不听人劝告,从而引出成语“讳疾忌医”。通过交流,学生体会到“小病不及时治会成大病”进而明白自己在学习生活中要有了小错要虚心听取别人意见,要及时改正,否则要变成大错,为时已晚的道理。

  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理解、去领悟在潘老师的教学中体现得非常突出。读,让学生有效的理解了课文,明白了道理;读,使学生知道了阅读文章的方法,培养了能力。读,是教学中永不腿色的有效方式!

扁鹊的医术故事

  战国时期,我国出了一位神医,名叫扁鹊。他发觉齐桓侯有病,主动要给他治病。而齐桓侯却讳疾忌医,不承认有病,以致病入骨髓,不治身亡。这个故事,读过初中的人都熟悉。但是,扁鹊在行医前是干什么的?他的医术是从哪儿学来的?对此,一般人恐怕就不知道了。因为中学课本上的《扁鹊》一文只选《史记》本传的最后部分,而其青年时期的活动则在本传的开头。

  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足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忽然不见,殆非人也。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能看见墙壁那边的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为医或在齐,或在赵,在赵名扁鹊。

  本传说,扁鹊年轻时为人舍长。所谓舍,就是春秋战国时的客馆、宾馆。《周礼·天官·冢宰》云:“掌舍。掌王之会同之舍。”《庄子·说剑》云:“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所谓舍长,《史记索隐》是这样解释的:“刘氏云:守客馆之帅,故号云舍长也。”按照现在的说法,舍长就是宾馆的总经理。

  扁鹊从小就干宾馆,当舍长,并且一干就是十几年。在这期间,有位名叫长桑君的老者,经常下榻该宾馆。别人都拿他不当一回事,只有扁鹊看出他不是寻常的客人,十几年如一日,一直恭恭敬敬地接待他,热情周到地服侍他。扁鹊恭谨的服务态度感动了长桑君,这位老者终于将自己珍藏的医药秘方全部传授给他。打那,扁鹊就离开宾馆,悬壶行医,奔波在齐赵大地,为百姓诊脉治病。

  扁鹊医术高超,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就已全面运用“望、闻、问、切”方法诊断疾病。他尤擅切脉,开创我国中医脉学理论的先河。在临床实践中,经常综合运用多种医疗技术为人治病,效果相当不错。最有名的例子是,虢国太子暴病身亡,而扁鹊则断定他得的是尸蹶症(假死病),就综合运用针刺、火灸、拔火罐、服汤药、按摩、恢复神智、活动身躯等多种手法,终于使行将就木的虢太子死而复生。

  从此,他的“神医”美名更鹊起天下。除高超的医疗技术外,他还始终坚持“六不治”的医疗原则,标示了他高尚的医德和反对迷信巫术的唯物主义思想。所有这些,使他当时在全中国和全世界都独领风骚,并且形成了扁鹊学派,对后世医学影响极大。

  也许有人觉得是扁鹊幸运,遇到了世外高人。但是扁鹊只不过是乐于关爱他人,正是这一本性使得老者愿意将自己的医术传给他。再加之扁鹊后天的努力,终成一代名医,流传千古。

《扁鹊治病》的寓言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位医学家,医术高明,人们都尊称他为神医扁鹊。

  有一天,扁鹊前去拜见蔡桓公。他在蔡桓公身旁站了一会儿,然后说道:大王,您的皮肤上有点小毛病。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恐怕会深入体内。”扁鹊的寓言故事

  蔡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没病,用不着治疗。

  扁鹊告辞离开后,蔡桓公说:这些当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此显示自己的能耐。

  过了十天,扁鹊又去拜见蔡桓公。他察看了蔡桓公的脸色后,说:我看大王的病已经深入到肌肉里了。如果不治疗,病情恐怕还会加深啊。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对扁鹊的话不加理睬。

  又过了十天,扁鹊第三次去见蔡桓公。扁鹊诚恳地对蔡恒公说:大王,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了。如果不赶紧医治,病情会更加恶化。蔡桓公仍旧对他不理不睬。扁鹊只好告辞而去。

  又是十天过去了,扁鹊在路上远远地望见蔡桓公,他立刻转身就走了。扁鹊的态度让蔡桓公有点纳闷,他特意派人去扁鹊那里问问原因。

  扁鹊回答说:刚开始皮肤有点小毛病,用汤药清洗或热敷几天,就能见效;当病情深入到肌肉时,用针灸的方法可以治好;当病情深入到肠胃时,服一些草药汤剂还可能有治愈的希望。但是病情一旦侵入到骨髓,人间的医术就是再高明,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

  又过了五天,蔡桓公浑身疼痛难忍,他赶紧派人去找扁鹊。而扁鹊早已经逃到秦国去了。

  不久,蔡桓公就不治身亡了。

  【说明】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人有了错误和缺点,应该及时改正,如果视而不见,任其发展,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寓言:扁鹊说病

  原文: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问:“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治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也。桓侯遂死。

  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里,此皆争之于小者也。

  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早从事焉。”

  译文:一次,扁鹊去谒见蔡桓侯,在那里呆了一会儿,扁鹊对桓侯说:“我看君王有病在皮肤里,如果不抓紧医治恐怕会加重的。”桓侯听了,不以为然,说:“我没有什么病。”扁鹊走后,桓侯对左右说道:“医生总爱医治没有病的人,以显示他的医术。”

  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谒见桓侯,说:“您的病已发展到肌肉里了,如再不医治恐怕要厉害。”桓侯仍是不理睬。扁鹊走后,桓侯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侯,说:“看来君王的病已蔓延至肠胃了,再不医治将很严重了。”桓侯仍不以为然,毫不理睬。扁鹊走后,桓侯仍很不高兴。

  又是十天过去了,这天扁鹊见到桓侯,什么也没说,扭头便走。桓侯奇怪,便派人去问他什么原因。

  扁鹊说:“人的病在皮肤时,用烫药洗和热敷,药力均可以达到;病在肌肉里,通过扎针也是有效果的;病在肠胃里,服火剂汤药也可以治疗;但若病在骨髓,那便属于人的生死之事了,已无可奈何。如今君王的病已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敢要求给他治病了。”

  过了五天,桓侯果然浑身疼痛起来,派人去找扁鹊,扁鹊自知不能医治,早已逃到秦国去了。桓公不久也死掉了。

  所以说高明的医生治病,都重视治表皮阶段的病,这是因为这一阶段是病的初起阶段。

  事情的福祸也决定于表皮这一阶段,所以说:“圣贤之人要及早行事。”

  “病入膏肓”这一成语便来源于此。

  寓意: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于自身的疾病以及社会上的一切坏事,都不能讳疾忌医,而应防微杜渐,正视问题,及早采取措施,予以妥善的解决。否则,等到病入膏肓,酿成大祸之后,将会无药可救。

《扁鹊治病》现代版

  扁鹊和蔡桓公是QQ好友,扁鹊还是个电脑专家。

  有一次,扁鹊和蔡桓公在QQ上聊了起来。正聊得火热的时候,蔡桓公突然把视频打开,想让扁鹊羡慕羡慕。这着实让扁鹊吃了一惊。(没办法,扁鹊穷啊)扁鹊连忙打字,告诉蔡桓公:“大王,据我看来,您电脑有点病毒,如果不装我的杀毒程序,恐怕会向“附件”发展。”蔡桓公看了,就留言给扁鹊:“我的电脑很好,什么病毒都没有。”扁鹊下线后,蔡桓公跟别人聊天时说:“这些电脑专家,总喜欢给没有病毒的电脑装杀毒软件。给没有病毒的电脑装杀毒软件,才显得自己的高明!!”

  过了十来天,扁鹊又跟蔡桓公在QQ上聊了起来。扁鹊说道:“您电脑的病毒已经发展到“附件”里了,要不装还会加深。”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扁鹊连忙下线。

  十来天后,扁鹊又跟蔡桓公聊了起来。扁鹊通过音频对蔡桓公说:“您的电脑病毒已经发展到E:里了,要不装会更加严重。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发了一个发火的表情。扁鹊只好下线。

  又过了十几天,扁鹊刚看到蔡桓公的留言,就马上下线了。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扁鹊,你这次见了大王的留言,为什么一声不响,就悄悄地跑掉了?”扁鹊解释道:“普通电脑病毒只要稍做调试就可以杀灭;发展到“附件”里,只要装上‘扁鹊一号普通杀毒软件’就能杀灭;即使发展到E:里,装上‘扁鹊二号高级杀毒软件’就能杀灭。一旦网络出现故障,只能等到死机了,电脑专家再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大王的电脑病毒已经使网络一部分出现故障,所以我不再请求为他装杀毒软件!”

  五六天以后,蔡桓公的电脑突然死机,派人去请扁鹊帮他修。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几天前就改了号。不久,蔡桓公的电脑爆炸了。

扁鹊说病

  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医,人们都叫他扁鹊。他医术高明,经常出入宫廷为君王治病。有一天,扁鹊巡诊去见蔡桓公。礼毕,他侍立于桓公身旁细心观察其面容,然后说道:“我发现君王的皮肤有病。您应及时治疗,以防病情加重。”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一点病也没有,用不着什么治疗。”扁鹊走后,桓公不高兴地说:“医生总爱在没有病的人身上显能,以便把别人健康的身体说成是被医治好的。我不信这一套。”

  10天以后,扁鹊第二次去见桓公。他察看了桓公的脸色之后说:“您的病到肌肉里面去了。如果不治疗,病情还会加重。”桓公不信这话。扁鹊走了以后,他对“病情正在加重”的说法深感不快。

  又过了10天,扁鹊第三次去见桓公。他看了看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面去了。如果不赶紧医治,病情将会恶化。”桓公仍不相信。他对“病情变坏”的说法更加反感。

  照旧又隔了10天,扁鹊第四次去见桓公。两人刚一见面,扁鹊扭头就走。这一下倒把桓公搞糊涂了。他心想:“怎么这次扁鹊不说我有病呢?”桓公派人去找扁鹊问原因。扁鹊说:“一开始桓公皮肤患病,用汤药清洗、火热灸敷容易治愈;稍后他的病到了肌肉里面,用针刺术可以攻克;后来桓公的病患至肠胃,服草药汤剂还有疗效。可是目前他的病已入骨髓,人间医术就无能为力了。得这种病的人能否保住性命,生杀大权在阎王爷手中。我若再说自己精通医道,手到病除,必将遭来祸害。”

  5天过后,桓公浑身疼痛难忍。他看到情况不妙,主动要求找扁鹊来治病。派去找扁鹊的人回来后说:“扁鹊已逃往秦国去了。”桓公这时后悔莫及。他挣扎着在痛苦中死去。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于自身的疾病以及社会上的一切坏事,都不能讳疾忌医,而应防微杜渐,正视问题,及早采取措施,予以妥善的解决。否则,等到病入膏肓,酿成大祸之后,将会无药可救。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狗打架的声音

李尔王故事梗概